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民关系的五种形态

合集下载

用唯物辩证法看待官民关系紧张的问题

用唯物辩证法看待官民关系紧张的问题

用唯物辩证法看待官民关系紧张的问题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会展班 2014级彭小丹 132032014064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恩格斯提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存在于人类政治过程始终的“官民关系”,是与政治过程的客体关系相对立的主体关系,是始终存在的一个主要社会矛盾,是贯穿一切政治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在唯物辩证法的视野里,官民关系显然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

官民关系不是我们头脑想象的产物或抽象思维的结果,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甚至在今天还是一种顽强的事实。

只有健全双向性的官民关系,推动官民关系走向新境界,是我国民主政治大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基本保证。

一、作为社会历史现象的官民关系用中国语汇表达的“官民关系”,与产生它的历史一样,经历了多个时代的复杂变迁而仍在延续。

“官民关系”依然是重大的社会历史现象和客观事实。

“官民”两者只是不同社会成员在政治方面的不同定位和角色一样,“官民关系”本身也只是政治方面的关系即政治关系。

而只要政治存在“官民关系”就是一种具有必然性的社会关系。

官和民的划分和形成的最深刻基础,就是阶级划分和形成的基础。

两者的这种高度的一致性,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和时代具有绝对性和规律性。

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问世以后,山于社会剥削阶级的消灭,官与民的划分和形成以新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为基础,因而有了新的历史意义和新的面貌。

“官民关系”对于人类政治过程的作用和意义之重大和深刻,使得政治过程中的任何其他关系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一样,“官民关系”是一种历史性的关系。

以私有制为基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形态中的“官民关系”,具有共同的历史性质和阶级本质,因而属于官’民关系的同一类型。

这种类型的“官民关系”,本质上是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关系,其各个发展阶段、各个层次和环节都打上了深深的阶级烙印,因而是对立或对抗性质的“官民关系”。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五种“关系”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五种“关系”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五种“关系”作者:龙爱明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9期【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严厉惩治腐败,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大与小、公与私、得与失、法与情、长与短的关系,这对于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和实现党的长治久安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从严治党;党风廉政;“五种”关系习近平同志曾经强调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严厉惩治腐败,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

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必须正确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党风廉政建设,是党内政治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有人认为,党风廉政建设,主要针对领导干部而言,对普通老百姓关系不大,于是,常常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还有人一谈到“廉政”,就把“贪污”、“卖官”、“贿选”之类“关键词”联系起来,而忽略了“占用公家财物”、“虚报差旅费”、“套取回扣”同样也涉及到“党风廉政”。

古人有“蚁穴溃堤”、“因小失大”、“贪多必失”的教训,后人应当前事不忘,引以为戒。

党风廉政建设,不仅要从党员领导干部抓起,也要从一名普通党员做起;不仅要抓好“拒腐防变”、“反腐倡廉”的大事,也要从会风、文风、作风之类的“小节”改起,谨言慎行,防微杜渐,切实利中取大,害中取小。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必须正确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是一名共产党员廉洁自律的具体体现。

当今社会,不凡有一些人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作为人生信条,管不住自己的欲望,填不满自己的欲壑,无视和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做一些公私不分、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之“糗事”。

党与人民的关系

党与人民的关系

党与人民的关系通过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此话与“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道理是相通的,此中道理警示无穷: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是一个执政党赢得民心的根本保证。

党员领导干部真正做到亲民、爱民、为民,必须正确认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1、鱼水关系。

人民群众既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又是我们的力量源泉、生存之本。

脱离了人民群众,我们将一事无成。

在实践中,有的同志到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能够巧用天时、发挥地利、促进人和,犹如鱼之得水,迅速开创工作新局面;而有的同志却难以打开局面,一件事还没干起来,就“后院起火”,于是就埋怨群众不听话;甚至有的同志官气十足,自以为是,高高在上,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干起工作来隔靴搔痒,不得要领。

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主要表现为知民情,通民理,办民事,解民忧。

只有这样,党与人民群众才能鱼水相依,休戚相关。

因此,对一个领导干部来讲,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并将其自觉地作为一种信念,作为党性锻炼的第一追求。

2.种子和土地的关系。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就像种子,人民就像土地。

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和那里的人民团结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所谓结合,就是各级干部要深入群众,在感情上和群众联系,在生活上和群众融为一体,把自己放在老百姓中间;要善于做群众工作,宣传、动员、组织群众,把党的意图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就是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艰苦奋斗,带领群众开创充满活力的工作局面。

3.公仆与主人的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性质决定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

摆正主仆位置,处理好主仆关系,是保证不变质的关键问题。

今天,正确处理好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切实履行好公仆的职责,就必须做到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思考“参加革命为什么,现在掌权干什么,工作是为了啥、是在为谁干,将来身后留什么等等”,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反对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搞假政绩;提倡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艰苦创业。

官场中的人际关系_交际礼仪_

官场中的人际关系_交际礼仪_

官场中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简单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但这种正常的交往放在官场这种环境似乎就变得异常复杂起来。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官场中的人际关系,希望对你有帮助。

官场中的人际关系之人为的复杂性冰心说过:“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简单!”这不是唯心主义,而是表明了一种态度。

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说其复杂也算复杂,否则也不会延伸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而对于非此类学科研究者的官员来讲,是否可以减少人为复杂化官场人际关系的心态。

当一部分官员热衷于追求“复杂”的人际关系,把心思、精力用于编织“关系网”、揣摩领导“喜恶”时,官场人际关系确实是“复杂”的。

我们可以追求一种相对简单的人际关系,简单如一条直线,一头连着责任义务,一头牵着党心民意,简单也是一种境界。

官场人际关系“复杂”是虚伪的复杂。

追溯官场人际关系的“复杂”,不可避免要讲“虚伪”。

因为现行的人事任免制度是唯上的,部分官员对上级阿谀奉承、对同事处处防备、对下级霸气十足、对群众是横眉冷对……这种处人处事方式只能使人际关系虚伪复杂。

我们为何不把握正常人际交往的礼仪,追求一种简单正常的人际关系,去掉对上级的奴气、对同事的阴阳怪气、对下级的霸气、对群众的官气,总而言之去掉虚伪浮华的面具,做真实完整的自己。

追求真实也是一种勇气。

官场又可称为权力场,胡适认为,中国旧社会里最重要的一种制度与势力,是官。

鲁迅认为,中国人有一种魂灵叫官魂,那魂灵就在做官――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

先哲们的话是极富洞察力的,他们捏住了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的一根神经:官僚制度。

正是这个制度,造就了拥有巨大势力的社会阶层――官,形成了以官为轴心和主要活动者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圈子官场。

官本位其实就是权力本位,它同时也是伦理本位。

因为伦理治国的原则是儿子服从老子、妻子服从丈夫、下级服从上级、全国服从皇帝。

这其实是把所有的伦理关系都变成成了权力关系。

作为权利保障方法的“官民博弈”——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

作为权利保障方法的“官民博弈”——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

为官民之间平等“ 博弈” 提供了有力 的国家理论基础。 ( 转型时期需要“ 三) 官民博弈” 的形式保障民众
权 利
的政治诉求来看 , 我国正在经历一场不可逆转的社会 政 治进程 。官 民关系 已经开 始从单 纯 的“ 理者 ” 管 与
“ 被管理者 ” 的关系 , 走向平等法律 主体 问的利益 逐步 博弈关系 。“ 民博弈 ” 官 实质上 是官 民在 平等 话语 权
而丧失 了最初 的 目的 , 即终极人 文关 怀。工具 理性成
例 , 躲猫猫事件” “ 如“ 、跨省追捕” “ 、李启 明案” 都是 “ 官民博弈” 胜利的案例。互联 网技术的发展使得 民
众 的观点能够 以快捷 的方式快速 传播 , 得与公 权力 获
抗 衡的 民众力 量 , 网络 世 界形 成 真正 的博 弈 , 强 在 增 民众的话语权 , “ 民博弈 ” 实现成 为 可能 , 会 使 官 的 不
不需要 太多 的努力就有 了大学生 的身份 , 中当然包 其 括一 些权贵 阶层 的子女 。这些 子女 只要 有 了读 大 学 的机会 , 其上一 辈便 会利 用 手 中 的权力 以“ 面合 法 表 化” 的方式获得 好 的工作 机 会 。在我 国现 阶段 , 力 权
建立在社会协商和合意的基础之上 , 而不是建立在个 人或集团的强力和不平等的基础之上。国家的合法 性或权力是 由人 民大众通过一个社会契约过程授予 的, 也就是说 , 通过平等协商和相互合意的方法来组


“ 官民博弈” 的现 实意义
出矛盾 。
( ) 一 改革开放后期 官 民矛盾成 为“ ” 显 问题 2 世纪 8 代后, 0 O年 国家 的经 济 突 飞 猛 进 , 现 实 了邓 小平 同志“ 让一 小部 分 人先 富 起来 ” 的构想 。2 1 世 纪面 临着 “ 动另一部 分人富起来 的” 带 转型 时期 , 不

公共管理学-第九章

公共管理学-第九章

第九章公共组织的文化与伦理第一节公共组织文化概述一、文化、组织文化、公共组织文化(一)文化定义:所谓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基本特点:1、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和结果,又是制约指导人类活动方式的原因;2、通过后天学习而得来,依据信息传播系统传递;3、具有适应性;4、具有整合性;5、不断变化。

作用:文化产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又对产生它的各种因素起反作用(推进或阻碍)。

(二)组织文化定义1:指组织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传统、风俗、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业务理念,包括组织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精神现象等。

定义2:指组织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特征:(1)意识性;(2)系统性;(3)凝聚性;(4)导向性;(5)可塑性;(6)长期性。

(三)公共组织文化定义:广义的公共组织文化指公共组织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公共组织制度和公共组织机构;狭义的公共组织文化则指公共组织意识形态,即在公共组织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直接反映公共组织与公共关系的各种组织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行为规范和精神活动状态。

(本章所分析的都是狭义的公共组织文化)二、公共组织文化的类型(一)根据结构——功能分析1、角色型公共组织文化;2、权力型公共组织文化;3、任务型公共组织文化;4、人本型公共组织文化;(二)根据隶属区域划分1、社会总体公共组织文化;2、区域公共组织文化。

(三)根据表现形式划分1、精英公共组织文化;2、大众公共组织文化。

(四)根据作用直接与否划分1、显性文化;2、隐性文化。

(五)根据民族文化差异划分1、西方公共组织文化;2、东方公共组织文化。

公共组织文化除了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外,也有自身独有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几对辩证统一的关系之中。

中国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形态与法制结构

中国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形态与法制结构

中国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形态与法制结构陈申申一为中央集权制度正名1.1 社会稳定需要新理论我们今天的革命理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

目的是为了革命,推翻旧政权,建立新中国。

为此,革命者从西方引进了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等一整套理论,然后改造成适合中国国情的造反有理的说法。

衡量理论好坏的标准就是能不能为革命的目标服务。

在这样的革命理论中,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几乎被全盘否定了。

革命胜利了,革命的理论就不容置疑了。

新中国建立以后,战争的威胁仍然存在。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珍宝岛之战,反对两个超级大国,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准战争状态。

在共产党获得政权以后,革命的气势仍然一天比一天高涨。

革命的理论因此而得到发展。

以革命的口号鼓舞人心,以战争动员的方式发动政治运动,开展思想教育成了常规的做法。

甚至,扫除文盲,除害灭病,看样板戏,都以这种大量耗费社会资源的方式来进行。

共产党执政几十年了,革命理论依然占着主导地位。

可是,革命不能永远干下去。

在共产党成了执政党以后,如果仍然坚持原来的对当权者造反有理的理论,就只能造自己的反了。

在邓小平对国际形势作出了“大仗打不起来”的基本判断后,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改革和开放取代革命和战争,成了社会生活的主旋律。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社会需要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要完成的任务不是引进西方的民主制度,再来一场革命,而是要让革命党转化为执政党,让社会进入正常状态。

为此,我们需要在理论上了解什么是中国社会的正常状态。

从这样一个新的角度去研究问题,我们很快就可以知道,过去为了革命,把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说得一无是处是完全错误的。

因为在中国任何统治者都必然采用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来实行统治。

虽然,中央集权的政治实践既有成功,也有失败。

可是,在中国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唯一可能的制度选择。

我们需要从今天的社会现实出发,为社会的稳定,为完成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化,为社会恢复到正常状态,重新检验过去的理论,路线,政策,办法,找到通向成功的道路。

关于官民关系的名言

关于官民关系的名言

关于官民关系的名言
整理关于官民关系的名言如下:
1. 政在基宏,民重官轻,已防本末相颠倒;和求利当,国先家后,不许公私更混淆。

2. 廉洁奉公公平公正方显公仆本色;执政为民民情民生应是为政所系。

3.官得其人,则政平讼理;政平故民富实,讼理则囹圄空虚。

4.民不可欺,常忧获戾于百姓;官非易做,惟愿推恩到万家。

5.政府与群众相互支持,共同维护国家安定团结。

6.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7.官员应心系百姓,以民为本。

8.选举于民,督政行权,议案融情关社稷;遵循以法,谋篇布局,天鹅抟梦醉崤函
9.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已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10.制国有常,利民为本。

11.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12.国以民为主,民以国为本,国本人民切不失也。

13.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民关系的五种形态人类从产生的时候,逐步地由个体的人组成群体的人群,然后不断地扩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密切,形成了原始的人类组织如氏族、部落及部落联盟,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就形成了。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社会的形态也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包括与其同时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是有组织性的。

所以就形成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按俗称管理者被称之为“官”,而被管理者则被称之为“民”。

此二者各自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矛盾统一体。

在原始社会,二者之间的界限是不甚明显的,是相互交织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处于一种高度贫困的原始共产主义形态。

但到了奴隶社会则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二者之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旦稳定下来,官民之间的关系是分明的清楚的,是世袭的,不容渗透的,同时也是严重对立的。

封建社会对奴隶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世界各国的过渡期由几十年到几百年不等。

在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基本固定后,也存在官民关系,但这种官民关系已经处于相对变化之中。

“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一朝君子一朝臣”,封建王朝的更替,使官民的成份在变化。

“军功、科举、人才选拔以及其他方式”,也使官的成份在变化。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提倡“天赋人权”人人都有机会进入到社会管理者的队伍里。

人们通过自己的本事,发展事业,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断的上升,成为社会管理者,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官”。

而社会主义社会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次否定,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个社会形态与资本主义是同时存在的,是通过革命而取得政权的。

是对从前阶级社会的一次革命,尽管还存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但已经不是阶级社会了,按通行的说法“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但是,人民不是亲自“当家作主”而是委托他们“信得过”的部分人“为他们当家作主,做他们的公仆”。

通俗地讲,还存在着“当官的部分”和“老百姓”尽管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每个人到底还是“老百姓”,但是“官民关系”却是客观存在的。

并且以不同形态存在,这些形态事关社会的稳定,值得重视。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官民关系基本处于五种形态:水舟关系、水鱼关系、水乳关系、水油关系、水火关系。

水舟关系在古代中国,把芸芸众百姓比做水,把以帝王为首的各级统治者自比为舟,是开明帝王的一种思想,体现了一种早期朴素的民本主义。

中国早期的贤君如传说中的“三皇五帝”都是早期的民本主义者,他们是被当时的部落推举出来的领袖人物,他们了解各部落民众的力量。

到封建社会,经过多次王朝更替,新建政权的帝王看到了下层民众的力量,在新朝初建往往实行一些开明的政策,给民众以“休养生息”的时机。

如刘汉王朝初期实行“老庄”无为而治思想,使百姓得以从暴秦统治下得以稍稍的宽松,经过“文景之治”到了汉武的强盛。

这时的统治者已经觉察到了百姓的力量,也开始寻找调节官民关系的办法。

中国的帝王高官最早把百姓比喻成水的是周厉王时期的周公。

他曾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劝告厉王开放言路,但厉王不听,最后发展到“道路以目”的地步,国人将厉王赶下台。

把百姓与官府关系比喻成“水舟关系”的帝王是唐太宗李世民。

因为他曾亲自参加过推翻隋朝的起义,短命的隋朝一个最大教训就是过度消耗民力,视民如草芥,逼民造反。

李世民曾多次与大臣在非正常场合下谈论隋的教训提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稍有航海知识的人就知道,船要离开水就不能航行了。

可见,李世民对民的认识已经超过了前代的统治者,因为按此说法,离开了“民”也就没有“官”了。

就冲此点,我们就能理解为何在他统治的二十多年时间会出现“贞观之治”了。

做为一个封建帝王有这样的高见已经是很少的了,而真正能够实实在在的去做就更少了。

所以黄炎培先生有句话,“中国只有官府对不起农民,而没有农民对不起官府”。

水鱼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上是水舟关系的更进一步的深化。

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大多视民如草芥,很小真正重视民众的,把官民关系看成水舟关系的而且真正重视的也就是李世民等几个为数不多的开明君主以及历朝历代少有的如范仲淹等贤良之臣。

把官民关系真正看成鱼与水的关系的是在中国近代史的血雨腥风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

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在红色根据地,凭着这种鱼水关系,红色政权得以在白色政权的四面包围下生存并发展。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

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

革命强中强。

”“淮海战役是山东解放区人民用小车推向胜利的”如果没有亲临其境,陈毅将军是不会发出此种感慨的。

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将军曾对前来慰问的乡亲们深情的讲,我们的队伍不是“聂家军”,我们八路军是“人民的子弟兵”,从此后“人民子弟兵”成为我们军队的代名词。

只要他们与人民之间的鱼水关系存在。

只要有人民,就会有人民的子弟兵。

与之相对立的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尽管在国际上,他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但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原因,他所管理的国民已经与他们离心离德了。

即使在全民救亡的抗日战争,尽管国民党也在抗战,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正视过人民,对人民的疾苦他们是不关心的,为了他们的“国家利益”他们可以不假思索地牺牲千万的人民。

花园口事件本意是阻止日本西进,但是,事先根本不通知下游民众,造成死百万,灾几千万的人祸,这笔账总不能全部算在日本侵略者身上吧。

长沙大火,固然是实行“焦土抗战”,但事先封锁消息,趁夜放火,政府军干得却是强盗的活,政府心里哪有半点民众?据称连当时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都差一点死难于此?有人做过粗略的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死于非战场上的平民超过千万人。

对此,当时的国民政府能推脱责任?而当时的敌后根据地却是另外一境象,“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人民政府爱人民”尽管生活艰苦,但充满生机。

无怪陈老先生从重庆到延安,对中共领导人讲“我从南洋回祖国慰问我们的政府,在重庆他们天天请我吃大餐,但我看到重庆街头那些可怜的难民,我想哭,我们国家的希望在哪里,到延安,我看到了希望,你们是中国的希望”就是这种鱼水关系,使人民革命武装发展壮大,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就是这种鱼水关系,在战后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战争中,广大人民用自己的行动,投了共产党一票,这神圣的一票,就意味着新的政府的诞生只是时间问题。

内战开始后许多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从单纯的军事观点上找他们失败的原因,当他们到了解放区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见闻,他们不得不痛苦的接受现实,他们效命二十多年的党国,尽管战胜了日本侵略者,但是他们失去了中国人民的支持,因为他们的领导人早就把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抛到九霄了。

据称,蒋氏到台后在防共的大前提下,做了深刻的反醒,特别是官民关系的反省列为第一重点,可见,在大陆的失败,使他们多少接受了部分教训。

以后台地区经济几十年的快速发展除了美的支持,原来大陆的财富外,良好的官民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特别是国民党在台湾地区政权失而复得,其领导人在中山先生灵前书下了“天下为公,人民最大”,想必他们的感受是深刻的。

水乳关系这种关系应该说是一种最理想,最科学的官民关系,也是一种最完美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正如人类社会最终要走向大同式的共产主义社会一样,到那个时候社会管理者(官)与社会成员(民)的关系就是一种水**融的关系。

这种关系在我们中国现代时期曾经出现过一个时期,就是战争年代的根据地时期及建国初期的一段时期。

在抗日战争的边区,官民关系就是处于一种高度和谐的水乳关系。

当时真正的是“只见公仆不见官”。

村妇骂领袖故事就很能说明当时最高领导是如何处理官民关系的。

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当时有人给主席汇报了一件事情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原来是有一个村妇骂毛泽东怎么不遭雷轰,骂领袖还了得?下面人主张压住这股势头对村妇严加惩处,主席思索一番并没有动怒生气,他认为这是有原因的,于是自己到农妇家登门拜访,经一番和颜悦色循循善诱的谈家常,终于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下面的人不调查不由分说的将她家的粮食上交任务收了双份,连种子都收走了,因此招致村妇的骂声。

事后主席召集干部大小会议以此为据,反复强调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深入调查研究的意义,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教育了我党我军的干部,为密切联系群众起到了极为深远的作用。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在军力物力和外部力量等方面均超过中共,但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取得根据地广大人民的支持,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主要矛盾变化的情况下,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彻底满足中国农民千年的祁盼,当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耕种时,他们对领导他们翻身的共产党和民主政府的感激之情的具体表现就是踊跃参加人民自己的队伍,他们要与民主政府一起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这时的人民与政府的利益是紧密一致的,他们的共同敌人是国民政府。

而在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人民,他们思想的是安定,日本占领中国八年,终于胜利了,应该过几天安稳日子了,他们不愿意打仗,但是政府要“平乱”,要战争,要打仗就需要人,就需要钱,结果“兵是抓的”,“钱是收税征收的”,搞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

结果战争进行两年多,国民党就显出失败的症状。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从反对战争发展到了反对国民政府的执政。

国民政府尽管有大量的“美援”但比不上中共有无数的“民援”。

最终国民党失去了对大陆的统治。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把建设国家,恢复民生当成重要任务,各方爱国人士纷纷参加政府工作,形成了一片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有志的爱国知识分子从海外回归,报效祖国,翻身的人民以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了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大军之中。

中共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两个务必”,时时提醒广大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处决刘青山、张子善的枪声也在时刻警醒干部切勿走向腐败的深渊。

这个时期,应该是官民关系融洽的时期,应该属于水与乳的关系。

在当时,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政府的威望如日中天,共产党的政策是一呼百应,建国初期的五年的事实,向世人证明,新中国没有什么不可以做到。

已至于不仅仅是执政党这样想的,参政的民主党派也是这样想的,广大人民群众也是这样想的,中国的外国朋友也是这样想的。

新中国成了令世人瞩目和向往之地。

但是事情往往是会发生改变的。

这种水乳关系存在的时间,被一次次的政治运动打破了。

历次运动的出发点,没有不是良好的,但最后的结果是人与人之间,同志与同志之间,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让人感到陌生了。

那种在战争年代凝聚起来的水乳关系一去不复返了。

水与油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与水与乳关系相对应的一种关系。

实际上都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实际上社会上的官民关系是处在二者之间的动态之中,某些时期和不同地区的表现程度也不相同,可能靠近水油关系近一些,也可能靠近水乳关系近一些。

如果按时间划分,从全国来讲,从1955年下半年开始水乳关系就开始向水油关系“位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