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少数民族神话国外研究述评
女娲神话的原型意义

女娲神话的原型意义
汪聚应;霍志军
【期刊名称】《甘肃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远古清渭流域,以秦安陇城为中心的女娲神话传说具有典型的原型意义.对其进行探讨,可以比较切近地还原神话所表达的原生态内容及其流布线索.原始先民对生殖崇拜的集体无意识,积淀为女娲抟土造人神话.炼石补天神话中女娲烧制五彩石补天与大地湾先民烧制陶器的过程属于同一方式,在联结现实世界和神秘世界的方式上,女娲充当了人和神的中介.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繁衍人类传说,反映了先民对自己力量的发现和肯定.依据清渭流域以陇城为中心的大量民俗事象,并将汉民族女娲神话传说与少数民族地区女娲神话传说的分布及文化特征对比,则进一步说明以陇城为中心的清渭流域是女娲神话的发源地.
【总页数】5页(P169-173)
【作者】汪聚应;霍志军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甘肃,天水,741000;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甘肃,天水,7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奇特的土族创世神话

奇特的土族创世神话
马光星
【期刊名称】《中国土族》
【年(卷),期】2003(000)003
【摘要】@@ 十族创世神话以较长的篇幅讲述宇宙的起源、日月星辰的形成和人类的繁衍.rn甘肃省天祝县土族民间艺人更登什加唱述的土族史诗中讲道:最初的宇宙一片漆黑,茫茫是水,只有三位大仙,老大叫什当拉谦,老二叫哇仁谦,老三叫斯玛鲁日见,三位大仙在一只浮在水面上的叫热卜萨(鳖)的巨大躯体上造就了阳世(地球).【总页数】2页(P66-67)
【作者】马光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土族创世神话的文化蕴涵 [J], 张成志
2.哈尼族创世神话与希腊创世神话对比 [J], 刘福芹;徐健翔
3.中国创世神话与古希腊创世神话的差异 [J], 刘祉希
4.国内创世神话研究回顾与前瞻——兼评《上海创世神话论坛文集》 [J], 许诗怡
5.创世神话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哈萨克族与汉族创世神话的比较分析 [J], 左洪涛;曹利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乡族、保安族民间故事中魔鬼形象原型批评研究

东乡族、保安族民间故事中魔鬼形象原型批评研究作者:马红梅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5年第04期指导教师:郭郁烈刘洁摘要:东乡族、保安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创造了相当丰富、独具本民族风格的民间文学,蕴含着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和文学素材。
但是目前,对该民族的文学研究却因难以应付复杂多样的创作实践而凸显阐释的无力和批评的错位。
本课题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及其重要的思想内涵、精神指向、时代文化特性等层面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现状为基础;结合原型批评理论,探究东乡族、保安族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魔鬼形象的原型,从而对这两个民族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进行审视与反思,发掘他们的艺术创作源泉,从而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指导现实生活。
关键词:东乡族;保安族;魔鬼;原型民间文学是少数民族文化之根,民间故事又是各民族民间文学的核心部分。
它们集中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审美精神。
然而东乡族、保安族自形成以来,只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口头文学传统就成了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的主要形式。
他们用最真实、最生动、最形象,深受本民族人民欢迎的民间文学,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
在传统的东乡族、保安族民间文学中,魔鬼形象无疑极具代表性,但无论它们是“魔身”还是“人形”,它们都是万恶之源,是人性中邪恶的化身。
一、东乡族、保安族民间故事中的魔鬼形象在民间文化中民间故事中的妖魔形象种类繁多、系统庞杂,本文主要是对东乡族和保安族民间故事中的妖魔形象进行分类浅析,具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蟒蛇形象东乡族民间故事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象生动。
在其幻想型故事中,有与鬼狐精怪等超自然力量作斗争的具有神话特色的故事。
这些故事还具有某些民族文化节日起源的意义。
最具代表性是《璐妇人斩蟒》,讲述了在康特黑大山上的大蟒精,经常伤害生灵。
有一位刚成亲不久的年轻猎手璐推上山打猎时被大蟒精吃掉。
璐妇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用酒把蟒精灌醉,用白布蒙上蟒精眼睛,用红布指挥乡亲把魔怪杀死,人们重新过上了安宁生活。
中国神话研究现状:进程中的反思——以2004年神话研究为中心的分析

维普资讯
第 1 期
李 丽 丹 : 国神 话 研 究 现 状 : 程 中 的 反 思 中 进
5
料, 也易 于从 这些 刊物 上 登 载 的神 话 学论 文 发 现
2 0 的《 0 4年 山海经 》 究依 然 热 烈 , 研 以该 书 为 专 门研究 对象 的论 文有 1 之 多 , 0篇 占整个汉 族神
自 10 9 3年蒋 观 云 发 表 首 篇神 话 学 论 文 《 神 话 ・ 史养 成之 人 物 》 , 话 学在 我 国历 经 了近 历 起 神 12个 春秋 的风 雨 , 0 尤其 是 近 十五 年 来 , 神话 研 究
更 是取得 诸 多 成就 。仅 2 0 0 4年 神话 研 究 发 表 的
维普资讯
20 年 L 06 月
广 西 师范 学 院 学 报 (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jn2 0 a 0 6
、O 7 『 12 NO l
第2 7卷 第 l 期
J un l f u nx ec es d ct nU i ri (oil c neE io ) o ra o a gi a hr ua i nv st Sc i c dt n G T E o e y aSe i
学 术论 文和学 术 专 著 的数 目而 言 , 成 果 居 中 国 其
民 间文艺学 诸 多 门类 之 首 , 文数 量呈 增长 趋势 , 论
体人 手 研究 神 话 的历 史 流 变 、 文化 意 义 、 征等 ; 特
但这只能说 明参与神话研究 的现状 , 了解神话 要 研究 的实质 进 展 , 有 待 于 对 所有 论 文 的解 读 与 就
伏羲女娲兄妹婚问题新论

收稿日期:2021-04-2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古代文学阐释机制研究”(20XZW003)。
作者简介:张同胜(1973—),男,山东昌乐人,文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比较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
伏羲、女娲的兄妹婚问题,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一个母题,迄今前贤时俊多有所探讨。
刘宗迪认为,“伏羲女娲兄妹婚故事是中国上古历法中(苍龙纪时)制度的产物”“伏羲女娲兄妹婚故事原本是用来解释婚姻制度和风俗起源的”[1];雷文彪、唐骋帆认为,伏羲女娲兄妹婚是瑶族族源的文化记忆[2];章立明认为,兄妹婚型洪水神话的功能在于强化血亲不婚的婚姻意识,不是人类早期血缘婚的重要证据[3]……这些研究对该问题都有所推进,但是,它们都没有回答为什么伏羲、女娲兄妹婚最早的书写竟然出现在中唐而不是神话的生成时间上古时代?伏羲、女娲兄妹结合前为什么具有自觉而强烈的婚姻伦理禁忌意识?究竟是汉民族的伏羲、女娲兄妹婚叙事影响了南方少数民族洪水神话的兄妹婚叙事还是相反?这些问题的亟需回答就是本论文探析伏羲、女娲兄妹婚问题的必要性。
一、伏羲女娲兄妹婚的书写为什么出现于唐代?伏羲、女娲兄妹婚的最早记载见之于唐人李冗的《独异志》,书中写道: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两个,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
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
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谴我兄妹二人为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
”于是烟即合。
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
今时人娶妇执扇,象其事也。
[4]据专家考证,李冗的《独异志》成书于中唐晚期。
确切地说,“《独异志》成书于咸通六年(865)后”[5]。
这个时间上的判断,其依据是作者李冗在咸通六年为明州刺史,而明代嘉靖抄本自序署名“前明州刺史”。
即使依据《独异志》内容中的条目,载事最晚者为大唐大中年间,从文本内容而论,《独异志》当成书于大中年间(847—860)之后。
从而可知,《独异志》成书于865年之后的说法不为无因。
中国少数民族神话赏析

中国少数民族神话赏析中国少数民族的神话故事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这些神话故事,是中国少数民族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精神世界展现,反映了民族文化传承和演变的历程,是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一、苗族神话苗族神话丰富多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宇宙起源之神话。
据苗族神话,宇宙先有一片混沌,天空和地面不分清楚,没有生物,没有人类。
后有两位神仙,九天之主和地宫大王一起出现,他们有神力,行动随意,翱翔于天地之间,十分神秘。
九天之主和地宫大王,在混沌中移动,分开了天地,造出了生物。
在苗族神话中,有许多和水有关的传说。
比如灵长山脚下有一条大河,称为瓽江。
相传,瓽江水清洌如镜,可以反映出世界万物。
瓽江河神是苗族人构思出来的,他是神秘而庄重的,全身都由龟壳包裹。
瓽江河神可以操纵江水,给沿岸的百姓和动物带来祥和和祝福。
二、藏族神话藏族神话主要是藏传佛教故事的一种衍生,而又更具少数民族特色和民间色彩。
据藏族神话,西藏是“苯教”和“藏传佛教”的圣地,是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藏族人深信,宇宙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神灵,而这些神灵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
比如藏族人相信,促进物质生产的“烈市扎”神,促进家庭和睦的“扎巴”神,促进人们健康长寿的“辔枷”神等等。
在藏族神话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阿旺康普湖,相传是圣者师格乐致心垢与毒药吞啃后留下的道印。
这座湖水晶莹剔透,湖中有三个小岛,三个小岛互相连通,但在不同的季节中岛屿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显得十分神秘。
三、蒙古族神话蒙古族神话中,最有名的自然灵物为草原上的“马蹄走”的马蹄条件,这也是蒙古人对草原的精神高度敬畏的反映。
蒙古族还有传说中的“青天大将”神话,据传他脸上有三个眼睛,八只手,十六个手指,拥有神力与魔邪斗争。
在草原上,蒙古族人还奉在“天佑”、“恶略”、“各处天神”、“祖先魂灵”等众多的神灵。
蒙古族的神话还有着鲜明的草原特色。
传说蒙古族最崇拜的是“可以看见它,但捉不着它”的狐狸神。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只要忽略礼仪和正义,都会失去面容和智力,成为狐狸精神的奴隶。
少数民族神话传播内容的叙事传输研究——从藏族创世神话谈起

2020年第1期No. 1. 2020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扩展版)J. 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少数民族神话传播内容的叙事传输研究——从藏族创世神话谈起坚斌(西北民族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30)[摘要]少数民族神话是民族丈化的玄要组成部分.对于少数民族神话的本体、类型、演变等相关研究已经举不胜 举,但对于民族神话传播的研究一直以来相对薄弱。
以藏族创世神话为例.基于对藏族创世神话内容的生态特征分析. 从叙事传输视角审视藏族创世神话内容,剖析藏族创世神话叙事传输的彩响因子和神话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问题,试图 对民族神话传播研究有所突破,并且从学科交叉与跨学科的研究中对学科体系完善进行探析。
[关键词]民族神话;传播;叙事传输;故事;学科交叉[中图分类号]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2()2())01-()181-08中国的传统典籍中并没有“神话”一词,神话是一个外来词语,其词源出自古希腊语的“mythos ”,意 思是关于神祇与英雄传说的故事〔川。
神话是文学早期萌芽的形态,“神话,主要指远古人类的一种非自 觉的艺术创作,人们以当时有限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以一种因果 解释或者说故事的方式组合起来。
”⑵我国是一个多民的国家,中国神话自然也包括了汉族神话和少数 民族神话。
神话均起源于对自然最原始的认知,表达着人与自然的相处状态和逐步发展的过程。
从内 容的角度出发,神话可以简单地分为创世神话和英雄神话两类⑶。
与人或神相关的英雄事迹的神话,属 于英雄神话,有关开天辟地、日月星辰等人类源头及诞生的神话属于创世神话,即人类等一切事物的起 源神话。
对神话的传播研究,是神话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神话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并且•对神话传 承和流变研究有着重要影响,但一直未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民族学视野中的中国神话学研究(1900-1949)

民族学视野中的中国神话学研究(1900-1949)曹书杰;汪楠【摘要】民族学的神话学是20世纪中国神话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在20世纪上半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其田野调查与书面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及代表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后世的神话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期刊名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6)003【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民族学的神话学;田野调查;研究成果【作者】曹书杰;汪楠【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932.220世纪以来,众多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神话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如果按研究方法和特点来划分,20世纪的中国神话学研究可分为五个主要流派:人类学的神话学、历史学的神话学、民族学的神话学、文艺学的神话学以及民俗学的神话学。
①我们拟对20世纪上半叶民族学视野中的中国神话学的研究情况进行回顾与探讨。
一、研究方法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非中国固有,而是从西方引进的。
中国学者在吸收、消化西方民族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实际,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理论方法。
作为中国民族学理论的奠基人,蔡元培将实地考察作为现代民族学材料获得的最重要方式;凌纯声则在蔡元培提倡的田野调查所获取的材料基础上,将之与书面文献相结合,从而将中国民族学研究传统带进了神话学研究领域,开创了民族学的神话学研究的新方法。
具体说来,这些方法可以归纳为重视田野调查、重视传统史学方法、重视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三个方面。
(一)重视田野调查在中国,第一位系统阐释民族学理论的学者是蔡元培。
1926年12月,蔡元培在《一般》杂志第1卷第12号发表《说民族学》一文。
他指出:“民族学是一种考察各民族的文化而从事于记录或比较的学问。
偏于记录的,名为记录的民族学,西文大多数作 Ethnographie,而德文又作 Beschreihende Volkerkund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西北地区,他通过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专著等形式 发表研究成果,其 中 包 含 裕 固 族 神 话 的 文 章 有 《裕 固 族民间故事》(《活化石》,1912年)、《裕固族故事、歌 谣、谚语和谜语》(《活化石》,1914-1915年)、《裕固 人的萨满遗迹》(《活化石》,1912年)等,专著有《裕固 族长篇话语 材 料 及 其 译 文 》(莫 斯 科,1967年 ),此 著 作共有八个 部 分,其 中 的 第 二、第 四、第 五、第 七 以 及 第八部分记录下流传于裕固族人民群众中的民间故 事、神歌以及历史传说的译文,令人遗憾的是,此专著 没有从文学的角度分析和研究裕固族神话故事本身; 此外,马 洛 夫 还 以 此 为 语 料 分 析 并 研 究 裕 固 族 语 言[1]。大约在同一时期,来自芬兰、德国、荷兰、日本、 美国、波兰、匈牙利、土耳其以及其他国家的学者也开 始了针对裕固族语言与文学的研究,研究内容与俄苏 的裕固族研究十分相似,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或多或 少涉及裕固族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却没有从文学 角度展开研究,主要把神话故事用于语料和开展语言 学分析。进入上世纪 80年代,国外的裕固族研究成 果中逐渐 出 现 了 包 括 神 话 在 内 的 民 间 文 学 研 究,比 如,美籍匈牙利学者伊莎贝拉·霍尔瓦特 1993年发 表文章《匈牙利和突厥语诸民族民间故事〈白马王子〉 的情节结构比较》,此文比较并分析了流传于匈牙利 与突厥语诸民族民间故事《白马王子》(该故事与裕固 族民间故事《树大石二马三哥》十分相似)的情节与结 构,发现此类故事不仅拥有一致的故事情节与结构, 而且在口头文学(语言)上联系在一起[2]。2000年以 后,诸多文章、著作等研究成果的面世标志着国外的 裕固族研究进入成熟期,比如《裕固族研究简史》(安 卡拉 KkArastirmalar,2001年)、《关于裕固族中的格 萨尔长诗》(安卡拉现代土耳其语研讨会论文集,2004 年)、《裕固族研究文献汇总》(安卡拉《社会学研究》, 2002年)。总体而言,国外的裕固族神话研究至今没
一、裕固族神话研究 在甘肃众多的少数民族中,裕固族及其文学较早 引起了国外学者的研究兴趣。裕固族是甘肃独有的 少数民族,虽然没有悠久的民族历史,但是拥有独特 且丰富的口传 文 化,语 言、神 话、史 诗、故 事 以 及 传 说 很早引起俄苏学者的关注。俄国的生物学家戈·尼 ·波塔宁既是最早开展裕固族研究和第一个把裕固 族介绍到西方社会的学者,也是第一个将甘肃少数民 族神话传播到西方世界的民间文学家。俄国的著名 突厥语言学家 S.E.马洛夫则是真正实地考察裕固族 并开展语 言 文 化 等 科 学 研 究 的 西 方 学 者,他 分 别 于 1909-1911年和 1913-1915年两次调研甘肃以及其
第 35卷 第 9期 Vol.35 No.9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LANZHOUINSTITUTEOFEDUCATION
2019年 9月 Sept.2019
甘肃少数民族神话国外研究述评
韩晓清
(西北民族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摘 要]甘肃少数民族众多且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学,尤以神话成果最为显著。真正意义上甘肃少数民族神话 国外研究大约可以追溯到 20世纪 20年代,其中裕固族、藏族、土族以及回族神话的国外研究成果较为集中,本研究据 此展开分析。 [关键词]甘肃;少数民族;神话;国外研究 [中图分类号]I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9)09006803 [收稿日期]2019-06-26
[基金项目]2017年度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比较视域下的甘肃少数民族神话研究”(项目编号:YB041)。 [作者简介]韩晓清(1976-),男,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比较诗学、神话学研究。
第 9期
韩晓清:甘肃少数民族神话国外研究述评
69
有出现专题性研究成果,这也是国外裕固族研究的不 平衡之处。
二、藏族神话研究 我国的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以 及云南等省份,甘肃的藏族主要居住在甘南藏族自治 州、天祝藏族自治县以及陇南文县等地。在中国少数 民族神话作品中,藏族神话最早引起国外研究者的关 注且研究成果最多,尤其是《格萨尔》神话,早已成为 世界神话学研究中的显学。纵观近两个世纪的国外 藏族神话研究,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第一个是以西 藏神话为中心,第二个是以古代神话为主。针对藏族 古代神话的国外研究成果中,俄国神话学学者李福清 (B.Riftin)教授在著作《中国各民族神话研究外文论 著目录(1839-1990)》[3]中有详实的辑录[4],内容不 再赘述,笔者认为,此著作的特点是国外藏族古代神 话研究资料列举全面且评述鞭辟入里,不尽之处也十 分明显,即缺少现代意义上藏族神话研究资料和甘肃 藏族神话研究论著,究其原因,可能是资料缺乏或没 有翻译。 国外藏族神 话 研 究 主 要 集 中 在 日 本、法 国、意 大
甘肃人口众多,历史文化悠久,是一个多民族聚 居的省份,裕固 族、东 乡 族、保 安 族、撒 拉 族、藏 族、回 族、蒙古族、哈萨克族、满族以及土族等十六个少数民 族世居于此。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甘肃形成了 包括史诗、诗歌、神话以及故事在内极为丰富的民间 文学作品,尤以少数民族神话作品更为璀璨。随着国 内各地区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了 甘肃少数民族神话的价值与意义,甘肃少数民族神话 研究随即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本研究调查发现,早 在 19世纪,国外的“探险家”“旅行者”“传教士”“神 甫”、考古学家、语言学家以及人类学家已经记录下走 访甘肃、青海、西藏、新疆等地的游记、报告以及著作, 内容包括甘 肃 地 区 的 民 族、民 俗、文 学、艺 术 等 方 面, 其中,裕固族、藏族、土族、回族、东乡族 者 的 研 究 视 野;真正意义上国外的甘肃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可以追 溯到 20世纪 20年代,起步较早却不成体系,且鲜有 专论,研究成 果 集 中 在 裕 固 族、藏 族、土 族 以 及 回 族, 相比较而言,国内的甘肃少数民族神话研究起步虽晚 却成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