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

中唐
中唐

主要内容

一、元白新乐府创作与歌诗传唱的关系

(一)新乐府运动

(二)入乐问题

二、中唐的歌诗创作

(一)中唐歌诗生产的新特点

(二)元白对歌诗创作的态度

(三)元白的歌诗创作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定义:

?《乐府诗集》: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先导:杜甫;元德秀、萧颖士;元结、顾况;张籍、王建

元结“系乐府”

?“尽欢怨之声者,可以上感于上,下化于下,故元子系之。”

?强烈的入乐意识。

?五言《欸乃曲》:

?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

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

?七言《欸乃曲五首》序曰:“……逢春水﹐舟行不进﹐作《欸乃五首》﹐令舟子唱之﹐盖以取适于道路云。"

?千里枫林烟雨深,无朝无暮有猿吟。停桡静听曲中意,好似云山韶濩音.

?王建、张籍将讽谏现实和时下音乐结合起来,初步解决了复古与革新的矛盾

?《唐才子传·王建传》:“工为乐府歌行,格幽思远。二公之体,同时流变。”

?《水夫谣》、《田家行》、《当窗织》等,多次转韵。

?姚合《赠张籍太祝》:绝妙江南曲,凄凉怨女诗。……麟台添集卷,乐府换歌词。……

宪宗元和年间:新乐府运动

?在内容上复古,在形式上革新。在理论上明确阐发。

?纲领文件

?《与元九书》:

?“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 。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新乐府序》:“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

代表作

?白居易的《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

?“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 (《隋提柳》)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轻肥》) ?“置州太守知不知?—丈毯,千两丝,地不知暖人要暖,少夺人衣做地衣!” (《红线毯》)

“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凡闻仆《贺雨诗》,而众口籍籍,已谓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与元九书》)

影响

?元和体——长庆体

?《国史补》:“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元和体。’”

?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晚唐皮日休提出了“正乐府”的概念,认为讽刺是乐府的第一要义,要充分发挥美刺作用。

?重质轻文的不利影响。

?杜荀鹤“诗三百首,唯一联而已”

入乐问题

?冯班《钝吟杂录》:“乐府中又有灼然不可歌者,如后人赋《横吹》诸题,及用古题而自出新意,或直赋题事,及杜甫、元、白新乐府是也。”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本师梁任公先生曰:“所谓《近体曲辞》者,乃隋唐以后新谱,下集五代北宋小词,与汉魏乐府无涉。所谓《新乐

府辞》者,乃唐以后诗家自创新题号称乐府者,实则未尝入乐。”《歌谣》与《新乐府》皆不入乐。”

原因

1、受郭茂倩影响

《乐府诗集》: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2、认为近体形式便于入乐,但实际上入乐的歌诗并非全是近体。

白居易《山鹧鸪》

山鹧鸪,

朝朝暮暮啼复啼,啼时露白风凄凄。

黄茅冈头秋日晚,苦竹岭下寒月低。

畬田有粟何不啄,石楠有枝何不栖。

迢迢不缓复不急,楼上舟中声暗入。

梦乡迁客展转卧,抱儿寡妇彷徨立。

山鹧鸪,尔本此乡鸟。

生不辞巢不别群,何苦声声啼到晓。

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

?李白《秋浦清溪雪夜对酒客有唱山鹧鸪者》

?杂言体入乐与当时民间流行歌谣之体制有关

敦煌变文唱曲:《维摩诘经讲经文》

……

比须弥,沧海竖,金玉诸山总朝聚,

迥耸清霄突屼高,接连碧海天台柱。

千珍合就锁烟云,众宝装成笼瑞雾,

万岳群峰尽不如,端严将喻牟尼主。

梵天王,天众部,福德威光咸仰辅,

百宝冠新尽恋瞻,六铢衣晃皆谈许。

巍巍人相比金莲,儡儡形身如玉柱,

恰到庵园佛会中,端严争似牟尼主。

……

高与下,笑咍行,曳紫袍红满九垓。

喜色浅染笼日月,祥云浓澹锁楼台。

宣宇宙,吼春雷,表我慈尊教化来。

遍满亿中怨网散,满三千界觉花开。

?白的杂言更灵活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白诗入乐的证据

?唐宣宗《吊白居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与元九书》: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哉?”由是增价。……又昨过汉南日,适遇主人集众娱乐,他宾诸妓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是《秦中吟》、《长恨歌》主耳。

新观点

?主观上是为入乐而创作的新乐府歌词

?但客观情况是应该还没有入乐,只是停留在入乐的准备阶段。?但入乐是其创作的目的,直接影响其创作的方方面面:

1、新乐府的创作动机就是要作歌诗

2、新乐府创作是针对朝廷的大雅颂声和艳词而发

3、新乐府辞中对朝廷音乐的反思

中唐歌诗生产的新特点

——歌诗作者与歌者的合作更加紧密

1、“梨园子弟散如烟”。

高水平的歌舞表演向更广的范围扩散,给诗人提供

了更多的与歌唱者合作的机会。

《乐府杂录》:

洎渔阳之乱,六宫星散,永新为一士人所得。韦青

避地广陵,日夜凭栏于上河之上,忽闻舟中奏水调

者,曰:此永新歌也!”乃登舟与永新对泣久之。

促进了高水平的歌舞艺术向全国传播

?《乐府杂录》:“灵武刺史李灵曜置酒,坐客姓骆,唱何满子,皆称妙绝。白秀才者曰:‘家有声妓,歌此曲音调不同。’召至令歌,发声清越,殆非常音。骆遽问曰:‘莫是宫中胡二姊否。’妓熟视曰:‘君岂梨园骆供奉邪。’相对泣下,皆明皇时人也。”

2、官妓、家妓进一步普及

?张祜:“华轩敞碧流,官伎拥诸侯”。

?白居易:“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筚篥沈平笙。

?白诗《问杨琼》:

?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欲说向君君不会,试将此语问杨琼。

?士大夫蓄养私伎风气更盛。听歌看舞是诗人们的日常生活。

?白居易《醉吟先生传》:“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过,必为之先拂酒罍,次开诗箧。诗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若兴发,命家僮调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若欢甚,又命小妓歌杨柳枝新词十数章,放情自娱,酩酊而后己。”

刘苏州寄醸酒糯米李浙东寄杨柳枝舞衫

偶因尝酒试衫辄成长句寄谢之

柳枝谩蹋试双袖,桑落初香尝一杯。

金屑醅浓吴米酿,银泥衫稳越娃裁。

舞时已觉愁眉展,醉后仍教笑口开。

惭愧故人怜寂寞,三千里外寄欢来。

《本事诗》:刘尚书禹锡罢和州,为主客郎中、集贤学士。李司空罢镇在京,慕刘名,尝邀至第中,厚设饮馔。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刘于席上赋诗曰:“鬟髯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李因以妓赠之。

歌诗作者与歌者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

?《诗话总龟》:“商玲珑,余杭歌者也。白乐天作郡日,赋歌与之云:‘罢胡琴,掩秦瑟,玲珑再拜歌初毕。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前鸣,白日催年酉后没。腰间赤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玲珑玲珑奈老何,使君歌了汝更歌。’时元微之在越州闻之,厚币邀去,月余始遣还,赠之诗兼寄乐天云:‘休遣玲珑唱我词,我唱多是寄君诗。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诗人与歌者之间关系的拉近

?长处:开拓了新题材,表现了相对平等的思想;

?短处:局限在绮罗香泽,缺少社会意义和风骨。

3、歌诗创作进一步走向商业化。

1、品牌效应

《碧鸡漫志》:“李益诗名与贺相埒,每一篇成,乐工争以赂求取之被声歌,供奉天子” 。

元稹:

众推贾谊为才子,帝喜相如作侍臣。

注:乐天先有《秦中吟》及《百节判》,皆为书肆市贾题其卷云:白才子文章。

“伎乐当筵唱,儿童满巷传。

改张思妇锦,腾跃贾人笺。”

与元九书

?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哉?”由是增价。……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有咏仆诗者。

2、盗版

元稹:

元诗驳杂真难辨,

注:后辈好伪作予诗,传流诸处。自到会稽,已有人写宫词百篇及杂诗两卷,皆云是予所撰。及手勘验,无一篇是者。

白朴流传用转新。

注:乐天于翰林中书,取书诏批答词等,撰为程式,禁中号曰白朴。每有新入学士求访,宝重过于六典也。

3、炒作、通货、出口

元稹《白氏长庆集序》:

予始与乐天同秘书,前后多以诗章相赠答……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辞,自谓为元和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其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或因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其甚有至盗窃名姓,苟求自售,杂乱间厕,无可奈何。予尝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歌咏,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

微之诗。”固亦不知予为微之也。又鸡林贾人求市颇切,自云:“本国宰相,每以一金换一篇,甚伪者,宰相辄能辨别之。”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

元白对歌诗的态度

?矛盾:既自鸣得意,又不敢公开肯定。

?《与元九书》

?日者闻亲友间说,礼、吏部举选人,多以仆私试赋判为准的。其余诗句,亦往往在人口中。仆恧然自愧,不之信也。……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有咏仆诗者。此诚雕篆之戏,不足为多,然今时俗所重,正在此耳。虽前贤如渊、云者,前辈如李、杜者,亦未能忘情于其间。

?古人云:“名者公器,不可多取。”仆是何者,窃时之名已多。既窃时名,又欲窃时之富贵,使己为造物者,肯兼与之乎?今之屯穷,理固然也。况诗人多蹇,如陈子昂、杜甫,……彼何人哉!况仆之才又不迨彼。今虽谪佐远郡,而官品至第五,月俸四五万,寒有衣,饥有食,给身之外,施及家人。亦可谓不负白氏子矣。

一、雅与俗的矛盾

?白讽喻诗中表示了对流行俗乐的不满,但占很小比例。

?除了儒家思想外,还接受了道家和光同尘和禅宗凡圣齐观的思想,从神圣走向凡俗,从士林走向市井。

?原因:

?1、歌诗的一大特点是“俗”

?对听众来说必须通俗才能便于欣赏;

?对作者来说,必须以适应世俗为荣。

?——元轻白俗

2、多才多艺

?元稹:“能唱犯声歌”

白居易《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

琵琶师在九重城,忽得书来喜且惊。

一纸展看非旧谱,四弦翻出是新声。

蕤宾掩抑娇多怨,散水玲珑峭更清。

珠颗泪沾金捍拨,红妆弟子不胜情。

?追新逐奇,许多歌诗源于民间,又回到流行歌曲,如《竹枝》《柳枝》。

2、言志与言情的矛盾

?白把己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诗。

?《与元九书》: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

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所爱者,并世而生,独足下耳。

?《醉吟先生传》: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

?《不能忘情吟》:“予非圣达,不能忘情,又不至于不及情者。事来搅情,情动不可柅。”

对艳情与风情严格区分

?“艳” :“美色曰艳。”

?“艳曲”:大曲中华丽而婉转的抒情部分

?“艳词” :泛指在酒宴、聚会等场合用于演唱的歌词。

——侧艳之词:

?1、写爱情跟美女的艳情词

?2、辞藻艳丽的词。

?元:“陵迟至于梁陈,淫艳、刻饰、佻巧、小碎之词剧,又宋齐之所不取也。”

?白:“淫文艳韵,无一字焉。”

?风情:风月之情,包括了士人对女性的欣赏怜惜之情,本质与艳情无异。

?《琵琶行》:本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声律与风骨的矛盾

?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诗。

?时之所重,仆之所轻。

?《与元九书》:如今年春游城南时,与足下马上相戏,因各诵新艳小律,不杂他篇,自皇子陂归昭国里,迭吟递唱,不绝声者二十里余。樊、李在傍,无所措口。

元白的歌诗创作

?元稹——“元才子”

?《云溪友议》:“有俳优周季南、季崇,

及妻刘采春自淮甸而来,善弄陆参军,

歌声彻云。篇咏虽不及涛,而华容莫之比也。元公似忘薛涛,而赠采春曰:‘新妆巧样画双蛾,谩里常州透额罗。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

皱纹靴。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啰唝曲》)

?白居易

?唐宣宗《吊白居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个案分析:《杨柳枝》(《柳枝词》)

起源及定型

?《开河记》:“睢阳有王气出,占天。耿纯臣奏:‘后五百年,当有天子兴。’炀帝已昏淫,不以为信。时游木兰庭,命袁宝儿歌《柳枝词》”

贺知章《咏柳》(题注:一作《柳枝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乐府诗集》:

?《杨柳枝》,白居易洛中所制也。

《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翻杨柳枝。

?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表演

1、白居易的家伎

《杨柳枝二十韵》

小妓携桃叶,新歌蹋柳枝。妆成剪烛后,醉起拂衫时。

绣履娇行缓,花筵笑上迟。身轻委回雪,罗薄透凝脂。

笙引簧频暖,筝催柱数移。乐童翻怨调,才子与妍词。

便想人如树,先将发比丝。风条摇两带,烟叶贴双眉。

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枝柔腰袅娜,荑嫩手葳蕤。

唳鹤晴呼侣,哀猿夜叫儿。玉敲音历历,珠贯字累累。

袖为收声点,钗因赴节遗。重重遍头别,一一拍心知。

塞北愁攀折,江南苦别离。黄遮金谷岸,绿暎杏园池。

春惜芳华好,秋怜颜色衰。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

曲罢那能别,情多不自持。缠头无别物,一首断肠诗。

?《小庭亦有月》:“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

?2、官伎、营伎——推动了在民间的流传

?《云溪友议》:“宴席中有德华周氏者,乃刘采春女也。虽啰嗊之歌,不及其母,而《杨柳》之词,采春难及。崔副车宠爱之异,将至京洛。后豪门女弟子,从其学者众矣!”

?3、爱好者也会自己歌唱

?《五代诗话》:“王衍五年,宴饮无度。衍自唱韩琮《柳枝词》曰:‘梁苑隋堤事已空,万条犹舞旧春风。何须思想千年事,惟见杨花入汉宫。’

流传

一、晚唐、五代

?薛能:“此曲盛传,为词者甚众。文人才子,各衒其能,莫不‘条似舞腰,叶如眉翠’,出口皆然,颇为陈熟。”

?《柳枝词》自注:“刘、白二尚书继为苏州刺史,皆赋《杨柳枝词》,世多传唱。”

? 1.宫廷之中

?《抒情诗集》:“白居易有数伎,樊素善歌,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居易年既高迈,小蛮方丰艳。因为《柳枝词》以托意,曰:‘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坊里东南角,尽日无人属阿谁。’及宣宗朝,国乐工唱是词,上问谁词,永丰在何处。左右对,遂因东使命取永丰柳二枝,植于禁中。

? 2.士大夫酒宴之上

?《太平广记》:

?唐丞相李蔚镇淮南,日有布素之交孙处士,不远千里,径来修谒。蔚浃月留连,一日告发。李敦旧分,游河祖送,过于桥下,波澜迅激,舟子回跋举篙溅水,近坐饮妓湿衣尤甚。李大怒,令擒舟子,荷于所司。处士拱而前曰:“因兹宠饯,是某之过。敢请笔砚,略抒荒芜。”李从之,乃以《柳枝词》曰:“半额微黄金缕,玉搔头袅凤双飞。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李览之,释然欢笑。宾从皆赞之。命伶人唱其词,乐饮至暮。

? 3.佛教场合

?《目连救母》:“云中天乐吹《杨柳》,空里缤纷下《落梅》。” ?《昭君出塞》:“尊前校尉歌《杨柳》,坐上将军舞《乐辉》。”?司空图:“数枝珍重蘸沧浪,无限尘心暂免忙。烦暑若和烟露裛,便同佛手洒清凉。”

?敦煌曲《杨柳枝》:

春去春来春复春。寒暑来频。月生月尽月还新。又被老催人。

只见庭前千岁月。长在长存。不见堂上百年人。尽总化微尘。

贺铸添声杨柳枝

蜀锦尘香生袜罗,小婆娑。个人无赖动人多,见横波。

楼角云开风卷幕,月侵河。纤纤持酒艳声歌,奈情何。

宋代

?《荪壁琐言》:

?南湖园春宴:戚里郑君光锡语余:往岁赴张功甫南湖园春燕,置酒听莺亭。亭外垂柳数十株,柔荑初绿。酒半,出家伎十馀辈,悉衣鹅黄宫锦半臂,并歌唐人柳枝词,作贴地舞。

歌竟,又易十余辈,

悉衣浅碧蜀锦裙,

手执柳枝,唱名流

咏柳乐府。送客诸

伎笼灯者以百计。

朱敦儒

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

恨分离,柳枝。

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

几时归,柳枝。

金、元

?马钰《杨柳枝赠云中子苏铉》:

猛弃荣华儿女妻。悟玄机。腾腾兀兀任无为。做憨痴。

云水不游芳草径,内行持。功成行满独何之。赴瑶池。

明、清

?民歌化

?沈树本:“柳塘竞起踏歌声,病起可怜喉未清。郎歌《欸乃》妾按拍,妾唱《柳枝》郎莫听。”

?在小说中充当具有交待、衔接前后情节功能的过渡词。

?《绿野仙踪》第十七回正文前:

词曰:烛影摇红笔莫逃,在前朝。逆见杀父出今宵,藉医刀。烈女救夫索卖契,心先碎。英雄甫听语声高,恨难消。

?右调,《杨柳枝》第二体。

?《杨柳枝》作品不但数量多,而且多出名家之笔,如唐代的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宋代的司马光、贺铸,元代的萨都拉,明代的刘基、杨慎、王世贞,清代的王士祯、王夫之、黄宗羲、康熙、乾隆等。

创作动机就是要作歌诗

?白居易

?《与元九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策林》:“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采诗官》:

?“采诗官,采诗听歌导人言。……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

?《城盐州》:“谁能将此《盐州曲》,翻作歌词闻至尊。”

?《读张籍古乐府》:“愿播内乐府,时得闻至尊。”

形式上也做了入乐的准备

?《新乐府序》:“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

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对民间俗曲的借鉴,而要改良的是宫廷乐曲。

华原磬

华原磬,华原磬,古人不听今人听。

泗滨石,泗滨石,今人不击古人击。

紫毫笔

紫毫笔,毫虽轻,功甚重。

管勒工名充岁贡,君兮臣兮勿轻用。

勿轻用,将何如?

愿赐东西府御史,愿颁左右台起居。

立部伎

立部伎,鼓笛喧。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长竿。

太常部伎有等级,堂上者坐堂下立。

太行路

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

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

君不见左纳言,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

只在人情反覆间。

针对朝廷的颂声和艳词而发

针对不理想的政治而发:

?《新丰折臂翁》,戒边功也。

?《红线毯》,忧蚕桑之费也。

?《杜陵叟》,伤农夫之困也。

?《卖炭翁》,苦官市也。

?《黑潭龙》,疾贪吏也。

?也是针对不理想的风俗和文化而发的:

?《井底引银瓶》,止淫奔也。

?《两朱阁》,刺佛寺浸多也。

?《海漫漫》,戒求仙也。

?《草茫茫》,惩厚葬也。

?《八骏图》,戒奇物,惩佚游也。

?《古冢狐》,戒艳色也。

?发扬国风的传统,而不是雅颂的传统

?与元九书

?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国风》变为《骚辞》,五言始于苏、李。……然去《诗》未远,梗概尚存。……虽义类不具,犹得风人之什二三焉。于时六义始缺矣。晋、宋已还,得者盖寡。以康乐之奥博,多溺于山水;以渊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园。江、鲍之流,又狭于此。如梁鸿《五噫》之例者,百无一二。于时六义浸微矣!陵夷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所可举者,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感兴诗》十五篇。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迨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然撮其《新安》、《石壕》、《潼关吏》、《芦子关》、《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十三四。杜尚如此,况不迨杜者乎?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废食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

《采诗官》,鉴前王乱亡之由也。

采诗官,采诗听歌导人言。言者无罪闻者诫,

下流上通上下泰。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

郊庙登歌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若求兴谕规刺言,

万句千章无一字。不是章句无规刺,渐及朝廷绝讽议。

诤臣杜口为冗员,谏鼓高悬作虚器。一人负扆常端默,

百辟入门两自媚。夕郎所贺皆德音,春官每奏唯祥瑞。

君之堂兮千里远,君之门兮九重閟.君耳唯闻堂上言,

君眼不见门前事。贪吏害民无所忌,奸臣蔽君无所畏。

君不见厉王胡亥之末年,群臣有利君无利。

君兮君兮愿听此,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

?变雅颂为国风,变颂扬为警戒,变缘饰为讽喻。即使歌功颂德的题材,也含有讽谏的意味。

《七德舞》,美拔乱,陈王业也。

七德舞,七德歌,传自武德至元和。

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乐终稽首陈其事。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

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

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以心感人人心归。

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

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垂无极。

岂徒耀神武,岂徒夸圣文。

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

对朝廷音乐反思的结果

?1、反对朝廷音乐中掺杂俗乐

?倡导古乐:

?立部伎——刺雅乐之替也

?《五弦弹》——恶郑之夺雅也。

元稹《华原磬》

华原磬

泗滨浮石裁为磬,古乐疏音少人听。工师小贱牙旷稀,

不辨邪声嫌雅正。正声不屈古调高,钟律参差管弦病。

铿金戛瑟徒相杂,投玉敲冰杳然零。华原软石易追琢,

高下随人无雅郑。弃旧美新由乐胥,自此黄钟不能竞。

玄宗爱乐爱新乐,梨园弟子承恩横。霓裳才彻胡骑来,

云门未得蒙亲定。我藏古磬藏在心,有时激作南风咏。

伯夔曾抚野兽驯,仲尼暂叩春雷盛。何时得向笋簴悬,

为君一吼君心醒。愿君每听念封疆,不遣豺狼剿人命。

反对俗乐——反对胡乐

?《法曲》,美列圣,正华声也。

?《蛮子朝》,刺将骄而相备位也。

?《骠国乐》,欲王化之先迩后远也。

?《胡旋女》,戒近习也。

白居易胡旋女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

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

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

?元稹《胡旋女》:“天宝欲末胡欲乱,胡人献女能胡旋,旋得明王不觉迷,妖胡奄到长生殿。”

?2、又吸收流行歌诗在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在前人基础上较好的解决了复与变、俗与雅这一矛盾,使新乐府创作获得了成功。

经典唐诗宋词三百首赏析

古诗《静夜思》作品信息【名称】《静夜思》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体裁】诗歌 作品原文【明代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版本】 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译文【注释】 ( )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 )床:有五种说法。 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 静夜思 诗意图》。 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 韩 字。《说文》释 韩 为 井垣也 ,即井墙之意。 床 即 窗 的通假字。 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 小雅 斯干》有 载寐之牀 ,《易 剥牀 王犊注》亦有 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 交床 、 交椅 、 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 胡床 或 床 所误。至迟在唐时, 床 仍然是 胡床 (即马扎, 一种坐具)。 ( )疑:怀疑,以为。 ( )举头:抬头。 【译文】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那床前明月,低头不禁又思乡联翩。 版本说明明代版本: 这一版本是我国广为流传的版本。该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在我国流传广泛,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宋代版本: 这个一版本与人们常说的 床前明月光 明显不一致,其实并非是错误,而是流传版本不同。一般认为,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 床前看月光 ,第三句也均作 举头望山月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 册),因日本人对唐诗崇尚,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 举头望明月 ,但是第一句 床前看月光 没有变化。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 床前明月光 ,但第三句却是 举头望山月 。直到 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 年的 年(康熙四十四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 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经过 改动 了的《静夜思》比 原版 要更加朗朗上口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床前明月光 版比 床前看月光 版在中国民间更受欢迎的原因。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纬先生在《漫说 静夜思 》(《文史知识》 年第 期)一文中专门对两个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仔细体味,第一句如作 床前看月光 ,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再说, 月

中唐诗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设计人段静审核人张利华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这一时期的诗歌,其情感基调是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其艺术风格或高雅闲淡,或雕琢炼饰;其审美趣味由外拓趋向内敛,由昂扬趋向低沉,由浓郁趋向高秀。唐诗可谓是风格种种,流派多多。 中唐诗歌大约有以下几派: (1)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包括李绅、王建、张籍等人在内,倡导新乐府的创作,要求“文章和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应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自然,他们的创作在当时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2)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派诗人,崇尚奇绝,从主观的创作主张出发,着力于探讨诗歌的新的艺术形式,并且通过个人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的黑暗。这一派诗人除了韩孟之外,还有刘叉、马异、贾岛、李贺等,其中韩、孟、李最为出色。 (3)韩、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尚有刘长卿、韦应物与大历十才子等诗人,带着对盛唐的依恋,以萧条、冷落的心境表现山林隐逸的生活情趣。 (4)柳宗元、刘禹锡等“元和贬谪”诗人,或借异乡山水以抒发贬谪之苦闷,或借历史古迹抒发千古兴亡之慨叹,柳的山水诗写得清淡秀丽,峻洁峭激,刘的咏史诗则豪迈畅朗。 学习目标: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体会诗歌精妙的语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人物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他倡导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二.写作背景: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三.探意旨: 1、请简要概括每联的内容大意。 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 2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明确:(1)、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导学案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 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 【学习侧重点】 中唐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以开拓创新为主要创造倾向。对本专题所选六首诗歌,可结合诗人的总体风格逐一进行鉴赏。 课前预习案 1、专题内容概说: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这一时期的诗歌,其情感基调是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其艺术风格或高雅闲淡,或雕琢炼饰;其审美趣味有外拓趋向内敛,有昂扬趋向低沉,有浓郁趋向高秀。唐诗可谓是风格种种,流派多多。中唐时期“创新”与“求变”是其诗歌的主要创作趋向,中唐的社会背景(如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科举考试的弊端以及用人制度诸因素),为诗人群体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也促使不同群体形成风格各异的诗歌流 派。 2、中唐诗歌大约有以下几派: (1)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包括李绅、王建、张籍等人在内,倡导新乐府的创作,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自然,他们的创作在当时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派诗人,从尚奇怪,重主观的创作主张出发,着力于探讨诗歌的新的艺术形式,并且通过个人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的黑暗。这一派诗人除了韩孟之外,还有刘叉、卢仝、马异、贾岛、李贺等,其中韩、孟、李最为出色。 (3)韩、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尚有刘长卿、韦应物与大历十才子等诗人,带着对盛唐的依恋,以萧条、冷落的心境表现山林隐逸的生活情趣。 (4)柳宗元、刘禹锡等“元和贬谪”诗人,或借异乡山水以抒发贬谪之苦闷,或借历史古迹抒发千古兴亡之慨叹,柳的山水诗写得清淡秀丽,峻洁峭激,刘的咏史诗则豪迈畅朗。一、 3、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课中学习案 一、《寄李儋元锡》 1、诗人见到了哪些景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愧俸钱”可看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碛中作_古诗大全

碛中作_古诗大全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注释 ⑴碛:沙漠。 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公元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从“辞家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月了。诗人回顾两个月的行程,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轮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他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这是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 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读者仿佛看到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的向西进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 团? 。 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 正如诗人所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碛中作》诗仅四句,但每句诗都能给人不同的艺术感受。起句有一股勃发的激情和大无畏的精神,雄奇壮美而豪迈。次句情深意远,含蕴丰富。三句以设问兜转,宕开前句,有转折回旋的韵致。结句似答非答,以景作结,于暮色苍茫之中,

使人感到气象壮阔。整首诗给人以悲壮苍凉的艺术感受。杜甫称赞岑参的诗“篇终接浑茫”,这是指他的诗结尾浑厚,气象阔大,不可窥其涯际。从结句“平沙万里绝人烟”来看,境界阔大,茫无边际,“篇终接浑茫”五字,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令人 读来别有神韵。

论刘禹锡在中唐诗坛开拓创新

论禹锡在中唐诗坛的开拓与创新 摘要:禹锡,中唐诗人。他虽然不是唐代诗人中最优秀的,却是非常独特的。他的诗歌创作别具一格,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影响。但是由于受到评论家传统评论思想的影响,禹锡历来不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研读禹锡有代表性的诗歌,走进他的创作世界,探讨禹锡在中唐诗坛的开拓与创新,从而认定他在中唐诗坛不可替代的地位。 中唐是一个动荡又特殊的时期,“安史之乱”彻底摧毁了盛唐繁荣的局面。而禹锡的命 运始终与那个时代息息相关。特殊的时代塑造了特殊的禹锡。本文首先探讨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禹锡在政治诗、咏史怀古诗、哲理诗创作方面的开拓。 盛唐之后,中唐诗坛经历了大历年间的短暂低潮,涌现了以愈、白居易、贺为代表的大批优秀诗人。但禹锡却以其别开生面的民歌体乐府诗创作,独领风骚。本文第二部分研读禹锡的民歌体乐府诗,探讨他在诗歌创作体裁方面的创新。 一个既勇于全面开拓又大胆创新的诗人,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禹锡诗歌创所取 得的成就犹如他自己在诗歌中写到的“千淘万滚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一样,应该得 到后人的承认与尊重。 关键词:中唐;文人政治;民歌体乐府诗;开拓;创新 1引言 作为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禹锡在当时就受到白居易等人的高度评价。此后,历代对禹锡的研究从未间断。主要的研究热潮出现在两个时期:一为北宋时期以轼和黄庭坚为主的研究、效法;二为新时期的近几十年,在现当代老中青学者手中,禹锡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 北宋时期的学习、·研究热潮以禹锡“须有来处”的创作主为主。他们认为禹锡的某些作品已开“诗派”的风气,在普遍喜爱禹锡诗歌的基础上大量效仿、化用他的诗句。这一时 期的学习、研究集中在禹锡诗歌的创作主和用意深远、曲折含蓄的艺术特色方面. 新时期的研究,早起60年代的卞孝首先生,后至研究成果颇丰的肖瑞峰先生,他们都对禹锡做过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肖瑞峰先生更是凭借他独得的海外资料,将禹锡的研究围延伸到了海外,做出跨国性的横向探寻,论述了禹锡的诗歌对日本诗坛的影响。卞孝置父子所著的《禹锡评传》、肖瑞峰所著的《禹锡诗论》都是系统研究、综合考查的学术巨著,令所有研究者叹为观止。 但也正是由于研究的全面、系统,也可能导致诗人最具特色的诗歌创作淹没于整体研究的面面俱到之中,反而无法让人真正领略他诗歌创作的独特风采。 本文拟从开拓与创新相结合的角度,具体探讨禹锡诗歌创作的价值所在。一个敢于开拓的诗人是斗士,一个大胆创新的诗人是勇士,把二者都争取做到极致的诗人在中唐只禹锡一人。 中国当代诗坛是喧嚣而沉寂的。喧嚣是因时代背景之丰富多变可以让诗人们有广阔的空间去驰骋;沉寂是因为当代诗人们将自己的思想拘囿于狭小的围,功利的绳索束缚了他们创新的手脚。向禹锡这样勇于开拓和创新的诗人学习意义尤为重大. 2思想容的广泛开拓 禹锡是个高产的诗人,他在70年的人生历程中,创作了大约800首不同形式的诗歌。其题材容之广泛、思想感情之丰富、艺术特色之鲜明令人折服。这些诗歌中不但有表明心志的政治诗、纵横古今的咏史怀古诗,还有闪烁理性光芒的哲理诗。而他不步前人后尘、敢于在同代诗人中独树一帜的开拓精神与创新追这些诗歌真正的价值所在。

在平仄中教学唐诗宋词

在平仄中教学唐诗宋词 文论家和文学史家都认为“一代有一代之文章”。也就是说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种代表性的文体,在这一特定的时期里,这种文体的作者最多,作品最繁茂,艺术成就最高,对后世的影响最大,以致于人们一提起那个时代,便会联想起那种文体,那些文风;当然,提起那种文体,人们也会联想起那个时代。唐诗、宋词即是如此,这些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作品同时也必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长久地为人们所喜爱。李白、杜甫是照耀盛唐诗坛的明星,分别代表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传统的最高成就。白居易是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贯穿了整个中唐,他用浅易的语言和乐府的形式反映民生疾苦。晚唐的李商隐,杜牧等人的诗里又充满了迟暮黄昏的梦幻情调,爱情主题十分流利。宋词是词中的经典,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好诗已被唐人做完”一样,词也已被宋人做完。在宋代,词作为配乐辞语的附庸意义逐渐化,作为一种韵文的文体意义渐渐占据上风并终于普及。词的抒情境域也日渐拓宽,感情容量日益扩大,适应的场合更为广阔,题咏的对象,渐趋丰富。既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细腻的情感、婉约的风格;又有“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金

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的磅礴的气势、豪放的特征。 1、走进诗词的意境。诗词是抒情的语言艺术。抒情同写景、叙事结合起来,形成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如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或物我情融,这就是意与境的交融的方法,这种手法使诗词的意蕴深厚、含蓄、精练、意味隽永。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所说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正可借以说明诗歌构思过程。诗的构思阶段,作者运用艺术的联想和想象,上下求索,追求意与境的交融,正好比“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当意与境初步形成后,作者将继续开拓、挖掘、锤炼,这是创作的最艰辛的一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正好形容了此时创作中的苦楚。当意境的深化,拓展到一定的程度时,眼前便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全新境界,就展现在眼前,此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蓦然”一词正恰当地说明了,意与境实现了完美统一。 2、品味诗词的语言。唐诗宋词的语言,凝炼、形象、生动,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艺术表现力,教学中引导学生要

唐诗十五首

唐诗15首 唐诗沉淀着深邃,积蓄着厚重,凝结着辽远,负载着磅礴,是大漠里的孤烟,是长河里的落日,是客船上难眠的渔火,是山寺里传来的钟声,是海角与天涯的对接,是天长与地久的汇聚。 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在大唐,举凡帝王将相、宫妃名媛、才子佳人、乐工歌妓、方外僧道、贩夫走卒,写诗吟诗蔚然成风,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 1、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千古无双。一结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 2、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 3、长恨歌白居易(节选)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古来诗人,及身得名,未有如是之速且广者。盖其得名,在《长恨歌》一篇。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词,

中唐诗派

第七章中唐其他诗派和诗人 中唐,约七十年,分为两个时期。代宗大历中到德宗贞元中为转折时期,此后直到穆宗长庆末为唐诗继续兴盛的时期,也是唐诗的第二次繁荣。诗歌数量丰富,风格流派繁多,个性得到发展。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元白诗派,以平易通俗的语言为其艺术特征;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艺术上追求新奇险怪;李贺以绚丽的色彩、奇特的想象、感伤的情调独树一帜;刘长卿、韦应物、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各异,都有独到的成就。 一、刘长卿、韦应物 刘长卿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逆境中度过的。屡遭贬谪,身世坎坷。个人的不幸加上时代变乱的痛苦,使他的诗常常流露出惆怅衰飒的心绪,情调冷落寂寞,凄清悲凉。其诗多写贬谪的感慨和山水隐逸之情,风格冲淡含蓄,清雅洗炼。擅长近体,尤工五律,曾自诩“五言长城”。代表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雪夜投宿山中贫寒人家的情景,凝炼自然,历历如绘,含蓄亲切,耐人涵泳。也有少数反映现实的作品,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等。 韦应物是大历、贞元间诗坛上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追求恬淡秀丽的意境,连贯流畅的意脉,气貌高古,清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其中又以写山水田园最有特色,他善于用简淡自然却又是精心锤炼过的语言,来描写闲适生活的逸趣及孤高峻洁的情怀。《滁州西涧》是其中的佳作,此诗写景生动,极富画意,表现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闲适恬淡的胸怀,其中也寄托了他不得其用的寥落之感。韦应物对社会离乱、民生疾苦也有所反映,而且态度鲜明,情辞真切。“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表现了一个正直的封建官吏的良心。另有《淮上喜会梁川故人》写与友人阔别十年后重逢的悲喜交集,真切动人。 二、大历十才子和李益 大历十才子,指活跃于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不同史籍所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主要有钱起、卢纶、李端、司空曙、韩翃等。所作诗歌多应景献酬,流连光景,粉饰现实。部分诗作抒写沉沦下僚,怀才不遇之感。诗歌艺术造诣较高,多为近体,五律成就尤高。钱起《省试湘灵鼓瑟》、卢纶《塞下曲》等是其中的佳作。如《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寥寥二十字便勾勒出壮阔的画面,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气氛,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很见功力。 李益也曾被列入“十才子”,是这一时期最有独创性的诗人。曾到过塞外,因而写作了不少边塞诗,但这些诗多反映边塞的荒凉寂寞,戍边将士对战争的不满和厌倦,已不再有盛唐边塞诗那种高亢乐观的情调,而是于壮烈、慷慨之中带有伤感和悲凉的情调。这些诗又多用他极擅长的七绝来写,因而常被谱入管弦,流传很广。如《夜上受降城闻笛》、《从军北征》等,均用浓重的笔墨勾勒出边塞的典型环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征人不尽的乡愁。悲壮婉转,意境浑成。李益送别酬赠和妇女题材的诗也有不少佳作,如《喜见外弟又言别》、《江南曲》等。 三、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指的是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在唐诗经过长期发展并已取得极大成就以后,注意更广泛地从前代诗歌中吸取营养,有意打破传统的表现手法,避熟就生,标新立异,戛戛独造。发掘新的形式、语言、意境,创立自己的新风格。虽有时因翻新出奇而不免流于晦涩险怪,却避免了中唐诗风滑向柔弱浮荡一途。韩愈所开创的以文为诗,对后世诗歌尤其是宋诗散文化特点的形成,具有直接的重要影响。除韩、孟外,这一派诗人还有贾岛、姚合、卢仝、刘叉等。 (一)孟郊、贾岛

3第三节 中唐诗坛

中唐诗坛 中唐诗坛大历诗坛、元和诗坛、新乐府运动、白居易、元稹的悼亡诗、韩孟诗派、诗鬼李贺、刘禹锡、柳宗元 中唐是唐诗重要转折期,也是继盛唐后诗歌又一繁荣时期; 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 1.追求新变 盛唐诗歌,盛极难继,中唐诗另辟蹊径,追求新变。 “诗到元和体变新”。 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2.多元化 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台阁诗人群大历十才子钱起、卢纶、韩翃等;以江东吴越为中心的地方官诗人群刘长卿、戴叔伦等;元结、顾况等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人;韦应物等山水诗人;李益等边塞诗人;元白诗派与新乐府运动;韩孟诗派;柳宗元、刘禹锡 大历诗坛 1、组成 ⑴大历十才子 钱起、卢纶、韩翃、李端、耿湋、司空曙、崔峒、苗发、夏侯审、吉中孚 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台阁诗人群 ⑵地方官诗人群:刘长卿、戴叔伦等;以江东吴越为中心 ⑶元结、顾况等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人 ⑷韦应物等山水诗人 ⑸李益等边塞诗人 2、总体特点 ⑴疲倦、衰顿、苍老、冷淡的内心代替了盛唐士人狂放、慷慨、豪迈、昂扬进取的精神。 ⑵描写视野从广阔的社会转向个人周围的生活和内心。 ⑶主题取向上由偏重理想转向偏重感受,由社会生活转向伦常情感、身边琐事;吟咏迷惘的 心态、衰老的感受、孤独的心境、乡愁羁恨以及山水之趣,其中贯穿着对友情的渴望,对隐逸的向往 ⑷审美趣味上,由崇尚汉魏风骨转向追慕以谢朓为代表的六朝清丽纤秀之风;由阳刚转向阴 柔;由健朗的气骨转向悠远的韵致,由雄浑凝重的格调转向清空闲雅的意趣。 ⑸诗歌体式上,重视近体,特别是五言(五律),古体成就不如近体。 元和诗坛 1.元白诗派与新乐府运动(通俗平易); 2.韩孟诗派(奇崛险怪) 3.柳宗元、刘禹锡;诗鬼李贺 新乐府运动 1、新乐府运动:发生在中唐,强调诗歌为政治服务,强调诗歌的写实倾向,以创作乐府诗和讽 喻诗为主的文学潮流。 新乐府:自命新题;写时事;不一定入乐。 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2、代表诗人: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元白诗派/新乐府诗派)

唐代诗坛

2011寒假五年级语文强化班免费赏析:唐代诗坛 唐诗兴盛的主要原因:以诗取士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苏辙说:“唐朝文士例能诗”(《题韩驹秀才诗卷》)。 纳卷与行卷促使文学创作普及化。 纳卷唐代进士应省试(礼部考试)前,选择自己的优秀作品交纳给主试官。 “所谓行卷,就是应试的举子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即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的一种手段。”(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第3页) 一、初唐诗坛 初唐约100年,唐诗繁荣的前奏 初唐四杰: ⑴共同特征: ①年少才高,过早进入社会与官场,性格尚未定型。 ②恃才傲物,性格偏狭,官位卑下。 “浮躁浅露”(《新唐书·裴行俭传》) “华而不实,鲜克令终”(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 ③反对浮靡诗风,要求开拓创新,但理论比较笼统。 ④诗歌多抒写个人生活感受。 ⑵在诗坛上的贡献: ①他们开拓了诗歌新的创作领域,摆脱了空洞无物的虚套,面向现实人生。 ②他们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题材扩大了,品格提高了。 ③“四杰”的变革诗风,是处于朦胧觉悟阶段,是一个过渡。 二、盛唐诗坛

盛唐约50年,唐诗的繁荣时期。 它表现为这一时代所孕育和培养的一种蓬勃向上、乐观自信、自由浪漫的精神,他还表现了一种追求理想、关心现实、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胸襟开阔、视野广大,题材大大扩展,诗歌具有一种高亢、雄浑、豪壮、奔放、刚健、明朗的风格。充满着创新精神。 山水田园诗派 ㈠盛唐山水田园诗繁荣的原因: 1.最主要原因: 唐代最高统治者采取举逸人使天下归心的政策,这就使士子们把隐逸看作是进入政治舞台的一条道路,于是隐逸之风盛极一时。所谓“终南捷径”,正是当时这种社会思想和风气的鲜明反应。 2.唐代,佛、道备受尊崇。 3.陶谢山水田园诗为盛唐诗人提供艺术借鉴。 ㈡代表人物: 王维 孟浩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