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13课 辛亥革命语文

一、单选题

1.1919年,尚未成为职业革命家的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指出“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

A. 未能联系广大民众

B. 由部分团体发动参加

C. 推翻了封建帝制

D. 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2.鲁迅《阿Q正传》这样写道“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这说明()

A. 不敢提出反帝目标

B. 没有动员下层人民群众

C. 在反封建方面很不彻底

D. 没有革命理论指导

3.陈旭麓先生说:“经历了英法联军之役以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庚申之变’……中国社会中的人们已经体会到有一种不受欢迎,但又无法拒却的变化正在发生。”“庚申之变”后30年中国社会的变化是()

A.“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B.“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

C.“已缠者令其必放,未缠者毋许再缠。”

D.“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4.(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正式国旗,并请大总统孙中山颁布各省执行。但孙对此表示异议,复函据理力争,且以临时大总统名义提请参议院对这一议决加以复议。临时参议院立即对此进行重新讨论,最终正式决定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这一过程表明()

A. 五族共和思想成为共识

B. 南京临时政府统而不治

C. 共和原则得以初步实践

D. 民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5.“鄂师既举,各省尚多迟回观望”,沪苏志士“冒诸险艰,创义于沪上。尔时大江震动,纷纷返正……其后金陵负固,各省义师,云集环攻,此其于民国之功,固已伟矣。”孙中山这番言论有感于()

A.沪苏志士推动了湖北军政府的成立与清政府的瓦解

B. 沪苏志士为建立南京临时政府创造了有利形势

C.袁世凯的反革命威压而妥协退让

D.烦地反封国民大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6.“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一是革了皇帝的命,二是革了辫子的命。这说明辛亥革命()

A. 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 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D. 引发了政治制度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7.有学者说,因为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 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主政治舞台

B. 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C.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D. 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8.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中国同盟会

9.《民报》主要撰稿人朱执信(1885年—1920年)在翻译西方著作时,曾把“社会主义”译为“民生主义”。其主要目的是()

A.传播西方思潮 B.社会主义的中国化

C.宣传社会革命 D.阐释新三民主义

10.“列强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对象;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推翻帝国主义的纲领;国民党将帝国主义写进新三民主义。”材料说明()

A. 近代中国各革命阶级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B.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不断完善的

C. 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族革命的开端

D. 近代中国革命中的民族主义具有继承性

11.“翌日,十八星旗飘扬于湖北军政府门前。”十八星旗,又称铁血旗、九角旗、首义之旗。图案由红底、黑九轮角和18颗小黄圆星组成。红底、黑九轮寓意“铁血精神”,表示决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下列事件与十八星旗联系最直接的是()

A. 兴中会成立

B. 武昌起义

C. 黄花岗起义

D. 同盟会成立

12.10月10日是台湾的双十节,每年双十节台湾各界都要隆重举行庆祝大会,这是为纪念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

A. 广州起义

B. 秋收起义

C. 武昌起义

D. 南昌起义

13.下列关于武昌起义爆发时间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宣统三年

B. 辛亥年

C. 1911年

D. 民国元年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际意义在于()A. 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B. 创造了资本主义发展条件

C. 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D. 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5.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此后参议院公布的《临时约法》则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参议院对政体的调整()

A. 稳定了全国政局

B. 有因人设法之嫌

C. 巩固了共和体制

D. 遵循了法治原则

16.袁世凯在直隶省的新政中,成效卓著,那时他众望所归,远不像后来那样臭名昭著。立宪派不信任孙中山并支持袁世凯和列强的挺袁态度使孙中山不去位也很难。南京临时参议院以17票(全票)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材料说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是()

A. 革命派在各种压力下对袁世凯被迫妥协

B. 当时形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必然结果

C. 列强为寻找在华代理人支持袁世凯的结果

D. 袁世凯的权术蒙蔽各派政治势力双眼

17.近代世界政治民主化与“法治”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就这一趋势而言,奠定民主共和体制的宪法文件是()

A.《德意志帝国宪法》 B.《人权宣言》

C.《权利法案》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8.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的相同点有()

①孙中山的号召或领导②都是武装斗争

③矛头指向北洋军阀④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19.托克维尔认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是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亳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符合这一说法的革命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辛亥革命

C. 义和团运动

D. 国民大革命

20.“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 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 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 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 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之初,设立参议院、平政院之类的最高立法机构,由各省选派代表组成,类似西方的国会;其次,设立高等法院、检察厅之类的司法机构,意在独立行使司法权;此外,还有由总统等国家官员组成的最高行政机构。时至国民党统治时期,主要由立法院、司法院、行政院、考试院和监察院五大机构组成。按其组织原则,考试院源自古代科举制度,执掌全国官吏诠选和职业资格考试;监察院则直接继承了古代御史台、都察院之类的中央主控监察制度;监察院分区派员监察地方的基本制度,也一如古代大体不变。

——摘编自孙伯南《中回监察制度的研究》材料二西方的党派政治与分散化的监察权责配置,以对抗式的责任审查为路径,导致了监察权的弱化(并未实现全覆盖)以及监察责任与司法责任发展的不平衡,事实上反映了“三权分立”下的政治限制与司法监督的局限性。英美法系形成了更为完备的“分权式”监察治理格局,也呈现出分散化、差异性特征(包括监察收制与检察体制在内)。在与多党政治的交织下,监察治理的推进在“三权分立”博弈中面临多重困境。

——摘编自任颖《监察制度在不同法系中的历史演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主要来源并分析其主要发展。(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监察制度存在着的“多重困境”及其实质。

答案

1.D2.C3.A4.C5.B6.D7.B8.A9.C 10.D11.B12.C13.D14.D15.B16.A17.D18.B 19.B20.B

21.(1)来源:继承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的监察体制,并借鉴西方三权分立学说设立。

发展:由民国初期的“三权分立”至国民党统治时期发展为五权分立;增加考试院和监察院,考试院负责全国官吏的诠选和考试,监察院负责中央、地方的监察工作。

(2)“多重困境”:党派政治博弈对抗责任,导到监察权分散化、弱化;监察与司法责任失衡;“分权式”监察治理格局的完备,与权力制衡与司法监督的差异性和局限性并存。

实质:政党政治的博弈(或答: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博弈)。

(评分说明:学生在答题时,可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同等评分。但本题各小题学生总得分不得超过各小题赋分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