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情境五质量文化与质量营销质量管理学教案

学习情境五质量文化与质量营销质量管理学教案
学习情境五质量文化与质量营销质量管理学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质量文化的含义与特征;了解质量文化体系的构成;掌握顾客感知质量的特征。

能力目标:熟知顾客满意度的测评模式与测评指标。

素质目标:理解全面质量营销的含义与特点。

教学重点质量文化的含义与特征、顾客感知质量的特征、全面质量营销的含义与特点

教学难点顾客满意度的测评模式与测评指标

教学手段案例讲解

小组讨论

教学学时本章安排7-11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注释

学习情境五质量文化与质量营销

任务一认知质量文化与质量文化体系

一、质量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一)质量文化的含义

质量实践活动已经从最初的工业领域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纯技术的范畴看,质量实践体现为确保实体(可以觉察或想象到的任何事物)与需要和期望有关的性质得到持续满足的完整过程,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满足既定的需要和期望;二是满足需要和期望的能力的持续改进。随着质量实践活动的不断积累,质量实践逐步超越了其纯技术的范畴而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质量文化。

质量文化作为一种与现代工业文明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兼具了文化与组织文化的内涵,并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结构化特征。

(1)文化。

(2)组织文化。

(3)组织质量文化。

质量文化、组织文化及组织质量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5-1所示。

图5-1质量文化、组织文化及组织质量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质量文化的特征

1. 继承性

2. 时代性

3. 独特性

4. 综合性

5. 动态性

6. 可塑性

7. 内隐性

二、质量文化的构成

质量文化作为一种与现代工业文明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有其自身独特的结构化特征。通过对质量文化的结构化特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质量文化的定性评价与定量度量建立一个基本的框架或机制。

从时间的横断面上看,质量文化的结构化特征由其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和道德层面构成,这四个层面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共同组成了质量文化金字塔,与文化变革的抗性特征相一致,质量文化变革的抗性特征从物质层面到道德层面逐渐增强,如图5-2所示。其中,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具有较高的易觉察性,属于质量文化中的较浅层面,而制度层面和道德层面具有较低的易觉察性,属于质量文化中的较深层面。

图5-2质量文化的构成

1. 质量文化的物质层面

2. 质量文化的行为层面

3. 质量文化的制度层面

4. 质量文化的道德层面

质量文化的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和道德层面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组成质量文化的整体。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质层面是根本。

(2)行为层面是外在的表现形式。

(3)制度层面是道德层面和行为层面的中介。

(4)道德层面决定了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和物质层面。

三、质量文化的冲突与整合

(一)质量文化的冲突

质量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意识与行为的冲突

不同组织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经营理念,有着不同的质量要求。

2. 价值观的冲突

共同的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

3. 规范化管理与随意性管理的冲突

质量管理更多的是科学化的管理,通过合理的工作流程的设计,通过对工作流程的持续改进与提高,来减少人为管理中的一些偏差。

(二)质量文化的整合

1. 质量文化整合效果的影响因素

(1)职责不明。

(2)计划不清。

(3)信息沟通较差。

2. 质量文化的整合措施

(1)引入专职的整合人员。

(2)选择科学的整合模式,制订周密的导入计划。

(3)文化融合。

(4)加强沟通。

四、质量文化的建设

建设企业质量文化,首先应客观地描述本单位质量文化的特点和状况。具体说来,企业质量文化的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

2. 人本原理

3. 品质服务才是硬道理

4. 领导发挥作用

任务二分析顾客的质量感知

一、顾客与顾客感知质量的含义

(一)顾客

按照ISO 9000:2005的定义,顾客是“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消费者、委托人、最终使用者、零售商、受益者和采购方等都是顾客。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顾客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

内部顾客是指组织内部的部门或个人

外部顾客是指组织之外的组织或个人。消费者、委托人、零售商和最终使用者等都是外部顾客。一般意义上的顾客都是指外部顾客。

2. 现实顾客和潜在顾客

现实顾客是指已经成为顾客的组织或个人。

潜在顾客是尚未成为但可能成为顾客的组织或个人。

3. 中间顾客与终端顾客

中间顾客是指处于产品流转过程中的顾客。

终端顾客是指产品的最终使用者。

行政管理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学院 行政管理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管理 是一种以国家权力为基础,以国家组织主要是政府机关为管理主体,以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以及政府机关内部事务为管理对象的管理活动。 2.政府 广义上的政府泛指一切国家政权机关,如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以及一切公共机关,如议会、内阁、总统、法院等机构都属于广义概念上的政府。狭义上的政府专指一个国家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关。 3.权力 权力的实质是一种价值控制和资源控制,权力的运行过程,也就是社会价值和社会资源的分配过程。 4.行政职能 指政府为了维护阶级统治和促进社会发展,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它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内容、过程和方式等。通俗地说,行政职能回答政府管什么、怎样管以及管的结果等问题 5.行政职能转变 即是指政府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对其履行职责的范围和发挥功能的领域做出适当的调整 6.行政组织 行政组织是指国家根据其统治意志,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依法享有并运用国家行政权,负责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指挥的国家机关。行政组织的典型形式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它们是法定的行政组织 7.行政目标 又称行政组织目标,它是行政组织在一定时期内必须达到或期望达到的行政管理目的和指标,是行政组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8.目标管理 组织通过参与管理的方式确立目标,并经过逐级分权而使下层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实现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以创造性地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9.无缝隙政府 是将原先支离破碎的部门重新整合,以一种整体全盘的方式进行组织;它为顾客提供一步到位的采购和简单灵活的服务,并且与供应商、合同商以及所处的社区团结协作,组成一个有着共同目标的工作团队。 10.领导 领导作为动词,指的是一种率领和引导的活动过程与行为。领导作为名词,则指的是率领和引导活动过程与行为的人。 11.行政领导 行政领导是指在国家行政管理中的领导活动和从事这种领导活动的人。 12.行政领导艺术 指行政领导者在行者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自觉地运用行政管理理论,熟练而有效地完成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目(有答案)

任务1 单项选择 1/32)、“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2分) A、冲突 B、顺应 C、竞争 D、合作 (2/3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2分) A、语言 B、直立行走 C、思维 D、劳动 (3/32)、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为中介发挥作用。(2分) A、主观因素B、社会因素C、客观条件D、自然环境 (4/32)、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2分) A、数量规模的体现 B、个人关系的总和 C、结构的总和 D、关系的集合 (5/32)、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年代。(2分)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50年代 ( 6/32)、“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2分) A、生理的 B、自尊的 C、安全的 D、归属的与爱的 (7/32)、文化是指()。(2分)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C、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D、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8/32)、()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的原理》定名为《群学肄言》。(2分) A、康有为 B、严复 C、吴文藻 D、费孝通 (9/32)、马克思认为,()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2分) A、经济交往 B、国际交往 C、政治交往 D、人际交往 (10/32)、人的社会需要产生的最基础、最原始的条件是人的()。(2分) A、物质需求 B、生存需要 C、生理需求 D、规则需求 (11/32)、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2分) A、需要层次论 B、宏观需求理论 C、激励理论 D、社会需求理论 (12/32)、从一岁半到六七岁的阶段。该阶段,作为能够进行思维活动的人来说,是开动和运转思维机器进行实际运算操作的准备阶段,是()。(2分)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行政管理学作业题

行政管理学作业题 解释以下名词与概念 1.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2.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这些条件有物质的、精神的,有有形的、无形的;有自然界的、社会界的。 3.行政职能:是指政府为实现国家利益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负有的职责和所应发挥的功能。 4.行政组织:是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体系。 5.管理幅度:又称管理宽度,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部属数目。 6.管理跨度:又称为管理幅度与管理宽度,就是一个上级直接指挥的下级数目。 7.编制管理:就是按法律规定的制度和程序,为有效控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人员定额和结构比例所进行的管理。 8.人事行政: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 9.国家公务员制度:指党和国家对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等的统称或总称。 10.行政决策:特指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理国家行政事务时,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根据一定的情况和条件,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在掌握大量的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处理的事务,做出决定的过程。 11.行政执行:也称行政实施,是公共行政学发展史上形成最早的概念。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决策,以实现预测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总和。 12.行政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专设的行政监察、审计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广义的行政监督泛指执政党、国家权利机关、司法机关和人民群众等多种社会力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

(2014版)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社会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孔德《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功能社会批评功能教育功能 二、选择 D 三、名词解释 社会学:它是指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的具体科学。 四、简答 答:社会学的认识功能: (1)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和 将来怎么样。 (2)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 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 (1)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维护 和改善现存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那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社会体制方面从而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 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2)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的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 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第二章参考答案 一、选择 1、B 2、B 3、B 4、A 5、C 6、B 7、B 8、C 二、填空 1、指导与被指导 2、圣西门 3、整合 4、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法理型 5、托夫勒奈斯比特 三、名词解释 社会学“本土化”:就是社会学中国化,也就是建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 四、简答 1、韦伯提出划分社会分层结构的三重标准: (1)经济标准,指个人在经济市场中的机会,即收入和财富的多少。 (2)政治标准,即权力。 (3)社会标准,即声望。 2、(1)研究理论的模式化; (2)研究过程的程序化; (3)测量工具的精确化。 五、论述 (1)情感方面:情感性——情感中立。 (2)义务方面:扩散性——专一性。 (3)规范方面:特殊性——普遍性。 (4)地位方面:先赋性——自致性。 (5)利益方面:集体——个人。 第三章参考答案 一、选择 1、C 2、B 3、A 4、C 5、B 6、B 7、C 8、A 9、D 10、A 11、ABCD 12、C 13、D 二、填空 人口环境文化劳动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制度:它是建立在一定生产方式之上的社会结构,它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模式和规则,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 2、文化濡化: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相互接触,其中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中的一部分。 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思想和行为交流的有机渠道。 四、简答 1、(1)他认为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要。 (2)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和其他动物不同,并不仅仅满足于生理上的需要。因为满足不会解决需求,只激起更大的欲望。 (3)在协调运行的社会中,社会对个人倾向施加限制。这样所有社会成员就有了共同的目标,社会得以稳定有序。 (4)如果打乱社会秩序,社会对个人意愿的控制就会失效,社会就会放任个人自行其是。涂尔干将此称为“失范”。 (5)失范的存在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是不利的。 2、(1)从历史上看,最原始和最早出现的关系是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自身生命生产中产生的关系,这就是家庭中的关系。家庭中的关系是最典型的初级社会关系。

质量管理课程标准

质量管理学 一、概述 1.课程性质:主要立足培养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改进和管理能力,特别是汽车维修质量和内部的质量管理,提高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课程基本理念:质量是市场竞争力的基础,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质量的重要性和如何提高质量管理,它的理论、概念、方法的介绍。 3.课程设计思路:我国已经加入“WTO”,正处于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特别是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必须实行质量振兴的基本国策,树立“质量第一,用户第一”的质量理念,了解质量竞争的特点和方式,并且,根据不同需要,掌握必要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认识和熟悉质量管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了解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追求产品质量与经济性的和谐统一,满足个性化需求。 2.具体目标:要求掌握和了解质量的概念、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质量审核的程序、质量监督和检验质量成本管理、顾客满意程度、工序质量控制等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应用新的科技成果满足需求的多样化和产品高质量、低成本的能力和对有形资源统一和谐调配的素质。 第一章:概论 1.第一层级 教学目标:质量和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活动安排:上网查阅质量的发展史,讲述一遍 考核评价:质量的内涵,质量管理与社会生产力进步之间的关系

知识要点:质量、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 技能要点:质量管理基础性工作 第二章:六西格玛 1.第一层级 教学目标:六西格玛的产生和基本概念、六西格玛的组织结构和项目选择 活动安排:六西格玛实施流程的培训 考核评价:六西格玛成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2.第二层级 知识要点:六西格玛组织管理和项目、六西格玛的概念和质量文化 技能要点:六西格玛实施流程与改进方法 第三章:质量管理常用统计方法 1.第一层级 教学目标:质量控制和质量统计的基本概念、常用的统计方法 活动安排:因果分析法(因果图)来表示质量特性波动与其潜在的关系 考核评价:对各类图表分析和应用以及举例说明 2.第二层级 知识要点:质量控制和质量统计的基本概念、常用的统计方法 技能要点:绘制和分析各类图表 第四章:工序控制 1.第一层级 教学目标:工序质量、工序能力、工序能力指数的概念,控制图的用途、基本格式和理论活动安排:工序能力调查 考核评价:常用和通用控制图的设计与应用 2.第二层级 知识要点:控制图的原理和分析方法 技能要点:工序能力和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方法 第五章:质量检验 1.第一层级 教学目标:质量检验的概念、必要性、方法、管理制度。 活动安排:制定产品检验计划、不合格品的处置、纠正措施的实施 考核评价:检验的质量职能活动

行政管理学作业答案

本文标签: 电大作业 公共行政学作业3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监察管辖: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监督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督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度。 2、招标性采购:是指通过招标的方式,邀请所有的或一定范围的潜在的供应商参加投标,采购主体通过某种事先确定并公布的标准从所有投标商中评选出中标供应商,并与之签订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 3、标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瞄准一个比其绩效更高的组织进行比较,以便取得更好的绩效。 4、行政诉讼:所谓行政诉讼,就是公民或法人对行政机关或行政工作人员就违法行政行为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俗称“民告官”。 二、单项选择题 1.整个行政执行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是( C )。 A.协调阶段 B.总结阶段 C.实施阶段 D.准备阶段 2.对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由( D )给予处分。 A.检察机关 B.行政监察机关 C.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D.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和行政监察机关 3.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 )。 A.中央预算 B.县级预算 C.省级预算 D.市级预算 4.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 B )天内报有关部门备案。 A.15 B.30 C.45 D.60 5.批准是一种约束力较强的( A )监督方式。其内容包括:要求监督对象报送审批材料、审查和批准(含不批准)三个基本步骤。 A.事先 B.事中 C.事后 D.全面6.从20世纪( C )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始进行行政改革,然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实行市场化也进行不同程度的行政改革。 A.50 B.60 C.70 D.80 7.为了解决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出现的而一时又难以查清原因的问题的决策方案,称为( D )。 A.积极方案 B.追踪方案 C.应变方案 D.临时方案 8.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 D )。 A.信息支持系统 B.公民磋商与参与系统 C.专家咨询系统 D.领导决策系统 9.行政评估准备阶段,评估工作的第一步是( D )。 A.明确评估目的 B.选择评估标 准 C.培训工作人员 D.确定评估对象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

1 社会学正式出现于(C ) A.人类社会出现时 B.十三世纪 C.十九世纪三十-四十年代 D.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2 社会学的创始人:(A ) A.奥古斯特·孔德 B.斯宾塞 C.马克思 D.马克斯·韦伯 3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B ) A.人类历史的全过程 B.现实的、具体的社会整体 C.过去了的社会 D.当今世界上还存在的各种原始部落 4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C ) A.个人的集合,只是个空名 B.客观存在的实体 C.社会关系的总和 D.聚集到一起 5 中国古代儒家所传说和向往的最高社会理想是:(A ) A.社会

B.小康社会 C.理想国 D.和谐社会 6 首次提出实证一词的思想家:(C ) A.孔子 B.马克思 C.孔德 D.韦伯 7 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是在(A )一书中 A.《实证哲学教程》 B.《社会学原理》 C.《社会学方法论》 D.《经济与社会》 8 《自杀论》的作者是(C ) A.奥古斯特·孔德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 D.马克斯·韦伯 9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 ) A.迪尔凯姆和马克斯·韦伯 B.帕森斯和默顿 C.科赛和达伦多夫

D.库利和米德 10 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在(D) A.1952年8月 B.1958年6月 C.1978年12月 D.1979年3月 11 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后,对中国社会学产生较大影响的社会学家是(B ) A.晏阳初 B.费孝通 C.景汉 D.本文 12 下列属于评比性文化的是(D ) A.庆典方式 B.拜访方式 C.礼仪禁忌 D.科学技术 13 组成文化的最小的单位是( A) A.文化特质 B.文化特质丛 C.文化丛 D.文化模式

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质量管理学课程代码: 英文名称:Quality Management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学时:3学分/54学时 开课学期:第6学期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 先修课程:数理统计,概率论,管理学原理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顾世清 大纲执笔人:顾世清大纲审核人: 一、课程简介 质量管理是研究各类组织质量管理活动所具有的共性原理和基本工具,也是为组织质量管理者提供理论、原则、方法的实用科学。质量管理已经发展为一门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了现代企业管理、产品管理控制、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现代测试技术、技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等多个学科知识。本课程在全面介绍现代质量管理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最新成果,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基础,以质量管理体系、设计和制造(服务)过程质量控制、质量度量、质量改进为主线,系统介绍质量管理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1.质量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中研究基础操作问题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量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生产、服务领域中具有分析、解决管理实务问题的能力。 2.本课程为学生继续学习和以后从事工商管理活动打下必要的基础。它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对工商管理实践活动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造能力的作用。 三、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2.掌握质量设计和建立质量体系的能力。 3.掌握制造质量和过程控制、质量诊断的基本能力。 4.掌握组建质量管理小组的基本能力。 5.掌握质量管理常用统计方法和运用计算机进行质量管理。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质量管理设计

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质量管理学课程设计 学生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工商管理 小组成员彭裕发学号:3110004251 陈冠桦学号:3110004239 指导教师董延峰 2013年6月23 日

质量管理课程设计 前言 20世纪以来,在工业革命的火车高歌猛进的时候,人们对于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监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时,质量管理学应时代之呼唤而崛起。它以先进的模式,科学的工具和方法,系统地为人们进行标准化生产提供有力的依据和参照。 学习这门课,不仅要学会各种理论,将其付诸实践,以服务社会,更要学会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崇尚科学,实事求是。20世纪以生产力的世纪载入史册,21世纪将是以质量的世纪影响人类的未来。 目前中国生产力高速发展,但产品质量却让人触目惊心,毒奶粉,毒大米,地沟油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正在为中国的未来敲响警钟。我们缺乏各种质量的监管,很多企业生产大都没有特定的质量标准,以至于市场一片混乱。因此,我们选取了商品的标准化生产检验,希望大家能以一孔而窥全豹,让社会更加关注质量管理重要性,这就是我们的选题精神。 在课程设计中,我们以实事求是的原则,查阅书本,浏览资料,将问题集中起来进行讨论,可能结果有失偏颇,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却让我们获益匪浅。 选做部分: 选做七大工具应用中D项:分析超市里某种商品的某种数据(比如重量)的正态性,画出直方图,概率图等来验证,比如某种商品的重量,是否符合规格的公差要求 我们选取了广州市A超市的台湾果子町-进口芝麻苏打饼,随机抽取了一百包产品,经过称重得到如下数据。(标准重量:360克/包) 组号重量 1:330 335 340 357 375 359 361 349 345 354 2:367 346 347 360 361 359 370 365 362 361 3: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4: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5: 330 335 340 357 375 359 370 365 362 361 6: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行政管理学网上作业题及复习资料

(9081)《行政管理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1:第一批次 2:第二批次 3:第三批次 4:第四批次 5:第五批次 6:第六批次 7:第七批次 8:第八批次 1:[论述题] 简答: 2.谈谈怎样提高会议的质量。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会议的重要程度一般应与会议时间成正比,防止帕金森定律中的大事忽视、小事扯皮现象;(2)注意会议人员的构成;(3)严格控制会议的人数;(4)会议程序合理,准备充分(5)不允许重复性观点(6)充分利用现代会议技术(7)创新会议方法。

2:[论述题] 简答: 1.简述行政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理念价值素质,如使命感、英雄观、生死观、名利观、修养观、荣辱观;(2)道德品格素质,如道德无缺、心存仁义、为人正直;(3)知识能力素质,如完备的知识、卓越的能力;(4)身体心理素质. 1:[论述题] 材料: 2008年2月初,中共某县县委向该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和县人民政府党组织提交了19名乡、镇长任职和免职的建议名单。县人民政府随即据此将这19名乡、镇长予以任免,并以县人民政府正式文件的形式发至县直属各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国家机关。该县人大常委会收到此任免文件后,认为该文件违背了宪法、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遂建议县政府予以纠正。县政府认为,对这19名乡、镇长的任免是党组织的意见,政府和人大都应坚持党的领导,无权对党组织

的建议提出异议,政府文件没有过错,所以对县人大常委会的建议不予理睬。事隔不久,县人大常委会重要负责人又向县委作了专门汇报,县委也没有明确表态。在这种情况下,县人大常委会专门召开会议,就县政府的这一任免文件进行专题审议。会上全体常委一致认为县人民政府这一任免决定事先未经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不符合法律规定,故通过了将其撤消的决定。提问: 1、该县政府的人事任免文件该不该撤消?为什么? 2、发生此类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该县政府的人事任免文件该不该撤消?为什么? 答案要点:这是一起人事任免争议,我们认为该县政府的人事任免文件应该予以撤消。这是因为:首先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乡、镇长的任免必须通过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县政府无直接任免权,该县政府的人生任免文件是不合法的。其次,各级国家立法机关享有审查政府的法规、决定和命令的权力。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消国务院判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撤消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乡、民族乡、镇的人大有权撤消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可见,该县人大常委会撤消县 3 / 28

《管理学》课程教学参考书

《管理学》课程教学参考书 1、娄成武、魏淑艳编著.《现代管理学原理》(第二版).2008年2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 2、王哓君主编.《管理学》.2004年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43、吴照云主编.《管理学原理》.2001年第3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4、单凤儒编著.《管理学基础》.2004年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4.5、周三多主编.《管理学》.2000年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0.6、周三多主编.《管理学》.2009年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0.7、赫伯特·A·西蒙著,钟汉青等译:《管理行为——管理型组织中决策过程的研究》,(1997年新增汀版).华人戴明学院出版发行1 999,9。 8、法约尔著、曹水先译:《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中译本.团结出版社1999年版。 9、赫伯特·A·西蒙:《管理行为》,中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10、H·茨伯格:《经理工作的性质》,中译本,团结出版社1999.1。 11、D.道格拉斯:《企业的人事方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C.I.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中泽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第十版)》,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 998年版。 14、约瑟夫·M·普蒂、海因茨·韦里克、哈罗德·孔茨:《管理学精要(亚洲版)》,中译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15、约翰·查非:《批判性思维》,中译本,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6、孔耀君主编:《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郑州航院质量工程学课程设计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XXXX 届工业工程专业 XXXXX 班级 课程名称质量工程学课程设计 题目关于打早操卡次数的质量分析 姓名XX 学号XXXXXXXXXX 指导教师禹建丽职称讲师 二О一五年五月四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大学生早操卡打卡次数均值——极差控制图的建立 二、设计依据 1、质量改进工具; 2、SPC控制图; 3、Minitab软件。 三、设计内容 早操卡制度对于中国的部分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情,很多大学的校园的校园里每天清晨早早的便会人流如织,各自奔向自己赶快前往打卡的地方。尽管社会各界对这件事莫衷一是、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高校或者是国家肯定是从对学生有利得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的。而且,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校期间养成早起的好习惯对我们的学习和身体的健康大有裨益。 基于以上的事实,又恰逢我校现在正在实行这一制度,我们小组打算利用这次用质量控制思想做课程设计的机会来进行这方面的统计过程分析控制。小组希望通过这次统计分析,来了解本校大学生对待早操卡打计持什么样的态度,进一步判断大学生们对早起早睡的认识。通过分析控制得到能够代表大多数同学的质量控制的控制限。

目录 课程设计报告 (1) 课程设计任务书................................................................................................................... I 一、设计题目........................................................................................................................... I 二、设计依据........................................................................................................................... I 三、设计内容........................................................................................................................... I 目录.......................................................................................................................................... II 序、课程设计简介. (1) 一、项目选择的依据和说明 (2) 二、数据采集与输入(Measure) (3) 三、分析(Analyze) (5) A、对数据所做的均值极差控制图如下所示: (5) 四、改进过程 (7) A、剔除异常值所在的子组后,数据统计表格如下: (7) 五、输出结果:控制用控制图 (10) 六、总结 (11) 参考文献 (11)

(0446)《行政管理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446]《行政管理学》 第一次作业 [单选题]最早把生态学引入行政管理学的是谁? A:约瀚.高斯 B:弗雷德.W.利格斯 C:马克思 D:王沪宁 参考答案:A [多选题]提出和发展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洛克 B:孟德斯鸠 C:杰弗逊 D:威尔逊 参考答案:ABC [多选题]亚当斯密认为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应当是: A:充当“守夜人” B:“积极干预者” C:“管得越少越好” D:“看得见的手” 参考答案:AC [多选题]我国政府机构的主要缺陷是 A:封闭性较强 B:层次较多 C:结构不合理 D:未依法进行编制管理 参考答案:ABC [判断题]“有限政府”要求政府的行政范围主要限于“社会不能”、“市场不灵”的领域。参考答案:正确

[判断题]行政环境决定制约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无能为力。 参考答案:错误 [判断题]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正比例关系。 参考答案:错误 [判断题]孙中山提出了"五权分立”。 参考答案:正确 [判断题]将"十一五计划”改为"十一五规划”表明我国要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主体性作用。参考答案:正确 [判断题]加入WTO之后,参与国际竞争,要求提高我国的政府能力。 参考答案:正确 [多选题]当前建设、完善和发展我国政府职能的重点是: A:培育市场主体 B:培育市场体系 C:成为真正的公共行政主体 D:成为主要的投资者 参考答案:ABC [单选题]马克思主义认为:行政的根本任务是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行政以什么为后盾?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政权 参考答案:D 第二次作业 [单选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的领导者的本质是: A:人民的“公仆” B:领导者 C:决策者 D:官老爷 参考答案:A [单选题]我国<国家赔偿法>采用: A:过错责任原则

最新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满分答案

2017社会学概论-任务4 (100分!) 、单项选择题(1/32)、个人、家庭或群体在其所属的社会中不及常态生活生活条件和享受的状态此为()。(2分) A、绝对贫穷 * B、相对贫穷 C、短期贫穷 D长期贫穷 (2/32)、提出“停止增加世界人口,限制工业生产发展,把地球资源的消耗量减少八分之七”是()中的观点。(2分) A、《人类的目标》 B、《人类处在转折点》 C、《超越浪费的时代》 * D《增长的极限》 A、贝尔 (3/32)、“后工业社会”论是由谁提出的()(2分)

B、弗兰克 C、达伦道夫 D奈斯比特 (4/32)、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方法技术为人服务的专业,其发展主要表现为()。(2 分) A、经济的发展 B、物质文明的进步 C、政府的足够重视 * D工作对象、工作方法的发展(5/32)、认为国际贸易是西方发达国家剥削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一种途径的观点是哪种社会现代化理论。()(2分) A、社会趋同论 * B、依附理论 C、“后工业社会”论 D全球发展理论 (6/32)、社会保险属于()。(2分) A、社会救助

B、社会福利 C、人身、人寿保险 *D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7/32)、资源缺乏、自然条件恶劣的农村,残病者组成的家庭很可能陷入()状态(2分) A、相对贫穷 B、个案贫穷 C、短期贫穷 *D长期贫穷(8/32)、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是指()。(2分) A、充分就业 'B、不充分就业 * C、就业 D隐性失业 (9/32)、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助人活动和专业是产生于()的西方社会。(2分)

TQM教案(全面质量管理)

第一篇TQM基本概念 第一章质量 一、质量的概念 1、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ISO9000:2000) 注1:术语“质量”可使用形容词如差、好或优来修饰。 注2:“固有的”(其反义词是“赋予的”)就是指在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要求:“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2、产品的质量特性 ⑴性能:性能是产品满足使用目的所具备的技术特性。 ⑵寿命:产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工作总时间。 ⑶可靠性: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⑷安全性:产品保证顾客的生命不受到危害,身体和精神不受到伤害,以及财产不受到损失的能力。 ⑸经济性:产品从设计、制造到整个产品使用寿命周期的成本和费用方面的特征。 3、服务的质量特性 ⑴功能性:功能性是指某项服务所发挥的效能和作用,它是服务质量中最基本的特性。 ⑵时间性:时间性是服务在时间上能够满足顾客需要的能力。 ⑶安全性:指服务过程中顾客的生命和财产不受伤害和损失的特征。 ⑷经济性:指顾客为了得到不同服务所需费用的合理程度。 ⑸舒适性:指服务过程的舒适程度。 ⑹文明性:指顾客在接受服务过程中满足精神需要的程度。 二、质量的层次 第一层次质量:满足顾客的基本要求 第二层次质量:满足特定的顾客要求 第三层次质量:实现超越顾客潜在要求的期待的惊喜 三、魅力特性和必须特性 (P18) ⑴魅力特性:指如果充分的话会使人产生满足,但不充分也不会使人产生不满的那些特性。

⑵必须特性:指那些即使充分提供也不会使顾客感到特别满意,但一旦不足却会引起强烈不满的那些质量特性。 四、魅力质量的体现: 1、产品的特色:包括外观、色泽、结构、性能、都能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 2、当顾客第一次购买后,对产品及服务的感受超越了其购买前对产品的期望值,并认为比同类产品更具有特色。 3、对产品实际使用的经历,促使顾客对其产生情感倾向,产生了重复购买行为,并会向其他顾客宣传。 魅力质量的重要性 ●魅力质量是提高顾客忠诚度的前提 ●魅力质量直接影响经济运行质量和企业的发展 ●营造魅力质量是质量管理追求的方向 如何创造魅力质量? ●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两个轮子同时转动 ●更新观念 ●不断改进产品/不断开发适合顾客潜在需求的新产品 五、朱兰质量管理三部曲 质量管理是由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这样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所构成的一个逻辑过程。 1、质量策划(3.2.9):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 2、质量控制(3.2.10):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3、质量改进(3.2.12):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 第二章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及有关原则 一、质量管理发展三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 特点:“事后把关”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

质量管理课程设计

质量管理课程设计

1.什么是PDCA循环?试述PDCA循环的主要工作程序和特点。 答: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 1)PDCA循环是一种过程管理方法,包含”策划—实施—检查—改进”这四个阶段的活动过程,具体的工作程序: ① P(Plan)——策划:分析现状,制定目标,并确定为 实现目标所需的各种资源,形成具体 明确的活动计划,一般要包括5W1H等 内容; ② D(DO)——实施:按既定的计划执行措施;

③ C(Check)——检查。根据改进计划的要求,检查、 验证实际执行的结果是否达 到了预期的目标; ④A(Act)——改进: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总结,把成功的 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纳入有关的标准、 制度和规定中,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同 时防止重蹈覆撤;尚未解决的问题,可转 到下一次循环中。 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行动)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而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 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运转,离不开管理循环的转动,这就是说,改进与解决质量问题,赶超先进水平的各项工作,都要运用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不论提高产品质量,还是减少不合格品,都要先提出目标,即质量提高到什么程度,不合格品率降低多少?就要有个计划;这个计划不但包括目标,而且也包括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采取的措施;计划制定之后,就要按照计划进行检查,看是否达实现了预期效果,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经过检查找出问题和原因;最后就要进行处理,将经验和教训制订成标准、形成制度。

开大行政管理大学英语(1)网上作业二答案.doc

记分作业 2 一、交际用语 1--- I won the first prize in todays speech contest. ---_______ A) Congratulations! B) Great! C) Thanks! 参考答案: A 2---Would you like to have dinner with my family this Saturday ---_______ A) Thank you. I’d love to come. B) I would. C)

参考答案: A 3--- Hello, can I speak to Liu Hui, please ---_______ A) Yes, I am. B) Yes, speaking. C) Yes, you can. 参考答案: B 4--- Hello, I’m Susan. Nice to meet you. ---_______ A) Are you B) Nice to meet you,too. C) Very nice. 参考答案: B

A) Much better. B) It ’s OK. C) Thank you. 参考答案: A 二、词汇与结构 you are driving. 6 Don’t forget to_______your seat belt when A) put up B) put off C) put on 参考答案: C 7 The couple was _______that they couldn ’t drive home. A)

2016年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答案

2016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答案 (1/32)、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2分)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C、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D、心理上的紧张 (2/32)、从一岁半到六七岁的阶段。该阶段,作为能够进行思维活动的人来说,是开动和运转思维机器进行实际运算操作的准备阶段,是()。 (2分)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3/32)、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具有()。 (2分) ?A、阶级性 ?B、自然约束性 ?C、客观现实性 ?D、社会制约性 (4/32)、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2分) ?A、严复 ?B、陈千秋 ?C、康有为 ?D、梁启操 (5/32)、以下哪种关系属于次级社会关系。() (2分) ?A、工作单位中的同事关系 ?B、血缘关系 ?C、家庭关系 ?D、地缘关系 (6/32)、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指明()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 (2分) ?A、社会发展 ?B、人的需要 ?C、个人发展 ?D、组织生存 (7/32)、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 (2分) ?A、需要层次论 ?B、宏观需求理论 ?C、激励理论 ?D、社会需求理论 (8/32)、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年代。 (2分)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50年代 (9/3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2分)

?B、直立行走 ?C、思维 ?D、劳动 (10/32)、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为中介发挥作用。 (2分) ?A、主观因素 ?B、社会因素 ?C、客观条件 ?D、自然环境 (11/32)、“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2分) ?A、冲突 ?B、顺应 ?C、竞争 ?D、合作 (12/32)、()是建立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的哲学基础上的,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的统一。 (2分)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B、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 ?C、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 ?D、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13/32)、对于某些遭受身心损伤不能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一些人们而进行的特殊措施的社会化过程,是()。 (2分) ?A、再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特殊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14/32)、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角色,这些角色又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是() (2分) ?A、角色扮演 ?B、角色失败 ?C、角色中断 ?D、角色冲突 (15/32)、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2分) ?A、角色扮演 ?B、角色失败 ?C、角色冲突 ?D、角色中断 (16/32)、“得到支持和友爱”属于哪种需要。() (2分) ?A、安全的 ?B、自我实现的 ?C、归属与爱的 ?D、自尊的 (17/32)、“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2分) ?A、米德

质量管理学实用培训教案

质量治理学教案 主讲:张道兵 课程名称:QualityControl and Reliability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学时:40 学分:2.5 适用对象:工业工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其任务是使学生在学完有关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掌握质量操纵与可靠性的差不多理论、方法与技能,并培养学生使其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生产活动中进行质量治理与操纵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课程打算学时4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0学时,其前导课有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机原理与应用、机械工程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等,在第七学期进行。相关专业课有生产打算与操纵、设施规划与物流、现代制造系统、人机工程、毕业设计等。 二、教学差不多要求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质量治理与操纵的差不多概念、差不多思想、差不多理论、差不多方法和差不多技能。其重点是质量体系、工序能力、工序操纵和质量检验。在深度上要能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与解决质量治理与操纵问题,在广度上要结合企业信息化与先进制造模式进行教学与

实践。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质量与质量治理 (6学时) §1-1质量定义?§1-2 质量治理 §1-3 质量治理的演变 §1-4 企业质量文化?§1-5 质量治理法律和法规简介 §1-6 全面质量治理 第二章企业的质量主体(4学时 §2-1 质量主体的概念 §2-2 产品设计开发的质量 §2-3 产品制造过程的质量?§2-4 产品服务过程的质量 第三章质量操纵及其常用技术(6学时)?§3-1质量操纵的数理统计学基础 §3-2 生产过程的质量状态 §3-3工序能力?§3-4 工序质量操纵图 第四章质量检验(4学时) §4-1 质量检验概述 §4-2 差不多质量检验的实施 §4-3 质量检验制度 §4-4 质量检验打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