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优化分析

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优化分析
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优化分析

58

城乡规划与园林景观

我国现有城市道路主要集中于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有等级的路网规划,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有等级道路资源的使用已经接近饱和,因此,我们需要充分挖掘城市中潜在的道路资源,例如小街巷、住宅区、学校等区域的内部道路,增强低等级与高等级道路的连贯性,提高低等级道路利用率,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提高供给以满足交通需求。

1.交通微循环概念及作用

“交通微循环”引用的是医学中的“血液系统微循环”这一词语来描述城市小区域网络,该系统由城市干道网以外的支路以及支路以下道路(如街巷、便道、胡同等)组成。交通微循环的服务对象以内部出行为主,过境交通为辅。

交通微循环合理利用支路及支路以下道路,可以降低干路网的交通压力,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见微知著,交通微循环不能很好地满

摘要:为解决已有道路资源短缺、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本文提出利用街巷、住宅区、学校、大型单位等区域内部道路资源构建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的方法,从交通微循环道路分级、道路设计策略优化、道路交通组织优化方面分别进行论述,针对交通性微循环提出单向交通和宁静化设计,针对生活性微循环对人行道或步行道、自行车道、辅助设施等方面进行优化,根据动态、静态交通的不同特点提出交通微循环交通组织优化方法。

关键词:交通微循环;城市交通;交通系统优化;交通组织

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优化分析

滑姗姗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足内部需求,以及部分过境交通,将会影响到周边道路环境,通过科学有效的道路设计,交通组织设计可以增加交通微循环系统的供应能力与服务能力,将有利于提高整个城市网络的交通服务水平。

2.交通微循环道路分类

交通微循环既要满足小区内部以及部分过境车辆与行人的交通通行需求,同时也需要为小区区民提供生活上的便利与舒适,根据道路的功能将交通微循环道路分为交通性和生活性微循环道路两种。

交通性微循环道路根据服务对象分为过境型和内部型两类,过境型交通穿越多个街区,并与周围的主次干路相接,而内部性道路主要实现道路可达性,自成网络,不同街区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交通性微循环是区域内重要集散通道,考虑到道路宽度对微循环道路使用的影响,建议按照表1所示的道路宽度进行选取。

表1 交通性微循环道路宽度

生活性微循环主要服务对象为行人和非机动车,因此其宽度达到行人通行或机动车通行的标准即可,当流量较大考虑人车分离时,可以适当加宽道路。

3.交通微循环道路设计策略优化3.1交通性微循环道路优化3.1.1单向交通

(1)过境型交通性微循环道路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机动车,若道路满足以下条件,可考虑实施单向组织:

①两条道路近似平行,起终点相近,宽度大致相等,间距小并存在联通通道;

②当支路与较高等级的主干路、次干路平行时,在保证干路双向交通的情况下,支路可结合实际流量分布情况设置单向通行。

(2)内部型交通性微循环道路主要解决内部通行车辆的可达性,需要提高街区的出行需求供给,强化街区内部生活气息。当设置社区公交组织、步行道或停车带之后其宽度不满足双向通行要求,可考虑进行单向组织。

3.1.2宁静化设计

交通宁静化目的是增强行人生活舒适度,提高行人行走安全性,

道路宽度(m)

说明

15-20实行机非分离,双向通行,服务于集散性和通过性交通

9-15可考虑划分路权的单行组织,机非分离,主要服务出入交通,承担部分通过性交通

6-9实行双向通行,主要服务于内部交通,允许与内部相关车辆通行

4-6

可考虑单行,允许与内部相关车辆通行

减少机动车影响,通常利用一些标志标线、减速带等方式对交通微循环实施区域进行交通宁静化的设计

(1)内部型交通微循环道路宁静化设计

①设计“蛇形”道路,禁止或减少机动车通行,尽可能实现机非之间的影响;②单车道通行,不满足双向通行或双向通行冲突严重,将道路设置为一个车道;③限制车速,设置限速标志为了保证安全宜使机动车速度与非机动车速度接近,例如15km/h。

(2)过境型交通微循环道路宁静化设计

①抬高人行横道。为了减少人车冲突,可在路段人行横道处进行垫高;②车速限制标志。过境型交通的车速明显高于内部小区道路,但也要进行最高限速。

3.2生活性微循环道路优化3.2.1人行道和步行道设置

生活性微循环道路一般位于住宅区农贸市场、区域内部与外部联系的通道,以及不允许机动车进入的商业区等。人行道和步行道宽度均应不少于1.5米。同时,步行系统需要做好与非机动车车道的衔接。

3.2.2自行车道设置

生活性微循环因为服务对象是行人和非机动车,条件允许时设置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试题选

道路与交通系统规划试题选 一、填空题 1、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 2、一条自行车道的通行能力为 500-1000 辆/小时,宽度为 1 _。 3、《周礼》中把城市道路网分为经涂、纬涂、环涂和野涂四个部分。 4、城市道路衔接的原则是: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生活性让交通性和适当分离。 5、平面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较低,一般不适用于快速路和主干路的交叉口。当进入交叉口的混行交通量超过 2700 辆当量小汽车/小时或环形交叉口任何一个交织路段通过的交通量超过 1400 辆当量小汽车/小时时,不宜采用平面环形交叉。 6、平面弯道设计时在限界内必须清除高于米的障碍物,包括灌木和乔木。 7、各类机动车分到行驶时,小客车每条车到宽度米;其他车型当设计车速小于40km/h 时每条车到宽度米,当设计车速大于40km/h时每条车道宽度米。 8、机动车道的车道条数常采用偶数,路段上机动车道的车道数不宜过多,单向车道一般不超过 4 条。 9、一般城市公共交通线网类型有:棋盘型、中心放射型、环线型、混合型和主辅线型五种。 10、从地域关系上,城市综合交通可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两大部分。 11、城市交通的四个基本因素:用地、人、车和路。其中,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12、道路红线内的用地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和_ 分隔带_ 四部分。 13、临近建筑交通组织和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把建筑内部的交通流线与外部城市道路的交通流线合理地组织成为有机整体。 14、横断面设计就是根据城市规划确定的道路性质、功能要求和规划交通量,合理确定道路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宽度和高差。 15、按修筑路面的材料,路面可分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和砂石路面。 16、《马丘比丘宪章》强调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和城市增长的基本要素。

建立校区交通微循环系统方案

---------------------------------------------------------------最新资料推荐------------------------------------------------------ 建立校区交通微循环系统方案 建立校园电瓶车交通系统方案一、背景目前在长沙许多高校校区特别是大型高校校区,区内没有公交车经过,而校园内部距离较远,每天师生流动量又很大,办公室、教室和宿舍一般都远离地公共汽车站,经常要行走 10 分钟到半个小时去车站搭公交,无论是学生出行、老师上班办事等都很不方便。 如果解决了从高校校区到公共汽车站的双向短途交通,则可以大大方便师生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改善高校校区学生老师出行难的交通状况。 长沙大多数高校校园面积较大,学生宿舍错落分布,常常离教学楼和图书馆比较远,使得学生老师很大一部分本来可以用来学习或者休息的时间都浪费在东奔西赶的路上了,若遇阴雨连绵或者大雨滂沱,相同的路程要走上更长的时间,如在酷暑,则头上骄阳,脚底热路,如在寒冬,则冷风相伴,需要克服的困难更大。 另外,师生春秋两季开学返校、放假离校,或平时探访亲友回来一般携带着较重的行李,而校门到宿舍又有一段距离,不得不搭乘摩托或出租车,故时常可见社会车辆进出校园,这类车辆一般车速较快,而且社会人员和车辆的大量、持续涌入是校园安全的隐患。 而且,随着高校发展的日新月异,办学质量稳步上升,各学校办学规模也在逐年扩大,因此高校人数的增多,面积的扩大将 1 / 6

会对校园便捷交通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 基于以上几点,随着高校校区社会综合环境的不断变化,解决高校校区道路交通环境问题就显得日益突出。 因此,发展高校校区便民交通微循环建设,在高校校区开通运行安全环保的电瓶车,打通高校校区交通的毛细血管,是从根本上解决校园内学生老师出行,创建绿色环保型校园,改善高校校区交通环境秩序等问题的一剂良药。 二、高校校区电瓶车交通系统概述1、电瓶车发展历史: 电瓶车是由电池驱动的机动车。 它源于 19 世纪 80 年代,开始是用作私人轿车、载重卡车和城市公共交通车。 电瓶车的低速度、充电里程虽然有限,但因其无噪音、维修费低使其得以普及。 1920 年之前,电瓶车一直在和汽油车竞争,因为电动启动器使汽油动力车变得更具吸引力,加上大量生产使汽油车成本降低,使得后来电瓶车开始减少。 从 70 年代开始,各国又重新对电动车产生兴趣,尤其受到不应依赖外国石油和环境问题影响,通过一再改进电瓶车速度和行驶距离,电瓶车使用更加广泛。 在欧洲电瓶车一直被用作短程客、货运车。 2、国内高校校区电瓶车交通发展情况: 目前国内的电瓶车主要用于观光载客、搬运货物之用,电

太原迎泽大街周边微循环路线图教您少走冤枉路

太原迎泽大街周边微循环路线图教您少走冤枉路 目前,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个等级,而道路微循环系统主要是由部分次干路、支路以下道路组成。太原交警部门统计,截至去年年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73.6万辆,且自2007年以来,太原市机动车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微循环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主干道交通压力,缓解了交通拥堵。 但4月以来,不少路段陆续封闭施工,让缺乏立体交通的道路资源更加捉襟见肘。那么,如何有效使用微循环道路,方便市民出行?这些微循环中,哪些是单行、不能通行?对此,4月25日,记者实地走访微循环道路密集的迎泽大街周边进行了调查。 ■样本 没走微循环绕了不少路 4月25日上午,忻州商人梁来峰来太原,去青年路一家文化公司谈生意。梁来峰对太原市的道路不太熟悉,从松庄高速口下高速后,翻开地图查找到了公司地址。“目的地就在迎泽大街青年路口附近,没想到,就在眼前却过不去。” 原来,梁来峰驾车沿经园路、五龙口街行至建设北路后,就右拐上了迎泽大街。车行至迎泽大街青年路口,溜边准备左拐时,竟发现没有左转车道。没办法,开车往前走。结果,一直到和平北路,除了公交车之外,全线都禁止机动车左转,“幸亏桃园南路和新建路之间,有一处可以调头。”

后来他才知道,迎泽大街沿线两侧有19条微循环道路,实际上迎泽大街相交的各条南北干道,相当于实现了平面立交,所有路口禁止左转,车辆通过两侧的微循环道路可以出入迎泽大街。 微循环道路有效减少了拥堵,加大了车辆通行量,分流了高峰车流。但对像梁来峰一样的外地人来说,实在不了解微循环该如何走。此外,不少太原市民对如何走微循环以及近期微循环道路的变化,也并不熟悉。 ■行驶线路 并州路 如果借助微循环,如何从迎泽大街东口(火车站)或者建设路五龙口,经行迎泽大街拐向并州路? 对此,记者按照辖区交警介绍,从迎泽大街东口出发,在迎泽大街五一广场东路口右拐,进入广场东街,之后绕行五一广场北环,再沿路向南直行,进入并州路。 如果从建设路五龙口去往并州路,除了走建设路,还可以经五一东街,再走五一广场北环,南行至并州路。 青年路 如果是从柳巷去往青年路,则需要绕行新南四条,经行新南一条。 而从迎泽大街自东向西如何去往青年路?记者探访中发现,这需要绕行一个包含两个路口的大微循环。具体是,车辆需要在解放路口右拐,至后铁匠巷路口右拐,然后单向直行至柳巷口。这样,就可按上述柳巷去往青年路的路线行驶。 新建路 相比并州路、青年路,从迎泽大街拐向新建路,微循环路线稍微复杂。

城市交通大数据可视化框架及实现

城市交通大数据可视化框架及实现 随着智能交通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领域的结合应 用和迅速发展,其发展模式已经从传统的信息不均衡、信息处理能力低效的系统发展成为真正的运用新技术的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是多个与交通有关的系统的综合应用,包括车路协同系统、公众出行便捷服务、车联网等,这些应用运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等为交通系统的智能化效率的提高提供重要的支持,不断提高智能交通系统的数据分析判断能力,以优化交通的运行管理,精准地掌握交通状况,给车辆和出行者带来更加智能化的服务。目前大数据技术已经应用在很多城市的智能交通领域,公众出行越来越离不开交通大数据分析带来的便利。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兴起,智能交通的发展也在飞速前进的阶段,交通大数据的总量已从TB级跃升为PB级并仍在不断攀升。但目前,在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有效处理分析这些日益剧增的交通大数据分析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的问题上,我国的智能交通发展仍然处于开始阶段。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有效分析利用交通大数据,实现大数据的可视化,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是现阶段智能交通发展的重要任务。 1数据可视化基本框架 1.1 数据可视化流程 科学可视化和信息可视化分别设计了可视化流程的参考体系结

构并被广泛应用于数据可视化系统中。可视分析学的基本流程则通过人机交互将自动和可视分析方法紧密结合。从数据到知识的转化方式有两种途径,交互的可视化方法和自动的数据挖掘方法。过程中用户即可以对可视化结果进行交互的修正,也可以调节参数以修正模型。 在相当多的应用场合,异构数据源需要在可视分析或自动分析方法之间被整合。因此,这个流程的第一步需要将数据预处理并转换,导出不同的表达,便于后续的分析,其他的预处理任务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规范、数据归类和异构数据源集成。在任何一种可视化分析过程中,人都是最核心的要素。机器智能虽然在很多场合都比人的效率要高,但是机器只能承担替代一部分人所承担的工作,并不能够最终决策或对知识进行加工和使用。所以数据可视化的目的并不是替代人的判断和决策,而是为人所用,增强人的能力,提高人的效率。 1.2数据可视化流程中的核心要素数据可视化流程中的核心要 素包括 3 个方面。 1.2.1 数据表示与变换数据可视化的基础是数据表示和变换。为了允许有效的可视化、分析和记录,输入数据必须从原始状态变换到一种便于计算机处理的结构化数据表示形式。通常这些结构存在于数据本身,需要研究有效的数据提炼或简化方法以最大程度地保持信息和 知识的内涵及相应的上下文。

城市道路微循环建设工作方案

城市道路微循环建设工作方案 为加快城市微循环工程建设,指导各项工作有序实施,特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落实《中心城市微循环、微空间三年实施计划》,推进品质城市建设,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畅通城市道路。 二、建设内容 (一)建成XX路道路工程。该段道路全长755米,南起XX街,北至XX街,红线宽度30米。该段道路工程的建设有利于完善城区东北部规划路网,为新建的XX项目以及XX公司提供道路配套。工程计划于2019年3月份开工建设,8月份完工。 (二)建成XX街道路工程。该段道路全长485米,东起XX路,西至XX路,红线宽度28米。该段道路工程的建设有利于完善XX项目周边路网,为新建的XX项目提供道路配套。工程计划于2019年4月份开工建设,7月份完工。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微循环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对全区微循环工作进行统筹指导安排,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

点问题。 (二)做好工程建设组织。按照工程建设时序,组织好工程的设计、清障、施工、验收等工作,要按照相关道路设计规范严格设计标准,落实海绵城市等设计理念。工程的清障要提前实施,充分预估到清障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障碍,与清障评估单位、财政单位和所属街道做好沟通,尽快解决清障工作中存在的难点,为工程建设扫清障碍。工程施工期间要严格控制工程安全和质量,要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严格查找和落实安全隐患整改,按验收规范要求严格控制好工程质量。 (三)完善考核机制。建立目标责任制,将工程建设分解落实到人,严格工程建设目标工期,不等靠不拖延,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验收、打分,计入单位和个人年度考核评分。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失职失责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问责。 2019年2月18日

建立校区交通微循环系统方案

建立校园电瓶车交通系统方案 一、背景 目前在长沙许多高校校区特别是大型高校校区,区内没有公交车经过,而校园内部距离较远,每天师生流动量又很大,办公室、教室和宿舍一般都远离地公共汽车站,经常要行走10分钟到半个小时去车站搭公交,无论是学生出行、老师上班办事等都很不方便。如果解决了从高校校区到公共汽车站的双向短途交通,则可以大大方便师生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改善高校校区学生老师出行难的交通状况。 长沙大多数高校校园面积较大,学生宿舍错落分布,常常离教学楼和图书馆比较远,使得学生老师很大一部分本来可以用来学习或者休息的时间都浪费在东奔西赶的路上了,若遇阴雨连绵或者大雨滂沱,相同的路程要走上更长的时间,如在酷暑,则头上骄阳,脚底热路,如在寒冬,则冷风相伴,需要克服的困难更大。 另外,师生春秋两季开学返校、放假离校,或平时探访亲友回来一般携带着较重的行李,而校门到宿舍又有一段距离,不得不搭乘摩托或出租车,故时常可见社会车辆进出校园,这类车辆一般车速较快,而且社会人员和车辆的大量、持续涌入是校园安全的隐患。 而且,随着高校发展的日新月异,办学质量稳步上升,各学校办学规模也在逐年扩大,因此高校人数的增多,面积的扩大将会对校园便捷交通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 基于以上几点,随着高校校区社会综合环境的不断变化,解决高

校校区道路交通环境问题就显得日益突出。因此,发展高校校区便民交通微循环建设,在高校校区开通运行安全环保的电瓶车,打通高校校区交通的毛细血管,是从根本上解决校园内学生老师出行,创建绿色环保型校园,改善高校校区交通环境秩序等问题的一剂良药。 二、高校校区电瓶车交通系统概述 1、电瓶车发展历史: 电瓶车是由电池驱动的机动车。它源于19世纪80年代,开始是用作私人轿车、载重卡车和城市公共交通车。电瓶车的低速度、充电里程虽然有限,但因其无噪音、维修费低使其得以普及。1920年之前,电瓶车一直在和汽油车竞争,因为电动启动器使汽油动力车变得更具吸引力,加上大量生产使汽油车成本降低,使得后来电瓶车开始减少。从70年代开始,各国又重新对电动车产生兴趣,尤其受到不应依赖外国石油和环境问题影响,通过一再改进电瓶车速度和行驶距离,电瓶车使用更加广泛。在欧洲电瓶车一直被用作短程客、货运车。 2、国内高校校区电瓶车交通发展情况: 目前国内的电瓶车主要用于观光载客、搬运货物之用,电动观光车的主要用途是在公园、景区、休闲度假村、社区、医院、高尔夫球场、房地产公司等场所用作载客,电动搬运车的主要用途是在工厂、港口码头、物流库房等。 电瓶车作为高校校区学生老师进出的交通工具,这是最近一两年

宝安老城区交通微循环改善规划

宝安老城区交通微循环改善规划 (征求意见稿) 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宝安交通运输局 深圳市宝安规划设计院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目录 一、概述 (1) 1.1项目背景 (1) 1.2规划目的 (1) 1.3规划范围及年限 (2) 二、现状交通调查及问题分析 (3) 2.1城市更新状况 (3) 2.2道路系统现状 (3) 2.3片区微循环现状 (4) 2.4慢行系统现状 (5) 2.5公共交通现状 (6) 2.6停车系统现状 (7) 2.7问题诊断 (7) 三、规划解读和案例分析 (8) 3.1规划解读 (8) 3.2案例分析 (8) 四、规划方案 (9) 4.1规划原则 (9) 4.2道路系统规划 (9) 4.3微循环系统规划 (14) 4.4对外衔接规划 (17) 4.5慢行系统规划 (19) 4.6公共交通规划 (21) 4.7停车系统规划 (24) 4.8交通管理 (28) 五、行动计划 (30) 六、规划效果评价 (31) -i-

一、概述 1.1项目背景 深圳市为“三轴两带多中心”的轴带组团结构城市,本次规划范围位于深圳西部发展主轴与南部发展带交汇处,且紧邻深圳双中心之一的前海中心。随着珠三角一体化、港深一体以及特区一体化发展的快速推进,规划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然而交通问题也日益突出。 图1深圳市城市布局结构规划图 宝安老城区现集聚了主要的医院、学校、政府办公等交通吸引力大的功能设施,现状交通压力较大,但路网改善空间较小。然而,老城区作为城市更新功能区的核心区,更新改造片区较多,建设标准较高,如25区、26区等,势必对交通提出更大的需求及更高的要求。另外,面对新中心区的快速发展、107国道的市政化,如何加强新老城区的联系、缓解现有交通矛盾、满足新的发展需求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对老城区交通进行梳理及规划。 1.2规划目的 为缓解宝安老城区未来交通压力,改善老城区交通环境,提升老城区综合交通品质,结合老城区交通问题,提出以“绿色交通,绿色宝安”为宗旨,主要以完善老城区绿色道路网络、构建及引导绿色交通出行结构、实施“绿色”交通管理策略三个层面为出发点,从硬件、软件来建设老城区的交通体系,以改善近期交通矛盾、促进老城区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复习资料老师总结自己整理

第一章 城市交通规划的概念:(1)通过对城市交通需求量发展的预测,为较长时期内城市的各项交 通用地,交通设施,交通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综合布局与统筹规划,并进行综合评价,是 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2)城市交通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交通活动 特点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城市未来交通进行研究的过程和对未来交通的安排。 城市交通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一个战略: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两张网:城市道路网,城 市公交网。 城市四大基本活动:交通、居住、工作、游憩。 城市道路的概念及其功能:城市道路是指城市城区内的道路。功能:为地上地下工程管线 和其它市政公用设施铺设提供空间; 是城市的骨架,建筑物的依托,分别用地各地块的边界; 是商贸活动的场所之一;是城市居民交通与活动的空间;城市防灾避难提供场所;为城市通 风新鲜空气的流通提供渠道;反映了城市的风貌,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又是显示当代精 神文明的场所,是组织城市景观的导线。 城市道路按国标、按功能、按目的分类:(1)国标(作为城市骨架)的分类:快速路、主 干路、次干路、支路;(2)按道路功能的分类: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3)按交通目的的分类:疏通性道路、服务性道路。 我国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问题及原因:(1)人口密集与城市用 地的矛盾:由于人口稠密,国家又实行劳动力密集、广就业、低工资的政策,所以中国城市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人口密集而城市用地紧张,从而导致交通密度大。(2)城市用地布局带来 的交通分布的合理性问题: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单一中心的同心圆式发展,由于在城 市的发展建设上缺乏远见,缺乏清晰的规划思想,城市布局的不合理性也越来越明显,从而直接影响着城市交通的分布和合理性。(3)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落后带来的系统性问题: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运输体系和交通结构缺乏科学性。 (4) 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性问题:我国城市中城市运输、城市道路、城市交通管理三个系统分别 由多个部门管理,思想认识不尽统一,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统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脱节,城市交通管理跟不上城市交通发展需要。(5)居民交通意识问题:交通意识是衡量国民素质和 城市居民意识水平的重要方面,违章是事故的根源,事故是交通阻塞的主要原因。对策:(1) 研究城市交通机动化的发展趋势,规律及城市的需求,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的城市交通发展 战略和城市交通政策。(2)立足于城市布局向合理化转化,从根本上减少交通量,使交通分 布趋于合理。(3)优化城市道路系统结构,一是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现代化城市交通需求,二是要与用地布局相协调。(4)搞好交通规划与用地规划、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的结合。 (5) 实施科学的现代化交通管理。 第二章 人的交通活动特性的 4项要素: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平均出行距离、日平均出行次数。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 业岗位密度)。 描述道路上车流的三项参数:速度V、流量Q、密度D ; D=Q/V 动力净空长度:即一辆车所需的净空长度 L,动力净空长度为 L=l+lt+lr+IO ; I—车长;10 —安全

建立校区交通微循环系统方案

才开始出现的一种新型交通方式,在国内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武汉、广州、长沙等各大城市的高校校区都相继出现了这种交通新方式,比如长沙现在的中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经济学院、理工大学等高校均已开通了校园电瓶车。这种方式是从学生老师的视角出发,多方协调,并制定相关措施,建设高校校区交通微循环,使其形成方便快捷服务高校校区学生老师的交通微循环网络。它通过采取由学校后勤部门牵头协调,并在其指导下,由投资方出资购买电瓶车的运行、维护、保管和使用,并承担高校校区便民服务任务,达到既方便学生老师出行又维持正常运行,使高校校区交通微循环的建设逐步走向市场化、制度化、正规化。 3、高校校区电瓶车的优势与作用: 第一,满足了高校校区为学生老师提供便民服务的需求,降低了学生老师的出行成本,提高了短距离出行的安全系数。电瓶车交通可以让学生老师就近招手上下车(教师免费乘坐),线路也相对固定。此外,还可推出24小时呼叫服务,如有学生老师出行,可以电话呼叫,就近的电瓶车将迅速赶到。因此,电瓶车交通是高校为学生老师办的一件大好事,是一项民心工程。 第二,与汽车相比,电瓶车具有绿色环保、造型时尚、驾乘舒适、安全便利、零排放、无污染、低噪音等优点,与摩托车、自行车相比,又具有安全、舒适、廉价、便捷、集中运输节省道路停车场资源等优势;电瓶车交通从环保出发,通过引进零排放电瓶车,融入环保理念,在创造良好交通环境的同时,可以规范地区交通秩序,提升校园内学

生老师的环保意识,改善高校校区空气质量。 第三,电瓶车交通可以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服务。高校校区电瓶车交通的开通,可以从学生中安排电瓶车驾驶员,即经过统一培训,获得开电瓶车的资格,为高校学生勤工助学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 总之,校园内开通电瓶车,使广大师生能在校园内快速穿梭,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提高他们对校园的认可度满意度,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未来预见性,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和顺应趋势的良策善举,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 三、建立高校校区电瓶车交通系统解决方案 1、硬件解决方案 根据各高校校区不同的交通要求,可采取八座和十座两种不同的电瓶车型,主要参数如下:

交通大数据的应用

交通大数据应用分析 大数据时代是在现代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衍生而来,大数据诞生以来,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积极探索数据的来源、安全等问题,并将其应用于智能交通、智慧政府、智能金融等各行各业各个领域。[1]在政策方面,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文件,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大数据的发展与应用;在实践方面,2016年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互联网+交通”项目在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有效提升了城市的智能化水平。交通大数据是“互联网+交通”发展的重要依据,其发展及应用在宏观层面能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规、设、建、管、运、养”等提供支撑;在微观层面能够指导优化区域交通组织,如:优化交通信号、交通诱导、路况融合、规范停车场管理等。[2] 一、“互联网+交通”发展形势分析 根据高德地图发布的《中国“互联网+交通”城市指数研究报告》,2016年“互联网+交通”领域中数据开放、资源共建、政务智能服务、智能出行、交通拥堵、绿色出行、交通大数据发展势头强劲,七大热点紧跟时代前沿,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且与社会大众的生活就业息息相关。[3]在新常态新形势之下,结合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互联网+交通”领域将重点发展绿色、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大容量公共交通,一是通过借助“互联网+交通”领域的前沿技术,模拟城市交通运行情况,采取有效的诱导与控制措施,引导居民出行方式,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公众出行效率与出行舒适度;二是通过政府与企业建立合作协调与资源共享机制,借助“互联网+交通”领域先进技术,共同致力于提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充分实现城市道路体系的高效率利用。[4]实践证明,交通大数据是“互联网+交通”发展的关键支撑,是“互联网+交通”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构建智能出行系统,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实现绿色出行的基础,因此,在“互联网+交通”背景下,不仅要关注交通大数据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如何解决交通大数据的来源、安全、储存及使用效率,充分发挥交通大数据的价值更为关键。[5]

我国城市交通现状及对策

精心整理 我国城市交通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城市交通系统是一个城市高速运转和保持活力最主要的基础设施之一。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和私家车的快速增长,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许多城市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基于我国城市交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提出了促进城市交通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进而达到优化城市ts.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和车辆不断增加,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着越来越艰巨的任务,城市交通拥堵、交通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实现城市交通系统快捷、安全、高效地运转,对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一些突出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交通系统作为现代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合理控制生态环境污染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城市交通系统是由道路系统、流量系统和管理系统组成的一个典型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交通流具有自适应性、动态、随机、反馈、多行为主体、非线性等基本特征[2]。由此可以看出城市交通系统包括很多方面的因素,对城市交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是一项复杂的任务。 1 1.1 题, 1.2 体的碳排放结构中占据较高的比例。近年来随着城市机动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运输业对油品的消耗较大的用能特点,城市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每况愈下,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另外,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近年来,在我国环境投诉案件中,噪声投诉的比重正逐年提高,在特大城市已经高达40%以上,交通噪声的影响已经从单纯的环境问题逐渐发展成为社会问题。[4] 1.3机动化出行比例明显提高

微循环系统定义

微循环系统定义? “微循环”是出自医学上的术语,后来沿用至城市交通领域。一座城市的道路网就好比人体内的血管,有主动脉和静脉,还有毛细血管,而毛细血管的数量和长度要远远大于和多于主脉和静脉。城市里的快速路、主干路便是联系各个功能单元的主血脉,而干道网络以外的次干路、支路、胡同等就是城市内数量惊人的毛细血管,它几乎存在于城市的任何地方。因此,我们将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定义为由次干路、支路及以下等级道路组成的区域道路网络运输体系。微循环系统与由快速路和主干路组成的主循环系统相比,具有更高的路网密度和更长的道路总长,可以缓解干道交通压力,提高路网的连通性和可达性,进而提高干道网络整体集散能力和运行效率。 我们调查的地点? 南昌市江大南路及周边区域的道路交通微循环(南京东路,上海北路,北津东路,上坊路的中间区域) 我们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交通不顺畅的问题? 江大南路上交通容易被堵(包括原因),上坊路的利用问题(车辆来往较少,且道路不直,在上坊路菜场的拐角处有两个接近90度的大弯,对车辆通行造成了一定的麻烦,拐弯处盲区大) 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 江大南路交通堵塞问题 1.在路口处设置一个显眼的路牌,明确这是单行路,路中加设禁止掉头的路牌 2.在停车场前10m左右处加一个停车场的标志,防止行车因为错过停车场而选择掉头或将车直接停在路边的情况 3.拆掉部分围墙,打通几条支路(打通江西省艺术研究院和荣昌新苑住宅区背面的路)可以将车辆直接引入南京东路,当前方发生堵车时,车辆可以快速的从这两条支路通行,缓解江大南路的交通压力 上坊路的利用问题 1.修改拐弯处的路线,使路线整体趋于缓和,适合车辆转弯,同样也要拆除转弯口两旁的建筑减少盲区 2.上坊路沿路都是小区,几乎没有支路可用来分流,小区形成的大多是断头路,我们建议把小区的围墙拆掉一部分,形成通畅的支路 结语 微循环系统犹如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通畅与否直接影响着城市交通能否正常运转。省外主要发达城市在城市干道系统建设的同时,都特别注重微循环系统的同步建设。而省内像南昌等主要大城市在城市路网建设的过程中,过分强调干道系统的建设,对微循环系统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影响了路网整体承载能力的提高。正是基于这一点,从微循环系统定义及需求分析出发,重点阐述了江大南路及周边微循环系统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同时提出了微循环系统的建设思路,力求为南昌市乃至其他城市路网建设提供借鉴。

城市交通规划论文

我国城市交通所存在的问题 河南城建学院交通工程系 引言 通过对第一章的学习。我了解了什么是城市交通,城市交通与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发展,以及现代我国的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的现状。然后分析了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对策。 通过对课本的学习以及对课外知识的了解,我发现我国的城市交通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道路承载力相对低下 尽管近十年以来,我国的道路人均面积增长幅度较快,但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平均20%的增长速度。 首先,我国目前大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尚不及发达国家的1/3。其次,我国大城市市区正处于从中心区向郊区化扩散过程中,近几年城市道路建设的增加,主要分布在新开发的市区和郊区,相对来讲,中心区的道路面积率反而略有下降。再次,城市房地产开发集中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过量的交通,造成道路超负荷运载。 2.机动车增长速度过快 目前,我国许多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已开始进入机动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机动车对城市交通的冲击日益明显,机动车与行人、非机动车的矛盾已成为城市交通的主要矛盾 近年来我国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加快。根据我国轿车增长分析,每当轿车拥有量年增长率超过20%时,必将引起当年以及随后几年城市交通恶化。我国现有城市路网一般都是密度低、干道间距过大、支路短缺、功能混乱,属于低速的交通系统,难以适应现代汽车交通的需要,阻碍着汽车化在城市的实现。 3.公共交通发展缓慢 建设部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公交出行的分担率不足 10%,特大城市也仅有 20%左右,公交车速已越来越低,高峰时平均车速只有 10 公里/小时左右,比自行车还慢。出行难、行路难、交通时间成本不断增加、公交车比自行

车还慢……,近年来,中国城市交通中的种种"软肋"开始凸显,不仅给人民群众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也拖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后腿"。如何解决这一城市"顽疾",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伴随着城镇化过程当中的一个长期任务,它绝不是建设部发一个文件就能够马上解决的问题。第一,城市交通问题到今天已经是非常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了,这是一个历史积累的问题,不能说积重难返,至少是历史上积到今天,这个疙瘩是很大的一个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个矛盾和问题,必然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马上就立竿见影。但是我们坚持不懈的长期做下去,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第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包括软件管理,就是城市的交通组织、城市的交通管理、市民的参与、城市交通的合理引导。同时,它还包括很多硬件建设。比如说城市道路的设计、城市道路设施的完善情况,有一些城市的道路不完善,交通组织也有困难。 4.交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尽管机动车拥有量大幅增加,但是,我国城市中交通管理和交通安全的现代化设施却很少。在车辆、道路和交通管理系统、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城市交通管制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信息采集和信息提供技术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近年来,虽然有少数城市研究和引进了一些国外先进的交通信号管理系统,但由于交通管理设施不足、管理水平低下,我国交通事故率仍居高不下。 从停车场看,大城市中特别是中心区严重短缺停车设施,车辆大都停在道路和人行道上,加剧了拥挤堵塞和事故发生。此外,国际上正在研究并开始使用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在我国基本上还是空白。 5.交通发展战略缺乏科学统筹 城市交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研究交通需求和供应的平衡,还要考虑土地和财力的可能,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当前出现的城市交通问题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的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治理工作往往顾此失彼,前后失调,投入不小,而收益不大。 有一些大城市热衷于建设高标准的大型交通工程,出现了许多立交桥、高架道路和城市环路,以为只有高标准的大型交通工程,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交通问题,实际上这种办法只能缓和暂时矛盾,拥挤问题不但没有解决,甚至诱发聚集

建立校区交通微循环系统方案

建立校区交通微循环系统方案 1 2020年4月19日

建立校园电瓶车交通系统方案 一、背景 当前在长沙许多高校校区特别是大型高校校区,区内没有公交车经过,而校园内部距离较远,每天师生流动量又很大,办公室、教室和宿舍一般都远离地公共汽车站,经常要行走10分钟到半个小时去车站搭公交,无论是学生出行、老师上班办事等都很不方便。如果解决了从高校校区到公共汽车站的双向短途交通,则能够大大方便师生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改进高校校区学生老师出行难的交通状况。 长沙大多数高校校园面积较大,学生宿舍错落分布,常常离教学楼和图书馆比较远,使得学生老师很大一部分原来能够用来学习或者休息的时间都浪费在东奔西赶的路上了,若遇阴雨连绵或者大雨滂沱,相同的路程要走上更长的时间,如在酷暑,则头上骄阳,脚底热路,如在寒冬,则冷风相伴,需要克服的困难更大。 另外,师生春秋两季开学返校、放假离校,或平时探访亲友回来一般携带着较重的行李,而校门到宿舍又有一段距离,不得不搭乘摩托或出租车,故时常可见社会车辆进出校园,这类车辆一般车速较快,而且社会人员和车辆的大量、持续涌入是校园安全的隐患。 而且,随着高校发展的日新月异,办学质量稳步上升,各学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校办学规模也在逐年扩大,因此高校人数的增多,面积的扩大将 会对校园便捷交通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 基于以上几点,随着高校校区社会综合环境的不断变化,解决高校校区道路交通环境问题就显得日益突出。因此,发展高校校区便民交通微循环建设,在高校校区开通运行安全环保的电瓶车,打通高校校区交通的毛细血管,是从根本上解决校园内学生老师出行,创立绿色环保型校园,改进高校校区交通环境秩序等问题的一剂良药。 二、高校校区电瓶车交通系统概述 1、电瓶车发展历史: 电瓶车是由电池驱动的机动车。它源于19世纪80年代,开始是用作私人轿车、载重卡车和城市公共交通车。电瓶车的低速度、充电里程虽然有限,但因其无噪音、维修费低使其得以普及。1920年之前,电瓶车一直在和汽油车竞争,因为电动启动器使汽油动力车变得更具吸引力,加上大量生产使汽油车成本降低,使得后来电瓶车开始减少。从70年代开始,各国又重新对电动车产生兴趣,特别受到不应依赖外国石油和环境问题影响,经过一再改进电瓶车速度和行驶距离,电瓶车使用更加广泛。在欧洲电瓶车一直被用作短程客、货运车。 2、国内高校校区电瓶车交通发展情况: 当前国内的电瓶车主要用于观光载客、搬运货物之用,电动 观光车的主要用途是在公园、景区、休闲度假村、社区、医院、 3 2020年4月19日

交通微循环以东莞为例

交通微循环=城市毛细血管 近年来,大城市拥堵已成为常态,中小城市也逐渐进入交通拥堵时期,“市区马路越修越宽,但交通怎么反而越来越堵了?”如果您经常在市区上下班高峰期出行,您对此一定深有体会。市区经过近几年的交通建设,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环形放射式”的干道路网结构,但是由于上一阶段的建设重点还是放在东莞大道、东江大道等主要道路的建设上,对于次干道和支路网的建设还重视不够,次支路密度相对较低并缺乏系统性,导致几乎所有的交通都需通过主要干道进行转换,加剧了这些干道的交通拥堵,特别是在一些大的交叉口经常要等3~5次红绿灯才过得去。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要逐步建立完善的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那么,什么是交通微循环?它又能给我们日渐拥挤的城市交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1、什么是交通微循环?它有什么作用? 微循环原本是个医学概念,通 常是指由微动脉经毛细血管到微静 脉这一段血管中的血液循环。如果 将我们的城市比喻成一个人,那么 城市的道路就类似于人体内的血 管,其中高快速路、主干道、次干 道就类似于人体内的主干血管,而 那些胡同、里弄、窄巷和便道等就 类似于人体内的毛细血管。虽然一 个毛细血管微不足道,但是由于数 量众多,所以有着调节静脉回流的 重要作用。人体的微循环机能一旦 发生障碍,各器官的机能活动就会 受到影响,甚至危及生命。类似的, 我们城市中的大量的支路和巷道也 起着调节车流的重要作用,一旦城 “画地为牢”,新旧小区吞没了支路(换图片) 市的交通微循环出现了问题,就容 易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甚至是交通瘫痪。通过上面的解释,我们可以将交通微循环系统理解为由部分城市次干道、支路及支路以下道路组成的局部的道路交通系统网络,是一个以打通断头路,加密次支路网,挖潜次支路通行能力,提高次支路的道路利用率为主要手段的包含

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对策与途径(精品)

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对策与途径(精品) 治理城市交通拥堵,有效缓解“行车难”、“停车难”,是省委省政府关注民生、顺应民声的重大决策。2013年是我省全面实施治堵工程的开局之年,全省上下坚持目标、任务、措施三重并抓,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治车、治路、治人三管齐下,多方联动、虚实结合、扎实推进,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各方协作、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模式,治堵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是交通基础建设明显提速。至去年12月25日,全省新增专用停车位、地下空间停车位、公共自行车均比上年翻一番,治堵主要目标任务能够完成。 二是公交优先战略明显强化。各地从保障基础设施和路权“两个优先”入手,把公交优先作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出路。11个设区市公交分担率均有所改观。 三是道路交通管理明显改善。自去年3月1日开展集中整治8类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一号行动”,至去年12月底,全省共查处重点违法行为371.8万起,路面“见警率、管事率、管控率”明显提高,许多探索性举措引起较大社会反响,如杭州交警部门“宣、改、管、治”齐头并进模式,绍兴“全警上路”

治堵策略,温州交警部门“挂牌招才”治堵办法。 但是,当前我省治堵工作存在“三个不平衡”: 一是城市与城市之间工作进度的不平衡。有的地方个别项目明显滞后于全省平均进度。 二是突击整治与长期治理之间的不平衡。相比北京、上海、江苏等兄弟省市,上海提“治堵畅通工程”,江苏提“畅通工程”,我省较多地停留在应急治理状态,在管理体制、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和理论研究等方面均有待加强。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交通拥堵呈现出向中小城市和农村中心集镇加速蔓延的势头,不少地方对此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三是治堵效果与群众满意度之间的不平衡。 监督调研组认为,当前我省城市交通突出存在着四大结构性制约因素: 第一,规划布局不合理,单核城市发展模式成为城市交通的先天性制约因素——职住不匹配矛盾突出,“钟摆式”拥堵加剧;功能要素高度聚集,“向心式”交通问题日趋严重。 第二,路网结构不科学,快速路密度低、不配套成为城市交通的基础性制约因素——路网密度过低,等级结构尚不合理;立体交通严重滞后,过度依赖平面交通;停车位严重不足,很大程度制约动态交通。机动车与停车位合理比例通常为1∶1.2~1.5,但我省各地明显偏离,杭州情况更为严峻,只为1∶0.4。

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

对中国公共交通现状的分析 班级:行管131 姓名:石大清 学号:1302010261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的需求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涌向城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我们不难想象,这会给我们的城市带来极大的影响,其中以城市交通最为严重。城市交通拥堵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从目前的形式上看,产生交通问题的原因十分的复杂,包括道路发展、交通管理、城市布局等各方面的因素。与国外我们熟悉的城市相比,我们的道路与他们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城市交通状况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道路设施的建设、城市交通的管理水平以及全民交通意识有很大地联系,要缓解我国目前的交通问题,政府以及交管部门必须充分认识交通的必要性,从全方位入手,采用科学的方法规划好交通。 当前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状况: 1、城市规模逐步扩大,运输压力沉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大规模城市化的辉煌成就,这就为把人群带到大城市寻找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人群大量涌入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随之也会大量地增加,导致城市承受着巨大的交通压力。 2、机动车增长加快,道路容量不足。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机动车慢慢取代了非机动车的地位而且发展的越来越多,导致的是城市的道路年年增加,但是交通却是愈来愈重。我国的城市路网一般都是密度低、干道间距过大、支路短缺,功能混乱,这种低速交通系统,很难适应现代汽车交通的需求。

3、公共交通萎缩,出行结构不合理。从80年代后期开始,城市公交持续萎缩,运营效率、经营管理、服务水平、经济效益等都出现了衰退的现象,便会有一部分人转移出来,选择其他的交通方式,从而导致出行结构的不合理。 4、道路交通信号的缺陷,人们自身的素质问题。在交通比较复杂的地段,交通信号极为重要,一些路标线、箭头、文字、信号灯等,他们分别发挥着分离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掉头或直行、转弯、分离行人和机动车的作用,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为了自己的行驶便利,往往将这些交通信号视若无物,在道路上肆无忌惮的行驶、行走,完全无视交通规则,把理想的好变成现实的杂乱,甚至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当然,在一些不重要的路段,由于管理者的疏忽,往往会缺少一些交通信号,这样也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国的道路交通在规划和管理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同时,应该对道路交通规则采取法律的保护,对那些违反道路交通规则的行为要严加惩罚。对车辆的行驶严加排查,对人们灌输交通知识。通过合理的交警分配保障道路的通畅运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中国当前的道路交通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在技术细节的处理上。在技术方面,我国在道路设计上的技术已经和其它道路建设较发达的国家相差不远,但是在技术细节的处理上,却还是相距甚远。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的道路交通中,出问题的往往不是那些重大技术,反而是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出现问题。 2、公路网不发达,后期的管理不及时。我国在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市道路的建设是较好的,但在不发达的农村,道路问题是急需待解决的。以美国为首的道路交通规划比较好的国家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城镇---农村公路网规划的是很好的,但是在中国,一些偏远的农村甚至还没有公路,而在一些主要的省市道路而是过于繁华。

交通微循环的研究及运用

交通微循环的研究及运用 1、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挤、交通事故、环境污染、能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城市交通问题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面临的重要战略性问题,其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危害生态平衡等的关键问题。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已成为当前十分重要和需要迫切解决的大事。 许多国家不断推出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的对策,其中建立和完善交通微循环系统是切实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的上策。为使有限的交通资源效益最大化,明智的城市政府必然会制定适合本城市的交通发展战略,以达到较优的交通效率,而建立和完善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微循环定义 对于微循环,可以给出两个定义,即医学上的定义和交通上的定义。医学上的微循环强调了场所、尺度、功能和全局影响几个要素。但这些要素并不全面,未涉及下述两点: 1)微循环的流量、速率和运输载体特征。在常温、正常湿度和空气压力的情况下,即人体未发生病变、未进行剧烈运动时,因为要维系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单位时间通过人体某血管截面的血液流量大致是恒定的。但在非常规情形下,例如人体高速运动后急需散热,微循环的流量、速率可能剧烈变化。这和每天有着相对规律的早晚高峰和季节性特点的交通流,有一定差异。 2)人体如何调节微循环。尽管和50多年前微循环研究刚刚兴起时相比,科学家对微循环的各个方面已经知道更多,但是依然没有取得像当初细胞学说那样具有突破意义、甚至是跨学科的进展。相对而言,通过假定出行个体总是选择经济代价最小或个人感觉效应最大的路径出行以及利用“四阶段”交通规划模型,交通模型和规划人员反倒可以在一定的精度范围内,预测交通流的产生、空间分布、方式划分和各路段流量。希腊雅典、中国北京等地的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表明,来自交通系统外部的行政命令可以对交通流的产生、方式划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医学上的微循环和交通微循环有着显著不同。 把医学上的微循环要素借鉴到交通规划里,可以认为交通的微循环是发生在支路上的人、车流动。但交通微循环的根本目的是人、货的高效、安全和低污染地流动,而不是车辆本身的流动。在流量、速率方面,部分支路上的交通流具有明显的早晚高峰和季节性特征。 3、国内外研究现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