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随机通达教学模式的运用

论语文教学中随机通达教学模式的运用
论语文教学中随机通达教学模式的运用

论语文教学中随机通达教学模式的运用

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使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从绘画与语文教学论述对同一容的学习在不同方式,不同侧面运用随机通达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论述了随机通达在作文教学中尝试教学。针对随机通达教学模式中,每次情景方面都会有互不重合的方面,这将使学生对学习能获得新的多维的理解。举例论述随机通达教学能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论述随机通达教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作用于教学。最后提出教育教学应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辅助者。

关键词:语文教学模式随机通达运用

一、随机通达教学是学生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由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信息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主对同一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学习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并且学习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不是为巩固知识技能而进行的简单重复,因为在每次学习的情境方面都会

有互不重合的方面,这将使学生对学习能够获得新的多维的理解。

(一)、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信息的意义建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了绘画解说法。可以依据全文的容而绘制一幅全景,也可以依据某一重点、难点容而绘制一个局部,还可以依据某一人物而绘制一个特写……绘画的主体可以是学生,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动手(可以在黑板上绘,也可以在自己座位上绘。),再加上绘画的补充解说,提高了说的能力,也可以是教师一边提示或启发学生,一边在黑板上演示,或指导学生看图学文,对调动师生双方尤其是学生的积极性有着极大的作用,完全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不同文体的具体运用:

1、识字教学:

如教一年级《识字5》,课文描绘的是夏天的景象。插图鲜明、生动,与词语密切配合。针对这一点,上课时先引导学生看整幅图,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初步感受画面的美,并且通过读课文深入了解感知。然后点面结合,突出重点。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让他们对韵文有一个整体感知,接着一组一组地出示,对文本要求掌握的生字,从课文中提出来,重点让学生结合画面识记之后,再放回韵文中。整个过程像一个完整的故事。图文结合,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容易识记。

2、古典诗歌的教学中:

如《咏鹅》这首诗的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设计:首先配乐诗,然后展示“白鹅戏水”的画面,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视觉活动和想象中进入古诗意境,在意境中使学生享受到古诗的美。从而培养学生有感情吟诵,理解了诗的大意。其次,品诗画图结合,体会诗情画意。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既享受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3、实物、科学知识类说明文。

说明文是三大文体之一,其目的就是说出来相关容而使人明确,所以其语言准确而明晰,我们完全可以依此进行绘画。说明文中有些是对实物进行说明的,如《州桥》老师边绘画边讲解:州桥雄踞千年,令人赞叹的是,这样长的一座全部用石头砌成的大桥竟无一座桥墩支撑,奥妙在于拱形的大桥洞能承受普通桥所不能承受的重量。另外,4个拱形的小桥洞像4座坚实的墩分担了大桥所承受的压力,当洪水猛涨时又能减缓急流对桥身的冲击力,大大增强了大桥抵御大自然侵袭的能力。这样的设计,既坚固又节省石料。这种高超巧妙的设计称得上“世界之最”,因此说它是建桥史上的创

举。同学们可以发挥想象,回去自己设计一座《未来的桥》。

4、托物抒情,记事说理的记叙文。

记叙文中的物,自然风光可以用手中的笔来表现。如教小学语文《画桃》一课,结合教学,教师拿一个桃,让学生仔细观察,亲自绘画,明白画实物不能按照常情,用“像不像”来衡量,要从看的不同的角度去考虑。让学生不仅明白绘画原理,而且理解“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不要想当然……”的道理。使他们从实践中获得理性的升华:要事实,不要想当然。5、童话寓言故事:

如小学语言课本《寓言两则》中的《揠苗助长》:课本上只有一幅插图:那个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看”“转来转去”,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长高。最后,禾苗枯死了。让同学们想象画出不同画面,然后通过连环画式的教学,结合画面,让学生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心理活动,在理解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做事必须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迁移能力。

(二)、绘画与语文教学结合的几种具体运用方式:

学生单体局部理解创作法:学生个人通过筛选课文信息,抓住

自己感受较深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事物,……进行绘图。如:《掩耳盗铃》中那个人的滑稽动作,《画太阳》中,四个太阳喜欢哪个画哪个。

1、学生单体整体把握创作法:学生个人通过对全文章的理解后,合上书本,进行艺术再创造。设计事物造型,设计事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如:《猪八戒吃西瓜》、《小猴子下山》的完整故事情节,学生可以自己大胆创造。

2、学生多体讨论同绘创作法:几个学生一起,速读课文后,共同商议讨论设计,这种方法课堂气氛活跃,理解课文最深刻,再现课文最为准确。如:综合性实践活动《古诗欣赏》墙报,《快乐的六一》黑板报,小组合作办报,最后评出优胜队。

3、师生同读同绘创作法:一些理解较为困难的文章,可以采用老师边读边解释边绘图的方法,学生可以对图画提出自己的设想,师生共同创造。如:《游园不值》教师用简笔画画出前两句诗意,后面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让学生分组讨论(有柳树和各种美丽的花;有蝴蝶、蜜蜂;有浓郁的花香等。)学生各自据诗意将诗中的容通过画面展示出来。

以上几种方法可以单体使用,也可以相互交融综合使用。总之,绘画与语文教学结合法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二、随机通达在作文教学中尝试教学。这一教学模式主对同一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学习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并且学习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一)、寓作文于培养兴趣之中;小学生作文就是小学生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作文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思维、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这过程中要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乐于作文。具体做法是我们应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好动,不随意注意占优势,喜欢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多实践、多体会,形式多样化,寓作文愉快的活动之中。

1、要提高学生作文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只迎合学生的兴趣而盲目地搞一些花样活动,作文教学不能急于求成,盲目追求超前到位。必须根据《大纲》的要求,按各年级段的训练重点,由易到难,分步训练,最后达到总目标。

第一步:练习说话、写话。主要在低年级(一、二年级);第二步:练习片段。这是中年级(三、四年级)的训练重点;第三步:练习写成篇的作文。这是高年级(五、六年级)的训练重点。这三步作文教学不能完全分隔开来进行,而应该螺旋上升,一次一次地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论语》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论语》教学 有语文教师向我说中学生不喜欢文言文,理由是时代久远、学了没用、枯燥乏味。问我文言文该怎么教。我的回答是:先把他迷住再说。 “迷”,有多个意思,这里首先是指“醉心于某种事物,发生特殊的爱好”(新华字典),如“着迷”“入迷”“痴迷”“迷醉”。“迷”住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什么费力,什么困难都不在话下了,苦也可能变成了甘。杨万里《读诗》云:“船中活计只诗篇,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写自己泛舟于湖光山色之中?却不为周围的旖旎风光所动?只是沉醉于王安石的诗句? 用它取代早饭,就是这种境界。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了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观书有感)就是这种境界。陈景润撞在树上,还说“对不起”,也是这种境界。我们搞语文教学,如果让学生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可就是我们的成功了。 下面以《〈论语〉十则》为例,说明我怎样“迷”住学生,顺便介绍“大语文”在文言文方面的教学理念,以就正大方。 先提一个有吸引力的问题:你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有答是《毛泽东选集》。我说,《毛泽东选集》影响是很大,但它的影响只限定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只有几十年,而我说的这部书却影响中国几千年。有答是《三国演义》《红楼梦》。我说它们影响也很大,但也只有几百年而已,不能与我说的相比。愤悱状态形成之后,我再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我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 然后介绍孔子,突出三个“最”: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教育家,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但只用语言介绍,即使生动引人也还不足以“迷”住,于是我提供下列多媒体资料: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孔子像、孔圣真像(现存香港孔教学院)、孔子司寇像、孔子授课图、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孔庙中孔子的塑像、孔庙中孔子讲学的杏坛、山东曲阜孔府大门、孔子墓(山东曲阜)、然后是两段简介孔子的视频。 为了说明孔子在国外的影响,再提供下列图片:韩国的孔庙、日本的孔庙、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日本研究《论语》的著作、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等。到这时候,尤其对于不常运用多媒体上课的学生,已经差不多可以将其迷住了。 学生这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应该有一定的新鲜感,但是如果弄不好,不但新鲜感会丧失,还会产生厌烦情绪。所以一定要让这个“第一次”成为“成功的一半”。我这样设计: 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可以了解我国5000年的历史,知道许多精彩诱人的故事。 ——文言是现代汉语之源,现代汉语的许多词语出于文言,文言的许多句子成为现代汉语的成语,学文言能大大促进现代汉语学习。 ——提高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提升人生价值,甚至改变人生命运。 ——文言文简练,典雅,抑扬顿挫,读起来有很大的美感。 ——我国古代典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大量资料可供现代研究之用,但如果不懂文言文,则无法利用。 这样的介绍还失之抽象,于是针对后者举几个例子: ——现代气象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现代气象记录最多也只有100多年,但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却写出了专著《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在国际上引起震动。他从哪里找来到资料?从古代各种书籍中寻觅的。别国气象资料只有100多年,我国的却有几千年。 ——古籍中有治疗癌症的方法。 ——《梦溪笔谈》中有“ufo”的记载。 ——还有关于地震、洪水、日食、月蚀、彗星……。

“随机通达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213016777.html, “随机通达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 作者:王宁 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0年第08期 摘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随机通达教学"法通过情景呈现、自由探索、开放讨论等环节,实现了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随机通达教学;教学法;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0)08-0033-0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分支-“认知灵活性理论”认为: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 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为克服这方面的 弊病,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 学习,即多次“通达”同一教学内容,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通达教学”。随机通达教学的宗旨是要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微波技术基础”课程是大家公认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其概念抽象难懂,理论深奥复杂。学生往往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由“学不懂”逐渐发展为根本不愿意花精力去学。但是话说回来,即使学生配合,教师又讲得极好,学生最终都记住和理解了那些理论,那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又有多少好处呢?何况有些学生以后根本不从事微波相关专业,或者从事也用不到这些知识。有学生直言不讳地问:“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其实,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很难“有用”。学校不可能预见学生今后从事什么工作,就让他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而且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让人应接不暇,所学知识很快就老化淘汰,那么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呢?教师应该向学生解释:“知识是没有直接用处的,但学知识的过程有用。这个过程如果处理得当,就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而且所学基础知识能够奠定了一个知识结构,在合理的知识结构上去构建其他工作所需技能,将要高效得多。” 但不幸的是,传统的知识输入方法给学生带来了很多痛苦的体验,这就是他们明知道学习的意义而不愿意学,有畏难情绪的根源。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换一种知识输入的方法呢?比如采用“随机通达教学”:我们先不做任何讲解,而是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可以将此情境作为刺激,激发他们的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吴玉梅 【教学设计】 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可由教师从《论语》中概括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教材分析: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阅读古诗文名著名篇。《论语》是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学说是儒家学说之一,这部经典《论语》从它诞生起就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体制、民间习俗等方面的思想。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有必要读一读《论语》。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论语片段,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 教法设计:讲解启发、探究梳理、拓展延伸 学法指导:诵读、积累与领悟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把握语义基础上,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读《论语》知儒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论语》,通过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3.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 性。 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论语》的教学设计

《论语》的教学设计 《论语》的教学设计 《论语》的教学设计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教学片段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

随机通达教学

谈“随机通达”数学教学 王茜 (重庆师范大学数学学院,重庆大学城 401331) 摘要:文章联系理论,并结合实践为主干着重谈论了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问题;结合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学法及交流所得的工作实践经验,特别探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随机通达数学教学。这种教学是斯皮罗根据对高级知识学习的基本认识提出的较为成熟的,并不等同于传统教学的题海战术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这样有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数学教学才有较好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建构主义;认知弹性理论;随机通达教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不仅对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构建新的数学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主动地建构意义,达到进一步的意义建构,丰富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经验。作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试图构建在实际情境中,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学习方式从多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问题侧面,在不同的时间多次进入同一数学教学内容合理的知识结构。 1 建构主义理论 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来的建构主义认为,个体认知结构通过“同化”和“顺应”而不断发展,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认知不是主体对于客观实际的简单的、镜面式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结构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并且,建构主义认为“人的心理表征与外部世界一样拥有‘真实’的存在状态”,“真实是大脑的一种构建,但是要建构的大脑是客观的”。在这种认识论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浅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作者:————————————————————————————————日期:

浅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荣昌安富中学 对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有批判的部分,从中可以得到借鉴,也有继承的部分。当然,继承也不是毫无批判地硬搬和摸仿,而是吸取其中有益的东西、优秀的东西,加以弘扬、改造和创新,使之有用于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下面对《论语》一书中的教育思想,作些粗浅分析。 一、“博文”“约礼”,德智并重 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包括思想意识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前者的阶级性是明显的,后者中有的文化知识具有阶级性,有的则不具有阶级性。然而,作为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包含教育目的、培养为谁服务的人等则在本质上具有阶级性。《论语》于此有充分反映。 在《论语》中,孔子十分强调“礼”,他明确地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认为“仁”是“礼”的本质和核心。孔子不仅多次地向弟子们讲解“礼”、“仁”的涵义和要求,教导他们遵“礼”、依“仁”,还提出了对弟子们的全面要求。孔子两次谈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即君子要广泛地学习文献,并用礼节来加以约束规范,也就可以不致于离经叛道了。孔子也正是这样要求弟子的,所以颜渊说:“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使弟子们“弗畔”,这就是孔子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很明显,孔子是智育与德育并重的。因此,他教导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求弟子们学习目标在“道”,执守于“礼”,遵依于“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

《论语》中的教育观

《论语》中的教育观 孔子的教育观、教学方法,最为后人称道的, 主要包括: “有教无类”(卫灵公15·39)、 “因材施教”、 “尊师爱生”、 “践行兼顾”、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方面。 这在当代依然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与现实价值。 据史书记载,孔子一生教育培养了三千多学生。但有名字记录流传的,大约有七十余位。其中有十位,更是孔子最赏识的优秀弟子。他们是:德行:颜回(字子渊)、闵损(字子骞)、 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 言语: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 政事: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 文学: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游)。(先进11·3)从学生们的年龄及其籍贯看,大致可以推定孔子在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共吸收了三批重要的学生。 第一批是孔子30岁到45岁之间所收的早年学生,这批学生比孔子大约要年轻七八岁到十五岁之间。他们大都是在鲁国出生的青年。这批学生有: 仲由(子路,少孔子9岁)鲁人,卞之野人,尝食藜霍,负米百里之外。

颜由(季路,颜回之父)鲁人。 曾点(曾参之父)鲁人。 公冶长(孔子之侄女婿)齐人,曾坐过牢。 孟懿子(鲁国贵族)。 南宫敬叔(鲁国贵族)。 冉耕(伯牛,少孔子7岁,冉雍之叔伯辈)鲁人。 闵损(子骞、少孔子15岁)鲁人,事父母至孝。 第二批是孔子45至60岁左右,由出仕鲁国到周游列国期间所收的弟子。这批学生年龄大多少孔子三十岁左右,以鲁国和卫国年青人为主。孔子游历列国,停留最长时间是在卫国。孔子说:“鲁卫之政,兄弟也。”这一期间,孔子开始在政治上(51岁为鲁中都宰,54岁为鲁大司寇,摄行相事)和学术上都取得很大成就,颇有声望,因此得以举荐他的学生出仕于多国,诸如举荐冉求、冉雍为季氏宰,举荐子路为季氏宰及卫国大夫孔悝(kuī)为邑宰,举荐子贡代表鲁国出使齐、吴、越、晋等国。 这批学生有: 冉求(少孔子29岁)鲁人,助季氏聚敛,孔子叫学生“鸣鼓而攻之”。端木赐(子贡,少孔子31岁)卫人,利口巧辩,善于外交。 冉雍(仲弓,少孔子29岁)鲁人,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 颜回(少孔子30岁)鲁人,《论语》称:“回也,屡空”,“贤哉,回也”。高柴(子羔,少孔子30岁)卫人,《史记》载:“柴也愚,长不盈五尺”。宰我(前522-458),与子贡大抵同年辈,鲁人,利口辩词,与孔子辩三年二丧。孔子斥之为“不仁”。昼寝,孔子斥之为“朽木不可雕”。 商瞿(少孔子29岁)鲁人,孔子传《易》于瞿。

现代教育技术客观题

第一章 1. 电化教育是我国特有的名词,该词正式使用始于1936年。--对 2. 1993年我国正式确定将(电化教育)更名为“教育技术”。 3. 在发达国家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中,20世纪初到30年代对应(视觉教育阶段) 4.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1.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2. 学习过程是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 3. 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 5. 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视觉教育;第二阶段-视听教育;第三阶段-视听传播;第四阶段-教育技术 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错 7. 我国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面向的对象包括教学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8.根据AECT'1994定义,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资源、学习过程 9. 根据AECT'1994定义,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分别是评价、开发、管理、设计 10. 在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中,被作为视听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经验之塔理论 11. 我国教育技术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 12. 在发达国家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中,视听传播阶段对应的时间段是20世纪50-60年代 13. 与1994定义相比,ACET'2005教育技术的定义发生的变化包括研究对象更改为“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研究范畴更改为“创建、使用和管理”、领域名称由“教学技术”改为“教育技术”、研究目标界定为“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 14. 一般来说,信息素养包含(人文、技术)两个层面的意义 第二章 1. 程序教学理论是由(斯金纳)提出的 2. 随机通达教学是指(学习者分多次从不同角度进行学习)。 3. 对于各种流派的学习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没有优劣之分)。 4.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加工信息的主要场所是(短时记忆区)。 5.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的教学方法包括(随机通达教学、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 6. 支架式教学的环节包括(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搭脚手架)。 7. 程序教学的原则包括(小步子原则、及时强化原则、低错误率原则、积极反应原则)。 8. 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学习过程包含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对旧知识的重组)。 9. 利用计算机实现对学习者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模式是基于(程序教学)理论 10.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教学的引导者) 11. 斯皮罗认为适合高级学习的教学方法是(随机通达教学)。 12. 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13. 信息加工的基本原理包括(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信息流是认知行为的基础)。 14. 认知发现说的基本观点包括(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对学科的基本

《论语》教育思想

《论语》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以语录体形式的著作,它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 《论语》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的文章。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的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它所记录的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下面就其中所蕴含的部分教育思想进行解读,以飨同仁。 1.有教无类 此节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说的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所谓?类?,即指按政治地位的贵贱、庶鄙等划分种类。西周时代的学校被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所垄断,不仅奴隶主贵族与平民、奴隶之间有严格的阶级界限,就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也等级森严,有贵贱尊卑之分。因此,当时的教育则集中在上层阶级,叫做?学在官府?,是没有平等可言的。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的内涵是:任何人我都可给他以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从而实现教育的人人平等。这一思想的提出则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其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这与我们当前所提倡的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目的就是要求使受教育者的起点平等,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愉快生活、学习、成长,让人人都能成才。 ?有教无类?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说的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的结合,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因材施教?要在?有教无类?的指导下进行,?有教无类?要靠?因材施教?来落实。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可以说,他对他们的个性了如指掌,因此,才有了因人而教,扬长避短的生动的教育局面。这一思想与我们目前?面向全体?、?发展个性?的思想一致。 这一伟大的思想和《论语?雍也第六》中提出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是一致的。 2.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此节出自《论语·雍也第六》。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说的是:?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这是典型的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具体诠释,至今仍在沿用,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这是孔子对后人教育上的最大贡献。

现代教育技术—多选

第一章 ACD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多) A.学习过程是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 B. 教育技术关注的重点是物化形态的媒体 C. 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 D. 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5.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阶段(具体) 第一阶段视觉教育 第二阶段视听教育 第三阶段视听传播 第四阶段教育技术 ACD 7.我国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面向的对象包括()。(多) A.管理人员 B.科研人员 C.教学人员 D.技术人员 AD 8.根据AECT'1994定义,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多) A.学习过程 B.教学方法 C.教学设备 D.学习资源 ABC 9.根据AECT'1994定义,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分别是()、开发、()、管理和()。(多) A.运用 B.设计 C.评价 D.制作 ABCD 13.与1994定义相比,ACET'2005教育技术的定义发生的变化包括()。(多) A.研究范畴更改为“创建、使用和管理” B.研究对象更改为“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 C.研究目标界定为“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 D.领域名称由“教学技术”改为“教育技术” BC 14.一般来说,信息素养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多) A.意识 B.技术 C.人文 D.知识 第二章 ACD 5.建构主义理论提倡的教学方法包括()。(多) A.支架式教学 B.启发式教学 C.抛锚式教学 D.随机通达教学ABC 6.支架式教学的环节包括()。(多)

A.独立探索 B.搭脚手架 C.协作学习 D.告知目标ABCD 7.程序教学的原则包括()。(多) A.低错误率原则 B.积极反应原则 C.及时强化原则 D.小步子原则BCD 8. 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多) A. 学习是组织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 B. 学习过程包含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对旧知识的重组 C. 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 同方面 D.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ABC 12. 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多) A. 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B. 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 C. 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D. 学习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还依赖于个体的主观努力与认知水平 BCD 13. 信息加工的基本原理包括()。(多) A. 人类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无限的 B. 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 C. 信息流是认知行为的基础 D. 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ACD 14. 认知发现说的基本观点包括()。(多) A. 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B. 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C. 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 D. 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 ABCD 17.信息加工理论对学习的启迪包括()。(多) A. 在教学设计时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信息加工时间 B. 利用媒体以形象的方式方便学生存储和提取信息 C. 尽可能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 D. 在设计媒体的时候应注意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章 BCD 20. 下列属于“经验之塔”理论的观点的是(多) A. 教学必须通过具体经验来进行 B. 视听媒体可以冲突时空的限制,可以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同时又能 为学生提供较具体的和易于理解的经验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句子

、“教育就是要使人成其为人,其根本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鲁迪格尔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9)——读书人有志于道,却又以自己穿的衣服不好、吃的饭菜不好为耻,这种人不值得与他谈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20)——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事业,懂得他的人不如喜爱他的人,喜爱他的人不如嗜好他的人。”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7.3) ——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加以讲习,听到合于义的道理不能去照着做,有缺点却不能改正,这是我所忧虑的。 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 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 处。”——陶行知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5、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李贽 6、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 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张载

7、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斯宾塞 8、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斯宾塞 9、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陶行知 10、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陶行知 11、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 12、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 13、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14、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 15、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

认知弹性理论,超文本与随机通达教学

认知弹性理论、超文本与随机通达教学 ——一种折中的建构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 高文 (字数:7000) 二十世纪已接近尾声,对这一世纪有关教学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回顾,揭示了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作用,即心理学通过学习理论的研究对教学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产生深远影响。本世纪心理学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学派纷呈的局面,但我们仍可从中区分出三种有关学习的不同观点,它们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它们对学习的本质(学习是如何发生的)、知识的属性(知识究竟是给予的、是绝对的,还是建构的、相对的)有着不同的看法: ●行为主义学习观:行为主义强调通过学习引起行为的变化,它所关注的 焦点是通过重复直至变成自动的一种行为的新样式。 ●认知主义学习观:认知主义是以隐藏在行为后面的思维过程为基础的, 它认为行为中的变化是可观察的,但这只是学习者头脑中正在进行着的 一切的指示剂。 ●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的理论假设是我们大家都依据我们个人的经 验与图式建构自己看待世界的观点,它所关注的是帮助学习者做好在不 确定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准备。 这些不同的看法或者说心理学领域有关学习的观点的变化,同时也引起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变化。显然,心理学、教育与计算机科学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心理学则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见图)。 图:心理学的基础作用:心理学、教育与计算机科学

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学提供的基本思想作为理论背景影响着计算机以及其它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领域,即运用教学技术的各种教学系统,如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辅助教学、ITS(教学指导系统)、CSCL(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等领域。同时,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方法的开发也对教学技术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换言之,这些领域之间的关系并不像图示中的箭头所显示出的呈单一方向,而是相当辨证的。因此,任何试图将这些内在固有的关系简单化的做法都是极为危险的。 本文将着重介绍作为建构主义学派之一的认知弹性理论以及源于认知弹性理论的认知弹性超文本(CFHs:Cognitive Flexibility Hypertexts),这是适用于以非线性和多维度方式跨越复杂教材的理论与技术,可用于系统化地开发非线性的与多维度的计算机学习环境。该派所持的建构主义立场适用于复杂的、结构不良的领域。 一、认知弹性理论 斯皮若等于1990年提出的认知弹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的焦点是复杂和结构不良领域中学习的本质问题。他门指出:“所谓认知弹性,意指以多种方式同时重建自己的知识,以便对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境领域作出适宜的反应。这既是知识表征方式(超越单一概念维度的多维度表征)的功能,又是作用于心理表征的各种加工过程(不仅是对完形的修复,而且是对一整套图式的加工过程)的功能”(Spiro, R. J. & Jehng, J. ,1990)。该理论与知识的迁移以及超越初始的学习情境的技能密切相关。因此,其重点落在以多种观点呈现信息,并利用能提供不同范例的多种研究案例。该理论还主张有效的学习应该是依靠情境的,因而,相应的教学必须是非常具体的。此外,该理论强调建构知识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必须为学习者提供机会开发他们自己的信息表征,使他们以更适宜的方式学习。 面对不同的建构主义的观点,该学派所持的立场似乎是比较折中的,它既反对“不承认客观现实存在”的激进主义观点,也不同意“存在可以单一的或绝对的方式‘占有’的客观现实”的观点。其基本原理之一是:只有在显示多元事实时才能以最佳方式对结构不良领域的现象进行思考。这是因为从单一视角提出的每一个单独的观点虽不是虚假的或错误的,但却是不充分的,因此,认知弹性理论的焦点是试图揭示复杂与结构不良领域中的学习本质。该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多元认知表征,即要求从多于一个观点的角度检查某一概念,这既能增强对该概念自身的理解,同时也能增强将这一理解迁移至其它领域的能力。同样,从同一观点检查不同概念也能导致一种新的见识。在结构不良领域中这更是一个真实的事实。其基本原理之二是:概念与案例构成的多维与非线性的“十字交叉”形状("criss-crissing" of conceptual and case landscape)。则表明,有理由、有根据的正确理解会因背景的不同而存有差异。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不止一个的正确答案,因此在产出一个正确答案后,还应有足够的耐心对其它侯选的理解与答案一一加以证明。“十字交叉形”这一隐喻表明,从不同方向得到一个映像或观念可同时既加强新的观念,又加强作为出发点的原有概念。这是因为这一链接在原本没有联系的概念之间形成了一种新联结(可参见抛锚式教学)。当理解一个变化了的概念感到困难时,通过几个具体示例加以说明,可使该概念富有意义。显然,这正是认知弹性超文本(CFHs)的重要特征。 在某个结构不良的知识领域中,每一个个别案例都可以从不同的概念侧面得

论语中有关教育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 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 示; 5、《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谈学习态度的: 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回答者:teacher073 《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

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 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要做到“爱人”,必须先做到“忠恕”和“孝悌”。孔子的德育是为培养封建社会的“君子”而服务的,但它形成于德育实践过程中,基本上反映了德育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2.智育重法。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一般来说,知识的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一个智育观念的更新。必须明确,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

随机通达教学

随机通达教学 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lnstruction),也称随机进入教学,是斯皮罗等人在认识灵活性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的针对高级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由于高级知识的复杂性和实例的差异性,人们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任何对事物的简单的理解都会漏掉事物的某些方面,而这些方面在另一个情境中或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时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习过程中对于信息意义的建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从而获得对不同方面的理解。 随机通达教学的核心主张是,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在重新安排的情景下、带着不同目的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进行,以此达到高级知识获得的目标。具体来说,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有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由于在各次学习的情境方面会有互不重合的方面,这种反复并非为巩固知识技能而进行的简单重复,而是把概念具体到一定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每个概念的教学都要涵盖充分的实例,分别用于说明不同方面的含义,各实例都可能同时涉及到其它概念。在这种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这种教学有利于学习者针对情境建构用于指引问题解决的图式。布鲁纳的关于训练多样性的思想即是这种思想的深入发展。 随机通达教学的原则: (1)教学活动必须为学习者提供知识的多元表征方式。 (2)教学设计应注意构建由概念与案例交织组成的“十字交叉形”,使用多个案例理解复杂知识,揭示抽象概念在非良构领域中的细微变化,以保证知识的高度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结合,使知识富裕灵活性。 (3)教学材料应避免内容过于简单化。 (4)教学应基于情景、基于案例、基于问题解决,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而不是信息的传递与接受。 (5)作为学习材料的教学内容应该是高度联系的知识整体,而不是孤立的、分割的。 随机通达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 (2)随机进入学习:取决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而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 (3)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许多方面,因此在这类学习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进行(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提问);要注意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即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论语中的教学理念

《论语》中的教学理念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理念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借鉴,它不但是承载了其教育思想的不朽经典,更是一部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方法,引导我们生活做人的指南。今天,科技稳步提升,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重视,我们教育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当这一部珍贵的教育宝典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有必要去回归传统,研究下这部教育巨作。 一.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这句话的解释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之分,人的性格有鲁、雅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潜质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孔子“有教无类”这一主张而言,它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年龄和“国别”,都可以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用现代文解释,就是:只要有人自行送给我十条干肉,我就没有不教他的。孔子也的确是这样做的。孔子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主张。孔子弟子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也有很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对于现代教育还有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那就是什么人可以受教育的问题。教师们对理论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排挤打击差生的现象屡见不鲜。实施以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为主的素质教育,必须克服教学中对差生失去信心的错误做法,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并提出适合学生不同条件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 二.因材施教 《论语·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认知灵活性理论及其随机通达教学 认知灵活性理论是建构主义的一个分支,它取了一条中间路线,反对传统教学机械地对知识做预先限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但同时它也反对极端建构主义只强调学习中的非结构的一方面,忽视概念的重要性。它主张,一方面必须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知识,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化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 1) 结构不良领域(ill-structured domains)知识的学习 结构不良(也称劣构)领域有以下两个特点:(1)知识应用的每个实例中,都包含着许多应用广泛的概念相互作用(即概念的复杂性);(2)同类的各个具体实例之间所涉及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的模式有很大差异(即实例间的差异性)。结构不良领域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在所有的领域,只要将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去都有大量的结构不良的特征。据此,我们不可能依靠将已有知识简单提取出来去解决实际问题,只能根据具体情境,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建构用于指导问题解决的图式,而且,往往不是单以某一个概念原理为基础,而是要通过多个概念原理以及大量的经验背景的共同作用而实现。 斯皮罗(Spiro,1991)等人根据以上观点对学习进行了解释,他们认为,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初级学习是学习中的低级阶段,教师只要求学生知道一些重要的概念和事实,在测验中只要求他们将所学的东西按原样再生出来,这里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结构良好(也称良构)的领域(Well-structured domains)。而高级学习则与此不同,它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到具体情境中,这时,概念的复杂性以及实例间的差异性都显而易见,因而大量涉及到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乔纳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获得的三个阶段,如图2-8所示。从图中可见,在初级阶段,学生往往还缺少可以直接迁移的关于某领域的知识,这时的理解多靠简单的字面编码(literal coding)。在教学中,此阶段所涉及的主要是结构良好的问题,其中包括大量的通过练习和反馈而熟练掌握知识的活动过程。在高级的知识获得阶段,开始涉及到大量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这时的教学主要是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基础,通过师徒式的(apprenticeship)引导而进行。学习者要解决具体领域的情境性问题,必须掌握高级的知识。在专门知识学习(expertise)阶段,所涉及的问题则更加复杂和丰富,这时,学习者已有大量的图式化的模式(schematic pattens),而且其间已建立了丰富的联系,因而可以灵活地对问题进行表征。 斯皮罗认为,传统教学混淆了高级学习与初级学习之间的界限,将初级学习阶段的教学策略(如将整体分割为部分、着眼于普遍原则的学习、建立单一标准的基本表征等)不合理地推及高级学习阶段的教学中,使教学过于简单化,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偏向:(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