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肺炎的常识
非典型性肺炎的健康宣教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 态,避免焦虑、抑
郁等不良情绪
_
4
非典型性肺炎的预 防与控制
政府政策与措施
1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2 加强医疗救治和预防措施,提高医疗救治水平 3 加强卫生监督和执法力度,确保医疗机构和公共场所的卫生安全 4 加强宣传教育和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病意识和能力 5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非典型性肺炎的挑战
SARS-CoV是一种单链RNA病毒,主要通过飞沫 传播。
非典型性肺炎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 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衰竭和死亡。
非典型性肺炎的易感人群包括老年人、儿童、孕妇 和患有慢性病的人群。
非典型性肺炎的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患者咳 嗽、打喷嚏时产生 的飞沫,可被健康 人吸入而传播
接触传播:接触患 者使用过的物品, 如餐具、毛巾等, 可被健康人接触而 传播
疫功能
辅助治疗
心理治疗:缓解患者的焦 虑、恐惧等情绪
A
物理治疗:如按摩、针灸 等,缓解患者的不适
C
B
营养支持:提供充足的营 养,增强患者的抵抗力
D
康复治疗:帮助患者恢复 身体机能,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护理
01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及时发现并治疗疾
病
02
03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提高免
疫力
0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如充足的睡眠、
非典型性肺炎 的健康宣教
x
目录
01. 非典型性肺炎的基本知识 02. 非典型性肺炎的预防措施 03. 非典型性肺炎的治疗方法 04. 非典型性肺炎的预防与控制
_
1
非典型性肺炎的基 本知识
总后卫生部防疫局非典型肺炎

传播途径与症状
传播途径
非典型肺炎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其排泄物、体液、血液等。此外,病 毒可附着在空气尘埃中,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
症状
非典型肺炎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肌肉酸痛、头痛、乏力等症状。 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急促、紫绀、肺部啰音等严重症状。
针灸治疗
通过针灸刺激穴位,调 节人体气血,缓解症状。
推拿按摩
通过推拿按摩手法,舒 缓肌肉紧张,改善呼吸 功能。
食疗调理
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 推荐相应的食疗方,如 银耳雪梨汤等。
其他治疗方案
心理支持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减轻焦虑和恐惧情绪。
康复治疗
对于康复期的患者,提供康复训练和指导,促进身体 功能恢复。
THANKS
感谢观看
非典型肺炎的未来展望
疫苗研发进展
01
02
03
疫苗研发
针对非典型肺炎的疫苗研 发正在进行中,目前已有 多个研究团队取得一定进 展。
临床试验
疫苗研发成功后,需进行 严格的临床试验,确保安 全性和有效性。
推广应用
一旦疫苗获得批准,将逐 步推广应用到全国范围内, 提高人群免疫力。
药物研发进展
药物筛选
针对非典型肺炎的药物筛选工作正在进行,旨 在发现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药物。
02
非典型肺炎的预防措施
日常预防措施
保持室内通风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 通,有助于降低病毒在密闭环境 中的传播风险。
勤洗手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者 使用含有至少60%酒精的手部消 毒液,以减少接触传播病毒的风 险。
避免接触患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经常用肥皂和水洗手,特别是在 接触公共场所后。
正确佩戴口罩
在人群密集的场所,佩戴医用口 罩以阻止病毒传播。
接种疫苗
及时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传染性 非典型肺炎的发生。
诊断与治疗方法
诊断
通过临床症状、X光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确认传染性 非典型肺炎的诊断。
治疗
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药物、支持性护理和氧 疗等,以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
全球应对情况
1
爆发初期
疫情迅速蔓延,各国采取封锁和限制措施,加强检测和隔离。
2
疫苗研发
全球科学家合作研发疫苗,加快疫苗生产和分配。
3
经济复苏
国家逐渐解封,经济活动恢复,但仍需保持警惕和防控。
结论和展望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合作的加强,我们有信心最终战胜疫情, 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该病毒可通过空气飞 沫传播,并导致肺部感染和炎症。
疾病定义
病因和传播途径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由冠状病毒感染引起,主要 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尤其是在与感染者近距离 接触时。
疾病症状和影响
该疾病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严 重情况下,可能导致肺部感染和器官衰竭。
如何预防非典型肺炎

如何预防非典型肺炎引言近年来,非典型肺炎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非典型肺炎(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播性和感染力。
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介绍如何预防非典型肺炎,帮助大家增加对于这一疾病的认识,并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
了解非典型肺炎首先,要了解非典型肺炎的传播途径和症状。
非典型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能通过接触污染物体的方式传播。
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干咳、乏力、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肺部感染和器官衰竭。
预防非典型肺炎的措施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非典型肺炎的措施:1.勤洗手经常用肥皂和水洗手是预防非典型肺炎的基本措施之一。
洗手时间至少要20秒,并确保彻底清洗双手的每个部位,包括指缝、指尖、手背等。
如果没有肥皂和水,可以使用含有酒精的洗手液。
2.避免接触患者非典型肺炎是通过飞沫传播的,因此应尽量避免与已经感染的患者接触。
如果必须接触患者,应佩戴口罩、手套和防护服,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和分泌物。
3.佩戴口罩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阻挡飞沫传播的途径,同时也能够防止自己直接接触到可能被污染的物体。
选择一次性口罩,并在佩戴过程中注意不要触摸口罩表面。
4.保持距离尽量避免与他人近距离接触,保持至少一米的安全距离。
由于非典型肺炎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5.注意咳嗽礼仪当感到咳嗽或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避免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使用过的纸巾应立即丢弃,并及时洗手。
6.加强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可以有效降低病毒在空气中的浓度,从而减少感染的风险。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7.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饮食,充足睡眠,适量运动可以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抵抗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8.及时就医如果出现与非典型肺炎相似的症状,如发热、咳嗽等,应及时就医。
在就医过程中,应告知医生是否曾接触过疫情地区,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判断病情并给出正确的治疗方案。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的基本知识

预防措施:公共场所卫生
加强对公共场所的消毒和清洁工作,提供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防护用品,确保公众的健康安全。
病毒的检测方法
常用的病毒检测方法包括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和病原学检测,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及早发现和诊断传染性非典 型肺炎病例。
病毒的潜伏期和症状
潜伏期长达14天,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以及肌肉酸痛。
预防措施:个人卫生
勤洗手、正确戴口罩、避免接触病原体和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个人防范传 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重要措施。
预防措施:社区卫生
加强社区卫生管理、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早发现早隔离、封控疫情,是有效 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关键。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的 基本知识
了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基本知识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该病的定义、传播 途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以及对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什么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由特定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和疲劳。
病毒的传播途径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传播。
非典型肺炎预防手册

非典型肺炎预防手册徐州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目录前言一、关于非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的概念 (1)□非典型肺炎发病的原因 (1)□非典型肺炎的潜伏期有多长 (2)□非典型肺炎的主要症状 (2)□非典型肺炎的诊断标准 (3)□非典型肺炎重症病例诊断标准 (4)□非典型肺炎的传播途径 (4)□非典型肺炎的传染源 (4)□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特点 (6)□非典型肺炎的并发症及预后 (6)□何谓输入性非典型肺炎 (7)□非典型肺炎有哪些易感人群 (7)□哪些情况属于密切接触 (7)二、非典型肺炎与其他疾病的区别□非典型肺炎与一般感冒有什么区别 (8)□非典型肺炎与一般感染有什么区别 (8)□非典型肺炎和典型细菌性肺炎有什么区别 (9)□非典型肺炎和支原体肺炎有什么区别 (9)三、个人防护□非典型肺炎的预防 (11)□出现可疑症状应采取的措施 (12)□与可疑病人接触后的处理 (12)□与来自疫区人员接触后的处理 (13)四、非典型肺炎的治疗□非典型肺炎的一般治疗 (14)□非典型肺炎的对症治疗 (14)□非典型肺炎能治愈吗 (15)□目前哪些药物可抑制非典型肺炎 (15)□出院病人的参考标准 (16)五、常用的消毒方法□室内无人时的空气消毒 (17)□室内有人时的空气消毒 (18)□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消毒 (18)前言春季是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多发季节,受气候影响容易引发某些呼吸道传染病的局部流行。
近一时期在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生了以“高热、干咳、白细胞正常或偏低、肺部X线有片状浸润性阴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非典型肺炎病例。
病人发病急、发烧、畏寒,同时伴有头痛、乏力、干咳、少痰。
该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可近距离通过密切接触传播。
由于这种疾病比较罕见,出现的又比较突然,以及人们普遍缺乏相关的知识,所以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恐慌。
校党委、校行政对此工作高度重视,并根据国家、省、市的部署迅速采取了积极措施。
为做好“非典”的预防工作,我们编印了这本手册,帮助大家了解该病的主要症状、诊断标准以及预防、治疗措施等,有助于大家积极预防。
板报墙报知识资料之预防非典型肺炎

板报墙报知识资料之预防非典型肺炎肺炎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及物理、化学、过敏等因素引起的肺部炎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典型肺炎医学上一般将主要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大叶肺炎或支气管肺炎称为典型肺炎。
非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是指目前病原尚不明确,在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
非典型肺炎的发病原因和症状原因:一般人以为“非典型肺炎”就是支原体肺炎的同义词,这是不正确的。
支原体肺炎“非典型肺炎”炎最重要的原因,其他的病原还包括了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退伍军人病菌及其他多种病毒。
这次在我国广东部分地区发生的“非典型肺炎”经过卫生部及广东省专家的努力,已经否定了肺鼠疫、肺炭疽、钩端螺旋体病、出血热、军团病这些疾病。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最新消息,初步认定这次致病的“罪魁祸首”可能是衣原体状颗粒物。
境外很多专家认为可能是一种病毒,主要怀疑副黏液病毒和冠状病毒。
但是最终的病因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确定。
症状: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高于摄氏度)、头痛、乏力和咳嗽,部分病人有呼吸加速、气促或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早期白细胞数正常或降低,肺部影像学显示肺炎性改变。
非典型肺炎潜伏期、传播途径、传染源“非典型肺炎”潜伏期约为到天,通常在到天发病。
该病在一定条件下传染性较强,主要通过近距离的飞沫传播、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医护人员是本病高危人群。
“非典型肺炎”最初的传染来源目前认为传染源有以下几种:()“非典型肺炎”患者。
()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也就是已感染了病原但尚未发病者)。
()其他传染源。
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显示:广东省部分城市的首发病例(多为厨师或市场采购人员)以及少数聚集性病例中的“首例病例”和一定数量的散发病例并没有同类病例密切接触史,由此推测本病可能存在其他传染来源。
非典型性肺炎护理业务学习PPT课件

谁是非典型性肺炎的高风险人群? 年长者
老年人由于免疫系统衰退,感染风险更高。
需特别关注并定期检测。
谁是非典型性肺炎的高风险人群? 免疫缺陷者
如HIV感染者、接受化疗者等,均属于高风险 人群。
这类患者在护理上需加强预防和监护。
谁是非典型性肺炎的高风险人群? 生活环境
在拥挤和低通风的环境中生活的人群,传播 风险增加。
向患者和家属普及非典型性肺炎的知识,提 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健康教育应包括预防措施、症状识别和何时 就医等内容。
如何预防非典型性肺炎?
如何预防非典型性肺炎? 疫苗接种
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可有效降低感染风 险。
尤其是高风险人群,应增加疫苗接种率。
如何预防非典型性肺炎? 卫生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密切接触感 染者。
常见病பைடு நூலகம்体包括支原体、衣原体和病毒等。
什么是非典型性肺炎? 病因
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因多样,最常见的包括病毒感 染和细菌感染。
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进行病原体检测。
什么是非典型性肺炎? 流行病学
该病在特定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在冬季与 春季,易传播。
了解流行病学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预防措施。
谁是非典型性肺炎的高风险人 群?
非典型性肺炎护理业务学 习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非典型性肺炎? 2. 谁是非典型性肺炎的高风险人群? 3. 何时需要就医? 4. 如何进行日常护理? 5. 如何预防非典型性肺炎?
什么是非典型性肺炎?
什么是非典型性肺炎?
定义
非典型性肺炎是一种由各种微生物引起的肺部感 染,症状通常不典型,常见于年轻人和免疫力低 下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ars传播途径 2005005-11-10 21:52SARS传播途径SARS主要传播方式是人与人的近距离接触。
大多数SARS新患者都是SARS 患者的照顾者或同住者,或沾有传染性液滴的他人皮肤或物体,然后接触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
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SARS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将液滴喷到自己身上、或邻近的物体表面。
另一种可能性是SARS可以透过空气或目前不知道的其他方式被更广泛的传播。
传染源目前的研究显示非典型肺炎患者、隐性感染者是非典型肺炎明确的传染源。
传染性可能在发热出现后较强,潜伏期以及恢复期是否有传染性还未见准确结论。
2003年5月13日,日本冲绳生物资源学院的科学家发现,导致严重性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的作用因子是一种鸟类病毒的变异形式。
但动物是否是传染源,目前来说仍有争议。
传播途径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已经基本证实,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近距离的空气飞沫传播、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和密切接触造成传播。
易感人群因为SARS病毒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以往未曾在人体发现。
所以不分年龄、性别,人群对该病毒普遍易感。
发病概率的大小取决于接触病毒或暴露的机会多少。
高危人群是接触病人的医护人员、病人的家属和到过疫区的人。
2003年5月17日,在WHO总部日内瓦召开了一次SARS流行病学专家会议。
大会讨论认为SARS基本是通过大的飞沫侵入鼻或肺部的黏膜引起传播,而非粪(尿)——口途径传播。
同时,专家们认为这一疫病已日趋得到控制。
然而在中国仍有两个谜题悬而未决:病毒来源以及另一种可能的传播途径。
会议很大程度上确定了先前SARS的感染与控制模式,同时也传达出疫病爆发得以控制的信号。
WHO全球预警反应项目组协调人Michael Ryan说:“我们在流行初期制定的控制措施已经奏效,现在我们已能切断传播的环节……而且我们已看到每个病例的二级病例大幅下降,疫病正在控制之中。
”香港特别行政区卫生署主任Margaret Chan也宣布SARS的传播途径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染。
她还表示香港淘大花园300人的感染主要由不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造成SARS患者粪便及尿液气溶胶化所致。
加拿大卫生部,免疫与呼吸疾病分部主任,Arlene King也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
她还指出:除了呼吸道飞沫,人们还能产生其它具有感染性的气溶胶,如粪便或尿液的气溶胶也会被吸入进而造成传染。
这种传播不同于通常所说的粪-口传播途径,后者需要粪便污染的食品或水。
关于SARS病毒的动物源性宿主及其来源仍未确知,且相关研究进展甚少。
但King认为,尽管这种病毒可在动物体表和体内检测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动物或昆虫传播此种疾病。
另一方面,通过对猴子的研究证实SARS病原体为冠状病毒的研究小组表示,目前尚不能排除合并其它感染也会加剧SARS病情。
来自Erasmus大学病毒研究所的负责人Albert Osterhaus也表示,尽管只有四只短尾猴用于试验,但其感染了冠状病毒后的病理改变与人非常相似,这些不能排除其它感染加重了SARS,但以目前有限的试验还不能妄下结论。
非典型肺炎的症状2011-9-5 20:44 满意回答急性起病,自发病之日起,2~3周内病情都可处于进展状态。
主要有以下三类症状。
(1)发热及相关症状常以发热为首发和主要症状,体温一般高于38℃,常呈持续性高热,可伴有畏寒、肌肉酸痛、关节酸痛、头痛、乏力。
在早期,使用退热药可有效;进入进展期,通常难以用退热药控制高热。
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对热型造成干扰。
(2)呼吸系统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少部分患者出现咽痛。
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可有胸闷,严重者渐出现呼吸加速、气促,甚至呼吸窘迫。
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多见于发病6~12天以后。
(3)其他方面症状部分患者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非典型肺炎的资料2009-4-22 16:50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器系统的特殊肺炎,重症病例表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并可迅速发展成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
2002年11月在我国广东省部分地区悄然出现的SARS,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始发期后,扩散到我国内地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在全球共波及亚洲、美洲、欧洲等32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2003年8月7日,全球累计发病例数为8,422例,依据报告病例计算的平均病死率达到了9.3%。
【病原学】自2003年1月以来,SARS疫情引起了众多中外科学家的关注。
2003年3月17日,WHO建立了全球网络实验室,开始了SARS病原的联合攻关。
经过全球9个国家13个网络实验室的科学家从病毒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血清学及动物实验等多方面研究,4月16日WHO在日内瓦宣布,一种新的冠状病毒是SARS的病原,并将其命名为SARS冠状病毒。
经典冠状病毒感染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该病毒包括三个群,第一、二群主要为哺乳动物冠状病毒,第三群主要为禽类冠状病毒。
人冠状病毒有两个血清型(HcoV-229E, HcoV-OC43), 是人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人类20%的普通感冒由冠状病毒引起。
冠状病毒也是成人慢性气管炎急性加重的重要病因之一。
基因组学研究结果表明,SARS-CoV的基因与已知三个群经典冠状病毒均不相同,第一群病毒血清可与SARS-CoV反应,而SARS患者血清却不能与已知的冠状病毒反应。
因此,作为一种新的冠状病毒,SARS-CoV可被归为第四群。
SARS-CoV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为有包膜病毒,直径多为60~120 nm,包膜上有放射状排列的花瓣样或纤毛状突起,长约20 nm或更长,基底窄,形似王冠,与经典冠状病毒相似。
病毒的形态发生过程较长而复杂,成熟病毒呈圆球形、椭圆形,成熟的和未成熟的病毒体在大小和形态上都有很大差异,可以出现很多古怪的形态,如肾形、鼓槌形、马蹄形、铃铛形等,很容易与细胞器混淆。
在大小上,病毒颗粒从开始的400nm减小到成熟后期的60~120 nm。
在患者尸体解剖标本切片中也可见到形态多样的病毒颗粒。
病毒在细胞质内增殖,由RNA基因编码的多聚酶利用细胞材料进行RNA复制和蛋白合成,组装成新病毒并出芽分泌到细胞外。
与以往发现的冠状病毒不同,利用Vero E6或Vero(绿猴肾细胞)细胞很容易对SARS-CoV进行分离培养,病毒在37℃条件下生长良好,细胞感染24小时即可出现病变,可用空斑进行病毒滴定,早期分离株的培养滴度一般可达1×106 pfu/ml左右。
在RD(人横纹肌肿瘤细胞)、MDCK(狗肾细胞)、293(人胚肾细胞)、2BS(人胚肺细胞)等细胞系上也可以培养,但滴度较低。
室温24℃下病毒在尿液里至少可存活10天,在腹泻患者的痰液和粪便里能存活5天以上,在血液中可存活约15天,在塑料、玻璃、马赛克、金属、布料、复印纸等多种物体表面均可存活2~3天。
病毒对温度敏感,随温度升高抵抗力下降,37℃可存活4天,56℃加热90分钟、75℃加热30分钟能够灭活病毒。
紫外线照射60分钟可杀死病毒。
病毒对有机溶剂敏感,乙醚4℃条件下作用24小时可完全灭活病毒,75%乙醇作用5分钟可使病毒失去活力,含氯的消毒剂作用5分钟可以灭活病毒。
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由大约30 000个核苷酸组成,与经典冠状病毒仅有约60%同源性,但基因组的组织形式与其他冠状病毒相似。
基因组从5′到3′端依次为:5′-多聚酶S-E-M-N-3′。
5′-端有甲基化帽子结构,其后是72个核苷酸的引导序列。
基因组RNA约2/3为开放阅读框架(ORF)1a/1b,编码RNA多聚酶(Rep),该蛋白直接从基因组RNA翻译,形成多蛋白前体,后者进一步被病毒主要蛋白酶3CLpro切割,主要负责病毒的转录和复制。
Rep的下游有4个ORF,分别编码S、E、M和N四种结构蛋白,它们从亚基因组mRNA中翻译,亚基因组mRNA以不连续转录的机制合成,其转录由转录调控序列(TRS)启始,后者的保守序列为AAACGAAC。
基因组3′端有polyA尾。
病毒包膜为双层脂膜,外膜蛋白包括糖蛋白S、M和小衣壳E蛋白。
M糖蛋白与其他冠状病毒糖蛋白不同,仅有短的氨基末端结构域暴露于病毒包膜的外面。
长而弯曲的螺旋状核衣壳结构由单一分子的基因组RNA、多分子的碱性N 蛋白以及M蛋白的羧基末端组成。
S蛋白负责细胞的黏附、膜融合及诱导中和抗体,相对分子质量大约150 000~180 000,包括胞外域、跨膜结构域以及短羧基末端的胞质结构域。
在经典冠状病毒中,E蛋白和M蛋白可能组成最小的装配单位,E蛋白对病毒的组装发挥关键作用,M蛋白对于病毒核心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与其他冠状病毒不同的是,在S和E之间以及M和N之间有多于50个氨基酸的多肽潜在编码序列,M和N之间还有少于50个氨基酸的多肽潜在编码序列。
同源性搜索结果表明,这些潜在多肽与任何其他蛋白都没有序列的相似性。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现有资料表明,SARS患者是最主要传染源。
极少数患者在刚出现症状时即具有传染性。
一般情况下传染性随病程而逐渐增强,在发病的第2周最具传播力。
通常认为症状明显的患者传染性较强,特别是持续高热、频繁咳嗽、出现ARDS 时传染性较强。
退热后传染性迅速下降,尚未发现潜伏期患者以及治愈出院者有传染他人的证据。
并非所有患者都有同等传播效力,有的患者可造成多人甚至几十人感染(即超级传播现象),但有的患者却未传播一人。
老年人以及具有中枢神经系统、心脑血管、肝脏、肾脏疾病或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肿瘤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不但较其他人容易感染SARS,而且感染后更容易成为超级传播者。
造成超级传播的机制还不清楚,但肯定与所接触的人群对该病缺乏起码的认识以及防护不当有关。
其中有一些超级传播者由于症状不典型而难以识别,当二代病例发生后才被回顾诊断。
影响超级传播的其他因素还取决于患者同易感者的接触程度和频次、个人免疫功能以及个人防护情况等。
超级传播者的病原是否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征尚不清楚。
已有研究表明,SARS-CoV感染以显性感染为主,存在症状不典型的轻型患者,并可能有隐性感染者,但较少见。
尚未发现隐性感染者的传染性。
一般认为,症状不典型的轻型患者不是重要的传染源。
已有本病的病原可能来源于动物的报道,并在果子狸、山猪、黄猄、兔、山鸡、猫、鸟、蛇、獾等多种动物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或血清学检测获得阳性结果。
有人检测发现,从果子狸分离的病毒与SARS-CoV的基因序列高度符合,因此推测本病最初可能来源于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