2002年江苏省水资源公报
2003的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3一、综述2003 年,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多年平均)偏少,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
全国平均降水量638mm,折合降水总量为60415.5 亿m3,比常年少0.7%;地表水资源量26250.7 亿m3,比常年少1.7%;地下水资源量8299.3 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1209,5 亿m3,水资源总量27460.2 亿m3,比常年少1.0%。
2003 年,全国458 座大型水库和2695 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增加184.2 亿m3。
北方平原地下水开采区年末浅层地下水储存量比年初增加167 亿m3。
2003 年,全国总供水量和总用水量均为5320.4 亿m3。
在供水量中,地表水源占80.6%,地下水源占19.1%,其他水源占0.3%;在用水量中,生活用水占11.9%,工业用水占22.1%,农业用水占64.5%,生态用水(指城市环境和部分河湖、湿地人工补水)占1.5%。
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412m3,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448m3。
2003 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约680 亿t(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污水占2/3,生活污水占1/3。
对全国13.467 万km 的河流进行了水质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62.6%,比2002 年减少2 个百分点。
对52 个湖泊和308 座水库进行水质评价,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的湖泊和水库分别为21 个和230 座。
对226 座水库进行营养状态评价,约有l/3 的水库为富营养。
2003 年全国降水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造成北方大部和西南、华南部分地区发生春旱,江南、华南发生严重夏伏旱,淮河发生流域性大洪水,黄河中游遭遇罕见秋汛。
面对干旱和洪涝交叉出现的严重情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和正确领导下,地方各级政府精心组织,广大军民团结奋战,通过科学防控、有效管理和加大抗灾救灾力度,取得了防汛抗旱的全面胜利。
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2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前言《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自治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
《公报》中资料多年平均(简称常年)降水、径流和泥沙等实测系列为1950~1999年平均值,天然径流系列为1919~1999年平均值。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
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领导小组:组长:苏茂林副组长:薛松贵朱庆平孙广生李良年司毅铭成员:乔西现王玲陈永奇牛占吴青项目组:项目负责人:乔西现王玲陈永奇牛占吴青潘启民主要完成人:潘启民李东张培德张学成杨汉颖王玉明田水利胡玉荣裴勇谷慧林孙远扩王金玲王丽伟李立阳王丙轩张玮张春岚刁立芳概述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自治区)。
全河划分为兰州以上、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等流域分区。
2002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2mm,折合降水总量3211.84亿m3,较常年减少9.3%。
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403.0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00.30亿m3,地下水资源量320.65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217.91亿m3。
2002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94.93亿m3,其中地表水取水量为359.50亿m3。
2002年宁夏水资源公报

2002年宁夏水资源公报概述2002年全区年平均降水量334mm,折合降水总量为172.860亿m 3,比上年增加9%,较多年均值偏大14%,属偏丰水年份。
当地地表水资源量为10.654亿m3,比2001年增加12%,比多年平均增加10%。
全区总取用水量81.523亿m3,比2001年84.227 亿m3减少2.7 04亿m3(3.2%)。
用水量减少主要是因为大力加强了灌溉管理及节水力度,农业灌溉用水减少2.198亿m3。
2002年全区耗水总量34.890亿m3,比2001年减少4.270亿m3(10.9%),主要是农业耗水减少。
2002年黄河干流宁夏段入境水量为215.62亿m3,出境水量为1 80.0亿m3,进出境水量差为35.62亿m3。
农业取用黄河水量73.499亿m3,较2001年减少1.690亿m3;灌区排水量42.316亿m3,比去年增加2.092亿m3;耗水量(黄河水量)31.183亿m3。
一、水资源(一)降水2002年宁夏全区降水总量172.860亿m3,折合降水深334mm,比多年均值增加14%,比2001年增加9%。
与多年均值比:各流域分区降水量,除葫芦河减少15%以外,其它各河、各流域增加1%~49%。
各行政分区降水量除固原市减少4%外,其它增加29%~51%。
与去年比:葫芦河减少9%,其它各河、各流域增加1%~34%,各行政分区增加1%~53%(见表1、表2)。
2002年宁夏降水量地区分布情况:总趋势由南向北递减,固原市平均降水量最大为417mm,吴忠市次之为300mm,银川市、石嘴山市分别为299mm、252mm。
各流域分布:泾河最大为512mm,葫芦河次之395mm,引黄灌区相对较小为244mm。
六盘山、贺兰山、南华山、罗山、香山为相对高值区,中心雨量分别为600mm、500mm、400mm、350mm、300mm以上。
其中贺兰山较去年明显偏大。
2002年全区降水量地区分布见附图1。
河南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707.6毫米,比上年增加30.3%,比多年均值减少9.8%,位于1956—1979年系列的第19位,属偏枯年份。
海河流域与比上年减少12.4%,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分别增加10.8%、45.0%、25.5%。
与多年均值相比,四大流域分别减少34.6%、18.9%、3.1%、11.5%,海河流域偏小最多,属枯水年份,淮河流域属平水年份。
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200.8亿米3,比多年均值偏少35.8%,比上年度偏多57.4%。
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183.50亿米3,扣除重复计算量70.68亿米3,全省水资源总量为313.59亿米3,比多年均值减少24.2%,黄河、海河、长江、淮河流域分别减少49.6%、45.0%、41.8%、10.5%。
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39.60亿米3,比上年末增加5.03亿米3。
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32.00亿米3,比上年末增加5.09亿米3;中型水库7.60亿米3,基本和上年末持平。
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与上年末相比,平均下降0.26米,地下水储蓄量减少9.1亿米3。
豫北平原平均下降1.08米,沙颍河以北黄河以南平均下降0.36米;沙颍河以南平均上升0.84米,南阳盆地平均上升0.42米。
全省平原区10个浅层地下水漏斗区总面积为9955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655平方公里。
2002年全省各种水利工程总供水量达218.81亿米3。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84.06亿米3,地下水源134.70亿米3,集雨工程供水0.05亿米3。
与上年比较,总供水量减少12.48亿米3,减幅5.4%。
引用入过境水量27.51 亿米3,其中引黄河干流水量 22.77亿米3,流域间相互调水16.66亿米3。
全省总用水量达218.81亿米3。
其中农业用水145.74亿米3,工业用水40.24亿米3,生活用水32.83亿米3(城镇生活12.76亿米3)。
贵阳市2002年水资源公报

0.633 0.438 6.191 6.891 1.743 0.413 10.50 15.12 7.256
0.160 0.111 1.569 1.747 0.362 0.105 2.695 3.877 1.839
0.633 0.438 6.191 6.891 1.743 0.413 10.50 15.12 7.256
②、出境水量:本市 2002 年总出境水量为 177.95 亿立方米,其中长江流域 175.91 亿立方米,珠江流域 2.04 亿 立方米。
三、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全市有大、中型水库 9 座,2002 年末蓄水量 230835 万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 4 座,总库容 429870 万立方 米,2002 年当年末蓄水量 221625 万立方米;中型水库 5 座,总库容 18863 万立方米,2002 年当年末蓄水量 9210 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减蓄 4624 万立方米。
2002 年末 蓄水量
蓄水变量
133600
-59400
45825
-22688
27500
-16119
14700
1890
464
-1238
3151
-1435
758
-297
2751
7
万立方米
200000
180000
160000
贵 阳 市 2002 年 水 资 源 公 报
2002年贵阳市大中型水库蓄水量图
上年末蓄水量 当年末蓄水量
140000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乌江渡水库 东风水库 红枫水库 百花水库 花溪水库 阿哈水库 修文水库 红岩水库 松柏山水库
2002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2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综述2002年,湖北省平均降水深1288.6毫米,折合降水总量2395.5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近1成。
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123.7亿立米,地下水资源量312.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155.5亿立方米。
2002年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197.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3.7亿立方米。
2002年全省入境水量7145亿立方米,出境水量8028亿立方米。
2002年,全省总供水量240.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96.1%,地下水源占3.2%,其它水源占0.7%;全省总用水量240.8亿立米,其中农业用水占56.5%,工业用水占32.0%,生活用水占11.5%。
2002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39.2亿吨,其中工业废水70.5%,生活污水占29.5%;对全省6843公里河流进行水质评价,Ⅰ类水质河长占5.2%,Ⅱ类水质河长占34.8%,Ⅲ类水质河长占43.2%,超标(超Ⅲ类)水质河长占16.8%。
大中型水库水质良好,一般为Ⅱ类。
2002年湖北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951立方米、亩均水资源占有量2638立方米。
一、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2年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全省平均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多一成,属偏丰年份。
降水地区分布总趋势为由南向北,由东南、西南向腹地平原湖区递减。
全省除十堰市及襄樊市北部降水量小于800毫米以外,其余地区年降水量变化在800~1800毫米之间。
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深1288.6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2395.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7.2%,比常年增加9.6%。
全省十七个市州年降水量与常年比较,神农架林区、十堰市、襄樊市、恩施州较常年偏少,其中以神农架林区为最,较常年偏少15.2%;其它市降水较常年偏多,其中以荆州市为最,偏多40 .5%。
(二)地表水资源量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123.7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604.5毫米。
比上年增加100.7%,比常年增加12.9%。
江苏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2002年我省太湖淮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江苏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2002年我省太湖淮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法规类别】环境监测【发文字号】苏政办发[2002]18号【发布部门】江苏省政府【发布日期】2002.02.08【实施日期】2002.02.0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江苏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2002年我省太湖淮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2]18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2001年,我省认真实施太湖、淮河水污染防治2001年度工作计划,落实各项综合整治措施,查处了一批违法排污企业,继续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审计,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得到巩固;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45座,形成处理能力156.95万吨/日;太湖流域83家重点畜禽养殖场完成治理任务;五里湖综合整治已经开始,淮河流域城市河道整治进展加快,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水质状况较去年同期有所好转。
但是,太湖、淮河水污染防治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一些河段、湖面水质长期得不到改善,个别断面水质甚至常年劣于V类;部分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进展缓慢,有的管网不配套,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不能发挥应有效益;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尚需进一步巩固,印染、化工、水泥、造纸等行业的结构性污染问题仍很突出。
为切实做好2002年度我省太湖、淮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进一步增强做好太湖、淮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保护环境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战略的眼光和全面的发展观,深刻认识做好太湖、淮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长远和眼前、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克服。
2002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2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2年)2003-06-052002年,在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6.45‰的情况下,全国各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都比上年有所减少,呈持续减少趋势。
2002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比上年增加1.5%。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07.2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7.1%;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32.3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2.9%。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67万吨,比上年减少2.7%。
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84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2.7%;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83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57.3%。
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29万吨。
其中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42万吨,占氨氮排放总量的32.6%;城镇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87万吨,占氨氮排放总量的67.4%。
工业废水中其他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平均比上年下降12.3%。
2002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1927万吨,比上年减少1.1%。
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562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1.1%;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65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18.9%。
烟尘排放量1013万吨,比上年减少5.4%。
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804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9.4%;生活烟尘排放量209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0.6%。
工业粉尘排放量941万吨,比上年减少9.3%。
2002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9.5亿吨,比上年增加6.5%。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2635万吨,比上年减少8.9%。
全国危险废物产生量1000万吨,比上年增加5.0%。
截至2002年底,我国已建立生态示范区试点地区和单位322个,其中,已批准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82个。
已建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757个,总面积13294.5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3.2%。
2002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1363.4亿元,比上年增长23.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水资源公报一、来水分析计算(一)降水量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22.2mm,折合降水总量941.4亿m3,比多年平均(1956 ~2002年系列)偏小7.3%,比2001年偏大6.0%,在1956至2002年降水量系列排列中居第33位,属于偏枯年。
全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实测年降水量最大为太湖湖西区成章站1926.4mm,最小为丰沛区徐鲍庄站385.6mm,前者为后者的5.0倍,年降水量等值线变幅在600~1600mm,其中,徐州丰沛和沂北地区雨量较小,在400~600mm之间,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在600~1000mm之间,长江干流及太湖东部地区在1000~1400 mm之间,太湖湖西山区雨量较大,在1600mm以上。
与多年平均比较,年降水量淮河流域偏小20.0%,长江下游干流区偏大6.6%,太湖区偏大13.9 %,各行政分区降水量大部分比多年平均偏小,其中,连云港市、徐州市和宿迁市分别偏小30.1%、28.3%和24.3%,而镇江市、苏州市和常州市则比多年平均偏大17.5%、15.9%和15.1%。
2002年降水量年内分布悬殊,汛期(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一般在50%到80%之间,平均为63.7%,其中,沂沭泗流域平均为79.1%,淮河中上游为70.5%,淮河下游区为61.7%,长江下游干流为58.5%,太湖流域为58.1%。
今年我省淮河以南地区6月19日入梅,7月8日出梅,梅期长19天,较常年梅期短2天。
沿江苏南地区梅雨量为173.8mm,比常年梅雨量偏少17%。
(二)地表水资源量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85.72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181.9mm,比2001年地表水资源量181.41亿m3多4.31亿m3,比多年平均(1956~2002年系列)地表水资源量253.19亿m3偏小26.6%,在1956~2002年系列中排第31位。
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淮河流域偏小62.5%,长江下游干流偏小1.7%,太湖流域偏大33.2%。
年径流深地区分布很不均匀,除洪泽湖和骆马湖等大水体外,北部的丰沛区仅为12.1mm,为我省三级水资源分区中的最小值,最大值出现在太湖流域的湖西区,为464.9mm。
从行政分区上看,苏锡常镇地区一般均在420mm以上,而徐连淮宿地区仅在50~80mm左右。
年径流的年内分配亦很不均匀。
全省产生径流的月份,苏南地区除1、10、11月不产流外,其余月份均有径流产生,而苏北地区则主要在4~8月及12月6月中产生径流,其余月份产流量极少。
2002年全省入境水量(不含长江)为281.75亿m3,其中沂沭泗入境3.71亿m3,淮河上中游入境235.2亿m3,淮河下游入境2.36亿m3,长江下游干流区入境约7.78亿m3,浙江太湖及浦南入境32.70亿m3。
全省出境水量(除入海水量)为太湖区的66.47亿m3、固城石臼湖区的6.77亿m3以及南水北调出省水量0.59亿m3。
2002年全省入海水量为218.03亿m3,其中,沂沭泗66.42亿m3,淮河下游区124.69亿m3,长江下游干流区26.92亿m3。
全省入江水量为158.84亿m3,其中淮河流域76.17亿m3,长江干流24.68亿m3,太湖流域57.99亿m3。
全省引江水量为196.99亿m3,其中淮河流域76.97 亿m3,长江干流50.64亿m3,太湖流域69.38亿m3。
2002年长江干流大通站年径流量9926亿m3,洪泽湖出湖水量为185.15亿m3,骆马湖出湖水量为0.23亿m3。
(三)地下水资源量2002年全省矿化度小于2克/升的地下水淡水资源量为100.59亿m3,其中淮河流域63.98亿m3,占全省地下水资源总量的63.6%,长江流域36.61亿m3,占36.4%。
依地貌划分,大部分为平原区,其水资源量为99.75亿m3,山丘区水资源量为4.75亿m3 ,平原山丘区间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3.89亿m3。
平原区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中的河川基流补给,采用基径比方法计算,基径比采用0.22。
山丘区资源量的计算,因现有资料无法计算排泄量,仍用山丘区的降雨入渗补给量代替山丘区河川基流量。
2002年江苏浅层地下水水位稳定区较多,现以上升超过0.5m为上升区,下降大于0.5m为下降区,变幅在0.5范围内为稳定区的标准,全省稳定区面积62415 km2,占全省平原总面积的90.21%,上升区面积1318 km2,其余为下降区,为5453km2,蓄水变量和去年相比有所减少,约1.64亿m3。
江苏省浅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由于本省蓄水调水工程的不断完善,农灌用水对浅层地下水的开采量明显减少,前几年形成的漏斗已逐步恢复。
深层地下水漏斗的圈定,苏锡常ⅱ承压漏斗划分标准暂定为水位埋深大于40m,苏北漏斗划分标准为ⅱ承压水位埋深大于20m,ⅳ、ⅲ承压大于30m。
苏锡常ⅱ承压含水层漏斗范围和去年几乎一致,中心埋深达88.29米,位置仍在无锡前洲,与去年相同,南通ⅲ承压漏斗面积达3050.3 km2,比去年减少了36.8 km2,中心埋深43.73m,位于通棉三厂。
出现漏斗的地区还有盐城、徐州等地。
本年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合计为10688 km2,比去年减少926.3 km2。
(四)总水资源量2002年全省水资源总量268.02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85.72亿m3 ,地下水资源量100.59亿m3,重复计算量18.29亿m3。
全省平均产水系数为0.28,比上年0.31偏小9.7%;平均产水模数为26.26万m3/km2,略小于上年的29.94万m3/ km2。
二、供用水量(一)供水量供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按地表水源(蓄、引、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统计。
影响实际供水量的主要因素有:水源的来水情况、水源工程的供水能力、用水的需水要求等。
对于兼有供水、排水等多种功能的水工程,不能将其所有的蓄、引、提水量都作为供水量,必须以实际用水量进行计算。
2002年全省总供水量478.75 m3,比上年466.38亿m3增加12.27亿m3。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66.56亿m3,占总供水量的97.5%;地下水源供水量12.19亿m3,占总供水量的2.5%。
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跨流域调水为68.95亿m3。
地表水水源供水包括蓄水、引水、提水工程供水。
蓄水工程供水量为本地径流及动用湖库、河网蓄水的水量;引水工程供水量为自外省(包括长江)自流引入的水量;提水工程供水量为从长江抽引的水量;跨流域调水特指从长江自引或抽引入淮河流域的水量。
2002年全省蓄水工程供水198.04亿m3,引水工程供水216.07亿m3,提水工程供水52.45亿m3。
(二)用水量用水量指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的毛用水量,按农业、工业、生活三大用户统计。
农业用水包括农田灌溉用水和林牧渔业用水;生活用水包括城镇居民、公共用水和农村居民、牲畜用水;工业用水为取用的新鲜水量,不包括企业内部的重复利用量。
2002年全省总用水量478.75亿m3,其中长江流域111.81亿m3,占全省总用水量的23.4%;淮河流域234.30亿m3,占全省的48.9%;太湖流域132.63亿m3,占全省的27.7%。
2002年全省各类用水量中,农田灌溉用水263.47亿m3,占全省总用水量的55.03%;工业用水145.53亿m3,占总用水量的30.40%;城镇生活用水(包括公共设施用水和流动人口用水)26.05亿m3,占总用水量的5.44%;农村生活用水(包括牲畜用水)17.97亿m3,占总用水量的3.75%;林牧渔用水25.73亿m3,占用水量的5.37%。
(三)用水消耗量用水消耗量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各种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
2002年全省总耗水量244.01亿m3,占总用水量的50.97%(即耗水率)。
农田灌溉耗水量较大,占总耗水量的79.81%,主要消耗于渠系损失、农田蒸发、渗漏以及深层入渗等;工业、城镇生活所消耗的水量较少,工业耗水主要用于工业产品的水份消耗和各个生产环节的水分损失等,约占总耗水量的8.58%。
三、水质调查评价(一)污废水排放据省环保厅统计,2002年全省6107家工业企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43.2亿t,比上年增加了0.3亿t。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3亿t,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60.9%,比上年减少0.8亿t;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6.9亿t,占污废水排放总量的39.1%,比上年略有上升。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78.5万t,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为30.2万t,占cod排放总量的38.5%;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为48.2万t,占cod排放总量的61.5%。
(二)河湖水质1、河流通过对全省180余条河流,330个地表水河流水质断面,4262km控制河长的水质评价,水质较2001年略有恶化。
超标断面为63.6%,劣于ⅲ类水的河长为2462km,占总控制河长的57.8%。
主要超标项目依次为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bod5、溶解氧、挥发酚。
其中总磷是选测项目,只是对总磷污染可能比较严重的地区实施监测,全省只监测了96个站点,有55个断面超标。
2年水质状况对照表(%)枯水期监测断面数为329个,总控制河长为4249km。
其中劣于ⅲ类水的断面有219 个,占总监测断面的66.6 %;劣于ⅲ类水的河长为2571km,占总控制河长的60.5%。
丰水期监测断面数为328个,总控制河长为4242km。
其中劣于ⅲ类水的断面有201 个,占总监测断面的61.3%;劣于ⅲ类水的河长2447km,占总控制河长的57.7%。
2、湖库对36个水库及部分湖泊岸边进行了监测,其中劣于ⅲ类水的断面有14个占38.9%。
主要超标项目依次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bod5、总磷。
四、水资源利用简析2002年,全省水量的收入项为本地径流208.45亿m3;入省水量481.54亿m3,地下水开采量12.19亿m3;支出项为出省水量(包括入海水量)447.80亿m3,用水消耗量244.01亿m3;调蓄项为河湖库蓄变量58.67亿m3。
平衡差为-48.30亿m3,相对误差-5.25%。
2002年全省平均用水指标如下:人均用水量为672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541m3;人均用水量,城镇为每人每日249升,农村为每人每日116升(含牲畜用水)。
五、重要水事(一)水旱灾害1、2002年旱情2002年,我省淮北地区发生严重的春旱、夏秋连旱,沿江、沿淮丘陵山区也出现旱情。
淮北主要湖库水位长期低于死水位,汛末蓄水量为历史同期最低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