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带负电荷钙磷复合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一种新型带负电荷钙磷复合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一种新型带负电荷钙磷复合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标准

安全性评价-标准 经量化后的危险是否达到安全程度,这就需要有一个界限或标准进行比较,这个标准称为安全指标(或安全标准)。 所谓安全指标,就是社会公众可以接受的危险度。它可以是一个风险率、指数或等级,而不是以事故为零作为安全指标。为什么不以事故为零作为安全标准呢?因为事故不可能为零,至少目前是这样。这是由于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有时不能完全识别出危险性。即使认识了现有的危险,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又会产生新的危险。对已认识到的危险,由于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制约,也不可能完全根绝。因此我们只能使危险尽可能减少,以至逐渐接近于零,当危险降到一定程度,人们就认为是安全的了。霍巴特大学的罗林教授曾给安全下了这样的定义:所谓安全,指判明的危险性不超过允许限度。这就是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安全就是一种可以允许的危险。确定安全指标实际上就是确定一个危险度或风险率,这个危险度或风险率必须是社会公众允许的、可以接受的。怎样确定安全指标,这取决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技术状况,也取决于人们对危险性的认识水平。例如:美国交通事故的统计资料说明,小汽车发生碰撞而死亡的风险率为2.5×10-4死亡/人·年,这意味着一个10万人的集体每年有25人因车祸而死亡的风险,或者说每人每年有0.00025次因车祸而死亡的可能性。根据多年数据的积累,发现这个风险率能为社会公众所接受。因为要降低这个数值必须要花更多的钱去

改善交通设施和汽车的性能。没有人愿意去花那么多的钱来降低这个数值,也没有人害怕这个风险而放弃使用小汽车,所以就将这个风险率作为使用小汽车的安全指标。 在确定安全指标时,也可以参照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等)造成的死亡概率。例如:10-3死亡/人·年的死亡概率,除了生病以外,一般是不能允许的,必须立即采取措施,降低危险。10-4死亡/人·年的风险率人们也是不愿看到的,愿意拿出费用进行改善,控制事故发生。10-5死亡/人·年的风险率与游泳的死亡概率相当,人们对这类风险是积极关心的,认为有必要采取措施。10-6死亡/人·年的风险率和天灾、飞机失事等死亡概率相同,人们感到有危险,但不一定发生在自己身上,因此愿意去做,碰到了自认倒霉。由此可见,10-3死亡/人·年的风险人们是不能接受的,而10-6死亡/人·年或更低的风险可以被社会忽视。有的危险虽然死亡概率较高,但社会效益大,也有可能允许。也有自己愿意干的事,虽然风险大一些也觉得可以接受。例如:拳击运动,选手的死亡率达每年二百分之一,但仍然有人干。 另外,也可以产业实际平均死亡率作为确定安全指标的依据。例如化学工业的FAFR值(劳动1亿小时的死亡率),许多国家都接近3.5,就可以此作为安全评价指标的基础。但在进行安全设计时,则要考虑10~20倍的保险系数。如FAFR值为4,设计时可用0.4作为安全指标。当然,在确定安全指标时,还要考虑投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既要做到降低危险等级,使之达到安全水平,又要使所花的费用取得最优的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书 -----河南曙光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按照检验科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生物安安全委员会成员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人类变异缺陷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 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 (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的活动)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材料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材料 钙钛矿复合氧化物具有独特的晶体结构,尤其经掺杂后形成的晶体缺陷结构和性能,被应用或可被应用在固体燃料电池、固体电解质、传感器、高温加热材料、固体电阻器及替代贵金属的氧化还原催化剂等诸多领域,成为化学、物理和材料等领域的研究热点[1~4]。 1钙钛矿结构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因具有天然钙钛矿(CaTiO3)结构而命名,与之相似的结构有正交、菱方、四方、单斜和三斜构型。标准钙钛矿结构中,A2+和O2_离子共同构成近似立方密堆积,A离子有12个氧配位,氧离子同时有属于8个BO6八面体共享角,每个氧离子有6个阳离子(4A~2B)连接,B2+离子有6个氧配位,占据着由氧离子形成的全部氧八面体空隙。钙钛矿结构的对称性较同种原子构成的最紧密堆积的对称性低,A、B离子大小匹配。各离子半径间满足下列关系: 其中RA、RB、RO分别为A离子、B离子和O2-离子的半径,但也存在不遵循该式的结构,可由Goldschmidt容忍因子t来度量: 理想结构只在t接近1或高温情况下出现,多数结构是它的不同畸变形式,这些畸变结构在高温时转变为立方结构,当t在0.77~1.1,以钙钛矿存在;t<0.77,以铁钛矿存在;t>1.1时以方解石或文石型存在。 2钙钛矿型氧化物材料的研究进展 标准钙钛矿中A或B位被其它金属离子取代或部分取代后可合成各种复合氧化物,形成阴离子缺陷或不同价态的B位离子,是一类性能优异、用途广泛的新型功能材料。 2.1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材料 钙钛矿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有以下优点:(1)全固态结构,不存在液态电解质所带来的腐蚀和电解液流失等问题;(2)无须使用贵金属电极,电池成本大大降低;(3)燃料适用范围广;(4)燃料可以在电池内部重整。通过电极材料中的掺杂来提高活性,优化碱锰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参见表1)。用含锰的钙钛矿氧化物作为碱性

纳米材料的毒理学和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

生堡亟随匿堂盘壶!Q塑生!月筮塑鲞星!翅£!!!』堕!丛型:&坠磐盟!Q塑:!些塑,盟些兰 纳米材料的毒理学和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 刘建军何浩伟龚春梅庄志雄 纳米材料是指物质结构在三维空间内至少有一维处于 纳米尺度…(0.1—100llm,1am=10一m),或由纳米单元构 成的材料,被誉为“21世纪的新材料”,这一概念首先是由美 国国家纳米计划(NNI)提出来的。这些具有独特物理化学 性质的纳米材料,对人体健康以及环境将带来的潜在影响, 目前已经引起公众、科学界以及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随着 纳米技术的完善和应用规模的扩大,纳米材料将被迅速普及 和广泛应用旧o。 据报道,目前世界范围内市场上有超过400种消费品建 立在纳米材料的基础之上p1,预计到2014年全球市场的纳 米科技产品价值将达2.6兆亿美元MJ。为了了解应用于这 些产品中的纳米材料的潜在影响,就要熟悉和掌握其潜在暴 露风险、材料性质、产品生命周期及其在每一点性质和周期 上的潜在危险”J。自2000以来,国内外对于纳米材料的生 物安全性和毒理学问题展开了日益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净“。 一、纳米材料的特殊效应和应用 纳米材料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奇异或反常的物理、 化学特性”],如原本导电的铜到某一纳米级界限就不导电, 原来绝缘的二氧化硅、晶体等,在某一纳米级界限时开始导 电。这是由于纳米材料特有的4大特殊效应所致¨1:即小尺 寸效应(8maLlsizeeffect)、表面效应(¥urfaceeffect)、量子尺 寸效应(quantumsizeeffect)和量子隧道效应(quantum tunneling effect);上述效应可导致纳米材料具有异常的吸附 能力、化学反应能力、分散与团聚能力,上述特性在赋予纳米 材料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这些已被 证实,以及有待被证实的负面效应给当前迅猛发展的纳米科 技带来了一定的隐患。现将纳米材料理化特性涉及的应用 研究领域归纳如表1[9-103。 二、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研究现状 Donaldson等011]2004年首先提出了“纳米毒理学” (naonotoxicology)这一概念,次年Oberd/Srster等¨21发表文章 支持这一概念并称之为“从超细颗粒物的研究中演变而来 的新学科”。自从Donaldson等发表论文之后,纳米毒理学 的发展步人了新轨道,在世界范围内召开的关于纳米材料毒 理学的会议越来越多,在各大学术网站上搜索到相关文章也 逐年增多。 DOI:10.3760/craa.j.issn.0253-9624.2009.02.016 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200702159) 作者单位:518020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毒理研究室 通信作者:庄志雄,Enu61:junii8@126.咖 ?159?.综述. 表1纳米材料理化特性涉及的应用研究领域‘9‘10]研究应用领域材料和应用举例 电子学 磁学 光学 生物医药能源化工环保化工建筑、机械电极(纳米碳管)、超导体、导电及绝缘浆料、量子器件、量子计算机等 纳米磁性材料、磁靶向制剂、固定化酶、生物分离提纯、磁记录、纳米微品软磁材料等化妆品(TiO:)、隐身材料、发光材料、光通讯、光储存、光电脑等 纳米,E物医用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生物薄膜、药物载体、蕈冈传送载体、药物输送、控释系统、纳米牛物传感器等 纳米催化、储能(碳纳米管储氢)、蓄热及能源转换、保温节能(纳米Si02)等 抗生素材料(纳米Ag,Ti02)、功能涂料(纳米Zn02,Fe203)有害气体治理、废水处理、阻声降噪等 超硬、高强、岛韧、超塑性材料等 已有研究表明,纳米材料经吸人、皮肤、消化道及注射等 途径与机体接触后能迅速进入体内,并容易通过血脑、睾丸、 胚胎等生物屏障分布到全身各组织。纳米颗粒往往比相同 剂量、相同组分的微米级颗粒物更容易导致肺部炎症和氧化 损伤。现有的细胞水平、动物实验和一些零星的人群研究结 果显示,人造纳米材料可以引起氧化应激、炎症反应、DNA 损伤、细胞凋亡、细胞周期改变、基因表达异常,蛋白质差异 表达,并可引起肺、心血管系统及其他组织器官的损害。我 们从纳米毒理学研究的不同层次分类阐述纳米材料毒理学 研究的概况,并对研究较多的材料(纳米碳管、TiO:等)举例 说明。 (一)纳米材料毒理学分子水平的研究 基因组学、后基因组学、毒物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 研究,都属于分子水平的范畴。迄今为止,国内外对纳米材 料毒性研究,主要还是采用形态学和酶活性等细胞毒性检测 和整体动物水平实验的方法,从分子水平进行机制方面的研 究并不普遍,目前已见纳米碳材料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Witzmann和Monteiro-Riviere¨纠研究了多壁纳米碳管 (MWNCT)对角质化细胞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用0.4ms/ lTll的MWNCT处理角质化表皮细胞(HEK)24和48h,抽提 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并检测IL-1B、IL-6、IL-8、IL-10和TNF.a 等细胞因子的变化。通过PDQuesOD软件分析发现有 152个蛋白发生了显著的差异表达,细胞炎性因子IL-8浓度 在MWNCT处理HEK细胞24和48h后显著增加,IL.1B在 48h时间点浓度显著上升,IL-6浓度则有所降低,TNF-a的 浓度变得极低(<0.01pg/m1)。这螳细胞因子的变化说明 HEK暴露于MWNCT后产生了炎症反应,而蛋白的差异表 达则说明纳米碳材料本身具有损伤性,对HEK细胞蛋白质万方数据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 第一节生物类药物概述 一、生物类药物的概念和种类 ?生物类药物(biopharmaceutics或biopharmaceuticals)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器官等成分,综合运用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制得的天然生物活性物质以及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天然物质类似物。 ?生物药物主要包括生化药物(biochemical drugs)生物技术药物 (bio-technology drugs)、和生物制品(biological products)等。 1、生化药物:一般是系指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提取的,亦可用生物-化学半合成,或用现代生物技术制得的生命基本物质,如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酶、辅酶、多糖、核苷酸、脂和生物胺等,以及其衍生物、降解物及大分子的结构修饰物等。 2、生物技术药物:是指生物来源的和使用生物工程技术制造的药物,包括多肽、蛋白质及其衍生物或由其组成的产品,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重组DNA 蛋白疫苗及人组织提取的内源性蛋白等。 3、生物制品:是根据免疫学原理,用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以及微生物的毒素等)、动物的血液、组织制成的,用以预防、治疗以及诊断人或动物传染病的一类药品。 包括: ★治疗用生物制品:抗体、DNA重组技术制品等。 ★预防用生物制品:疫苗。 ★诊断用生物制品:各种抗原抗体诊断液等。 (一)治疗用生物制品 1.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生物制品。 2.单克隆抗体。 3.基因治疗、体细胞治疗及其制品。 4.变态反应原制品。 5.由人的、动物的组织或者体液提取的,或者通过发酵制备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组份制品。

钙钛矿开题报告

哈尔滨理工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钙钛矿结构的能带计算导师xxx 学生xxx 入学时间2007.09.13 开题报告日期2011.03.25 无机非金属材料系

说明 一、开题来源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文献综述); 3、主要研究内容; 4、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5、主要参考文献(应在20篇以上,其中外文资料不少于三分之一,参考文 献中近五年内发表的文献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且必须有近二年内发表的文献资料)。 二、开题报告字数应不少于3000字 三、开题报告时间最迟应于3月29日前完成 四、此表不够填写时,可另加附页。

一.课题来源及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钙钛矿结构材料概述 所谓的钙钛矿结构,一般是指分子式为AB03结构的一类氧化物。在这类氧化物的结构中,A离子和氧离子作立方密堆排列,而B离子则居于氧离子的八面体间隙之中。这类材料具有铁电性、超导性、巨磁阻性、铁磁性、磁光特性、特殊的电荷、磁序和轨道序,以及从高温相到低温相发生金属绝缘体相变,因此,在高密度铁电非挥发性铁电随机存储器、多功能记忆元件和磁光器件方面有潜在的应用而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3,4]。 无论是试验还是理论都有对这类材料的大量报道,关于这类材料的最早报道来自whl和Goldman[5,6],他们在1945.1946年发现了一个具有多于一个铁电相的铁电体——钛酸钡(BaTi03),钛酸钡的晶体结构为立方晶系中心对称的钙钛矿结构,每个单胞里只含有五个原子,具有很高的对称性。加上它在化学和机械性能方面很稳定,很快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之后更多的钙钛矿结构的材料被合成,例如BiC003、Yal03、HoMll03等。关于这类材料第一性原理计算也有很多相关报道,通过模拟计算的方法给出这种材料,特别是新合成的材料的一些结构、态密度、能带及磁性等方面的预测和分析。 钙钛矿结构材料的运用 由于这类材料一般具有铁电性,而铁电材料是一类具有自发极化的材料,自发极化具有两个或者多个可能的取向,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取向是可以发生改变的。因此这类材料在随机存储器和多功能记忆元件等方面具有大的潜在运用,同时,相对于其它类型的半导体技术而言,铁电存储器具有一些独一无二的特性。在传统的主流半导体存储器中,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易失性和非易失性。易失性的存储器包括静态存储器SRAM和动态存储器DRAM[7-12]。SRAM和DRAM在掉电的时候均会失去保存的数据。 RAM类型的存储器易于使用、性能好,可是它们同样会在掉电的情况下会失去所保存的数据。 意义 利用计算机进行新物质、新材料的性能预测与设计,首要的问题就是计算机模拟方法的灵活运用。所谓模拟方法,就是建立与某自然现象或过程相似的模型间接研究原有规律性的科学方法。计算机模拟是针对一个复杂真实系统或模拟设计研制的系统,用计算机方法建立系统抽象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这个模型。如果输入相关的参数或边界条件,就可以进行各类操作和模拟实验,从而研究该系统的特征和演化情况。计算机模拟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已被应用于多方面的学术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材料计算和设计中用实验方法观测单个原子、分子运动等无法实现的情况[1]。计算机模拟具有重要意义。计算机模拟计算与设计的意义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2]: ①将计算机模拟计算得出的结论与实验结果或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验证, 探讨问题的本质 ②将实验中无法识别其因果关系的量分割为个别因素加以研究,寻找规律性 的东西 ③用来分析和解释实验或理论结果中不太清楚的机理或成因 ④用于实验前预测新的现象和物性

安全性评价汇报材料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安全性评价汇报材料 篇一:安全评价报告 滨州学院第三餐厅三楼 安全现状评价报告 1.概述 1.1评价依据 1.《安全标志及使用导则》gb2894-20XX 2.《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20XX 3.《企业员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 4.《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64-89 5.《餐饮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范》Db42/T413-20XX 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XX 7.《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50058-1992 8.《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04-20XX 9.《消防法》20XX年10月28日修订 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XX

11.《燃气管道设计规范》gb50028-20XX 1.2评价目的 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安全评价,对学院餐厅在业务活动中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指出安全隐患,提出补充和完善的对策、措施、建议,以提高经营过程的安全程度,满足安全运营的要求,保证人的安全,更加完善餐厅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减少和避免事故的发生,特作此报告。 1.3评价范围 本次评价仅对滨州学院三餐三楼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将餐厅建筑、厨房燃烧 设备、液化气的应用以及消防设施存在的问题作为课题内容研究的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并进行评价,并不涵盖餐厅内食品安全的评价。 凡涉及该项目的消防问题,以当地消防部门验收意见为准;由改建、扩建引起现有设施的改动或地址变更等不包括在本评价范围内。 本次评价报告有效期一年。 1.4评价程序 本次评价程序如图所示。 2.学校餐厅基本情况 2.1餐厅基本情况

钙钛矿型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材料研究进展

Vol 135No 12 ?6?化 工 新 型 材 料 N EW CH EMICAL MA TERIAL S 第35卷第2期2007年2月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576063)资助 作者简介:高展(1981-),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相关课题的研究。 新能源材料 钙钛矿型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阴极材料研究进展 高 展1 张 萍1 高瑞峰2 黄建兵2 毛宗强23 (1.中国地质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武汉430074;2.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84) 摘 要 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研制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商业化的必然趋势,阴极材料的研制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ABO 3型钙钛矿阴极材料的研究情况,并提出了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钙钛矿,阴极材料 Progress of perovskite cathode for intermediate 2low temperature solid oxide f uel cells Gao Zhan 1 Zhang Ping 1 Gao Ruifeng 2 Huang Jianbing 2 Mao Zongqiang 2 11Faculty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21Instit ute of Nuclear and New Energy Technology ,Tsinghua U 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Intermediate 2low temperature solid oxide f uel cell (IL TSOFC )is the tendency of the solid oxide f uel cell (SOFC )commercializing development ,and one key problem is the study of cathode materials.A review of perovskite (ABO 3)cathode for IL TSOFC was presented and the trend of its development was prospected. K ey w ords solid oxide f uel cell ,perovskite ,cathode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 )具有发电效率高、燃料使用面广、采用全固态陶瓷结构、不存在电解质损耗和电极腐蚀、适于模块化设计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燃料电池。但传统的以Y 2O 3稳定的ZrO 2(YSZ )为电解质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通常需要在800~1000℃高温下运行,造成材料的选择困难,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过高,给其商业化带来一定困难。如果能将燃料电池的运行温度降低到800℃以下,则可以避免电池在高温下操作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有利于早日实现固体 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商业化[1,2]。因此,中低温(500~800℃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成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研究与开发的热点。但是随着电池运行温度的降低,电解质的欧姆极化以及电极的活化极化损失增加,严重地影响了电池的性能。因此,寻求性能良好的阴极材料是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展的关键。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材料必须具备在氧化环境中保持稳定,有足够高的离子、电子电导率,与固体电解质热膨胀匹配,以及良好的催化活性等特点[1]。因此,符合上述要求的钙钛矿结构(ABO 3型)氧化物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 1 钙钛矿型阴极材料的结构特征 在ABO 3立方钙钛矿结构中,B 和O 离子构成BO 6八面体结构,而8个BO 6通过共用O 离子分布于立方体的8个顶点上。A 离子位于立方体的中心。当采用低价元素对A 、B 位元素进行掺杂时,晶体无法通过阳离子变价达到电中性,因而只能产生O 离子空位即点缺陷,引起O 离子电导。A 位元素一般为La 系稀土金属元素。材料的电导率与A 位元素密切相关,大小顺序为:Pr >La >Nd >Sm 。在A 位掺杂碱土金属,会明显提高其电导率,其中Sr 掺杂的电导率最高。A 位元素同样会影响材料的过电位,不同A 位稀土元素的阴极过电位顺序为:Y >Yb >La >Gd >Nd >Sm >Pr 。B 位一般为过渡金属元素,或若干种过渡元素的组合。阴极的反应速率随B 位过渡元素变化顺序为:Co >Mn >Fe >Cr [1]。 2 研究现状 目前开发的用于中低温的固体氧化物钙钛矿结构燃料电池阴极材料主要有单掺杂的A 1-x Sr x BO 3-δ(A =La ,Sm ,Dy ,

安全性评价资料的归档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安全性评价资料的归档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1 页共4 页

安全性评价资料的归档 档案,是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历史记录,是重要的信息资源。企业档案,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对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 一、评价文作归档 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会有很多文件。比如:省公司的有关文件如专家组查评后形成的安全性评价查评意见及建议,往往以文件形式下达给企业;企业自己的有关文件,都应按照《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要求,收集整理,及时移交档案管理部门立卷归档。 二、查评资料也裆 查评资料是在安全性评价过程中产生的资料,比如:生产设备、劳动安全和作业环境、安全管理的查评而形成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安全性评价工作总结报告、安全性评价专业分析报告、安全性评价结果明细表、安全性评价总评表、安全性评价扣分记录、安全性评价项目检查发现问题及整改措施等。企业每次安全性评价工作结束后,都应及时将评价资料归档。 三、上级专家评审资料归档 上级专家评审资料是指在安全性评价中,由省公司组成的专家对企业进行安全性评价验收评价中形成的材料。 对专家评价资料,企业应及时移交给科技档案部门,应归档的评价资料有: (1)省公司专家组名单; (2)安全性评价总评表; 第 2 页共 4 页

(3)安全性评价项目检查发现问题及整改措施;(4)安全性评价结果明细表; (5)安全性评价的查评意见及建议。 第 3 页共 4 页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解放军第一四九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 险评估报告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20年6月,按照检验科制定《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炭疽芽孢杆菌、布鲁氏菌、鼻疽伯克菌、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鼠疫 耶尔森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培养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 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 (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的活动) 1、风险评估: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室布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由于三区划分不是大明显,实验室进出人员存在污然和感染的风险。具体可能体现在:病原微生物的带入和带出,标本的污染,意外事件的发生(如跌倒、划伤等)。 2 防控措施: 2.1本科室工作人员 2.1.1 进入实验室的本科工作人员,在缓冲间内穿戴好工作服、工作冒、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具后方能进行实验室工作。 2.1.2 任何原因需要离开实验室,必须洗手(七步法)脱去个人防护用品,在此洗手方能离开实验室。 2.2 其他医务人员 2.2.1 运送样本护工将样本送至各班组的样本接收处,核对验收后方可离开,不得在实验室中随意行走。 2.2.2 医护人员到实验室查询结果、业务咨询等,本科工作人员引导至相应的位置,结束后建议手部清洁后离开实验室。

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

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 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纳米材料大量涌现,其优良特性及新奇功能使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人们接触纳米材料的机会也随之迅速增多。然而,现有的环境与职业卫生接触标准及安全性评价标准及方法能否直接适用于纳米材料还未能确定,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建立还处在探索阶段。 由于纳米材料种类繁多,理化性质各不相同,即使同一种纳米材料不同粒径也会出现不同的生物效应。因此,对每年不断涌现的新型纳米材料进行生物安全性评价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对合适的研究模型和高通量筛选的方法以及系统的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将成为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评价体系建立的下一步研究重点。 纳米技术已迅速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前沿科技领域,它能使人们能够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制造材料和器件。纳米技术与信息、环境、能源、生物、空间等高新技术相结合将形成以纳米技术为主旋律的纳米产业及产业链,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由于其独特的理化性质,且不能用常规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检测,可能会对人体及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从而危及人类健康。同时,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还牵涉到环境保护、社会安全、伦理道德等许多方面。因此,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和重视纳米材料可能带来的生物安全性方面的影响以及相关研究。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研究产生背景纳米级颗粒本身和由它构成的纳米固体主要具有4个方面的效应,即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当人们将物体细分成超微颗粒( 纳米级) 后, 它将显示出许多奇异的特性,即它的光学、热学、磁学、力学以及化学方面的性质与大块固体时相比将会有显著的不同。 一、纳米材料的应用现状 1.在工业生产方面的应用 纳米材料的应用在工业生产中显示了独特的魅力。一些纳米材料如纳米二氧化硅用作橡胶、塑料、有机玻璃等材料的填充剂,可以改善材料的强度、韧性等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材料(1)

钙钛矿复合氧化物具有独特的晶体结构,尤其经掺杂后形成的晶体缺陷结构和性能,被应用或可被应用在固体燃料电池、固体电解质、传感器、高温加热材料、固体电阻器及替代贵金属的氧化还原催化剂等诸多领域,成为化学、物理和材料等领域的研究热点[1~4]。1 钙钛矿结构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因具有天然钙钛矿(catio3)结构而命名,与之相似的结构有正交、菱方、四方、单斜和三斜构型。标准钙钛矿结构中,a2+和o2_离子共同构成近似立方密堆积,a离子有12个氧配位,氧离子同时有属于8个bo6八面体共享角,每个氧离子有6个阳离子(4a~2b)连接,b2+离子有6个氧配位,占据着由氧离子形成的全部氧八面体空隙。钙钛矿结构的对称性较同种原子构成的最紧密堆积的对称性低,a、b离子大小匹配。各离子半径间满足下列关系: 其中ra、rb、ro分别为a离子、b离子和o2-离子的半径,但也存在不遵循该式的结构,可由goldschmidt容忍因子t来度量: 理想结构只在t接近1或高温情况下出现,多数结构是它的不同畸变形式,这些畸变结构在高温时转变为立方结构,当t在0.77~1.1,以钙钛矿存在;t<0.77,以铁钛矿存在;t&1.1时以方解石或文石型存在。2 钙钛矿型氧化物材料的研究进展标准钙钛矿中a或b位被其它金属离子取代或部分取代后可合成各种复合氧化物,形成阴离子缺陷或不同价态的b位离子,是一类性能优异、用途广泛的新型功能材料。2.1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材料钙钛矿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有以下优点:(1)全固态结构,不存在液态电解质所带来的腐蚀和电解液流失等问题;(2)无须使用贵金属电极,电池成本大大降低;(3)燃料适用范围广;(4)燃料可以在电池内部重整。通过电极材料中的掺杂来提高活性,优化碱锰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参见表1)。用含锰的钙钛矿氧化物作为碱性溶液中的阴极材料,获得了好的结果。因为元素锰的d电子结构在锰的三价和四价两种氧化物之间快速传递,表现出很高的电子导电性及良好的电极可充性[5]。通过掺杂pb、co、ba、ca、sr等元素的复合钙钛矿结构,获得掺杂后的改性电极材料,pb的掺入会对mn—o的成键状态和mno2晶格内的结晶水产生影响,使mn2p3.2能级产生化学位移,结合能增大,mn—o离子性增加,共价性减小。经过对改性电极的充放电机理实验,纳米掺杂后电池的放电容量提高40%以上[6]。la1-xsrxfe1-ycoyo3作为一种混合导体材料,具有优良的电子导电性能和离子导电性能,与la0.9sr0.1ca0.8mg0.2o3、ce0.9gd0.1o1.95等新一代中温固体氧化物电解质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la1-xsrxfe1-ycoyo3体系材料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中温sofc阴极材料[7]。mather等[8]用硝酸盐与尿素熔融燃烧法制备了金属阳极陶瓷材料nisrce0.9yb0.1o3-δ,实验结果表明co的加入可降低烧结温度,可获得高的阳极孔隙率有利于阳极和电解质的吸附,经分析阳极上的亚微孔结构微粒由镍和钙钛矿粒子组成。然而,现有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的离子电导率低,高温下呈现电子或氧离子导电性。在燃料电池应用研究中,高温下器件可稳定运行,但器件的效率或功率较低。以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为电解质时,须在大于700℃的高温下使用。因此,离子导电性高、温度使用范围宽的固体电解质及电极材料研究是今后的主要目标。现有的基质材料mnceo3因稳定性和机械强度的问题,实现实用化仍存在一定难度;基质材料mnzro3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机械强度,但材料离子电导率低,其燃料电池的功率很难满足要求。2.2 钙钛矿锰氧化物磁制冷材料磁制冷是利用固体磁性材料的磁热效应来达到制冷的目的。磁卡效应(magnetocaloriceffect,mce)是指当分别对磁性材料等温磁化和绝热退磁时该材料相应地放热和吸热的一种现象。对于钙钛矿氧化物磁制冷材料,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或超导量子干涉仪测量其等温磁化m_h曲线或等磁场下的m_t曲线,计算样品在tc温度下的磁熵变(即最大磁熵变),以此判断该材料作为磁制冷工质的可行性[13]。如果a位被离子半径更小的离子或b位被离子半径更大的离子取代,那么取代的结果使容差因子减小,晶格收缩,铁磁耦合变小,从而使磁熵变减小。szewczyk等[14]、陈伟等[15]以lamno3为基质材料用ca、k、sr、ti为掺杂离子详尽研究了不同磁场下掺杂后lamno3的最大磁熵

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

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田蜜 (湖北的二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205) 摘要 综述了包括富勒烯(C60)、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锌、二氧化钛、二氧化硅等在内的多种典型的碳基纳米材料、金属及其氧化物纳米材料和半导体(绝缘体)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 关键词:纳米材料;纳米生物安全;纳米毒理学:毒性 Abstract Including of fullerenes (C60)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ferric oxide, aluminum oxide, zinc oxide, titanium dioxide, silica, such as a variety of typical carbon nano material and semiconductor, metal and oxide nanomaterials (insulator) biological safety of nanomaterials were reviewed. Key words: nano materials; Nano biological safety; Nanotoxicology: toxicity 引言 纳米粒子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态丰富、化学活性高,具有许多块体及通粉末所没有的特殊性质,许多在普通条件没有生物毒性的物质,在纳米尺寸下却表现出很强的生物毒性[1]。与此同时,纳米材料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特别是对环境和健康的潜在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03 年4 月,Science 首先发表文章讨论纳米材料可能产生的生物安全性问题[2]。随后,许多学者相继开展了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研究。本文将一些学者的研究进行了综合,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一、纳米安全性问题的提出 纳米科技预计也将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因而成为发展最快的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之人们在逐渐认识纳米科学技术的优点和其潜在的巨大市场的同时,一个新的科学问题及社会问题—一纳米效应与安全性,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首先,2003年的美国化学会年会上报告了纳米颗粒对生物可能的危害。2003年4月Science[2]引、7月Nature[3]相继发表编者文章,开始讨论纳米尺度物质的生物效应以及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安全性评价标准

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安全性评价标准 前言 为贯彻执行《生活饮用水监督管理办法》,保障人群身体健康,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从1998年10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秦钰慧、陈亚妍、李双黎、宋向东、陶毅。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负责解释。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定规定了饮用水输配水设备(供水系统的输配水管、设备、机械部件)和防护材料的卫生安全性评价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与饮用水以及饮用水处理剂直接接触的物质和产品,这些物质和产品系指用于供水系统的输配水管、设备、机械部件(如阀门、加氯设备、水处理剂加入器等)以及防护材料(如涂料、内衬等)。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5750-85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 GB 7919-87 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 GB/T 5009.69-1996 食品罐头内壁环氧酚醛涂料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 水源水中乙醛、丙烯醛卫生检验标准方法气相色谱法 3 卫生要求 3.1凡与饮用水接触的输配水设备和防护材料不得污染水质,管网末梢水水质必须符合GB 5749的要求。

3.2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和防护材料必须按附录A和附录B的规定分别进行浸泡试验。 3.3浸泡水需按附录A和附录B的方法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必须分别符合表l和表2的规定。 表1 饮用水输配水设备浸泡水的卫生要求 表2 与饮用水接触的防护材料浸泡水的卫生要求 3.4浸泡水尚需按附录C的方法进行下列毒理学试验。 3.4.1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LD50不得小于10g/kg体重。 3.4.2两项致突变试验:基因突变试验和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两项试验均需为阴性。 3.5生产与饮用水接触的输配水设备和防护材料所用原料应使用食品级。 4监测检测方法 见附录A和B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卫生标准检验方法 A1 样品预处理 A1.1 采样 为尽可能符合应用条件,在浸泡试验中应使用输配水管或有关产品的最终产品。当最终产品容积过大时,可根据具体情况,按比例适当缩小。 A1.2预处理 用自来水将试样清洗干净,并连续冲洗30分钟,然后浸泡水立即浸泡。 A1.3浸泡试验: A1.3.1浸泡水制备: A1.3.1.1试剂 A1.3.1.1.1纯水: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其电导率为小于 2μS/cm。 A1.3.1.1.2 0.025mol/L氯贮备液:取7.3ml试剂级次氯酸钠(5%NaOCl),用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一、目的与范围 为使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能够正确而有效地实施,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为医疗器械评价者提供了生物学评价指南,为医疗器械的审查提供了生物安全性审查指南。 注:本指南不涉及微生物污染、灭菌(如“无菌”、“细菌内毒素”)、除菌和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病毒去除与控制等方面的生物安全性。 二、术语 (一)医疗器械:同《医疗器械管理管理条例》。 (二)制造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商标持有人/单位。 (三)评价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受其委托的专家。 注:医疗器械制造者对生物安全性评价负责。 (四)审查者:对医疗器械管理负有职责的行政管理部门或受其委托负责医疗器械审查的机构。 三、医疗器械/材料首次生物安全性评价 (一)评价依据 GB/T 16886-ISO 1099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 (二)评价者 应当经过培训并在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方面具有长期实践经验。

(三)评价要求 1.出于保护人类的目的,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特别是必要的动物试验)未开展之前不得进入临床试验。 2.对医疗器械开展生物学评价时,应当按照GB/T -ISO 给出的评价流程图开展。 3.评价者在进行生物学评价过程中应当注重运用已有信息(包括材料、文献资料、体外和体内试验数据、临床经验),不应当局限在生物学试验上。 4.当生物学评价确定需要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委托有相应生物学试验资质的检验机构来进行。 5.在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 (1)在进行动物试验前,先进行体外试验; (2)按要求充分并合理地利用试验动物资源,优化试验方案,降低试验成本。 6.应当按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对报告的要求,出具《生物学试验报告》。 注:生物学试验报告可不与型式检验报告一起出具。 7.《生物学评价报告》可以考虑(但不限于)包括以下方面: (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策略和所含程序; (2)医疗器械所用材料选择的描述; (3)材料表征 -医疗器械材料的定性与定量的说明或分析 -医疗器械材料与市售产品的等同性比较 (4)选择或放弃生物学试验的理由和论证; (5)已有数据和试验结果的汇总; (6)完成生物学评价所需的其他数据。

钙钛矿复合氧化物材料

钙钛矿复合氧化物 钙钛矿复合氧化物具有独特的晶体结构,尤其经掺杂后形成的晶体缺陷结构和性能,被应用或可被应用在固体燃料电池、固体电解质、传感器、高温加热材料、固体电阻器及替代贵金属的氧化还原催化剂等诸多领域,成为化学、物理和材料等领域的研究热点[1~4]。 1钙钛矿结构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因具有天然钙钛矿(CaTiO3)结构而命名,与之相似的结构有正交、菱方、四方、单斜和三斜构型。标准钙钛矿结构中,A2+和O2_离子共同构成近似立方密堆积,A离子有12个氧配位,氧离子同时有属于8个BO6八面体共享角,每个氧离子有6个阳离子(4A~2B)连接,B2+离子有6个氧配位,占据着由氧离子形成的全部氧八面体空隙。钙钛矿结构的对称性较同种原子构成的最紧密堆积的对称性低,A、B离子大小匹配。各离子半径间满足下列关系: 其中RA、RB、RO分别为A离子、B离子和O2-离子的半径,但也存在不遵循该式的结构,可由Goldschmidt容忍因子t来度量: 理想结构只在t接近1或高温情况下出现,多数结构是它的不同畸变形式,这些畸变结构在高温时转变为立方结构,当t在0.77~1.1,以钙钛矿存在;t1.1时以方解石或文石型存在。 2钙钛矿型氧化物材料的研究进展 标准钙钛矿中A或B位被其它金属离子取代或部分取代后可合成各种复合氧化物,形成阴离子缺陷或不同价态的B位离子,是一类性能优异、用途广泛的新型功能材料。 2.1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材料 钙钛矿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有以下优点:(1)全固态结构,不存在液态电解质所带来的腐蚀和电解液流失等问题;(2)无须使用贵金属电极,电池成本大大降低;(3)燃料适用范围广;(4)燃料可以在电池内部重整。通过电极材料中的掺杂来提高活性,优化碱锰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参见表1)。用含锰的钙钛矿氧化物作为碱性溶液中的阴极材料,获得了好的结果。因为元素锰的d电子结构在锰的三价和四价两种氧化物之间快速传递,表现出很高的电子导电性及良好的电极可充性[5]。通过掺杂Pb、Co、Ba、Ca、Sr等元素的复合钙钛矿结构,获得掺杂后的改性电极材料,Pb的掺入会对Mn—O的成键状态和MnO2晶格内的结晶水产生影响,使Mn2p3.2能级产生化学位移,结合能增大,Mn—O离子性增加,共价性减小。经过对改性电极的充放电机理实验,纳米掺杂后电池的放电容量提高40%以上[6]。La1-xSrxFe1-yCoyO3作为一种混合导体材料,具有优良的电子导电性能和离子导电性能,与La0.9Sr0.1Ca0.8Mg0.2O3、Ce0.9Gd0.1O1.95等新一代中温固体氧化物电解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