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合集下载

对我国户籍制度及其改革的若干思考

对我国户籍制度及其改革的若干思考
甚至有一部分人又从城市回到了农村 , 最后这项政策也就不
了 了之 了。
证明, 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 这个条例 颁布的初衷是提供人口资料 , 保障社会治安。但它实际上和
人民公社制度、 城市劳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国家 统购统销制度结合在一起, 共同维持着城乡二元结构, 标志 着我国传统户籍制度正式形成。这一具备法律效应的条文, 国家以它特有的行政权力将人明确区分为农业户 口与非农
是我国户籍制度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也是政府第一次对自主 性流入城镇的农村流动人口的正式肯定和认可。据统计 , 在
18- 18 年间, 94 98 全国约有 50 0 万农村人口以自理口粮的方 式拿到了非农业户口, 但他们却没有享受到城里人所享受的
而可贵的户口自由迁移时期后 ,于 15 98年 1 9日 月 经第一
度,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仍然是二元的, 城乡分割的。 三 、 国现 行户 籍 制度 的弊端 分析 我 尽管现行的户籍制度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曾经起过 极大的作用 , 但毕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随着市场经济
密联系在一起的, 城镇地位越高, 得到“ 蓝印户口” 的条件越 高, 户口所带来的收益一般也相应越高。办理“ 蓝印户口” , 必
动要素流动的需要, 我国的一些城镇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 的严格控制城乡劳动力转移的户籍制度进行了若干改革的
尝试 , 其中最为突出的、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影响的改革举措
业户口两种不同的户籍, 将城镇和农村隔离开来 , 直至今天
19 年 8 公安部发出《 92 月, 关于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
户口制度的通知》 之后, 在全国各地试点并推行的“ 蓝印户 口” 是在深入改革开放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的形势 下, 我国户籍改革的一大举措, 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蓝印 “

户籍制度的60年流变一纸户口背后的辛酸

户籍制度的60年流变一纸户口背后的辛酸

作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重要内容之一的户籍制度改革,在这个夏天破冰。

7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扩大义务教育、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等一系列举措,无疑将对中国的城镇化改革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当户籍制度行进在“历史三峡”的冲刺阶段,一起走近那些刻下深深户口烙印的人生,展望户籍改革的前路还有几多坎坷……25集电视连续剧《户口》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美丽村姑卢凤荣嫁给了城里青年田立新,尽管卢凤荣美丽贤惠又能干,但由于是农村户口,所以她一直生活在“低人一等的自卑中”。

婚后数十年里,卢凤荣几乎每天都生活在对“农转非”批复的期待中。

等待多年无望后,卢凤荣几经周折花钱给自己和女儿办了“农专非”,用她自己的话说“终于成城里人了”。

但突然有一天。

卢凤荣发现派出所门前排了上千人的队伍,一问才知道原来是本埠升级地级市,人口增容,每个农民只需花5块钱即可办成农转非户口。

站在派出所门前,已过不惑之年的卢凤荣喜极而泣。

“我就是现实中的卢凤荣!”8月3日,在西安已经居住了21年的罗英梅对华商报记者说。

1972年出生的罗英梅是商洛山阳人,21岁到西安打工,并结婚生子。

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人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有西安市户口的“西安人”。

为了拥有西安户口,罗英梅这些年省吃俭用攒钱买房,自费缴纳社保。

就在她和家人即将完成所有的“落户条件”时,突然国家出台政策——农业户口取消了。

“也就是说,以后没有农村户口了,转不转也都无所谓了!”罗梅英说这话的时候,眼睛一直盯着桌子上的一个牛皮档案袋。

袋子里装的是她从派出所要来的一份“落户须知”,里面告诉她只有哪些条件达到了,才能落户西安。

户口和生命一样重要的年代75岁的周素子这辈子曾有过两次坐“牢”的经历,都是和户口有关。

cr

cr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分析行管二班曹芮【摘要】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制约因素是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

通过对我国户籍制度的演变过程,比较我国与其它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探讨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最后提出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户籍制度、城市化从世界城市化水平对比来看,城市化被公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却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现行户籍制度的阻碍,它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要适应社会转型的要求,推进城市化进程,就必须改革现行户籍制度。

一、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演变我国户籍制度从诞生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8年以前,这一时期属于自由迁徙期。

其间的主要政策有1951年7月16日颁布实施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1955年6月9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等。

1958年以前,中国居民可以在国内地区之间自由地迁移、移居,只要其生活状态符合迁入城市的卫生和相关法律规定。

该时期,居民可以自由迁移的一个经济方面的原因是,当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还不大,社会收入富裕程度相对均衡。

第二阶段是1958年~1978年。

该时期为严格控制期。

这段时期颁布了一些关于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基础性政策和法律,主要政策有1958年1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它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全国的户口管理制度,它所规定的框架一直沿用至今,是我国户籍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条例》确立了一套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等7项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它对证明公民身份、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的缺陷也是影响深远的,主要表现在:其一,婴儿出生随母落户,母亲的户口决定婴儿户口的性质。

认识与解读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误区——以重庆户籍制度改革为视角

认识与解读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误区——以重庆户籍制度改革为视角


于:认识 与解读户籍制度改革 的相关误 区
项 农 村 权 益 即 林 地 使 用 权 、计 划 生 育 政 策 、农 村 各 项 补 贴 ,居 民转 户 后 就 业 、社 保 、住 房 、教 育 、 医疗 纳 入 城 镇 保 障 体 系 ,实 现 转 户 进 城 后 “ 件 五
重 两极分 化和大 量城市贫 民窟等 社会 问题 , 我们 不 能重蹈覆 辙 。 是 , 但 随着 城 市 户 籍 的逐 步 放 开 ,
以重庆 户籍 制度 改革 为视 角
廖 于
( 庆 警 官 职 业 学 院 治 安 管 理 系 , 重 庆 重 4 13 ) 0 3 1
摘 要 :在新 形势 下,党 中央、 国务院对重庆 市 改革发 展提 出了更 高要 求。加快 重庆 市统筹城 乡发展 ,深化 户籍制度 改革 是 实施 西部 大开发 战略 的需要 ,是 为全 国统筹城 乡改 革 提供 示范 的需要 。文章 以重庆户 籍制度 改革为视 角 ,对 户籍 制度 改革 中存 度 改 革 政 策 出 台 背 景 障 三 个 核 心 配 套 办 法 。7 月 2 目 , 重庆 市 召 开
当 前 , 国 内 外 媒 体 广 泛 关 注 的 户 籍 制 度 改 革 , 在 缩 小城 乡 差 异 、 加 快 城 市 化 进 程 等 方 面 , 具 有 现 实 的 紧 迫 性 和 深 远 的 意 义 。 锦 涛 总 书 记 胡 在 21 0 O年 中央 经 济 工 作 会 议 上 要 求 : 要 将 一 部 “ 分 有 条 件 的 农 民 工 及 其 新 生 代 转 户 为 城 市 居 民。 ”重 庆 作 为 全 国 城 乡 统 筹 综 合 配 套 改 革 试 验 区 , 然 会 将 户 籍 制 度 改 革 作 为 实 现 城 乡 统 筹 发 必 展 的一 项 重 要 内容 。 事 实 上 ,早 在 2 0 0 7年 , 重

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方向

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方向

小结
总之,1958年至1978年户籍制度的演变基本遵循《中 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 其控制人口迁移功能。这一时期全体公民被人为地划分为 不可逾越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人口”,城乡壁垒日 益森严,耸立在城乡之间的“户籍墙”坚不可摧。户籍制 度主要围绕如何适应和服务于计划经济建设而进行逐步调 整、补充、限制和强化,从而使户籍制度逐渐成为计划经 济体制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一项核心制度,起着保证农村 支持城市、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限制人口自由流动功能。
谢谢!
第四,造成公民权利的不平等。
广大农民享受不到国民待遇,严重违背了现代社会公民 权利平等的要求,是民主政治的倒退。从国际准则来看, 中国政府已经签署了《世界人权宣言》和《公民权利和 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保证公民的迁徙自由权利是我们 严格遵守国际准则所必须做到的。
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及建议
“取消论”
中国户籍制度的特征

计划性强 控制性强
特征


附加功能多
参考文献:
段成荣《户籍制度50年》,人口与发展论坛,2008(1)
新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发展历程
根据对人口迁移流动的限制松紧程度和时间阶段为标准, 将新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时期:
计划经济条件 下的户籍制度 调整历程
准市场经济时 期的户籍调整 与改革
学者看法 综述
“脱钩论”
“统一论”
参考文献:赖林梅《论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公共政策分析》福建师范大学 2008
户籍制度改革路径及完善措施
一、完善立法,实现公民迁徙自由的平等权利。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 义务”第九十条第二款也曾这样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 现行户籍制度改革要从根本上改变人口迁移方式,将目前的行 政调控为主转为经济调控为主,形成国家立法规范、社会经济调控、 个人自主选择的迁徙调控新格局。将“公民迁徙自由权”重新纳入 宪法,将户口审批制度改为迁徙登记制度,给广大农民以平等的公 民权远比仅仅取消户口本上的“身份差别”更为实在和根本。加快 立法进程,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尽快修订户口登记 条例并出台户籍法,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法律基础。

对城市化进程中户籍制度改革的再思考

对城市化进程中户籍制度改革的再思考
张 爱 荤
( 霎南警官 学院治安 系,雪南 昆明 6 0 2 5 2 3)

要 :中国城市化的焦黠主要可以蹄属雨黠 :震村剩镎 势勤力的辩移和 大城 市的可持绩餮展 。18 90
年以采,堆然政府封原履格控制人 口自由遣徙的户口政策追行 了局部的放 宽和通曹地调整,但封绑城人 口 透移的控制却始终没有解禁 ,它已成属 阻 酸城 市化替展的制度性 障酸 。徙餮展戟略的角度考虑,国家在庭
避免地要造成城绑之同差距 的拉大 ,使束中西部地匾的嚣展更不平衡 。
2 改革的依撼多数是行政法规文件 ,法律眉次不高。除 《 . 中莘人民共和固居 民身份麓僚例 》 2 0 年 ( 03 6 月改焉 《 居民身份箍法 》 外 , ) 都是规定、细则等行政法规、行政规章或具有政策性嚣的意兄和通知等一 般的规艇性文件 ,普遍存在着效力有限、槎威性不足、缺乏透明度等同题。
【 作者简 介】 琅爱 萃 ( 9 1 ) 。山西 唠城人 ,雪南警官 学院治安 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 :人 口透移舆城市化。 i6 一 ,女的再思考
( )困惑舆 争藏 二
1 小城镇户籍改革的正效鹰并不颞著。政府 19 年兽勤的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 ,并在 20 年 l 月 . 97 01 0 以雨筒多f /城缜局重黠存全国推逛 ,以促连崖村剩馀势助力就近 、 il  ̄ '" I 有序地 向小城镇褥移。省睛有 粤家预 测, 措施封加速腱村剩馀势助力韩移和城市化皲展逛程有一定稹拯作用 ,如小城镇的户籍制度在完成改
理劳勤力流勤舆 国家全面骚展的期 系时,将科学的话展觏落寅到户籍改革的惯值 内涵襄。户籍制度改革 ,
愿属城市化和震村势勤力辩移提供稽枉有效的制度保障。 阴键匍 :城市化 ;势勤力搏移;户籍制度改革 ;身份平等 ;遭徙 自由

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维普资讯
20 02年第 5期 ( 第 8期 ) 总 9
广 西 社 会 科 学
GUANGXIS OCI C C AL S 娅 KS NO . 2 0 5, 0 2
( u l i l, O,9 C mu t e N 8 ) av y
样 呢?
有 专家 算 了笔 帐 : 一 , 第 不会 影 响这些 人 自己的 生 活 。第 二 , 会影 响 城市 居 民的 工作 和生 活 。第 三 , 1 不 这 亿人 进 城将 会 把他 们在 农村 的 责 任 田交 出 , 意 味着 农 村 可 以增 加 1 8 这 / 的耕 地 , 以增 加 18的 收入 。不仅 如此 , 可 以提 高 中国农 可 / 还 业生 产 的规 模经 营 。如 果 按 照 边 际效 益 扩 大 的原 理 计 算 , 留 在 农村 的人 的 收 入有 可能增 加 15 / 。第 四 , 放这 1 亿人 进入 城 市 , 大 大促进 中 国劳动 分工 的发 展 , 之上 升到一 个 新的 水 将 使 平。第 五 , 放这 1亿人 进 入 城 市 , 以 扩 大 城市 消 费 , 一 步 可 进 增加 中 国经 济 的 活力 。第六 , 放这 1 亿人 进 入城市 , 中国的 城 市化 可 以从 19 99年 的 3 4 提高 到 3 . %。 中 国经 济 将 会 0.% 84
户 口定义 是“ 户和 人 口的总 称 。户 有 户主 , 内每 一 成 住 户 员称 为一 口。 司马迁 在 《 记 》 第 一 次 把 户 与 口联 用 , 可 ” 史 里 就
以 这 样 解 释 。 解 放 后 , 中 国 的 每 个 家 庭 都 有 一 册 户 口 簿 的 当
WT O后 , 全球 一 体化 向纵 深 发展 , 国的 改 革要 进 一步 加快 , 中 中国现 行的 户籍 制度 在 限制 人 口流动 的 同 时 , 也限 制 了 中 国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本刊特稿NORTHERN ECONOMY改革开放以来,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渐进性相联系,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农民转变为农民工和农民工转变为市民的渐进过程。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把农民工转变为城镇居民是当前我国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即把以往的浅层次户籍制度改革推向深层次的户籍制度改革。

一、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的功能新中国颁布第一部宪法的时候,曾经明确规定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

然而,1953年4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此后相继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各地采取措施制止农民盲目进城。

当时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给城市的交通、住房、劳动就业和生活品供应等都带来日益严重的压力,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粮食供应紧张。

1958年1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经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91次会议通过,以“共和国主席令”颁布实行。

该条例对农民进入城镇作了严格的约束性限制。

即公民由农村迁往城镇,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用证明或者是城镇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

从此,形成了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结构”的户籍模式。

从根本上说,我国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衍生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强制性积累模式。

我国确保重工业优先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国家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借助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来实现的。

如果说农产品统购统销中的“统购”,是依靠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制度才得以顺利实施的话,那么,对城镇居民低价限量供应粮食和副食品的“统销”,则是借助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来明确固定计划供应的对象。

如果没有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就很难贯彻落实。

高度集中的资本原始积累、强制性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之所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实现赶超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即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摘 要 我国户籍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现象。户籍制度是古代人口管理遗留下来的现象,在当今暴露出了它的弊端,而户籍管理制度经过多年的洗礼也存在着许多缺陷不能满足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本文经过分析认为改革户籍制度具有可行性,但却遇到一些阻碍,针对这些阻碍,本文提出了对策,比如实现户籍管理制度的信息化、改革户籍迁移制度、加快相关配套政策改革、加强立法工作等。

关键词:户籍制度 管理 改革 第一章 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实施状况 现行户籍制度实施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但城乡二元结构也日益显现出来。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挤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2020年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实现目标任务的关键在于能否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

户籍管理制度本身存在很多缺陷 城乡结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关系模式,它制约着城里人和乡下人在城乡之间的互动行为,但在历史上我国的城乡关系是被严重扭曲的。改革开放 以后,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要素交流的范围和规模逐渐扩大,城乡联系显着增强,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阻隔城乡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各种制度障碍受到了市场力量的巨大冲击,城乡关系逐步得到改善,城乡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和社会结构的显着变动,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我国的城乡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当前我国的城乡结构演变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在城乡人口结构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城乡人口流动和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将变为城镇人口。据预计,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亿,城镇人口为亿,农村人口为亿,城乡人口比例分别为39%和61%. 在城乡劳动力结构方面,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2000年我国劳动力达93766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达36769万人,所占比例为%;农村劳动力达56997万人,所占比例为%.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有所减少,城镇劳动力增长较快.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推算,2007-2008年我国外出劳动力每年为9000万人左右.根据十五规划,今年将大约有4000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或非农产业转移.从总体上看,我国劳动力将呈进一步增长之势,城镇劳动力将不断增加. 在城乡就业结构方面,2007年全国就业人数为73025万人,占总人口的%.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为23940万人,所占比例为%;农村就业人数据为49085万人,所占比例为%.随着城镇化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中国制造业的快速扩展,今年城镇就业比重有望达到40%以上. 在城乡GDP结构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GDP基本上各占一半,近年来农村GDP所占比重略有下降.从长期来看,农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将 持续下降,而农村非农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则稳定提高,特别是农村工业和建筑业的发展速度一直维持较高水平,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在城乡收入结构方面,近年来农民收增幅减缓,而城镇居民收增幅加快,城乡收入呈加速扩大趋势.1978年城乡差距为倍,在1985年曾缩小为倍,以后逐年扩大,2004年扩大为倍,比1978年扩大了倍.由于农民基本上不享受社会保障,而城镇居民享受了社会保障,各种福利和补贴,加上这一因素,实际的城乡收差距应为6倍左右.这一差距远远高于同期发展水平大体相近的国家. 在地区城乡差异方面,中西部地区城乡差异远远大于东部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落后地区城乡差异非常大,东部沿海地区则呈明显缩小趋势.而西部与中部相比,其城镇人均收高于中部,但农村人均收水平低于中部,因而西部城乡差距要远大于中部地区. 上述几个方面表明,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城镇教育制度,住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相关政策落实到位,这些都有力的推进了城乡结构向着一体化改革的速度。

第二章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可行性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为保护和发展农民利益,推动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对农业'农村、农民利益起到了根本保护和发展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全面发展。但是,当前城乡利益二元结构的问题很突出。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要求与之配套的户籍制度

这种利益的二元化突出地表现在工农业三个“剪刀差”上。一是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通过统购统销低价收昀农产品、高价卖出工业产品和向工业部门转移农业税收、农村储蓄,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二是城乡土地价格剪刀差。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征用农村土地,从农民手里转移了大量的“土地剪刀差”。三是城乡劳动力价格剪刀差。城乡居民劳动就业同工不同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平均每年“9 5%的速度高速增长,但农民工工资20多年增幅有限。

民工潮及高校毕业生异地就业对户籍制度的冲击 城乡居民利益的核心是收人问题。1978年,农村改革开始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差距为:1;农村改革首先使广大农民得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迅速缩小.到1984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差距B缩小到l .71: l,接近世界多数国家1 .5:1的水平。1985年起,城 乡居民收入差距又重新扩大起来:1985年l .86:1,1990年:l,19鲇年:l,2000年2. 79:1,2005年:年,农民的人均纯收人为41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6元,差距已扩大为3 .33:l。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受的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和各种福利性的补贴。城乡居民收人的实际差距可能已达到5—6:1。同时,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将城乡居民分成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农业户口的人不能随便向城市迁移户口。户籍制度实质上是限制农民自由进 凡城市的制度,通过户籍制度把农民限定在土地上。2007年我国农业产值已缩小到仅占GDP的11 7%。但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依然占垒国一半。

我国现有的身份证制度比较完善 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社会保障绿皮书指出,2006年覆盖面最大的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为70%左右,城市老年人的养老保险覆盖率也达到70%以上;城市享有城镇职工基本层疗保险的人口比例为%、公费医疗%、劳保医疗4 .6%、购买商业医疗僳险占5 .6%。相比之下.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还处于初建阶段.占35%的城市人口得到近80%的社保基金,占中国劳动力绝大多数的农民工、乡镇企业工人和农民几乎与社会保障制度无缘。

第三章 户籍制度改革的阻碍

城市居民对农民的排斥 建立和完善农民收入的长效保障机制,着力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2020年,农民^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届时农民人均纯收人将达到约1万元。促进农民增收不能只靠单一或简单的几种方法,需要建立能够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保障机制,努力使农民做到:第一.产出要高技。就是大力发展优质高教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 绿色、有机农产品,大力发展优质、专用产品生产。在边际效应的界限内最大限度的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第二.卖出要优价.,就是完善农产品市场,通过理顺农产品价格关系,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产品卖出好价钱。第三,收入要多元。就是要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多管齐下。从地里增收,从经营增收,从打工增收。从财产增收,从直补增收,从集体增收,从减灾增收,从保险增收。

相关制度不配套加大改革难度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问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杜会发展融合。”第一,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地方政府在市县域城镇建设、农目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上要城乡统一考虑。第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在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的同时,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第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瘸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第四,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居民在劳动力市场 上进行公平竞争,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 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第五,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的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综上所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1、坚持规划先行.制定和实施覆盖城乡的科学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农村空间布局规划以及城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形成了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规划体系和监督执行体系。 2、把“三个集中”作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根本方法,以此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个集中”是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和农民向城镇集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积极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逐步实现农业的集体化集约化发展。

与此同时,第一,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了农村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这一改革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给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颁证,创新了耕地保护机制.推进了农村产权流转.夯实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为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 第二,积极促进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融入城市转变为市民。成都市政府发布《促进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向城镇居民转变的意见》指出,通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