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同伴关系

中小学生同伴关系
中小学生同伴关系

中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发展与指导

同伴(通常是指同龄人或同辈人)由于共同的兴趣、需要、态度等而自发形成的彼此在心理上的相互关系称同伴关系,也称同辈群体。同伴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尤其是当学生进入青少年期后,个人的交往需要有了新的发展,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超过了家长和教师的影响。

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价值。有研究指出:早期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以后社会适应困难。大约6 —11% 的儿童在班上没有朋友,比起其他儿童,这类儿童更易出现下列问题: 退学(逃学)、孤僻、退缩、冷漠、压抑、加入不良团伙或其他心理障碍。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交技巧。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情绪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儿童对环境进行积极探索的精神。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就同伴关系的重要性而言,不论对于儿童现在的成长还是对于他们将来的人格发展,对那些不能建立适当的人际关系的儿童进行干预,以帮助他们提高社交能力,改善社交地位,从而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小学生强烈渴望与人交往,尤其是与同伴的交往,但与此同时他们中的许多人却缺乏相应的人际交往的技巧,从而成为群体中不受欢迎的“嫌弃儿”和“孤立儿”。可见,交际艺术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当今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学生将来走

向社会,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遇到如何正确处理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的问题。如果他们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和才能,就会和他人、和集体甚至和社会格格不入。同伴关系是怎样发展的?各年龄阶段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进入小学之后,儿童相互交往的频率大大增加,共同参与的社会性活动也进一步增加,社会性交往也逐渐更富有组织性。由于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得到发展,他们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能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同伴间的交往更加有效。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有几个基本特点:

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的形式更复杂。

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

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

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

儿童开始形成同伴团体。小学同伴交往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始建立友谊关系,并对友谊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之间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之间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观察法,进行对幼儿同伴交往之间存在的问题与教师对幼儿之间的冲突处理的方式、幼儿之间产生冲突解决的方法的之间的联系的研究。观察表明,幼儿之间产生冲突都是用“抢东西、拥挤、骂人”等方式来解决的,极少用商量的办法。这是因为教师对幼儿之间产生的冲突处理的方式是教师处理,支持幼儿告状行为。所以,影响着幼儿处理冲突的方法。 【关键词】同伴交往冲突 一、问题的提出: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1】当前,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事总是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我国现阶段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幼儿在家大部分时间是独自玩耍;不同的家庭结构幼儿的交往经验上的差异,家长的抚养方式,过度包办,使幼儿的交往实践得不到锻炼,导致幼儿交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能否顺利的进行社会交往反映了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决定了生存与否。而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动因,是实现幼儿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途径。所以,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2】。 因此,本研究重在对中班幼儿同伴交往之间存在的问题及幼儿与教师对冲突处理方式的研究,目的是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技能。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对象:占泽幼儿园中班全体幼儿36名 2、研究方法:日常观察 3、观察时间:2009.09月—10月 4、观察内容: A、在游戏、区域、生活活动中,观察幼儿间是否有遇到冲突有打人、抢东西、拥挤、商量这些行 为表现: (1)在角色、表演、建构游戏中,抢道具、头饰、胶粒,抢不到打人,还是用商量的办法解决。体育游戏中,排队推挤别人,游戏中,没位置玩,把别人推走,还是用商量的办法解决。 (2)在区域活动中,全部挤到一个区去,互不相让,都想玩同一个材料,抢过来,还是用商量的办法解决。 (3)在预备、喝水时,人太多了,不懂得相让,全部挤过去。看书时,小老师发书,发到不满意的,就向别的小朋友抢书看。还是用商量的语气来交换书看。 观察幼儿在这些环节遇到冲突的表现,记录哪种表现出现的次数高,次数高的说明同伴交往之间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这个。

小学生同伴关系

班主任沟通策略 ——小学生同伴关系研究计划 于桂芳 一、学生同伴关系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小学生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而同伴关系不良则有可能导致学校适应困难、社会能力缺乏、心理和行为出现偏差和障碍。 关于同伴关系在小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同伴关系是发展小学生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30年代就论述了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正是产生于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得儿童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在儿童与同伴交往中表现出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并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发展心理学的许多研究也表明:年幼的儿童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意图和情感,而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由于儿童处于平等的地位,他们逐渐学会与同伴合作、协商,逐渐地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观点采择能力、角色扮演能力、移情能力等社会能力逐渐发展。沙利文在1953年阐述友谊的功能时,认为友谊促进了人际敏感性的发展并为以后恋爱、婚姻和亲子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原型。 (二)同伴关系是满足小学生社会交往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

的重要源泉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归属和爱及尊重的需要是人类基本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同伴的交往,可以满足小学生的这些基本需要。小学生在同伴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同时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同伴的赞许和尊重而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他们与同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对小学生的发展是很有利的。并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与父母交往的时间明显减少,而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明显增多,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同伴,更愿意接受同伴的影响,与同伴保持一致,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获得支持、安全感和归属感。 (三)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小学生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沙利文认为,同伴为个体逐渐理解合作与竞争的社会规则和服从与支配的社会角色构建了基本框架,小学生时期的充分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所必需的。他区别了两种经验:同伴接纳和友谊。他认为在小学生时期被群体孤立的体验将导致自卑感。他认为同伴关系不同于其他社会经验,这是个体第一次“通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并体验到与另一个人真正的亲密。 二、小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方法 教师可以运用认知改变、行为指导与体验学习等策略与方法,鼓励学生与同伴交往,从中掌握道德行为规范,克服交往不足和“自我中心”倾向,以此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不断提高人际交流技能和社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青少年心理学》课程论文 题目: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 学号: 成绩: 指导教师: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冯巧华 [摘要]青少年情绪障碍的产生不仅受到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学校、家庭、同伴)的影响,还会受到个性心理特征,尤其是认知倾向和认知过程的影响。本 文基于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重点分析了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 会化的影响。 [关键词] 同伴关系;青少年;社会化;影响 一、同伴关系的含义 同伴指个体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认知能力的人(Foot et a1,1990)。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在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功能 青少年正处于青少年的过渡时期,从心理生理角度而言,是身心发展最迅速、最关键、最旺盛的时期,同时也是发展的最佳时期。作为一种非正式组织,同伴群体对中职生的学习、生活、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这种影响可能会远远超越父母以及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同伴关系,尤其是同伴亲密关系在青少年的情绪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构及其社会化的进程。青少年的情绪发展既有相当的可塑性,同时又充满了危机,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障碍时时困扰着他(她)们,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关注青少年的情绪发展,关注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发展的作用,有助于青少年平衡的度过“风暴期”。 (一)同伴关系的认知发展功能 心里学家皮亚杰强调了同伴关系对个体社会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认为,同伴关系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个体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而同伴交往中的冲突将

幼儿同伴交往 开题报告

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方法策略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同伴关系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对幼儿来说,进入幼儿园后生活中最经常、最主要的接触者就是同伴。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同伴交往是幼儿最初学习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对幼儿的社会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否得到同伴的肯定和集体的尊重是幼儿自我价值肯定和满足的一个关键因素。三岁以后,他们开始试探着与同龄伙伴平等交往,所以人的交往合作能力要从这一时期就开始着手培养。 未来社会需要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的人,现在的幼儿由于自我中心意识偏强,缺乏同情心,不会礼貌交往,做事任性、霸道,不能与人合作,在与同伴交往中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我园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交往规则有了了解和认识。我们在《纲要》精神指引下,教学观念有了提升,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重说教、轻体验等现象。区域活动给幼儿提供了自由活动的机会和条件,更为幼儿的交往发展提供可能,他们自由结伴、自由选择材料,能力相仿、兴趣爱好相同,教师面对小群体幼儿能够满足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区域活动宽松的环境更有利于培养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因此,我们提出了《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方法策略》这一课题,进行思考、实践/探索、研究。 概念界定 区域活动也叫活动区活动,教师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 同伴:我国的申继亮认为,同伴是指“社会上平等的”“共同操作时,在行为复杂程度上处于或接近于同一水平的个体 同伴交往又称同伴沟通,是指同伴之间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交流过程。从动态说,是个体和同伴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和物质产品的交换;从静态说,是个体与同伴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 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与自己年龄相同或相仿的人在同伴交往中感受/适应/协调和

如何与同伴交往小学心理辅导教案

10课时:《如何和同伴交往》 教学内容:如何处理好同伴关系。 主题阐述: 本节课设计以人本主义教育心理观作为理论指导,重视学生的精神需要,重视个人体验,强调每一个主体都参与其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心理交流,使学生不仅是从教师那里、更重要的是从心理健康课中获得心理支持并获得经验,培积极的情绪。最重要的,通过“如何和同伴交往”为主题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方面健康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教材分析: 同伴交往中,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产生矛盾冲突,嫉妒就是其中之一个原因。嫉妒是对才能、成就,地位以及条件和机遇等方面比自己好的人,产生的一种怨恨和愤怒相交织的复合情绪。通常所说的“红眼睛”,就是嫉妒心理的典型表现。嫉妒心理在青少年中很常见,当别人获得成功得到赞扬,而自己默默无闻或是遭遇失败时,心中便会愤愤不平,充满妒意。此外,青少年还会因他人的身材长相,生活条件,各种用品等比自己强,而产生嫉妒心理。不少孩子爱嫉妒别人,闹情绪,这样孩子就不能很好的和其他同学相处。这便会使使家长担心,尤其是不知道怎样教育嫉妒心强的孩子。所以教材设计这个问题,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性格。 学情分析: 现代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人员较少,再加上单元式住宅又在客观上阻碍了儿童与人交往的机会。不少儿童存在交往心理阻碍,不够主动等现状,与人交往的能力、方法等不够理想。与同伴之间,由于性格、生活等条件迥异,相处时难免有矛盾冲突,课前通过调查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帮助学生消除交往中消极的嫉妒情绪,用积极的乐观的心态主动交朋友,与同伴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学理念: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很多,尤其在小学高段更是青少年心理及人格各方面日渐成熟的阶段,在此阶段各种因素都会对其人格的发展产生影响,小学生的人际关系尤其影响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而每个小学生都有其自身的性格特征,不同的性格特征又有其不同人际关系交往方法。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孩子们可以认识到嫉妒心理的表现、感知产生的原因和对自己的危害。2、情感目标: 辅导员老师指导孩子们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和自我调节的方法,主动克服嫉妒心,为他人喝彩而内心觉得快乐。 3、能力目标: 孩子们懂得嫉妒心理对人对已的危害性,能主动区分识别嫉妒的行为表现,愿意有意识地克服嫉妒心理。 教学重点: 认识到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学会避免和克服

最新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 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班级 ____ 姓名 ____ 考号____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 1、_____总是给我们温暖,让我们感受到____ 的存在。 2、有些时候我们会向朋友提出_______的要求,却并不知道,正是这些_______的要求,伤害了朋友之间的__________。 3、_______来之不易,需要_____。学会与朋友相处,______才能天长地久。 4、我们敬佩_____的人, ____ 的人是得不到尊重的。 5、说到做到是一个人_____的重要标志。一旦对他人作出保证,就要想办法_____完成。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要逐渐养成_____的好习惯。 6、对别人说话算数,会有人_______,对自己说话算数就只能靠_____了。 7、只有正确认识产生冲突的_____,才能更好的____ 冲突。 8、能否避免发生冲突,往往取决于我们处理____的方式,____不同,____也就不同。 9、在校外受到欺负时,需要果断采取_____保护____。 10、我们在学会保护自己的同时,也需要学会用_____的方式摆脱烦恼。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后边打“√”,错误的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同学获奖后,小明有些不服气,说了很多气话。() 2、朋友之间相处时,要敢于对对方的错误提出批评。() 3、在选班长时,小娜的好友王明将票投给了张芳,小娜很生气。() 4、我们坚持对别人说话算数,对自己就无所谓了。() 5、对自己说话算数只能靠自觉。() 6、失信害人害己,而守信的人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敬佩。()

7、校园生活充满快乐,没有任何冲突。() 8、被人欺负是痛苦的,但我们不要抵抗,抵抗可能会发生违法行为。() 9、辱骂取笑讽刺同学,都是学校可能发生的欺负行为。() 10、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是严重不良行为。()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小明和小芳作为好朋友,下面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A、考试的时候小明让好友小芳传递答案抄袭 B、小明犯错了,小芳严厉的批评了他 C、小明让好友小芳选他当班长 2.作为好朋友,友谊很重要,下面哪种做法才算是真正的友谊() A、李群为了交好朋友,买了很多瓜子给大家吃,还想请大家吃大餐 B、张娜同学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在考试中,好友李强帮助她做了一道不会的题 C、好友张丽经常帮助我补习功课,耐心的讲解有关问题,我很感动。 3、关于说话要算数,下面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A、小明和小林约好周末一起去学习围棋,小明失约了,让小芳白等了一个下午。 B、张青和李媛是好朋友,他们约好周六下午一起去少年宫看电影,但李媛因有事耽误,李媛用电话及时告知了张青。 C、“爱保证”同学经常向同学、老师保证很多事情,但兑现的不多,自己认为无所谓 4、下列成语体现诚信的是,( ) A、一诺千金 B、天道酬勤

同伴关系及其对青少年的作用

研究生姓名:王琴学号:2111512023 所在专业: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所在学院:人文学院 递交课程老师姓名:刘毅、陈丽娜评分(百分制): 课程名称: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评分教师签名: 平时作业 同伴关系及其对青少年的作用 摘要:青少年的成长与其同伴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伴关系对青少年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是否健康,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在青少年所接触到的包括父母,老师,同伴,社会成员等在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关系中,同伴关系是最为特殊的一种。本文通过描述同伴关系及其发展特征,来进一步阐述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所起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青少年同伴关系作用 一、同伴关系的概念及其具体类型 1、同伴关系的概念[1] 同伴关系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个特殊而不能取代的价值。在青少年这一重要的发展时期,其价值尤为突出。同伴最能反映青少年自身的价值取向及行动方向。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容易将同伴作为参考对象,作为行动和思考的模板。同伴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有肯是消极的。 2、同伴关系的具体类型[2] 根据同伴关系之间的亲疏距离,可将同伴关系分为友好型、对立型、疏远型。 (1)友好型 友好型的同伴关系是指同伴之间相处友好、融洽,相互之间能够信任亲密、信任。在心理上表现为彼此相容,相互吸引;在行动上表现为相互关心、相互问候。友好型同伴关系在性质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健康的友好关系,一类是消极有害的友好关系。前者表现为相互之间能够促进彼此往好的方向发展,如在一起相互督促,相互学习好的方面;后者表现在促使彼此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如在一起为了显示够义气而去打架斗殴,吸烟喝酒等。 (2)对立型 对立型同伴关系是指同伴之间相处不来,相互排斥。相互之间看不惯或者讨厌。在心理上表现为彼此不相容,反抗对方;在行动上表现为彼此有摩擦,容易顶撞或发生口角。对立

小学生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要】低年级学生对于朋友的定位还没有成型,他不知道怎样去与人交往,不懂得怎样去谦让别人、化解人际冲突。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及时的解决,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凸现出来,甚至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及早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同伴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小学生最重要的社会技能之一,合作、助人、友爱和谦让等许多社会技能都是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的。小学生正处于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迫切需要更多的交往,特别是同伴间的交往。但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与同伴和谐共处,这常常会引起他们的离群、冷漠、自卑、抑郁,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同伴之间的正常交往不但有利于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而且有利于他们交流情感,调节情绪,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吸收众多的社会信息,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他们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低年级学生对于朋友的定位还没有成型,他不知道怎样去与人交往,不懂得怎样去谦让别人、化解人际冲突。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及时的解决,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凸现出来,甚至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及早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一、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 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生可能会碰到许多的困惑,缺乏交往经验的孩子一个人闷着小脑袋瓜是想不出为什么的,在引导孩子进行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教会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 (一)通过课堂加强言行训练,培养交往能力 课堂教学是小学生同伴交往的主要渠道,以学生互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积极的同伴交往的途径之一。低年级小学生认识同伴的最大的途径就是由老师安排的同桌和小组。因此在课堂上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有很大的帮助。 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就是交流技能的培养。要培养孩子“五会”: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做评价;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二)角色扮演,训练同伴交往能力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非常有效地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角色不同所以会引起角色冲突,那么,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处理问题,了解他人的需求,体验他人的感受就会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人的处境和立

构建小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教育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114126860.html, 构建小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教育策略 作者:张静茹 来源:《师道·教研》2020年第02期 对小学生同伴关系中的存在问题进行改善,对同伴之间的良好交往进行引导,对同伴交往能力进行培养,构建维护良好的同伴关系,既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有利于小学生社会化发展。 一、学校管理和教师教育方面 (一)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开发同伴交往课程内容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有学会倾听与表达、移情、分享、合作等。通过班队活动课、心理健康课的系列学习,让学生在放松紧张警惕的情绪下,切入课堂主题,情境游戏既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感受,也让很多在平时处于隐性的良好关系明朗化,增进同伴之间的友谊和班集体的凝聚力,固定句式的填词游戏可以让语言能力不强的学生明确归纳出自己的思想内容,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角色扮演与体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各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如“我讯息”与“你讯息”、倾听与不倾听等,促进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理解。 (二)以实践活动为抓手,注重学生交往体验过程 良好的同伴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他们获得知识并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老师的任务在于为儿童创造一个环境、提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为自己建造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 学校除专门设置相关课程之外,可以通过设计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实践和体验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团队精神和配合意识,给学生提供交往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真实情境中体验、学习中得到对同伴关系问题的真实反馈,让他们有机会使用学习到的交往技巧。内化各种交往规范,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同伴关系理念,提高独立解决同伴冲突的能力,实现在交往中学会交往。与其一遍一遍去向学生强调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及其意义表现,不如教给他们必要的交往技巧,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段,具有极大的可塑性。针对学生在集体的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同伴关系问题,教师要能够对其做出相对较好的指引,这样孩子们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可以少走甚至不走弯路。 (三)以班级管理为载体,搭建学生互助合作平台 作为一个社会体系,班级每时每刻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理想的班集体能够让班级的每一位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并约定遵守,学生之间有共同的情感联系和理想追求。在班集体

浅谈同伴关系

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与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2012160129 周蕾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 摘要:青少年期青少年逐渐地疏远了与父母的交往而更多地走到同伴中去,同伴关系成为其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伴关系发展包括互动的同伴经历、二元关系的同伴经历、群体的同伴经历三个阶段。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对其行为取向、社会能力、心理健康、个性发展有重要作用。青少年的社会行为与社会认知影响着青少年的同伴关系。 关键字:同伴关系;发展;作用;影响因素 青少年期被喻为个体心理发展的“断乳期”,个体在这一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特定时期会经历很多全新的社会事件,不仅有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的重大发展,反映在社会关系上,也呈现出全新的人际交往模式—青少年逐渐地疏远了与父母的交往而更多地走到同伴中去。70年代中期以来,系统深人的有关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研究已经出现,而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本文将从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作用、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其进行介绍,以增进我们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了解,而且有助于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从而为其成年后的社会适应奠定一定的基础。 1 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个体同伴经历的重要内容[2]。Hinde(1987)根据不同程度的社会复杂性划分出三类不同水平的同伴经历也即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阶段:互动的同伴经历、二元关系的同伴经历、群体的同伴经历。 互动是指成对的行为,即双方的行为是交互的,一方行为是对方行为的刺激或反应,同伴之间的交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互助、合作、攻击行为等都属于互动的同伴经历。此外,青少年还会有大量异性同伴间的互动经历。这些具体行为的频率、组织形式的变化是考察这一水平个体同伴经历的重要指标。 二元关系水平的同伴经历包括彼此熟识的两个体间的一系列互动,其核心在于关系双方均认为这一关系“能够长久维持,并能够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关系得以更好的维系,甚至更深刻、亲密”。二元关系中涉及到的互动是长久相关的,其性质和过程既受双方对未来互动预期的影响,还受到二者过去互动历史的影响。友谊关系是这一水平同伴经历的重要形式。 群体是互动着的、彼此有着某种程度交互影响的个体的集合,具有内聚性、等级结构性、异质性、规范性等特征。同伴群体通常是出于共同的兴趣或环境而自发形成的,但如学校中的班级等则是典型的正式建立的群体形式。同伴群体关系表明了青少年在同伴群体中彼此喜欢或接纳程度。研究者一般采用观察法或社会测量法得到青少年的同伴接纳水平,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将青少年分为以下四类型[3]:受欢迎的青少年、有争议的青少年、受拒绝青少年、被忽视的青少年。 2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发展的作用

小学生的人际交往

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与同伴的交往、与父母的交往、与教师的交往 (一)与同伴交往的特点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小学生认识过程的发展相适应,也与小学生在班集体中的集体活动经验有关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最初是建立在外部条件或偶然兴趣一致的基础之上的,如住在同一街道、同一幢楼房,同桌,父母相互熟悉薄。后来,他们逐渐建立了新的交往标准:其一,他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和谐的人做朋友;其二,他们倾向于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做朋友,如挑选学习成绩比自己好或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做朋友。 (二)小学生的同伴关系还具有一定的性别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他们最喜欢的同伴在性别上的选择态度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以前的小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同性同伴,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呈上升趋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同性别的小学生具有共同的兴趣和活动方式,便于相互合作和交流;其次,选择同性别的同伴也反映了小学生性别认同的作用。所谓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小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地理解自己的性别并将自己投身到同性别的活动中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这样有助于小学生对自身性别的接受,逐

渐形成符合社会期望、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并最终适应社会生活。 (三)此外,在小学生的同伴交往中,还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有些男生尤其是低年级的男生,常常采取制造事端的方式与女生接触,如在课间把女生的文具藏起来,在课桌中间画一条界线等,表明这些男生对女生特有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会表现出微妙的变化,如表现出拘谨、腼腆、故意的漠不关心等。所有这些行为特征,都是小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

第九讲青少年同伴关系发展与教育自测练习

第九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同伴经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与同伴交往的重要体验,这种同伴经历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2.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个体同伴经历的重要内容。 3.同伴群体:群体是互动着的、彼此有着某种程度交互影响的个体的集合,具有内聚力、等级结构性、异质性、规范性等特性。同伴群体通常是出于共同的兴趣或环境而自发形成的,但有些群体如学校班级则是正式建立的群体形式。有关群体水平的同伴经历研究者主要关注了群体氛围、内部一致性与冲突、群体动态等。 4.友谊:友谊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情感,它与交往活动中所产生的一般好感是有本质区别的。友谊是一种来自双向(或交互)关系的情感,即双方共同凝结的情感,任何单方面的良好,不能称为友谊。友谊以亲密为核心成分,亲密性也就称为衡量友谊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青少年同伴关系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水平的网络结构,友谊是其中第一个重要层面。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同伴关系与依恋关系,友谊带有更多的感情色彩,意味着更加忠诚、坦率而无需顾虑是否应该充当社会所接受的角色。因此一对一的友谊关系对于青少年发展非常重要。 5.同伴接纳:同伴接纳水平是同伴团体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个体在同伴团体中的社交地位。 6.同伴影响:是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议题,它几乎在青少年的所有行为维度上发生作用——衣着、言语、休闲活动、甚至价值观念等。因此,父母要注意有效帮助青少年应对不良同伴压力,给予彼此交流的机会,使他们更多地体验成功与温馨、支持性的情感氛围,由此获得安全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7.亲密感: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无间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是青少年友谊的特点之一,青少年将亲密性看作友谊关系的核心。广义上,亲密性包括任何增进关系密切程度的事情。具体讲即,彼此坦露想法、分享秘密。青少年初期,个体对友谊的认识开始涉及亲密感、忠诚、相似的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他们对亲密感有日益增强的需求。 8.异性友谊:青少年中后期重要的发展任务是建立与异性同伴的亲密关系。青少年期,个体社会关系网络中涉及到了各种形式的异性关系,青少年异性之间的接触显著增多,部分男女还发展了恋慕关系。异性关系的重要作用日益增加。异性友谊关系不但具有友谊关系的特定发展功能,还有助于青少年对异性的深入了解,从而为成人期的异性互动提供一个基础模式。 9.友谊观:是指个体对人与人之间感情上亲密关系的理解与认识。对于青少年来说友谊观是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形式。 10.同伴文化:是青少年心理和社会意识、社会行为或表现的总括性,它反映着青少年这一特定发展群体总的心理特征、价值观念、态度、行为习惯以及兴趣和追求等。由于青少年的社会网络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不能将之视为一套完全固定统一的体系,它和成人文化一样,具有异质性,虽然其基本的心理、行为要素是相同的,但表现模式却不尽相同。 11.同伴导向:青少年对同伴有着很强的感受性,同时寻找同伴支持、指导,同伴一致性水平很高。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C)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A.同伴经历B.同伴影响C.同伴关系D.同伴接纳

幼儿同伴关系的解读

自主游戏中同伴交往合作行为的分析 我们在撰写幼儿交往合作类的游戏案例时,最常用的几句话是什么?“通过游戏,幼儿的合作能力提高了。”“在游戏中,幼儿能够自主地与同伴交往。”“游戏让幼儿有了自主合作的机会,提高了其社会交往能力。”等等。然而这些话表达的其实是同一层意思,而且是最浅的一层。案例分析共通性太强、挖得不够深,直接导致案例分析不到位。 其实,幼儿交往合作、结伴游戏分几个方面,在分析前,我们可以想想它的侧重点,就某一行为进行有针对的分析。今天的业务学习我们就同伴间结伴游戏行为进行一次学习。 一、儿童需要自己的玩伴 “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就构成了“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为儿童学习体验、交流情感、宣泄情绪、习得社会规则、完善人格提供了充分的机会。是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需要、获得情感支持和安全支持的重要源泉。儿童在亲密的友谊关系中获得满足,体验到自我价值、归属感和包容。 二、儿童结伴过程中拟达成的目标 1、结伴形成 主动结伴:培养儿童的结伴经验、共同活动的意识、同伴平等的意识、责任意识、同伴配合交往的能力、独立寻找玩伴的能力、沟通与选择能力等。 接纳同伴:培养儿童的宽容心、学会理解、学会从同伴的立场协商和共同活动等。

2、任务与分工 任务产生:培养儿童在兴趣基础上提出问题的能力、对结伴的游戏活动目的性的理解与掌握。 分配任务:培养儿童的选择能力、沟通协商能力等。 3、游戏阶段 支持缺乏游戏经验的儿童进入游戏:培养儿童参与活动的自信心及积累工作经验等。 促使游戏从无序到有序:培养儿童的活动计划能力等。 各种问题的解决:培养儿童的意志力、自我管理意识等。 4、合作阶段 共同使用材料: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与能力、能区分公共物品、有私人物品的意识等。 共同推进游戏:培养儿童理解同伴的意识、理解权利与责任的关系、理解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 5、沟通与交流 倾听与表达:培养儿童尊重发言者的意识、倾听别人发言的能力、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等。 6、游戏中的“领袖” 理解什么是“领袖”:培养儿童对“职务”与责任的理解等。 选择“领袖”时出现“一边倒”时的应对:培养儿童不盲目跟从而具有自我认识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在集体中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要顾全大局等。 争抢“领袖”时的应对:培养儿童民主、公平意识、权利与责任的关系意识等。

如何与同伴交往:小学心理辅导教案

《如何和同伴交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如何处理好同伴关系。 主题阐述: 本节课设计以人本主义教育心理观作为理论指导,重视学生的精神需要,重视个人体验,强调每一个主体都参与其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心理交流,使学生不仅是从教师那里、更重要的是从心理健康课中获得心理支持并获得经验,培积极的情绪。最重要的,通过“如何和同伴交往”为主题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方面健康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教材分析: 同伴交往中,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产生矛盾冲突,嫉妒就是其中之一个原因。嫉妒是对才能、成就,地位以及条件和机遇等方面比自己好的人,产生的一种怨恨和愤怒相交织的复合情绪。通常所说的“红眼睛”,就是嫉妒心理的典型表现。嫉妒心理在青少年中很常见,当别人获得成功得到赞扬,而自己默默无闻或是遭遇失败时,心中便会愤愤不平,充满妒意。此外,青少年还会因他人的身材长相,生活条件,各种用品等比自己强,而产生嫉妒心理。不少孩子爱嫉妒别人,闹情绪,这样孩子就不能很好的和其他同学相处。这便会使使家长担心,尤其是不知道怎样教育嫉妒心强的孩子。所以教材设计这个问题,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性格。 学情分析: 现代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人员较少,再加上单元式住宅又在客观上阻碍了儿童与人交往的机会。不少儿童存在交往心理阻碍,不够主动等现状,与人交往的能力、方法等不够理想。与同伴之间,由于性格、生活等条件迥异,相处时难免有矛盾冲突,课前通过调查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帮助学生消除交往中消极的嫉妒情绪,用积极的乐观的心态主动交朋友,与同伴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学理念: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很多,尤其在小学高段更是青少年心理及人格各方面日渐成熟的阶段,在此阶段各种因素都会对其人格的发展产生影响,小学生的人际关系尤其影响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而每个小学生都有其自身的性格特征,不同的性格特征又有其不同人际关系交往方法。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孩子们可以认识到嫉妒心理的表现、感知产生的原因和对自己的危害。 2、情感目标: 辅导员老师指导孩子们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和自我调节的方法,主动克服嫉妒心,为他人喝彩而内心觉得快乐。 3、能力目标: 孩子们懂得嫉妒心理对人对已的危害性,能主动区分识别嫉妒的行为表现,愿意有意识地克服嫉妒心理。 教学重点: 认识到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学会避免和克服嫉妒心理,懂得赞美他人,并为懂他人喝彩。 教学难点: 学会如何避免和克服嫉妒,以友爱、亲密和宽容的态度与他人相处,适时地赞美他人,为他人喝彩。 教学过程

中小学生同伴交往心理辅导方案

中小学生同伴交往 心 理 辅 导 方 案 学院:文学院 班级:2011级汉语言文学师范3班 姓名:邓见香 学号:222011308011155 指导老师:张婷 上课时间:周一晚7、8、9节

一、活动目的: 1.使团体成员明确同伴交往的重要性,积极融入团体,学会表达自己 2.使团体成员突破一些心理障碍,勇敢踏出交往的第一步,并且正确对待冲突,做到彼此信任、相互协助、融洽相处; 3.使团体成员感受与人交往的快乐,体会与人相处得到的温暖,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与同伴交往的热心。 二、活动对象:初一新生 三、活动场地:1个桌凳较少较宽敞的大教室 四、活动时间:1个小时 五、活动过程: (一)、导入 在活动开始之前播放背景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营造活动氛围。 (二)、热身活动——皮筋传情 活动时间:10分钟 准备材料:吸管、圈型橡皮筋 活动目的:藉由活动来增进人际互动,点燃活动气氛,让新同学之间彼此学会团结合作,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专注力。 活动流程: (1)依据人数,将全班同学分成每组人数为10的队伍若干组,每人发下一个吸管,几支队伍中的第一位同学同时发下一条橡皮筋。 (2)说明活动规则:各组同学进行对抗,口含吸管(注意不可以用手)将橡皮筋从第一位同学传到最后一位,最快的队伍获胜。如橡皮筋掉到地上,则必须从第一位同学再重新开始。 (3)在活动开始前,先给予一分钟的时间让小组讨论策略或方法。 (4)当最快传完的小组产生后,即可终止活动;或是规定一定的时间,看哪一组进行的最快,来决定胜负。 (5)活动结束宣布获胜的队伍,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注意事项:用嘴叼着吸管传递给下一位同学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戳到了对方的

幼儿伙伴交往行为的分析及指导

幼儿伙伴交往行为的分析及指导 文章来 初中教师 网w w 9 摘要: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很早就指出,儿童及其同伴形成的关系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都与儿童和成人的关系不同。因为在同伴交往中,儿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儿童可以有大量的机会来检验自己与同伴发生冲突的观点和看法,协商和讨论同伴提出的各种想法,决定认同或排斥某个看法。 幼儿只有在与同伴友好的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在幼儿交往过程中也存在着相应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关键词:幼儿;交往;问题 一、幼儿伙伴交往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善于与他人合作

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分享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互利,合作与分享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没有伙伴没有朋友整天被关在商品房里的孩子对其之后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利的,那么同伴交往又有那些重要性呢? (一)、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 1、现状分析 一个整天一个人玩的小朋友他不用与他人对话,不用思考,自己一个人玩,而与同伴一起的小朋友则不同,他需要对话比如:两人同样在玩玩具,他们可能会交换玩具,那么他就要想办法进行交换,借我玩一下或我们交换玩好吗?如果遇到拒绝,他还会想出其他办法,他必须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提出自己的看法,再如:两人同样玩玩具,他们会边玩边聊“我是什么”,会手舞足蹈,充分发挥想象出和别人不同的东西,幼儿也会两人商量玩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商量玩什么游戏,怎么玩,什么规则,这些幼儿都需要表达,当然两人交往过程中幼儿会出现矛盾或吵架,有些家长怕幼儿吵架不让幼儿玩,其实吵架也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锻炼的机会,一些幼儿在吵架中口齿变的伶俐,用语丰富,不过幼儿前一分钟“敌人”,一分钟后又成了好朋友。又会玩的很开心。在这里幼儿不得不去认识、理解他人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令狐采学 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积极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而同伴交往困难将影响儿童以后的社会适应。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的影响 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等)会对幼儿的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心理问题。父母过分保护和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有些家长对幼儿粗暴和过于严厉,对幼儿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孤僻和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甚至通过模仿与学习,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使同伴不愿与其交往。 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有利于幼儿与同伴交往,而缺乏交往的家庭环境则会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父母离异或不和对幼儿的影响极大。在没有双亲或虽有双亲却没有爱的家庭中,幼儿常因缺乏爱而不能有正常的安定情绪。由丧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引发的欲求不满,使他们形成了攻击、破坏的行为习

惯,这对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1、托幼机构的影响 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幼儿最早加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环境,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未能与幼儿建立起亲密、融洽、协调的关系,就会导致幼儿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造成幼儿与同伴交往的不协调。如果教师不注意爱抚、关心、尊重和认可幼儿,甚至经常冷落或惩罚幼儿,就会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形成孤僻、冷漠、不合群等特征。 米勒等人(Miller & Gentry,1980)总结了几项相关研究发现,教师对一个儿童特征和价值的认可程度,会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着其他儿童对这个儿童的接纳性。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因此,一个幼儿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的影响到同伴对这个幼儿的评价。 例如,一个教师夸奖某个幼儿的画画得好,其他幼儿就会模仿他;如果教师经常表扬某个幼儿,他也会成为同伴中最受欢迎的儿童。因为幼儿希望跟他玩也受到老师的关注,或者像他学习做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 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活动材料特别是玩具,是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婴儿期到幼儿初期,儿童之间的交往大

幼儿同伴关系的解读

幼儿同伴关系的解读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自主游戏中同伴交往合作行为的分析我们在撰写幼儿交往合作类的游戏案例时,最常用的几句话是什么“通过游戏,幼儿的合作能力提高了。”“在游戏中,幼儿能够自主地与同伴交往。”“游戏让幼儿有了自主合作的机会,提高了其社会交往能力。”等等。然而这些话表达的其实是同一层意思,而且是最浅的一层。案例分析共通性太强、挖得不够深,直接导致案例分析不到位。 其实,幼儿交往合作、结伴游戏分几个方面,在分析前,我们可以想想它的侧重点,就某一行为进行有针对的分析。今天的业务学习我们就同伴间结伴游戏行为进行一次学习。 一、儿童需要自己的玩伴 “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就构成了“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为儿童学习体验、交流情感、宣泄情绪、习得社会规则、完善人格提供了充分的机会。是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需要、获得情感支持和安全支持的重要源泉。儿童在亲密的友谊关系中获得满足,体验到自我价值、归属感和包容。 二、儿童结伴过程中拟达成的目标 1、结伴形成 主动结伴:培养儿童的结伴经验、共同活动的意识、同伴平等的意识、责任意识、同伴配合交往的能力、独立寻找玩伴的能力、沟通与选择能力等。

接纳同伴:培养儿童的宽容心、学会理解、学会从同伴的立场协商和共同活动等。 2、任务与分工 任务产生:培养儿童在兴趣基础上提出问题的能力、对结伴的游戏活动目的性的理解与掌握。 分配任务:培养儿童的选择能力、沟通协商能力等。 3、游戏阶段 支持缺乏游戏经验的儿童进入游戏:培养儿童参与活动的自信心及积累工作经验等。 促使游戏从无序到有序:培养儿童的活动计划能力等。 各种问题的解决:培养儿童的意志力、自我管理意识等。 4、合作阶段 共同使用材料: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与能力、能区分公共物品、有私人物品的意识等。 共同推进游戏:培养儿童理解同伴的意识、理解权利与责任的关系、理解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 5、沟通与交流 倾听与表达:培养儿童尊重发言者的意识、倾听别人发言的能力、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等。 6、游戏中的“领袖” 理解什么是“领袖”:培养儿童对“职务”与责任的理解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