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肾

多囊肾
多囊肾

多囊肾

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病,主要表现为双侧肾脏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囊肿,囊肿进行性增大,最终破坏肾脏结构和功能,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根据遗传方式不同,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和常染色隐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多囊肾,发病于婴儿期,临床较罕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常于青中年时期被发现,也可在任何年龄发病。

ADPKD是一种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肾病,发病率1/1000~1/4000,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故既往又称之为“成人型多囊肾病”,实际上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甚至胎儿,故“成人型”这一术语并不准确,现已废用。ADPKD除累及肾脏外,还可伴有肝囊肿、胰腺囊肿、颅内动脉瘤、心脏瓣膜异常等,因此,它也是一种系统性疾病。目前已经明确引起多囊肾病的突变基因主要有PKD1HE PKD2两种。60岁以上患者将有50%将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占终末期肾衰竭病因的5~10%。

ARPKD是一种隐性遗传性肾病,一般在婴儿期即有明显表现,因此过去称为“婴儿型多囊肾病”,少部分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发病率约1/1万~1/4万,常伴有肝脏受累,表现为肝囊肿。目前已发现其发病与PKHD1基因有关。ARPKD患儿中,50%在出生后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于呼吸衰竭或肾衰竭,存活至成人者主要特征是肾集合管纺锤形扩张,进展至肾衰竭,同时伴有肝内胆管扩张、先天性肝纤维化,临床表现为门脉高压症。由于ARPKD是一种少见病,多发生于儿童,故本文仅介绍ADPKD。

发病原因

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按其遗传规律,代代发病,男女患病几率均等。父母一方患病,子女发病几率50%。但约有40%的患者无家族一传十,可能为患者自身基因突变所致。

目前已知ADPKD突变基因有两个,按照发现前后分别命名为PKD1和PKD2。PKD1位于第16染色体短壁(16p13.3),基因长度52kb,有46个外显子,mRNA为14kb。PKD2位于第4染色体长臂(4q22~23),基因长度68kb,有15个外显子,mRNA约2.9kb。第3个基因(PKD3)可能存在,但尚未在染色体上定位和克隆。PKD1和PKD2的蛋白表达产物分别成为多囊蛋白1和多囊蛋白2。迄今报道的PKD1和PKD2基因突变形式分别为81中和41种,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剪切错误、缺失、插入和重复等。

二次打击学说

Qian等在1996年提出了体细胞等位基因突变学说,即“二次打击(two-hit)”学说。该学说认为多囊肾病小管上皮细胞遗传了父代的PKD突变基因(生殖突变),基因型为杂合子,此时并不引起多囊肾病,只有在感染、中毒等后天因素作用下,杂合子的正常等位基因也发生了突变(体细胞突变),即“二次打击”,丢失了正常单倍体,个体才发生多囊肾病。根据“二次打击”学说,第2次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和部位决定了肾囊肿发生的时间和部位。目前认为PKD1基因较PKD2更易发生突变,因此PKD1基因突变导致的多囊肾病发病率高,起病早。此外,也有可能PKD1和PKD2基因同时发生突变,这一现象称为“交叉杂合性”,即在生殖细胞PKD1基因突变基础上发生了体细胞PKD2基因的突变或单一个体同时发生PKD1和PKD2基因的突变。这种交叉杂合性突变患者较单一基因突变者病情更重。

螺旋区-螺旋区相互作用假说

多囊蛋白1分布于细胞膜表面,细胞外区有与海胆精子的卵胶受体同源的区域,激活该区域后发生顶体反应,调节离子通道转运活性;多囊蛋白2分布于内质网和细胞膜,两者通过C端的螺旋区,发生螺旋区-螺旋区相互作用,作为受体共同感知胞外配体的刺激,以阳离子作为第二信使将信号通过共同途径传至细胞核,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保证产生和维持正常肾小管形态。因此,两种多囊蛋白中的任何一种发生突变,都会导致信号产生及传导通路的异常,在人类和鼠类引起病理改变相同的多囊肾病,这就是螺旋区-螺旋区相互作用学说。

纤毛在多囊肾病发病中的作用

纤毛存在于大多数细胞表面的一种细长的管状结构,按结构和功能分为初级纤毛以及运动纤毛两种,具有运动和感知外界信号的功能。研究表明,多囊肾病是一类纤毛相关疾病。肾脏纤毛由肾小管上皮细胞伸入肾小管腔,与尿液直接接触,其功能主要是作为机械感受尿流刺激。多囊蛋白1和多囊蛋白2共同表达在肾脏纤毛并形成多囊蛋白复合体,将机械刺激转成化学信号,细胞钙离子内流增加,调节细胞周期和分裂。肾脏纤毛结构及结构异常或PC1和PC2结构及功能障碍均可导致肾囊肿性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遗传突变基因是杂合子,在毒素、感染等环境因素“二次打击”下,体细胞发生突变,引起纤毛或多囊蛋白结构和功能异常,细胞周期调控和细胞内代谢障碍,上皮增殖,形成微息肉,阻塞肾小管管腔;基底膜成分异常,细胞极性改变,小管细胞细胞腔膜面分泌液体增加;同时新生血管形成增多,为不断增殖的细胞提供营养。以上这些表型异常使囊肿衬里上皮细胞不断增殖,囊肿进行性增大,产生了类似

良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最终导致疾病进展和肾功能丧失。[1-2]

临床表现

ADPKD是一种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包括肾脏表现和肾外表现。

肾脏表现

(1)肾囊肿:ADPKD患者的很多症状都与肾囊肿的发展密切相关。肾脏皮质、髓质存在多发液性囊肿,直径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囊肿的大小、数目随病程进展而逐渐增加。男性患者肾囊肿增大的程度高于女性患者。

(2)疼痛:背部或肋腹部疼痛是ADPKD患者最常见的症状。随年龄及囊肿增大症状逐渐明显,女性更为常见。急性疼痛或疼痛突然加剧常提示囊肿破裂出血、结石或血块引起的尿路梗阻和合并感染。慢性疼痛多为增大的肾脏或囊肿牵拉肾被膜、肾蒂,压迫邻近器官引起。巨大肝囊肿也可引起右肋下疼痛。

(3)出血:90%以上的患者有囊内出血或肉眼血尿。多为自发性,也可发生于剧烈运动或创伤后。引起血尿的原因有囊肿血管破裂、结石、感染或癌变等。一般血尿均有自限性,2~7天可自行消失。若出血持续1周以上或患者年龄大于50岁,需排除癌变可能。

(4)高血压:是ADPKD患者最常见的早期表现之一。肾功能正常的年轻ADPKD 患者中,50%血压高于140/90mmHg,而在终末期肾病患者中几乎100%患有高血压。血压高低与肾脏大小、囊肿多少呈正比关系,且随年龄增大不断升高。

(5)肾功能损害:早期肾功能损害常表现为肾脏浓缩功能下降。大部分患者在囊肿增长的40~60岁年可维持正常肾功能;一旦肾功能开始下降,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度每年约为4.4~5.5ml/min,从肾功能受损发展至终末期肾病时间约为10年。

(6)其他:20%ADPKD患者常合并肾结石,多为尿酸和(或)草酸钙结石。泌尿道和囊肿感染是常见并发症,逆行感染为主要途径。和普通人群相比,ADPKD患者肾细胞癌的发病年龄更早,症状明显,且易发生双侧肉瘤样多中心转移灶。

肾外表现

除肾脏外,ADPKD还可累及消化道、心血管、中枢神经以及生殖系统等。肾外病变可分为囊性和非囊性两种。

囊性病变是指囊肿累及肝、胰、脾、卵巢、蛛网膜及松果体等器官,其中肝囊肿发生率最高。肝囊肿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增多,极少影响肝功能,但囊肿体积过大可引起疼痛。

非囊性病变包括心脏瓣膜异常、结肠憩室、颅内动脉瘤等。其中颅内动脉瘤危害最大,是导致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见于8%ADPKD患者,家族史阳性患者发生率可达22%。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患者出现血管痉挛性头痛,随着动脉瘤增大,动脉瘤破裂的危险性增加。

主要依据家族史、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确立诊断,其中60%ADPKD患者有明确的家族史,临床表现如前所述,确诊需作影像学检查和基因诊断。

家族遗传史

ADPKD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特征,即代代发病,男女发病率相等,患者基因为杂合子,外显率100%,但仅60%患者有明确家族史。

临床诊断标准

主要标准:①肾脏皮髓质弥漫散布充满液体的囊肿;②明确的多囊肾家族遗传史。

次要标准:①多囊肝;②肾功能衰竭;③腹壁疝;④心脏瓣膜病变;⑤胰腺囊肿;⑥脑动脉瘤;⑦精囊腺囊肿;⑧眼睑下垂。

如具有两项主要标准以及1项次要标准,临床即可确诊ADPKD。如仅有第1项主要标准,无家族遗传史,则要有3项以上的次要标准,才能确诊ADPKD。

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是ADPKD首选诊断方法。其主要超声表现为肾体积明显增大、肾内多个大小不等的囊肿与肾实质回声增强。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肾脏各囊壁间有花色血流,分布杂乱。肾血流量减少,阻力指数升高。够用高敏度超声可发现直径0.2cm 的微小囊肿,因此超声也常作为产前诊断和ADPKD直系亲属筛查的方法。定期采用超声检测ADPKD患者肾脏体积大小、血管血流量及阻力指数,有利于临床监测疾病进展、确定治疗时机、评价疗效以及预测疾病转归。

Ravine等1994年提出了一下B超诊断标准:有家族遗传史的30岁以下患者,单侧或双侧肾脏有2个囊肿,30-59岁患者双侧肾脏至少2个囊肿,60岁以上患者双侧肾脏至少各4个囊肿;如果同时伴有其他肾外表现,如肝囊肿等,诊断标准可适当放宽。此诊断标准敏感性97%,特异性90%,如无家族遗传史,每侧肾脏有10个以上囊肿,并排除其他肾囊肿性疾病方可诊断。

(2)计算机断层扫面(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精确度高,可检出0.3~0.5cm 的囊肿。用MRI检查肾脏体积,计算囊肿与正常肾组织截面积比值敏感地反映ADPKD 疾病进展,可作为观察药物疗效的指标。

(3)基因诊断目前多用于囊肿前和产前诊断,以及无ADPKD家族遗传史,而与其他囊肿型疾病鉴别困难者。主要包括基因连锁分析、微卫星DNA检测和直接检测基因突变等技术。[3]

遗传性肾囊肿性疾病

1、ARPKD 一般发病较早,多在婴幼儿期发病,合并先天性肝纤维化,导致门脉高压、胆道发育不全等。发生于成人时,临床上常与ADPKD很难鉴别,可行肝脏超声、肝活检鉴别,突变基因检测可确定鉴别。

2、髓质囊性肾病(medullary kidney disease,MCKD)常染色显性遗传,发病率较低。多于成年起病,肾脏囊肿仅限于髓质,肾脏体积缩小。B超、CT检查有助于诊断。

3、结节性硬化(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除双肾和肝脏囊肿外,还可出现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如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恶性上皮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面部血管纤维瘤和色素减退斑等。临床主要表现为惊厥、反应迟钝,可与ADPKD鉴别。

4、von Hippel-Lindau病(VHL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双肾多发囊肿,常伴肾脏实体瘤(如肾细胞癌、嗜铬细胞瘤等)、视神经和中枢神经瘤,可与ADPKD鉴别。不伴实体瘤的VHL病与ADPKD相似,需要检测突变基因加以鉴别。

5、I型口-面-指综合征(orofaciodigital syndrome type 1)这是常见的X连锁显性疾病。男性不能存活,女性患者肾脏表现与ADPKD很难区分,但肾外表现可供鉴别。I型口-面-指综合征患者有口腔异常:舌带增宽、舌裂、腭裂、唇裂、牙齿排列紊乱,面部异常如鼻根部增宽、鼻窦、颧骨发育不良和手指异常。

非遗传性囊性肾病

1、多囊性肾发育不良是婴儿最常见的肾囊肿性疾病。双侧病变婴儿不能存活,存活者多为单侧病变。与ADPKD的鉴别通常较易,发育不良的一侧肾脏不满囊肿,无泌尿功能,对侧肾脏无囊肿,常代偿性肥大或因输尿管梗阻而出现肾盂积水。

2、多房性囊肿多房性囊肿是一种罕见的单侧受累的疾病,在正常肾脏组织中存在孤立、被分隔为多房的囊肿,有恶变可能。其特征为囊肿被分割为多个超声可透过的房隔。

3、髓质海绵肾髓质集合管扩张形成囊肿,排泄性尿路造影的典型表现为肾盏前有刷状条纹和小囊肿,可与ADPKD鉴别。

4、单纯性肾囊肿单纯性肾囊肿的发病率随年龄而上升,该病无家族史,肾脏家族体积正常,典型的肾囊肿为单腔,位于皮质,囊肿周围通常无小囊肿分布,无肝囊肿等肾外表现。一般无症状,呈良性经过,通常不需要治疗。

5、获得性肾囊肿见于肾功能衰竭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时间10年以上者90%并发肾囊肿,无家族史,一般无临床症状。须警惕获得性囊肿并发恶性肿瘤。

尽管今年来ADPKD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迄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治疗措施是控制并发症,延缓疾病进展。ADPKD的治疗原则为:降低患病个体出生率,及早诊断,加强患者教育,定期检查,积极控制并发症,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及时采取肾脏替代治疗。

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忌吸烟,忌饮茶、咖啡及含乙醇饮料,忌巧克力,有高血压时低盐饮食,病程晚期推荐低蛋白饮食。大多数患者早期无需改变生活方式或限制体力活动。当囊肿较大,应避免剧烈体力活动和腹部受创。患者应定期随访。

控制并发症

1、疼痛部分患者的疼痛为一过性,可先观察。若疼痛持续或较重可予止痛剂,但一般止痛剂效果较差。如果疼痛严重,止痛剂不能缓解且影响患者生活时,可慎重考虑手术治疗。

2、出血有3种情况:一是囊内出血,患者有突发的疼痛,但无肉眼血尿。二是囊肿出血与尿路想通,出血到一定程度即破入尿路,排出体外,出现肉眼血尿;三是肾包膜下出血,量大,无血尿,血压可下降。除积极针对血尿产生原因如囊肿增大,高血压、泌尿系统及尿路结石等治疗外,卧床休息十分重要,常用的止血药作用不大,甚至会形成血块,导致尿路梗阻或诱发感染。极少数出血量较大的患者需要输血治疗。已行血液透析患者若反复发作血尿,应选用小分子或无肝素透析。对于出血量大,内科治疗无效者,可慎重考虑血管造影,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或肾脏切除术。

3、高血压是ADPKD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促进肾功能恶化因素之一。严格控制血压可延缓肾功能减退,减低病死率,目标值为130/80mmHg。高血压早期应限盐(2-4g/d),保持适当体重,适量运动。药物治疗首选ACEI、ARB和钙通道阻滞剂。对于药物不能控制的高血压,可考虑囊肿去顶减压手术、肾动脉栓塞术或肾脏切除术。

4、感染:泌尿道和囊肿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水溶性抗生素通过肾小球滤过、近曲小管分泌,脂溶性抗生素通过囊壁弥散至囊肿。因此联合使用水溶性和脂溶性抗生素。尽早进行致病菌培养,选用敏感抗生素,可获得较好疗效。疗程1-2周,对于肾囊肿感染还需更长疗程。

肾外症状的处理

1、多囊肝以减少肝囊肿体积为原则,可采用超声引导下囊肿穿刺抽液并注入硬化剂,还可采用手术治疗,如腹腔镜囊肿去顶减压术以及肝叶切除术。囊肿感染以囊液穿刺引流联合抗生素(复方新诺明和喹诺酮)治疗为主,疗程2-3周。

2、颅内动脉瘤对于18~35岁有动脉瘤家族史的患者应进行MRI或血管造影。若无阳性发现,则5年后复查。若有阳性结果,应通过血管造影确定动脉瘤大小。直径小于6mm的动脉瘤、破裂危险性小,可保守治疗,每年随访一次。大于6mm的动脉瘤需要手术治疗。动脉破裂出血者,原则上为防止再出血及脑缺血,可应用可待因止痛,禁用阿司匹林,尽早外科治疗,最好在出血72小时内进行手术。25%患者动脉瘤破裂后5-14日会发生脑缺血,可酌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或钙拮抗剂。

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采用手术治疗去除增大囊肿,不同患者所选择的方案应依据症状的严重程度,病变程度及囊肿的数量和部位,肾功能水平以及并发症情况而定。有报道,手术可刺激囊肿生长、促进肾功能不全进展,所以应严格掌握指征,仅限于药物治疗无效的剧烈疼痛和顽固性高血压,难以控制的感染或肾移植术前为安置移植肾。方法如超声引导下囊肿穿刺抽液术、囊肿去顶减压术、腹腔镜下去顶减压术、高选择性肾血管内栓塞术。

肾脏替代治疗

当ADPKD进展至终末期肾病时需采用肾脏替代治疗。首选血液透析,也可选择腹膜透析,但增大的肾脏是有效腹膜透析面积下降,可影响腹膜透析效果。肾移植是ADPKD终末期肾病另一治疗选择,移植后肾存活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其它肾移植人群相似。肾移植前有囊肿感染、反复囊肿出血、严重高血压及巨大肾突入盆腔等表现,可行肾切除术。ADPKD患者肾移植后主要并发症之一是感染,其中尿路感染最常见。因此,移植后应对感染进行仔细监测和早期治疗。[4-5]

疾病预后

影响ADPKD患者的预后因素包括基因型、性别、年龄、发病时间、高血压、血尿、蛋白尿、尿路感染、肾脏及囊肿大小、妊娠、激素等。约50%的患者在57~73岁进入终末期肾病,进入终末期肾病的风险因素有PKD1基因突变、男性、30岁前发病、30岁前出现第1次血尿发作、35岁前出现高血压。终末期ADPKD患者最主要死因为心血管并发症,其次为感染。

疾病预防

早期诊断,优生优育。

疾病护理

ADPKD患者饮食:①多饮水(4000ml),建议ADPKD患者饮水量4000ml左右,保持尿量在2000-2500ml。②特别推荐采用柠檬汁加入所饮的温水中。忌饮用咖啡因过量

的饮品,因为咖啡因加重细胞增殖及囊液分泌;③少吃盐,低盐饮食能保持较多尿量,减少肾囊肿增生及囊液分泌并减少感染及结石发生,同时有力控制高血压和减轻高血压的损害。④水果:早期及中期科含钾水果(如桔子和香蕉),但若出现明显高钾血症,必须限制高钾水果摄入。⑤蛋白质:饮食中含量应控制0.7~1g/kg.d。CKD3期应低蛋白饮食,即每天蛋白摄入量为0.6kg/d。⑥其他:忌浓茶和咖啡以及辛辣食物;

此外,推荐长时间平路上散步,游泳,慢跑,太极,瑜伽;避免剧烈运动和竞技性对抗的身体撞击运动方式;保持平常心态,避免冲突、过度兴奋及悲观情绪。

多囊肾的外科治疗

多囊肾的外科治疗 作者:董秉州,唐秀泉,谭斌,陈国强,李智 【关键词】多囊肾 成人型多囊肾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病程进展最终致高血压及肾功能严重损害。随着B超、CT等影像学检查的广泛应用,发现病例逐渐增多,目前该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将我院近3年收治的多囊肾病人行囊肿去顶减压术12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中男5例,女7例,年龄40~63岁,病变均累及双侧肾脏,临床上均表现为程度不同的腰痛,伴肉眼血尿者4例,伴高血压者4例,腹部可触及包块者11例,合并多囊肝3例。肾功能检查尿素氮和肌酐在正常范围内10例,超过正常者2例,其中肌酐最高值196 mmol/L,均经B超、CT检查明确诊断。 1.2 手术方法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经腰背部第十二肋缘下切口,直视下锐性游离肾脏充分显露。以电刀或组织钳将囊肿顶部透明部分切除,深层显露的透明囊肿顶部予以同样方法处理,尽可能切除所见全部囊肿的顶部,尤其是小囊肿和深层囊肿的减压处理,术毕肾

周放置引流管48~72 h。

2 结果 多囊肾体积随囊肿生长而进行性增大,通常可达正常肾脏的2~6倍,囊肿去顶减压后,肾脏体积可明显缩小,尤其伴有巨大囊肿者。本组12例中有10例术后腰背部酸胀痛立即减轻或消失,血尿停止。随访2年仍有大多数病人术侧无腰背部酸胀痛,肾功能的持续观察发现手术对肾功能无明显损害,并且肾功能略有改善,有高血压病人,术后随访病人有改善,本组随访病人中,不但症状缓解或消失,而且生活质量也得到提高。 3 讨论 多囊肾是一种先天性肾脏囊性疾患,有遗传和家族倾向,成人型多囊肾是一种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常在40岁左右出现临床症状,约1/3病人合并多囊肝,约10%病人末期肾功能衰竭和9%的肾透析者是由于多囊肾引起,是肾功能衰竭的第三位原因[1]。本病的发病机制与常染色体发育异常有关,主要病变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囊性病变致泌尿引流不畅或集合管闭锁而引起的尿潴留所致。本病为双肾病变,但双肾轻重程度并不一致,其病理特征为双肾布满大小不等的囊肿,囊肿呈进行性增大,囊肿增大必然加重对肾实质的压迫并产生一系列并发症,从而使肾脏损伤进一步加重,逐渐出现肾功能不全,

百度百科多囊肾

多囊肾(polycystic kidney)又名Potter(Ⅰ)综合征、Perlmann综合征、先天性肾囊肿瘤病、囊胞肾、双侧肾发育不全综合征、多囊肾、肾脏良性多房性囊瘤、多囊病。我国1941年朱宪彝首先报道,本征临床并不少见。多囊肾有两种类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婴儿型)多囊肾,发病于婴儿期,临床较罕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成年型)多囊肾,常于青中年时期被发现,也可在任何年龄发病。 多囊肾是肾脏的皮质和髓质出现多个囊肿的一种遗传性肾脏疾病。其发病具有家族聚集性男女均可发病。按遗传方式分为二型:(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此型一般到成年才出现症状;(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一般在婴儿即表现明显。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临床常见,约占终末期肾脏病的5%-10%。临床表现主要有肾脏肿大、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晚期可发生肾功能衰竭。 本病目前治疗主要是积极控制高血压等并发症和防治感染,保护肾功能,延缓尿毒症到来。出现尿毒症时可作透析治疗和肾移植。多囊肾是遗传性疾病。根据遗传学特点,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 PKD)两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常见。ADPKD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特点为具有家族聚集性,男女均可发病,两性受累机会相等,连续几代均可出现患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又称成人型多囊肾,是常见的多囊肾病。由于对本病的认识日益深入,预后明显改善。ARPK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几乎都无同样病史。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又称婴儿型多囊肾,为多囊肾中少见类型。常于出生后不久死亡,只有极少数较轻类型,可存活至儿童时代甚至成人。ADPKD 常见于成年时出现症状。囊肿在出生时即已存在,随时间推移逐渐长大,抑或在成年时发生和发展尚未完全阐明。但大多数患者的病变可能在胎儿时期即已存在。绝大多数为双肾异常。两侧病变程度不一致。其特征是:全肾布满大小不等的囊肿,直径由刚能分辨至数厘米不等。乳头和锥体常难以辨认。肾盂肾盏明显变形。囊内有尿样液体,出血或感染时呈不同外观。囊肿呈进行性长大,可能与细胞增殖的相关过程、细胞分泌功能的改变以及囊肿周围组织受损有关。ARPKD囊肿上皮细胞经培养后显示了与ADPKD不相同的性质:ADPKD囊液中有内毒素或Gram阴性细菌,而ARPKD囊液中则无。 病因 90%ADPKD患者的异常基因位于16号染色体的短臂,称为ADPKD1基因,基因产物尚不清楚。该区域的许多编码基因已被阐明并被克隆,可望在不久的将来,ADPKD1可被确认 。另有10%不到患者的异常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的短臂,称为ADPKD2基因,其编码产物也不清楚。两组在起病、高血压出现以及进入肾功能衰竭期的年龄有所不同。本症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尽管大多在成人以后才出现症状,但在胎儿期即开始形成。囊肿起源于肾小管,其液体性质随起源部位不同而不同,起源于近端小管,囊肿液内成分如Na+、K+、

多囊肾的诊断及治疗新进展

14Callis L,Vila A,Nieto J,et al.Effect of cyclosporine A on protein2 uria in patients with Alport syndrome.Pediatr Nephrol,1992,6: 140-144. 15Callis L,Vila A,Carrera M,et al.Long-term effects of cy2 closporine A in Alport syndrome.K idney Int,1999,55:1051- 1056. 16Charbit M,Dechaux M,G agnadoux MF,et al.Cyclosporine A therapy in Alport syndrome.Pediatr Nephrol,2004,19:64. 17Chen D,Jefferson B,Harvey S J,et al.Cyclosporine A slows the progressive renal disease of Alport syndrome(X-linked hereditary nephritis):results from a canine model.J Am Soc Nephrol,2003, 14:690-698. 18Clifford EK.Familial hematuria due to typeⅣcollagen mutations: Alport syndrome and thin basement membrane nephropathy.Cur2 rent Opinion in Pediatrics,2004,16:177-181. 19Clifford EK.Familial hematurias: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don′t.Pediatr Nephrol,2005,20:1027-1035. (收稿日期:2006202228)多囊肾的诊断及治疗新进展 李林 梅长林 人类对于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 KD)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元前460年,希波克拉底描述了一种酷似多囊肾病的疾病。1856年Bristowe 在伦敦病理学会上首次报道了1例囊性肾病合并囊性肝病的病例。直到近几十年,随着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的发展,人们才逐渐对多囊肾病有了科学的认识。 ADP KD是一种以双肾出现无数液性囊泡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该病发病率为1/1000~1/400,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性肾病,我国有150万~300万患者。60岁时,50%患者进入终末期肾衰[1]。ADP KD致病基因主要有两个,为P KD1和P KD2,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被克隆[2-3]。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不明,缺乏监测疾病进展的敏感方法,亦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随着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理论及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现对当前ADP KD诊断及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做一概述。 一、诊断 ADP KD传统的诊断方法是结合家族遗传史,通过超声等影像学方法确诊。而在患者出现症状、体征之前无法诊断,造成了治疗时机的延误。近年来逐渐成熟的分子诊断弥补了这一缺陷,实现了症状前和产前诊断;而影像学诊断也逐渐由单一确诊作用向监测疾病进展、预测疾病预后方向发展。诊断方法的进步使早诊断、早治疗及改善疾病预后 作者单位:20000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肾内科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成为可能。 (一)分子诊断 1985年Reeders等[4]采用基因连锁的方法成功地诊断了ADP KD,开创了分子诊断多囊肾病的先河。目前分子诊断已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基因连锁分析:自1985年首次采用基因连锁分析将多囊肾病1基因定位于第16号染色体以来,国内外先后开展了基因连锁分析诊断ADP KD的工作。目前发现的与多囊肾病1基因连锁的微卫星遗传标记有:SM6、SM7、CW2、CW4、AC 2.5、KG8、SⅢ6等。新近使用毛细管电泳-基因扫描技术使基因连锁分析更精确、检出率更高。基因连锁分析方法虽简便易行,但缺点是患者家族中至少要有其他2例患者提供DNA样本,父母必须是杂合子。 2.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ingle-stranded 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 SSCP)是指人染色体基因组DNA中的单个核苷酸突变,引起突变前后DNA在变性条件下形成的单链在进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由于碱基三维构象不同,导致迁移速度出现差异的检测方法。ADP KD患者体内存在多个多囊肾基因突变,利用SSCP分析技术相对简单,可以灵敏地揭示发生在150~200bp DNA上的点突变,对单个位点变异所致的致病基因突变检出率高。然而,由于多囊肾致病基因的一致性和突变位点不固定性,SSCP检测方法仍有5%~30%的漏检率。 3.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HPLC)是利用离子对反向液相色谱技术,通过

走出多囊肾治疗的四大误区

走出多囊肾治疗的四大误区 *导读:多囊肾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饮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多囊肾病人一定要使自己的生活规律化。…… 误区一:身体不适才就诊 很多多囊肾病人都是身体有了不适才想起到医院就诊,比如常常不明原因的腰背酸痛,尿液像洗肉水样微微发红,恶心、呕吐不止等。当身体表现出明显病感的时候,其实肾脏纤维化的程度已经很大,肾功能已经严重受损。 因此: 1、家族中出现多囊肾病人,其它家族成员一定要早做检查。 2、一旦发现患病,就要定期进行B超检查。观察囊肿的生长情况。如遇变化尽快就医。 3、也可通过其他检查如尿微量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来确定肾功能的变化,更早期的发现多囊肾的病情改变,以便尽快就医进行有效治疗。 误区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多囊肾囊肿增大,是多囊肾启动肾脏纤维化的最始因素。为此,很多病人均采取手术方法减小囊肿对肾实质的压迫。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往往大囊肿缩小了,小囊肿又增大开始压迫肾实质,导致肾脏纤维化的进程得不到有效地控制,致使肾功能进行性下降。此外,对于多囊肾病人产生的高血压,多数病一味地用降压

药处理,后期出现机体对降压药产生耐受性,起不到降压的目的,这同样也加重了肾脏的负担。 多囊肾治疗应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治疗过程,不论是减小囊肿还是降压都要不论是减小囊肿还是降压都要从根本入手,不能将症状区分到整个疾病之外。否则,肾脏纤维化的进程不但得不到有效地控制或逆转,反而会加速肾脏纤维化的进程。减小囊肿的根 本方法是扩张血管,加强囊液的重吸收;抑制囊壁的活性,减少 囊液的产生。这一方法不仅能从根本上使囊肿减小,还可以减少复发性。随着囊肿的减小,囊肿对肾小球的压迫便得缓解,血压自然会得到缓解。 误区三:吃什么补什么 中国有句传话,吃什么,补什么,其实并不是这样。动物内脏、动物的内脏做成的熟食是不适合多囊肾患者食用的,特别是动物肝脏,在宰杀动物过程中很多毒素遗留在肝、肾内,特别是肝脏,肝脏的功能就是解毒,很多动物代谢的毒素都遗留在内脏中,如果多囊肾病人服用这些物质后无形中对肾脏增加负担,加重病情。另外,辣椒、酒、碳酸饮料等一些刺激性食物或饮品同样刺激多囊肾囊肿的增大,加重对肾实质的压迫。 多囊肾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饮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多囊肾病人一定要使自己的生活规律化,严格遵守低盐、低脂、低磷、低钾、优质低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原则。 误区四:女性多囊肾患者不能生育

多囊肾能活多久竟然与这5种因素有关

多囊肾能活多久竟然与这5种因素有关多囊肾是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发病人群多为中老年人,但是近来,由于很多年轻人的生活规律性越来越差,让这种病的发病人群也变得越来越年轻化了。那么得了多囊肾之后能活多久呢?这个问题一直是多囊肾患者们最为关心的话题。其实多囊肾患者的存活时间长短并不是一个定值,它是受到以下5种因素影响的。 专家表示多囊肾患者应该正视这一疾病,一旦被查出多囊肾就应积极主动地去治疗。早期治疗多囊肾对后期生存空间有极大的帮助。所以多囊肾患者如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就能最大限度延长生命。多囊肾能活多长时间?主要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 1、一般到成年人30岁以后才开始出现临床症状,发病年龄越早,临床症状越重,发病年龄越晚,临床症状相对较轻,男性重于女性。

2、患者出现症状后,一般发展到肾功能衰竭的时间平均为10年以上,但其中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3、成人型多囊肾从出生就带有多发性囊肿,但有不少患者始终无临床表现,未发病。很多人是在体检时被发现患有多囊肾的。 4、在多囊肾患者中约有30%伴有多囊肝,但肝功能正常,也无任何的症状。而脾、胰、肺、卵巢等也会有囊肿存在,约有2%的多囊肾患者可发生颅内血管畸形和动脉瘤存在,极易导致颅内出血。 当被确诊为多囊肾时,患者一定要及早进行科学有效治疗。从多名患者外科治疗后反应来看,除非急症,肾囊肿无论囊体大小均不宜首选穿刺治疗。原因之一是囊体都是具有完整的封闭的

包膜,囊液是由囊壁分泌的,穿刺可以抽出囊液,但无法使包膜消除,穿刺后囊体因受刺激,增长的更快。另外,反复穿刺可带来囊肿内的感染,甚至会引起囊肿癌变。所以,切不可不加考虑即行穿刺治疗。另一方面,对于一小部分适合穿刺的患者,穿刺虽然短时间内减轻当前的痛苦,但穿刺后,囊肿往往增长迅速,所以,穿刺后最好配全合药物治疗,以抑制穿刺后囊肿迅速增长的情况。

刘家兰专家治愈安徽多囊肾患者康复案例

主管大夫:刘家兰 患者:赵志德男46岁已婚干部汉族安徽省蚌埠人 主因:腰酸4年余间断性蛋白尿,血尿2年余,头晕1年余而住院治疗。 入院诊断:多囊肾,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肾性高血压 点评:肾囊肿的危害就是其压迫正常肾脏组织,使肾小球缺血,缺氧,坏死,肾功能下降,渗透疗法能够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使囊壁血液循环加快,使囊内液随血液循环减少囊肿减小,肾脏正常组织缺血缺氧状况改善,并发症随之消失。 入院时情况:神清语利,慢性病容,贫血貌,颜面部无明显浮肿,睑结膜苍白,舌苔白厚,心肺脾均(一),双下肢无浮肿BP170/110mmHg,化验:Cr315.6μmol/l,BUN18.6mmol/l,尿常规示:蛋白(+++),潜血(++),血常规示:Hb 86 g/l,RBC 2.86×1012,B超示:左肾大小约15.6×5.8×5.5cm,其中可见多个囊肿,最大约3.8×1.9 cm。 入院后:给予“一透多穴针药同治介入技术”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腰酸症状好转,测血压 140/90mmHg。十五天后,患者面色红润,测血压130/85mmHg,复查:cr270μmol/2,BuN11.1mmol/l 尿蛋白(+)潜血(±)Hb98g/l。 B超建议其三个月后复查,随访至今,患者左肾大小约12.8×4.9×4.8cm,最大的囊肿缩小到2.0×1.3cm,右肾大小约12.5×4.6×4.5cm,最大的囊肿缩小到1.8×1.1cm。头晕,头痛,腰酸均消失。 “一透多穴针药同治介入技术”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以往治疗肾病多依靠激素、透析、肾脏移植之外的新选择,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实现了肾病治疗的一次革命性突破,是推动中医走向世界的一次实践。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 多囊肾是遗传性疾病。根据遗传学特点,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两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常见。ADPK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特点为具有家族聚集性,男女均可发病,两性受累机会相等,连续几代均可出现患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又称成人型多囊肾,是常见的多囊肾病。由于对本病的认识日益深入,预后明显改善。ARPK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几乎都无同样病史。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又称婴儿型多囊肾,为多囊肾中少见类型。常于出生后不久死亡,只有极少数较轻类型,可存活至儿童时代甚至成人。 囊肿上皮细胞经培养后显示了与ADPKD不相同的性质:ADPKD囊液中有内毒素或Gram阴性细菌,而ARPKD囊液中则无。 正确的遗传学诊断运用重组DNA技术已发现约85%的APD-KD家族中,被称为PKD1的基因突变定位于16号染色体短臂(P)上,它具有两个特异性标志:α球蛋白复合体及磷酸甘油酸激酶的基因.大多数其余的家族发现在4号染色体(PKD2)上有基因缺陷,但也有少数家族不与如何基因座相关. 多囊肾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多囊肾的病人,ARPKD罕见,一般出世不久后死亡只有极少数较轻类型,可存活至儿童或成人,故这里指的手术者多为ADPKD。ADPKD多表现为肾实质弥漫性进行性囊肿形成,可同时伴有肝囊肿、肺囊肿、胰腺囊肿、肺囊肿,最终会发展为尿毒症,需作透析治疗和肾移植,抽吸减压后,囊肿仍会增多,故对多囊肾并没太大价值。 单纯肾囊肿发展慢,不一定损害肾脏,且发现时多数患者年龄已较大,近年来在治疗方面趋于保守。一般以定期复查,门诊随诊为主。只有囊肿大于4cm时,才采取穿刺加硬化剂治疗。另外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中有部分获得性肾囊肿以单个或多个肾囊肿为表现。单一肾囊肿的唯一危害就是可能发展成恶性囊肿,如肾囊肿短时间内长大明显,抽吸不仅为了减压,也是为了排除肿瘤可能。 多囊肾的定义是什么 多囊肾系累及双侧肾脏的先天性疾病。其肾内布满大小不等的囊肿,有的相互间可沟通,使肾脏体积增大并压迫肾实质,使其萎缩造成功能损害,直至慢性肾功能衰竭。 多囊肾分为两型:婴儿型为染色体隐性遗传,常伴其它先天畸形,多于数月内死亡;成人型为染色体显性遗传,多中年发病,常伴有肝、脾、胰、卵巢、骨等器官的多囊性病变及颅内动脉瘤。 临床上多数病人可有家族史、男多于女,表现各异。常见的表现有: (1)腰腹部疼痛:为多数病人的首发症状,呈持续性或阵发性不等,劳累后加重。 (2)血尿:常为首发症状,约半数人出现,为间歇无痛性肉眼血尿。 (3)腹部肿物:多在双侧上腹部摸到,肿块大小不一。 (4)可以有高血压伴头晕、头痛。 (5)肾功能不全:肾功能检查明显异常,尿比重低而固定。 (6)约1/4病人有肾绞痛表现及尿频、尿急等不适。 X线平片、B超、核磁共振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原则上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外科手术治疗仅限于顽固性疼痛、肾动脉受压、肾盂输尿管梗阻及结石、积脓等并发症时的治疗。

中医治疗多囊肾

中医治疗多囊肾 中医治疗多囊肾?多囊肾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病。患有此病之人,双侧肾脏中会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囊肿,囊肿进行性增大,最终破坏肾脏结构和功能,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多囊肾的危害甚大,因此,中医认为,多囊肾一开始就应该有准备的进行观察和调养。值得注意的信号有以下几种。 首先,家族成员中,如果有人患肾囊肿、多囊肾、肝囊肿、多囊肝、脾囊肿、胰腺囊肿、脑动脉瘤、腹主动脉瘤、消化道憩室等疾病,应特别注意自己是否有多囊肾、肾囊肿的情形存在。 其次,腰、腹部出现局部不适者,以及出现不明原因高血压或肾功能异常者,要注意多囊肾。 再次,血尿呈周期性发作,或者有轻度蛋白尿情形的,要注意多囊肾的发展。 第四,长期在严重污染的环境中生活的,或者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射线的,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的,要注意多囊肾的生长情况。 第五,过度劳累,包括房劳过度、体力劳动过度、脑力劳动过度等情形,同时又缺乏体育锻炼或进行了锻炼但方法不当、强度不当的,要注意多囊肾的生长情况。

最后,情志出现异常变化,特别是长期处于过度抑郁或惊恐状态的,也要注意多囊肾的发展。 中医治疗多囊肾?中医将以上几种状态视作多囊肾需要调养的信号。现阶段,用于调理多囊肾病症的中医药物主要是以下几种。 治疗1 取肾囊.消.肿.方1付。 将方中的饮片及药粉包一起置于砂锅内,加入清水浸泡5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至汤汁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分3次服用。 治疗2 取三棱15克,莪术15克,当归10克,槟榔10克,郁金10克,青皮10克,白术10克,木香6克,甘草6克。 将上述药材全部置于锅中煎煮,至沸腾时滤出。分2次服用。 治疗3 取三棱15克,莪术15克,鳖甲15克,元胡15克,赤芍15克,土鳖虫10克,当归10克,桃仁10克,川芎10克,香附10克,甘草6克。 将上述药材一起置于锅中,以水煎煮,取出头煎药汤,再次加水煎煮,取出二煎药汤。将两次煎煮所得的药汤混合对匀,再均分成2份服用。

多囊肾

多囊肾 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病,主要表现为双侧肾脏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囊肿,囊肿进行性增大,最终破坏肾脏结构和功能,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根据遗传方式不同,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和常染色隐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多囊肾,发病于婴儿期,临床较罕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常于青中年时期被发现,也可在任何年龄发病。 ADPKD是一种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肾病,发病率1/1000~1/4000,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故既往又称之为“成人型多囊肾病”,实际上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甚至胎儿,故“成人型”这一术语并不准确,现已废用。ADPKD除累及肾脏外,还可伴有肝囊肿、胰腺囊肿、颅内动脉瘤、心脏瓣膜异常等,因此,它也是一种系统性疾病。目前已经明确引起多囊肾病的突变基因主要有PKD1HE PKD2两种。60岁以上患者将有50%将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占终末期肾衰竭病因的5~10%。 ARPKD是一种隐性遗传性肾病,一般在婴儿期即有明显表现,因此过去称为“婴儿型多囊肾病”,少部分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发病率约1/1万~1/4万,常伴有肝脏受累,表现为肝囊肿。目前已发现其发病与PKHD1基因有关。ARPKD患儿中,50%在出生后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于呼吸衰竭或肾衰竭,存活至成人者主要特征是肾集合管纺锤形扩张,进展至肾衰竭,同时伴有肝内胆管扩张、先天性肝纤维化,临床表现为门脉高压症。由于ARPKD是一种少见病,多发生于儿童,故本文仅介绍ADPKD。 发病原因 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按其遗传规律,代代发病,男女患病几率均等。父母一方患病,子女发病几率50%。但约有40%的患者无家族一传十,可能为患者自身基因突变所致。 目前已知ADPKD突变基因有两个,按照发现前后分别命名为PKD1和PKD2。PKD1位于第16染色体短壁(16p13.3),基因长度52kb,有46个外显子,mRNA为14kb。PKD2位于第4染色体长臂(4q22~23),基因长度68kb,有15个外显子,mRNA约2.9kb。第3个基因(PKD3)可能存在,但尚未在染色体上定位和克隆。PKD1和PKD2的蛋白表达产物分别成为多囊蛋白1和多囊蛋白2。迄今报道的PKD1和PKD2基因突变形式分别为81中和41种,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剪切错误、缺失、插入和重复等。

腹腔镜和开放去顶减压术治疗多囊肾的临床效果比较

腹腔镜和开放去顶减压术治疗多囊肾的临床效果比较 发表时间:2019-08-15T09:43:45.930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6期作者:李灿[导读] 多囊肾运用腹腔镜手术的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攀钢集团总医院 617000 【摘要】目的:探讨多囊肾运用腹腔镜和开放去顶减压术治疗效果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时间段收治多囊肾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运用开放去顶减压术方案,观察组运用腹腔镜手术方案,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研究中所得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研究中所得数值,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多囊肾运用腹腔镜手术的效果显著,值得应用。【关键词】:多囊肾;腹腔镜手术;开放去顶减压术;治疗效果多囊肾多为病患自身基因存在缺陷所致,负面影响较大,患病后,病患生活质量极差,应重点关注[1]。本文为探讨多囊肾运用腹腔镜和开放去顶减压术治疗效果对比。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时间段收治多囊肾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均分为两组,46例每组,其中,对照组中27例男性,19例女性,年龄在(35-65)岁,平均值在(52.22±1.35)岁;观察组中28例男性,18例女性,年龄在(34-67)岁,平均值在(52.26±1.33)岁。纳入标准:疾病类型依据WHO中相关诊断标准确诊[2];病患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精神类疾病者。 1.2方法 对照组运用开放去顶减压术方案,做好病患各项基础检查和诊断工作,确定病况,为其制定开放去顶减压术方案并施行,施行前,做好病患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及心理辅导工作,取得病患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方可施行;针对症状较严重一侧,先进行治疗,在半年后,对另外一侧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病患全程麻醉,在病患12肋下缘区域做一个切口,选用电刀将囊肿处理好,针对深层的囊肿,进行去顶操作后,将囊壁处理好,完成操作后,缝合切口,抗感染处理。 观察组运用腹腔镜手术方案,做好病患各项基础检查和诊断工作,确定病况,为其制定腹腔镜手术方案并施行,施行前,做好病患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及心理辅导工作,取得病患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方可施行;术前麻醉,引导病患保持健侧卧位,在病患腋中线髂嵴上方约2cm的位置做一个切口,将皮肤切开后,施行钝性分离处理,直至病患的下方,深入到病患的腹膜间隙,施行钝性分离处理,在间隙位置放置好自制球囊导管,充入500ml水,持续时间控制在5min,将球囊导管拔出;在病患腋前线12肋缘下,做一个切口,将5mm的套管针置入,将腹腔镜放置好,形成人工二氧化碳气腹,气腹压控制在12-14mmHg,依病患腰大肌往后,确定病患肾脏边缘区域,将病患肾脏脂肪囊打开,遵循外向内原则,对病患囊肿施行去顶减压术;针对囊肿直径较大者,需要游离好囊肿大部分,将囊壁切开后,将囊液吸净,在距离病患肾实质只有5mm的位置,将囊壁剪去,完成操作后,做好止血处理,冲洗干净后,缝合和抗感染处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将研究所得数值输入SPSS17.0中,平均值选用(±s)表示,检验用t值表示,百分比选用%表示,P值低于0.05时,数值存在比较意义。 2.结果2.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情况 观察组研究中所得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研究中所得数值,统计学有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多囊肾也称之为Perlmann综合征、Potter(Ⅰ)综合征,不多见,造成该病症的原因尚不明确,多为病患自身基因存在缺陷所致,常见症状为血尿、肾肿大、高血压、肾区疼痛等;多选用手术方案进行救治,传统开放手术虽然能达到治疗效果,但是,对病患造成的创伤较大,出血量大,不利于病患术后身体的恢复,进而影响整体治疗效果;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完善,腹腔镜手术被广泛运用,腹腔镜手术拥有微创、术后并发症少,病患身体恢复快的特点,值得优先选用[3]。 综上所述,多囊肾运用腹腔镜手术的效果显著,与开放去顶减压术方案比较,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更低,多囊肾值得运用腹腔镜手术。参考文献 [1]詹周兵,沈华英,宋锴,等.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多囊肾患者的疗效及预后[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7,33(3):191-197. [2]熊晖,相玉柱,齐太国,等.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不同时期行腹腔镜去顶减压术后疗效分析[J].中国医刊,2017,52(11):41-43. [3]王妍妮,解建国.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对多囊肾患者肾功能指标及主动脉根部内径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7,38(8):950-953.

多囊肾的老中医处方

多囊肾的老中医处方 多囊肾的老中医处方方1组方:三棱15g,莪术15g,青皮10g,当归10g,白术10g,木香6g,槟榔10g,郁金10g,甘草6g。加减:⊙胃纳不佳,加山楂15g,神曲10g;⊙腰腹疼明显,加元胡15g,川楝子10g。可治:多囊肾,腹块软而不坚,腰酸腹胀,胀多于痛,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有力。用法:水煎,分两回服,每天一剂。方2组方:桃仁1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5g,香附10g,元胡15g,三棱15g,莪术15g,鳖甲15g,土鳖虫10g,甘草 6g。加减:体倦乏力,面色不华,加党参15g,黄耆15g。可治:多囊肾,腹块明显增大,质硬,按之痛甚,腰胁胀痛,体倦乏力,形体消瘦,面色晦滞,舌暗,脉弦细涩。用法:水煎两回,药液对匀,分两回服,每天一剂。方3组方:制附子(先煎)15g,白术10g,茯苓15g,当归10g,川芎10g,丹参15g,苏叶15g,大黄6g,泽泻10g,牛膝15g,车前子(包)15g。加减:⊙形寒肢冷,加牡桂5g,仙灵脾15g。⊙呕吐恶心,加姜半夏10g,姜竹茹10g。可治:多囊肾,腹块坚硬,疼痛加剧,精神委靡,纳食减少,或者有呕吐恶心、尿少、浮肿等,面色晦暗,舌紫暗,苔白或者浊腻,脉沉细。用法:上药先使用凉水浸泡半个小时,煎煮两回,药液混合后分别在早晨和晚上服用,每天一剂。方4组方:

白术20g,茯苓20g,猪苓30g,泽泻15g,党参30g,青皮8g,陈皮8g,橘梗15g,木香10g,桂枝10g,莪术8g,香附12g。加减:⊙脾虚纳减便溏,加山药、白扁豆、莲子肉,亦可加服香砂六君子丸。⊙腰酸冷痛,加附子、牡桂、干姜。⊙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而有尿血者,加炒蒲黄、三七粉、琥珀粉。⊙尿里有砂石排出,加鸡内金、海金沙、金钱草。可治:多囊肾,胸闷腹胀,腰酸楚或者板滞不舒,纳呆或者食后脘胀,面色萎黄,腹块胀痛,或者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腻,脉沉细。用法:用水煎服,每天一剂。方5组方:大黄10g,制附子(先煎)10g,细辛3g,法半夏15g,茯苓20g,枳实12g,竹茹12g,大腹皮15g,丹参15g,益母蒿20g。加减:⊙痰热重而心烦口苦者,加黄芩、黄连。⊙腹胀痛,加白芍、桂枝。⊙肿块巨大者,加炙鳖甲、炒山甲、莪术。⊙偏阳虚者,加牡桂、仙茅、巴戟天;⊙阴虚阳亢而头晕头疼者,加白蒺藜、石决明、天麻、酸枣仁、龙骨。⊙阴虚内热,小便短赤,或者带血丝者,加黄柏、知母、旱莲草、白茅根。可治:多囊肾,形体消瘦,面色黧黑,腹大坚满,块大拒按,尿少浮肿,或者兼呕吐恶心,或者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胖,脉沉细。用法:水煎,分两回服,每天一剂。方6组方:制附子(先煎)9~24g,干姜6~15g,牡桂3~9g,柴胡9~15g,白芍9~15g,香附9g,猪苓 9g,陈皮9g,泽泻9g,生薏苡仁15g,巴戟天15g,仙灵

教你认识多囊肾合并尿毒症

教你认识多囊肾合并尿毒症 *导读:临床上,多数多囊肾病人的发病具有家族史,且发 病男多余女,男女多囊肾病人的临床症状表现也各异。…… 成人型多囊肾尿毒症多中年发病,发病同时常伴有肝脏、脾脏、胰腺、卵巢、骨骼、脑部等多器官的多囊性病变。临床上,多数多囊肾病人的发病具有家族史,且发病男多余女,男女多囊肾病人的临床症状表现也各异。常见的多囊肾临床表现主要有: 1、腰腹部疼痛: 此症状表现为多数成人型多囊肾尿毒症病人的首发症状,疼痛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劳累后可加重。如多囊肾病人出现剧痛需要考虑是否有囊肿破裂、肾结石导致肾绞痛等。 2、尿检查异常: 半数多囊肾病人发病时即伴有血尿的发生,多为间歇无痛性肉眼血尿,囊肾增大以及伴发高血压的多囊肾病人血压的发生更常见。几乎所有的多囊肾尿毒症病人均可出现蛋白尿症状表现,多为轻度并呈持续性。如多囊肾病人出现尿路感染时,尿检查中还可出现白细胞以及脓细胞。 3、腹部肿物: 多囊肾病人发病后,多能从其双侧上腹部摸到肿物,肿块大小不一。 4、高血压:

50%——60%的多囊肾病人伴随疾病的发生会出现血压增高的现象,且常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高血压的发生大多先于肾功能减退,且高血压对以后肾功能的恶化进展起到促进作用。研究表明,成人型多囊肾病人的高血压主要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有关。 5、肾功能不全: 成人50%的患者,将可能恶化发展成为肾功能不全。多囊肾肾衰竭病人做肾功能检查明显异常,尿比重低而固定。随病人年龄的增长,发生多囊肾肾功能损害的机率将增高。临床资料显示,成人型多囊肾病人,早期出现临床症状表现,男性,伴有高血压、血尿以及较大肾脏囊肿的,容易出现肾功能减退并将逐步恶化进展至多囊肾尿毒症。

多囊肝多囊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多囊肝多囊肾 导语:多囊肝多囊肾大家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它的出现很常见的病因就是遗传,一般在中年后会出现症状,出现了多囊肾一般也会有多囊肝,因此一旦诊断 多囊肝多囊肾大家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它的出现很常见的病因就是遗传,一般在中年后会出现症状,出现了多囊肾一般也会有多囊肝,因此一旦诊断出多囊肾,多囊肝的症状也是会存在的,对这一疾病的治疗一定要慎重,如果治疗不得当,对肾脏,和肝脏的损害都会很大。 多囊肝多囊肾的的患者首先在消化道方面会有不适的症状,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恶心,患者一定要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方法治疗,同时在饮食上应该要注意一些问题,患者一定要适当的把血压控制住。 1.一般治疗:一般情况下,病人检查出多囊肝多囊肾后,首先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如果尚未对病人正常生活造成影响的,平时需注意不要吃过咸、辣等刺激性的食物,作息时间要规律,情绪要平稳乐观;如果对病人正常生活造成影响的,平时要注意以上几条,还要进行治疗,而且越早越好,否则任其发展到肾功能衰竭尿毒症,为时已晚。 2.中药治疗:目前中医在治疗多囊肝多囊肾方面采取保守治疗(服用中药),效果甚好。中医采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认为多囊肾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梯级导流,逐步让囊肿液体排出,达到使囊肿逐步缩小的目的。 3.囊肿去顶减压术:此手术减轻了囊肿对肾实质的压迫,保护了大多数剩余肾单位免遭挤压和进一步损害,使肾缺血状况有所改善,部分肾功能单位得到恢复,延缓了疾病的发展。 4.血尿的治疗:出现血尿时,除尽快明确原因给予治疗外,应减少活动或卧床休息。已透析或即将透析患者,如反复发生严重而无法控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基因:开启治疗多囊肾的钥匙

基因:开启治疗多囊肾的钥匙 *导读:国际上多囊肾病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加索人种,其早期诊断依赖于基因连锁分析和基因突变检测。因基因组多态性的不同,其多囊肾病基因的突变也同样存在自身的规律。…… 多囊肾病是人类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肾病,我国约有130万患者,其中半数病人到五六十岁时会发展为尿毒症,肾脏功能衰竭。多囊肾病不是不治之症 某医院肾内科会议室,一场别开生面的“多囊肾病健康教育”活动正在进行。突然,一位60岁上下的老人疾步走到肾内科主任梅长林教授面前,长跪不起,老泪纵横。原来,老人的女儿不久前在体检中发现患有多囊肾病,女婿查了些资料,片面地认为该病是“不治之症”,而且会遗传给下一代,便提出离婚。 医生请来老人全家,开了个小型多囊肾病知识普及会。医生说,多囊肾病并非不治之症,其女儿虽然B超检查发现多囊肾病,但尿检及肾功能均正常,血压不高,发现得比较早,只要从调整饮食、休息、用药等几方面多注意,定期检查,病情完全可以控制。另外,多囊肾病虽然是遗传病,但传给下一代的几率只是50%。其医院肾内科应用国际先进的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可在妊娠早期进行产前诊断,进而决定是否继续妊娠。专家一席话,使老人一家尤其是其女婿终于放下思想包袱,一个险些破碎的家

庭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找到早诊的基因“钥匙” 多囊肾病的主要特征为肾脏出现无数进行性增大的液性囊泡,最终损害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囊肿还可累及肝脏、胰腺、卵巢、脉络丛,也可引起颅内动脉瘤、结肠憩室、二尖瓣脱垂等。专家告诉记者,大多数多囊肾病患者要到三四十岁才出现囊肿,在此前由于症状隐匿,难以被发现,故早期诊断对于多囊肾病患者非常重要。 目前,国际上多囊肾病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加索人种,其早期诊断依赖于基因连锁分析和基因突变检测。与其他人种相比,因基因组多态性的不同,我国汉族人种基因序列存在自身的特点,其多囊肾病基因的突变也同样存在自身的规律。为此,医生在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7项基金资助下,系统开展了相关研究。

巨大多囊肾切除术(资料)

巨大多囊肾切除术 多囊肾病简介 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 )是人类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之一。PKD按遗传方式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 )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a 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 ),其发病率分别为 1/400 ~ 1/1 000 和 1/10 000 ~ 1/40 000。 · ADPKD 的主要病理特征为双肾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液性囊泡,囊肿进行性长大,破坏肾脏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ADPKD除累及肾脏外,还可引起肝脏囊肿、胰腺囊肿、心瓣膜病、结肠憩室和颅内动脉瘤等肾外病变。 · ARPKD的病理特征为双侧肾脏明显增大,肾内有射状排列的梭形囊肿,伴胆小管细胞增殖、门脉区扩大、纤维化,患者常在婴幼儿期即死亡,少数能存活至成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婴儿型)多囊肾,发病于婴儿期,临床较罕见; · 多囊肾病的诊断主要根据:家族遗传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分子诊断。 · 近年来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迄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治疗措施是控制并发症,延缓疾病进展。 流行病学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发病率高,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病之一,据佔计全球有1250万患者,我国约有150万。 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以30?6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一般在35?45岁出现症状,极少部分在儿童发病,也有迟至70?80岁才起病。我国一项对271例常染色体显性多蠹肾病怨者的分析显示,年龄与肾小球滤过率(GFR) 呈显著负相关。 60岁以上的患者50%进展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是我国终末期肾病(ESRD)的第4位病因,约占5%。 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常有脓尿(94%)、血尿(43%)、蛋白尿(93%)、管型尿(11%),尿比重在1.010以下者占40%,有脓尿者尿培养可发现大肠埃希杆菌等,晚期常有肾功能不全。 2.血液检查伴有感染时血常规可有白细胞增高、中性分类增高、晚期肾功能不全时有尿素氮、肌酐增高。 影像学检查 1.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腹部平片检查、CT和MRI检查、造影检查[静脉肾盂造影(IVP)、输尿管肾盂造影、放射性核素肾造影]等为常规检查方法。本病经作肾盂造影(若肾脏缺乏排泄功能时,则须作逆行造影)检查,可发现早期由于肾盏受囊肿压迫,见肾盏末端半月状畸形;晚期肾盂肾盏都伸延,肾盏增宽,边界明显。其他检查如腹部X线平片可见两侧肾脏体积大小改变明显,且有囊肿样或钙化阴影。 CT和MRI一般不作为初始检查方法,因接受放射量较大,价格又较贵。但其优点是能

多囊肾的护理

多囊肾的护理 多囊肾的定义:多囊肾是肾脏的皮质和髓质出现多个囊肿的一种遗传性肾脏疾病。其发病具有家族聚集性男女均可发病。 多囊肾的分型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此型一般到成年才出现症状;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一般在婴儿即表现明显。 临床表现:本病幼时肾大小形态正常或略大,随年龄增长囊肿数目及大小逐渐不断地增多和增大,多数病例到40~50岁时肾体积增长到相当程度才出现症状。 1.肾肿大两侧肾病变进展不对称,大小有差异,至晚期两肾可占满整个腹腔,肾表面布有很多囊肿,使肾形不规则,凹凸不平,质地较硬。 2.肾区疼痛为其重要症状,常为腰背部压迫感或钝痛,也有剧痛,有时为腹痛。疼痛可因体力活动、行走时间过长、久坐等而加剧,卧床后可减轻。肾内出血、结石移动或感染也是突发剧痛的原因。 3.血尿血尿约半数病人呈镜下血尿,可有发作性肉眼血尿,此系囊肿壁血管破裂所致。出血多时血凝块通过输尿管可引起绞痛。血尿常伴有白细胞尿及蛋白尿,尿蛋白量少,一般不超过1.0g/d。肾内感染时脓尿明显,血尿加重,腰痛伴发热。 4.高血压高血压为常见表现,在血清肌酐未增高之前,约半数出现高血压,这与囊肿压迫周围组织,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有关。出现高血压者囊肿增长较快,可直接影响预后。 5.肾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本病迟早要发生肾功能不全,个别病例在青少年期即出现肾衰竭,一般40岁之前很少有肾功能减退,70岁时约半数仍保持肾功能,但高血压者发展到肾衰竭的过程大大缩短,也有个别患者80岁仍能保持肾脏功能。 6.多囊肝中年发现的病人,约半数有多囊肝,60岁以后约70%。一般认为其发展较慢,且较多囊肾晚10年左右。其囊肿是由迷路胆管扩张而成。此外,胰腺及卵巢也可发生囊肿,结肠憩室并发率较高。 主要的引起多囊肾的原因有: 1、感染可使机体内环境发生异常变化,从而产生有利于囊肿基因发生变化的环境条件,使囊肿的内部因素活性增强,从而诞生发生囊肿的机率。这是常见的引起多囊肾的原因。 2、由先天发育不良可产生多种疾病,而导致的多囊肾,同样属于引起多囊肾的原因。 3、毒素也是产生基因突变、先天发育异常等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毒素诸如农药、某些化学药剂、放射线、污染等等都是常见的引起多囊肾的原因。 4、在胚胎形成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使基因发生了突变形成了多囊肾病,此种情况虽然很少见,但还是可以发生的。这是多囊肾的原因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多囊肾的分期 一、发生期:此病为遗传性疾病,一般出生即有囊肿,只是较小,不易查出,20岁以前一般不易发现,但家族中如有多囊肾病例,应早期检查,以及早观测到囊肿的生长状况。注意保养。 二、成长期:患者在30—40岁,囊肿将有一较快的生长,医学上把这一期称为成长期。成长期应加强观测,西医对这一时期的治疗没有任何办法,认为不需要治疗,只是对症处理,如高血压等,这显得很被动的。在这一时期仍应积极的治疗,治疗的目的是通过运用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使囊肿不再生长或延缓囊肿的生长速度,也可以说这是中药活血化瘀延缓囊肿生长的关键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