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微量白蛋白及尿蛋白电泳联合检测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害

尿蛋白、微量白蛋白及尿蛋白电泳联合检测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害
尿蛋白、微量白蛋白及尿蛋白电泳联合检测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害

尿蛋白3+什么意思

尿蛋白3+什么意思 尿蛋白1+2+3+是怎么回事:尿蛋白是尿常规检查的项目之一,是判断患者肾脏是否正常的标准之一。当尿蛋白出现加号也就是出现阳性反应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患者的肾脏受损,出现了蛋白尿,需及时进行治疗,防止病情继续恶化。那么尿蛋白1+,2+,3+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蛋白尿1+是怎么回事?权威专家指出,正常尿液里不含或只含微量蛋白质,检查结果呈阴性(-),当尿液里的蛋白质含量上升到一定量是检查结果就呈阳性(+)。尿蛋白1+(一个加号)是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的结果。同时还可以表述为尿蛋白一个加号、尿蛋白+1,几种表述都是一个意思。尿蛋白一个加号的意思是1L尿液里含有蛋白质0.2—1.0g,即0.2—1.0g/L。 其次,我们再来了解尿蛋白2+是怎么回事?很多尿蛋白患者在做调查时显示尿蛋白为2+,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长沙普济肾病医院的权威专家介绍说,尿蛋白是尿液通过酸化加热后混浊而检出的蛋白质,尿蛋白2+(++、两个加号)是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的结果。同时还可以表述为尿蛋白两个加号、尿蛋白+2,几种表述都是一个意思。尿蛋白两个加号的意思是1L尿液里含有蛋白质1.0~2.0g,即1.0~2.0g/L。 显而易见,尿蛋白3+要比尿蛋白1+,2+更为严重,这也意味着肾脏的受损程度更大了。长沙普济肾病医院的权威专家指出,在一般情况下,检查单上蛋白尿的+越少越好,越少代表损伤肾脏的程度越小,+越多表明肾脏损伤程度越大。蛋白尿3+是中度肾病尿蛋白。但是也有特殊情况如肾脏病变到了晚期,由于大量肾单位都已受到平生损伤,肾功能基本丧失,对蛋白几乎失去了过滤的能力,所以此时患者的尿蛋白也会减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肾脏病变减轻,恰恰是肾脏受损十分严重的表现。

尿蛋白的五项检查是什么

尿蛋白的五项检查 尿蛋白与尿酶:早期肾损伤标志 1.微量白蛋白尿(MAU): 作为全身血管内皮损伤标志,MAU是预测和早期诊断肾病、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血管损伤的敏感指标,而且对疾病进展、预测及治疗效果评价等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 尿低分子蛋白检测 低分子量蛋白尿也称肾小管性蛋白尿,多用于早期小管损伤标志。 ⑴β2微球蛋白(β2-MG) ⑵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⑶α1微球蛋白(α1-MG) ⑷尿蛋白-1 ⑸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 Cystatin C体内生成量恒定,不受性别、肌肉容积等因素影响,血浓度检测已成为评估肾小球滤过率的敏感指标。 沈阳国济检查报告: 尿蛋白五项: 1:尿转铁蛋白:肾小球滤过膜早期损伤的标志之一。 2:尿α1微球蛋白:肾小球滤过膜和肾小管重吸收损伤。 3:尿免疫球蛋白G: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越严重,值也高。 4:尿微量白蛋白:固有细胞损伤,是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病的早期指标。 5:尿β2微球蛋白:早期肾小管损伤的指标。 案例分析:尿蛋白3+ 其含义是:正常尿液里不含或只含微量蛋白质,检查结果呈阴性(-),当尿液里的蛋白质含量上升到一定量是检查结果就呈阳性(+)。尿蛋白3+(+++、三个加号)是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的结果。同时还可以表述为尿蛋白三个加号、尿蛋白+3,几种表述都是一个意思。尿蛋白三个加号的意思是1L尿液里含有蛋白质2.0—4.0g,即2.0—4.0g/L。

如果出现了上述的症状,我们的检查就要按照上文中的项目进行,不然造成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危害一、引起的小管细胞生物学波动:出现尿蛋白的许多肾脏病都存在着细胞过度增生,代表着一种非适应性反应,导致肾衰。蛋白质可直接调节小管细胞功能,改变其生长特性及其细胞因子和基质蛋白表型表达,可导致小管基底侧释放PDGF、FN和MCP-1,诱导纤维化过程。 二、引起小管间质缺氧加重:尿蛋白重吸收各消化多量蛋白质需额外能量,可造成小管细胞缺氧,以致引起小管细胞损伤。 三、系膜毒性:在肾衰模型中,可以观察到血清蛋白在肾小球系膜中的蓄积,那些大分子物质在系膜区的聚集可引起系膜细胞损伤、增生各系膜基质合成增多,从而产生肾小球硬化。尿蛋白肾病模型中,肾小球中有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载脂蛋白B以及载脂蛋白A沉积那些聚集最终也可导致肾小球硬化。 四、尿蛋白3+的原因主要是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伤导致通透性增加造成的,肾小球的滤过膜通透性增强意味着启动了肾脏的纤维化,如果不及时的治疗,病情的进一步蔓延,肾脏固有细胞表型会发生转化,生成不易被降解的胶原纤维蛋白,沉积在肾脏,逐渐取代健康的肾单位,最终会发展成终末期肾衰竭--尿毒症。

尿微量白蛋白的临床检测的注意事项(精)

尿微量白蛋白的临床检测的注意事项 欧阳嵘 目前,我国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人数日益增多。随着病程的发展,肾脏受累的可能性与受累的程度也不断上升。通常情况下血尿素和血肌酐的测定值正常时并不能排除肾脏的受损, 而尿 常规蛋白测定结果为阳性时,肾脏的损伤往往已达到不可恢复的阶段,尿微量白蛋白(MAU) 的测定已越来越多地用做肾组织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其临床意义也已日益为临床医生所重视。若在发生微量白蛋白尿的这一阶段积极有效地控制血糖、降压、降脂、减少蛋白摄入量、改善生活方式,仍有希望阻止病情向大量蛋白尿发展或延缓其发展速度,同时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2]。但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亦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值得我们临床医生去关注。 1、尿微量白蛋白的定义 1982年Viberti等发现1型糖尿病时尿总蛋白在参考范围内,而尿白蛋白排泄却增加,由此提出了“微量白蛋白尿”的概念,并把它作为糖尿病早期肾损害一个敏感指标[3]。其特征是尿白蛋白浓度为 20-200mg/L或白蛋白排泄率20-200μg/min(或30-300mg/24小时),或白蛋白/肌酐比率30-300mg/每克肌酐)。此时尿常规试纸条检测蛋白为阴性。尿常规试纸条检测蛋白为阳性时白蛋白浓度已大于 200mg/L(或白蛋白排泄率大于200μg/min),称为大量白蛋白尿。因尿蛋白浓度受主客观因素影响比较大,故临床上更多采用白蛋白排

泄率或尿白蛋白/肌酐比率来表示尿白蛋白的值。国际上多采用白蛋白排泄率表示尿中白蛋白的排出量。 2、尿微量白蛋白发生的机理 白蛋白(Albumin)占血浆总蛋白量的60%,分子量为69kD,是一种带有负电荷的大分子蛋白。正常情况下在肾小球滤过膜上有许多小孔起机械屏障作用,膜孔直径为5.5nm,限制大分子物质(如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的滤过。在滤过膜上还存在着带负电荷糖蛋白和硫酸乙酰肝素,这些带负电荷的结构形成了滤过膜的电子学屏障,限制了带负电荷的分子滤过。血浆白蛋白分子量69 kD,且由于其带负电荷,所以正常情况下只有极少部分能滤过,经肾小球滤过的蛋白质几乎全部被近曲小管以主动方式重吸收,因此最后随着尿液而排出的白蛋白只有极少量。正常情况下,绝大部分蛋白不能通过滤过膜。但在病理情况下[4],如各种炎症、代谢异常和免疫损伤,使肾小球血流动力学异常,肾小球滤过膜损害是造成尿微量白蛋白排出量增加的重要原因。糖尿病病人由于长期高血糖使非酶糖酰化速率增加,导致缺氧,血液黏度增高,同时内皮细胞释放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等血管活性物质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张力改变,进而引起肾血流动力学变化,使肾小球处于高滤过状态并导致肾损害,同时糖尿病患者肾小球滤过膜上硫酸乙酰肝素合成减少,硫酸肝素分子带有许多阴离子侧链,对于维持基底膜电荷和孔径的大小起重要作用,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电荷选择性屏障受损,使尿微量白蛋白在尿中排出增加[。再加上糖尿病病人存在三多一少症状,近曲小管内的尿流速增加,导致被滤出的白蛋白又不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对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应用

实用医技杂志2013年2月第20卷第2期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al Techniques,February2013,Vol.20,No.2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对糖尿病早期 肾损害的临床应用研究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总医院(037003)杨雁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并发症很多,糖尿病肾病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因此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对于糖尿病早期治疗,改善预后有重要作用。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是非常好的早期发现肾损害手段之一。本研究就182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175名健康人尿微量白蛋白的含量进行了比较,旨在进一步了解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尿微量白蛋白的含量差异,确定糖尿病肾病早期发现的诊断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住院患者,糖尿病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182例,其中男性101例,年龄27~82岁,平均(56±4)岁;女性81例,年龄31~79岁,平均(59±3)岁。健康对照组: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175名,其中男性98名,年龄23~75岁,平均(55±6)岁;女性77例,年龄22~75岁,平均(58±4)岁。经询问病史、体检及常规实验室检查排除糖尿病、肾脏疾病、高血压病,无心、肺、肝等重要脏器疾病。 1.2方法:标本收集:留取上午8:00~9:00中段尿10mL,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在2h内检测每一份标本中尿微量白蛋白含量。仪器:Siemens1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为金斯尔公司生产的尿微量蛋白检测试剂。 1.3评价标准:尿微量白蛋白含量<20mg/L为阴性,尿微量白蛋白含量>20mg/L为阳性。1.4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175名健康体检者中,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均<20mg/L,阳性率为0。18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89例尿微量白蛋白>20mg/L,阳性率为48.9%。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史、例数与尿微量白蛋白检出率见表1。患者尿白蛋白含量见表2。可以看出随着病史的延长,尿微量白蛋白的检出率和尿微量白蛋白的含量都在增加。 糖尿病组中101例男性中尿白蛋白阳性49例,检出率为48.5%;糖尿病组中81例女性中尿白蛋白阳性40例,检出率为49.4%。 表1病史例数与尿微量白蛋白检出率 病史例数阳性数阳性率(%) <5年521121.2 5年~432046.5 10年~362261.1 15年~292069.0 >20年221672.7 合计1828948.9 表2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含量 病史例数20~30mg/L31~50mg/L51~100mg/L101~500mg/L>501mg/L <5年1144210 5年~2056531 10年~2247542 15年~2024464 >20年1602554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模式的现代化和社会老龄化,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在逐年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2亿。我国糖尿病患者也在逐年增加。根据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统计,2009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7000万[1]。 随着糖尿病患者人数的增加,相应的各种并发症也在增加,其中并发糖尿病肾病的约占20%~30%。2003年6月至9月,美国研究人员首次对多个国家3.2万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研究结果显示“40%的人有微量白蛋白尿。而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尿中有微量白蛋白的比率明显高于这个数字[2],笔者的检测结果是48.9%。当然,并不是每一个有尿微量白蛋白的糖尿病患者都会进展为尿毒症。据报道,有尿微量白蛋白的糖尿病患者如不及时治疗,每年会有10% ~20%进展为临床蛋白尿患者,10年后会有20%~40%进展为临床蛋白尿患者。此外,肾功能减退的速度个体差异很大,在20年中只有不到20%的人会发展为尿毒症。不过,不少老年患者还没有发展为尿毒症就被心血管病夺去了生命。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过程在早期表现为肾脏体积过大,肾小球容积过多以及肾小球滤过率增高;之后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球基质积聚,尿白蛋白排泄增加;最后肾小球硬化, 177 ··

尿蛋白电泳操作规程

尿蛋白电泳操作规程 一.项目名称 尿蛋白电泳(HYDRAGEL PROTEINURIE) 二.检验方法名称 SDS-琼脂糖凝胶区带电泳 三.方法学原理 在含有多量的阴离子去垢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液体中,蛋白质可与其连接,形成SDS —蛋白质复合物。这种复合物蛋白本身的构造已经破坏,他们都表现出相同的构造和相同的负电荷。当这种SDS—蛋白质复合物在具有适当筛选功能的介质中电泳时,如在含高浓度琼脂糖的HYDRAGEL 5 PROTEINURIE凝胶上电泳时,蛋白质按它们的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 在HYDRAGEL 5 PROTEINURIE凝胶上能清楚分离来源于肾小管(分子量<65-70Kda)还是来源于肾小球(分子量>65-70KDa)的蛋白质,因此尿蛋白不仅能被检测到,而且能对蛋白来源进行分类(肾小球,肾小管性和混合性)。 四.方法学溯源 自1930年由Tiselius发现了移界电泳(moving boundary eectrophoresis),而后,这种技术的各种局限性已逐渐被区带电泳(zone elecrrophoresis)所克服,区带电泳的条件和支持介质的选择是电泳成败的关键。 五.仪器 (一)型号:SEBIA HYDRASYS (PN1210) (二)分析和计算参数: 1.处理量:约14个样本/小时 2.所需样本量:5ul 3.检验时间:约50分钟 4.重复性:有良好的批内和批间重复性 5.电泳参数:电压0-300V(可选至3000V) 电流0-500mA 功率0-100W 六.试剂及配套品 (一)试剂 1.HYDRAGEL 5 PROTEINURIE试剂盒 (1)商标:SEBIA (2)包装规格:50测试 (3)货号:PN4115 2.脱色液 (1)商标:SEBIA (2)包装规格:Pack for 10×100ml

尿蛋白定性检查

尿蛋白定性检查 一、磺基水杨酸法 【目的】掌握尿蛋白(PRO)定性磺基水杨酸法(SSA)。 【原理】生物碱试剂磺基水杨酸,在酸性的条件下,其磺酸根阴离子与蛋白质氨基酸阳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盐沉淀。 【器材】 1. 小试管、试管架。 2.滴管、胶洗头。 3. 2ml刻度吸管、吸耳球。 4. pH广泛试纸。 5. 黑色衬纸。 【试剂】 200g/L磺基水杨酸溶液:20g磺基水杨酸溶于100ml蒸馏水中。 【标本】新鲜尿液或模拟蛋白尿标本。 【操作】 1、调pH 用pH广泛试纸测试尿液酸碱度,如pH不在5—6范围,可加酸或碱予以调节。 2、加尿液取小试管2支,分别加入清晰尿液1ml。 3、加试剂于第1支试管内滴加磺基水杨酸溶液2滴,轻轻混匀;另1支试管不加试剂作为空白对照。 4、判断结果 1min内观察结果,按照书中表格判断阳性程度及大致蛋白质含量。

【参考区间】阴性 【注意事项】 1、标本①如果尿液呈现明显的浑浊,应先离心或过滤。②当知患者应用大剂量青霉素、庆大霉素、磺胺、含碘造影剂时,应告知结果可能产生假阳性。③指导患者正确采集中段尿,避免混有生殖系统分泌物。 2、调pH 本法在尿液偏碱或偏酸时(pH>9或pH<3)可呈假阴性,因此检测前可先测试尿pH,必要时用稀NaOH或5%醋酸进行调节。 3、结果判断 (1)掌握好结果判断时间。操作时严格按照操作方法进行,判断时间严格掌握在1min,极轻度的混浊并无明显临床意义。当尿液中含高浓度尿酸或尿酸盐时,在加入试剂1—2min后可能出现白色点状物,逐渐呈蛛丝状浑浊,缓慢扩散,覆盖于尿液表面,遇此干扰可离心后的尿液上清进行检测。 (2)如果通过镜检发现大量细胞,分析其阳性可能是由于混有生殖系统分泌物造成的假阳性,则可用离心后的上清液重新测定,进行验证。 (3)对于微弱阳性的判断,可选用黑色衬纸作背景,以提高分辨力。 4、灵敏度本法灵敏度高,为0.05—0.10g/L。 尿葡萄糖班氏法定性试验 【目的】掌握葡萄糖(Glu)班氏定性的方法 【原理】葡萄糖含有醛基,在高热、碱性溶液中,能将试剂中的蓝

尿微量白蛋白

尿微量白蛋白 微量白蛋白尿:指在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定义是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在30-300mg;微量白蛋白尿反映肾脏异常渗漏蛋白质。 检测方法:临床上主要使用免疫透视比浊法尿微量白蛋白进行检测。除此之外,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法和化学发光等方法。 免疫透视比浊法: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在一定时间内复合物聚合出现浊度。当光线通过溶液时,可被免疫复合物吸收。免疫复合物量越多,光线吸收越多。光线被吸收的量在一定范围内与免疫复合物的量成正比。利用比浊计测定光密度值,复合物的含量与光密度值成正比,同样当抗体量一定时,光密度值也与抗原含量成正比。本法较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和火箭电泳等一般免疫化学定量方法敏感、快速简便,但要求免疫复合物的数量和分子量达到一定高度,否则就难以测出。该方法注意事项:1、抗原或抗体量大大过剩,可出现可溶性复合物,造成误差。2、应维持反应管中抗体蛋白始终过剩。3、易受到脂血的影响。 意义:正常情况下,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电荷选择性屏障的静电同性排斥作用,MAU大部分不能通过滤过膜,而各种炎症、代谢异常和免疫损伤均可导致滤过膜上负电荷减少,静电排斥力下降,造成MAu从尿中漏出增多;尿微量白蛋白是早期发现肾病最敏感、最可靠的诊断指标,判断肾小球受损程度的重要蛋白,是糖尿病肾病最早期的生化表现,也是肾病进展和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一个重要标记。 24小时尿蛋白 24小时尿蛋白:包括尿液中出现的所有蛋白(分子量最小的白蛋白,分子量较中-大的免疫球蛋白、转铁蛋白、β2一微球蛋白等); 检测方法: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前必须排除泌尿系感染、运动等影响,要先用量杯量总尿量,然后搅匀,取出一小杯测定每100毫升的蛋白量,再根据实际尿量进行计算,可计出24小时的蛋白量,检测方法为双缩脲比色法、比浊法和染料结合法;意义:24小时尿蛋白可以反映各期肾炎、肾病等早期病变、治疗效果及转归化时; 两者区别 微量白蛋白主要是指白蛋白,主要早期反映肾小球滤膜的损害; 尿蛋白是包括白蛋白,还包括分子量较中-大的免疫球蛋白、转铁蛋白、β2一微球蛋白等,尿蛋白异常反映可能为肾小球损害,也可能为肾小管损害。

如何正确认识蛋白尿

如何正确认识蛋白尿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对尿蛋白的认识 尿蛋白是尿液中的正常成分,正常人每天尿中排出的蛋白质一般为40-80毫克/天,上限为150毫克/天,在常规检测中显示的是阴性,在正常含量范围内的尿中的蛋白质即为尿蛋白。当尿中蛋白增加,尿常规检查可以测出即为蛋白尿。蛋白尿是肾脏病的常见表现,全身性疾病亦可出现蛋白尿。 病因 可以导致蛋白尿的原因很多,它们包括:功能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或病理性蛋白尿。常见有:剧烈运动后,发热的极期,进食高蛋白饮食;胡桃夹现象;各种肾脏病和肾血管病等。 临床表现 不同病因引起的腰疼临床表现也不相同,例如: 1.功能性蛋白尿 功能性蛋白尿是一种轻度(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不超过~1克)、暂时性蛋白尿,原因去除后蛋白尿迅速消失。常发生于青壮年,可见于精神紧张、严重受寒或受热、长途行军、强体力劳动、充血性心衰、进食高蛋白饮食后。 2.体位性蛋白尿 清晨尿液无尿蛋白,起床活动后逐渐出现蛋白尿,长时间站立、行走或加强脊柱前凸姿势时,尿蛋白含量增多,平卧休息1小时后尿蛋白含量减少或消失,多发生于瘦长体型的青年或成人。反复体位性蛋白尿,需注意除外肾病,如胡桃夹现象(又叫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是因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挤压左肾静脉所致)。 3.病理性蛋白尿 蛋白尿持续存在,尿中蛋白含量较多,尿常规检查常合并有血尿、白细胞尿和管型尿。并可伴有其他肾脏病表现,如高血压、水肿等。病理性蛋白尿主要见于各种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疾病、遗传性肾病、肾血管疾病和其他肾脏病。常见的如: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①肾炎可为隐匿性、急性、急进性或慢性。常合并血尿、高血压和水肿等。②肾病综合征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或等于克,同时伴有血白蛋白减少,水肿、高血脂。③肾功能不全分为急性和慢性肾功能不全。蛋白尿为肾脏损害的表现。 (2)继发性肾小球疾病①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的表现。育龄期女性多见。依据肾脏受累严重程度的不同,尿蛋白量可以表现为少量至大量。②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肾脏受累的表现。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儿童多见,成年人亦可发生。蛋白尿多数发生在紫癜出现后2~4周。③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早期肾脏受累,但是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可为阴性,后逐渐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再发展至大量蛋白尿,乃至终末期肾病,即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等治疗。④痛风性肾病尿检异常出现较晚且轻微,仅见轻度蛋白尿及少量红细胞。晚期可进展至慢性肾衰竭。⑤高血压肾病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生5~10年后常出现肾脏等损害。良性高血压导致的蛋白尿一般为轻至中度的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不超过~2克),很少出现大量蛋白尿。有些合并镜下血尿,常有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脑动脉和视网膜动脉硬化等表现。另外一种恶性高血压导致的蛋白尿常为突发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由少至大量,多数伴有血尿和白细胞尿,肾功能多急剧恶化。 (3)肾小管间质疾病如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尿蛋白多为+至++,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2克。 (4)遗传性肾病如Alport综合征、Fabry病、薄基膜肾病、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等,由于基因异常,导致肾脏结构缺陷,导致不同程度的蛋白尿。

24小时尿蛋白定量

24小时尿蛋白定量 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定义和意义 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中的“24小时的尿量”,就是把早上的第一次的小便排干净后,从第 二次的小便开始留。看一下这时是几点,记一下时间,直至第二天的这个时间,为24个小时。把这24个小时内的,每一次的所有的小便,都放到一个容器里,混合均匀,然后从中间抽取100?200毫升,拿到医院去化验。 在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只能通过分子量较小的物质。正常人每天尿中蛋白质一般 为40-80毫克,这一含量用蛋白质定性试验的方法一般不能检出。患某些疾病时,蛋白质漏出增加,就可被检出尿蛋白阳性。所以尿蛋白定性报告的结果是粗略的,24小时尿蛋白 定量检验可以精确地测出小便中排出的蛋白量。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判定肾病有无的可靠指标: 临床上,判定肾病发生与否,多通过尿常规检查中的尿蛋白定性和定量两个指标进行综合判定。尿蛋白定性指标就是常说的尿蛋白是阴性还是阳性。如果尿蛋白检查结果为阳性,反应肾病的病情程度看其带有几个+。而尿蛋白定量判定则更能准确的反应受检者的肾脏功 能,常用的诊断指标即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 偶然一次发生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标,不能确诊为肾病: 正常人,尿常规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范围小于150mg/24小时.如果受检人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指标高出了此正常值参考范围,则可认为其存在肾功能损伤情况。 尽管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判定肾病是否发生的可靠指标,但是,单凭一次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结果异常就判定受检者发生了肾病,这是不准确的。在临床对肾病的发生做 出确诊时,通常情况下,需要重复做尿常规检查。通过做定期检查,患者的尿常规检查结果 显示,存在三次及以上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指标均高于正常参考范围,才可以判定患者确实发生了肾脏病变。 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肾病早期发病隐匿,患者多无明显症状表现,很容易被忽视。许多人就医时,肾病已经

38例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分析

38例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尿微量白蛋白(mAlb)与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对 健康组与糖尿病组进行mAlb对照。结果: 38例糖尿病患者按病程分组,2 a~10 a 25例,mAlb为5.2 mg/L~39.6 mg/L,11 a以上组13例,结果为10.4 mg/L~ 78.1 mg/L。结论在糖尿病肾病早期, 40 mg/L~70 mg/L为可逆阶段,及时治疗和 控制血糖水平,肾损伤是可逆的, 而>150 mg/L为不可逆阶段,因此推荐mAlb作 为相关疾病的常规检查项目。 【关键词】尿微量白蛋白糖尿病肾小球 尿微量白蛋白(mAlb)指在生理状态下由于分子筛屏障和电荷屏障的作用,分子 量69并带有负电荷的Alb基本上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屏障。一旦肾小球的完整性受到损害, Alb漏出增加,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阈值,尿中白蛋白即增加,而出现白 蛋白高于正常,但常规方法无法检出白蛋白尿。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尿蛋白试带,其检出限(LOD)约为200 mg/L,尿蛋白浓度低于此限时结果作为阴性报告,实 际上健康人也有极微量的Alb排出。肾小球损伤的早期尿中Alb浓度已增加,但如 不超过尿试带LOD时通常不能发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测定方法如放射免疫法、免疫透射浊度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ASA)法等不断发现过去被当作尿蛋白“阴性”的人群实际上潜在着相当比例的病理性蛋白尿患者,他的检测作为早期肾损害 诊断的重要指标已受到广泛重视,应用较多的是免疫比浊法,但报告方式不一, 有的以每升尿中白蛋白量表示,有的以24 h排泄量表示,还有以白蛋白/肌酐比 值报告。现对部分健康者、糖尿病患者进行测定,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方法 mAlb测定试剂盒购于上海申能德赛诊断技术有限公司,肌 酐测定试剂盒购于广州标佳科技有限公司。仪器应用美国库尔特贝克曼LX-20全 自动生化分析仪。尿白蛋白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肌酐采用Jaffe法。 1.2 对象对照组,健康人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21岁~54岁,平均年龄41.2岁,均排除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病及妊娠和肾病有关病史。糖尿 病组,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34岁~68岁,平均年龄51岁,病程2 a~20a。尿常规分析蛋白定性均为阴性。 1.3 标本对照组均分别留取24h尿和随机尿,测定24 h白蛋白和每升白蛋白及白蛋白/肌酐比值,并以不同方法计算正常值,患者组均取随机尿测定,以 mg/L报告,以上标本均当日测定。 2 结果 2.1 不同计算方法尿白蛋白正常值以mg/L计算,范围0mg/L~30mg/L;以 mg/gCr计算,范围4.1mg/gCr~18.1 mg/gCr;以mg/24h计算,范围2.4mg/24h~34.3 mg/24h。因尿白蛋白值呈非正态分布,低值无临床意义,在建立参考范围时 以百分位数法按单侧值95%上限确定。从以上结果可见,不同计算方法的结果正 常值范围差异有显著性。 2.2 糖尿病组 38例糖尿病患者按病程分组,2a~10a 25例,尿白蛋白为 5.2mg/L~39.6mg/L, 11a以上组13例,结果为10.4mg/L~78.1mg/L,2a~10a 25例中有4例超过正常值,11a以上组中有6例超过正常值,说明这些患者已有轻 度肾损害。通过了解病史并分析结果,坚持长期口服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治疗者与 不经常治疗两者结果间差异有显著性。 2.3 相关资料 mAlb<30mg/L为正常,40mg/L~70 mg/L为可逆阶段,而>

第二篇 ALB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第一部分 尿微量白蛋白(U-Albumin)的临床意义 1982年Viberti等发现了糖尿病患者尿中总蛋白在正常范围,而尿白蛋白排泄增加的现象,首先提出了尿微量白蛋白的观点,并指出了这种蛋白的出现是肾病发生的早期预兆。 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目前主要用于对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早期检测发现微量蛋白尿,以便及时采取保护肾功能的措施,如限制蛋白的摄入量、禁烟、及时控制血糖和血压。 因此及时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对控制和防止早期肾病的发生极为重要。 1、微量白蛋白尿的基本概念 多种疾病可引起尿白蛋白排泄率持续增加,尿中用常规方法不能检测到,叫微量白蛋白。其含量在20-200mg/L,此时如能及时治疗,肾脏损害处在尚可逆转的时期,这种常并发于糖尿病,高血压病人中的尿蛋白,称微量白蛋白。 2、尿正常代谢及尿蛋白的形成 尿是在肾脏内形成的。体内血流经肾小球毛细管时,其中的细胞、大分子蛋白质和脂类等胶体被截留,其余成份则经半透膜滤过进入肾小球中此称为原尿。原尿通过肾小管时,绝大部分水分及电介质和葡萄糖等物质又被吸收回血,同时肾小管也分泌一些物质加入尿中,最后生成终尿。经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体外。 病理情况下,由于肾小球内压力增高滤过增加或是基底膜改变,导致高滤过率而出现蛋白尿。 3、微量白蛋白正常值: 健康成年人尿微量白蛋白参考区间 24h尿:<30mg/L(24h最高量) (摘自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006,第三版p356) 与定性法比较有下列优点: *敏感性高,可测出定性法阴性的标本 *精密度CV5-8% *定量结果测定范围广5-200mg/L *标本量少,20ul尿液 *特异性强能抗尿中多种物质的干扰 *测量时间快,3分钟报告结果 4、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1) 、对高血压病的应用价值

尿蛋白+-

尿蛋白+-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到医院检查身体,一看到报告单里有尿蛋白+-的字样,就不是很理解,其实,大家在平时多了解一些这些常规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今天,我们请到了京东誉美肾病医院的专家来给大家做出讲解,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借鉴。 正常尿液里不含或只含微量蛋白质,检查结果呈阴性(-),当尿液里的蛋白质含量上升到一定量时检查结果就呈阳性(+)。尿蛋白1+(一个加号)是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的结果。同时还可以表述为尿蛋白一个加号、尿蛋白+1,几种表述都是一个意思。尿蛋白一个加号的意思是1L尿液里含有蛋白质0.2—1.0g,即0.2—1.0g/L。 尿蛋白更多加号表述 尿蛋白2+和3+的意思分别又是尿蛋白为1.0~2.0g/L:++、尿蛋白为2.0—4.0g/L:+++。尿蛋白四个加号:尿蛋白>4.0g/L:++++;阴性或中性的情况:尿蛋白<0.1g/L:-;尿蛋白为0.1—0.2g/L:±。 尿蛋白+-是什么意思?通过上述专家的讲解,大家对于尿蛋白应该有了很好的了解了吧 蛋白尿阳性怎么办?蛋白尿患者可能都不太了解自己的病情,由于身体的不适,出现了好多的病变,那么,如果您的身体正是蛋白尿阳性,您了解吗?好多的蛋白尿患者对这比较关注,面对大家的困惑,我们的肾病专家给大家做出详细的阐述。

誉美肾病专家指出,蛋白尿阳性是能够反应出肾脏功能有无损伤。尿蛋白持续阳性往往代表肾脏出现了病变。蛋白尿阳性的多少反映了肾脏的病变程度,临床可据蛋白尿阳性作为肾病治疗效果的观察指标。 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肾病患者当其肾脏病变到了晚期,由于大量肾单位废损,使蛋白滤出减少,尿蛋白检查反而减少或消失,但这并不代表肾脏病变程度有所减轻。另外,健康人在有些情况下,尿常规检查也可以检测出蛋白尿阳性现象。这种蛋白尿阳性称为暂时性蛋白尿,或是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食高蛋白饮食后、精神激动、剧烈运动、妊娠、长时间处于高温或严寒环境中以及服用氨基水杨酸、阿司匹林、巴比妥盐、碘剂、青霉素之类药物。因此,对于出现蛋白尿阳性情况的人群,一定要及时就医,找到发生蛋白尿阳性的真正原因所在。对于确诊为肾病者,更应该及早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防止肾病向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的方向恶化进展。 蛋白尿阳性检查结果是通过尿蛋白定性试验检查得出的。各种类型的肾病都有发生蛋白尿阳性的可能。当肾小球、肾小管发生病变时,如各期肾炎、肾病以及高血压发生肾动脉硬化时,均可出现蛋白尿阳性;各种细菌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败血症等亦可出现蛋白尿阳性;非感染性疾病,如肾结石、多囊肾、肾淀粉样变性以及休克、严

蛋白尿检测方法有什么【健康小知识】

蛋白尿检测方法有什么 文章导读 蛋白尿其实是肾病的主要症状,肾病给人体带来的伤害是很大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最好还要在饮食上多加注意,这样才可以让疾病更快的恢复,对于一些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最好是吃一些高质量的低蛋白食物,这样就可以有效的缓解症状,从而还会让患者的机体抵抗力得到提高,那么蛋白尿检测方法有什么呢? 第一,蛋白尿检测方法有什么?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以下3种:尿蛋白定性试验:通常采用蛋白试纸法、磺基柳酸法、加热醋酸法3种方法。正常情况下,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阴性。但此种检查方法易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可致假性结果,如尿酸盐含量高时,尿呈酸性反应,蛋白试纸法结果较实际情况低,磺基柳酸法易呈假阳性;大量使用青霉素时,磺基柳酸法易呈假阳性反应;使用磺造影剂时,磺基柳酸法、加热醋酸法均可出现假阳性反应;当尿呈强碱性时,假性结果更多,或出现蛋白试纸法假阴性反应,或出现磺基柳酸法和加热醋酸法的假阴性反应。当尿蛋白仅为一些特殊蛋白质时,蛋白试纸法和磺基柳酸法均不敏感。因此,在进行尿蛋白定性时,应综合各种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适宜的方法。尽管定性试验比较方便,但有时难以反应蛋白尿的实际情况,有条件时,最好进行定量检查。 第二,尿蛋白定量测定:一般进行ECTkey=24小时尿蛋白定量 target=_blank>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使用的方法比较多,有些方法虽然比较精确,如凯氏定氮法、双缩脲法等,但操作很复杂。目前临床多采用简易的半定量法,如艾司巴赫氏定量法、磺基柳酸比浊定量法。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0.15~0.5克之间为微量蛋白尿,在0.5~1克之间为轻度蛋白尿,在1~4克之间为中度蛋白尿,大于4克(有学者定为3.5克)为重度蛋白尿。 蛋白尿检测方法有什么?尿蛋白电泳分析:常用的方法有醋酸纤维薄膜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尿蛋白免疫电泳等方法。该方法主要从确定尿中蛋白质的种类出发,通过区分不同尿蛋白的种类,对某些疑难病症如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等有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同时可以区别尿蛋白的分子量大小,这对区别蛋白尿的来源,以及检查尿中是否有特殊蛋白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尿蛋白定性试验

目的 掌握尿蛋白定性试验的方法。 方法一磺基水杨酸法 原理 在酸性条件下,磺基水杨酸的磺酸根阴离子与蛋白质氨基酸阳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盐沉淀。 器材 小试管或凹玻片。 试剂 200g/L磺基水杨酸溶液:磺基水杨酸200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 标本来源 病人不同程度的蛋白尿标本。 尿蛋白定性结果判断 反应外观结果报告相当蛋白质含量(g/L) 仍清澈透明(-)<0.05 微混浊(±)0.05~0.1 明显白色混浊,但无颗粒(+)0.1~0.5 明显白色混浊且出现颗粒(++)0.5~2.0 明显白色混浊且有絮状沉淀(+++) 2.0~5.0 严重混浊且有大凝块沉淀(++++)>5.0 操作步骤 以试管法为例: 1、加尿液在2支试管中各加清晰尿液1ml(如为混浊尿标本,应离心后取上清液;碱性尿应加冰乙酸数滴,为5左右再试验)。 2、加试剂在1支试管中加磺基水杨酸2滴并混匀,1min时与另1支试管中空白尿液比较,判断结果。

3、判断结果见表。 报告方式 尿蛋白定性:阴性或阳性(磺基水杨酸法) 本法结果阳性,即可报告阳性。必要时可用加热乙酸法证实,并以加热乙酸法为准报告结果。 方法二加热乙酸法 原理 加热煮沸使蛋白质变性凝固,加乙酸使尿pH接近蛋白质等电点(pH5左右)而加速蛋白质沉淀。 器材 中试管、木夹、酒精灯。 试剂 5%(V/V)冰乙酸溶液。 标本来源 病人不同程度的蛋白尿标本。 操作步骤 1、加尿液在试管中加清晰尿液至管高2/3处,混浊尿标本应离心后取上清液再试验。 2、煮沸尿液用木夹夹持(或手持)试管下1/3处,加热煮沸试管上1/3处内的尿液(注意:应不断转动试管防止尿液沸溅)。 3、观察结果将试管上部加热处尿液与试管下部未加热尿液比较;观察有无混浊变化。 4、加试剂在试管中加入5%(v/v)冰乙酸2滴。 5、再煮沸尿液、立即观察结果,方法同步骤3。 6、结果判断和报告见表。 报告方式 尿蛋白定性:阴性或阳性(加热乙酸法) 方法三干化学试带法

两种方法检测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的对比分析

两种方法检测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的对比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检测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散射比浊法及干化学法对55例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及50例正常健康者(参考组)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进行分析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采用不同方法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 例患者干化学法检测结果为阴性, 但其散射比浊法检测结果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O.05)。结论不同方法检测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尿蛋白定性为阴性时, 需要进行深一步检测, 保证肾损伤能够被有效诊断。 【关键词】散射比浊法;干化学法;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及体征, 患者肌酐、尿素氮及尿蛋白检查结果均为正常, 因此常造成病情被耽搁。糖尿病患者肾病早期损伤的重要标志是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 敏感性较高, 因此常作为临床广泛使用的有效手段。近年来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方法逐渐增加, 主要有免疫电泳法、免疫扩散法、放射免疫法、干化学法、免疫比浊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等, 为对散射比浊法及干化学法检测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的结果进行观察, 作者对本院收治的55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本院自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55例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 男32例, 女23例, 年龄32~84 岁, 平均年龄(60.35± 5.22)岁, 患者均符合1999 年WHO 糖尿病诊断标准;同期50 例正常健康者, 男27 例, 女23例, 年龄30~82岁, 平均年龄(59.67 ± 4.33)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受检当日晨起空腹状态下取晨尿送检, 其中一杯送往常规尿液检查, 使用仪器为UR2400 全自动尿液分析仪[生产公司:罗氏诊断有限公司, 注册号:国食药监械(进) 字2010 第2402772 号], 使用干化学分析试纸条为原厂配套;另一杯送往尿液微量白蛋白测定, 使用仪器为IMMAGE 特定蛋白分析仪(生产公司:贝克曼库尔特商贸(中国)有限公司), 使用试剂为原厂配套试剂。患者尿液均在2?4 h内完成,校准仪器后, 每天用质控物对室内质控进行检测。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 料米用均数土标准差(x- ± s)表示,组间对比米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 2检验,PV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观察组患者分别采用散射比浊法及干化学法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见表1。 表 1 观察组患者两种检测方法检测u-MALB

尿蛋白免疫电泳

尿蛋白电泳 1、所有病人均留取新鲜晨尿送检。 2、检测方法:尿蛋白电泳方法均同于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尿蛋白定性采用磺基水杨酸法。 3、根据正常人血清醋纤膜电泳分离出来的区带来对照分析尿蛋白电泳区带。血清蛋白电泳可分为A(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5条区带,根据尿蛋白电泳所出现的蛋白区带的位置,也可分别给定为以上5条区带,电泳薄膜上仅出现A、α1、β带称选择性蛋白尿,电泳薄膜上除有A、α1、β带外,还出现α2带者或A、α1、α2、β、γ等5条带均显示的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尿蛋白定性根据形成的浑浊度以“+”表示蛋白含量的多少。 结果:肾炎组以中量蛋白尿为主,呈选择性。定性多为“+~++”. 肾综组以大量蛋白尿为主,呈高选择性。定性多为“++~+++” 肾衰组:初期以中~大量蛋白尿主国,呈非选择性。终末期肾衰因肾小球大部分已毁坏,尿蛋白反而减少,甚至为阴性。为选择性蛋白尿,定性为“-~+” 讨论:正常健康人,每24h尿中只有80-150mg蛋白排除体外,用磺基水杨酸尿蛋白定性检查法不可检出,尿蛋白电泳无区带显示,30例健康人尿蛋白定性均为阴性,尿蛋白电泳无区带显示,由结果出可以看出,随着肾小球基底膜损害不断加重,尿中排汇的蛋白量不断增加。然而终末期肾衰患者肾小球绝大部分已毁坏,尿蛋白反而减少,说明尿蛋白含量的多少不一定能完全反映肾脏损害程度。在这三组病例中显示尿蛋白电泳的选择性,肾综组高于肾炎组高于肾衰组,尿蛋白由选择性变为非选择性,终末期肾衰尿蛋白减少或无尿蛋白,当肾小球受到免疫反应损害后,肾小球基底膜滤孔变大,使肾小球对血浆蛋白的通透性增加,在疾病早期只有20万以下的小分子蛋白透过而排泄于尿中,这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病变进一步加重时,基底膜滤孔进一步增大,致使大、中分子的蛋白质也能滤出,即血浆中的所有蛋白质均无选择性的滤到尿中,称“非选择性蛋白尿”。此尿蛋白的选择性变化可以反映病情的变化,我们认为利用尿蛋白电泳确定是否选择性蛋白尿有助于临床了解肾脏的损害程度,有助于对肾脏疾患的分类、治疗及判断预后。

微量尿蛋白的实验室检测

微量尿蛋白的实验室检测 什么是微量尿蛋白? 肾脏具备强大的代偿功能,肾功能早期损伤往往没有症状和体征,患者就诊时已经到达肾功能不全,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机会。 在早期损伤时尿蛋白已有微量的增加,但还不能用常规方法检测出,此时称为微量尿蛋白,是肾病早期损伤的最敏感变化。 目前用于实验室检测的微量尿蛋白有哪些? 理论上讲,血浆蛋白均可在病理条件下出现于尿液中,但与肾脏结构和功能受损较为密切的微量尿蛋白系列约有20多种。由于肾单位受损部位不同,临床最常用的,最具标志性的尿微量蛋白系列有以下四种 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缩写应用意义 1.尿微量白蛋白Mircroalbumin MA 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屏障受损的传统标志蛋白 2.尿转铁蛋白Urine Transferrin TRU 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屏障受损的敏感标志蛋白 3.尿免疫球蛋白Urine Immunoglobulin G IGU 肾小球滤过膜分子筛屏障受损的标志蛋白 4.尿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obulin A1M 肾小管量吸收功能受损的标志蛋白 MA TRU IGU A1M 病理变化有关提示 —/↑↑——肾小球滤过电荷屏障受 损如如糖尿病肾病,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炎症,代谢异常,免疫损伤等所引起的滤过膜上负电荷减少,静电排斥力下降,蛋白滤出增多 —/↑—/↑↑—肾小球滤过筛网屏障轻 度受损1.如高血压肾病是肾血流量增多与压力升高使肾小球内滤过压超过滤过膜阻力,蛋白滤除增多 2.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肾病,狼疮肾,系膜病肾炎和小球节性硬化等引起的滤过膜通透性增高,蛋白滤出增多 ↑↑↑↑↑↑—肾小球滤过筛网屏障严 重受损如感染,肾中毒,血管病变和免疫损伤均可导致滤过膜孔径增到活闭锁,基膜断裂,蛋白滤出增多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如肾缺血,肾间质肾炎,重金属中毒和药物损 伤引起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蛋白重吸收减 少,蛋白增多 ↑↑↑↑↑↑↑↑复合损伤如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损除了这四项,尚有以下一些项目作为补充:(β2-mG,CysC,RBP,FDP) 另外,ACR(urine Albumin Creatinine Ratio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被K/DOQI指南推荐

检测尿微蛋白的临床意义

尿微量白蛋白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在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白蛋白是一种血液中的正常蛋白质,但在生理条件下尿液中仅出现极少量白蛋白。微量白蛋白尿反映肾脏异常渗漏蛋白质。英文缩写:mAlb 参考值:0﹒49~2﹒05mg/mmol·Cr或4﹒28-18﹒14mg/g·Cr。当患者有高血压或糖尿病或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经常同时发生)时,肾脏血管会发生病变改变了肾脏滤过蛋白质(尤其是白蛋白)的功能,这使得蛋白质渗漏到尿中。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影响肾脏的早期征象,为糖尿病肾病。 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的早期肾脏受损的表征。无论哪种疾病引起的尿微量白蛋白都是因起始原因不同造成的肾脏固有细胞的损伤,使肾脏固有细胞的结构发生改变,功能随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在尿液中的体现。 对于微量白蛋白尿的治疗,目前西医应用的很广泛是激素进行抗炎,减轻肾脏固有细胞的渐进性损伤。激素治疗微量白蛋白尿,短时期,会产生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已受损的肾脏固有细胞没有修复。所以,通常会在遇到感冒、感染的影响时,导致病情反复并进行性加重。 微量白蛋白尿也是整个血管系统改变的征象,并可认为是动脉病变的“窗口”,因为它是肾脏和心血管系统改变的早期指征。临床中,通常应用尿微量蛋白指标来监测肾病的发生。尿微量蛋白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肾病最敏感、最可靠的诊断指标。通过尿微量白蛋白的数值,结合发病情况、症状以及病史述就可以较为准确的诊断病情。判断病

情进入了纤维化那个阶段。所以,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U-MA),普通人应当每年一次,而已增高的患者应每3个月测试一次。这样,对于肾病的预防及早期治疗都起的了积极作用。 尿微量白蛋白正常值 尿微量白蛋白是评估肾脏受损程度:当发现尿微量白蛋白在 20mg/L-200mg/L围,尿常规尿蛋白的显示为阴性(-)或(+-),就属于微量白蛋白尿,这个时候说明肾脏已经损伤,如果患者能够经过规的修复肾单位,逆转纤维化治疗,尚可彻底修复肾小球,消除蛋白尿。而当尿中微量白蛋白超过200mg/L时,尿常规测试尿蛋白阳性(+)~(+++),就应该警惕了,此时证明机体已有大量白蛋白漏出,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肾病发展离不可逆期只有一步之遥,如果不及时进行医治,就会进入尿毒症期。 了解尿微量白蛋白尿检查 预防糖尿病肾病,应该更多的了解尿微量白蛋白这一检查,因为尿白蛋白检查是及时发现糖尿病肾病的首选指标,早期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尿中只有微量白蛋白,因此这一检查又被称为“尿微量白蛋白检查”。1型糖尿病患者在起病1~5年后就要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筛查;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糖尿病后,需要马上进行这项筛查,结果正常者仍然需要每年检查。“尿微量白蛋白”这一检查,留取尿液有四种方式!①取任意时刻的尿液,测定尿白蛋白浓度、尿白蛋白/肌酐;②留取24小时尿液,测定尿白蛋白总量;③留取一段时间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