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泰富巨亏启示

中信泰富巨亏启示
中信泰富巨亏启示

中信泰富巨亏启示:严格监管境外衍生品交易

日前中信泰富证实,荣智健等17名中信泰富董事正接受我国香港证监部门的正式调查。这是继中信泰富爆发巨额亏损事件后,监管部门正式介入对此事的调查。透过中信泰富炒作外汇衍生品的巨亏事件,或能给予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要控制企业经营中境外衍生品的交易风险。从目前发生的一些案例来看,一些

国企进行境外衍生品时,开始是采取套期保值的交易方式(目的是为了降低风险),但随后

往往又演变为一种类似对赌的投机性交易,风险控制不力导致巨额亏损。因此,在全球化

背景下,监管部门及国企自身都应当严肃思考这些问题:是否一定要进行境外衍生品交易,

以及如何有效控制境外衍生品的交易风险。

以中信泰富为例,中信泰富之所以要进行外汇衍生品交易,理由是它在澳洲经营了一个铁矿,需要用澳元购买设备和供应品。但是,中信泰富澳大利亚铁矿项目的各种资本开支对

澳元的需求为16亿澳元,且铁矿运营之后每年的开支也只需要10亿澳元,其实完全不必

进行杠杆式的外汇买卖合约。

此外,中信泰富选择“澳元累计期权”本身是不明智的,这类似于“对赌”的外汇交易。

因为,澳元累计期权平均价为每1澳元兑换0.87美元,合约规定中信泰富每月都要买入,当汇率低于0.78美元时,公司更要两倍买入,直到2010年。而且,中信泰富买入的外汇合约高达90亿澳元,也远远超出了其合理回避外汇波动风险的范围。

因此,尽管金融危机冲击澳洲经济导致澳元下跌,但中信泰富本身缺乏对外汇衍生品交易

的风险控制,直接导致中信泰富出现近150亿港元的巨额亏损。其实,这个问题在国企进行境外期货交易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如东航和国航等遭遇巨额损失。

启示之二:监管者应加大监管力度,要求上市公司及时披露有关投资损失的重要信息。从

中信泰富的案例来看,企业经营中出现巨额亏损本身是可以被市场容忍的,但市场无法容

忍的是上市公司明知某一重大事项发生(如外汇衍生品交易的巨额亏损)却延迟公告相关重

大信息。所以,信息披露不及时,被市场认为是我国香港证监部门介入调查中信泰富事件

的一个切入点。

确实,中信泰富在去年9月7日就已发现外汇合约有巨大损失,但到10月20日才第一次

正式公布亏损消息。期间,中信泰富延迟信息披露达六周之久,这是引起投资者不满的一

个重要原因。

其实,延迟信息披露并不是个别现象。例如,中国远洋[8.23 0.73%]于去年12月16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买入了FFA(远期运费协议)产生浮动亏损,巨亏近50亿元。但却延迟公布

巨额亏损的重大信息。

除了信息披露不及时问题外,有的上市公司即便信息披露及时,但有关境外衍生品交易的规模及风险方面的表述一般都“含糊其辞”。这样,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投资者是无法及时了解上市公司的重要信息(包括可能故意隐瞒的公司经营风险),使得投资者的决策举步

维艰和投资风险上升。

所以,监管者应当明白,加强对上市公司及时披露信息的监管力度,这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保障之一,这对健全市场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启示之三:切忌再让国资(老百姓的钱)为巨亏公司买单。就在中信泰富爆出巨额亏损的关键时刻,大股东中信集团(国有企业)向中信泰富注资15亿美元,帮助中信泰富用于重组外

汇合同的部分债务义务。

其实,这一现象并不是孤立的。例如,东方航空[4.44 -0.89%]已获国家30亿元注资,而此前东航也因进行航油套期保值而浮动亏损达6.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逾47亿元)。

上市公司出了问题,要有国有企业的大股东来救助。尽管注资不完全是为了弥补不当境外衍生品交易产生的巨额亏损,但也是很重要的注资理由之一。

特别让市场感到不解的是,上市公司因缺乏风险控制能力、或将套期保值变为豪赌而频频造成巨额损失,而一味地由它们的大股东来救助,实际上是损害了纳税人的利益,但却无法真正起到处置这种不当经营行为的监管效果。

因此,当前监管者应当做的事情是要严格监管国企(包括上市公司)进行境外衍生品交易,从源头上来阻止类似境外衍生品交易产生的巨大风险。

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案例分析 班级:78班 姓名:毛煜 学号: 完成日期: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案例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对中信泰富于08年的巨亏事件做一个案件分析,并以此引出外汇期权合约并对此进行简单介绍与认知。 关键词: 引言:中信泰富在08年时的巨亏事件,再次警示我们经融市场风险极大,进入需慎之又慎。 关键词:巨亏,accumulator,金融风险 正文:

一:中信泰富巨亏事件始末 1:案件概括: 2008年10月20日香港恒指成分股中信泰富突然惊爆,因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而巨亏155亿港元!其中包括约亿港元的已实现亏损,和147亿港元的估计亏损,而且亏损有可能继续扩大。中信泰富两名高层即时辞职,包括集团财务董事张立宪和集团财务总监周至贤。莫伟龙获任集团财务董事,负责集团财务及内部监控。 2008年10月21日中信泰富股价开盘即暴跌38%,盘中更一度跌至港元,跌幅超过%,当日收报于港元,跌幅达%,远远超过业界预计的20%左右的跌幅。 2008年10月22日香港证监会确认,已经对中信泰富的业务展开调查,而由于中信泰富的股价在两天内已经跌了近80%,联交所公布的公告显示,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及母公司中信集团,于场内分别增持100万股及200万股,来维持股价稳定。 2008年11月香港中信泰富在炒外汇衍生工具录得巨额亏损后,终于获母公司北京中信集团出手相助。中信集团向中信泰富授出116亿港元的备用信贷、认购中信泰富发行的可换股债券,以及承担中信泰富在外汇累计期权合约的损失。 2009年3月26日中信泰富公布08年全年业绩,大亏亿港元,董事会主席荣智健强调集团财政状况仍稳健,暂时无供股需要。 2009年4月3日中信泰富继早前被香港证监会调查后,3日再度接受警方调查。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前往中信泰富总部调查,在逗留一小时之后运走大批文件。 2009年4月8日中信泰富在港交所网站发布公告称,荣智健卸任中信泰富主席,北京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常振明接任。 2:巨亏原因分析 1.加框效应:高估收益头寸。加框效应是指在投资决策时,对低概率事件作出过高的期望,从而使得投资者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加框效应的实质是没有看到真正的输赢概率,降低对损失可能性的估计,而提高了对赢利可能性的估计,因此选择了与市场方向完全相反的决策。 由于特种钢生产业务的需要,中信泰富2007年动用亿美元收购了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公司的全部股权。这个项目使得中信泰富对澳元有着巨大的需求。而为了防范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中信泰富在市场上购买了数十份外汇合约,

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 一、公司背景 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 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 同年2月,泰富发行2.7亿股新股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团)持有泰富64.7%股权,自此,泰富成为中信子公司。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 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 中信泰富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并为恒生指数成分股之一。 其最大股东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是北京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 二、案例背景 2006年3月底,中信泰富与澳大利亚的采矿企业eralogy Pty Ltd达成协议。以4.15亿美元收购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炖磁铁矿资源开采权的公司Sino-Iron和Balmoral Iron的全部股权。收购之后它将成为中国未来巨大的铁磁矿石供应商。 中信泰富大股东是国企中信集团,属红筹股,而香港恒生指数的成分股都属蓝筹股,中信泰富恰是恒指成分股,所以中信泰富集红蓝一身,加上澳大利亚的收购项目是目前澳洲已规划开发的规模最大的磁铁矿项目,中信泰富的资金实力

可见一斑。 然而,这只香港红筹股却于10月21日曝出155亿美元巨额外汇交易亏损的噩耗,当日股价下挫55%,累及恒生指数下挫1.84%。使中信泰富遭受巨亏的则是为其在澳洲的磁铁矿项目规避风险而购买的杠杆式外汇期权合约——Accumulator。 三、案例分析 (一)杠杆式外汇期权合约 Accumulator意为累计期权,属于杠杆式期权的一种,所谓杠杆合约则是收益放大同时风险也放大的合约。 中信泰富购买的为变种累计期权,英文全称是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KODA)。 最初Accumulator是投资者与私人银行订立股票累计期权合约,也就是投行设定一个股价,当市场价高于这个价格时,则可以规定价买入股票以套利,但是当市场价低于这个规定价格时,却需要投资者买入双倍的股票,一般最低认购额是百万美元。 中信泰富购买的合约把对赌的目标从股价改成了汇价,实际上都是Accumulator,只是形式有所变化,即由投行设定一个汇率,当市场高于此汇率时投资者可以低于该汇率水平的每天(或合约规定的频率)买入1个单位的外汇,这样投资者成本低于市场成本。但当市场价格低于设定价格时,则投资者必须每天(或合约规定的频率)以该设定价买入2个单位的外汇。 由此可见,KODA是一个风险与收益不平等的合约,当投资者预测错误时

中信泰富事件分析报告_解读中信泰富投资澳元外汇衍生品巨亏深层原因

现代商业 MODERN BUSINESS 35 金融视线 Financial View 一、中国企业频发衍生品交易亏损事件,国资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监管的通知》 2009年3月24日,国资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监管的通知》,要求央企严守套期保值原则,禁止投机。这不禁让人想起此前国内众多央企爆出的在金融衍生品中的巨额亏损事件,包括中航油(新加坡)因参与石油期权衍生品交易造成5.5亿美元亏损;中国国航和东方航空在航油套保值上分别高达68亿元和62亿元的亏损;中国远洋在 FFA(远期运费协议)上高达50多亿元的投资亏损拨备;以及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双铁”)出现的19元亿和3亿元的大额汇兑损失等。在一系列投资复杂金融衍生品亏损事件中,最令国人震惊的当数中信泰富155亿港元汇兑损失。 二、中信泰富事件回顾 1、中信泰富与13家投行签定多个复杂金融衍生品合约 2008年10月,中信泰富曝出曾与花旗银行香港分行、瑞信国际、法国巴黎百富勤、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等13家外资银行签订了数份杠杆式外汇合约,其中金额最大的是澳元累 计期权合约,总额为90.5亿澳元,锁定汇率0.87。合约规定在此后两年多内,每月(部分是每日)以0.87美元/澳元的平均兑换汇率,向交易对手支付美元接收澳元,最高累计金额约94.4亿澳元。(据外汇分析人士推测,签约时间点应锁定在2007年12月前后,因为在2007年l0月以后,澳元兑美元的汇率才处于0.87之上。自2007年底至2008年7月,澳元一直处于上升态势,2008年7月,公司在两周内又增加了很多类似合约。) 2、合约签定当时已造成中信泰富亏损 这些合约规定中信泰富的向上利润有敲出封顶,而向下亏损却是加倍且无敲出的:如果汇率保持在0.87美元/澳元以上,中信泰富会获得有限利润,敲出障碍期权便利总利润最多只能有4亿多港元,而且若每月利润超过一定额度,投行即可选择取消合同,则以后有限利润也无法取得;而极不对称的条款是当汇率低于0.87美元/澳元时,中信泰富需要加倍以0.87美元的高价接澳元仓位直至合约日期结束。所以这些不对称的条款意味着中信泰富利润空间极其有限,但亏损则可能是巨大的。据蒙特卡罗方法定价测算,按汇率历史波动率模拟,中信泰富在签订这单笔外汇合约当时就亏损了667万美元。2008年7月之后美元汇价开始持续升值。到了10月美元兑澳元的升值幅度便超过30%。10月20日中信泰富公告因澳元贬值跌破锁定汇价,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为147亿港元,截至2008年末,巨额亏损已扩大到186亿港元,短短30多个交易日内,中信泰富以每天1.1亿港元的惊人亏损快步冲刺。 注:中信泰富获得一个向上敲出的看涨期权,约定两年内每月以低于签约时市场价格的价格买入澳元,同时送给银行2.5个向上敲出的看跌期权作为对价,即投行的陷阱所在。如澳元升值,公司可赚取差价,但有一个敲出上限,而当澳元兑美 元汇率低于0.87时,中信泰富则必须以这一汇率买入2.5倍数额的澳元接盘。3、中信泰富以套期保值为名行单边赌信汇率之事 事发后公司管理层曾声称,与国外投行签订澳元外汇合约是为了套期保值,规避其在澳洲铁矿石项目上的汇率风险。但是据公司预算显示其澳洲项目的资本性支出加上未来的营运支出只有不到20亿澳元,远低于它在衍生产品中需要接收的94.4亿澳元总额,这显然有悖于该合约本身的财务性质;更重要的是,中信泰富的复杂衍生产品不能“规避澳元上涨风险”,如果澳元大幅上涨,也就是中信泰富最需要依赖此合约时,交易对手却可以通过“敲出障碍期权”而取消合约,使得“套期保值功能”终止。 中信泰富无疑走进了由国际投行坐庄的赌场,为了有限的利润玩起了亚洲发展中国家普遍不熟悉的复杂金融衍生品,高杠杆投机。有些学者认为复杂金融衍生产品本身并无过错,关键在于企业如何巧妙的选择和正确的运用,但是事实证明,复杂衍生品里往往埋了更多的地雷。欧美资本市场如此发达尚且败于其资产证券化的复杂衍生产品,中国改革开放才30年,无论从经验上还是专业知识上,都和国外差距巨大,中国企业冒险在全球化市场上涉足复杂金融衍生品投资无疑会成为国际投行俎下鱼肉。 三、中信泰富遭遇澳元汇价大幅下跌是否偶然的小概率事件 随着中信泰富事件的披露,一些涉及外汇投资的上市公司股价纷纷出现大幅下挫,中国中铁、瑞安房地产等公司的股价都出现了超过10%的跌幅。时至今日由于股价的大幅下跌,中信泰富的公司总价值已经缩水的七成,成为港交所绩优股公司迄今投资金融衍生品发生亏损最大的一宗案例。有人说中信泰富只是碰上了美元汇价在经济如此不景气时还上涨的“小概率事件”,加上又对所签金融衍生品的性质和风险不甚了解,所以吃了大亏,问题显然不是这么简单。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一事件归咎于其投资金融衍生品的复杂性,而且澳元汇价大幅下降的背后原因也 中信泰富事件分析报告 【文章摘要】 2008年10月,中信泰富曝出与13家外资银行签订了数份杠杆式外汇合约,总额90.5亿澳元,汇兑损失155亿港元,几月之内,公司股价暴跌,高层管理者受到调查。该事件是我国目前最令人震惊的一起投资复杂外汇金融衍生品亏损事件。许多分析人士称导致该公司的巨额亏损的原因不外乎“用错”了套期保值产品以及管理成风险防范意识不足,本文在解读中信泰富所投资的外汇产品之余,又对本次事件的深层原因——澳元汇价大幅下降——进行的分析,希望对我国上市公司今后的国际投资活动有所启示。 【关键词】 中信泰富;复杂外汇衍生品;澳元汇价;大宗商品;投资银行;幕后操纵 王莹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1 ——解读中信泰富投资澳元外汇衍生品巨亏深层原因

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事件

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 泰富事件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滨江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事件 课程金融工程案例分析 专业 2013级金融工程 学生姓名吴欣怡 学号 任课教师李长青 二O一六年六月三日 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事件 一、案例简介 2008 年 10 月 20 日,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泰富召开新闻发布会。中信集团主席荣智健表示,由于中信泰富的财务董事越权与香港数家银行签订了金额巨大的澳元杠杆式远期合约导致已经产生 8 亿港元的损失。由于这笔合约的期限为二年,荣智健说如果以目前的汇率市价估计,这次外汇杠杆交易可能带来高达147 亿港元的损失 关键词:中信泰富;外汇;远期杠杆 二、案例的具体内容

中信泰富的公告表示,有关外汇合同的签订并没有经过恰当的审批,其潜在风险也没有得到评估,因此已终止了部分合约,剩余的合同主要以澳元为主。管理层表示,会考虑以三种方案处理手头未结清的外汇杠杆合同,包括平仓、重组合约等多种手段。荣智健在发布会上称该事件中集团财务总监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他同时宣布,财务董事张立宪及财务总监周志贤已提请辞职,并获董事会接受,而与事件相关的人员将会受到纪律处分。自即日起,中信集团将委任莫伟龙为财务董事。由于这笔合约的期限为二年,荣智健说如果以目前的汇率市价估计,这次外汇杠杆交易可能带来高达 147 亿港元的损失 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有SINO—IRON铁矿投资项目,亦是西澳最大的磁铁矿项目。整个投资项目的资本开支,除目前的16亿澳元之外,在项目进行的25年期内,还将至少每年投入10亿澳元,很多设备和投人都必须以澳元来支付。为降低澳元升值的风险,公司于2008年7月与13家银行共签订了24款外汇累计期权合约,对冲澳元、欧元及人民币升值影响,其中澳元合约占绝大部分。由于合约只考虑对冲相关外币升值影响,没有考虑相关外币的贬值可能,在全球金融危机迫使澳大利亚减息并引发澳元下跌情况下,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公告因澳元贬值跌破锁定汇价,澳元累计认购期权合约公允价值损失约147亿港元;11月14日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中信集团将提供总额为15亿美元(约116亿港元)的备用信贷,用于重组外汇衍生品合同的部分债务义务,中信泰富将发行等值的可换股债券,用来替换上述备用信贷。 截至2008年12月5日,中信泰富股价收于5.80港元,在一个多月内市值缩水超过210亿港元。另外,就中信泰富投资外汇造成重大亏损,并涉嫌信息披露延迟,香港证监会正对其展开调查。

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案例分析

班级:78班 姓名:毛煜 学号:11123604 完成日期:2012.5.22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对中信泰富于08年的巨亏事件做一个案件分析,并以此引出外汇期权合约并对此进行简单介绍与认知。 关键词: 引言:中信泰富在08年时的巨亏事件,再次警示我们经融市场风险极大,进入需慎之又慎。 关键词:巨亏,accumulator,金融风险 正文: 一:中信泰富巨亏事件始末 1:案件概括: 2008年10月20日香港恒指成分股中信泰富突然惊爆,因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而巨亏155亿港元!其中包括约8.07亿港元的已实现亏损,和147亿港元的估计亏损,而且亏损有可能继续扩大。中信泰富两名高层即时辞职,包括集团财务董事张立宪和集团财务总监周至贤。莫伟龙获任集团财务董事,负责集团财务及内部监控。 2008年10月21日中信泰富股价开盘即暴跌38%,盘中更一度跌至6.47港元,跌幅超过55.4%,当日收报于6.52港元,跌幅达55.1%,远远超过业界预计的20%左右的跌幅。 2008年10月22日香港证监会确认,已经对中信泰富的业务展开调查,而由于中信泰富的股价在两天内已经跌了近80%,联交所公布的公告显示,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及母公司中信集团,于场内分别增持100万股及200万股,来维持股价稳定。 2008年11月香港中信泰富在炒外汇衍生工具录得巨额亏损后,终于获母公司北京中信集团出手相助。中信集团向中信泰富授出116亿港元的备用信贷、认购中信泰富发行的可换股债券,以及承担中信泰富在外汇累计期权合约的损失。 2009年3月26日中信泰富公布08年全年业绩,大亏126.62亿港元,董事会主席荣智健强调集团财政状况仍稳健,暂时无供股需要。 2009年4月3日中信泰富继早前被香港证监会调查后,3日再度接受警方调查。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前往中信泰富总部调查,在逗留一小时之后运走大批文件。 2009年4月8日中信泰富在港交所网站发布公告称,荣智健卸任中信泰富主席,北京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常振明接任。 2:巨亏原因分析 1.加框效应:高估收益头寸。加框效应是指在投资决策时,对低概率事件作出过高的期望,从而使得投资者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加框效应的实质是没有看到真正的输赢概率,降低对损失可能性的估计,而提高了对赢利可能性的估计,因此选择了与市场方向完全相反的决策。 由于特种钢生产业务的需要,中信泰富2007年动用4.15亿美元收购了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公司的全部股权。这个项目使得中信泰富对澳元有着巨大的需求。而为了防范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中信泰富在市场上购买了数十份外汇合约,即中信泰富把宝完全押在了澳元多头上。在中信泰富看来,澳元在最近几年的持续升

金融风险案例分析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集 目录 案例一:法国兴业银行巨亏 案例二:雷曼兄弟破产 案例三:英国诺森罗克银行挤兑事件 案例四:“中航油”事件 案例五:中信泰富炒汇巨亏事件 案例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破产 案例七:越南金融危机 案例八:深发展15亿元贷款无法收回 案例九:AIG 危机 案例十:中国金属旗下钢铁公司破产 案例十一:俄罗斯金融危机 案例十二:冰岛的“国家破产”

案例一:法国兴业银行巨亏 一、案情 2008年1月18日,法国兴业银行收到了一封来自另一家大银行的电子邮件,要求确认此前约定的一笔交易,但法国兴业银行和这家银行根本没有交易往来。因此,兴业银行进行了一次内部查清,结果发现,这是一笔虚假交易。伪造邮件的是兴业银行交易员凯维埃尔。更深入地调查显示,法国兴业银行因凯维埃尔的行为损失了49亿欧元,约合71亿美元。 凯维埃尔从事的是什么业务,导致如此巨额损失欧洲股指期货交易,一种衍生金融工具产品。早在2005年6月,他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技术,绕过兴业银行的五道安全限制,开始了违规的欧洲股指期货交易,“我在安联保险上建仓,赌股市会下跌。不久伦敦地铁发生爆炸,股市真的大跌。我就像中了头彩……盈利50万欧元。”2007年,凯维埃尔再赌市场下跌,因此大量做空,他又赌赢了,到2007年12月31日,他的账面盈余达到了14亿欧元,而当年兴行银行的总盈利不过是55亿欧元。从2008年开始,凯维埃尔认为欧洲股指上涨,于是开始买涨。然后,欧洲乃至全球股市都在暴跌,凯维埃尔的巨额盈利转眼变成了巨大损失。 二、原因 1.风险巨大,破坏性强。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牵涉的金额巨大,一旦出现亏损就将引起较大的震动。巴林银行因衍生工具投机导致亿英镑的亏损,最终导致拥有233年历史、总投资59亿英镑的老牌银行破产。法国兴业银行事件中,损失达到71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案件,震惊了世界。 2.暴发突然,难以预料。因违规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受损、倒闭的投资机构,其资产似乎在一夜间就化为乌有,暴发的突然性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巴林银行在1994年底税前利润仍为亿美元,而仅仅不到3个月后,它就因衍生工具上巨额损失而破产。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破产的6个月前,其CEO还公开宣称公司运行良好,风险极低,在申请破产的前1个月前,还被新加坡证券委员会授予“最具透明度的企业”。 3.原因复杂,不易监管。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产生既有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全球化等宏观因素,也有管理层疏于监督、金融企业内部控制不充分等微观因素,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即使是非常严格的监管制度,也不能完全避免风险。像法兴银行这个创建于拿破仑时代的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不可谓不严,但凯维埃尔还是获得了非法使用巨额资金的权限,违规操作近一年才被发现。这警示我们,再严密的规章制度,再安全的电脑软件,都可能存在漏洞。对银行系统的风险控制,绝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市场繁荣之际,应警惕因盈利而放松正常监管。

中信泰富事件

中信泰富事件 事件亏损具体产生:为了降低公司在澳大利亚铁矿石项目中面对的货币风险,从2007年起,中信泰富开始购买澳元的累计外汇期权合约进行对冲。该操作的操作不当(澳元贬值)引起巨额亏损。 风险对冲: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的风险损失的一种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产生原因包括:外部环境;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其中内部控制是主要原因。 内部环境包括: 董事会制度: 董事长大权在握控制着董事会 独立董事制度失去作用 董事会高管巨额薪酬 风险评估: 中信泰富事件反映出其内部的风险监管和治理机制存在问题,累计期权的风险与收益严重的不匹配,收益固定但风险却无限。中信泰富选择了澳元作为买卖产品,但却并未考虑汇率变动引起的汇率风险而设定止损金额。 风险表现包括: 1.市场风险:截至2008年第一季度,中信泰富共先后买入澳元期权合约共90亿澳元,因全球金融海啸,澳元大幅贬值。澳元兑美元从全年最高价(七月份为0.9848)狂跌到10月份的0.6004 2.流动性风险: 中信泰富08年10月20日对外披露自身资产巨亏信息,由于巨额亏损,曾出现短暂的流动性危机,随后中信泰富主席向母公司中信集团求救,母公司授出116亿港元的备用信贷,认购中信泰富发行的可换股债券,并承担中信泰富在外汇累计期权合约的损失。 3.信用风险 受巨额亏损等负面消息影响,香港上市公司中信泰富2008年10月的股价暴跌逾5成,收市时跌幅达55.1%,股价由14.52港元跌至6.52港元。大量投资者对中信泰富信心不足。集团主席荣智健代表董事会向公众表示道歉。 为挽回投资者信心,荣智健声明称:中信泰富拥有包括特钢、铁矿、地产、基建等各种优良资产;中信泰富集团高级管理层发现问题后,召开了特别董事会,并授权审核委员会进行独立调查;并同时也在寻求母公司中信集团的支持。 控制活动:一般包括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职责分离。 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发出盈利预警,首次披露持有超过百亿澳元的累计期权,并称早在9月已经察觉其潜在风险。中信泰富事件折射出中信泰富外汇衍生品交易在操作上违背了基本的内部控制原则,尽管公司有很多的规章,实际上都成了摆设,而没有被执行。从

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 —内部控制角 度 一、公司简介 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获得上市资格,同年2月,泰富发行亿股新股给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团)持有泰富%股权。自此,泰富成为中信子公司。而后,中信(香港集团)通过百富勤配售部分泰富股份,使中信(香港集团)对泰富的持股量下降至49%,目前已降至%。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中信泰富”)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另外,透过其全资附属机构大昌贸易行有限公司及慎昌有限公司进行贸易及分销业务。集团在港拥有多项物业项目,包括大型住宅及优质商用物业。于一九九七年,公司的总部大楼“中信大厦”更于海旁落成,为香港海滨的重要标志。 中信泰富现上市于香港联合交易所,是恒生指数的成份股,属于蓝筹股。此外,因为其大股东是国企中信集团,中信泰富也被视为红筹股。红加蓝就是紫色,于是,一些香港的分析师把中信泰富戏称为“紫筹股”。公司业绩优良,2007年年报显示公司盈利高达亿港元。早在2006年,公司董事会主席荣智健曾展望了中信泰富的三大主营业务:钢铁、航空、地产。在荣智健看来,未来几年中信泰富将把钢铁业务作为主要增长动力的核心业务,而航空、地产成为了“守成”式的日常营收业务。为了拓展核心业务,中信泰富曾先后收购了内地三家龙头特钢企业。2008年中信泰富全年特种钢业务净利润大幅提升68%,盈利达亿港元,成为对中信泰富利润贡献最大的业务。 二、中信泰富前董事长简介 荣智健,1942年出生于上海。荣智健可谓衔玉而生,他的爷爷荣德生是中国棉纱大王,百年前,无锡荣宗敬与荣德生两兄弟,白手创

中信泰富案例分析

关于中信泰富事件的思考 小组成员:吴婷、张瑞、王珊、陈雪林、翟春怡、周玉 企业外部风险包括:顾客风险、竞争对手风险、政治环境风险、法律环境风险、 经济环境风险等; 企业内部风险包括:产品风险、营销风险、财务风险、人事风险、组织与管理 风险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延迟交货违约赔偿风险、 技术风险、报告期内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利率风险、 代理风险、领导风险等。 规避风险:1.买保险2.对冲3.获取更多的信息。 无法规避的风险被称为系统风险,大部分为企业外部风险。 规避风险原则:分散化投资组合 根据案例资料来看,中信泰富的主营业务为特钢,物业,航空,发电,基础设施等,从过去10年来看

增加的钢铁行业也来自于从2003~2008这段钢铁黄金时期,所以中信泰富需要和和澳大利亚采矿企业进行收购与投资,但是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信泰富应该发展国内行业。 中信泰富的系统风险有: 1,货币风险,中信泰富在投资澳洲的开采项目中涉及到大量的外汇资金,此项投资占中信泰富资产的重大部分,所以汇率特别是美元兑换澳元的汇率变动会对中信泰富产生重大的影响。 2, 全球经济环境恶化,在08年全球遭遇金融危机的影响,矿产等原材料价格下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货币汇率受到拖累,9月到10月,澳大利亚储蓄银行连续两次降息,澳元大幅跳水。另一方面,美国金融机构的危机造成了美元支付的高潮,大量美元溜回美国加之投资者为求避险分分将在新兴市场的投资套现,7月以来美元突然大涨。再加上原来做过澳元的交易方因受损急需抛售澳元平仓,澳元的价格在三个月的时间下跌了40%。 而中信泰富的经营风险有: 1高杠杆投机产生的财务风险,作为交易主体的中信泰富公司,无视了交易的风险仍旧选择了高杠杆的外汇交易合约。为企业带来了与投资收益不相符的杠杆风险,最终以巨亏结束。 2内部控制产生的管理风险,此次澳元累积外汇期权合约是集团财务董事张立宪和财务总监周志贤私自与香港多家主要银行签订的,董事局主席荣智健并不知情。随后二人被撤职。公司财务部主管、荣智健之女荣明方也被降职、减薪。首先,中信泰富所选择的Accumulator不是用来套期保值的,而是一个投机产品,与公司的初衷有所偏离。而财务人员的自作主张进一步诱发了巨亏的产生。正是

管理批判-从中信泰富巨亏看内部控制7.doc

管理批判-从中信泰富巨亏看内部控制7 管理批判-从中信泰富巨亏看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旨在合理地保证经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对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性。有效的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与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要素。 文/王劲张庆罗毅 一、巨亏始末 为了降低公司在澳大利亚铁矿石项目中面对的货币风险,从2007年起,中信泰富开始购买澳元的累计外汇期权合约进行对冲。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该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因澳元大幅贬值,已经确认155亿港元亏损。到10月29日,由于澳元的进一步贬值,该合约亏损已接近200亿港元。截至2008年12月5日,中信泰富股价收于5.80港元,在一个多月内市值缩水超过210亿港元。 就中信泰富投资外汇造成重大亏损,并涉嫌信息披露延迟,香港证监会对其展开了调查。2008年11月12日,中信泰富再次发布公告,与母公司中信集团达成初步重组协议,其一是中信集团以强制性可转债方式,向中信泰富注资15亿美元。据中信泰富12月19日披露,该条议案在当天的股东大会上获得了99.94%的赞成票。其二是以“外科手术”般的方式将部分衍生品交易合约从上市公司剔除,中信集团将协助中信泰富分两步重组现存的87亿澳元合约。按照公告,中信集团希望在12月30日

前完成重组。此次衍生产品巨额亏损事件 阶段性地告一段落。 二、原因探析 内部控制是一个要靠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去实现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是为了合理地保证经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对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性。有效的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与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要素。 内部控制的五项要素是从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角度提出的,是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的高度提炼。建立一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仅从某一要素来考虑,而必须统筹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通过对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及其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根据设定的内部控制目标,分别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等五个方面,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 从此次中信泰富投资外汇衍生品造成巨额亏损及应对始末我们可以发现,从这五个要素来看中信泰富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深深反思。 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构成一个单位的氛围,影响内部人员控制其它成份的基础。包括: ◆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观。如有无描述可接受的商业行为、利益冲突、道德行为标准的行为准则;

中信泰富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案例分析 字号:小大2011-06-02 11:41来源:天和网作者:郎咸平我要评论(0) 中信泰富公司简介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 (港交所:0267)于1990年在香港注册成立,是一家在香港 交易所上市的综合企业公司,并为恒生指数成份股之一。 其前身是信泰发展有限公司,1990年由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 司购入其49%的股份并注入若干资产,并于1991年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有限公司。 公司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 背景知识简介 ●期货(Futures)与现货相对。是现在进行买卖,但是在将来进行交收或交割的标的物,这个标的物可以是某种商品例如黄金、原油、农产品,也可以是金 融工具,还可以是金融指标。交收期货的日子可以是一星期之后,一个月之后,三个月之后,甚至一年之后。 ●期货合约买卖期货的合同或者协议。 ●期货市场买卖期货的场所。 ●外汇买卖是指将一个国家的货币按照一定的价格(即汇率)兑换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 进行外汇买卖的目的: ● 大约日交易量 5% 来自于公司及政府在国外市场的商品及服务买卖,他们必须把赢得的利润转换成本国货币。 ●其他95%来源于以投资赢利为目的的外汇交易。 外汇买卖的种类:

●远期外汇买卖:外汇买卖交易中,凡交割日预定在即期外汇买卖起息日以後一定时期的外汇买卖,称为远期外汇买卖。其主要作用是用于避免贸易和金融上 的外汇风险。 ● 即期外汇买卖:一般是交易双方按当天外汇市场的即期汇率成交,并在交易 日以后第二个工作日进行交割的外汇买卖。其作用是满足客户的即期、临时性 的付款要求,并可以帮助客户调整手中各种外汇头寸的比例,以避免汇率风险。 风险: ●两种表述: 表述为不确定性,说明风险只能表现出损失,没有从风险中获利的可能性,属 于狭义风险;表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说明风险产生的结果可能带来损失、获 利或是无损失也无获利,属于广义风险,金融风险属于此类。 ●风险的分类: 投机风险:既有损失的机会也有获利可能的风险。动态风险:社会、经济、科技或政治变动产生的风险。经济风险:经济活动过程中,因市场因素影响或者管理经营不善导致经济损失的风险。财产风险:各种财产损毁、灭失或者贬值的风险。汇率风险:指经济主体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杠杆交易是利用小额的资金进行数倍于原始金额的投资, 以期获取相对投资标的物波动的数倍收益率或亏损,风险很高。汇率是国际贸 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指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 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 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 ● 风险对冲是指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的风险损失的一种风险管理策略。 案例回顾 ●为了降低公司在澳大利亚铁矿石项目中面对的货币风险,从2007年起,中信泰富开始购买澳元的累计外汇期权合约进行对冲。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 富发布公告称,该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因澳元大幅贬值,已经确认155亿港元亏损。到10月29日,由于澳元的进一步贬值,该合约亏损已接近200亿港元。截至2008年12月5日,中信泰富股价收于5.80港元,在一个多 月内市值缩水超过210亿港元。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信泰富事件内部控制分析

中信泰富事件内部控制分析

摘要 中信泰富事件折射出中信泰富公司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文中,我从内部控制角度,即五个层面—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对中信泰富亏损做出原因分析,并且我分析了中信泰富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关键字:中信泰富、内部控制、原因、启示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公司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中信泰富事件始末.. (1) 三原因分析—内部控制角度 (1) (一)控制环境 (2) (二)风险评估 (2) (三)控制活动 (3) (四)信息沟通 (3) (五)内部监督 (4) 四教训与启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公司简介 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同年2月,泰富发行2.7亿股新股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团)持有泰富64.7%股权。自此,泰富成为中信子公司。而后,中信(香港集团)通过百富勤把部分泰富股份配售出,使中信(香港集团)对泰富的持股量下降至49%,目前已降至41.92%。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中信泰富”)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另外,透过其全资附属机构大昌贸易行有限公司及慎昌有限公司进行贸易及分销业务。集团在港拥有多项物业项目,包括大型住宅及优质商用物业。于一九九七年,公司的总部大楼“中信大厦”更于中区海旁落成,为香港海滨的重要标志。 二、中信泰富事件始末 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西部经营着一个铁矿,为了降低公司在澳大利亚铁矿石项目中面对的货币风险,从2007年起,中信泰富开始购买澳元的累计外汇期权合约进行对冲。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该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因澳元大幅贬值,已经确认155亿港元亏损。到10月29日,由于澳元的进一步贬值,该合约亏损已接近200亿港元。截至2008年12月5日,中信泰富股价收于5.80港元,在一个多月内市值缩水超过210亿港元。 就中信泰富投资外汇造成重大亏损,并涉嫌信息披露延迟,香港证监会对其展开了调查。2008年11月12日,中信泰富再次发布公告,与母公司中信集团达成初步重组协议,其一是中信集团以强制性可转债方式,向中信泰富注资15亿美元。据中信泰富12月19日披露,该条议案在当天的股东大会上获得了99.94%的赞成票。其二是以“外科手术”般的方式将部分衍生品交易合约从上市公司剔除,中信集团将协助中信泰富分两步重组现存的87亿澳元合约。 按照公告,中信集团希望在12月30日前完成重组。此次衍生产品巨额亏损事件阶段性地告一段落。 三、原因分析—内部控制角度

中信泰富事件内部控制分析

中信泰富事件内部控制分析 · ! ?

摘要 中信泰富事件折射出中信泰富公司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文中,我从内部控制角度,即五个层面—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对中信泰富亏损做出原因分析,并且我分析了中信泰富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 关键字:中信泰富、内部控制、原因、启示 【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公司简介 ...................................................................................................................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中信泰富事件始末.. (1) 三原因分析—内部控制角度 (1) (一)控制环境 (2) (二)风险评估 (2) (三)控制活动 (3) (四)信息沟通 (3) (五)内部监督 (4) 四教训与启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公司简介 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同年2月,泰富发行亿股新股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团)持有泰富%股权。自此,泰富成为中信子公司。而后,中信(香港集团)通过百富勤把部分泰富股份配售出,使中信(香港集团)对泰富的持股量下降至49%,目前已降至%。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中信泰富”)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另外,透过其全资附属机构大昌贸易行有限公司及慎昌有限公司进行贸易及分销业务。集团在港拥有多项物业项目,包括大型住宅及优质商用物业。于一九九七年,公司的总部大楼“中信大厦”更于中区海旁落成,为香港海滨的重要标志。 二、中信泰富事件始末 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西部经营着一个铁矿,为了降低公司在澳大利亚铁矿石项目中面对的货币风险,从2007年起,中信泰富开始购买澳元的累计外汇期权合约进行对冲。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该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因澳元大幅贬值,已经确认155亿港元亏损。到10月29日,由于澳元的进一步贬值,该合约亏损已接近200亿港元。截至2008年12月5日,中信泰富股价收于港元,在一个多月内市值缩水超过210亿港元。 就中信泰富投资外汇造成重大亏损,并涉嫌信息披露延迟,香港证监会对其展开了调查。2008年11月12日,中信泰富再次发布公告,与母公司中信集团达成初步重组协议,其一是中信集团以强制性可转债方式,向中信泰富注资15亿美元。据中信泰富12月19日披露,该条议案在当天的股东大会上获得了%的赞成票。其二是以“外科手术”般的方式将部分衍生品交易合约从上市公司剔除,中信集团将协助中信泰富分两步重组现存的87亿澳元合约。 按照公告,中信集团希望在12月30日前完成重组。此次衍生产品巨额亏损事件阶段性地告一段落。 三、原因分析—内部控制角度 内部控制是一个要靠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去实现的过程,实现

中信泰富巨亏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从内部控制看中信泰富巨亏案 一、公司简介 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同年2月,泰富发行2.7亿股新股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团)持有泰富64.7%股权。自此,泰富成为中信子公司。而后,中信(香港集团)通过百富勤把部分泰富股份配售出,使中信(香港集团)对泰富的持股量下降至49%,目前已降至41.92%。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中信泰富”)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另外,透过其全资附属机构大昌贸易行有限公司及慎昌有限公司进行贸易及分销业务。集团在港拥有多项物业项目,包括大型住宅及优质商用物业。于一九九七年,公司的总部大楼“中信大厦”更于中区海旁落成,为香港海滨的重要标志。 中信泰富于香港注册成立,现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并为恒生指数成份股之一。中信泰富之最大股东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是北京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 二、巨亏始末 为了降低公司在澳大利亚铁矿石项目中面对的货币风险,从 2007年起,中信泰富开始购买澳元的累计外汇期权合约进行对冲。 2008年 10月 20日,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该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因澳元大幅贬值,已经确

认 155亿港元亏损。到 10月29日,由于澳元的进一步贬值,该合约亏损已接近 200亿港元。截至 2008年12月5日,中信泰富股价收于 5.80港元,在一个多月内市值缩水超过 210亿港元。就中信泰富投资外汇造成重大亏损,并涉嫌信息披露延迟,香港证监会对其展开了调查。2008年11月12日,中信泰富再次发布公告,与母公司中信集团达成初步重组协议,其一是中信集团以强制性可转债方式,向中信泰富注资 15亿美元。据中信泰富 12月 19日披露,该条议案在当天的股东大会上获得了 99.94%的赞成票。其二是以“外科手术”般的方式将部分衍生品交易合约从上市公司剔除,中信集团将协助中信泰富分两步重组现存的 87亿澳元合约。按照公告,中信集团希望在 12月 30日前完成重组。此次衍生产品巨额亏损事件阶段性地告一段落。 三、原因探析 内部控制是一个要靠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去实现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是为了合理地保证经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对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性。内部控制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与活动、信息与沟通、督五个要素,并受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及其他人员影响。 1.控制环境 内部环境构成一个单位的氛围,影响内部人员控制其它成份的基础。业绩巨亏、股价大跌、股民指责、司法介入,作为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的荣智健居然表示自己对合同“不知情”。据中信泰富审核委员会的调查,此事并不牵涉欺诈或其他不法行为,而是财务董事未遵守集团对冲风险政策,且在进行交易前未按规定取得董事会主席批准,超越了其权限所为。 如果情况真的属实,那么我们不禁要质疑中信泰富的内部环境存在多么大的漏洞。涉及到几百亿金额之巨的大合同,公司财务层可以不经过董事会主席的批准擅自行事,且先不论员工的诚实性和胜任能力,仅就中信泰富这样的红筹公司的组织结构和授予权力、责任的方式就值得深省。如果每个部门都各行其是,不请示、不汇报,一盘散沙的结构,企业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整个企业运营系统就会存在很大的漏洞;企业管理层犯错的危险系数也被放大,这样恐怕企业离败落已不远矣,企业文化建设更是无从谈起。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指管理层识别并采取相应行动来管理对经营、财务报告符合性目标有影响的内部或外部风险,其要素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识别和分析风险的过程必须持续反复。管理阶层须谨慎注意各部门阶层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案分析

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案分析 摘要:2008年中信泰富集团外汇合约曝光,产生高达155.07亿港元的巨额亏损。本文通过研究中信泰富签订外汇合约的公司背景和国际背景,详细分析中信泰富签订的Accumulator合约,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投机行为、内部控制失效阱是导致中信泰富套期保值失败的重要原因,最后针对公司投资金融外汇衍生品交易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累计股票期权;外汇远期;套期保值;内部控制

前言 2008年10月20日,香港中信泰富(00267)发布公告称,公司为减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而引致亏损,实际已亏损8.07 亿港元。至10 月17 日,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为147 亿港元。相关外汇合约导致已变现及未变现亏损总额为155.07 亿港元,而且亏损有可能继续扩大。当日,中信泰富股价开盘即暴跌38%,盘中更一度跌至6.47港元,跌幅超过55.4%,当日收报于6.52港元,跌幅达55.1%。 本文通过研究中信泰富签订外汇合约的背景和合约金融衍生品的权利义务,分析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案背景 中信泰富是中国大型央企中信集团在香港上市的6家子公司之一。其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同年2月,泰富发行2.7亿股新股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团)持有泰富64.7%股权。自此,泰富成为中信子公司。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中信泰富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 中信泰富签订外汇合约的原因可以追溯到2006年3月底。当时,中信泰富与澳大利亚的采矿企业Mineralogy Pty Ltd达成协议,以4.15亿美元收购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的公司Sino-Iron和Balmoral Iron的全部股权。 中信泰富收购的澳铁矿项目,曾被称为世界级的磁铁矿开采和加工项目,矿山坐落于西澳皮尔巴拉地区,两处铁矿每年可生产2760万吨精矿和球团,开采期大约为25年。除了已探明的现存储量,还有40亿吨的储量如获证实,中信泰富还有权购买最多40亿吨的开采权,潜在的年产量可达7000万吨以上。 这个投资42亿美元的中澳铁矿项目,是截至目前澳洲已规划开发的规模最大的磁铁矿项目,项目中很多设备和投入都必须以澳元来支付。整个投资项目的资本开支,除当前的16 亿澳元外,在项目进行的25年期内,还将在全面营运的每一年度投入至少10 亿澳元。 为了降低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中信泰富签订了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以对冲风险。杠杆式外汇合同被普遍认为是投机性很强的高风险产品,导致中信泰富巨额亏损的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正是变种Accumulator(累股证),但是针对的对象不是股份,而是汇价。 具体来说,中信泰富与花旗银行香港分行、瑞信国际、法国巴黎百富勤、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等13 家外资银行签订了数份杠杆式外汇合约,其中金额最大的是澳元累计期权合约,总额为90.5亿澳元,锁定汇率0.87。合约规定在此后两年多内,每月(部分是每日)以0.87美元/澳元的平均兑换汇率,向交易对手支付美元接收澳元,最高累计金额约94.4 亿澳元。 中信泰富签订这一系列衍生品合约的背景是澳元在当时十分强势,并且短期内预期不会出现大幅度下跌。当时澳元的利息率已高达7.25%,居几大工业国利率榜首。澳元大宗商品在一片繁荣的背景下和加息预期因素的影响下,成为了汇市上热门货币。然而,2008 年7 月份,澳元汇率波动开始加大。短短一个月间澳元开始出现持续贬值,澳元兑美元跌幅也高达10.8%,几乎抹平了08年以前的涨幅。 及至2008年10月20日时,中信泰富(00267)发布公告称,公司为减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而引致亏损,实际已亏损8.07 亿港元。至10 月17 日,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为147 亿港元。换言之,相关外汇合约导致已变现及未变现亏损总额为155.07 亿港元,而且亏损有可能继续扩大。中信泰富两名高层即时辞职。 当日,中信泰富股价开盘即暴跌38%,盘中更一度跌至6.47港元,跌幅超过55.4%,当日收报于6.52港元,跌幅达55.1%,远远超过业界预计的20%左右跌幅。 2008年10月22日香港证监会确认,已经对中信泰富的业务展开调查,而由于中信泰富的股价在两天内已经跌了近80%,联交所公布的公告显示,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及母公司中信集团,于场内分别增持100万股及200万股,来维持股价稳定。2008年11月,中信泰富终于获母公司北京中信集团出手相助。中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