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相关性肝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BV/HCV相关性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

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组*

(*成员单位: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外科学分会肝脏学组、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超声医学分会介入学组、肿瘤学分会肝癌学组、器官移植学分会肝移植学组;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

(2014年3月29日)

一、前言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在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

中起重要作用。我国近年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和《原发性肝癌诊

疗规范(2011版)》都强调了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4版)》也注意到抗病毒治疗可延缓HCC的发生。目前国内外对肝癌抗病毒治疗的具体实施

和评价尚无统一认识。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召开了三次专题讨论会,系统收集分析了现有HCC综合治疗中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研究文献,回顾了HCC治疗中抗

病毒药物临床应用进展,依据现有病毒相关性HCC抗病毒治疗的循证医学临床资料,综合

部分专家的意见,按照循证医学证据分级的GRADE系统(表1)进行细化和补充,针对

这些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应用推出了《HBV/HCV相关性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建议》[1],供国内专家讨论、修改和补充。2013年1月在吴孟超院士和汤钊猷院士的直接参与和指导下,经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外科学分会肝脏学组、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超

声医学分会介入学组以及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 现名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等学组/专业委员会(其后中华

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肝癌学组和器官移植学分会肝移植学组又相继参加)的专家共同讨论,在《专家建议》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交流,经多次修改补充,形成了《HBV/HCV相关性肝细

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下文简述为《专家共识》),以期为临床应用抗病毒治疗提供指

导性意见,进一步完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丙型肝炎防

治指南》的实施。

表1 循证医学证据分级的GRADE系统

HBV和(或)HCV持续感染是HCC发生、发展和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更是HCC 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因此降低HBV/HCV复制水平是防治HBV/HCV相关性HCC的关键手段之一[2~4]。抑制病毒复制可减轻肝脏炎症活动、逆转肝纤维化[5],减少终末期肝病事件的发生,降低HCC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HBV/HCV相关性HCC患者的总体生存率。

推荐意见1:HBV/HCV相关性HCC患者应用抗病毒治疗的总体目标是:在针对HCC的综合治疗基础上,通过抗病毒治疗将HBV/HCV的复制抑制至最低水平,旨在减少HCC 的复发,减少HBV/HCV的再激活,控制疾病进展,改善生命质量,延长生存期(1,A);抗病毒治疗可改善肝脏功能,减少终末期肝病事件的发生,为HCC的综合治疗创造条件(1,B)。

二、HBV/HCV相关性HCC的二级预防

HBV慢性感染是HCC发生的主要病原之一。台湾大样本自然史研究显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CC发生率为403~470/105[6, 7]。导致HBV相关性HCC发生的病毒学因素有:HBV DNA水平、HBeAg持续阳性时间、病毒基因型、C区启动子变异、X基因变异等[2]。HBV相关性肝硬化患者HCC发生率高达820~2247/105[8]。

HCV感染与HCC发生密切相关。目前世界上约有1.3~2.1亿HCV慢性感染者,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中约10%~40%进展到肝硬化,1%~5%进展为HCC。HCV慢性感染者发生HCC的风险比是普通人群的15~20倍,HCV感染者在30年随访中HCC发生率为1%~3%[2]。中国HCC患者抗-HCV阳性率约为4%~10%,HCV相关性肝硬化患者每年HCC发生率为1%~4%。HCC发生相关的HCV病毒学因素为:血清HCV RNA 阳性和病毒基因型(HCV 1b)。现有证据表明任何水平的血清HCV RNA阳性都是HCC 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清除HCV可降低HCC发生率[2]。

已有充分证据表明抗病毒治疗可减少CHB和CHC患者发生HCC的风险[9.10]。多个临床指南均将抗病毒治疗作为防治HBV/HCV相关性HCC发生的重要手段[4, 11~18]。因而可将抗病毒治疗作为防治HBV/HCV相关性HCC发生的二级预防措施。

推荐意见2: 对HBV、HCV慢性感染者按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或《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4版)》选择治疗方案予以抗病毒治疗是防治HBV/HCV相关性HCC 发生的重要的二级预防措施(1,A)。

三、HBV相关性HCC患者抗病毒治疗

应用于HBV相关性HCC的抗病毒药物有两类:干扰素α(IFN α)和核苷(酸)类似物(NAs)。

目前抗HBV治疗的NAs包括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和替比夫定(LdT)。替诺福韦酯(TDF)新近已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上市应用于抗HBV治疗。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表明应用NAs可提高HBV相关性HCC患者的生存率。Koda等的HBV相关HCC小样本RCT研究提示LAM治疗组平均Child-Pugh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23),累积生存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2),但两组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无差异[19]。Koda等还发现39.3%的患者应用LAM期间出现耐药变异,因而建议应优先选择强效高耐药屏障的药物[19]。荟萃分析提示HBV相关性HCC 患者应用NAs可降低复发率和病死率。Wong等收集到9个队列研究的551例患者,其中204例应用NAs。结果发现NAs组HCC复发率(55%)低于对照组(58%)(P=0.04),OR为0.59(95% CI 0.35~0.97);就总体病死率而言,NAs组(38%)明显低于对照组(42%)(P<0.001),OR为0.27(95% CI 0.14~0.50)。就抗病毒效果而言,NAs组治疗1年时HBV DNA阴转率为87%~100%,治疗2年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22%~73%。服用LAM患者出现耐药的比例为14%~39%,出现病毒学突破的患者可加用ADV或换用ETV予以控制[20]。Wu等2012年报告了HBV相关性HCC根治术后NAs 应用的大样本队列研究。研究组收集了2003年至2010年台湾地区诊断为HCC的100 938例患者,其中4569例HBV相关性HCC进行了根治术治疗,518例术后予以NAs 治疗(平均治疗时间1.45年),对照组4051例未予NAs。经过随访观察,NAs组HCC 复发率为20.5%,对照组为43.6%(P<0.001);NAs组总体病死率为10.6%,对照组为28.3%(P<0.001)。该研究观察NAs组6年HCC复发率为45.6%,对照组为54.6%(P<0.001);6年总体病死率NAs组为29.0%,对照组为42.4%(P<0.001)。Cox回归分析提示NAs应用是降低HCC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HR, 0.67; 95% CI, 0.55-0.81; P<0.001)[21]。Li等病例对照研究HBV相关性HCC根治术后予以NAs治疗观察残肝体积,术后6个月NAs组(43例)残肝体积增量为78.0±40.1 cm3/m2,对照组(36例)为35.8±56.0 cm3/m2 (P=0.009),提示应用NAs有助于残肝体积增加,提高序贯治疗的耐受性,改善总体预后[22]。Jang等将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的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给予LAM治疗。结果发现对照组(37例)有11例(29.7%)术后出现HBV活跃复制导致的肝脏炎症反应,而LAM组(36例)仅有1例(2.8%)出现肝炎活动(P=0.002)。该研究认为LAM可降低患者因TACE后炎症反应诱发肝衰竭的风险[23]。Xia等的研究表明对小肝癌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后,HBV DNA高载量组(≥105拷贝/ml)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6.8%、41.2%和22.8%,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8.5%、64.3%和32.2%,而低载量组(<105拷贝/ml)的1、3、5年无瘤生存率则为96.4%、6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