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先进事迹杨金平

种粮大户先进事迹杨金平
种粮大户先进事迹杨金平

种粮大户先进事迹杨金平

杨金平作为一个生在黄河岸边,长在党旗下的新时代农民,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当他看到家乡的回族乡亲们年年月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但却只能够养家糊口,水丰草茂的土地、贫穷落后的现状,让他彻夜不眠。经过深思,他下定决心在这片沃土上干出一番事业。

他的家乡处在沿河一带,有着土地宽阔和水资源丰富的地理优势,长年种植水稻,但是由于户均土地面积较大,大部分农户在水稻种植上一直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土地利用率低、科技含量低,水稻种植存在品种混杂、经营管理粗放、劳动力投入大、水稻加工销售困难等诸多问题。为此,他经过多方考察、论证,筹集资金360余万元,征地10余亩,建起了金贵镇最大的一家精米加工厂。他紧紧围绕水稻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服务功能,推进社会化、市场化进程步伐,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效率,增加了收入,促进共同致富为宗旨,在本村及周边地区开展耕整地、种植、耕作、收获、加工、销售、管理、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等综合服务。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他注重广大回族群众的利益,托管农户的耕地,综合应用农艺与农机配套栽培技术,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水稻亩产达600公斤以上,而且负责以每公斤高出市场价6分钱进行收购加工。农民耕地托管后,减少了农民田间劳动力投入,将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副业创收中。为了解决剩余劳动力,他雇佣部分农民参加土地托管,并付给相应工资,这样农民在自家的土地上劳作,却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种种合作关系,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2005年至今累计完成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5万亩,为当地农民新增收入300多万元。

多年来,通过在通昌村回族聚集区大力开展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不仅为当地农民乡亲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在提高农业标准化作业水平、推进粮食作物的区域化种植、规范化经营的过程中,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特别是将农户散种的耕地通过托管的方式,将耕地整合连片,采取统一整地、统一耕作、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等一条龙的机械化作业,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模式,便于大型农业机械田间作业,提高了机具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省了劳动力。实施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和

粮食加工,使粮食生产进一步规范化,提高了粮食的品质,并通过加工营销打造了优质米品牌,开拓了农产品市场,有效解决了水稻产前、产中及产后的一系列影响产业发展的问题。因此,他的这种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对引导农民从传统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向现代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项目带动,示范、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适用的农业机械,既发挥了机械化作业、组织化生产的优势,又达到了节本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为推广示范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搭建了一个平台,而他自己也已成为一个展示先进生产力的窗口,并得到了包括自治区主席及市县农业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贺兰县因此将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确定为重点建设项目,以推动全县水稻机械化、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2009年-2011年,通过土地流转,每年种植水稻5000亩以上,其中,2011年种植面积达到8600亩,亩产达650公斤左右,实现了连年增产。

杨金平同志不忘美化家乡、绿化家乡。今年,借环境卫生整治的东风,投入10万余元,对二排沟北侧村庄道路进行铺垫土方、石子硬化路面,并对路北墙面进行粉刷,使过去二排沟北侧脏、乱、差的面貌得到了改观,受到县、镇领导的高度赞誉。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把在这片黄土地上辛勤劳作多年的父辈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是杨金平一生最大的梦想。杨金平的辛勤劳动和付出,先后多次受到自治区、银川市和贺兰县的表彰和高度评价。2006年,被自治区授予“宁夏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荣获第二届“银川市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称号;被贺兰县评为“科技推广带头人”,“水稻旱育稀植全程机械生产示范”项目荣获贺兰县“科技进步”三等奖;被评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头人”称号。

该同志在近年来为为周边农户做出了榜样,为水稻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表率,为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资料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b013084672.html,/data/xianjinshiji/

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先进事迹

张金锁事迹材料 张金锁,男,1962年10月出生,安泽县府城镇小黄村村农民。近几年来,他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农村实际,靠自己一双勤劳的双手,不断发展新的创业项目,不断开拓新的致富门路,在创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成为当地一名远近闻名的重粮大户。 张金锁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学校毕业走上社会后,他满怀信心想利用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来改变自身贫穷面貌,然而。经过自己的多次努力,无情的事实将他拉回到了现实。于是,他也同村里很多年轻人一样,走上了外出的道路。几年的打工生活并没有改变他的贫困面貌。2008年,他看到党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好,许多人在农村也很快地发家致富,使他看到了致富的美景,充满了希望。于是,他毅然辞工回家,开始了自己的创业。 当一名种植大户。张金锁家田地不多,每年庄稼地里的收获只够糊口。怎么办?他看到很多打工人家的田地撂荒,心里是又高兴又难过,难过的大好良田因无人种植荒芜了,高兴的是看到了有田可种的希望,于是,他包种了三户人家的近10亩荒地,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当年喜获丰收,第一次通过种田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随着粮食产量的逐步提高,他种田的积极性更高了,在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帮助下,通过土地流转的方

式,他一下子包种了40余亩水田,为了能提高生产效率,他投资购买了农用手扶、农用三轮车,2010年又购买了大型拖拉机、旋耕机、秸秆还田机、机械喷雾机,形成了耕、整、种、收一条龙的机械化作业。2012年又一次性承包100亩荒地,农忙时节,他不仅能独立完成自已的生产任务,还能抽出时间帮助村民们整田、播种、收割。现在共种植玉米140亩,每年种粮收入就能达到14万元左右。与此同时,他还大力发展多种经济作物,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当一名致富典型。作为一名农民,一年有十几万元的收入应该说是相当不错了,应该安安稳稳地过平静日子了,可张金锁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寻求机遇,把握时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近两年,他多次想方设法帮助贫困群众。利用自己的机械低价帮助群众田间生产,向村民传授自己的种粮经验、宣传优良品种,带动了群众种粮的积极性,为当地村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头作用。他的这种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行为和精神深得广大群众的赞扬和好评。

农民劳模申报材料事迹

农民劳模申报材料事迹 篇一:农民劳模个人事迹材料 农民劳模个人事迹材料 高焕球,男,1973年9月出生,汉族,东风桥镇新东坡村一组村民,这个平凡而普通的家庭有成员5人,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谱写了种粮新篇章。 近几年来,在农业生产上他坚持农业生产标准化,拥有农机设备大型联合收割机二台、大型高速插秧机二台、旋耕机一台、小四轮拖拉机一台、机动喷雾机三台。承包了农田1000余亩,年总产约400吨,全年实现粮食总收入近百万元。高中毕业的他面临着生计问题,作为一名年轻人,他敢闯敢干,在家种田,在外打工,做过泥水匠,当过搬运工,1996年在镇上开了石门桥第一家网吧,XX年利用开网吧赚的钱买了一台收割机在农忙时帮别人收割稻谷。这段时期,他看到现在农村年轻劳动力不足,稻田抛荒严重,部分农户在水稻种植上一直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土地利用率低、科技含量低,水稻种植存在品种混杂、经营管理粗放、劳动力投入大、水稻加工销售困难等诸多问题。为此,他经过多方考察、论证,看到了科学种粮的曙光,必须实行集中种植,形成规模才能节约成本。他毅然放弃了网吧经营,投身入老本行----农业生产中去,当起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曾说自己是一名农民,国家也需要农民,要不然大家的粮食要谁来种,

人民吃的粮食谁来出。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几年国家政策好,农业生产前景很广阔,要把这块农业蛋糕做大做强。XX年他开始承包水田,初时只承包了30多亩, 通过科学管理、机械操作,节约了成本,慢慢到现在承包了1000余亩。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他坚持农业产业标准化,注重农业科技的运用,努力降低种田成本。一是应用优质的品种。在粮食品种选择上,选择品质好、产量高、抗逆性好的品种。二是积极应用免耕。抓好除草关、水分管理关。根据测产验收,利用技术,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劳力,每亩能增收节支120多元。三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水稻配方施肥建议卡,按卡施肥,施配方肥,有效地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在病虫防治方面上。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有效控制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自己创收之余,他注重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承包农户的耕地,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出租金的方式,不断拾起石门桥镇、德山镇等地方村民抛荒的田地,综合应用农艺与农机配套栽培技术,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水稻亩产最高达700公斤,他雇佣部分农民参加土地托管,并付给相应工资,这样农民在自家的土地上劳作,却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种种合作关系,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XX年至今累计完成水稻全程机械化作

农村劳动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农村劳动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篇一:农村劳模先进事迹材料 “三农”工作的带头人 ——联圩镇东岸村党支部书记熊小宁“双带”致富事迹材料 熊小宁,男,汉族,1969年7月出生,初中文化,现任东岸村党支部书记。近几年来,东岸村在熊小宁的带领下,不仅自己跃上了种粮大户之列,而且带动全村人走上了种粮致富之路,涌现出了年播种2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86户。粮食生产在该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抓规模种粮的新格局。他带领群众摆脱贫穷落后,走向文明富裕,率先奔上小康生活。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乡第一,达到人均7369元;实现了100%的组通公路, 100%的农户通自来水,用卫生厕,100%的农户拥有高等家用电器和农用机械;在外包田居全县之首,达到一万亩;群众在县城购买商品房30套,在村庄户户建有楼房。其主要先进事迹表现如下: 一、诚心、热心、积极发展粮食生产 03年刚进入村委会工作,本地粮食市场疲软,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外出打工农民骤增。有的土地荒芜,有的庄稼种后无劳动力管理,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粮食生产。熊小宁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与土地打了30多年交道的他盘算着:这么好的地荒芜了多可惜啊!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

的基础,粮食是农业的基础,粮食市场的疲软应该是暂时的。古人曾说“逢俏莫赶,逢疲莫懒”,我何不把外出打工人员的土地承包过来,既使 他们能安心地在外工作,又能增加我的收入。当年就承包耕地100余亩。由于科学管理,合理施肥,成本较低,当年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尝到甜头以后,熊小宁坚定了种粮的信心和决心,至2011年种植面积突破2000亩,粮食产量达180万公斤,他的示范带头作用,立即为当地群众吃下“定心丸”。他们纷纷找到书记,要求熊小宁牵头走出东岸,来到了与其相隔一岸的成新、朱港农场,找到他们的领导,逐年把两个劳改农场的田全部承包过来,转给本村群众承包,实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种植面积突破10000亩。他的事迹,很快引起了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并以他为榜样,在全镇广泛宣传和推广。目前我镇已涌现出规模种粮户722户,种植面积突破13万亩规模种植已构成我镇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熊小宁重视粮食生产,更注重对土地的珍惜,不让土地闲置,想尽办法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每年科技下乡、农机推广,他都热情欢迎。陪同农技干部挨家挨户作宣传发动,推广先进适用栽培技术,因为他心里想到的不仅是自己要科学种田,更希望周围的农民朋友也能搞好科学种田。每年村民开展技术培训,他总是第一个到场,坐在第一

种粮大户科技兴农先进事迹材料

种粮大户科技兴农先进事迹材料 二十多年前,**曾经发誓这辈子不当农民。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被评为全国十大种粮标兵、全国劳动模范的**,不但安心当起了地地道道的农民,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上海模式”激发现代农业梦 1986年,高考落榜的**回到家乡——**县**镇洲头村。**不安心于传统农耕生活,一心只想跳出“农门”,按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只要不当农民,干什么都可以”。但偶然发生的一件事让他重新产生了种田的想法。 “那是1997年的夏天,我在上海做麻袋生意,有一次走进**区农村,看到那里全部实行机械化耕种、收割,根本不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回忆道,“那壮观的景象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至今难忘。”这时,一个念头在他心中升起:把上海模式带回家,回家当农民去! 顽强拼搏克服创业种种艰辛 1998年,**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镇黄湖圩内五万亩农田遭灾。村民们纷纷离乡背井外出打工,村里留下了1018亩低洼田无人耕种,眼看就要抛荒。这一千亩撂荒的农田,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心里。1999年,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横下一条心,以每亩160元的价格一举承包下这些

农田,下定决心要学一学上海的现代农业模式,试试这条种田的新路子。 说干就干,**注册了**实业有限公司,把前些年做生意积蓄的30多万元钱全都抖了出来,交了租金和押金之外,还购置了4台拖拉机和农具,雇了20个农民当职工,由一个生意人轰轰烈烈地当起了农民。 崇尚科学当科技兴农急先锋 农业历来是靠天吃饭的,要摆脱靠天吃饭局面,唯有加大投入,提升耕种和管理手段。**来到省气象部门,以一年500元的价格订制了专业气象服务,以便24小时电话查询天气情况,成为预定天气预报指导生产的“**农民第一人”。 记得1999年夏天,正是双抢时节,**从气象局得知将有持续10天的晴朗天气,马上安排人员和农具进行收割,一天收割200多亩、10多万斤稻谷入库。那场“双抢战”的壮观景象,惊呆了四邻八舍的乡亲。大家惊叹:“原来田还可以这样种,农民还可以这样当!” 这一年,**除去各项开支,纯收益10多万元。尝到了科技甜头的他开始大规模投入,他大胆创新传统农作模式,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特别是由他探索出的“一田三用”种养新路子,将一亩地的纯收入足足提高了3倍。 惠农政策成就示范龙头企业 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扶持下,**的现代农庄茁壮成

种粮大户事迹材料

种粮大户事迹材料 岩温罕,是勐遮镇曼弄村委会曼冷三组农民。他小学文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庄稼人。在国家好政策的带动下,他带领曼弄村老百姓,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积极带领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技,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在种粮方面,在曼弄村人们只要一提起岩温罕,都说他种粮技术好,是勤劳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 一直以来,他不忘学习,他认为,只有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才能种好水稻,学政策法规。平时做好表率,带头学好农业技术推广知识,又要抓好农业生产。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用行动作表率,处处关心群众的生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谋群众之所需。他带领村民坚持贯彻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勤劳致富、加强民族团结。 XX年,他想到现在外出打工做生意的人那么多,如果去承包那部分水田自己种,那样即打消外出做工做生意人的顾虑,自己也可以增加收入。心里有了这个底,他立即去做思想工作,承包了景真村委会景迈小组水田280亩进行水稻滇屯502(200亩)和两优2186(80亩)种植。当年,滇屯502平均单产达到了510公斤,总产10XX公斤;而两优2186平均单产达到了655公斤,总产52400公斤。按市场价出售,

滇屯502每公斤干谷元,200亩产值346800元。两优2186每公斤干谷元,80亩收益151960元。280亩产值498760元,除承包费共计224000元(每亩承包费800元)和各种费用156800元,收益117960元。 作为农民,岩温罕深知只有自己先富起来,在群众中才会有威信,才能带领群众走致富之路,群众才会服自己,岩温罕这样想,同时也是这样做的。前两年,每当有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时,在当地农技部门的协助下,他先在自家的田块种植,进行试验示范,等实施结果群众看了理想后,再教农民群众如何做。为的是能将新的实用技术推广给大家,使大家能够共同增收致富,同时还节约了生产成本。 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广大农民群众对科技的求知欲越来越迫切。岩温罕同广大群众一样,有强烈的求知欲,他虚心向农技部门技术员请教,认真学习科技知识,在粮食生产上下功夫,他种的水稻单产总比别人高出34公斤,由于用科学技术进行管理,岩温罕种植水稻年年获丰收。在他的带领下,曼弄村种植优质稻滇屯502的面积逐年在扩大,从XX年的2400亩,发展到XX年的3228亩,滇屯502面积,占全村水稻总面积8743亩的%。由于他种粮积极、又获得好产量,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好评。农民群众的思想也从过去种粮追求产品数量为主,转向了优质高效方面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典型事迹材料(最新)

记盛世佳源果蔬专业种植合作社王明华 王明华,男,43岁,费县胡阳镇盛世佳源果蔬种植合作社法人。胡阳镇养马庄村预备党员。 2003年,王明华辞去费县酒厂业务员工作,在水利建设行业打拼多年。2013年看到家乡西红柿市场迅速发展及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政策,毅然放弃经营多年的事业,回到家乡胡阳镇,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 2014年春天,王明华顺应国家土地流转政策,在胡阳镇养马庄村流转土地100亩,成立了盛世佳源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2014年,王明华多次到寿光及苍山等蔬果种植基地进行考察学习,建成了目前胡阳镇最大的果蔬种植专业基地,共建有冬季暖棚10个,塑料大棚8个,占地面积46600多平方。共投资260多万元。年产值60多万元。成为当地果蔬种植的领头企业。 2014年至今,王明华一直立足于农村工作,主要从事果蔬种植和销售工作。有丰富的果蔬种植及生产经验,2014年年底,王明华申请了绿色食品级商标注册。并作为费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先后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班,现代青年农场主第一及第二阶段培训,现代电子商务与互联网+等学习。先后参加学习培训十几次。通过培训学习,王明华的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水平得到了提高 高,大大增强了他二次创业的信心。 2015年,在镇政府及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及指导下,王明华对果蔬种植及销售有了更多的思路及经验。王明华把果蔬种植基地的发展与周边农村经济有效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周边的果蔬种植及经济发展。合作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解决了周边村民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周边农民的经济收入,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果蔬种植生产领头人。王明华几年来的工作成绩以及对周边农业经济发展所做得贡献是实实在在的,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当地农民的称颂。 几年的农村工作,让王明华更踏实的扎入了农村。他利用自己的条件和优势,为当地农户提供了大量果蔬种植技术信息、农产品的供求信息、政府相关的政策法规等。增强了合作社与农户间的沟通。为当地农户提高了种植技术及经济收入。在提高自身的同时,王明华还不断为广大农户提供各项服务,包括种子、种苗的供应,种植技术指导,农产品销售信息的四大服务体系。 为解决果蔬种植及销售出路的问题,王明华在不断地规范扩展基地建设的同时,也积极的做好农产品的销售及流通工作。2017年,王明华在政府的帮助领导下,去到南京、上海等大城市进行市场考察与学习。学习考察回来后,王明华

农村劳模先进事迹材料

农村劳模先进事迹材料 农村劳模先进事迹材料 在xx县xx大地上,一提起xx,人们就知道他是xx市唯一荣获国务院表彰全国种粮大户,他3 次荣获全国、全省种粮大户荣誉称号,连续10年被市、县评为种粮大户。目前拥有从播种到烘干等各种农业机械设备64台(套);育秧工厂、烘干房、仓库等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固定资产960万元,水稻种植一体化专业队伍人员12人,其中聘请高级职称1人。今年种植面积2600亩,预计产量2300吨,产值700万元。 弃商经农遭重创,众人相助疾奋蹄 1991年,xx从部队复员以后,在家待业2年。1993年南下广州,在一家外资企业打工,他所在企业5年时间内由年销售2亿元攀升到12亿元,他本人也从一个普通的业务员做到了企业销售总监。2004年底他毅然放弃年薪30万元营销总监工作,携妻带儿带资100万元,回乡创业,开办服装专卖店和塑料制品公司,但由于经验不足,导致亏损。正当他愁肠百结,苦思下一步如何走出困局之时,2006年县种子公司战友力劝他转行投入制种产业。于是他下定决心,转战农业事业,发扬在部队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主动向县农业局领导、专家咨询,毅然投资60万元到金洞林场的凤凰乡花筵、长吉等5个村,租赁稻田700亩发展杂交

水稻制种,从父本插后,他日夜守在制种基地,眼看丰收在望,然而天公不作美,当年7月14日“碧利斯”台风,将80%的制种禾吹倒在田里,造成穗上芽达90%,投资60万元打了水漂。他第一次涉农以失败而告终。这时妻子提出要重返打工道路,家人也反对,战友、朋友都劝,算了,还是回到公司做你的老本行,搞企业营销。xx这时思想也很矛盾,怎么来选择,这对于从山村走出来农村娃,对农村田水路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一边征求父老乡亲的意见,一边找到农业部门领导、技术权威,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了解情况,调查市场,之后得到县农业局全力支持,龙头企业答应按优级优价预付定购金。特别是他看到了中央出台的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种粮补贴,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继续从事农业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增强,思量再三,他认为只要中央强农政策不变,从农种粮前景十分利好。2007年年初,他在家乡大忠桥镇罗果村,租种稻田180亩种植高档优质稻,当年每亩纯收达300元以上,掘到了他从事农业生产的第一桶金。事业蒸蒸日上,贵人闻讯相助。2008年时任县农行行长陈立成主动找到xx,为他办理了金穗惠农卡,并发放20万元农户贷款。2009年种粮面积达到了850亩,急需购买水稻生产机械,农行又及时给予他贷款授信额120万元,支持他购买4台高速插秧机,4台收割机、2台烘干机,他坚定地走上发展粮食生产这条

种粮大户典型先进事迹

**县2011年度种粮大户**先进事迹 **,男,**族,1950年5月2日出生,初中文化,曾任乡村团总支书记,于1978年至今一直务农,现在是**乡塔拉村村民。近几年来,他积极响应党的粮食安全生产号召,自2007年至今连续4年一直种植小麦,在他的的带领下,不仅自己跃上了种粮大户之列,而且带动全村15户,120人走上了种粮致富之路,涌现出了年播种1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0户,粮食生产在该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抓规模种粮的新格局。 2011年**一家靠种植小麦创下了家庭年收入达150000元的全村最高水平,450亩全部种植小麦,粮食总产高达202.5吨,均亩产450公斤。 **一家共4口人,由于自己忙于村里的事务,妻子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走上了种粮致富之路呢。其主要先进事迹表现如下: 一、该同志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备了一个种粮大户应有的基本素质。该同志将450亩全部耕地全部从事粮食生产,得到了县乡两级政府和村两委的大力支持,生产过程中村领导及时帮助解决出现的问题。通过平时的接触,我们也了解到**同志一直是一个工作勤奋、诚实可靠、遵纪守法、非常注重自身修养的人,他深知良好的外部环境对搞好生产的重要性,遵循“与邻为伴,与人为善”的原则。他在生产

上全部聘请当地农民,工价公正合理,及时兑付工钱,从没有欠过农民一分钱,使当地农民能得到一份不错的务工收入,近年来,**同志与当地农民相处一直非常融洽,亲如一家。“大好人一个”---这是当地百姓对**的由衷赞叹。由于各项工作表现突出,规模种植效益和辐射效应显著,**同志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自1978年开始务农以来,近年来他清楚地看到,由于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明显较高于粮食种植,导致种粮面积不稳,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于是,他从自己做起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将450亩耕地全部用于小麦种植,由于科学管理,合理施肥,成本较低,近年来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从此以后,他坚定了种粮的信心和决心,至2011年种植面积450亩,粮食产量达202.5吨,除少部份用于自食外,其余大量卖给国家,仅今年销售给本乡粮站达180吨。 二、精选良种,大力推广农业科学实用技术。种植面积确定后,最大限度追求产量是每一位种粮农户的心态。如何抓好粮食优质高产,**靠的是两点:一是选种;二是农技措施。历年来,他通过向县农业局技术员讨教,选用的小麦品种,均为优质高产品种,分别为新春6号、新春17号等优质高产良种,并大力推行小麦高产攻关栽培等先进的农艺措施。大大提高了小麦单产,较全县平均水平高出10%,同时,所产出的小麦质量在全县处于上乘,市场畅销,实现小麦创收40余万元,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好评和赞誉。该村由于**

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材料(办事处农办主任)

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材料(办事处农办主任)“火场救火,要注意安全,要注意风向变化……” “畜牧防疫,要对症下药,要注意检查药品批号……” “群众矛盾调解,要找准矛盾焦点,说话用语要接近群众……” 董xx在办公室里给年轻同志传经授技。即将退休的他把自己积累一辈子的经验分享给同事们。 在xx办事处,董xx的名字是家喻户晓、孺妇皆知,一提起他,在大家就会说:“老董可以!”、“老董搞事利量!” 董xx,男,汉族,中共党员,出生于1957年7月,高中文化,任职xx 办事处农办主任11年,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老农办主任”。如今已经59岁的老董,正处在退休的边缘,但他依旧勤恳的工作,服务基层。“把最后一班岗站好,完成组织上交办的事,不辜负同志们的信任!”这是董xx的感悟。 董xx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思想上与组织保持高度一致,服从组织安排;工作上在一线“摸爬滚打”,从播种到育苗,从畜牧防疫到森林防火,从抗旱到防汛,总是能看到他的影子。作为一名机关干部,他总认为自已不仅要在工作上,而且还要在学习上起到先进带头作用,为此他认真学习了业务知识,农村的工作经验,学习党和国家政策方针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其中学习了大量的农业科技知识,如小麦、水稻、大豆等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以及畜牧的科学技术。在理论上武装自己以后,在实践中他才能“头头是道”。他秉持为民务实的宗旨,牢记共产党员身份,自觉地把“人民满意

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常走村入户开展工作,解决了许多群众的实际问题,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在工作上,他立足岗位,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在农办,董xx胸怀全局,心系群众,奋发进取,他利用所有能挤出的时间,学习各种农业科技知识,以便更有利于农办工作的开展,其所从事的农口工作“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让同志们称赞”。在农田水利建设上,全办二十五余条渠道从渠首到渠尾,几乎都有他的足迹,每年的水利建设,从测量到施工再到验收,他几乎都要到场,在他的脑海里,全办的每条水域图,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哪条河道的长度是多少,哪条河道是否该清淤,他都非常清楚.扎实的工作作风使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进一步增强,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提升,与群众的关系进一步密切,真正做到了爱岗敬业,务实为民。 随着我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扎实推进,秸秆禁烧工作被列入农办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秸秆禁烧工作中,董xx同志每天白天、傍晚都去各村村道田间巡查,周六、周日及法定节假日从不休息,把工作融入到生活中,下队巡查时都会向种粮大户及普通农户宣传秸秆焚烧的危害并提及秸秆还田的好处。他每天都努力的做着本职工作,确保xx办事处辖区“不点一把火,不冒一处烟”。有了这种极度认真负责“老黄牛”在履职尽责,xx办事处在禁烧工作中也取得优异的成绩。每到防汛期间,他都居住在办事处的值班室里,一张床,一件雨衣,一把手电和一堆泡面陪着董xx度过汛期。当下大雨或暴雨时,他都会去水库巡查,确保群众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作为一名快退休的基层老干部,他每天任劳任怨地工作着。办事处的领导经常会说

种粮大户先进事迹杨金平马生科

种粮大户先进事迹杨金平马生科 马生科是一个农民出身的回族汉子,引领一帮农民共同发展马铃薯产业,让山区农民种植的“土豆”走出家门,挤进城市,跨越国门,变成他们赖以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1、情系农村,务农爱农。 固原市原州区位宁夏南部六盘山区,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使马铃薯成为当地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受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马铃薯产业对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仍不明显,农民想靠种马铃薯发财只是个梦!带着这个问题,马生科没有沉默,他走南创北,进村入户,了解缘由,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当地马铃薯品种单一且老化,产量偏低,加之外运渠道不畅,商品率价值很低,导致种植户增产不增收。做了多年小杂粮贩运生意的马生科深知,要想让马铃薯升值,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文章:第一要提高马铃薯单产,提升品质;第二要疏通外运渠道,打开销售市场。就这样,这位饱经风霜的回族庄稼汉子,本着吃苦耐劳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带着一方百姓开始做马铃薯文章,继而为六盘山区农民撑起了一方天地。 2、科技支撑,典型带动。 他在几年的组织运销中发现,六盘山区马铃薯品种单一,性能老化,抗逆性差,产量普遍较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买不上好价钱。2007年,他率先从甘肃、青海等地引进了“陇薯6号”、“青薯168”等马铃薯新品种,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在原州区头营镇建立了千亩种薯繁育基地。当年繁育基地喜获丰收,亩产量达到2000公斤,比传统种植提高了2倍,且品质优良。几年来,他先后引进适合当地耕种生产的中、晚熟马铃薯优良品种20多个,年均推广优良品种种植面积4万亩,亩均增产380公斤,增收912元;特别是引进的航天育种“黑美人”马铃薯种薯,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产值,目前市场价10-20元/公斤,而普通品种马铃薯市场价1-2元/公斤,是普通马铃薯价格的10倍。同时,他先后组织农民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10余次,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发放技术培训资料17000多份,内容涉及脱毒良种选育推广、机械化播种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收获保鲜贮运等一系列推广体系。通过科技培训推广,有效提高了薯农

种粮大户先进事迹

种粮大户先进事迹 马生科是一个农民出身的回族汉子,引领一帮农民共同发展马铃薯产业,让山区农民种植的“土豆”走出家门,挤进城市,跨越国门,变成他们赖以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1、情系农村,务农爱农。 固原市原州区位宁夏南部六盘山区,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使马铃薯成为当地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受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马铃薯产业对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仍不明显,农民想靠种马铃薯发财只是个梦!带着这个问题,马生科没有沉默,他走南创北,进村入户,了解缘由,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当地马铃薯品种单一且老化,产量偏低,加之外运渠道不畅,商品率价值很低,导致种植户增产不增收。做了多年小杂粮贩运生意的马生科深知,要想让马铃薯升值,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文章:第一要提高马铃薯单产,提升品质;第二要疏通外运渠道,打开销售市场。就这样,这位饱经风霜的回族庄稼汉子,本着吃苦耐劳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带着一方百姓开始做马铃薯文章,继而为六盘山区农民撑起了一方天地。 2、科技支撑,典型带动。 他在几年的组织运销中发现,六盘山区马铃薯品种单一,性能老化,抗逆性差,产量普遍较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买不上好价钱。XX年,他率先从甘肃、青海等地引进了“陇薯6号”、“青薯168”等马铃薯新品种,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在原州区头营镇建立了千亩种薯繁育基地。当年繁育基地喜获丰收,亩产量达到XX公斤,比传统种植提高了2倍,且品质优良。几年来,他先后引进适合当地耕种生产的中、晚熟马铃薯优良品种20多个,年均推广优良品种种植面积4万亩,亩均增产380公斤,增收912元;特别是引进的航天育种“黑美人”马铃薯种薯,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产值,目前市场价10-20元/公斤,而普通品种马铃薯市场价1-2元/公斤,是普通马铃薯价格的10倍。同时,他先后组织农民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10余次,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发

创业带头人事迹材料

创业带头人事迹材料 郑龙成今年30多岁,城镇其他待业人员,毕业以后一直打工,郑龙成很想自己创业,但是却找不到适合的创业之路,社区了解到情况后,针对他们夫妻二人都是朝鲜族,而且他们都有在饭店工作的经验,在社区的关心和支持下,帮助他开办了自己的小事业,创立了美阿顺烧烤冷面店。冷面店成立后,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介绍下,吸纳了6名下岗失业人员在店内任服务员,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难题。他们立足“爱店如家、店荣我荣”的主人翁意识,紧紧围绕“服务第一,宾客至上”的服务宗旨,努力完善一流服务、一流质量的工作标准,把提高服务质量、取得最佳经营效益作为目标,大力倡导职业道德文明,努力开展“树行业新风,创优质服务”的理念,爱店爱岗、敬业奉献。美阿顺烧烤冷面店独有特色的韩式石锅拌饭、拌冷面、韩式烤肉深受用餐者的喜爱,他们多方听取客人意见,改善服务方式,送餐上门,充分体现出她们的细心、爱心和责任心。 后葛南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作用,以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为基本手段,帮助下岗失业居民树立自主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潜能,提高创业本领,实现创业理想;加大促进创业的工作力度,推动居民积极创业,利用创业培训和见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启蒙创业讲座,提供一系列开业咨询服务,鼓励和帮助社区居民创业,提供更多岗位,带动更多人就业。郑龙成的创业为其他创业者点燃了希望的火种,使就业再就业工作迎来了新的篇章,让辖区内人人有事做、人人

有活干,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社会越来越和谐稳定。 xxx同志系aa县麒麟镇梅花村人,男,现年37岁,现任梅花村委会副主任,又是有名的种田大户。从1997年开始承包团结圩内村集体耕地400亩,开展种植单季优水稻。十年来,他刻苦钻研,勤奋耕耘,科学种田,不仅使自己走上了勤劳致富之路,而且心系村邻,不计报酬的帮扶、带动本村56户农户走上致富之路,年人均增收1000元,赢得了本村村民的广泛赞誉。XX年,种粮面积400亩,年产优质杂交稻600000斤,实现销售收入48万元,上缴税费2万元,年纯收入16万元,参与生产经营的农户人均增收XX元。 xxx同志居住在菜籽湖畔梅花团结圩边,站在门前,放眼望去,广阔的万亩圩田尽收眼帘;稍略观看,河水清澈,圩田土质肥沃。就是在这块“风水宝地”之上,滋生了种粮大户农民创业带头人xxx。原先,xxx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文化程度较高,头脑灵活,不安于现状,大胆尝试,敢于创新,由此走上了一条创业致富之路。 1997年,适逢改革开放中期,虽然当时粮食价格不断回落,但刚从学校走上社会几年的xxx敢于突破,大胆承包了麒麟镇梅花团结圩400亩村集体耕地,并签订了十年长期承包合同,一次性拿出承包租金11.3万元,开始进行单季优质稻种植,当年就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获纯利5万元。经过数年的辛勤耕耘,不断积累,xxx已成为全镇有名的种粮大户、致富能人。 小富不骄,富而思进。XX年,中央出台一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增加了种粮补贴,规定了最低保护价收购粮食,xxx吃透

扶贫驻村干部先进事迹材料三篇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以下是我能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扶贫驻村干部先进事迹材料三篇,以供大家参考! 扶贫驻村干部先进事迹材料1 驻村工作以来,**经常进村入户,广泛倾听群众关于脱贫、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他说“下派干部是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是点亮农村新希望的火种,帮助亲人老百姓,是选派干部的职责所在”。面对脱贫攻坚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勇担使命,“以民为本、为民解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抓党建,建强脱贫攻坚队伍 以前的**村基础条件差、产业结构单一、群众收入微薄。根据存在的问题,**紧紧围绕“抓党建、促脱贫”的目标任务,与村“两委”干部一道,先后对全村党员干部培训20余次,组织村干部和党员外出学习考察3次,开阔了村“两委”干部的眼界,激发了干事创业热情。落实村“两委”班子和扶贫工作队联席会议制度,重大问题集体研究、集体决策,形成脱贫攻坚工作合力,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更加突出。通过大力推进村级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实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实现了“两委”班子从埋头苦干变成用心巧干

的转变。 **驻村期间聚焦党员作用发挥,广泛开展调研走访。定期召开全村党员干部大会,通过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实施全面对标整改落实行动,让党员干部看清差距,真正在思想上受到触动,激发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源动力”。在全村开展“亮明党员身份”活动,切实发挥脱贫攻坚“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模范带动作用。 谋发展,着力推进项目建设 **积极协调资金改善**村基础设施建设,想方设法帮助**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协调资金50多万元新建为民服务中心办公大厅、村民活动中心、公园、健身广场等惠民工程;协调资金40万元入股萧县国泰装饰有限公司;在丁庄自然村建设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厂房900平方米的扶贫工厂项目,生产高档木门、实木复合门、强化门、钢木门、免漆门、整体家居板式家具等,以“入股分红”方式签订协议,带动40余人务工,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万元;协调资金50万元购买大型农机机械,以公开竞价方式,租用给5户种粮大户,三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2万元;协调资金470万元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占地面积19亩,并网发电后带动197户贫困户年增收3000元,带动村集体年增收约4万元;协调资金33万元重建总建筑面积260平方米的标准化村卫生室,有效改善村民就医环境;协调资金修铺道路10.6千米,在村主干道架设路灯120盏;积极协调建设电商扶贫驿站项目1处。

种粮大户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种粮大户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刘XX,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一个再朴实不过的名字,人如其名,一个憨厚、少言、皮肤黝黑的普通农民,却有着颠覆农业生产方式的非凡志向:“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且主要装中国自己的主粮;走出一条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服务社会的更大人生价值是他的志向写照。十年时间,从一个外出务工人员变身时髦家庭农场主,成为拥有2600亩流转土地的“大地主”,成立植保科技服务公司,无人机、大型自走式喷雾机等现代化装备应有尽有,年产量达到3280吨,产值630万元。XX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XX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张宝文视察他的家庭农场并给予肯定和高度赞扬获;XX年荣获河北省农村青年拔尖人才。赶上国家好政策,土农民变身农场主 45岁的刘XX,出生在有着“中国蔬菜之乡”美誉的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史堤村,这个美丽的村庄以耕种经济效益高的蔬菜为主,耳濡目染,刘XX 也对种菜很在行,为了把蔬菜种的更好,刘XX1999年外出到山东临清租赁大棚育苗种菜,干了几年,挣了点钱,也开阔了眼界,也更加关注国农业政策。连

续五年农业成为“一号文件”,让刘XX隐约感受到国家对农业的不断重视,加上得知随着种粮相对效益的降低,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许多土地被搁置无人耕种甚至出现弃地撂耕现象。他看到了机会,“作为农民怎么能不跟土地打交道?怎么能让土地撂荒呢?那将来吃什么?他得地租我得粮,还可以为国家粮食生产做贡献,一举三得的好事,为什么不做呢?”正是怀着这样朴素的想法,XX年,毅然放弃外面的事业回乡干了5年蔬菜育苗后感觉服务面窄小的刘XX,又开始上门给人谈条件租地,集中流转土地,并方连片,征求农业局技术人员意见,良种下地,最后将刘营乡的200余亩耕地流转过来进行了规模种植,手中有了200亩地,刘XX对种地这件事更是上心,吃完饭就到地里溜溜看看查苗情,看长势,就怕有大虫大灾,学管理,讲科学,就怕不能将耕种成本降到最低。正是这样一心扑在200亩的土地上,XX年总产粮食万公斤,XX年总产粮食万公斤,扣除租地、生产成本后纯收入10万余元。 从规模种粮中尝到甜头的他,坚定了种粮的信心和决心,又把种粮赚到的钱投入到土地流转中,进一步扩大了种植规模,实现了良性循环。十八大召开后,中央出台鼓励土地流转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

家庭农场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家庭农场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家庭农场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走联合体之路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的致富 XX1962年生人,79年由XX乡应招拖拉机手来XX 乡XX屯开荒建点,当年19岁的他正是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年龄,干劲十足的他第二年就担任了团支书,随着进一步的成熟,96年以高票当选为村长,年底被评为市里的劳动模范,98年自行创办立新股份制家庭农场,由原来的二百亩土地发燕尾服到如今经营4700亩耕地,XX拥有51%股份担任董事长,农业机械全部配套,固定资产达到80多万元。农场还为本村无偿投资各种公共福利事业,如修路、排水、架设有线电视、安装程控电话等,累计金额达10余万元。XX年董事长XX被评为鸡西市科技种粮大户。这个自行创办的股份制家庭农场的成功发展,为今后农民增收途径提供了新经验。从其发展过程看,以下基本经验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一、有主见,充分认识自身的薄弱环节,敢于抓住机遇,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94年合资建点时,省市等各方领导都特别重视,需要征占XX村的土地和荒原,当时XX的看法同大伙不同,他看到了土地的经济效益,他说土地现在虽然不值钱,哪都能开荒种地,我想以后肯定能值钱而且还要很紧张,咱们不能只看到眼下给点钱作为土地补偿就满足现状,决不能随意割让土地,在他和村民代表多次与合资农场人员交涉,最终给XX村争取了XX 多亩的征占批配荒原,为XX村农业发展做了更大的储备资源。 争取了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必须要取得县市领导和水利局、三江办等各有关部门的支持,XX看到了也做到了,在他的努力下,争取到了水利和三江办的开发资金20多万元,又带头集资3万元,把村后的XX 亩荒原挖沟、排水、架桥、修路,开垦出了全部荒原,使XX村现有耕地万亩,农业人口200人,人均耕地50亩,是全乡人均耕地最多的村屯。 二、改造低产田,机械化耕作。 XX村有了土地,如何充分的利用好土地资源,粮食产量、洪涝灾害怎么解决,XX认识到改造低产田的唯一出路就是以稻治涝,发展水田,种植绿色水稻,抓住XX年水稻良种补贴政策,XX将自家农场的XX亩旱田,低洼易涝地块全部发包出去,借助外部资金发

养鸡大户先进事迹(共17篇)

养鸡大户先进事迹(共17篇) 养鸡大户先进事迹(共17篇) 第1篇种粮大户先进事迹马生科是一个农民出身的回族汉子,引领一帮农民共同发展马铃薯产业,让山区农民种植的“土豆”走出家门,挤进城市,跨越国门,变成他们赖以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1.情系农村,务农爱农。固原市原州区位宁夏南部六盘山区,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使马铃薯成为当地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受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马铃薯产业对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仍不明显,农民想靠种马铃薯发财只是个梦带着这个问题,马生科没有沉默,他走南创北,进村入户,了解缘由,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当地马铃薯品种单一且老化,产量偏低,加之外运渠道不畅,商品率价值很低,导致种植户增产不增收。做了多年小杂粮贩运生意的马生科深知,要想让马铃薯升值,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文章第一要提高马铃薯单产,提升品质;第二要疏通外运渠道,打开销售市场。就这样,这位饱经风霜的回族庄稼汉子,本着吃苦耐劳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带着一方百姓开始做马铃薯文章,继而为六盘山区农民撑起了一方天地。

2.科技支撑,典型带动。他在几年的组织运销中发现,六盘山区马铃薯品种单一,性能老化,抗逆性差,产量普遍较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买不上好价钱。XX年,他率先从甘肃.青海等地引进了“陇薯6号”.“青薯168”等马铃薯新品种,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在原州区头营镇建立了千亩种薯繁育基地。当年繁育基地喜获丰收,亩产量达到XX公斤,比传统种植提高了2倍,且品质优良。几年来,他先后引进适合当地耕种生产的中.晚熟马铃薯优良品种20多个,年均推广优良品种种植面积4万亩,亩均增产380公斤,增收912元;特别是引进的航天育种“黑美人”马铃薯种薯,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产值,目前市场价10-20元/公斤,而普通品种马铃薯市场价1-2元/公斤,是普通马铃薯价格的10倍。同时,他先后组织农民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10余次,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发放技术培训资料17000多份,内容涉及脱毒良种选育推广.机械化播种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收获保鲜贮运等一系列推广体系。通过科技培训推广,有效提高了薯农的耕种管理水平为提升当地马铃薯产业升级增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带动促进农民科学种植马铃薯,XX年,在原州区中河乡租赁土地XX亩,建设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当年产种植4000吨,为广西福建提供优质马铃薯籽种1200吨。XX年,承担实施了原州区“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三级体系建设”项目,在原州区流转土地8100亩.订单种植XX0亩,生产原种300吨.一级种薯5000吨,为当地三级种薯繁育起到了带头作用。XX年,在原州区中河

青年岗位能手事迹材料 岗位能手事迹材料500字(最新)

我叫林兆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特岗教师,于2014年九月份到乌兰县柯柯铁中任初中英语教师工作。参加工作三年以来,我一直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勤奋踏实,追求上进,努力钻研,在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一、政治思想和师德方面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光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情操,以身作则,以自身的榜样去感染、熏陶学生。因此,我十分注重自身的思想进步和师德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我从参加工作以来,在思想上,能积极的向党组织靠拢,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以优秀党员同志为榜样,学习他们勇于奉献的精神;在教学中,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能认真履行教师的职责,能主动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言行举止能为学生表率,做到即教书又育人;在工作中,能团结同事,克服种种条件和困难,积极投身教育改革作出努力,因而得到领导地认可,同事地信任和学生的热爱。 二、教学方面 1.刻苦钻研,勇挑重担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能够虚心地向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同时自己也认真钻研,精益求精,因而在业务上迅速成长起 来。参加工作第二年,我就勇挑重担,担任了初二两个班和初三一个班的英语教学任务。我注意研究和把握中考动向,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习题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总结了初中“一遍清教学法”。即适当放慢教学速度,讲授新知识时力求深而透,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习题训练保证质量,力求少而精,突出能力培养。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方法是成功的,是符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2014—2014年两个学期,我所带初一班级的英语成绩均高于同类班级。2014—2014年,初二英语总成绩获全县第一。由于成绩突出,2014—2014学年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称号。 2.业务水平高,教学能力强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给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观念、创新的意识成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理念。在这种形势的教学势必要求我们教师需要有一个高的、可持续发展的业务素质;需要不断地充实个人的知识,发展个人的教育教学能力。我结合现代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摒弃陈旧的教学思想、方法、手段。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把课堂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培养

农村自主创业带头人事迹材料

农村自主创业带头人事迹材料 XX镇农民创业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XXX同志系AA县麒麟镇梅花村人,男,现年37岁,现任梅花村委会副主任,又是有名的种田大户。从1997年开始承包团结圩内村集体耕地400亩,开展种植单季优水稻。十年来,他刻苦钻研,勤奋耕耘,科学种田,不仅使自己走上了勤劳致富之路,而且心系村邻,不计报酬的帮扶、带动本村56户农户走上致富之路,年人均增收1000元,赢得了本村村民的广泛赞誉。XX年,种粮面积400亩,年产优质杂交稻600000斤,实现销售收入48万元,上缴税费2万元,年纯收入16万元,参与生产经营的农户人均增收XX元。 XXX同志居住在菜籽湖畔梅花团结圩边,站在门前,放眼望去,广阔的万亩圩田尽收眼帘;稍略观看,河水清澈,圩田土质肥沃。就是在这块“风水宝地”之上,滋生了种粮大户农民创业带头人XXX。原先,XXX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文化程度较高,头脑灵活,不安于现状,大胆尝试,敢于创新,由此走上了一条创业致富之路。 1997年,适逢改革开放中期,虽然当时粮食价格不断回落,但刚从学校走上社会几年的XXX敢于突破,大胆承包了麒麟镇梅花团结圩400亩村集体耕地,并签订了十年长期承包合同,一次性拿出承包租金万元,开始进行单季优质稻种植,当年就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获纯利5万元。经

过数年的辛勤耕耘,不断积累,XXX已成为全镇有名的种粮大户、致富能人。 小富不骄,富而思进。XX年,中央出台一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增加了种粮补贴,规定了最低保护价收购粮食,XXX吃透政策,瞄准市场及时更新了水稻优质品种,400亩耕地全部种上了两优培九优质杂交稻,他还加大了种植业方面的投入,投资10多万元,添置了一台大马力旋耕机、一台拖拉机、机械喷药机、水泵等家用机械,季节性雇佣短工60余人,甩开膀子大干了四年。近四年来,由于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粮食价格连年攀升,每年纯收入都在16万元以上,短短几年时间,使他成为资产50万元的致富能人。 十年求索,十年奋斗,使XXX成为种粮大户、创业能人,XX年,他被村民高票选举为梅花村委会副主任。当上村委会副主任后,他更加热情待人,乐于助人,不断向其他种粮大户传授种植水稻经验。当其他种粮大户因秧苗受损不足时,他主动上门询问,并无偿地提供;当种植户遇到技术难题时,他总是详细询问,耐心讲解,多方指导;他还自费请来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到田头,对圩内水稻实行统一管理,集中进行水稻病虫害防治,仅此一项每年为周围种植农户每亩节省开支50元;他自订报刊,广泛收集水稻良种信息,并及时向其他种粮大户推荐和统一订购优质高产水稻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