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本土化

合集下载

你如何看待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的关系?

你如何看待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的关系?

你如何看待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的关系?全球化和本土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互影响,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来详细探讨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概念解释1. 全球化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它指的是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全球化一体化。

全球化让世界变得更紧密,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变得更加密切。

2. 本土化本土化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护自身文化和自然环境,强调本土文化和本土特色的重要性。

本土化也是一种文化多元化的表现。

二、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1. 相互作用全球化和本土化不是相互对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

全球化是建立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本土化的出现也是对全球化的回应。

2. 共同理念全球化和本土化虽然在表面上相互矛盾,但它们都强调人文因素对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全球化与本土化均为了保护人类的共同利益。

3. 区域性的本土化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本土化可以分为不同的区域性本土化。

区域性本土化是指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护自身本位性和文化多元性而出现的本土化现象。

4. 全球统一与本土差异另外一方面,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的矛盾也在于全球化的趋势是统一、趋同的,而本土化则强调的是不同的、差异的。

三、总结综上所述,全球化和本土化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对立关系。

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寻求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的平衡,既要保持各种文化的多元性,又要在经济、政治方面实现共同发展。

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本土化和全球化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

本土化指的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和社会环境下,以当地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形成独特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制度。

而全球化则是指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使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在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关系中,本土化相当于生存环境中的“根”、全球化相当于发展环境中的“翅”,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

全球化给本土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全球化促进了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得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为紧密和广泛,本土文化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承;另一方面,全球化也会对本土文化和社会制度产生影响,存在着文化同化和文化冲击等问题。

因此,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应注重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避免文化同质化、文化冲突等问题的出现。

全球化思考和本土化行动

全球化思考和本土化行动

全球化思考和本土化行动:一个战略框架的构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企业、社会甚至个人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动”这一战略框架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

它不仅引导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资源、开拓市场,更鼓励企业在尊重本土文化、适应本土规则的同时,积极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全球化思考全球化思考是指企业或个人在制定战略和决策时,应具备全球视野,充分考虑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资源、技术和文化环境。

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企业或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因此,全球化思考是必要的。

1. 全球市场环境分析在全球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准确把握全球市场需求、竞争态势、消费者行为等关键信息,以便为产品研发、市场营销、战略规划等提供依据。

同时,企业还需要对全球各地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以应对各种可能的风险和挑战。

2. 全球资源整合在全球范围内,企业可以寻找和利用各种优质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资金、品牌等。

通过全球资源整合,企业可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实现快速发展。

例如,许多互联网公司通过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吸引当地优秀人才,以提升产品研发能力。

3. 全球技术创新在全球范围内,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企业应关注全球最新的科技动态,积极引进和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等,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品质。

同时,企业还应鼓励内部创新,激发员工创新热情,培养创新人才。

4. 全球文化交流与融合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交流与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企业应尊重各地文化差异,积极适应不同市场的文化环境,以实现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例如,企业在海外市场推广产品时,应充分了解当地消费者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消费习惯等,以制定更为精准的市场策略。

二、本土化行动本土化行动是指企业在尊重本土文化、适应本土规则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当地市场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本土化行动中,企业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本土市场研究与适应企业进入一个新市场时,需要对当地市场进行深入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市场竞争状况、渠道结构、价格体系等信息。

艺术实践中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艺术实践中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艺术实践中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艺术就像一个大花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花朵争奇斗艳。

而本土化和全球化呢,就像是花园里两条独特的小径,看似方向不同,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土化是艺术的老家。

这就好比你家乡的那碗牛肉面,只有在当地吃,那味道才最正宗。

本土艺术就像是祖传的宝贝,带着浓浓的地方特色,每一笔每一划、每一个音符都透着熟悉的味道。

它就像一个固执的小老头,坚守着自己的传统,不愿意轻易改变。

像京剧里那长长的水袖,那独特的唱腔,离开了本土的土壤,可能就像鱼儿离开了水,变得不那么鲜活。

全球化则像是一阵旋风,把世界各地的艺术都卷到了一起。

这时候,艺术就像一群参加世界大派对的人,来自不同的地方,穿着各种奇装异服。

全球化让艺术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就像把不同口味的糖果混在一起,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不过呢,本土化和全球化可不是敌人。

它们更像是一对欢喜冤家。

有时候,本土艺术在全球化的浪潮里就像一个刚进城的小土妞,看着周围的新鲜玩意儿既好奇又有点害怕。

但要是运用得好,本土艺术就能在全球化这个大舞台上大放异彩,摇身一变成为时尚的弄潮儿。

你看那些好莱坞大片,虽然是全球化的产物,但也会时不时地加入一些本土化的元素。

就像一个超级英雄,穿着一身酷炫的铠甲,但却戴着一个充满本土风情的小配饰,这不但不突兀,反而还增加了不少特色。

反过来,全球化也能给本土化注入新的活力。

就好比给老旧的自行车加上了电动马达,本土艺术一下子就跑得更快更远了。

比如说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在接触到全球的艺术理念和技术后,就像老树发新芽,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艺术实践中,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关系就像一场有趣的舞蹈。

它们相互配合、相互拉扯。

有时候本土化占上风,有时候全球化又引领潮流。

它们就像两个调皮的孩子,在艺术这个大操场上你追我赶。

如果把艺术比作一座大厦,本土化就是大厦的根基,稳稳地扎在自己的土地上;全球化则是大厦的外墙,有着各种各样来自不同地方的装饰。

只有根基牢固,外墙又丰富多彩,这座艺术大厦才会既坚固又迷人。

全球化区域本土化(24页)

全球化区域本土化(24页)

二.區域化與文化1.文明的本質• 單數文明和複數文明的區隔單數文明是指文明的一元化複數文明是指文化的多元化•文明是一個文化實體,只有德國例外。文明與 文化都是指人類整體生活方式,文明不過是文 化的擴大,兩者都涉及對價值觀、規範、制度 及思考方式。人類按文化特質區分為不同文明,和由身體區分 為不同種族相似。
世界文明是指西方文明中很多人和其他文明某 些人目前的假定,價值觀和理論,諸如他們莫 語流利,交遊廣闊,對個人主義,市場經濟和 政治民主有共同信仰,這些都是西方文明社會 人民所共有的。但具此標準者,除了西方外, 唯有1%,甚至4分之一人享有。一般認為,西方消費型態及全世界通俗文化的 普及,正在創建一種世界文明。但來來走走的 時尚,無法全然改變接受一個文明的文化潛質。 無法促成世界文明形成的因素(主要):語言、 宗教
由於文明是文化而非政治實體,因此並未建立 一套秩序和司法,也不涉及收稅、征戰、談判 條約,或政府其他的一切施政。大部分文明包 含一個以上的國家和其他政治實體。歷史上古文明和現在世界所存的文明多半都能 取得共識,但其數量有多少尚未定論,主要文 明為:中國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回教 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 (也許存在)
2.促成全球化的因素•政治因素:蘇聯的解體,冷戰結束。•經濟因素:西域經濟的整合,自由經濟的普遍 化,以及新的全球經濟組織的形成,如:胃0、 IMF。____•全球生態意識的形成:生物多樣性,及公害防 治。• 全球民俗的形成:媒體的傳播___如新聞影視、網路與視訊。•思想的世界化
3.全球化下的文化認同• 全球化下的文化發展,一方面是多樣性 被同質化而趨於弱勢,另一方面是因新的 文化涵化而出現另一種形式的多樣化,也 就是文化的普同化增強的同時,文化特異性依然存在,此從經濟全球化下的商業傳播明顯呈現出普同性與特異性。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企业战略选择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企业战略选择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企业战略选择一、简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企业不得不面对两个不同的战略选择,全球化或本土化。

全球化指企业将其产品和服务推向世界市场,本土化则是将企业重心放在本地市场,定制本地化的产品和服务。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与本土化两种战略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和选择。

二、全球化的重要性全球化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全球化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全球化使企业能够将产品和服务推向世界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增加销售额。

其次,全球化可以对产品进行定制化,因此企业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

最后,全球化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资本、创新和扩张机会。

通过进入国际市场,企业能够与其他企业合作,分享资源和技术,获得更多的资本和合作机会。

三、本土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本土化对于企业来说同样重要。

本土化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需求和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开展业务。

此外,本土化可以提高企业的可持续性。

在国内市场存在更多的机会,企业可以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并建立更加稳固的本土客户群体。

最后,由于当地市场稳定,本地化使企业降低了运营成本,并为企业发展提供创造性的可能性。

四、哪种战略更好?面对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战略,企业应该选择哪一种战略并没有定论,这取决于多个因素。

首先,企业应该考虑其产品和服务是否适合国际市场。

如果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需要经过本地化定制,那么更好选择本土化。

另外,企业必须考虑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是否足以进行国际扩张。

如果企业缺乏足够的资本和技术,那么本地化可能是更现实的选择。

最后,企业应该考虑文化差异和政治环境对于其业务的影响。

对于一些高度政治化的产业领域或涉及敏感问题的企业来说,本土化可能是最佳选择。

五、结论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选择中,企业应该考虑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产品和服务的国际适应性以及文化差异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从长远来看,企业应该力求在跨国市场上打造强大的品牌和客户信任,同时在本地市场上壮大本土化业务。

品牌全球化战略:跨文化沟通与本土化的平衡

品牌全球化战略:跨文化沟通与本土化的平衡

品牌全球化战略:跨文化沟通与本土化的平衡在当今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背景下,品牌全球化已成为众多企业追求的重要战略之一。

它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跨越国界,实现市场扩张和增长,还能通过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品牌全球化并非简单的市场复制与粘贴,而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其核心在于跨文化沟通与本土化的有效平衡。

本文将从理论探讨、实践案例、策略建议三个方面,深入阐述品牌全球化战略中跨文化沟通与本土化的重要性及其实现路径。

一、理论探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双重挑战1.1全球化的驱动力与意义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信息等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它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对于品牌而言,全球化意味着品牌理念、形象、产品和服务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被消费者广泛认知和接受,从而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全球化战略有助于企业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分散市场风险,并通过品牌溢价获取更高利润。

1.2本土化的必要性尽管全球化带来了诸多机遇,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法律、经济环境差异巨大,直接套用全球统一的品牌策略往往难以奏效。

本土化是指企业在进入新市场时,根据当地的文化、消费习惯、法律法规等因素,对品牌元素、营销策略、产品功能等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本土化不仅能够降低文化冲突的风险,还能增强品牌的亲和力和市场竞争力。

1.3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跨文化沟通是品牌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桥梁。

它要求企业具备跨文化意识和能力,能够深刻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传递品牌价值和理念。

跨文化沟通不仅涉及语言层面的交流,更包括文化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理解和适应。

只有建立在良好跨文化沟通基础上的品牌策略,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

二、实践案例:成功与教训并存2.1成功案例:可口可乐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可口可乐作为全球饮料行业的巨头,其品牌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成功实践堪称典范。

本土化与全球化的产品策略比较

本土化与全球化的产品策略比较

案例二:某国际科技公司
针对全球市场,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影 响力的产品和技术,如操作系统、云 计算服务等。
通过全球范围内的研发和技术支持, 实现了产品的全球覆盖和技术领先。
本土化与全球化相结合的策略成功案例
案例一:某国际汽车品牌
通过全球范围内的生产、销售和服务网络,实现了产品 的全球覆盖和本土化定制。
案例二:某国际时尚品牌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针对不同地区的市场,推出符合当地审美和文化的服装和 配饰。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通过与当地设计师和供应商合作,实现了产品的本土化设 计和生产。
全球化产品策略成功案例
案例一:某国际运动品牌 推出全球统一的品牌形象和产品设计
,强调品牌的一致性和标准化。
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广告宣传和营销活 动,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本土化产品策略
适用于产品具有特定市场需求,且不同地区 间的需求差异较大的产品。这种策略可以更 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产品的竞 争力。
成本与收益比较
全球化产品策略
通常初始投资较大,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单位产品的成本会逐渐降低。全球化策略 有助于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实现规 模经济。
本土化产品策略
04
CATALOGUE
案例分析
本土化产品策略成功案例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案例一:某国内手机品牌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针对国内市场,推出了一系列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功能和设 计,如定制UI、本地化应用等。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在国内市场份额持续增 长。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全球化产品策略的未来发展趋势
标准化与规模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大洲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多元化不断发展,国际市场日益健全,如何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共同面对的问题。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已势在必行 ,因此 ,国内企业应该要高度重视国际市场营销的重要性 ,而国际市场的特殊性促使国内企业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时不能盲目进行 ,必须注意策略。

国际市场营销全球化与本化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国际市场日益成为企业参与竞争的场所,全球化只是一种趋势,也日益成为大多数企业的发展目标。

在国际市场中扮演主要角色的跨国公司在其全球化进程中的经验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在众多跨国公司全球化进程中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文化差异问题,纵使资本的力量能够使企业走遍天下,而文化的困惑却常常带来步履维艰。

跨文化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平衡,或许可以说,全球化就是针对全球不同地区的企业本土化。

一、文化差异与人才本土化“凡是跨国公司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所招致的结果”戴维·A·利克斯我们先来看看戴尔在中国的发展经历戴尔在中国的发展并不顺利,尤其它的文化备受争议。

有专家分析了戴尔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问题一:过度聚焦在短期目标上,使戴尔人变得目光短浅。

工作中人们只对能够立竿见影的东西感兴趣。

过度聚焦短期目标使得人们对组织的共同方向不感兴趣。

问题二:员工成了赚钱机器,物质以外的需要受到忽视甚至拒绝。

2003年8月25日,戴尔新员工郑杰积劳成疾,倒在岗位上,10月18日在医院医治无效死亡。

但戴尔却拒绝按工伤进行赔偿。

问题三:强大的销售压力,非常缺乏人性关怀。

美国人可以接受紧张的劳动状态、工作模式和压力,不认可延长劳动时间。

反观中国员工,他们不能接受紧张的工作模式,再加上工作压力作用,更容易产生不适应。

概括中美两国职场风格,美国人强调专业,中国人喜欢变通和弹性。

并且,压力还容易导致某些员工做出违背商业原则的行为。

问题四:低成本一直是戴尔的生存法则,无论零库存、订单生产,还是电话销售,都是力求降低产品到达客户手中的成本。

当戴尔专注于降低成本时,它尽可能少地为员工提供学习与培训的机会。

其结果是,过往智慧的结晶既没有总结出来,也无法传承下去。

更可怕的是,任务导向的管理风气极大地滋生了强硬、简单和直接的管理方式的形成。

问题五:对中国消费者缺乏尊重。

戴尔没有文化吗?当然不是,超速发展、利润第一、成本最低、实用主义等就是戴尔的文化,也是典型的美国企业的文化,但在中国就成了很有问题的企业文化。

跨国公司运作的每一个国家都有它特定的经济、文化、立法、政治和竞争市场。

这些因素中文化是关键因素之一。

确认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决定向国外市场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是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决策过程中,跨国公司领导者必须把文化差异这个变量考虑进去。

中国地毯的质量在世界上是公认的。

80年代,中国为日本制造了一批家用小型地毯。

在地毯的图案上,中国的设计人员过分夸大了中日文化的共同点,采用了被中国人喻为冰清玉洁、高贵典雅的荷花图案,设计优美漂亮。

然而让中国人吃惊的是所有地毯全部退货,造成大量损失。

其原因是荷花在日本是用于祭典之物。

可口可乐公司将“CoCaCoLa”变成了驰名全球的商标,它们在每一个国家中,依据各国人民的文化、消费习惯等差异制作了适合各国国情的广告,把可口可乐深植在全球各国人民心中,创造了可口可乐“地球村”。

跨文化管理面对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的消费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都与本土有着巨大的差异,而所有差异中对传播影响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是文化的差异。

语言符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符号都蕴涵着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都与文化有关。

在文化沟通方面,语言与非语言符号都是习得的,“是社会化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象征以及意义是由每一种文化教给它的成员的”,比如“龙”字,英语通常把“龙”翻译为“dragon”,是一种很可怕的动物,这与中国人心中神圣的图腾“龙”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文化既教我们符号,也教我们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在吸收某种社会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符号的意义。

跨文化传播在语言符号方面的难度就在于“理解任何文化的语言意味着必须超越这种文化的词汇、语法和范畴。

扩大我们对文化的理解角度,而达到一种宏阔的视野。

”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很难改变的,无论哪个国家、民族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忌讳,对于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风俗,我们应给予必要的尊重,正如ABB总裁阿西·巴尼维克所言:“我们如何能取消千百年来的风俗习惯呢?我们没有并不应企图去这么做。

但是我们的确需要增进了解。

”“高露洁”牙膏在马来西亚开拓市场时,广告诉求一再强调其增白的功能,而该地区却以牙齿黑黄为高贵的象征,且通过咀嚼槟榔来使牙齿变黑,显然这则广告是在帮倒忙。

很多时候人们经常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去看待他人的文化习惯,所作出的判断可能恰好触犯了文化禁忌。

价值观念每个人乃至每个民族,都是在价值观的支配下行事的。

不同的价值取向,会使同一事物异化,并被拉开距离,使得事物有天壤之别。

耐克精心打造的广告语“Justdoit”(想做就做),以其对自我、个性、叛逆的推崇和张扬而风靡美国,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理念。

但是这一广告所宣扬的价值观在香港和泰国等地却没有产生应有的共鸣,该广告被认为有诱导青少年不负责任、干坏事之嫌而屡遭投诉,无奈耐克只得将广告语改为“应做就去做”,以平事端。

宗教与法律宗教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从消费的角度看,既有精神消费的内容,又有物质消费的成分,能满足人们的双重需求;从传播角度讲,它又是能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注意力元素。

1989年春,超级巨星麦当娜为百事可乐拍了一部广告片,并作为其新歌《像个祈祷者》的音乐电视。

这个耗资500万的广告片在美国及世界40个国家同时上映,场面感人。

然而在“百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麦当娜又为同一首歌拍了摇滚版,并在音乐电视台几乎同一时段的黄金档播出。

在这部渎圣的音乐电视中,麦当娜在燃烧的十字架前跳来跳去,向人们展现手掌上的圣痕,还和一个黑人圣徒在教堂的长椅上亲热。

这部片子立刻激起公愤,“百事”不得不撤下它的广告。

GE的秘密武器——人才本土化GE是全球跨文化管理的典范。

杰克·韦尔奇提出,GE要实现“全球本土化和本土全球化”,GE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在全球的每一个企业都应该任用本地人才,而本地人才都有足够的才能胜任在全球工作,为GE服务。

杰克·韦尔奇认为,只有那些不惜一切代价找最佳做法,广泛收罗人才的公司才是真正的全球性公司。

换句话讲,全球化最重要的是“人才的全球化”。

杰夫·伊梅尔特在同中国企业家座谈时,也曾形象地描绘了全球化的工作意境:“对于我本人来说,全球化意味着一年当中有一半的时间都在世界各地进行旅行,意味着对中国员工进行培训,让他们到美国去学习,到世界上其它的国家进行培训……”作为全球化最成功的公司,GE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各地,GE的产品深远地影响着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

如何在GE的每个国家区域市场取得经营上的成功,GE必须采取人才本土化策略。

但尤其重要的是,本土化的人才策略建立在全球化的基础之上。

那就是,GE在全球对人才施行统一的标准。

只要是GE的员工,你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分属GE的不同业务部门,或服务于GE的不同分支机构,但都会得到GE的一视同仁,得到相同级别的培训与发展机会。

GE全球的几十万员工,不分国别、民族、性别、宗教信仰……在GE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统领下,组成一支团结而高效率的工作团队,这支团队庞大却不臃肿,文化背景相异却能够有着共同的信念,在GE统一的价值观的统领下,他们带给GE的是真正的全球化,是缤纷灿烂的多元化文化,是GE能够真正实现不断变革的根本力量。

当有人问杰克·韦尔奇,为什么GE的文化能够与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文化相处相融时,杰克·韦尔奇说,答案永远都是同一个:尊重他人,给他们发言权,这是一条具有全球意义的启示。

二、全球化与“全球本土化”借20世纪一个备受质疑的并购,索尼成功实现转型21世纪!而索尼留给商业史留下的更是一部价值不菲的跨文化经营宝典。

1989年9月25日,索尼宣布斥资32亿美元,此外还采用16亿美元贷款,对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哥伦比亚图文电视公司、三星电影公司和三星在全国的180个地方的820家电影院进行并购。

哥伦比亚每股市场价格年初时12美元,并购时为21美元,可索尼出价每股27美元。

疯狂的翻倍!1994年11月17日索尼在季度财务报告中宣布,公司在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投资资产帐面额减少了27亿美元。

这个亏损额是历史上日本公司公布的亏损之最。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开始。

如果说当年的珍珠港军事侵略,给美国人留下了无尽的伤痛和复仇心理,那么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领土侵略”则使美国人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有着一系列过激的反应。

而好莱坞正是美国人心中的圣地,对它的染指必定树立起巨大的对立面,调动起一些歇斯底里的反日公众情感。

《新闻周刊》在并购成交的那一周的封面上是这样设计的:给一个贴着哥伦比亚标记的雕塑女郎穿上日本和服,在头号标题上写道:“日本人入侵好莱坞!”美国公众的反日情绪在其经营管理中一直起着很强的制约作用,引发了若干莫须有的诉讼,而索尼一味花钱了事,甚至一味迁就不太称职的美国管理团队,由此形成巨亏。

而且,为了平息美国人敌对的情绪,索尼还专门作出过保证,电影公司将完全作为一个美国公司来运作。

这说法在当时的含义就是聘请美国人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负责经营管理。

由此,管理团队拿着美国公司的薪金,却从来没有按着美国公司的绩效考核制度来行事。

索尼美国管理团队巧妙地利用了来自媒体的威慑,使索尼吃尽了苦头。

在索尼对哥伦比亚的并购中,索尼聘请了美国管理团,并在问题出现的前前后后做了相应的快速处理,也最终认识并注意到了文化的差异,但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1995年出井伸之接位CEO后,这名商业理论家对索尼公司作了一次系统诊断。

他发现,索尼公司一直被创立者的理念所驾驭。

创立者的个人想法,被作为每一项决定的基础和标准。

公司所有者与专职管理人员中间应有的明确界限都是模糊的。

索尼的逻辑仍然是建立在私交和友情基础上的,这就产生了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闹剧,出现了几个美国人合谋作践富有的索尼的故事。

索尼美国业务负责人形成的“共谋关系”,令出井伸之做出了结论:“问题是我们从来没有跟外国人打过交道,当他们提出某个建议时我们会欣然接受。

我们上一代的日本人对外国人怀有自卑心理,盛田自己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在复杂微妙的环境下,出井坚毅、勇敢地快速前进,他要在美国造就不带感情色彩的索尼人际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