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
林纾的翻译问题

林纾的翻译问题林纾,号称“龙虎门”的民族文化名家,曾经推动汉语教育的发展,推崇文学翻译,尤其是他的“翻译补血”学说,催生了新中国文学翻译的兴起。
在他看来,文学翻译通过将不同文化中优秀文学作品国门之外传入国门之内,从而有效地拉近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距离,为各民族文化的互相了解与和谐共处搭建了桥梁。
然而,他也指出,文学翻译有其固有的问题,需要我们学会妥善处理。
首先,林纾提出了“文字换汤不换药”的翻译理念。
他认为,翻译的根本任务不是对原文的简单照搬,而是要尽力保留原文的精神内涵,照顾中外文化的特色,及时把握原文的精义和文化内涵,进行有效的翻译。
其次,林纾认为,翻译是有限的,要求翻译者善于把握原文正义才能正确地将原文的精神传达给读者。
第三,林纾认为翻译要注重文化背景,对于原著作者使用的言辞和文化概念,只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够完成精准的翻译。
林纾的翻译理念引发了许多学者的共鸣,但他也有自己的若干弊端。
首先,他以“翻译补血”来比喻文学翻译,虽然强调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与功能,但也表现出他对跨文化交流的缺乏实践性的认识。
此外,林纾的翻译理论在文本系统分析上也比较偏颇,他认为,文本“原文本身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而忽略了文本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含义,因此,他的翻译理论在实践中有较多的局限性。
尽管林纾的翻译理念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他的理论仍然在当今的文学翻译领域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他认为文学翻译应该是艺术,而不是“文字替换”,应当以真实精准的翻译,传达作品的原意,传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增进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存。
今天,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加强,文学翻译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林纾对文学翻译的理论研究,也一直是当今文学翻译理论界的中心思想。
总之,林纾牢记着“翻译补血”的理念,把文学翻译作为传播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努力地推动文学翻译领域取得质的飞跃,他的理论仍然是当今文学翻译理论界的重要参考。
林纾,号称“龙虎门”的民族文化名家,是新中国文学翻译的先驱者,他给予了许多新的思想,为新中国文学翻译奠定了基础。
论林语堂的翻译

论林语堂的翻译作者:英语经贸系杨刚加入时间:2007-3-17 9:16:57摘要: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但其翻译家的声名却并不彰显,而后人对其译论的梳理仍欠全面深刻。
本文通过对其名著《翻译论》以及《浮生六记》译文的仔细解读,在分析林语堂的翻译原则同时强调在中国传统译论的背景下,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其性格气质在翻译选择中的作用。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论》,《浮生六记》,翻译原则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Abstract: Lin Yu-tang is a famous writer, however, his identity as a great translator is not so noticeable. A profound study of his perspectives on translation still has much work to do. This paper, through a careful reading of Lin Yu-tang’s On Translation and Six Cha 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is intended to analyse his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and, under the traditional background of translation study, emphasize the role that translator’s character plays in translation selection.Key words: Lin Yu-tang On Translation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随着社会进入E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一种随性自然率真幽默的人生态度,渴望在竞争的丛林里找到一块安静的诗意栖居。
平静若水淡如烟——深切缅怀翻译界泰斗杨宪益先生

—
杨
受埘 学 澄 润 的 畅 宪益 致 力 于 将 中 嗣 优
秀 文化 腆籍 和文 学 作 品翻 译 介绍 到 世
宪梳
畅 老 平 静地 走 了
掀起了
一
.
中国翻 译 界 却
从此
,
界
。
带 替 博 览古 今
,
、
学贯中西的悠游
阵
“
狂澜
,
”
、
中国译
;
与 自信
带 着纯 粹 的 审 美 态 度 和 天 赋
.
苑 痛 失 参 天 大树
.
f二 的这 年 坎 坷 人 扛轻 轻 划 .
,
一
做了
“
卅戟 毕管真 泽匠
.
”
莫非H 为到 另
个世 界 与等
他 与戴 乃 迭 柏 濡 以 沫
共 同翻 译 了上
:
待 善他 的 爱 妻续 写 跨 越 东 西 文 化 的 爱
百 种 中国 文 化 典 籍和 文 学 作 品 从 《 离
汉 魏 六 朝 小 说选 》 骚 》 《电 i 己 选》 《
答道
“
”
杨 先生
文化 活 动
。
年
.
畅
:
那 n『 不女 f '兑
.
那 是我 们 其 删
.
翻 泽 工 作 是艰 苦的 再 创 作 泽 者 有 极 高 的 |吾亩 和 文 化 造 诣
.
要求 特别
| 兜{ 逝 发 起 井 芷持 了 旨 t E 弥 补 两 方 对
追求 的 H 标
“
一
喊 》《 野 草 》《 故 彷徨 》《 朝 花 夕 拾 》《
、 、
饶宗颐先生介绍

饶宗颐先生介绍生平简介饶宗颐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又是杰出的翻译家。
香港大学副校长曾这样评价他:“香港如果出了一个饶宗颐,就不会是文化沙漠了。
”而他又是以“辛苦待舂锄”来谦虚地评价自己一生成就的。
饶先生和季羡林齐名,学界称"南饶北季"。
饶宗颐,1917年8月9日。
生于广东潮安。
字固庵,号选堂,广东潮州人。
幼耽文艺,18岁续成其父所著潮州艺文志,刊于领南学报。
以后历任无锡国专、广东文理学院、华南大学等教授。
1949年移居香港,任教香港大学,并先后从事研究于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又在新加坡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任职教授。
1973年回香港,任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及系主任。
饶教授于1962年获法国汉学儒莲奖,1982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后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荣誉讲座教授。
1993年为上海复旦大学顾问教授。
饶教授学术范围广博凡甲骨、敦煌、古文字、上古史、近东古史、艺术史、音乐、词学等,均有专著,出版书40种,学术论文过三百篇。
艺术方面于绘画、书法造诣尤深。
绘画方面,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
人物画取法白画之白描画法,于李龙眠、仇十洲、陈老莲诸家之外,开一新路,影响颇大。
书法方面,植根于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录书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
饶宗颐家中“天啸楼”藏书达十余万卷,为当时粤东最富盛名的藏书楼。
同乡评述同乡林伦伦对饶先生的评述:先生“业精六学,才备九能”,迄今已出版著作50余部,发表论文400多篇,在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书画、音乐、韵学诸方面都有了不起的成就,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
饶宗颐先生,字固庵,又字伯子、伯濂,号选堂。
饶先生的父亲在家中排行第三,名宝璇,字纯钩,后改锷,号钝鹿,又号兹园居士。
饶锷老先生毕业于上海法政学校,参加过南社,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学者,曾著《〈佛国记〉疏证》、《王右军年谱》、《慈禧宫词百首》、《潮州西湖山志》等。
著名翻译家

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种,百余年来,一直向前发展,名家名译辈出。
但近几年来,大家可见,文学翻译因为种种原因,似有泛滥之象。
一些译者越来越糊弄读者,而读者也越来越不相信译者,买翻译之书,变得越来越困难。
而这种情况,使得我们越来越怀念翻译前辈,以及他们翻译的书。
我们应该庆幸,前辈们已经将大部分世界名作译出,可供我辈分享。
基于对经典译作的崇敬,也为了与大家交流翻译作品阅读的体验,本人整理了一份《翻译家及作品不完全名单》(见下)。
既然是不完全,也就是说,此名单还可以继续补充,完善,希望好之者多多参与。
著名翻译家及其作品不完全名单:英语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鲁宾孙漂流记》《伊索寓言》等严复《天演论》周瘦娟等《福尔摩斯探案全集》1916年郭沫若《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战争与和平》,《雪莱诗选》,马克思著作若干。
张谷若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还乡》,《无名的裘德》,哈代翻译专家朱生豪莎士比亚作品张友松马克吐温翻译专家,比如《竞选州长》查良铮俄国普希金作品,英国浪漫派诗歌:《济慈诗选》《拜伦抒情诗选》《雪莱抒情诗选》《唐璜》等赵萝蕤(女)《草叶集》,艾略特《荒原》朱维之主要翻译弥尔顿。
弥尔顿《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萧乾《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夫妻合译《尤利西斯》(译文版),辛克莱《屠宰场》(合译),《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合译),《光荣与梦想》,《麦克米伦回忆录》,《拿破仑传》,《战争风云》(皆为合译)易卜生《培尔金特》金堤《尤利西斯》(人民文学版1994)《尤利西斯》译者还有:李虹,李进,纪江红,章影光,刘象愚等李文俊福克纳《喧哗与骚动》(首译),卡夫卡《审判及其它小说》,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王佐良《英国诗文选译集》,《彭斯诗选》,《苏格兰诗选》。
主编《英国文学名篇选注》等袁可嘉《英国宪章派诗选》,《叶芝抒情诗精选》,《布莱克诗选》。
主编《外国现代派作品选》汤永宽卡夫卡《城堡》,泰戈尔《游思集》,《采果集》,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杨德豫《朗费罗诗选》,《柯尔律治代表作三首》,《湖畔诗魂——华兹华斯诗选》,《拜伦抒情诗七十首》江枫《雪莱诗选》冯亦代《美国短篇小说集》(合译),斯坦贝克《人鼠之间》,黄雨时狄更斯《奥列弗退斯特》,康拉德《黑暗深处》,乔伊斯《青年艺术家画像》等陈良廷《乱世佳人》,《教父》,刘易斯《纳尼亚》系列,《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等卞之琳《西窗集》,《英国诗选》,《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莎士比亚抒情诗选》方平《莎士比亚喜剧五种》,莎士比亚悲剧多种,《呼啸山庄》,主编《新莎士比亚全集》屠岸《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济慈诗选》目前中国《莎士比亚全集》有朱生豪,梁实秋,方平三种。
林纾的翻译

• 在文中钱钟书具体地说明读者可能会因 为翻译的原因而对原作品产生更浓厚的 兴趣,从而勾起想读原着的冲动,然而也 有可能因为拙劣的译文而打消接触原作 的兴趣。
• “译文中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和 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就是讹。” • 讹产生的原因很多:
• 例如,“某些‘讹’是译者的不细心造 成,如“排印之误不会没有,但有时一定由 于原稿的字迹潦草”。
林纾的翻译
——钱钟书
简介
钱钟书,原名仰先, 字哲良,字默存,号槐 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 学研究家。曾为《毛泽 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 组成员。 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 科学院,任副院长。他 为翻译研究做出了杰出 的贡献,提出了著名的 “化境”论。
个人名片
主要著作
• • • • • • • • • • • • • • • • • 1937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 1941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开明书店1941年12月出版) 1945 《猫》(《文艺复兴》1月10日);《人· 鬼》(著名短篇小说集)(开 兽· 明书店6月版) 1947 《围城》(著名长篇小说集)(晨光出版公司5月版) 1948 《谈艺录》(开明书店1949年6月版) 1958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版) 1978 《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明报月刊》7月) 1979 《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版);《管锥编》(中华 书局8月版) 1980 《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年1期) 1981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中华书局1982年9月出版) 1984 《也是集》(香港广角镜出版社3月版);《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 局9月版) 1985 《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2月版) 1988 《模糊的铜镜》(《随笔》1988年第5期) 1995 《槐聚诗存》(三联书店3月版) 1996 《石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月版) 2003 《钱钟书手稿集 荣安馆札记》 (商务印书馆7月版) 2005 《宋诗纪事补订》(三联书店)
中外翻译名家及其理论摘要

杨宪益、戴乃迭
翻译作品犹如“土耳其挂毯的反面”,即必须忠实于原文;也应该富有创造性(戴);但不能过分强调创造性(杨)。
10
爱德乐(Sol Adler)
要防止中式英语
周煦良
“得体”。得体不仅仅指文笔,而是指文笔基本上必须根据内容来定;文笔必须具有与其内容相适应的风格。风格不能译。
(2)通过复制原文形式的特点,或创造在作用上与原文特点相符的东西来表达原文所有的内容与形式间的相互关系。
“确切翻译的原则”
巴尔胡达罗夫
在翻译过程中,确定准确的词义必须考虑上下文;如果上下文没有任何提示,必须求助于超语言环境(交际环境、主题、交际参与者)
9
奈达(Eugene A.Nida)
(1)Each language has its own genius.
4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时“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5
直译与意译
(直译)茅盾、鲁迅
(直译和意译是一回事)朱光潜、林汉达、周建人
(直译和意译分别分析)(周煦良:三类直译)(许渊冲:两点结论)(王佐良:该直译就直译,该意译就意译)
《巴黎茶花女遗事》、《鲁宾孙漂流记》、《海外轩渠录》、《吟边燕语》、《块肉余生述》、《贼史》、《黑奴吁天录》
5
鲁迅(1881-1936)
“宁信而不顺”,输入新的表现法;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通顺加忠实)
十卷本《鲁迅译文集》
瞿秋白(1899-1935)
《诗经·卷耳》理雅各和许渊冲译作翻译方法探究——从社会符号学理论角度出发

《诗经·卷耳》理雅各和许渊冲译作翻译方法探究——从社会符号学理论角度出发摘要:《诗经》,是我国文坛极具影响力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共收集了311篇我国古代文采斐然、辞趣翩翩的诗歌,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根据社会符号学翻译标准,以《诗经》中《周南·卷耳》这首诗歌为范例,通过中外两名翻译家许渊冲与詹姆斯·理雅各的英文译本,对比分析其中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的翻译方法,并结合二人所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等因素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旨在促进对本诗含义与情感的更好把握,探究中国古诗的翻译方法,使外国读者更好地读懂中华经典。
关键词:诗经;卷耳;社会符号学;翻译方法1.社会符号学理论简介巴赫金认为:“世界是文本,符号学或符号系统”,社会符号学是以符号学、社会学和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符号系统、社会以及人类关系的科学,用社会符号学的基本原则来研究翻译是翻译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社会符号学翻译方法强调,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社会、跨语言的交际活动。
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为翻译对等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根据奈达的社会符号学意义观,符号学是用于分析符号的最全面的系统。
近年来,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被广泛用于指导《周易》,《水浒传》《儒林外史》及《红楼梦》等古典文学的翻译,然而,它很少应用于古典诗歌的翻译。
社会符号学认为符号学的意义观适用于翻译,翻译即为翻译意义,并认为意义与功能是衡量译文质量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1]。
由此,陈宏薇教授提出了社会符号学翻译标准———意义相符,功能相似。
1.2《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集,汇集了自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 (公元前6世纪) 约500年间的诗歌305首,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
它风格简约自然,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表达了真挚的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其次,《诗经》中多处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同时运用大量修辞手法来传情达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通过介绍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2位翻译家(英汉翻译家6位;俄汉、日汉和法汉翻译家各2位,按生年排序),熟悉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研究其译学思想和主要成就,了解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概况,学习前辈著名译家的敬业精神和翻译经验,为丰富理论知识和提高翻译水平打下基础,拓展视野。
1严复(1854—1921),著名学者、杰出翻译家、启蒙思想家;福建福州人,毕生致力于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五四运动的动因之一。
1877年由清政府派遣赴英国学习海军,潜心研读西方资产阶级经典著作;回国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习和总办;曾任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校长及译书局总办等;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后,迅速衰落贫穷。
严复深受震撼,大力推广西学,宣传维新思想。
自1895年起的20年间,共翻译了11部西方经典名著,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严译名著丛刊”8种,即《天演论》(《进化论与论理学》)、《原富》(《国富论》)、《群己权界论》(《论自由》)、《群学肄言》(《社会学原理》)和《穆勒名学》(《逻辑体系》)等;这些西方学术名著涵盖了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其译作率先把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系统地引进到中国,对当时和“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在翻译理论方面,他在中国翻译史上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系统标准(1898),影响深远,一个多世纪以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中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胡适语),其翻译实践和理论在中国文化史和翻译史上竖起一座丰碑。
2曹靖华(1897—1987),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河南卢氏人,青年时代投身于五四运动;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1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学习;1927年再赴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和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
回国后从事俄苏文学翻译,并在大学任教;主编《苏联文学丛书》。
50年代后任中国文联委员和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任《世界文学》杂志主编(1959--1964)。
新时期以来,任国务院学位委员和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1987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获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关于文学翻译,他认为,文学翻译是文艺的再创造,既无窍门亦无标准,全靠专心致志,靠长期的刻苦学习和实践;翻译俄苏文学作品40余种,达300多万字,包括契诃夫《三姊妹》、《蠢货》、《契诃夫戏剧集》、绥拉菲摩维奇《铁流》、爱伦堡《烟袋》、拉夫列尼约夫《第四十一》和《星花》、《苏联作家七人集》、瓦西列夫斯卡娅《虹》、《恐惧》、阿·托尔斯泰《保卫察里津》、卡达耶夫《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费定《城与年》、列昂诺夫《侵略》、西蒙诺夫《望穿秋水》、克雷莫夫《油船“德宾特”号》、肖洛霍夫《死敌》和《第四座避弹室》、《盖达尔选集》、《列宁的故事》、《斯大林的传说及其他》、《致青年作家及其他》和高尔基《一月九日》等;其散文作品有《曹靖华抒情散文选》和《望断南来雁》等;上述译著后辑为《曹靖华译著文集》(共11卷),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1993)。
3梁实秋(1902--1987),著名学者、翻译家、散文家,现代中国文坛巨匠,北京人;1923年赴美国留学,就读于哈佛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硕士。
1926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是以胡适和徐志摩为首的“新月派”骨干之一,主编《新月》月刊。
20世纪30年代,引发并参与了中国译坛“信顺之争”的大论战。
1949年去台湾,在台湾师范大学和台湾大学任教,任国立编译馆馆长;1966年退休后专门从事文学翻译;他提倡“读一流的书,译一流的书”,不为迎合世俗而创作翻译庸俗文字。
其翻译观如同其人生观,传统、严谨、一丝不苟。
对“信”与“顺”,“直译”与“意译”,译入语的“国化”与“欧化”等关系有精辟见解;强调“信”“顺”统一,主张以句译为基础的直译,反对“转译”,既对原文作者负责,也对译文读者负责;坚持做大量繁琐的文本及背景考证工作,严格选择原文版本,力求作到存真。
他以近40年的漫漫人生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40卷,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盛事,是惟一独自将莎剧全集译成汉语的译者;还译有《咆哮山庄》、《职工马南传》、《西塞罗文录》和《潘彼得》等;论著有《浪漫的与古典的》、《英国文学史》和《翻译的艺术》等;编有《最新实用汉英大辞典》和《最新实用英汉大辞典》等30多种英汉词书;散文创作如《雅舍小品》和《槐园梦忆》等。
4张谷若(1903--1994),著名翻译家、学者,山东烟台人;1926年考入北京大学,对英国作家哈代产生浓厚兴趣。
解放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开设英国文学史和文学翻译等课程。
一生笔耕不辍,共译有十余种作品,400余万字。
其代表性译作是以哈代为代表的英国古典文学名著,如《德伯家的苔丝》、《还乡》和《无名的裘德》等,是翻译和学术界的“哈代专家”;对哈代、萧伯纳、狄更斯等作品的翻译和研究成果丰硕,如萧伯纳《伤心之家》和狄更斯《大卫·考坡菲》和《旅美札记》等。
这些译作多次再版重印,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被称为小说翻译典范。
在译文注释上下了很大功夫,丰富译文内容,提高译文质量;此外还译了不少英诗和英国短篇小说。
主张翻译要有高标准,译作应从内容、形式、风格与语言习惯等四个方面与原作对等,即“用地道的译文,翻译地道的原文”;在翻译中善于传达原作的意境与语言风格,再现原作中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完全实践了自己的翻译主张,其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被誉为“译作楷模”。
5傅雷(1908—1966),法国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上海南汇人,1927年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文科学习,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他仔细研究欧洲艺术大师的作品,打下坚实的艺术文化基础,期间还游历瑞士、比利时和意大利等国。
1931年回国后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翻译态度严谨,译著宏富,其译作传神为特色,行文流畅,富有文采,成为传世佳作;一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不堪凌辱而自尽,年仅58岁。
关于文学翻译,他提出,翻译如临摹名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其译作共30余种,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和《幻灭》等,后辑为《巴尔扎克全集》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989);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和《扎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曼》和《科龙巴》;莫罗阿3种:《伏尔泰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等;此外还有杜哈曼《文明》、丹纳《艺术哲学》、英国罗素《幸福之路》和牛顿《英国绘画》等书。
60年代初,因在翻译和研究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其全部译作后被辑为《傅雷译文集》出版(共15卷,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起);给长子傅聪的信辑为《傅雷家书》(1981起)多次增订重印,达110多万册,产生巨大影响。
6朱生豪(1912---1944),著名翻译家,浙江嘉兴人;1929年入杭州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副修英国文学。
毕业后到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开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如《暴风雨》、《仲夏夜之梦》和《威尼斯商人》等。
抗日战争爆发,随身只携《莎士比亚全集》及部分译稿逃离上海,历年收集的莎剧版本、考证著述及大部分译稿均毁于战火。
关于莎剧翻译,他主张力求保持原作之神韵,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反对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
抗战期间,在家乡的艰苦环境中和贫病交加的状况下坚持翻译莎剧,共译出30多部莎剧,撰写了《译者自序》和《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提要。
在抗战胜利前半年病逝,未能看到自己的译作出版,年仅32岁。
他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执着精神,在艰苦环境中坚持莎剧翻译,死亦无悔。
其莎剧译作数量多,质量高,流畅优美,文采斐然,得到国内外莎学界和戏剧界的赞誉,是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短暂而艰难的一生,为中国现代翻译史写下沉重而光辉的一页。
7杨宪益(1915一),著名翻译家、学者,原籍安徽,生于天津,1934年入燕京大学,1936年入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古希腊罗马文学、法国和英国文学,回国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曾任重庆及南京国立编译馆编撰,主持翻译《资治通鉴》。
1952年调北京外文出版社,在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社工作,后任该刊主编。
1980年起,任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任中国作协、中国译协和外国文学学会理事。
他主张,翻译必须非常忠实于原文,过分强调创造性是不对的;强调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提倡保留异国情调和历史底蕴。
自20世纪40年代起,即与夫人戴乃迭合作,英译卷帙浩瀚的中国经典名著,向全世界介绍中国文学作品。
其突出成就是英译《红楼梦》(1978--1980),还有《离骚及屈原的其它诗作》、《儒林外史》、《老残游记》、《鲁迅作品选》、《聊斋志异》、《三部中国古典小说节选》(含《西游记》、《三国演义》和《镜花缘》节译)、《诗经选》、《汉魏六朝诗文选》、《唐宋诗文选》和《明清诗文选》等多种;他精通多种外文,又将世界文学瑰宝译介给中国读者,如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喜剧两种》、《古罗马戏剧选》、荷马史诗《奥德修记》和《近代英国诗抄》等,为中外文学文化的交流做出很大贡献。
8李芒〔1920--2000),日本文学翻译家,辽宁抚顺人,从小奠定日本语言文化的坚实基础。
1957年起在中国作家协会《译文》杂志(现中国社科院《世界文学》)任日本文学的翻译审校工作;自1964年起在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从事日本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工作。
任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和东方文学室主任,《世界文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译协理事,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和中国和歌徘句研究会会长,译林出版社《和歌俳句双书》总编辑等。
翻译了大量日本文学作品,关于文学翻译,他认为,文学作品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学翻译的任务就是忠实地再现原作的内容与形式。
其译作包括德永直《没有太阳的街》、《黑岛传治短篇小说选》,掘田善工《鬼无鬼岛》(合译),龟井胜一郎《北京的星星》、小林多喜二《在外地主》、《万叶集选译》、三岛由纪夫《春雪》和种田山头火《山头火徘句集》等;广津和郎等《港湾小镇》(李芒译文自选集);主要学术著作有《投石集一一日本文学古今谈》及《采玉集》等。
9许渊冲(1921—),著名翻译家,学者;江西南昌人,1938年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1948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莎士比亚与拉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