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弘羊

合集下载

贤良文学和桑弘羊的观点

贤良文学和桑弘羊的观点

贤良文学和桑弘羊的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贤良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形态,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它强调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弘扬,注重表现美好的品质和情感,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贤良文学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现实社会中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桑弘羊是贤良文学观点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观点对于贤良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桑弘羊通过批判现实社会中的文化浅薄和价值缺失等问题,呼吁回归传统的道德准则,并且提出了一系列贤良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方法。

然而,桑弘羊的观点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贤良文学过于强调道德教化而忽视了艺术性的追求,使得作品缺乏创新和个性。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桑弘羊的观点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传承优秀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应该予以支持和推广。

通过对贤良文学和桑弘羊观点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贤良文学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学形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传承优秀文化、培养道德品质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在批判和传承中寻找平衡,推动贤良文学的发展与创新。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贤良文学创作方法,注重艺术性与道德性的统一,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同时,我们也应该对贤良文学的潜在价值和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为文学创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

这些讨论和研究对于读者也有一定的启示。

在阅读贤良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注重品味和审美,不仅要关注道德教化的目的,还要欣赏其艺术价值和人文情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贤良文学的魅力,并在自己的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指引。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引言部分将概述整篇文章的主题和目的,以及总结本文的要点。

接着,第二部分将详细论述贤良文学的观点。

首先,我们将定义贤良文学,解释其所具有的特点。

然后,我们将探讨贤良文学在社会中的作用,包括其对教育、道德和文化传承的影响。

桑弘羊人物简介

桑弘羊人物简介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桑弘羊(前152年—前80年),汉武帝时大臣。

一说生于景帝后元三年(前1桑弘羊像[1]41)。

洛阳人。

出身商人家庭,自幼有心算才能,以此13岁入侍宫中。

自元狩三年(前120)起,终武帝之世,历任大司农中丞、大司农、御史大夫等重要职务,与担任大农丞的大盐铁商东郭咸阳、孔仅二人深得武帝宠信。

元狩年间以后,在桑弘羊的参与和主持下,先后实行了盐、铁、酒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统一铸币等经济政策。

此外,还组织了60万人屯田戍边,防御匈奴。

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暂时缓解了经济危机,史称当时“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桑弘羊以此赐爵左庶长。

武帝后元二年(前87),桑弘羊由搜粟都尉迁任御史大夫,与霍光、田千秋、金日磾、上官桀四人同受遗诏辅佐昭帝。

始元六年(前81),昭帝召集各地贤良文学至长安,会议盐铁等国家大事。

贤良文学反对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等与民争利的政策,力主改弦更张,桑弘羊与之展开辩论。

由于桑弘羊的坚持和封建国家财政方面的需要,当时除废止酒类专卖改为征税外,盐铁官营等各项重要政策仍沿袭不变。

次年,桑弘羊因与霍光政见发生分歧,被卷入燕王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谋反事件,结果被处死。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商人之子少年得志西汉景帝四年(前153年),在洛阳的一个富有商人的家里,生下了一个儿子,他就是汉武帝时著名的理财家桑弘羊。

桑弘羊桑弘羊成为著名的理财家,协助汉武帝处理财政问题几十年,和他的家庭与故乡有很大的关系。

洛阳是周朝建立的一个军事和政治重镇,周公征服殷人后。

把俘虏的殷人以“顽民”的称号安置居住在洛阳,这些人当然不让他们参与政治活动,因而多数就去经商。

到了战国时期,经商已经成为洛阳人的重要职业。

一些人经商致富后,就参与了政治活动。

象有名的苏秦、白圭、师史、贾谊等政治家和商人,就都是洛阳人。

桑弘羊的家庭一定是洛阳很富有的大商人,否则他十三岁不可能就做了汉武帝的侍中。

侍中是一种加官,从大至列侯、将军、卿、大夫,下至太医、郎中,都可以加官为侍中。

桑弘羊:成就汉武伟业的大会计

桑弘羊:成就汉武伟业的大会计

桑弘羊(公元前152年—公元前80年),洛阳人,汉武帝时候的大臣。

13岁时“以心计”入赀为侍中,因能“言利事,析秋毫”,深得汉武帝赏识,被委以重任。

历任大农丞、大农令、搜粟都尉兼大司农等要职,统管中央财政近40年之久。

历史上,桑弘羊忠心耿耿为汉武帝效劳,为民为国耗尽全力,尤其在为国理财方面贡献卓越。

他聚敛资财以增强国力,从而解决了困扰汉武帝许久的资财问题。

司马迁当时对桑弘羊有诸多不满,可是桑弘羊在理财方面的才华令司马迁都赞扬,所以史书称桑弘羊时代是一个“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时代。

南怀瑾在多次在对商界的演讲中提及桑弘羊。

2004年9月,他在给清华大学EMBA学员讲课时就说:“武帝时代,曾有两个商人出来做官,一个是桑弘羊,一个是卜式,帮助汉武帝发展工商业。

”2007年7月,他在给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师生讲课时,也谈起这两人,语气中充满了肯定。

桑弘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不依靠农业富国的思想家。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富强不能只依靠耕种,他不赞同中国自古“重农抑商”的思想。

桑弘羊作为一个“神童”级别的人物,13岁就开始参与国家大事,尤其是从小就精通心算,所以在数字和经济概念上很杰出。

桑弘羊主张政府把工商业包揽过来,由国家出面经商。

这一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并且收到很好的效果。

所以在汉武帝时代,桑弘羊成为著名的理财家,他把国家的经济管理的井井有条,协助汉武帝处理财政问题几十年,成为后人纷纷仿效的理财专家。

其实,桑弘羊在汉武帝时代推行这样的理财观念是很困难的。

汉初以来,仍旧继续实行法家提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国家的很多工商和奴隶主阶层在经济和政治上受到许多限制。

桑弘羊自从13岁开始做侍中,到39岁,做了26年侍中。

在这期间,匈奴频频来犯,所以汉武帝大举用兵进攻匈奴,造成国库亏空,钱财耗尽。

这段故事南怀瑾在很多地方讲过。

那时候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大臣向汉武帝推荐大盐商东郭和大冶铁商孔仅,因为他们在经商方面有很多经验和收获,于是汉武帝决定让他们两个人负责管理盐铁事务,并将盐铁事务收归国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桑弘羊之问最经典十句话

桑弘羊之问最经典十句话

桑弘羊之问最经典十句话桑弘羊,那可是西汉时期了不起的人物啊。

他提出的一些问题,到现在都让人深思呢。

我先来说说第一句吧。

“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

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这就像是在问啊,咱们边境的花费那么大,靠盐铁专卖、酒类专卖、均输这些办法才有点钱去支持边境事务。

现在有些人想取消这些,那府库里没钱了,边境的将士挨饿受冻,怎么办呢?这就好比一个家庭,外面有坏人可能随时来捣乱,你得有几个赚钱的法子来养活看家护院的人。

要是把赚钱的路断了,那不就等于把自己家的安全大门敞开不管了吗?第二句,“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

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

”他这话简直太有道理了。

你想啊,工匠要是不干活了,农民种地就缺工具,就像战士上战场没武器一样。

商人要是不做生意了,那些好东西就没了。

农民种不出粮食,家里没粮心里慌啊;没有那些宝贝货物,钱就少了,这日子可咋过呢?这就像一个机器,每个零件都得运转起来,少一个都不行。

要是把其中几个关键的零件,比如说工匠和商人这两块拿掉,整个国家这个大机器不就卡壳了吗?再看这一句,“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也。

”桑弘羊这是告诉大家啊,赚钱发财得有方法,不是光靠出苦力就行的。

就好比你去钓鱼,你得知道鱼喜欢吃什么,在哪片水域钓,而不是只知道傻愣愣地拉着鱼竿等。

那些有利可图的事情啊,有时候是看你有没有处在一个好的位置,不是光埋头种地就能富起来的。

有人就不服气了,说我天天累得要死种地,为啥不富呢?嘿,你看那些懂得把握时机、运用方法的商人,人家可能没你这么累,但是钱却比你多。

你能说这不合理吗?还有一句很经典的,“善为国者,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

以末易其本,以虚荡其实。

今山泽之财,均输之藏,所以御轻重而役诸侯也。

”这是说啊,会治理国家的人,大家都不看重的东西我看重,大家都觉得不值钱的我觉得值钱。

中国历史故事-汉武帝为何重用桑弘羊?桑弘羊结局如何?

中国历史故事-汉武帝为何重用桑弘羊?桑弘羊结局如何?

中国历史故事-汉武帝为何重用桑弘羊?桑弘羊结局如何?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国力是大不如前,汉武帝把他爸爸和爷爷积攒下来的国库都搬空了,就是为了打仗。

因为国库空虚,他不得不重视财政收入这一块,所以理财达人桑弘羊就进入了汉武帝的视野,受到重用。

桑弘羊到底是谁?他的理财能力到底如何呢?你见过13岁就当侍中的吗?你见过哪个古代人十几岁就会心算的?桑弘羊就会,他本是洛阳城首富之子,因为心算能力强而享誉洛阳城,汉景帝晚年时期听说了桑弘羊的才干,就破例招揽年仅13的桑弘羊进宫当侍中,还时常陪伴在太子身边侍奉。

在汉武帝身边多年,桑弘羊所享受的优待很高,许多的杂书典籍他都能够看到,所以涉猎甚广,积累了很多知识。

但是,桑弘羊最擅长的还是理财。

于是,在他三十三岁的时候,汉武帝亏空了国库,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桑弘羊,让桑弘羊来帮他把这个漏洞给补上去,给他挣钱!桑弘羊被汉武帝任命为大农丞,掌管会计事务。

汉武帝为了充实国库,想了个办法,就是把盐、铁、酒的专卖权都由国家垄断,从中挣取大量的利润。

桑弘羊就是这件事的实施者,汉武帝只是同意了臣子们的意见,而桑弘羊用他精明干练的超强工作能力,仅仅三年时间,就让汉武帝的小金库翻了两倍不止。

汉武帝想,哎呀,这个桑弘羊管钱的能力真不错,要是人人都和他一样会挣钱,会理财就好了。

但是,桑弘羊只有一个,汉武帝也不能强求,他这么多疑的一个人,竟然愿意将汉朝的财政大权交给一个桑弘羊独掌,可以看出他对桑弘羊是多么器重和信任啊!自那以后,桑弘羊就始终掌握着汉朝的财政大权,直到汉昭帝时期,桑弘羊被杀。

桑弘羊怎么会被杀?他犯了什么事?说起来,桑弘羊之所以会死,和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脱不了干系。

霍去病死后,汉武帝就将霍光调遣到自己身边任职,霍光耳濡目染,政治能力十分突出,又深得汉武帝的信任,所以汉武帝死后将年幼的汉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

当然,汉武帝还留了一手,那就是美其名曰怕霍光一个人压力太大,给他同时指派了三个助手,他们分别是上官桀、桑弘羊以及异族人金日磾。

中国古代经济学家:桑弘羊人物简介

中国古代经济学家:桑弘羊人物简介


正常运行
• 均输法的实施,对后世的经济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 平准法的实施,对后世的经济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04
桑弘羊的经济成就与历史地位
桑弘羊对中国古代经济学的贡献与影响
桑弘羊对中国古代经济学的贡献
• 桑弘羊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经济学家,他的经济思想与主张对中国古代经济学产生
了重要影响
• 桑弘羊的财政政策,国家干预思想,货币理论,铸币制度改革,工商管理思想,
• 桑弘羊对盐铁官营制度进行了创新,实行了均输法,平准法
• 通过均输法,平准法,桑弘羊有效地调节了市场需求,稳定了物价
• 盐铁官营制度的创新,有效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
盐铁官营制度的推广
• 桑弘羊将盐铁官营制度推广到其他重要资源领域
• 通过实行盐铁官营制度,桑弘羊有效地控制了市场供应,稳定了物价
• 汉武帝对桑弘羊的信任和重用,使得桑弘羊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地位
桑弘羊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经济环境
桑弘羊所处的时代背景
• 桑弘羊生活在西汉时期,是汉武帝在位期间的政治家
• 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家疆域扩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桑弘羊所处的经济环境
• 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家财政状况紧张,需要改革
• 桑弘羊提倡国家干预经济,实行财政政策,以解决财政危机
• 桑弘羊的经济改革措施,对汉朝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02
桑弘羊的经济思想与主张
桑弘羊的财政政策与国家干预思想
桑弘羊的财政政策
• 桑弘羊主张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来改善国家财政状况
• 他提倡实行均输法,平准法,以调节市场需求,稳定物价
• 桑弘羊还主张加强对地方财政的监督和管理,以保证国家财政的稳定

桑弘羊的典故

桑弘羊的典故

桑弘羊的典故
桑弘羊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贤士,他为政以清廉、公正而著称,被誉为“可以干成大事,可以收拾家业”的智者。

在他治理下,赵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稳定,赵襄子也因此成为了赵国的开国君主。

桑弘羊有一次为了防止大雨淹没麦田,制定了放水灌溉的方案,他让水从高山倾泻而下,节约时间和劳力,不仅让农民受益,还让国家收入增加了数倍。

这个计划得到了赵襄子的高度赞赏和肯定,赵襄子还因此请他出任相国的重要职位。

然而,桑弘羊并不因此沾沾自喜和狂妄自大,他坚持秉持廉洁、公正和为民服务的理念,多次劝谏赵襄子贪污腐化的官员,并引导赵襄子采取正确的政策。

桑弘羊的廉洁正直和忠诚直率,使他成为赵襄子最得力的助手和重要谋士,被人们誉为“为政之首,不可欺哄”。

桑弘羊的为政哲学及其成功的治理经验,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和借鉴:1.廉洁是为政的根本,公正是治理的基石,忠诚是爱国的本质;2.政府应该注重为民服务,从中规中矩,防止走极端;3.官员应该勇于斗争腐败现象,倡导正义与公平,劝谏君主采取明智的政策;4.持续进取、勇于尝试,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创造出更多惠及民生的成果!
桑弘羊的典故虽历经千年,仍然可以为我们解惑答疑、独具启发!我们应继承和借鉴他的为政哲学和治国经验,让它们成为我们思考和推行现代治理、推进社会进步、为人民造福的智慧之光。

桑弘羊个人简介

桑弘羊个人简介

桑弘羊个人简介桑弘羊?-前80年,洛阳人,西汉政治家、财政大臣,事汉武帝、汉昭帝两朝,历任侍中、大农丞、治粟都尉、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因功赐爵左庶长。

桑弘羊出身商人家庭,十三岁时以精于心算入侍宫中。

自元狩三年前120年起,在武帝大力支持下,先后推行算缗、告缗、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币制改革、酒榷等经济政策,同时组织六十万人屯田戍边,防御匈奴。

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大幅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武帝继续推行文治武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后元二年前87年,汉昭帝即位,桑弘羊迁任御史大夫,与霍光、金日磾等受武帝遗诏,同为辅政大臣。

始元六年前81年,盐铁会议召开,因贤良文学指责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等政策"与民争利",桑弘羊与之展开辩论。

会后,废止酒类专卖改为征税,其他政策仍沿袭不变。

元凤元年前80年九月,桑弘羊因与霍光政见发生分歧,被卷入燕王刘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谋反事件,牵连被杀。

经济思想工商富国桑弘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不依靠农业富国的思想家,在盐铁会议上,他明确指出"富国非一道","富国何必用本农","无末业则本业何出"。

在桑弘羊看来,农业并非财富的唯一源泉,工商业尤其商业同样是财富的源泉,甚至提出工商业的发展还制约着农业发展,指出"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

"正因为强调工商富国,所以站在国家的立场,桑弘羊极力主张采取积极的财政调控政策,由国家积极介入工商业以增加经济性收入。

他所定制的各项经济措施,都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他对盐、铁、酒实行专卖,利用垄断价格,收取高额利润;推行均输平准,调节商品流通,平抑市场价格。

这些措施有力地打击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减轻了人民负担,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无论古代还是当今,桑弘羊的财政调控思想都有着难以否定的积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者,郡国或令民作布絮,吏留难与之为市,吏之所入,非独齐、陶之缣,蜀、汉之布也,亦民间之所为耳。

行奸卖平,农民重苦,女红再税,未见输之均也。

”①由于某些地区均输官对人民采取“留难”和“奸卖”的行为,致使“农民重苦,女工再税”,均输法不仅失去它原来的作用,反而变为一种苛政了。

平准法亦为桑弘羊所创,始于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史记·平准书》说:“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

召工官治车诸器,皆仰给大农。

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

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

关于平准法的内容,桑弘羊也作过如次的说明:“开委府于京师,以笼货物。

贱即买,贵则卖。

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贸利,名曰‘平准’”。

②平准法主要的作用在于排斥富商大贾,平抑物价,保持物价平衡。

平准与均输的区别有三点:第一,平准多半起着掌握时间的作用,所谓“贱即买,贵则卖”。

而均输则具有调剂各个地区物价的作用。

第二,平准集中于京师,均输则分设于诸郡国。

第三,平准的职责是“都受天下委输”,“尽笼天下之货物”,均输则是以各地货物“相灌输”,“相给运”,故前者较为固定,而后者则富于流动性。

惟两者最终目的则相同,都是为了“抑天下之物”而“平其所在时价”,使“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贸利”,故桑弘羊总结均输与平准之利说:“平准则民不失职,均输则民齐劳逸,故平准均输,所以平万物而便百姓。

”③又说:“山海有禁而民不倾,贵贱有平而民不疑,县官设衡立准,人从所欲,虽使五尺童子适市,莫之能欺。

今罢去之,则豪民擅其用而专其利,决市闾巷,高下在口吻,贵贱无常,端坐而民豪,是以养强抑弱而藏于跖也。

”④总之,均输、平准法的实行,一方面可使人民不受商贾中间剥削,减轻运输之劳;另一方面可使政府直接控制交通运输和市场上的物价,使物价稳定,并可增加国库收入。

但是平准法到后来也让富商大贾钻了空子。

《盐铁会议上》文学说:“县官猥发,阖门擅市,则万物并收。

万物并收,则物腾跃。

腾跃则商贾①《盐铁论·本义》。

②《盐铁论·本议》。

③《盐铁论·本议》。

牟利自市,牟利自市,则吏容奸。

而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未见准之平也。

”①这就是说,商人和官吏勾结起来,狼狈为奸,囤积居奇,买贱卖贵。

平准法,名义上是排斥富商大贾,平抑物价,实际上反而为他们制造发财的机会。

我想文学的言论还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的。

(三)统一铸币。

西汉的钱币最初由政府统一铸造,到文帝时,采取放任政策,令民得自由铸钱,从此以后,人民“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熔炊炭,奸钱日多”②。

虽然当时有“敢杂以铅钱为它巧者其罪黥”的命令,但是并没有能够禁止,而“民人抵罪,多者一县百数,及吏之所疑,榜笞奔走者甚众”③。

但是刑法所及,只限于细民,至于贵族官僚却逍遥法外,“是时,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后卒叛逆。

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

故吴、邓钱布天下”④。

上述情况可归结为三点:第一,币制的不统一,劣币的出现,势必引起通货膨胀,造成市场混乱。

第二,有些人“杂以铅钱为它巧者”,官吏到处搜捕,牵连者众,使社会动荡不安。

第三,铸币权掌握在贵族豪强手里,他们可以依仗经济实力和中央对抗。

总之,不管怎样,对于政府都是不利的。

文帝时,贾谊就曾经建议收回铸币权,大概文帝怕因此惹出事非,没有付诸实行。

到武帝时,钱币的紊乱影响到政府的收入,武帝曾经对币制制作了数次的改变⑤,并颁布了“盗铸金钱,罪皆死”的严厉禁令。

据《史记·平准书》说:当时“赦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

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

赦自出者百余万人,然不能半自出。

天下大抵无虑皆铸金钱矣。

犯者众,吏不能尽诛取”。

这种情况实由于铸币权分散于郡国,而未为中央统一所造成的。

虽然政府执行了极其残酷的屠杀和监禁政策,但是不能加以根本禁止。

而“商贾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反而获得发财的良机。

到了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武帝毅然采纳了桑弘羊的建议,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下令“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

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⑥。

所谓三官钱,就是五铢钱,因统于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故曰三官钱。

币制改变,以前所有各种钱币,如半两钱、莢钱、四铢钱、三铢钱、赤仄钱以及银币、皮币等,一律废止,民间私铸钱者逐渐减少,币制遂归统一。

自此以后,直至平帝时,全国通行的货币都是五铢钱。

桑弘羊对统一币制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曾有过以下的评价:“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吴王擅障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奸猾咸聚吴国,秦、雍、汉、蜀因邓氏。

吴、邓钱布天下,故有铸钱之①《盐铁论·本议》。

②《汉书·食货志》。

③《汉书·食货志》。

④《汉书·食货志》。

⑤按:汉初流行的钱币大约有三种,即秦之半两钱,刘邦的莢钱(即五分钱)与文帝之四铢钱,另铸三铢钱。

五年,又罢三铢钱,行半两钱。

元狩四年,又令销半两钱,改铸三铢钱,并新制皮币与银币两种。

次年更铸五铢钱。

元鼎二年,又铸官赤仄钱。

至元鼎五年始确定五铢钱为通行的货币,其余各种钱币则一律废止。

《史记·平准书》。

禁。

禁御之法立而奸伪息,奸伪息则民不期于妄得,而各务其职,不反本何为?故统一则民不二也,币由上,则下不疑也。

”①所谓“统一则民不二,币由上则下不疑”,在当时情况下,实行此种由上而下的统一的货币政策,不仅解决了政府财政上的困难,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币制屡次改变,管理铸造的官吏就因袭前缘,营私舞弊,愚惑农民,再加上奸商居间操纵,其结果如《盐铁会议上》文学所说:“吏近侵利,或不中式,故有薄厚轻重。

农人不习,物类比之,信故疑新, 不知奸真。

商贾以美贸恶,以半易倍,买则失实,卖则失理,其疑或滋益甚。

”②这种情况,大概有一部分是符合事实的。

(四)屯田屯垦。

屯田屯垦在西汉武帝时代也是一件大事。

当时不仅内地很多荒田得到垦殖,而且陕甘一带地区也被开辟出来,这对于西汉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于西北的开发,起了相当大的作用③。

这一政策的执行者就是桑弘羊。

我们看他在盐铁会议上的发言就可以知道:“诸侯以国为家,其忧在内。

天子以八极为境,其虑在外。

故宇小者用菲,功巨者用大。

是以县官开园池,总山海,致利以助贡赋,修沟渠,立诸农,广田牧,盛苑囿。

太仆、水衡、少府、大农岁课诸入,田牧之利,池籞之假,及北边置任田官,以赡诸用,而犹未足。

今欲罢之,绝其源,杜其流,上下俱殚,困乏之应也。

”④我们举一例子来看,如元鼎年间,在上郡、朔方、西河及河西一带设置田官,发六十万人进行大规模地屯田,就是在桑弘羊的主持下进行的。

当时“中国缮道馈粮,远者三千,近者千余里,皆仰给大农”⑤。

后来有很多人反对屯田,甚至以此作为攻击桑弘羊的借口。

然而他对于这件大事却抱着与众不同的见解,他说:“胡西役大宛、康居之属,南与群羌通。

先帝推让斥夺广饶之地,建张掖以西,隔绝羌、胡,瓜分其援。

是以西域之国皆内拒匈奴,断其右臂,曳剑而走。

故募人田畜以广用,长城以南,滨塞之郡,马牛放纵,蓄积布野,①《盐铁论·错币》。

②《盐铁论·错币》。

③参见本书《西汉的西北屯垦》一文。

④《盐铁论·园池》。

《史记·平准书》。

未睹其计之所过也。

”①他的理由是:第一,隔断羌、胡,使匈奴不能联合羌人进攻汉朝;第二,汉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第三,保证西北边郡的农业生产。

因此,当时开辟河西等地不仅具有经济上的意义,而且具有军事上的作用。

我们知道,汉朝北方的边患主要的是匈奴侵扰,要防止匈奴入侵,必须首先打通西域,以断其右臂。

因此,当时对西域的经营便成为汉朝对付匈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

桑弘羊早就看清楚这一点,所以到了公元前89年(征和元年),进一步提出了屯田轮台的计划:“故轮台以东,捷枝、渠犁皆故国,地广,饶水草,有溉田五千顷以上。

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与中国同时熟。

其旁国少锥刀,贵黄金采缯,可以易谷食,宜给足,不可乏。

臣愚以为可遣屯田卒,诣故轮台以东,置校尉三人分护,各举图地形,通利沟渠,务使以时益种五谷。

张掖、酒泉遣骑假司马为斥候,属校尉,事有便宜,因骑置以闻。

田一岁,有积谷,募民壮健有累重敢徙者,诣田所,就畜积为本业,益垦溉田。

稍筑列亭,连城而西,以威西国,辅乌孙为便。

”②按轮台处于塔里木盆地之中心,是汉朝到西方去的使节和商队往来必经之地。

轮台以东,焉耆、危须、尉犁一带,正是匈奴僮仆都尉经常驻扎的地区。

当时桑弘羊建议屯田于此,无论就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来说,都是经营西域的良策,可惜因当时形势不利,没有被武帝所采纳。

后来一直至宣帝时,都护郑吉卒收其功,于是“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

由此可以看出,桑弘羊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军事方面也有超人的见解。

四余论关于桑弘羊的生平事迹,从他的政治思想到他所进行的各种经济措施,我们已经在前面做了一番必要的叙述和分析。

现在或者有人要问,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我们究竟给予怎样的评价呢?“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评论一个历史人物,就不是用我们今天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历史人物;而是要严格地联系到这个历史人物当时历史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

因为一定的历史时代,只能产生一定的历史人物,这是历史的局限性,如果把这种历史的局限性置之不顾或估计得不够,都不能正确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③。

因此,我们评论桑弘羊就应该从他①《盐铁论·西域》。

②《汉书·西域传》。

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

我们知道,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向上发展的时期,这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中央集权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第二,汉朝的领域空前的扩大。

而在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汉朝领域扩大的过程中,又暴露出汉朝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即是前面所述的地主阶级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汉族与匈奴族之间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桑弘羊站在政府的立场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良措施。

对外他支持汉武帝所进行的连年战争,特别在联络西域、打击匈奴一点上,无论在政治或经济方面他都做了不少的准备工作。

由于对匈奴反击的胜利,不仅解除了匈奴对汉族人民的威胁,而且把西域各族人民从匈奴奴隶主的残酷压榨下解放出来,从而开辟了中西交通,加强了汉族与西域各族间物资文化的交流。

很显然,这是符合当时汉族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而且在客观上也是符合其他各族人民的长远利益和要求的。

对内他实行法治,剥夺了贵族豪强和工商业者的一部分利益,将财政权收归中央,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人民负担,从而缓和了阶级矛盾。

虽然他在主观上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然而在客观上对人民也有些好处,对于社会生产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