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戏剧的悲剧性与喜剧性

合集下载

关汉卿

关汉卿
赵盼儿 侠骨柔肠 智慧
肉体、心灵的双重痛苦换来赵盼儿的智慧。
封建社会性别文化
良不如娼、妻不如妓 《救风尘》是一出反映妓女从良坎坷遭遇的轻喜剧。 关汉卿举重若轻,以一种轻松的快意和幽默的笔调, 再现了一幕既让人发笑、又蕴含泪水的人间喜剧。
关汉卿是第一个真实地描写妓女的血泪生 活,作为正面形象,关汉卿在下层或女性 生活中发掘人性的光辉和真、善、美的存 在,为妓女们唱了一曲赞美的歌。 关汉卿杂剧旦本多于末本,擅长刻画各种 女性形象,对她们的命运和抗争十分关心 和同情。是一个人道主义的剧作家。
元杂剧奠基人关汉卿
关汉卿的作品
《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救风尘》与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关汉卿的历史剧
关汉卿杂剧的术成就
一、《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关汉卿最成功的戏剧范式是悲剧,《窦 娥冤》、《哭存孝》、《蝴蝶梦》、 《鲁斋郎》等。《窦娥冤》是关汉卿进 步思想和他的戏剧才能的突出表现,是 他全部剧作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窦娥形象的意义
有力地揭露了黑暗与残酷的社会现实, 批判了封建吏治的腐败,表现了被压迫 者要求伸冤复仇、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 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作品使用 浪漫主义手法,对悲剧气氛的渲染,所 获得的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二、《救风尘》与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关汉卿继承了金人院本和诸宫调的喜剧因素, 将其发展为一种十分成熟的喜剧形式。他往 往选择一些下层的小人物作为主角,对那些 邪恶又愚蠢的大人物进行肆意的嘲讽,在诙 谐幽默中暴露丑恶,寄寓正义的理想。
《救风尘》
(一)以“风月”救“风尘”的喜剧
“元剧关目之拙,固不待言。此由当日未尝重视 此事,故往往互相蹈袭,或草草为之。……关汉卿 之《救风尘》,其布置结构,亦极意匠惨淡之致, 宁较后世之传奇,有优无劣也。”

关汉卿杂剧的创作倾向与特点

关汉卿杂剧的创作倾向与特点

关汉卿杂剧的创作倾向与特点关汉卿是中国元代著名戏剧作家,他的创作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杂剧、传奇、歌辞等,但他最为著名和有影响力的创作是杂剧。

关汉卿的杂剧以《窦娥冤》、《汉宫秋》、《西华山》、《拾玉镯》等为代表,这些作品在元代戏剧和后世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们充满了悲壮的情节和浓郁的人文关怀,人物形象饱满,用词质朴,展示了关汉卿的创作倾向与特点。

首先,关汉卿的杂剧强调人物形象的刻画。

关汉卿善于通过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内心活动以及对话等来刻画人物形象,使得角色栩栩如生。

例如,在《窦娥冤》里,关汉卿通过刻画窦娥对冤情的描述和表达以及她与家人的亲情关系展现了她的坚贞与忍辱负重的精神。

在《西华山》中,关汉卿通过对曹国舅的形象塑造,揭示了他的权谋心态和虚伪的人格。

关汉卿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其次,关汉卿的杂剧注重情节的张力和节奏的掌控。

情节是杂剧的灵魂,关汉卿善于运用多样的手法来编织紧凑、扣人心弦的情节。

他常常将悲剧冲突和喜剧情节相结合,使剧情既引人入胜,又富有变化。

他同时注重剧情的起伏和节奏的掌握,使观众始终保持高度的兴趣和紧张感。

在《汉宫秋》中,关汉卿通过一系列的情节设置和反转,紧张悬疑的气氛一直贯穿始终。

而在《窦娥冤》中,他则通过窦娥的遭遇和苦悲展示了悲壮的情节张力,让观众倍感悲伤和愤怒。

第三,关汉卿的杂剧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的表达。

关汉卿的作品不仅是情节的展示,更是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他善于通过剧中角色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性的触动。

他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统治下的社会弊端、官僚主义、权谋斗争等问题,同时也关注普通百姓的困境和悲凉。

他通过作品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人性的思考,使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关汉卿的杂剧在展示社会现实的同时,也传达了他对人性的关怀和呼吁。

总而言之,关汉卿的杂剧在创作倾向与特点上体现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情节的张力和节奏的掌控,以及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关注。

论关汉卿杂剧的喜剧性及其表现

论关汉卿杂剧的喜剧性及其表现

论关汉卿杂剧的喜剧性及其表现王利娜【摘要】Most of the Yuan Dynasty's dramas, which were written by Guan Hanqing, including comedy. The existence of comedy is based on conflicts. Therefore, by shaping comic characters, comedy conflict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ots have a very important role, which use an indirect way to reflect and reveal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Guan Hanqing, who was the main body of creation, took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l life shown in the drama with a comedic way. So comedy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his creation.%关汉卿现存世的十八个杂剧作品之中有许多包含喜剧性。

关汉卿通过塑造喜剧性人物,喜剧冲突来推动戏剧情节发展。

而喜剧性的存在以矛盾冲突为基础,他巧妙地运用喜剧性情节塑造手法制造矛盾冲突,从而间接的反映和揭示社会矛盾。

因此其杂剧中的喜剧性在其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4页(P10-13)【关键词】关汉卿;元杂剧;喜剧性【作者】王利娜【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37论关汉卿杂剧的喜剧性及其表现王利娜(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摘要】关汉卿现存世的十八个杂剧作品之中有许多包含喜剧性。

试论关汉卿杂剧《望江亭》的喜剧意味

试论关汉卿杂剧《望江亭》的喜剧意味
7 2
上 下 除 了设 局者 之 外 均 处 于 山重 水 复 的浓 雾 之 中 ,

不 能 如前夫 那 般 “ 知重 ”自己 , “ 只 愿 他 肯 肯肯 做 一
番跌 撞颠 扑 , 方柳 暗花 明 、 水 落石 出。观众 回味之 白姑姑 设 的这个 局 , 是 让 观众也 颇 觉意外 的。 谭记 儿 美貌 聪慧 , 白士 中新 近得 官 , 这桩 姻缘 原
心人 , 不转关 ; 我和他守守守 白头 吟, 非浪侃 ” 。而 且, 谭记儿出场时已丧偶三年 , 传统观念里寡妇再嫁 不 应过 于主 动 , 为维 护角色 形象 , 剧本 让 白姑姑 设局
赚 取谭 7 ,  ̄ J L , 使之 半 推 半 就 中完 成 故 事 的第 一 个 环
前 的种 种埋 伏 , 终 于 如醍 醐灌 顶 。
至于施 予 的一 方 不 得 已 用 逼 迫 的方 式 要 挟 对 方 接
程则宜疾 , 不宜晚 。休想我着那别人绊翻 , 不用追求 相趁 赶 , 则他 这等 闲人 怎 得 见 我容 颜 ” , 白姑 姑 也 不 至于格外担心庙观里因谭- I ,  ̄ J L 而惹 出什么麻烦。兴 许, 谭 记儿 E t E l 趋观 中寻 住持 攀话 , 并有遁 入 空 门之
本是绝佳 的。站在 白姑姑 的角度 , 一边是嫡亲的侄
儿, 一边是 中意 的女子 , 提 亲说合 再 自然 不过 。读 者 观众 预见 到 的可能 是这 样一 幕 : 才子佳 人 照面 , 他 背 过身 说 : “ 一个好妇人也 ! ” 她侧过脸道 : “ 一 个 好 秀 才也 ! ” 伊呀成韵 , 水 袖 翻飞 , 恰如 《 金线池》 中韩 辅
王艳平
( 宁波广播 电视 大学 科研 处, 浙江 宁波 3 1 5 0 1 6 )

关汉卿的杂剧作品

关汉卿的杂剧作品

关汉卿的杂剧作品摘要:一、关汉卿杂剧作品的特点1.内容以描写男女风月之情为主2.题材虽融合古人旧事,却多以现实生活为基础3.创作方法上虚实结合4.大半寓意深刻5.叙事深入浅出,语言风格浅近自然,人物台词求肖似6.多写喜剧,多含机趣,注重布置全剧的格局二、关汉卿的代表作品1.《窦娥冤》2.《救风尘》3.《单刀会》4.《碧玉簪》正文:关汉卿是中国元曲杂剧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杂剧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本文将从关汉卿杂剧作品的特点和代表作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关汉卿杂剧作品的特点1.内容以描写男女风月之情为主关汉卿的杂剧作品以描写男女风月之情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窦娥冤》。

该剧通过描绘窦娥与张驴儿之间的感情纠葛,展现了当时社会男女关系的现状。

2.题材虽融合古人旧事,却多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在题材上既融合了古人的旧事,又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例如,《救风尘》讲述了一个妓女与一个穷书生之间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

3.创作方法上虚实结合关汉卿在创作杂剧时,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

他的作品既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又具有浪漫主义的成分。

例如,《单刀会》中,关羽在现实中与刘备、张飞结义,而在虚幻中则与曹操、周瑜等历史人物对话,展现了关汉卿独特的艺术手法。

4.大半寓意深刻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大多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

如《碧玉簪》通过一个宫廷女子的故事,讽刺了当时官场的腐败和黑暗。

5.叙事深入浅出,语言风格浅近自然,人物台词求肖似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在叙事上深入浅出,语言风格浅近自然。

他的人物台词求肖似,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现了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

6.多写喜剧,多含机趣,注重布置全剧的格局关汉卿的杂剧作品以喜剧为主,多含机趣。

他在创作时注重布置全剧的格局,使作品既有趣味性,又有艺术性。

二、关汉卿的代表作品1.《窦娥冤》《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窦娥被冤枉致死的故事。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和特点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和特点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和特点关汉卿是中国元代杂剧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以《汉宫秋》、《单刀会》、《窦娥冤》等为代表,对中国戏剧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汉卿的杂剧作品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又融合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分析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和特点。

首先,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在表达方式上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

在剧本结构上,关汉卿注重情节的合理安排和行文的条理清晰,使故事情节展开有条不紊,紧凑而有悬念。

他擅长运用悲剧的手法,通过引发观众的同情和共鸣,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和感人。

另外,关汉卿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描绘不同性格、地位的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和冲突的升级,增加了戏剧的戏剂感和戏剧性。

他还善于使用暗示和象征,通过隐含的手法表达出深层的思想和主题,让观众有所思考。

其次,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在人物塑造上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他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性格突出。

关汉卿对待人物的塑造非常细腻,在语言和行为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他擅长刻画社会底层人物,他们生活在困苦和压迫之中,但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却是丰富多样的。

关汉卿通过他们的言谈和行为,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反映了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性的挣扎。

另外,关汉卿还善于塑造历史人物,通过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他们的真实性和复杂性,使得历史人物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观众面前。

此外,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在语言表达上也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

他的剧本语言优美、精炼、生动。

他善于运用歌唱和对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达,使得剧本既富有音乐感,又具有对话的实际感。

他擅长使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通过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得剧作更加生动有趣,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他的语言表达具有年代特色,充满了元代的特殊气息,既贴近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又具有普世的艺术价值。

此外,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在舞台形式上也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他注重舞台的实际操作和观赏效果,善于运用舞美和音乐等元素进行表达。

论《窦娥冤》的悲剧审美

论《窦娥冤》的悲剧审美

论《窦娥冤》的悲剧审美《窦娥冤》是我国十三世纪的伟大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

它的悲剧力量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道出了悲剧的两个基本要素:首先,悲剧人物必须是“有价值的”,必须具有值得肯定的正面素质;其次,悲剧人物的结局总是毁灭,或者是理想和精神的毁灭。

悲剧根源:悲剧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悲剧性冲突。

王国维认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乃出于其主人翁的意志。

”但用意志或性格解释悲剧是唯心主义的。

悲剧应当到社会生活中去寻找根源。

《窦娥冤》表现了窦娥悲剧深刻的社会历史必然性。

窦a娥对生活不敢奢求,三岁丧母,十七岁丧夫,她原打算驯顺地侍姑守寡,默默地忍受煎熬,让古老而野蛮的封建习俗慢慢地把她销蚀净尽。

可是元代封建社会连这样卑微的生活要求也容纳不下,真是“欲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啊!关汉卿通过对典型环境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暗无天日的元代封建社会图景:豺狼当道,虎豹横行,黑暗势力丝连线结。

在这样的社会图景里生活的窦娥连起码做人的权利都无法保障,所追求的正义和光明就无法实现,就必然会有成千上万的窦娥要被活生生地吞噬。

正是这种悲剧性的冲突注定了窦娥的毁灭。

悲剧性格:悲苦命运和高尚品格构成窦娥悲剧性格的特征。

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平民弱女子。

她善良、仁爱、有自我牺牲精神。

窦娥同蔡婆在孀居生活中相依为命,在遭受迫害时患难相扶,她对蔡婆充满了怜孤尊老的体恤和友爱。

在昏官桃杌的公堂上,身受重刑“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打得“肉都飞,血淋漓”,她一口咬定“委得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决不屈招;但看到血淋淋的刑棍要向蔡婆打去时,她屈认了毒杀张老头之罪,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代价,把年迈的蔡婆从刑杖下解救出来。

接着要求刽子手绕道从后街走,担心走前街被蔡婆看见“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的惨状。

直到鬼魂托梦去见窦天章时,她还不忘请求父亲收养照顾蔡婆。

她是压迫和屠戮的反抗者,光明和正义的追求者,她抗拒地痞恶棍的威胁,她不屈服于封建衙门的吊拷绷扒,即使死到临头,她也要“争到头,竟到底”。

最新关汉卿《窦娥冤》的悲剧性

最新关汉卿《窦娥冤》的悲剧性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

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极度恶化的生存空间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满腔怒火喷薄而出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关汉卿对社会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他的喜剧已包涵着悲剧意蕴。

至于他的悲剧创作,更是酣畅淋淳地揭示出元代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

在关汉卿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

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

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

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

父亲为了抵债,忍心将她出卖,让她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

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

岂料至17岁,即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窦娥随即变为寡妇。

世事的多变、接踵而来的苦难,不仅使窦娥磨炼出应付灾变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使她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

她出场时,便满怀忧怨地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然而,饱受折磨的窦娥万万没有想到,她一生中最大的苦难还在后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汉卿的杂剧就其性质言,既有悲剧,也有喜剧。

许多人总认为我国无真正的悲剧,其实不然。

远在元杂剧产生之前已有悲剧雏形,如《湘妃怨》、《明君别》,至宋南戏已有悲剧《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

元代已是古典悲剧的黄金时期。

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说:“偏于琐屑中传出苦情。

”而王国维更高度赞赏元代悲剧:“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就其存在言之,如《汉宫秋》、《梧桐雨》、《西蜀梦》、《火烧介子推》、《张千替杀妻》等。

初无所谓‘先离后合,始困终亨’之事也。

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在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主人公的意志,则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宋元戏曲考》)作为元杂剧奠基者的关汉卿无疑是元代悲剧的开山者,《窦娥冤》、《西蜀梦》是他的代表作。

关氏悲剧具有鲜明的特征。

其一,擅长构建悲剧性冲突。

《窦娥冤》是突出的范例。

恩格斯关于悲剧性冲突曾有一句名言:“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窦娥冤》虽然未能自觉揭示出元代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人民斗争的历史规律,但是窦娥遭遇的偶然性反映出了那个社会的许多本质方面,关汉卿匠心独运展示的戏剧冲突是极富社会意义的。

关汉卿构造悲剧性冲突的艺术手段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围绕窦娥的“不幸”,采用多重冲突手法揭示悲剧冲突内涵的广泛性。

《窦娥冤》里,与窦娥发生矛盾冲突的有蔡婆、张驴儿、官吏。

三重矛盾,内容不同而重重深入。

窦娥与蔡婆的矛盾冲突似乎侧重于窦娥不幸的个人生活遇上了做债主而又那么软弱的婆婆;与张驴儿的矛盾冲突着意在窦娥生存的具体环境的不幸上——偏碰上这个无赖逼婚和凶杀;与太守桃杌的矛盾冲突意在表现窦娥身处司法条件的恶劣——“民之父母”的太守竟是贪赃枉法的昏官。

然而,蔡婆能用钱迫使窦娥成为童养媳,张驴儿胡作非为而无人阻止,桃杌昏聩竟官运亨通,其真正原因便是元代社会恶势力猖獗以及吏治腐败。

剧作的客观意义正是通过个人多种矛盾冲突显露出来。

二是采用强烈的反差手段展现悲剧发生的必然性。

窦娥越是心地善良、品性温厚,越为邪恶势力所不容;窦娥同张驴儿、官吏的抗争愈烈,遭受的灾难越重。

《窦娥冤》里处处有这种对比,并从强烈对比中让读者体会到窦娥的悲惨结局乃是不可避免的。

《西蜀梦》的英雄与小人、正统与非正统的冲突,情形略同。

三是采用复仇方式解决悲剧冲突,并寄寓以美好的愿望。

这里又涉及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大团圆问题。

大团圆结局当然有其局限性,但对于不同作品中的大团圆,不可一概抹煞,应作客观历史的评价。

以关汉卿作品而论,吏治清明是封建时代正直士大夫的政治信条之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

《窦娥冤》以清官出场雪冤结尾,一方面固然把矛盾解决希望寄托在清官勘案上,另一方面,这种安排也是为展示窦娥死而不屈的复仇性格而设的。

死后伸冤本身就是酸楚的事,自然并不会抹去悲剧的性质。

《西蜀梦》也是托梦复仇,悲剧气氛甚浓。

鬼魂托梦复仇,丝毫未见阴森可怖,倒是昂扬着奋发向上的精神,增添悲剧的崇高感。

其二,善于刻画悲剧人物的内心世界。

中国悲剧的矛盾冲突极富内心律动,并借助心灵深处的冲突使外部冲突更具合理性。

关汉卿深谙此道,著名的窦娥三桩誓愿,倘若仅仅是在对白中作个交代便索然无味了。

作者有意让窦娥与监斩官对话,加强外部冲突,同时又安排窦娥大段唱辞抒发内心的愤怒。

誓愿越狠,与监斩官的冲突越烈,愤怒的情感越高亢,悲剧的高潮陡然涌起。

关汉卿所撰曲词并非为唱而唱,而是在咏叹中,一展悲剧人物内心世界的崇高,帮助完成悲剧人物的性格塑造。

窦娥不幸身世,一开始便在自叹自艾的曲词中有充分展示。

其后,她讽谏蔡婆和抗争张驴儿,都有精采曲词表现她的内心矛盾,她又要恪守妇道,又要保卫正当权益;又要顾全大体,又不肯向横暴势力低头。

到后来,对簿公堂,受刑屈招,其曲词更是句句泪、字字血。

她唱道:“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想人心不可欺,冤枉事天地知,争到头,竟到底,到如今待怎的?情愿认药杀公公,当了招罪。

婆婆也,我怕把你来便打的,打的来恁的。

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窦娥内心的纯洁无瑕,自我牺牲精神,对横遭诬陷的悲哀,以及她至死不屈的愤怒,在曲词中得到完整的表现。

赴法场的诅天咒地,法场上的誓愿,既道出她对官府的认识,又表现出她性格刚强的一面。

其三,关汉卿悲剧创造出以阳刚为主阴柔为辅的壮美风格。

关于阴柔阳刚美学范畴,清姚鼐《复鲁絜非书》曾有过概括:“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姚鼐还认为“刚者至于偾强而拂戾,柔者至于颓废而暗幽”,主张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海愚诗钞序》)。

这种美学观念,关汉卿在杂剧创作中早有成功的实践。

同样是悲凉曲调,因场次、人物的具体环境、所遇事件的深浅,刚柔色彩各不相同。

《窦娥冤》第一折的曲词就凄凉感伤,阴柔之色较重。

第二折公堂对簿遭刑杖,窦娥怨愤激厉,唱辞高扬悲愤,阳刚之气较浓。

第三折窦娥一出场便愤怒满腔,诅天咒地,后又发誓愿,气势宏大,悲壮感特强。

第四折鬼魂忧思显得感伤,而复仇诉冤则激越高扬。

阴柔阳刚交错使用不仅仅折与折之间有明显表现,一折之中也交并融合,甚至在一曲唱词中也相错出现。

第二折结尾唱词“黄钟尾”前半曲还是刚毅之辞,后半曲却对蔡婆充满柔情。

这种随感而动的审美品格是我国古代审美的特色。

关汉卿悲剧的壮美特色,是依靠悲剧人物的精神力量,以崇高伟大的内在力来实现的。

《西蜀梦》大量倾诉英雄业绩,《窦娥冤》从个人哀伤怨愤演变为对社会的控诉,使人产生尊严的自豪感和正义的伟大。

作者以雄浑的气势,壮阔的形象来揭示人物的崇高精神境界。

窦娥道:“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锦,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令人亢奋不已,肃然起敬。

关汉卿悲剧均是一悲到底,悲壮感荡漾全剧。

复仇结尾似是小小的“安慰”,但不能改变悲色,倒是增添些壮色。

剧中也有反面人物的打趣之辞,但绝无正面人物的所谓“喜”“谐”,也不存在苦乐相错。

因此,其悲壮之势一泻千里,不可遏挡,形成全剧的整体氛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关汉卿本是“滑稽多智、蕴藉风流”,博学善文之人,创作喜剧自然得心应手。

然而,关汉卿更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剧作家,从不为调笑而调笑。

他今存的七本喜剧,即《救风尘》、《望江亭》、《诈妮子》、《拜月亭》、《谢天香》、《金线池》、《玉镜台》,几乎都是描写处在封建社会底层的女子,歌颂她们机智、正义、纯洁、多情的美好品性,妓女赵盼儿的侠义机智,寡妇谭记儿的足智多谋,婢女燕燕的泼辣刚强,歌妓杜蕊娘、谢天香的聪明才智,大家闺秀王瑞兰对爱情的忠贞,少妇刘倩英抗婚,题材都颇严肃。

作品无情嘲讽鞭挞的丑类则是官宦子弟周舍,身佩势剑金牌的杨衙内之流。

正因为关汉卿喜剧主题较严肃,所以常常是谐中见庄。

《拜月亭》将王瑞兰、蒋世隆的爱情生活置于一个战乱的历史背景下,场次安排上采用喜——悲——悲喜交互——喜的结构。

《救风尘》在全剧基本处于喜剧气氛中,也仍有妓女宋引章出嫁后的苦痛和赵盼儿对妓女生涯的苦叹。

就连《玉镜台》这种调笑的作品中,还是能看到“老夫少妻”的悲哀。

关汉卿为了实现作品的喜剧性,他主要调度了四种艺术手法。

一是矛盾法。

别林斯基《智慧与痛苦》中说:“任何矛盾都是可笑的和喜剧性的源泉”矛盾揭示得越深刻,喜剧性越富有意义。

关汉卿凭着对社会生活的深切体验,抓住了这个艺术奥秘他紧扣住人物间的矛盾,将美与丑、智与愚的斗争活现在舞台上谭记儿戏弄杨衙内,赵盼儿智胜周舍,弱女子对大男子,“下层人”对“上层人”,结果“下层人”的正义与机智战胜了“上层人”的轻狂好色,喜剧效果由此产生。

还有人物的某种愿望与现实的矛盾,如《玉镜台》成亲一折。

温峤原指望骗娶刘倩英后可心满意足,不料刘倩英不愿同房,还要抓破他老脸皮。

温峤百般告饶,刘倩英一概不理,弄得堂堂学士温峤丑态百出,跪在官媒面前求情帮忙。

喜剧气氛亦大增。

二是误会法。

《金线池》杜蕊娘与韩辅臣的误会,演出了一场场滑稽戏。

在鸨母毒设的谣言中,杜一次次奚落韩,韩一次次告饶,误会一次次发生,场面令人忍俊不禁。

三是夸张法。

动作的夸张,常常带有讽刺的效果。

《望江亭》里杨衙内上场,身边两个随从拍马溜须的丑态描写得惟妙惟肖。

张千帮杨衙内捉虱子,杨称他“我的儿好乖!”李梢也去捉虱子,杨问为何,李梢却答:“相公鬓上一个狗鳖。

”遭杨痛骂。

拍马拍在马腿上,可笑:称杨为狗,又是可笑。

夸张的动作引人发笑,嘲谑这批群小。

四是巧合法。

《拜月亭》里王瑞兰与蒋世隆巧遇,蒋瑞莲与王母巧识,王瑞兰拜月诉情恰巧碰上义妹蒋瑞莲,都是巧中套巧。

在战乱年月发生这类事,是可能的,“巧”得合理、这种巧合在喜剧中常常会产生各种误会,增强情节的喜剧性。

王瑞兰和蒋瑞莲奉命嫁给文武状元,因王父重武轻文,故将王瑞兰嫁给武状元,但文状元偏偏是王瑞兰日夜思念的患难情人蒋世隆。

王瑞兰执意要嫁文状元,又去劝义妹蒋瑞莲嫁武将元,谁料瑞莲平日里听瑞兰赞文贬武,也不愿嫁武状元。

子是“抢”文状元的喜剧性产生了。

这情景符合生活逻辑,偶然中有必然。

关汉卿的喜剧作品情节奇巧,人物鲜明,语言机巧,成就颇高。

然而,他的喜剧也存在某些不足。

最典型的莫如《玉镜台》。

该剧虽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老夫少妻”的畸型婚姻,但作者对温峤欺骗婚姻是抱欣赏态度来写的。

用水墨宴解决刘、温矛盾亦不高明。

以“大团圆”作结局的方法来处理所有喜剧也有不妥之处。

如果说《望江亭》、《救风尘》的结尾完美是为了申明喜剧主人公胜利的喜悦,似还有一定道理的话,那么《诈妮子》、《谢天香》、《玉镜台》凑合大团圆就失去了合理性,也损害了人物形象的一贯性。

诚然,这些不足正反映了关汉卿历史局限性的一面。

正如吴梅《瞿安读曲记》所云:“余考汉卿词,多至六十三种(详《录鬼簿》),可谓竭毕生之力为之,而醇疵亦不能相掩。

万里黄河,泥沙俱下,汉卿之谓也。

”关汉卿是元代作家的第一人(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更是中国戏曲的骄子,在1958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名为世界文化名人,可见其对后世文化影响。

他一生创作了六十种杂剧,现存有十八种,虽有四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

不过从现存这十八种作品,还是可以看出关汉卿的作品,不论是喜剧、悲剧,还是正剧,几乎都包含有一定量的喜剧题材。

以下将详细介绍。

一、喜剧题材的分类关汉卿的杂剧,虽说几乎每种都有喜剧性题材的运用,数量众多,不过还是可以对其进行分类的,有在剧中通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深的惩治恶人令人拍手称快的喜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