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关系

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关系
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关系

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关系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于商业银行的冲击与促进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融资量一般占到各国融资总量的60%以上。商业银行通过其信用中介职能,将社会再生产过程环节游离出来的闲散资金在不改变所有权的情况下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现实投资。

作为帮助企业和个人实现间接融资之中介机构的商业银行,与帮助企业和个人进行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存在着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一方面,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业务规模的拓展及金融工具的深度开发越来越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资本市场运营效率的不断提高和规模不断扩张,也越来越依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推动。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和个人有可能更多地利用直接融资方式融通资金或进行证券投资,相当一部分社会资金出现“脱媒”现象,导致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出现某种程度的萎缩;同时,商业银行通过不断开发金融新产品和大量运用新技术,越来越多地涉足投资银行业务,甚至借助资本市场使传统的信贷扩张途径发生质变。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使金融体系内部的发展关系日益复杂化。

(一)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冲击

一是资本市场的发展所引起的社会资金分流,使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受到一定影响,特别是证券市场股票和长期债券投资抽走了商业银行较为稳定的定期存款和长期存款。二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流出和流入商业银行的资金期限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使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的不稳定性增大。三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存款增加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可贷资金量的减少,而且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本身对于间接融资有一定的替代效应,影响商业银行贷款量的增加。四是资本市场发展所造成的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不稳定性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贷款期限结构短期化,同时,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资产结构等也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五是由于上述四个方面的影响,商业银行为保持其传统业务的市场份额,被迫降低存贷款利差,加上资本市场众多新金融工具竞争的打压,使得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获利空间越来越小。

(二)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促进

其一,利用发达的资本市场,商业银行能够超出传统的融资渠道开展多元化筹资业务。其二,利用发达的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买卖有价证券,实现其各种资产的有效组合,从而在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获取资产收益。其三,利用发达的资本市场及依托其形成的新型金融工具,有助于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引起的金融风险(如对不良贷款的资产证券化)。其四,利用发达资本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证券市场价格变动、证券交易量变化等信号,调整信贷资金的投向和投量。其五,利用发达的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介入或独立操作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并开展与此相关的投资银行业务和中间代理业务。

二、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融合及职能分工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一)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融合

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从社会再生产活动正常进行的需要来看,企业既需要筹集短期流动资金,也需要筹集长期资金,各类投资者也会根据自己所拥有或可支配资

金的性质,分别将其闲置资金投向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获取利润,两种市场缺一不可。而且两种市场的规模、结构合理与否,会影响到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

两种市场的利率随资金供应总量和需求总量的变化而相互影响。尽管货币市场短期资金利率与资本市场长期资金利率的变动不可能完全同步,甚至经常出现不对称性差异,但总的说来,两者变动的方向是一致的。短期资金利率的变化与长期资金利率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

两种市场是彼此沟通,相互包容的。虽然短期资金和长期资金各自大致有其自身运动的范围,但相当一部分资金运动的弹性较大,没有严格意义的运动区间。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交易的对象都是货币资金,货币资金的本质是流动性和逐利性。两种市场上货币资金收益率的变动,会引起货币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流动。就筹资者而言,某些资金的筹集主要是根据资金的获取难易程度和成本高低来决定筹资市场;就投资者而言,某些资金的运用主要是看哪个市场具有更为有利的获利机会。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的这种收益率传导机制和自由流动机制,使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融合为一个统一的联动体。资金供求双方都可能集短为长或化长为短,灵活调整资金借入和运用的结构。事实上,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只是人们为了分析之便而作的一种理论划分,现实经济生活中两种市场是相互包容,彼此沟通的(譬如中长期国债将要到期时自然转化为短期货币市场工具)。

(二)职能分工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所谓职能分工型商业银行模式,是指法律限定商业银行主要经营短期工商信贷业务,长期金融业务及证券买卖、信托业务等由其他专门的金融机构来经营的一种银行经营与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基本上被限定在货币市场范畴之内,几乎不允许涉足资本市场业务。

采用职能分工型商业银行模式的国家以英国、日本、美国(1933~1980年)为代表。英国是西方工业化最早的国家,19世纪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英国银行业,在当时英国产业已经很发达且不少企业已经积累了相当规模的长期资金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仅仅需要对企业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即可满足工商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从而形成了开始就以办理短期金融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经营传统,并根深蒂固地一直保持下来。日本的商业银行是比照英国模式建立起来的。在20世纪初,随着产业的急剧发展,日本也曾经吸收过德国式全能银行模式的经验,但在1915~1925年数次金融恐慌之后,再次倡导英国式的职能分工型模式,实行银证分离制度。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实行过几十年的全能银行制,在1921~1932年的银行倒闭风潮中,有数千家银行倒闭。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棗斯蒂格尔法”,严格禁止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实行银证分业管理,人为地在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树起了一堵“防火墙”。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一直固守这种银行管理模式近半个世纪。

在职能分工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以发放1年以下的短期工商贷款为主,贷款的偿还期很短,流动性很强,有利于保持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而且,职能分工型管理模式也有利于商业银行集中人力财力开展专门的信贷业务,提高其在相应金融业务上的服务质量。

但是,200多年来的银行经营与管理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弊端:首先是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不能向客户提供较为全面的金融服务,不利于商业银行扩大经营规模;其次,在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按这种模式管理的商业银行很难在日益激烈的市场

竞争中迎接其他金融机构的挑战,不利于商业银行保持其资产业务收益的增长;再次,这种僵化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商业银行根据经营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金融创新。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本身仅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理论划分,随着金融深化和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如果商业银行人为地将自已的业务领域禁锢在货币市场的狭小范围之内,必然会在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正因为如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逐渐摈弃这一银行管理模式而重新选择全能制银行管理模式。

三、金融管制与金融创新的历史演进及全能制商业银行主流地位的确定

(一)金融管制与金融创新的博奕

一个国家对于金融体系(包括商业银行)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政策与其所奉行的经济学说有直接的关系。在西方经济学界,历来存在着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两大经济思潮。经济自由主义学说要求自由地发展经济,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国家干预主义学说则主张国家对经济实行管理和干预,限制经济自由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国家干预主义一直占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虽然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开始抬头,但鉴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前后金融机构的倒闭风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1933年后都陆续对金融业实行了严格的管制。这些管制政策对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金融业的安全营运和稳健发展的确起到过一些保护作用,但到20世纪60年代前后,过于僵化的管理政策对于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形成明显的障碍,一些金融机构便设法逃避管制进行金融创新。当某些创新威胁到金融业的稳定或政府既定经济政策目标时,当局便作出重新管制的反应,政府通过管理的创新对金融机构实施新的强有力的监管,这又迫使金融机构针对新的监管展开新一轮的金融创新。于是,在金融管制与金融创新的博奕中出现了“管制棗创新棗再管制棗再创新”的螺旋上升式的金融创新格局。

(二)当代金融创新的经济与社会动力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许多金融需求随着金融化程度提高而不断产生出来。其次,西方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盾冲突产生了新的金融需求。如长期的通货膨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国际债务危机等因素,导致西方国家市场价格、利率、汇率等变动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大,政府、企业和居民对于转移风险和增加资产流动性的金融需求日益增加,这就引发了创造期货、期权、掉期等转移价格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等方面金融工具的创新,引发创造可转让定期存单、货币市场互助基金等增强银行流动性的金融工具的创新。再次,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各类金融机构发展很快,各金融机构为了获得较多的市场份额,必须通过创新向客户提供有特色的差别服务。最后,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微电子技术的开发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新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银行经营的效率和业务的处理能力,并为其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和业务阵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从而使金融创新的成本大大降低。

(三)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与商业银行逐步向全能制方向转化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下,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西方各国的金融监管逐步放松,各种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相互交叉与渗透不断

加剧,各国商业银行又逐渐向全能制方向演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商业银行向全能制方向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1991年美国通过《1991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1994年又通过了《1994年跨州银行法》。1998年4月,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合并后的花旗集团将花旗银行的业务与旅行者集团的投资、保险业务集于一身,成为全球最大的全能化金融服务公司。1999年5月和7月,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更是相继通过了《金融现代化法案》,该项法案提议终止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分业经营的做法。尽管这项议案目前还有待美国国会专门委员会的审议以及总统的批准,但其在两院通过的事实,足以表明全能制商业银行的主导地位在美国的确立。有关专家分析,此项改革不仅会对美国金融制度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将使整个国际银行发生重大转折,全能制商业银行将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全能商业银行的重新兴起,不仅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导致“脱媒”现象使然,考察全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也可以发现其重新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青睐的内在优势:

首先,全能制商业银行使客户只与一家银行打交道就可以享受广泛的金融服务,同时客户还可以从全能制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一系列多元化金融服务品种中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融资和投资方案,有利于客户在节省时间和成本的前提下获取较多的服务和资产收益。其次,全能制商业银行通过全面的金融服务,有利于加强银行与客户的密切联系,巩固彼此间的合作关系,并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再次,全能制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板块较多,因而其本身可以利用内部各项业务板块的经营活动来调整整体经营活动的收支状况,从而比职能分工型商业银行容易分散和化解经营风险,自动通过“内部补偿机制”来保持经营的稳定性。最后,全能制商业银行能够通过其众多的分支机构为客户提供形式多样的储蓄机会和投资机会,特别是能够让客户从容地将资金在储蓄存款和证券投资之间转换,这既可使客户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地实现,又能使商业银行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提供的巨大舞台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以及与证券投资相关的中间业务。

正是因为上述内在优势,近年来其不仅在美国重新受到重视,而且也被其他许多市场经济国家所追捧:如欧洲共同体曾于1992年颁布第二号银行指令,决定在欧共体范围内全面推行全能制银行和分支银行制模式;日本也于1996年底推出了名为“大爆炸”的金融改革计划,决定在已经准许商业银行从事部分投资银行业务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日本银行业向全能制商业银行过渡,并计划于2001年以前全面实现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业务的相互交叉。

四、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与资本市场的国际化

(一)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产物。促使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根本经济动因是追求银行资本利润的最大化。首先,现代银行业的发展在母国会遇到来自政府在经济或行政上的多种管制,逃避各种管制便促使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其次,商业银行在逃避国内经济或行政管制的同时,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分散其经营风险,通过银行业务的国际化,有利于其分散国家(或地区)风险和外汇风险。再次,商业银行业务的国际化,有助于其根据比较利益的经济法则获取比国内市场更高的银行利润,并利用国际市场间的利差和汇率差来套利和套汇。

(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到较高程度的必然现象,是金融市场国际化的高级形态。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一般认为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欧洲货币市场(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开始的,但当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尚未放松,资本市场国际化对国际经济的效应还不甚明显。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欧洲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同时,欧洲债券市场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许多西方国家先后取消了资本国际流动的种种限制。为了协调国际资本流动尤其是国际证券交易中不同国家参与者之间的关系,1977年欧共体国家通过了《与证券交易有关的行为法典》,对欧共体各国的证券给予同等的待遇。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股权资本市场也逐渐趋于国际化。各国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发行的股票同时在几个国家上市的情况已经变成普遍现象。一些新型的金融工具也逐渐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流行,如1975年发行的第一笔以特别提款权定值的欧洲债券,等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市场的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据国际经合组织统计,1980年包括中长期信贷和国际债券在内的国际资本市场成交额为1293亿美元,到1989年增长到4600亿美元,世界各国股市资本总额也从1980年的2.5万亿美元增长到1988年的8.2万亿美元。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步伐更形加快:首先,各国竞相进一步开放国内证券市场,取消了以往只允许本国注册的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和债券的限制,同时也允许本国投资者和筹资者到外国证券市场买卖有价证券。其次,许多隔离国内与国际证券市场交易的行政措施被取消或修改,使国内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再次,各国证券市场的价格、利率水平及其波动也趋于一致。由于欧洲债券市场的广泛发展,美国证券市场和欧洲证券市场的长期债券收益水平基本接近,形成了统一的国际债券市场。再其次,发展中国家的证券市场国际化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几乎所有的外国证券投资都集中在主要工业国家的证券市场,只有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少数几个发展中国家开放了国内证券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巴西、印度、韩国等一批发展中国家的证券市场也陆续对外国资本开放。据巴林证券公司的专家毫厄尔估计,到1993年底海外投资者持有新兴市场的股票累计总额已达到1864亿美元,约占同期跨国股票持有总额的15%。最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各国金融市场的广泛运用,使各国资本市场连为一体。如伦敦证券交易所有自动报价交易系统可与纽约、东京证券交易所的电脑自动报价交易系统连机进行股票交易等等。

(三)资本市场国际化与商业银行国际化的交互影响

首先,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促进了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由于银行资本为谋取相对于母国更高的资产收益所进行的跨国经营,大大刺激了各种产业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根据国际市场的价格信号而流动和重新配置。反过来,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又为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提供更为宽广的投融资渠道和金融创新的舞台。

其次,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方式出现了明显的证券化倾向,商业银行国际业务中的投资业务的比重也相应增大,信贷比重相对缩小。例如1981~1987年国际资本市场新发行的国际债券,由528亿美元增至1872亿美元,同期银行发放的国际贷款则由946亿美元下降到688亿美元,商业银行在其国际化进程中越来越成为国际债券的重要持有者和发行者。同时,一些大型跨国银行普遍将其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如偿还期较长的贷款等)转化为国际证券,使国际资本市场更加活跃。例如1994年以来,债权或资产担保证券走红美国,

跨国银行所发行的信用卡债权担保证券和汽车贷款担保证券的发行额在1994年就高达705亿美元。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使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与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相得益彰。

再次,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使国际监管相对松驰,在享受税收优待的离岸金融市场上,证券融资更为灵活自由。这种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国际资本市场的繁荣,但如果西方各主要国家货币的利率、汇率发生较大的波动,不仅会使国际资本市场受到巨大的影响也会给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带来巨大的风险。同样,商业银行为逃避母国金融管制,其投资业务越来越多地在国际资本市场动作,这无论对于商业银行自身的国际业务发展,还是壮大国际资本市场的投资主体,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国际证券市场出现剧烈的动荡,也会使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的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

最后,商业银行的全能化经营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进一步将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与国际资本市场资金运动交织在一起,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本身就是国际资本市场业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国际资本市场的不断壮大,又为商业银行在更大的规模和更广泛的领域的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1年12月19日,米建国,刘惠好文】

关于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的思考

关于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的思考 2009年3月,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给在沪商业银行特别是上海本地法人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当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国际金融中心与银行金融市场业务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任务是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从其外延来看,上海要成为金融机构集聚的中心,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核心在于提高上海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从其内涵来看,是上海各类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延伸,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核心在于掌握金融产品特别是人民币产品的定价权。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在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欧美金融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交易成本的降低,商业银行依靠存款来发放贷款的固有盈利模式开始逐渐弱化,传统存贷款产品不断受到公司股票、私人养老金、共同基金、私人信托投资和私人人寿保险等新产品的挑战。近几年,随着金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金融市场业务在银行的规模、收入贡献稳步提升,金融市场业务部门从传统的资金调剂部门,日益成为各大银行的资金营运平台、资产负债管理平台、金融产品创新平台和新的利润创造中心。 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面临的新机遇 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的政策机遇 国务院正式批复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之后,上海市政府随即成立了上海市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领导小组,连续下发《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国务院关于推进加快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的实施意见》、《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集聚金融资源加强金融服务促进金融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通知和规定,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也于2009年6月份通过了《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在地方立法层面形成上海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纵观上海市政府推出的各项政策,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是今后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围绕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在上海金融机构发展和金融产品创新的“先行先试”给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政策空间。 金融市场业务拓展的市场机遇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不断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形成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根据上海市政府的工作计划,今后将争取在上海建立全国票据集中交换中心、信贷转让市场、信托资产转让等市场;在债券市场计划推进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试点,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在投资者、交易品种、登记托管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在期货市场考虑引入合格机构投资者等一些安排。这些金融市场体系的建

商业银行资本金共4页文档

商业银行资本金 任何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在业务发展初创时期以及今后进行业务经营都需要筹集并投入一定量的资本金,并在以后的业务经营过程中不断地加以补充。 各国的商业银行法均为商业银行的设立有最低注册资本限额的规定。此外,根据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其中核心资本要达到4%。 编辑本段 简述 商业银行资本金包括两部分: 1、商业银行在开业注册登记是所载明、界定银行经营规模的资金。 2、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补充的资金。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的构成 我国银行资本金的构成情况以1993年7月1日实行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为界限,在政策上有所不同。1993年以前,我国银行资本金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银行积累资金和待分配盈余等三个途径形成。1993年以后,根据新的财务制度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的规定:各方投资者投入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以及由这些资金增殖等原因形成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利润分配形成商业银行的所有者权益,代表着投资者在商业银行的权益,供商业银行在存续期内长期使用。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吸收现金、实物、无形资产或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本金,并按有关规定入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包括以下内容: 1、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实收资本,按照投入主体不同,分为: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和外商资本金。 资本公积,包括股票溢价、法定资产重估增殖部分和接受捐赠的财产等形式所增加的资本。它可以按照法定程序转增资本金。 盈余公积,是商业银行按照规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是商业银行自我发展的一种积累,包括法定盈余公积金(达到注册资本金的50%)和任意盈余公积金。 未分配利润,是商业银行实现的利润中尚未分配的部分,在其未分配前与实收资本和公积金具有同样的作用。

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单选题 1、下列关于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表述中,正确的是()。(7.69 分) A 都能对工商企业发放贷款 B 都追求利润最大化 ? C 商业银行能吸收社会公众的活期存款,中央银行则不能 D 商业银行承担货币发行任务,中央银行则没有 正确答案:C 2、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发挥着化货币为资本的作用。这是它的()职能的体现。(7.69 分) A 支付中介 ? B 信用中介

C 信用创造 D 货币创造 正确答案:B 3、单一银行制下的商业银行只有一个单独的银行机构,不设分支机构。比较典型的采用单一银行制模式的国家是()。(7.69 分) A 英国 B 日本 C 中国 ? D 美国 正确答案:D 4、目前,世界各国的商业银行一般都采用的银行组织形式是()。(7.69 分)

A 单一银行制 ? B 总分行制 C 专业化银行制 D 综合化银行制 正确答案:B 5、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来源不包括()。(7.69 分) A 股本 B 公积金 C 未分配利润

D 发行金融债券 正确答案:D 6、商业银行向除吸收存款以外的其他渠道借入款项的目的是()。(7.69 分) A 提高资产充足率 B 防范风险 C 增加盈利性 ? D 补充短期内银行头寸的不足 正确答案:D 7、商业银行获得收益的主要业务活动是()。(7.69 分) A 负债业务

B 资产业务 C 中间业务 D 结算业务 正确答案:B 多选题 1、商业银行是最典型的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比较,区别主要在()。(7.69 分) A 是否以盈利为目的 B 是否经营完全的信用业务 C 经营范围的宽窄 D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案例分析全集

目录 总论 1、日本三家大银行合并 ——又一艘“金融超级航空母舰”诞生了 2、欧洲银行业的重组浪潮 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与改革 4、新英格兰银行倒闭纪事 银行资本金管理 5、日本幸福银行破产案 6、增加资本金,化解银行风险 7、东南银行的资本计划 银行负债业务的经营管理 8、被取消的存款品种 9、教育储蓄怎成了“花架子” 信贷业务经营与管理 10、铁本事件 11、企业财务分析 12、抵押物变卖资不抵债 13、贷款风险分类 商业银行其他业务管理 14、农行G分行和光大银行大力开展中间业务,增加低成本资金来源 15、花旗带来的挑战 16、南京爱立信投奔外资银行 17、巴林银行的倒闭 电子银行业务与经营 18、网络银行的崛起 19、第一美国银行的贴身信用卡服务 商业银行服务营销管理 20、“贵族”:摩根银行的客户定位

21、个人理财业务营销实例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22、海南发展银行破产案 23、11亿美元买来的教训 24、特大金融案内鬼当托骗走银行巨款 25、予其惩而毖后患 商业银行信用管理 26、信用遭受质疑实达被银行提前“索债” 27、科龙陷入信用危机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 28、中国工商银行签约用友金融,共创盈利新未来 29、银行小额账户收费问题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 30、建行薪酬改革,突破平均分配 31、技术+智力型人才受青睐

日本三家大银行合并 ——又一艘“金融超级航空母舰”诞生了 1999年8月20日下午,日本兴业银行、第一劝业银行和富士银行在东京正式宣布,三家银行已就全面合作达成共识。这表明,一个总资产规模超过150万亿日元的世界最大的金融集团将在日本诞生。 根据三家银行达成的共识,三方的合作将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按相同比例共同出资,在2000年秋天设立共同的控股金融公司,三家银行则分别成为该控股公司的完全子公司;第二步是在2002年春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合并,三家银行的人员、机构和经营业务将按“个人交易业务”、“法人交易业务”和投资银行三大块进行彻底重组。未来的金融控股公司的董事长将由目前的日本兴业银行行长西村正雄和富士银行行长山本惠朗共同担任,公司总经理则由现任第一劝业银行行长衫田力之担任。 截至1999年3月末,日本兴业银行总资产约为42.09万亿日元,从业人员4752人;第一劝业银行总资产约为54.89万亿日元,从业人员16090人;富士银行总资产约为57.933万亿日元,从业人员13976人。三家银行的合作消息被透露出来后,20日上午,东京股票市场上原先一直不被看好的金融股成为人们竞相购买的热点。东京股市受此消息影响,日经平均股价从一开盘就开始劲升,以18098.11点报收,较19日上涨了218.27点。迄今为止,由大型银行共同出资设立超级大型金融控股公司在日本金融界尚属首次。三行合计的总资产将达159万亿日元,是目前日本国内最大的东京三菱银行(约78万亿日元)的两倍多,并超过先前合并诞生的德意志银行等特大型金融集团,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金融资本集团。同时,20日的发布会上,三家银行还宣布为谋求在证券批发业务方面的优势,除了将目前三家银行下属的各证券公司进行合并外,还将与日本最大的证券公司野村证券谋求合作。 导致三方走向合并之路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三者都认识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单凭各自力量难以获得竞争中的主动。美国穆迪公司给三者的评级都是“BAA”,与目前处于A级的东京三菱银行、三和银行和住友银行及相当一部分优秀地方银行相比,存在着天壤之别。去年,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和日本债权信用银行相继破产之后,日本兴业银行作为日本目前仅存的一家长期信用银行,其走向一直受到多方关注。过去,长期信用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负责向企业提供设备投资等长期信用,但随着企业融资手段和选择的增加,长期信用银行的经营环境每况愈下。日本兴业银行在1998年度虽然处理了高达9244亿日元的不良债权,但由于日本整体的土地价格下跌和企业破产并未停止,新的不良债权增加的可能性依然很大。尤其是1999年10月份,日本彻底解除了不许普通银行发行公司债券的禁令,因而必将使日本兴业银行的生存环境更为恶劣。第一劝业银行和富士银行虽然也都在千方百计地努力增强自身素质,但在收益性方面不仅与欧美金融机构不可同日而语,就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日本金融市场上也难以凭自身实力独立谋求优势地位。三者希望通过合并实现优势互补,在确保巨额资金量的同时,共同开发和提供更为广泛的金融商品服务,从而在系统投资和新金融商

中小商业银行竞争策略分析修订稿

中小商业银行竞争策略 分析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中小商业银行竞争策略分析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的中小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小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优劣势并存。中小商业银行在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应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提高服务质量,实行特色管理.引进专业人才,加强职工培训;培育自己的企业文化;建立与发展比较优势;大力开展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以强化人才至上的兴行战略,逐渐的建立自己专业化的标准, 产品的服务特色,逐步追求商业模式与履行社会责任的统一。通过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则,创造一种大型银行、特大型银行和中型商业银行和小型银行、国内银行和国外银行公平、合理竞争的秩序,这样我们中国银行业才能保持长期、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市场定位;特色管理;金融创新

目录

中小商业银行竞争策略分析 一、中小银行竞争的优势 (一)地域优势 中小商业银行大多为区域性或城市性商业银行,立足地方,贴近中小企业和居民社区,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和资信水平,和中小企业的联系紧密,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降低贷款的风险。此外,中小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能够从地方获得客户资源、优惠政策和竞争保护。 (二)易于管理 中小银行规模相对国有商业银行要小的多,网点覆盖面也相对较少,分级支行少,他们组织结构扁平,决策层次少,信息传递速度快,审批程序简单,业务处理效率高。 (三)资本补偿途径多样化 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受制于国家财政投入利润留存和准备金。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偿途径则较灵活,除利润留存转增资本外,部分业绩优良的中小银行还通过上市和发行金融债券等方式补充资本,从而优化了资本结构,提高了资本充足率。 二、中小银行竞争的劣势 (一)市场定位问题,市场定位的趋同性 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大多采用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一般都定位于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并且基本上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经营什么业务,中小商业银行就经营什么业务。相对来说,中小商业银行产权明晰,经营灵活,但四大国有独资商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简答题与论述题

简答题与论述题 1,简述商业银行的性质并说明其具有哪些特点? 早期商业银行,早期的商业银行是指以吸收活期存款为主要负债业务,为商品交换的货币结算提供付款机制,并办理基于商业行为的自偿性放款的机构。早期商业银行具有高利贷性质,所以不能满足资本主义的工商业需求。 现代商业银行,以追求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综合性、多功能服务的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具有三点特征,①商业银行具有一般企业所具有的特点,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追求股本回报的最大化等,其经营目标也是追求利益最大化。②商业银行是特殊的企业,是凭借信用经营货币资金的金融企业,是特殊的企业,是以信用方式融通资金并附带其他服务的金融机构。③商业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随着混业经营发展,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化,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且商业银行是依据我国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建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2,简述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①首先是超大化发展,随着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加强,美国银行界流传“大而不到”的观点,及银行规模足够大的时候就可以避免倒闭的困扰,现在商业银行一方面通过自身积累和业务发展扩大银行规模,另一方面,通过合并和兼并的途径向综合银行发展,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超大银行,同时也扩大业务范围,②其次是跨国化,在国外大量设立分支机构,并在海外通过收购和控股商业银行扩张分支机构,③最后是虚拟化,电子机器群甚至是单机所构成的网点越来越多,顾客通过电话、电脑等方式直接可以指示计算机网络终端系统出黎商业银行业务,网上支付网上传递信息方便又灵活,相对于现金支付更加方便。 3,商业银行的职能 ①信用中介职能,指商业银行以其信用为基础,通过负债业务将社会上大量的 闲置资金吸入银行,再通过资产业务将这些资金分配给社会上需要资金的各部门,充当资金闲置者和资金需要者之间的中介人。 ②支付中介职能,指商业银行利用其活期存跨账户,为客户办理各种货币结算, 货币收付,货币兑换和转移存款等业务活动。 ③信用创造职能,商业银行利用其可以提供活期存款的有利条件,通过发放贷 款,从事投资业务,从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衍生出更多的存款,以扩大社会货币供给量的行为。 信用创造的约束条件:原始存款的规模,存款准备率,提现率,客户对贷款的需求,备付金率。 ④金融服务职能,财务咨询,代理融通,信托,租赁,计算机服务,现金管理 等。 ⑤调节经济职能,具体体现在调整产业结构,刺激消费,压缩投资,调节国际 收支状况。

商业银行竞争调研报告

商业银行竞争调研报告 利率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金融市场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商业银行竞争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参考! 一、研究背景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率的改革迫在眉睫。XX年7月20日,我国贷款可以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贷款利率的下限――倍被取消,并且规定利率水平要根据商业原则和市场供求关系让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同年央行宣布取消贷款利率的下限标志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只生下最后一步[1]。XX年3月1日,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倍调整为倍;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率上升会使人们更加喜欢收益率较高的产品,例如现在经济市场中活跃的“余额宝”。余额宝能吸引人们投资的原因是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不好[2]。同样各地方又新增了许多的民营银行,这无疑是给我国股份制银行造成了一种压力。面对国家政策的调整,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分析储户的收入与理财支出是什么样的关系对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当前变动有着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调研数据 1、资料来源 采取调查问卷以及从银行的年度报表。 2、调研内容 (1)调研对象:我国共有大概191家银行本文选取国内三大国有银行和一个股份制银行,分别为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四大国有控股今年的营业额占所有银行营业额的50%以上,浦发和民生为股份制银行,选取三个国有控股银行是由于农行XX年上市,所以年报难找,数据比较少。选取这四家银行足以代表的银行体系的走向和动态。 (2)研究方法:向在太原市银行办业务的储户随机发调查问卷 3、质量控制 (1)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700份,回收率为% (2)为确保此次调研活动科学高效开展并完成,对调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并做详细记录,不断的总结经验,改进方法。 (二)调研原因 打破传统观念,研究储户年龄和收入对理财产品支出的影响,使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务转型上更有针对性,同时增强

一文读懂银行间债券市场及发行条件

一文读懂银行间债券市场及发行条件 【交易商协会诞生记:央行短期融资券引发的纠纷】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债券市场三分天下,公司债由证监会下属的交易所负责审核,企业债由发改委管理,银行间市场债券则由人民银行管理。为推动直接融资市场发展,2005年人民银行独辟蹊径,开发新品种——短期融资券,并打破了债券发行审批制,引入备案制,实行余额管理。然而,这一行为引来了债券市场管理的“纷争”。2007年下半年,不同的部位对央行发行短期融资券“有意见”。国务院法制办对人民银行发出质询函,主要内容是发行短期融资券的机构是否需要由人民银行审批,如果需要审批就是新市场行政许可,这需要在国务院备案。如果不备案,就违反了行政许可法。这一棘手问题,一度困扰人民银行。怎样才能既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又不违反行政许可法呢?央行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决定将金融市场司的部分职能分出,成立交易商协会,实行注册制,自律管理。央行随后也修订了央票的管理办法,将其注册机构由人民银行变更为了交易商协会。可以看出,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中国债券市场的多头管理体制促成了交

易商协会的诞生。法规依据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8]第1号)关于公布《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注册发行规则》、《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开发行注册工作规程》及《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开发行注册文件表格体系》的公告(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公告[2016]4号)监管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 审批机构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债主体具有法人资格的 非金融企业发行条件1、超短期融资券:期限在270天以内,所募集的资金应用于流动资金需要,不得用于长期投资。2014年,交易商协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债务融资工具注册发行有关工作的通知》,规定SCP发行主体需满足五个标准:第一,发行SCP的主体需提供付费模式不同的双评级,任一评级机构出具AA级主体评级,发行人即可注册发行SCP;第二,发行人近三年内需公开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累计达3次或公开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累计达50亿元;第三,发行人需根据自身经营规模和周期特点,合理测算短期资金缺口,确定募集资金规模,合理匹配用款期限,满足“实需原则”,不得“发短用长”;第四,公司治理完善,业务运营

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知识培训测试(答案)

金融市场基础知识测试题 姓名:支行/部门: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10题) 1.(D)是指以期限在一年及一年以下的金融资产为交易标的物的短期金融市场。 A黄金市场B外汇市场 C资本市场D货币市场 2.(C)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金融资产交易市场。 A黄金市场B外汇市场 C资本市场D货币市场 3.下列债券风险权重为20%的是(A) A铁道债B三个月以上同业存单 C国债D短期融资券 4.下列哪种(C)债券,其取得的利息收入,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A国债B地方政府债 C铁道债D农发行债券 5.根据中央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单家商业银行对单一金融机构法人的不含结算性同业存款的同业融出资金,扣除风险权重为零的资产后的净额,不得超过该银行一级资本的(D)。 A 10% B 15% C 20% D 50% 6.根据中央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

发[2014]127号),单家商业银行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负债总额的(B) A二分之一B三分之一 C四分之一D五分之一 7.根据《关于金融机构同业往来等增值税政策的补充通知》(财税[2016]70号),投资同业存单、金融债券、同业存单、同业拆借等同业业务获取利息的增值税率为(A)。 A 0 B 3% C 5% D 6% 8.根据中国银监会合作金融机构监管部《关于加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投资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办发[2014]11号,以理财资金投资非标资产的,原则上应满足监管评级在(B)以上。 A 一级(含) B 二级(含) C 三级(含)D四级(含) 9.月末投资农业银行一笔非保本同业理财资产1亿元,期限2个月,对应的底层资产为30%投向国债和央票等利率产品;20%投向半年期同业存单;50%投向短期融资券。则该笔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的加权风险资产为(B)。 A 1亿 B 0.55亿 C 0.5亿 D 0.2亿 10.月末一笔债券质押式回购业务,本行为买入返售方,卖出回购方为某城商行,业务期限为1个月,金额1亿元,质押券为进出口行债券,那么该笔业务占本行风险资产为(A)。

最新商业银行资本金 (2)

商业银行资本金(2)

商业银行资本金 任何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在业务发展初创时期以及今后进行业务经营都需要筹集并投入一定量的资本金,并在以后的业务经营过程中不断地加以补充。 各国的商业银行法均为商业银行的设立有最低注册资本限额的规定。此外,根据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其中核心资本要达到4%。 编辑本段 简述 商业银行资本金包括两部分: 1、商业银行在开业注册登记是所载明、界定银行经营规模的资金。 2、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补充的资金。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的构成 我国银行资本金的构成情况以1993年7月1日实行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为界限,在政策上有所不同。1993年以前,我国银行资本金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银行积累资金和待分配盈余等三个途径形成。1993年以后,根据新的财务制度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的规定:各方投资者投入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以及由这些资金增殖等原因形成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利润分配形成商业银行的所有者权益,代表着投资者在商业银行的权益,供商业银行在存续期内长期使用。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吸收现金、实物、无形资产或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本金,并按有关规定入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包括以下内容: 1、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实收资本,按照投入主体不同,分为: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和外商资本金。 资本公积,包括股票溢价、法定资产重估增殖部分和接受捐赠的财产等形式所增加的资本。它可以按照法定程序转增资本金。 盈余公积,是商业银行按照规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是商业银行自我发展的一种积累,包括法定盈余公积金(达到注册资本金的50%)和任意盈余公积金。 未分配利润,是商业银行实现的利润中尚未分配的部分,在其未分配前与实收资本和公积金具有同样的作用。 2、附属资本:商业银行的贷款呆帐准备金、坏帐准备金、投资风险准备金、五年及五年期以上的长期债券。

商业银行行业竞争五力分析

金融经济 Financial economy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行业竞争五力分析 乔颖慧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沙坪坝支行 400030) 【摘 要】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于2009年,从一家合作金融机构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重庆市激烈的金融行业竞争。通过运用波特行业五力模型分析法,制定并实施有效地企业战略,使竞争压力朝着有利的方向改变,建立核心竞争力,谋求企业长远发展。 【关键词】金融市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五力模型分析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于2008年6月在原重庆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辖内39个区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并的基础上,采取发起设立方式组建的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重庆农商行是一家地方性金融企业,既是一家以市场化为原则的现代化商业银行,又担负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坚持“社区型零售银行”的发展战略,立足“服务社区、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三农”的目标市场。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主要提供金融服务,以重庆市的人民币业务为主,逐步开办外汇业务和拓展市外业务。现有分支机构1800多个,员工近15000名,注册资本金60亿元,核心资本充足率8.31%9,资本充足率9.53%,不良贷款率低于15%,存款规模位居重庆市第一。重庆农商行既具有重庆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机遇;又面临金融市场高度开放竞争激烈、自身业务单一管理水平急需提高和金融风险加剧的市场挑战。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根植地方,深得当地老百姓特别是农村客户喜爱,具有经营灵活、网点短小精悍的优势。但主营业务局限于重庆市,市场横向拓展不足,面临城乡两重夹击,员工专业知识欠缺,服务观念不强,产品单一,创新跟不上市场发展。在此,运用战略理论中经典的“波特行业五力分析法”对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进行竞争能力分析,从而制定有效的战略实施办法,将目标转化为现实经济效益,保持持续竞争优势。 按照波特行业五力分析模型,将竞争力量分为五种:行业现有竞争者、潜在进入者、顾客、供销商、替代品。通过对五种力量的分析制定公司策略,有利于尽可能摆脱这五种竞争力量的压力,并使竞争压力朝着有利于企业的方向改变,建立强大安全的优势,使企业市场战略更为有效。 一、竞争对手分析 金融市场上银行机构的类别和数量不断增加,目前重庆市现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5816个,从业人员5万9千多人,形成了以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重庆市分行为主体,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渝机构、地方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分行互为补充的组织体系。农商行与其他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在主城区和县域都形成了直接竞争,具体体现在: 1、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具有规模大、资金雄厚、结算渠道畅通、人员素质高、产品组合丰富等优势 国有商业银行经过资产剥离等调整后,资产质量明显好转,风险监管具有一套全面有效的制度,能够有效保障资金安全和收益。 2、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多为全国性布局,服务网络优势明显,多在经济贸易发达地方抢占窗口位置 近年大力投入自助机具,不仅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效率,还树立了良好的现代企业形象。而重庆农商行的网点布局不合理,虽然数量多但地理位置不佳,多位于城乡结合部,基本都属于农转非地区,并且局限于重庆市,只能通过协议联盟和加入银联方式,结算渠道极大受限。 3、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人员素质高,市场敏感度强,市场口碑较好,在产品创新和服务意识方面明显强于重庆市农商行近年来,市场相继推出广收客户欢迎的电子银行、个人理财、投资组合以及现金管理等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业务,吸引了大量优质客户。但农商行目前还不具备推出这些新业务的能力和符合资格的从业人员,业务拓展很受局限。商业银行的创新凸现了农商行核心竞争力的弱点。 4、各种证券公司、基金管理、私募基金公司是农商行另一类资金来源竞争者,由于这类企业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一批资金实力强的中高端客户在满足了基本风险保障后,基于资金利益最大化的特点,转而流失为这类金融公司的客户 同时市场上还存在有各类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因为资金投放方式灵活、贷款手续简便、对风险控制要求不高等特点,也逐渐成为农商行贷款业务的竞争者。 二、潜在进入者威胁 1、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是对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是强大的威胁,因为市场定位的不同,对农商行的直接威胁暂不明显但随着外资银行的逐步深入会带动金融市场的成熟,优质客户日趋成熟后,将倾向于选择产品服务更满意更专业的银行,会加速从农商行流失。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也在改变市场定位,例如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正在重庆开展的“农村乡镇银行”部局,“狼”也在抢占数量巨大的低端客户,基于此现将外资银行定位于潜在进入者。 2、邮政银行成立以来,先以资金投资和拆借业务为主,逐步开办信贷业务,主要为农户、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服务,以小额贷款为主,这种市场定位对农商行的经营构成直接威胁只是邮政银行因初涉贷款业务,经营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目前还无法快速拓展市场,业务手人员素质对业务发展约束比

商业银行金融市场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 商业银行金融市场论文 摘要: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市场经济面临着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新的形式,促使商业银行需基于内外条件而做出改变。本文从商业银行的优势方面出发,探讨了商业银行金融市场的业务范畴,提出了多种适宜于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发展的业务。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商业 银行金融市场业务是商业银行运用利率、汇率等金融工具在国内外的金融市场所开展的投融资以及交易业务。这些金融市场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等。金融市场业务可以利用的基础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包括汇率、利率、商品以及股票和债券等不同的金融手段。从广义上来讲,资产管理、托管以及某些金融代理业务也属于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范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程度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市场经济面临着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形势,商业银行应该紧紧抓住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的政策机遇,提升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业务方面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具 1 / 5

有如下特点: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金融市场业务的开展来实现多元化的资产配置,优化资产和负债结构,对银行资金头寸进行平衡并有效降低金融投资的风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开展可以有效降低资本占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银行资本的充足,缓解了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压力,实现了盈利增长模式的转变。 一、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可以开展投融资业务 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开展的投融资业务分为投资业务和融资业务,是市场主体为了获取收益并满足自有资金的流动性需求,利用货币和资本市场的金融工具进行的投资和融资等业务活动。投融资业务是商业银行获取收益的重要渠道,其投资业务主要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央行票据、公司债等固定收益的投资品种。融资业务主要是指通过同业拆借、短期证券、票据贴现等金融工具来进行资金的融入和融出。 二、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可以开展利率交易类业务 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可以通过即期、远期以及掉期利率等金融工具进行投资、套利等交易活动来规避利率风险并获取收益。政府债券、金融机构债券等债券交易和利率掉期、利率期权等利率衍生产品交易都属于利率交易。我国商业银行利率交易类业务主要体现在现券买卖、买断式回购、债券远期以及记账式债券柜台业务和债券结算代理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答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 易变性存款 对市场利率的波动及外部经济因素变动敏感的存款。该类存款稳定性差,不能作为银行稳定资金的来源。 2. 内部评级法 新巴塞尔协议中用于评定信用风险的方法。指银行内部自身制订的信用评级方法,但需要得到监管当局的明确批准。分为初级和高级,其中初级银行只用自己确定违约概率,而高级中所有数据均有银行制订。适合于管理水平高的银行。 3. 国际保理 指银行买断出口商或债权人的债务并提供一系列综合金融服务的国际银行业务,该买断银行无追索权。这一系列综合服务包括信用调查管理、债款追收和坏账买断等。 4. 利率双限 指银行为管理利率风险而设立的利率上下限,使得利率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从而避免了利率过度波动带来的银行风险暴露。 5. 补偿余额 指存款人同意将自己存款的一部分存入贷款银行,从而提高了资金使用价格。银行通过要求补偿余额,可以提高贷款的税前收益率,并将存入存款用于扩大信贷规模。 二、判断题(对则划√,错则划×,每题2分,共20分) 1. 资产负债表是总括银行在一定时期全部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财务报表,是一个动态会计报表。() 2. 抵押率低说明银行对贷款比较谨慎,相反则比较宽松。() 3.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来自于存款客户的体现需求。() 4. 商业银行的资产是指商业银行自身拥有的或者能永久支配使用的资金。() 5. 电子化趋势下,无纸化操作降低了银行监管的难度。() 6. Z评分模型无法计量客户财务报表外的信用风险。() 7. 同步准备金计算法主要适用于对非交易性帐户存款准备金的计算。()

8. 成本加成贷款定价法是以若干大银行同意的优惠利率为基础,考虑到违约风险补偿和期限风险补偿,而后制订贷款利率。() 9. 《巴塞尔协议》要求商业银行最低核心资本充足限额为风险资产的8%。() 10. 特殊呆账准备金是依据贷款分类结果按照不同的比例提取的准备金。()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10. × 三简答题(每题12分,共36分) 1. 商业银行并购的动机有哪些?我国银行业并购有哪些特点? 答:商业银行并购的动力来自于追求利润的要求和竞争压力,而推动银行并购的主体则是股东和银行管理者。银行持股人希望提高他们的财富或减少风险以提高其福利;银行的管理者希望获得更多的利益;股东和管理者都希望从兼并中获得利益。 对股东,若并购增值(即并购后总体价值-并购前两银行单独的价值之和),大于并购的成本,他们便会促成并购。同时并购往往还能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这也是股东进行并购的动机。 对管理者,很多时候并非理性地以股东权益最大化为目标,而是追逐自身的利益。如:追求银行规模的扩大;分散风险,使得成本与损失尽可能的低;避免被收购等。 我国银行并购的特点表现为: (1)历史发展短,类型比较单一,并购经验比较缺乏; (2)并购中必要的中介者——投资银行,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真正意义的投资银行寥寥无几。 (3)我国相当一部分的银行并购并非出于优势互补、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而是在经营混乱、资不抵债后发生的带有接受管理性质的行为。 (4)并购的性质往往并非出于自愿而是政府强制的。 (5)并购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率,对收购方影响不好。 2. 借款企业的信用支持主要方式有哪些?银行应该如何控制和管理这些信用支持? 答:借款企业的信用支持是贷款偿还的第二层保障,主要方式有: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及其竞争策略

密级 论文题目: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及其竞争策略作者XX:王鑫 2009年月日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及其竞争策略 理工大学

分类号: UDC类号: 论文题目: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及其竞争策略 作者XX:王鑫 学院名称:管理与经济学院 指导教师:李健(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王秀村(教授) 申请学位级别:管理学硕士 学科、专业:工商管理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理工大学 论文答辩日期:2009年6月9日

论文题目:China's mercial banking market structure and petitive strategy 作者XX:Wangxin 指导教师XX:Lijian(Professor) 学位级别:Master 学位授予单位: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答辩日期::2009年6月9日

研究成果声明 本人X重声明: 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我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获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文中除特别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学位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理工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合作者对此研究工作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学位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特此申明。 签名:日期: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理工大学有关保管、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其中包括: ①学校有权保管、并向有关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原件与复印件; 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复制并保存学位论文; ③学校可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或借阅; ④学校可以学术交流为目的,复制赠送和交换学位论文; ⑤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XX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商业银行进行债券投资与债券交易的场所

商业银行进行债券投资与债券交易的场所(一)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产生 1997年上半年,股票市场过热,大量商业银行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票市场,其中证券交易所的债券回购成为商业银行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重要形式之一。1997年6月,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各商业银行停止在证券交易所证券回购及现券交易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全部退出上海和深圳交易所市场,商业银行在交易所托管的国债全部转到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同时规定各商业银行可使用其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国债、中央银行融资券和政策性金融债等自营债券通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提供的交易系统进行回购和现券交易,这标志着机构投资者进行债券大宗批发交易的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正式启动。 (二)银行间债券市场组织构成 1、银行间债券市场监督管理机构——中国人民银行。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的第四条第四款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监督管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职能。人民银行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市场管理办法和规定,对

市场进行全面监督和管理,拟订市场发展规划和推动市场产品创新等。 2、银行间债券市场服务机构——中央结算公司。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和授权,中央结算公司和同业中心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债券托管、结算服务以及交易中介和信息服务,同时负责对债券交易、结算进行实时监测和监督。 3、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机构——金融机构法人及其授权分支机构、非金融机构法人和基金等契约型资金等投资主体。 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包括金融机构法人及其授权分支机构、非金融机构法人和基金等契约型资金等投资主体;财政部、政策性银行等筹资主体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筹集资金;人民银行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三)银行间债券市场运行方式 1、交易品种及交易方式。 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品种包括国债、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及公司债等;交易方式包括现券买卖、质押式回购和买断式回购。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庄毓敏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庄毓敏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商业银行从传统业务发展到金融百货公司说明什么问题 银行资本越来越集中,国际银行业出现竞争新格局,国际银行业竞争激化,银行国际化进程加快,金融业务与工具不断创新,金融业务进一步交叉,传统的专业金融业务分工界限有所缩小,金融管制不断放松,金融自由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内外融资出现证券化趋势,证券市场蓬勃发展,出现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趋势 2.如何认识现代商业银行的作用 ①信用中介,是通过银行的负债业务,把社会的各种闲散的资金集中到银行,再通过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把他投向社会经济各部门。②支付中介,通过存款在账户上的转移代理客户支付,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成为工商业团日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者和支付代理人③信用创造。商业银行利用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账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派生存款,在这种存款不提现或不完全提现的情况下,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④金融服务 3.银行组织形式有哪些?近年来,银行控股公司为什么发展迅速。 ①单一银行制,特点是银行业务完全由各自独立的商业银行经营,不设或限设分置机构。②分行制,特点是法律允许除了总行外,在本市及国内各地,普遍设立分行机构③银行控股公司制,是指一个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两家以上的银行。 银行控股公司使得银行可以更便利地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并通过关联交易获得税收上的好处,也能够规避政府对跨州经营银行业务的限制。 4.分析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金融业长期以来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形成了金融业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可以获得现行金融管制下的垄断利润,同时通过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控股公司的金融创新空间增加,并可以实现金融业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协同经济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从出现至今,尚无一部法律对其进行专门的监管,目前系统内关联交易问题严重,资本金重复计算导致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杠杆比率过

巴塞尔协议与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教程文件

vv巴塞尔协议>> 与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 进入70年代以来,由于跨国银行和国际间资本流动的迅猛发展,国际间信贷资金金额骤增,银行竞争加剧,金融风险增大,这一变化迫切需要加强国际金融监管。时至今日,国际金融界在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与突破,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巴塞尔协 议和《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一、巴塞尔协议 产生的背景,宗旨,和几个主要的协议的基本内容。 (1)1975年第一和1983年第二个《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 (2)第三个《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1988) (3)第四个《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1997) (4)第五《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及其精神。(2006) 二、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 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银行资本的定义和分类及资本标准的规定;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资本充足率的计算;过渡期的安排等。

1、巴塞尔协议的作用与影响 (1)巴塞尔协议提出了以资本充足性管理为核心的风险资产管理模式,从资本构成及 资产风险权数来控制银行资产的风险,增强银行的稳定性,为国际银行统一监管提供了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 张给银行带来的风险,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大突破,有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

(3) <<巴塞尔协议〉〉为国际金融监管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方法,使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成为可能和必然。 (4)促使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管理观念,重视对“三性”的均衡要求;拓宽了商业银行 经营管理的范围,加强了对表外业务的管理;推动商业银行施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尤其加强了对表内信贷资产风险的管理。

2、1988 年〈〈巴塞尔协议〉〉的不足与问题 (1)就资本构成来看:〈〈巴塞尔协议〉〉把股本等作为核心资本的主要内容,但又禁止银行相互购买股票,这不仅使银行最终的或最高级的资本股票失去更大的吸引力,募集困难而导致这种资本的稀缺与昂贵;而且迫使银行尽力扩张最为便宜而又丰盛但却是最不安全的低等级资本。 (2)就设计基础来看:〈〈巴塞尔协议〉〉主要是根据发达国家的银行制度及经营管理状况而制定的,既协议的初衷是为发达国家的银行提供标准的经营管理领域,而对发展中国家不同的金融管理制度,银行体制,经营状况等考虑的不是那么充分。 (3)就资产风险权重的划分来看:〈巴塞尔协议〉〉对银行的核心业务——对公司和个人的贷款的风险确定为100% ,这实际上是惩罚或间接限制了其核心业务的发展。 (4)就主权风险来看:〈巴塞尔协议〉〉对选定姿信较高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与经合组织及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借贷总协议提供贷款的国家)给予较低的风险权数和优惠地位;优惠组别以外的国家只能承受较高甚至100%的风险权数。这种差别会深刻影响不发达 国家的资信和银行的对外经营活动,使其对外借款的成本和条件更加恶化。 (5)就风险管理的重点来看:〈巴塞尔协议〉〉主要强调资产尤其是信贷资产的风险,而对银行经营中的其它不可忽视的风险,如投资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几乎没有涉及。 总之,〈巴塞尔协议〉〉在设计的基础上存在局限性,各国银行业务管理制度的差异性及银行环境的迅速变化使这种局限性越来越大。1996 年Greenspan 称这种“ One—Size—fites —All ”的做法越来越有误导之嫌! 三、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该原则是巴塞尔委员会继巴塞尔协议之后推出的又一份重要文件,它顺应了新的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巴塞尔委员会也认识到了这一现实,在对以往工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 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之后,于1997 年推出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该原则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七大部分,共25 条。主要内容有: (1)有效银行监管的先决条件。 (2)发照和结构。 (3)审慎法规和要求。 (4)持续银行监管手段。 (5)信息要求。 (6)正式监管权力。 (7)跨国银行业。除《巴塞尔协议》和《核心原则》以外,其他国际性组织也在积极推动金融监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