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的教案课件

自行车的教案课件
自行车的教案课件

一、提出研究问题

先组织学生谈谈对自行车各部件的认识,如自行车车把利用了轮轴的原理,自行车把手利用了杠杆的原理。然后重点让学生谈谈对自行车齿轮的认识,并推测它在自行车的运动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尤其是齿轮齿数不同所起的作用。学生通常会认为它主要起到了传动的作用,却不会意识到由于齿轮数的不同,可以灵活地改变其转速。

二、研究齿轮

第一步是了解学生对齿轮的认识。先让他们回忆还在哪些地方见过齿轮,并比较它们与自行车的齿轮有哪些相同与在不同。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齿轮的用途,包括齿轮间存在相互咬合与用链条连接的组合,这样可以为课的最后分析,体会齿轮的作用。

第二步讨论实验方案。首先要根据材料确定是研究齿轮间相互咬合还是链条连接的情形,或者两种方式同时采用。小组讨论方案后,可以在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注重引导他们明确以下细节:在实验中如何确定两个齿轮的不同齿数,如何确定两个齿轮转动的圈数,如何在记录表中进行记录,记录哪些方面等。

第三步是动手实验。实验中,教师要及时捕捉他们的发现,提醒他们把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有些发现学生可能自己并不会意识到),促进他们完成完整的实验,但不要过多地影响他们的自主研究。先完成实验的小组,应当提示他们把实验的发现进行整理和初步的分析,为后面的讨论作好准备。有条件的实验室,还可以让各组把实验结果统一反映出来,如实物投影仪或通过黑板上的全班记录表等。

三、讨论实验发现

教师可以选择在组内先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沟通,或者直接在全班进行交流,这主要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来确定。

学生在交流时经常会出现只谈结论或只谈发现的情况,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教师都应当及时提示学生把实验的发现与所思考的结论间的联系讲出来,以便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并发现其中的精彩与不足。有的小组在交流时,可能还会提到本组实验发现的其他情况,对于这样的小组教师要肯定。

如果实验只做了相互咬合这样一种情况,则还需要简要地帮助学生分析如果采用链条传动又会是怎样的情形。相互咬合的情形,可以很方便地计数两个齿轮转动的齿数。链条传动则不再是直接计数,而是通过链条这一中介,间接地推算出两个齿轮转动的齿数。如大齿轮转动一圈,通过链条经过了30个齿,这30个齿的变化体现在小齿轮上,也应该经过30个齿,如果小齿轮只有20个齿,则说明小齿轮要转动1.5圈。从而很好地理解两个齿轮转速间的关系。

四、分析自行车的齿轮及其他简单机械

有了实验中对齿轮原理的认识,再回到自行车的情形当中,引导学生分析隐藏在自行车的其他零部件所涉及的机械原理,如自行车的踏脚用到了杠杆原理。以飞轮的轮轴为支点,用较长的铁杆来转动链条上的飞轮,可以省力。踏脚飞轮上用到了齿轮,以防止链条打滑。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我设计的自行车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我设计的自行车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自行车结构,功能的初步认识,指导学生设计自行车的草图,或运用各种综合材料创作自行车。 2、引导学生富有创意的运用各种类型的材料,在创作在体验设计自行车美感,在创作与探索中,捕捉创作灵感,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构思。 3、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把自己有新意的自行车的设计想法,用绘画的方法画出设计草图。 2、创造性的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出有新意的自行车。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在学生设计自行车之前,先让学生欣赏一些自行车的图片,主要是让学生简单了解自行车的结构,最好能向学生介绍一下自行车的发明过程。 要求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在边讨论边构思在逐步形成自己的设计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发展阶段 启发学生从自行车的功能出发,进行设计构思,在造型设计上可以借助自然界物体的外形进行改装,或是想象中的抽象造型。 指导学生在设计自行车的草图时,相互讨论,相互补充,使设计的草图更完美。 三、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1、当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老师积极肯定学生好的有创意的造型,对有个性的表现给予及时表扬。 2、指导学生在制作自行车时,注重自行车整体造型的美观,同时让学生体验造型的艺术魅力。 四、课后拓展:鼓励学生课后找各种材料,如:丝带,毛线,铅丝,铅笔,碎花布等,积极尝试,表达自己的丰富多彩的想象,设计出更有创意,更美观的自行车。 星空的联想 课时:2课时

山地车知识普及

山地车知识普及 山地车,英文名叫“mountain bike”,缩写为MTB。起源于美国,是美国青年为了寻求刺激,在摩托车比赛的越野场地上驾驶自行车进行花样比赛而派生发展起来的车型。最早骑山地自行车进行越野的,是一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生斯科特(James Finley Scott),他是第一位将普通自行车改装成山地车式样的人。以后越野运动逐渐在欧美流行,并形成赛事。1990年国际自行车联盟承认这项运动,1991年首次举行世界杯赛。 山地车的特点是专门为越野(丘陵,小径,原野及砂土碎石道等)行走而设计的自行车,其主要特征是:宽胎,直把,有前后的减震,骑行较舒适。宽而多齿的轮胎提供抓地力,有减震器吸收冲击。近些年来前减震的应用成为标准,前后减震的车辆越来越普及。一些山地车开始使用副把,但角度上扬的把横却成为了时尚。 山地车,具有刚度大,行走灵活等特点,骑行时不必选择道路,无论街巷漫游还是休闲代步都获得了广泛的好评,骑车者可以在各种路面环境上尽情地享受舒适的骑行乐趣。 山地车,因其坚固、粗犷、新颖的外型、缤纷夺目的色彩、优越的骑行性能,很快成为都市青年追求的时尚。 山地车,各种部件均不同于普通自行车,具有缓冲作用、抗震性能好的轮胎,牢固结实、材料钢度大的车架,不易疲劳的手把以及即使在陡峻的坡道上也能够畅快地骑行的变速器等,都使山地车更加适合与爬山越野、郊游旅行。 山地车,车速一般有10速,12速,15速,18速,21速,24速以及27速。正确运用变速器,能应付平路,上下坡,土路,顶风等复杂路况和气候,比普通自行车快速省力得多。长途骑行,应适时变换调速器,充分发挥山地车的特长。一般来说,应以脚下略感有力为宜,若觉得有点“空”,就应马上换高速比;相反,若感有些吃力,就应及时换成低速比。 如若是能略知一二修理技术,骑上山地车的感觉简直就象个国王,在我们这个以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国度里,山地车可算是当之无愧的旅游大哥大。 山地车的分类 1.普通越野XC(Cross Country) 50%上坡、50%下坡:用于普通的山地越野,也是山地车中最轻便最实用的车型,因强度适中,可以追求轻量化。 2.双人竞速DS(Dual Slalom) 70%上坡、30%下坡:适合竞赛级的高强度越野,但造价过高,都在万元左右。 3.自由骑FR (Free Ride) 40%上坡、60%下坡:野地丛林里玩,也可以飞台阶,高强度要求,部分装备接近DH。4.飞跃DJ (Dirt Jumping) 30%上坡、70%下坡:飞土包的车,腾越空中,需要很重的高强度车架,前*也不便宜。5.速降DH (Down Hill) 0%上坡、100%下坡:从山顶以60公里/时的速度冲下,拥有巨长的双肩前*,超高强度要求,一般造价在3-5万元左右,重心后移,不适合爬坡;又因重量过重,不适合一般的骑行越野。 山地车部件及选购 1.车架

小学科学《自行车》教案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自行车》教学设计 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前进小学聂勇锋【教材理解】 小学科学是启蒙教育,不要求学生掌握过深的概念,但知识面很宽,本单元主要研究的是力学,设计到许多物理方面的知识。《自行车》是“巧妙的用力”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可以说是这一单元的所学知识的综合课。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知识点都能在自行车上体现出来。 【设计理念】 我们经常接触到得交通工具主要就是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在校五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都会骑自行车,都很熟悉自行车,对它有那些部件构成也有一些认识。但对自行车各部件是怎样工作,起什么作用不是很了解。本课就是通过学生熟悉的工具(自行车)来分析自行车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所以我本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其进行了调整。本课我采用了实物教学法,把学生使用的自行车搬到课堂上来和学生一起探讨;运用网络教学手段,整理有关于自行车的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主动的合作探究来达成教学目标。 【学情简介】 五年级的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系统学习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他们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孩子们通过“巧妙的用力”这一单元前4

课的学习,为自行车这一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个班的孩子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发言踊跃,综合素质较强。 【教学目标】 1、可以通过生活经验及实际观察,描述自行车构造上的各组成部分。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活动,了解自行车各个部件的功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释各个部件工作的原理。 3、留心关注身边的科学,从细微处入手,养成善于从熟悉的现象中提出可研究的问题的习惯。 4、运用所学知识发挥想象进行创新创造,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自行车的各个部件的名称、作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方法】实物演示法与讨论法以及网络环境学习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轻便自行车、自学课件、实验记录单、自主学习任务单等。 2、学生准备:全班分为十组,每组四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主题。 1、谈话:同学们,有些同学可能发现了,今天老师把一辆自行

《自行车的秘密》教学设计

《自行车的秘密》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自行车的基本构造及各部件的功能。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制定方案来解决对自行车各部件所产生的质疑,训练学生运用观察法、实验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能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活动重点] 了解自行车的基本构造及各部件的功能。 [活动难点] 能通过制定方案来解决对自行车各部件所产生的质疑。[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了解自行车发展史,收集各种类型自行车的图片,初步了解自行车的基本构造。 教师准备:收集自行车相关知识、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揭示研究课 同学们,你们都会骑自行车吗?那你对自行车了解多少?你想知道最早的自行车是什么样子的吗?(出示图片,简述发展史)1770年法国人西夫拉克发明了最原始的自行车。它只有两个轮子而没有传动装置,人骑在上面,需用两脚蹬地驱车向前滚动。直到1886年,英国的机械工程师斯塔利,从机械学、运动学的角度设计出了新的自行车样式,装上前叉和车闸,使用滚子轴承,前后轮大小同,以保持平衡,并用钢管制成了菱形车架,还首次使用了橡

胶车轮。显著地提高了自行车的骑行性能。斯塔利不仅改进了自行车的结构,还改制了许多生产自行车部件用的机床,为自行车的大量生产和推广应用开辟了宽阔的道路,因此他被后人称为“自行车之父”。他所设计的自行车车型与今天自行车的样子已经基本一致了。 英国人詹姆斯把自行车前后轮改为大小相同,并增加了链条,使其车型与现代自行车基本相同。 自行车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历程,现在已经成了许多人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它不但实用性强,而且越来越美观。同学们请看,这些自行车的设计是不是很独特?(展示图片:各式各样设计新颖的自行车)看到这里,你对自行车是不是更加感兴趣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自行车王国,去探寻自行车的秘密吧。(板书课题) 二、出示挂图,认识自行车各部分名称,了解其作用。 1、车体部分:包括车架、前叉、车把、鞍座和前叉合件等,是自行车的主体。 自行车传动部分包括脚蹬、曲柄、齿轮、链条、中轴和飞轮等,由人力踩动脚蹬,通过以上传动件带动车轮旋转,驱车前行。 2、行动部分:即前后车轮(包括前后轴部件、辐条、车圈、轮胎等)。 3、安全装置:包括刹车、车灯、车铃、反射装置等。 根据需要,还可增加一些附件,如支架、挡泥板等。另外,装有变速机构的运动车、竞赛车、山地车等还装有变速控制器和前后拨链器等。 三、引导研究问题 1、确定本课研究问题 (1)通过交流,我们对自行车有了更深的了解,你有什么疑问吗? (2)学生在组内提出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

自行车维修保养基础知识教学提纲

自行车维修保养基础 知识

自行车维修保养知识 一、折叠车 折叠车组成的零配件名称简介: 折叠车架、前叉、T型把、左右刹把、前后刹车线、折叠立管、立管折 叠器、立管折叠器手柄、立管快拆、立管安全勾、车架折叠器、车架折叠器手柄、车架安全勾、中管快拆、鞍座、鞍管、前后夹器、后衣架、前后反光片、前后泥板、前后轮、链条、齿盘、变速器、脚踏、 1、在首次骑行前,一定要确保在自行车技师仔细检查和调试后方可骑乘; 2、在每次骑行前,请确保自行车各折叠机构(竖管折叠器、车架折叠器)及快拆部件处于锁紧状态,以确保您的骑行安全舒适; 3、请按使用说明书正确操作折叠车,在使用过程中您的自行车若出现使用功能上的问题,请到本公司指定维修服务部进行维修,才能享受本公司的保修及售 后服务承诺。 4、折叠自行车作为代步交通工具,请勿用于山地越野,竞速竞技,超载超速骑 行。 折叠:①正常骑行状态!(一台折叠车完全调试锁紧及折叠件正确关闭)。 ②松开中管快拆,逆时针旋转坐垫约45度,将座管插到底并锁紧中管快 拆。 ③将T把调整至适当高度并锁紧立管快拆。 ④旋开立管安全勾,向外扳动立管折叠器手柄至打开状态。 ⑤转动折叠立管上端,将T把折叠至与前轮平行。

⑥向上旋开车架安全勾,向外扳动车架折叠器手柄至打开状态。 ⑦转动车架前端,将车架折叠至前后轮相互平行。 ⑧完成折叠! 展开:①折叠状态!(一台折叠车完全进箱状态,所有折叠部分全部折叠开) ②旋转车架前端,将前后打开直线状态。 ③压紧折叠器手柄将折叠器锁紧并旋下安全勾。 ④旋转立管将立管竖直。 ⑤压紧立管折叠器手柄将折叠器锁紧并旋转安全勾勾住手柄。 ⑥松开中管快拆,将座杆调至适当高度后再锁紧;松开立管快拆,将T 把调至适当高度后再锁紧。 ⑦完全展开! 各处的调整 1 、车把的调整 松开立管快拆,即可自由调整车把高度。(敬告:调节时请确保T把安全线勿超过立管端面,以策安全。建议:骑行时将车把高度调至与地面最大距离约1米时,可达到最好的骑行效果)。 2、座垫高度的调整 松开中管快拆,即可自由调整座垫高度。(敬告:调节时请确保坐杆安全线勿超过车架中管端面,以策安全。建议:身体坐在座垫上时,伸直脚到自然状 态,脚底能触到地面为最佳座垫高度)。 3、折叠器间隙的调整 我们的折叠车在出厂前所有折叠器快锁已经预先调节好,然而在使用过

小学美术教案自行车的故事

自行车的故事 小学美术教案 浙江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 1.了解自行车的演变过程、自行车的造型特点和功能 作用。 2.通过对自行车的绘画、设计,自行车的故事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3.感受工 业设计美,自行车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二、浙江美术教案教材分析: 1.浙江美术教案自行车的故事编写思路。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选择 各种各样的自行车为表现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可以在学习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培 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以自行车为教学主线,训练学生搜集、选择、运用资料的能 力。让学生在自行车的造型、功能演变中,了解自行车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具有审美 价值,感受工业设计的发展。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自行车的结构和款式,感受自行车 的设计美,学习用各种工具材料绘画自行车,设计“个性化的自行车”,培养学生的观察 力、表现力和创新精神。 2.重点、难点。重点:学画自行车。难点:激发学生 的想象,完成个性化的设计。●方案一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油画笔、水彩笔、记号笔、中国画颜料、水粉笔等绘画材料任选一种(教师)课件、各种自 行车的图片资料、范画、各种绘画颜料和工具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 老 师推一辆自行车进教室,吸引学生注意力。直接揭题:《自行车的故事》。 2.看一看, 想一想。 (1)课件展示,对比欣赏:早期的自行车和现代的自行车,儿童使用的自行车 和成人使用的自行车,比赛的自行车和休闲的自行车,以及载重的自行车、电动自行车…… (2) 了解、思考:①自行车有哪些样式?它们各具什么特点?②、从古到今,自行车是怎么 演变的? 3.骑一骑,议一议。 (1) 请一个同学上来骑一骑自行车,大家讨论:为什 么两个轮子的自行车在行驶时不会倒? (2) 观察自行车,分析自行车由哪些部件构成 的。(车轮、车座、车把、车铃和车身) 4.画一画,说一说。 (1) 画一辆自行车或 有关自行车的场景画。 (2) 请同学之间相互说一说所画的自行车故事 小学美术教案 片(教师)课件

我设计的自行车美术教案公开

2013年年会教案 课题:《我设计的自行车》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授课人:董莉 单位:奇台县第四小学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 设计思路: 《我设计的自行车》是人教版小学美术第五册第14课,属于“设计应用”,“造型表现”领域。本节课针对学生对自行车了解程度和现有自行车的特点和存在的弊端,让学生从设计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自行车,创作出有个人独特风格的自行车。在观察与体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充分发挥想像力,进行未来自行车的设计练习。这也是提高创新能力、想像能力和造型能力的一课,学生将通过一些图文的展示和信息的交流,拓展认知,启发思维,合作探究,借助绘画等形式创作出造型独特、功能先进的自行车。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大多9岁左右,正处于对世界好奇、活泼好动的年纪,具有一定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和同学交流讨论能得到很好的启发,利用这一点,我会在课堂上充分让他们交流。他们平时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交通工具,包括自行车。但并没有因此而产生明确的设计概念,对自行车的组成部分、功能并不了解,但这个年龄的孩子最大的特征是想象丰富,思维开阔,对色彩敏感,也能进行简单的形体组合。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存在想的多、动手少、实践难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自行车结构、功能的初步认识,指导学生设计自行车的草图,利用绘画的方式创作自行车。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创造性构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富有创意的设计自行车,在创作中学会鉴赏美,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对运动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自行车的基本构造,设计一辆具有更多功能的自行车。 教学难点: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和未来自行车的设计及表现。

买自行车必须懂基础知识教学内容

买自行车必须懂基础 知识

山地车与公路车的对比和区别 山地车和公路车有什么区别呢?山地车和公路车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如果你是喜欢游山玩水的,选择山地。如果喜欢速度对你的刺激,就选择公路。山地外观给人感觉复杂,没有公路给人的感觉简捷流畅,当然有些是不能够看外表的,需要看得是车子的整体效果,尤其是在骑行过程中,才会体会到的。山地车感觉比较稳,舒适,而且操纵性和制动性非常好;公路车的所有设计都是强调速度,因轮胎宽度较窄对路面要求高,湿滑路面容易打滑,灵活性较差。 从外观来看,最明显的区别有两点:一、山地车的胎比较细,山地车比较粗;二、公路车的把手是弯的,双刹;山地车的把手是直的,也有的是羊角架;从功能来看,公路车适合城市道路;山地车适合崎岖不平的道路;最后,公路车一般是27的轮胎,而且轻巧,速度相对较快,山地车一般是26或24的胎,而且相对公路车重一些,所以速度没公路车那么快。 从配件上来说,公路车和山地车的区别表现在: 轮胎:公路车700C相当于28寸,山地是26寸的轮径;山地车的轮胎通常在1.9"以上(特殊赛道下可能会选用1.5"),而公路车的轮胎宽度多在20毫米上下。 车把操控件:山地为了在崎岖山道骑行,追求操控,使用的把比较宽,而公路追求速度,降低风阻,所以车把比较窄。

车架:山地在颠簸路面,考虑的是轻量与艰苦的综合,而公路考虑的重点是踩踏刚性,轻量。公路车通常比较纤细(近年基于空气动力学设计的车架比较粗壮),而山地车比较结实。山地车的车架角度很有讲究,而公路车的角度是差不多的。山地车的车轴比较粗壮,而公路车的车轴比较精致。目前随着制作工艺与高科技材料的运用,两种车架除了基本结构以外已经很难发现有什么相同了。刹车:山地车需要力道大,制动力强,全天候的刹车系统。早的山地车使用吊式刹车系统,后来出现的V型刹车提供了更好的制动性能,现在最好的制动系统是从摩托车引进的盘式制动器,或者说碟刹。公路车除了刹车力道以外,最重要就是轻量。 前叉:山地车的前叉属于山地车一个重要部件,拥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性能与舒适都加刚性加轻量的一个结合体,而公路车前叉只是一个属于车架相关的部件而已。 重量:重量对于山地和公路来说很主要的,比赛的时候,山地车可以达到12.5kg,而公路最大限制是10.5kg。车子越重,你所消耗的功也会增加,无形中增加自己的多余消耗。 山地车和公路车的性能区别就在于他们所针对的使用环境来区分的。 山地车适合使用在复杂的环境,这种所谓的复杂环境不一定是高山,也可能是其他复杂的环境,他不求一时的高速,而是综合性能的全程高速,就像你不可能用奔驰轿车去越野一个道理。

自行车教案

自行车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分析常见的机器由哪几部分构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 生活 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对自行车机械四部分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自带一辆自行车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 师:我们前两节课我们已经研究了简单的机械,谁来说说都有哪些简单的机械,这些简单的机械有什么特点。 生:有轮轴,斜面,还有滑轮,杠杆。轮轴的特点是中间有根轴,外面有一个能够旋转的圆盘,齿轮是特殊的轮轴。杠杆的特点是有一根能够够旋转的 棍子,能够省力。剪刀就是利用了杠杆原理。 师:我们来看看,,,。复杂的机械是什么样的?(出示机械玩具) 生:有齿轮,有开关,电池,还有轮子。 师:开关我们称之为控制部分,齿轮称为传动部分,轮子是工作部分,电池是动力部分。是不是所有的复杂机械都是由这四部分组成呢,我们今天以自 行车为例来一起研究研究。(板书) 二、探究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并分类填表 1、说说自行车是怎样工作的? 2、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 些简单的机械,这些机械是怎样工作的? 3、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 三、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师:下面哪个小组上来说说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 生:我们发现了,自行车也是由四部分组成的。动力部分是脚蹬子,传动 部分是轮盘,控制部分是手闸,工作部分就是这个车轮子。脚蹬子

运用了轮轴这一简单机械,手闸运用了杠杆的原理,车轴运用了轮 轴。 师:你们和他说的一样的吗?不一样的小组你们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 师:同学们的发现还真不少,下面看看这些机械是不是也是由四部分构成? 出示小车等玩具机械。 生:是的。 师:这些复杂的机械是不是也是由简单的机械构成呢?我们一起来找找。 最后总结出,大部分机器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 四、拓展练习: 下面我留一个作业:我们看到自行车的轮盘一个大一个小,齿轮数也 不一样,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下节课就请同学们来说说这其中的奥 秘。 板书设计: 自行车 控制部分车闸、车把,车铃杠杆 动力部分车蹬轮轴 大部分机器传动部分链条,齿轮滑轮 工作部分车轮轮轴 (组装)螺丝斜面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漂亮的自行车(四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漂亮的自行车(四篇)目录: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漂亮的自行车一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熊猫二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爆米花树三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爱心鱼四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漂亮的自行 车一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直、横、斜线的连接画自行车。 2、运用紧密排列绘画体会线描的美感。 活动准备 1、涂色:自行车 2、图片:自行车;自行车的影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自行车的影子 (感知不同线条的连接组合) 1、教师:这里有一辆车的影子,看看会是什么车呢?(自行车) 2、涂色:自行车 教师:看许多线条宝宝都跑来了,哦,是一辆自行车。 小结:我们可以用许多细细的线条表现自行车的样子。 二、示范讨论(了解作画的要点) 1、车轮上的钢条怎样安装呢? 从轮胎到中间的轴一根根连接起来,像旋转起来的大风车。 2、我们怎样把车子组装起来呢? (1)需要一个斜杠 (我们用两根线条连接起来) (2)我们还可以用两根线条画什么呢? (车座底部)

(3)你觉得还需要什么呢? (龙头车把,有几个呢) 3、一辆自行车装好了,你还想添加些什么呢? (用横竖线条紧密组合成车篓,许多密密的横线条在一起变成衣包架) 三、幼儿作画 我们也来用线条宝宝设计一辆漂亮的自行车 1、可以先把自行车的线条描一下。 2、线条画得深而不破 四、交流讲评 你们觉得谁的自行车什么画的最漂亮,什么地方画的比较好呢?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熊猫二 活动目标: 1.认识熊猫的基本特征。 2.学习撕贴熊猫。 活动准备: 1. 物质准备:熊猫的图片、白色纸、黑色纸、浆糊。 2. 经验准备:幼儿在动物园观看过熊猫。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见过熊猫吗?你看到的熊猫是怎样的? 幼儿根据自己看到过的进行回答 熊猫的身上只有两种颜色,分别是白色和黑色。熊猫的身体和 脑袋都是白色的,是圆圆的。熊猫的眼睛一圈是黑色的。耳朵和四 肢也是黑色的。 二、教师操作撕贴熊猫。 1.师:小朋友们都认识了熊猫也知道了它的外形特征,那么我们一起来学习撕贴熊猫,在操作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自己需要给熊 猫摆各种各样的动作。 2.教师示范撕贴的正确放好。 我们先要撕熊猫的脑袋和身体,脑袋要小一些,身体要大一些,都是圆圆的。撕的时候要注意食指和拇指捏住慢慢的撕,一边撕一 边转圈圈,才能撕出圆圆的脑袋和身体。撕好以后把它贴在老师提 供的纸上。 接下来撕两个半圈,作为熊猫的耳朵。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教案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过程与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然后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一次梳理和总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教学准备】组装好的齿轮传动装置,齿链传动装置,轮带传动装置,齿轮组实验盒,简单机械图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曾经是自行车大国,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自行车,虽然当今是电动车的天下,但是基本构造是离不开脚踏自行车的。今天我们就来找找自行车上到底凝结了设计师的多少智慧。 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1、自行车的哪个结构显然是最重要的( 学生会一般指向链条和齿轮) 展示图片,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 (1)观察前后2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 (2)展示齿链传动装置,让学生观察大小齿轮的运动情况,并作如下记录: 大齿轮齿数( ),小齿轮齿数( )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 )圈, 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 )圈。 2、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找出关系,并进行总结。

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 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 三、咬合传动与链带传动的比较 (一)、展示齿轮传动装置,齿链传动装置,两者进行比较。 1、展示填空题: “1、大齿轮与小齿轮咬合传动,大齿轮转得( )轴上( )力;小齿轮转得( )轴上( )力。 2、咬合传动时齿轮转动方向相( ),链带传动时齿轮转动方向相( )。” 2、请学生上台来配合实验:两只手各揪住大小齿轮的轴,同时扭动轴来较劲,说说哪个齿轮的轴感觉费劲(学生发现大齿轮转得慢,小齿轮转得快,感觉大齿轮轴上感觉费劲,说明“咬合传动时,大齿轮转得(慢)轴上(费)力;小齿轮转得(快)轴上(省)力。” 3、在齿轮传动装置上,用粉笔给大小齿轮作标记,顺时针转大齿轮发现小齿轮逆时针转;逆时针转大齿轮发现小齿轮顺时针转,说明“咬合传动时齿轮转动方向相(反)”。(这里补充说明咬合传动的危险性,告诫学生不要去碰开动中的齿轮机器) 4、在齿链传动装置,用粉笔给大小齿轮作标记,顺时针转大齿轮发现小齿轮顺时针转;逆时针转大齿轮发现小齿轮顺时针转,说明“链带传动时齿轮转动方向相(同)”。 5、思维练习一:画几个相邻的圆,表示齿轮咬合传动,问各个齿轮的转向。 ? 6、思维练习二:修改为链带传动的轮,考问学生各个齿轮的转向。 (二)展示齿链传动装置,轮带传动装置,两者比较。 两者传动原理一样,旋转方向一样,只是齿链传动更牢靠,不易打滑。 四、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展示课件图片,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自行车的科学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自行车的科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二课。 【教学目标】 1.能在观察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交流动手中探究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能搜集、整理各种信息资料。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解释和比较。 2.知道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干预大战,大胆设想,勇于改革创新,善于观察,愿意合作与交流。 3.了解自行车的发展史;知道自行车中综合运用了简单机械的原理;了解新型材料在自行车中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发现自行车的结构功能及简单的机械原理。 教学难点: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研究。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课件(有关自行车的图片、视频资料)、实验记录表。轻便车、山地车、电力自行车、变速车、折叠自行车各一辆。螺丝刀、钳子、锤子、扳手若干。 学生准备:课前了解自行车的发展史,收集各种自行车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自行车比赛,想看吗?(想!) 2.教师播放自行车比赛视频资料,学生观赏。 3.教师:看到这场比赛你有什么感受? 4.学生交流。 预设: ①这场比赛真激烈呀! ②想不到自行车能骑这么快! ③选手们的车技真好呀! ④想不到自行车骑起来这么灵便? ……

预设4. 学生发现自行车车身喷漆,车圈镀铬、锌等金属材料不仅能防锈,而且美观。 1.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车架涂漆是为了防锈美观。) 2.教师引导:除了漆之外还有哪些地方有保护作用?(学生交流:链条、齿轮抹油等。) 3.教师展示课件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反光镜、车铃、轮胎等又有什么作用呢?(学生讨论交流:为行驶安全设计。) 此处,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自行车行驶安全教育。 3.教师小结:看来,自行车的设计,不但讲究科学美观,还要安全实用。 预设5. 学生发现自行车轮胎表面、橡胶紧套车等表面有花纹,目的是增大摩擦力。 1.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2.引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车轮设计成圆形,各转动部件加润滑油的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理解是减小摩擦。 3.教师小结:设计师对自行车的设计非常科学,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少有害的摩擦。 (二)了解自行车的发展 教师:真是人多力量大!大家竟然从平平常常的自行车里发现了这么多的科学原理。看来,你们都是爱观察、善动脑筋的好学生。现在,让我们追溯历史,看看自行车又是怎样发展的呢?课前你们一定搜集了许多相关资料。来,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吧! 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展示自己所搜集的有关自行车发展史的图片、录像或文字资料。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动手搜集了这么多丰富的资料。我也搜集到一些资料,跟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好吗? 课件播放有关自行车发展的历史资料。 让学生观看之后谈感想,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热情。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巩固比例知识,了解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变速自行车的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做事认真,用数学眼光透视周围事物,增强数学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变速自行车能变速的原理。 教学难点: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3. 教学用具 学习单,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1.了解自行车种类 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 2.了解自行车的已学知识 (1)三角形的知识:自行车的车架大多都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而做成三角形。 (2)圆的知识:自行车的轮子是圆形,轮子的轴就在圆心上,轮子里的每根钢铁的长就是半径的长。

(3)师:其实自行车里还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板书课题)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师:大家知道自己的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2.分析问题。 (1)直接测量 生:汇报测量结果。(蹬一圈得出来的测量结果有:5.7米,4.6米……)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 生:直接测量误差较大。 师:误差大说明测量这种方法不太准确。有没有准确一些的方法呢? 生:计算。 (2)计算方法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看看蹬一圈,车轮转几圈,再用车轮转的圈数乘车轮的周长。 师:蹬一圈是谁转动了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是谁的圈数?下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单来研究自行车蹬一圈的路程究竟是多少。 3.小组合作,研究原理 师:在小组长带领下,研究自行车的实物,填写学习单。

自行车基本知识

自行车基本知识

自行车专题知识 第一节自行车分类 一.山地车 特点:为征服各种地形设计,车架结实;车圈一般为2 6英寸;轮胎较粗;一般会配置平把或燕把。 二.公路车 特点:为追求速度而设计,车圈为700C规格;轮胎细,配置羊角车把。 三.BMX攀爬车 特点:为表现技巧而设计,车架稳、轮胎宽而无牙,车把可360度旋转,轮径小、操作性极强。适合年轻人玩不作详述。 第二节轮胎 一.山地胎 特点:轮胎粗大,稳定性好,胎压较低,一般有1.5、1. 95和2.1几种规格,因不同用途分为烂泥、沙土路胎,特点是胎宽大有深齿;两用车胎,特点是在公路骑行时仅小部分轮胎接触地面因而阻力小,而在土路上骑行时,胎两侧的牙齿可以稳定车辆;光头胎,特点是阻力小,适合公路骑行。

二.公路胎 轮胎细,胎压高;一般有25C、23C、20C、18C等规格,其中25C和23C适合训练,不容易爆胎,20C和18C 阻力小适合比赛。 第三节车把 一.山地车 山地车一般配平把或燕把,优点是双手握把时张得较宽,有利于操控;其中燕把可以抬高上身,使重心后移,更适合下山车。缺点是兜风,阻力大。 二.公路车 公路车一般配羊角把,有44CM和42CM等宽度规格,适合自己的宽度是与肩同宽,其特点是可以减小风阻,同时适合长时间骑行。 第四节减震系统 分为前避震与后避震,可以使骑行更舒适,尤其是下山车为必不可少的组件;但对于上山与平路的骑行就有“泻力”的不良影响,如果避震系统带锁死功能的话将使车的适应性更强。对于深圳的路况建议只配前避震。 第五节变速系统 变速系统的作用是利用牙盘和飞轮之间不同的齿轮比,产生不同的驱动扭矩,以适应不同的路况和骑行者的身体状况。

自行车的科学教学设计

自行车的科学教学设计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1.“小毛驴真轻巧,不喝油来不吃草,光有骨架没有毛,有人骑它它就跑。”它是什么? 自行车是简单、方便、环保的交通工具,很多人喜欢使用它。 2.出示自行车的概念: 自行车,又称脚踏车或单车,通常是二轮的小型陆上车辆。人骑上车后,以脚踩踏板为动力,是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英文在日本称为“自耘车”;在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通常称其为“自行车”或“脚踏车”;在港澳则通常称其为“单车 二、认识自行车 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自行车? 出示:自行车的图片 三、了解自行车的发展历史 1.播放自行车的发展历史视频 2.出示自行车的发展历史 3.说出自行车的发展史。 4.归纳自行车的发展史。 5.自行车是常见的交通工具,想一想,自行车是利用什么原理前进的? 四、认识自行车的构造和科学原理 五、寻找自行车上的科学 讨论:都有哪些简单机械? 1.自行车中的杠杆

(1)车后坐的载物夹是杠杆。 (2)手动机械车铃工作时是一个杠杆。(3)车把上的闸把是省力杠杆,人们用很小的力就能使车闸以较大的压力压到车轮的钢圈上。 2.自行车上的轮轴 (1)中轴上的脚蹬和花盘齿轮:组成省力轮轴(脚蹬半径大于花盘齿轮半径)。(2)自行车手把与前叉轴:组成省力轮轴(手把转动的半径大于前叉轴的半径)。(3)后轴上的齿轮和后轮:组成费力轮轴(齿轮半径小于后轮半径)。 3.自行车上的斜面 (1)自行车上的螺丝钉是一个斜面。(2)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是利用了斜面原理,相当于增加了斜面的长,可以省力,使上坡更容易。 4.压强知识的应用 简单机械知识的应用 5.斜面原理 6.摩擦力 讨论:自行车包含哪些简单机械? 实验一: 1.测量一下,转动自行车的大齿轮一圈,带动后轮小齿轮转动多少圈?转动小齿轮多少圈,才会使大齿轮转一圈? 实验二: 2.脚踏车上有大、小齿轮的组合,它们以链条相连,使大齿轮可以带动小齿轮。仔细观察,大、小齿轮转动的方向一样吗? 实验三: 3.从透明的修正带中可以看到大小不同轮子,这些轮子的外缘有整齐的齿列,

我设计的自行车教案

《我设计的自行车》教学设计及课 《我设计的自行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能目标:通过对自行车结构、功能的初步认识,指导学生设计自行车,用画笔描绘或运用各种综合材料创作自行车。 2、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富有创意的运用各种类型的材料,在创作中体验设计自行车的乐趣;在创作与探索中,捕捉创作灵感,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构思。 3、情感目标: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自行车的大体结构及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大胆创新。 三、教学难点:创造性的利用各种方法或材料,设计制作出有新意的自行车。 四、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指导学生预习:了解有关自行车的知识;收集自行车的图片、模型。 学生:彩笔、油画棒、水彩笔、画纸、各种可制作自行车的材料。(易拉罐、一次性餐盘、旧光盘、、吸管、橡皮泥、瓶盖等)。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阶段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份礼物,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好吗?出示视频。 学生观看。 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到的是关于什么的表演?(是一段自行车特技表演)。 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自行车,板书:自行车。 三、探究阶段 1、了解自行车历史 你们知道最早的自行车发明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吗?大家可以猜猜看! (自行车的发明距的确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有哪位同学知道最原始的自行车是有什么材料做出来的? 师出示最原始的用木头做的自行车。 师讲解: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最原始的自行车。它是由法国人西夫拉克制造的。 师讲自行车发明小故事:1790年,有个法国人名叫西夫拉克,他特别爱动脑筋。有一天,他行走在巴黎的一条街道上,因为前一天

自行车入门知识—长途骑行常识

自行车入门知识—长途骑行常识 注:文章中“长途”,意即超过两天的骑行 1 骑行前准备: 1.1 路线:看地图将沿途所经的大小城镇都写出来,并注明两地之间的公里数,做成小小的路线牌,不要小看这小牌子,日后在路上将有大用途。合理地安排每天的里程,一般来说,应以最弱车友为标准来安排,因为你若有余力,可以拍照,可以看风景,可以照顾别人,但若勉强做超强度骑行,不只是没时间看风景,更是伤害身心的举动。可以将全程分成赶路型和享受型,将时间分配一下。 1.2 长途自行车旅行的装备清单 1.2.1 人身装备 1.2.1.1 头盔:骑行安全的最佳保障。 1.2.1.2 太阳帽:防晒遮阴。 1.2.1.3 头巾:可以用来御寒、洗面、防尘。附:口罩。 1.2.1.4 骑行背包:你的家当就放里面啦! 1.2.1.5 护膝和护肘:一路难免磕磕碰碰啊! 1.2.1.6 太阳眼镜:太阳光线过强,刮风沙时专用。附:备用近视镜片,望远镜。 1.2.1.7 骑行服(2套):骑行裤,骑行衣,快干衣裤;骑行更舒适。附:便衣(非骑行换洗用)。 1.2.1.8 冲锋衣裤:防风透气避雨之用;两节式雨衣。 1.2.1.9 手套:暑假推荐用半脚手套;双手与车把的接触更舒适。 1.2.1.10 袖套&裤套:防止手(腿)部被晒伤,晒黑;是女性车友的最佳选择。 1.2.1.11 骑行鞋(2双):硬底鞋。户外GORE-TEX鞋适用于晴天;凉鞋适用于晴天雨天。 1.2.1.12 通讯设备:对讲机(可租用),求生哨,对讲机是节省话费又好用的通讯工具,最好能备上;在外请保持你的手机是充满电并可以正常通话,请在行前将所有队友的电话号码记下来,不要只记其中一人的,可能就是多记一个电话就可解燃眉之急。 1.2.1.13 装车袋:方便旅途上将车子“肢解”,打包存车使用; 1.2.1.14 座垫袋、帐篷、睡袋和防潮垫:夜间外宿专用。 1.2.2 车身配备: 1.2.2.1 码表:测量速度和行程公里数。 1.2.2.2 气筒:便携型。 1.2.2.2.1 便携气筒,虽然是便携的,但是只要使用得当,也完全可以胜任充足气的工作。便携气筒一般都具有全兼容的功能,也就是说可以对付美式和法式气嘴,他们的转换形式有推拉式和拆换式,常见品牌有法国的Zefal和德国的Sigma。材质主要是在气筒筒身上,有工程塑料和铝合金两种。充气方式上,有脚踩式和手揣式,你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来选择。便携气筒的固定方式,多为水壶架侧面安装配套管夹,也有直接固定在车架上,最新款的还有使用橡胶带捆扎固定的。 1.2.2.3 自行车音响:音乐的力量,不容忽视。 1.2.2.4 车头灯、后闪灯:无论你有没有夜骑计划,这些小东西可以让你更安心、安全。

小学美术《我设计的自行车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我设计的自行车_美术_小学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材:美术(三年级上册第15课);山东教育出版社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自行车从它诞生至今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绿色出行交通工具之一,近期随着共享单车的出现,越来越频繁的走入我们的视野。 《我设计的自行车》是三年级美术上册的课程,作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之一,本课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和造型能力的一节课,学生将通过图文欣赏和信息交流拓展认知,不断提高观察、欣赏能力。在“寻觅历史、关注现在、畅想未来”的过程中,启迪思维激发创意热情,使学生对普通的自行车产生全新的创意,进而借助绘画的形式创作出造型独特、功能先进、既实用又美观的自行车。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时期,独特的个性与自我意识日渐彰显,如何打开他们的想象空间,引导他们饶有兴趣的思考,在培养审美情趣、提升美术素养的过程中,通过带领学生设计、创意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引导发现生活中的创意之美,从而进一步增强并保持他们对美术学科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自行车的发展史,欣赏各种创意类型的自行车,联系生活大胆想象,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2、结合欣赏交流、观察比较、自主探究等方法,从造型、功能、色彩、材质等创意角度入手,完成自行车的创意设计,并能用语言表达审美感受。 3、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升对具体事物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欣赏富有创意的自行车,引导学生关注自行车的不同设计需求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创意思维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一)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得知今天要和大家一起上课,老师一早就出门,看老师是怎么来到学校的? (生:骑自行车) 师:它是我们城市中经常会见到的低碳环保的交通工具之一。看着现在的自行车你能想象出第一辆的样子吗? 生猜想 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师:仔细观察这辆自行车的“长相”,你有什么发现?师:没有脚踏板怎么骑? 师:这可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行……车”了。 【设计意图: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尊重孩子的天性,以身临其境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孩子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以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近创意设计的过程,初步感受自行车的结构与造型变化。】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机械主题认识自行车蒙诺幼儿科学探究乐园

认识自行车 目标 1.认识自行车的各个组成部分。 2.知道自行车各个零部件之间的的连接方法。 材料 自行车组合套装 过程 导入 导入一谜语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你们来猜一下谜底是什么:“一匹马儿 真正好,没有尾巴没有脚,不喝水来不吃草,骑上它就满街跑”。 ◆教师:小朋友们很聪明,原来谜底就是自行车,那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自行车吧!导入二提问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见过自行车呢?都在哪里见过呢? ◆教师:谁的家里有自行车,请举手?那谁骑过自行车? 活动 活动一认识自行车的结构 1. 认识自行车的组成 ◆教师:你们见过的自行车是什么样子的呢?自行车上面都有哪些部分组成呢?(充 分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鼓励其回忆并通过语言描述) ◆教师:小朋友们,老师现在就拿了一个小小的自行车。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自行车都 有哪些部分组成吧! 2. 了解自行车的结构及作用 ◆教师:老师指一指,看看哪位小朋友能讲出这些结构的名字(教师引导幼儿,按照 自行车的结构顺序认识自行车的各个零部件的名称及作用) ◆教师:(指车把)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它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它叫车把, 是控制自行车方向的。

活动二找一找,数一数 1. 引导幼儿观察零件和结构的关系 ◆教师:在刚才观察自行车的过程中,不知道小朋友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么多的零部 件是怎么变成一个完整的自行车的呢?(教师继续展示自行车。引导幼儿观察、思 考,发现螺丝、螺帽) 2. 数一数组合零件的数量 ◆教师: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发一辆小小自行车。我们来找一找、数一数,每辆自 行车上面有多少个螺丝、多少个螺帽?(分发材料。鼓励、引导幼儿寻找小自行车 上的螺丝、螺帽,并提醒幼儿尽量做到不要重复计数) ◆教师:现在老师请每组的小朋友来汇报你们观察的结果。第一组小朋友,你们看 到了几个螺丝,几个螺帽?(引导每组幼儿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我们发现不同小组的小朋友得出的数字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有 的小朋友数数的时候,给数漏掉了,或者数重复了呢? ◆教师:现在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来数一下吧!(教师根据自行车的结构顺序引导全 体幼儿共同观察螺丝、螺帽并数一数,充分锻炼幼儿的仔细观察、计数能力) 活动三比一比 1. 引导幼儿根据以后的生活经验来讲述 ◆教师:小朋友们,如果我们要去附近的公园里玩,我们是骑自行车去呢,还是开汽 车去呢? ◆教师:那为什么要选择开汽车(或骑自行车)去公园呢?(此处可让幼儿讲述) 2. 通过讲述和引导,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教师:虽然开汽车比较快,但是汽车会产生尾气,造成空气污染。骑自行车虽然不 如汽车快,但是因为公园就在附近,所以很快就能到,而且骑自行车多好玩啊!又 能锻炼身体,又没有污染,多好啊!(提出绿色出行概念,鼓励幼儿锻炼身体,培 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评估 1.能否说出自行车的结构。 2.能否说出自行车各结构之间的连接方式。 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