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第2课说课稿

《哲学与人生》第2课说课稿
《哲学与人生》第2课说课稿

《哲学与人生》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说课稿陇县职业教育中心贺林科

《哲学与人生》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与反思几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是高教版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的第二个课题。全书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把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贯穿始终,把引导学生如何做人、走好人生路作为落脚点。第一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为指导走好自己的人生路”。《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其侧重点是“如何通过积极行动,脚踏实地地走好人生路”,着重阐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引导学生要敢于行动、善于行动,人生行动要遵循客观规律。因此,本节课在本章和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对教材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 、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性的基本观点;理解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行动,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现实,积极行动、尊重规律,脚踏实地

3、运用:把握客观规律,做一个勇于行动,善于行动的人。

依据大纲要求和对于人生的指导意义,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

点:

教学重点: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教学难点: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二、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课知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音乐、动画、图片、名言等资料,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设积极民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主动获取知识,还课堂于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最终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运用于生活中。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在正确对待并开展人生行动方面,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2、学法分析

通过组织引导学生观看动画、图片,思考、讨论材料中所蕴涵的道理与启示,辨析存在的误区,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在合作中探究、在体验中感悟知识,真正做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导入新课

展示歌曲《山不转水转》与动画《刮目相看》,让学生思考其中所蕴涵的道理,引出课题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在音乐与动画中展开新课,消除了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讲授新课

新课内容1 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这部分的内容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为了突破重点,攻破难点,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运动的含义

多媒体展示材料(“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及“刻舟求剑” ),引导学生认识到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从而引出运动的含义。用恩格斯的名言作结,使学生认识到运动时绝对的,是永恒的。

第二个环节: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由故事牡丹遭贬、苹果落地让学生从现象进而认识到本质,引出规律并探讨规律的特点。展示现代生物技术和科学应用的图片组,让学生认识到到“人定胜天”是建立在对于规律认识和掌握基础之上,从而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三个环节: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物质运动,教师引导以列表的形式归纳五种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分析运动的主体;辨析慧能和尚的“仁者心动”的观点,通过思考、辩论,探究,使学生辩证的看待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新课内容2 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难点,主要采用讲授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同时结合多媒体案例教学,引用马克思的名言,将人与动物进行比较,让学生得出结论:人生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生命运动。分析材料(“天时、地利、人和”、“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让学生探讨制约人生行动的主客观因素。通过展示图片(都江堰、长城、三峡大坝、长征),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上述成就是人们通过自身行动改造自然所取得的,展示了人类的实现理想、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和蕴含其中的自强不息,积极行动的精神。激发学生进行人生行动的信念。

步骤三课堂检测

选取针对重难点设置的题目,通过做一做,既是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是对教学目标的评价,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步骤四拓展延伸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南极大陆企鹅上岸前的潜水,蛙跳”等对于我们今后的人生行动有何启示?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铺垫。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采用的传统的知识结构归纳,强调重难点,突出了知识点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全面、简明、清晰、直观。

运动的含义

物质在运动中存在运动是有规律的

基础承担着

物质运动

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

人生行动

人生行动的含义

人生存在于行动中客观因素

制约人生行动的因素

主观因素

人生行动是物质力量和内在精神的

六、教学反思

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当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说课完毕,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谢谢大家。

《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说课稿

《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说课稿 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德育》第一册中《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这一知识内容,它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共同构成第一册教材第六课第一节《正确面对人生》的内容。《正确面对人生》是从人生常见的矛盾出发,在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后,提出人生价值的真正含义,帮助学生实现观念上的适应。而《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这一知识内容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非常重要,有利于学生把握人生真谛,正确看待世界、正确看待社会、正确看待人生,从而培养“终身”德育的能力。 一、主要内容: 阐述人生常见的矛盾:理想与现实、顺境与逆境、竞争与合作,在对其进行辩证分析之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动力。 而现实是,我们有的学生,受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面对困难,消极悲观;看待问题,片面武断;不能正确处理人生的各种矛盾。但这个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强,有较强的事非辨别能力,只要社会和老师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学实践中,最大程度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认识和实践的能力;在情感交流上,与学生保持尽可能近的距离,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具体操作中,主动放权,重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就能培育出一颗颗美的心灵,培养出一个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青年。 所以,我为本课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体验人生的各种矛盾,懂得如何正确理解和对待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自我教育的能力 2、培养价值判断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辨析和思考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确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引导学生感悟人生,树立思考人生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人生的各种矛盾,理清理想与现实、顺境与逆境、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四、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依据:这是因为竞争与合作是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两者在形式上是对立的,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又是统一的。青少年看待问题容易走极端,往往认为竞争就排斥合作,合作就不

完整中职哲学与人生教案(第五单元)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典故导入新课) 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 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课件显示) 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

人。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 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 (人与动物) 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 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 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 (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 (课件显示) 师生通过表格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小结。(课件显示)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课件显示) (1)人的社会属性之一:人是社会的人。 (2)人的社会属性之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社会属性之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寓言故事:两个人的世界有多好,让学生分析其中包含的道理。(课件显示) 2000年1月11日,徐州大黄山煤矿发生漏水事故,63名矿工被困在井下,在生死关头,被困矿工勇敢自救,大家互相传递盛水的胶靴,你一口,我一口,谁也没有为水而争斗。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课件显示)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 (分析)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即人作为高级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自然性,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都具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但是人还有社会性,而且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动物不具有。第二,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在进行自然性活动的过程中,渗透着社会性,受社会性的制约,具有鲜明的社会色彩,例如,人与动物都具有食欲,但动物的食欲仅仅是本能的反应,是一种生存,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人的饮食不仅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一种自然属性,同时它还有保持健康,发展体力、智力的需要,并且有社会交往、联络感情的需要,所以自然性受社会性制约。 3.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议一议) 鲁滨逊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他脱离了社会照样生活得很好,这如何解释呢?师生一起分析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课件显

《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说课稿

《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是中职一年级《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第十四课的内容。本教材为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由高教出版社出版。全书结构清晰,内容充实,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本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是人生观的根本问题,是本元和本教材的基本哲学观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共需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涉及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即第一个知识点:人生价值贵在奉献。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基础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但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已经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不善于思考,对人的存在价值不清,常感到迷茫,同时,缺乏对问题深入剖析的能力,行动时比较冲动。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观念:通过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而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理解并学会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教学重点: (1)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2)社会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教学难点: (1)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正确认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 四、说教学理念和教法学法 依据中职新课程改革精神与学生认知发展现状,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平等和谐的高效课堂,用“学哲学、用哲学”的思想,达到使学生学会做人的德育目标。 具体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小组教学法,穿插案例分析比较、自主探究讨论等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增强学生行动的效率。使学生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分析归纳能力得到提高。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实课堂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会学习的人。 五、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中央十套“寻找最美乡村医生”颁奖典礼现场张也演唱的歌曲——《田野太阳》。创设情境,引出课前案例:“最美乡村医生”周月华。 (二)教师板书课题,展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三)展开教学 这部分是教学主体,分四部分完成:

2020哲学与人生第三课第二节《自强不息走好人生每一步》说课稿

《自强不息,走好人生每一步》讲课稿 职教中心王金花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自强不息,走好人生每一步》。下面,我将围绕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主要方面说一说这堂课。 一、说教材 1.首先我要说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自强不息,走好人生每一步》内容是高教版《哲学与人生》课中第一单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第三课《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第二课时,是运用辩证唯物论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引导学生脚踏实地,自强不息,走好人生路。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是客观规律和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本课教材的理解,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人生发展不能好高骛远,理解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明确脚踏实地、积极进取、走好人生每一步对人生发展的意义。 (2)能力目标:运用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关系原理,能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及人生发展,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自觉能动性相统一,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指导人生发展。 (3)情感与态度目标: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自觉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风

貌和旺盛的斗志,积极投身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促进人生的发展。 3.说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脚踏实地、积极进取走好人生每一步。 确立依据: (2)教学难点:自觉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 二、说学情 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在第二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客观规律的知识,为理解和掌握本节课重难点奠定了基础。从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中职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具有了很强的观察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理解本课时知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学生可结合现实生活中自己所知道的或自己经历的实际事例理解本课所学知识,并且做到学以致用。(结合专业特点略) 三、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选择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法”、“欣赏图、读名言、读故事情境教学法”、片“分析探究法”等。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哲理,再结合实际生活谈论明白道理,在分析探究中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谈话交流、分析探究、概括总结为主要形式的

哲学与人生说课稿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说课设计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教版德育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我的说课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是高教版德育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第二单元是关于哲学中辩证法的部分内容,教学要求学生学会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其中第五课是教会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的一课。由于内容较多,准备安排两课时来讲解。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发展的含义与实质;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人生发展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能力目标: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情感目标: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教学难点:顺境、逆境的联系与转化;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二、说学情 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哲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框的学习打下了能力基础。同时,职专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关心社会热点。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生为本,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职专学生思想的深度、看问题的全面性还存在不足,知识迁移的能力也还不够强,因此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有效指导。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及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特点,构建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 (1)启发教学:适时运用媒体创设情景,通过问题-讨论-归纳-新问题,

中职哲学与人生完整教案

中职哲学与人生完整教案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3.运用: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什么?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推动力。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通过短文让学生了解人生必须要选择,并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运用教材第2页中“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导入本课的学习,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新课讲授>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王强的父亲是个足球迷,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未来的足球明星,为此,他把儿子送进一家有名的足球学校。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王强的球踢得有模有样了,但在一场校内的训练比赛中,他不幸被同伴踢伤,伤势非常严重。 医生告诉他的父母:别再让孩子踢球了,他的身体条件已经不再适应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再练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王强的母亲想让孩子退出足校,但父亲认为,很多足球明星都曾受过重伤,不是有人靠顽强的意志恢复了身体,又重返赛场吗?于是,父亲决定让王强休养一段时间再回学校踢球。 不幸的是,王强在比赛中又一次受伤,伤的是同一部位。这一次,王强再也没能站起来……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事情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引导学生得出客观实际的含义,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得出下列三个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运用教材第3页中“张仲景诊病”一例,强调客观事物具有内在规律性。 运用教材第4页中“存奶请客”一例,强调违反客观规律的后果。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十分受到国王的宠爱,于是就问黄莺:“你是怎么得到国王宠爱的?” 黄莺回答说:“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非常喜欢听我唱歌,就经常拿珍珠来打扮我。” 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我也应该学学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于是它就飞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叫起来。正好国王在睡觉,听了秃鹰的叫声,感到十分恐怖。就叫属下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属下禀报说是秃鹰在叫。国王感到十分愤怒,就吩咐手下去把秃鹰抓来,并命令拔光秃鹰的羽毛。 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它恼羞成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这都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 通过这个故事,要求学生思考秃鹰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一位先哲询问古罗马的两面门神:“请问尊神,你为什么一个头长

哲学与人生教案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

哲学与人生教案能动自觉 与自强不息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哲学与人生》教案第三课能动自觉与自强 不息 《哲学与人生》教案 第三课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如何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基本哲学观点;理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 3.运用:把握客观规律,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做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行动、善于行动的人。 教学重点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2.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2.增强自信自强意识。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图片:青藏铁路的建设 设问: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青藏铁路最后一排铁轨稳稳安放在拉萨河畔。自此,占中国1/8土地的西藏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青藏高原1300年来的沧桑苦旅成为永恒的记忆。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这是世界工程史上从未经历过的艰难:大部分线路处于“生命禁区”和冻土区,国外专家认为在这里修铁路“几乎不可能”。数万名青藏铁路建设者挑战生命极限,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将无数奇迹定格在雪域高原。青藏铁路的成功建设正是人们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 1.自觉能动性的含义 幻灯片:自觉能动性的定义(教师进一步解释说明) 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自觉能动性又叫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具有的特点,是其他物质所不具有的特殊能力,即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哲学与人生》第十三课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教案 一、说教材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的第一个课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五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创造人生价值”。《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这节课侧重点是“如何运用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因此,本节课在本章节和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本课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4--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

生选择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 1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2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六、教法学法 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七、课时安排 本节课一共有2个学时 八、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课 8分钟 1. 运用多媒体展示材料《救人也要讲“价钱”吗?》 2.提出问题:”同学们,救人者的要求合理吗?这种利该不该追求?在道义和利益面前,我们该怎么选择?” 3.让学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正确的利益观。 步骤二:讲授新课 80分钟

哲学与人生第二课教案

哲学与人生第二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授课教师课时 2 授课班级课题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物质运动有关知识,了解人生行动的特点、意义,了解人生行动的制约因素,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观念:人生行动决定人生发展,人生贵在立即行动,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 运用:运用所学知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用积极的行动构筑辉煌的人生。 内容安排一、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积极行动实现人生发展 二、把握客观规律善于行动 教学重点 1.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人生贵在立即行动。 2.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把握规律,善于行动。 教学难点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规律的内涵;把握规律,善于行动。 教学策略在教学中,采用了情境教学、案例分析、自主探究等方式组织教学,以目标导向控制整个任务实施的正确性,配合合作探究,多元评价使整个 教学过程围绕要完成的任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资源开发 1、对原教学光盘素材进行再加工,按授课内容事先做好教学预期成果,使学生在学习前先看到学完本次课后能完成的成果。 2、自行开发了与本课相对应的教学课件,方便教学,创设情境。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及内容安排学生 活动 设计说明 (一)导入 【创境激趣——直面生活感受人生发展】 邓亚萍的 事例 由此可 见,人生行动,对我们的人生之路是非常重要的, 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深刻懂得这一道理,就要 学习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案例 学习 导入本课 的学习, 引入本课 的教学内 容。 (二)一、积极行动实现人生发展 我们共同看下面的名言和诗句:你能否说出空 2

哲学与人生-教案(第13课时

第13课时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教学目标】 1.认知:(1)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1)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2)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典故导入新课) 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

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课件显示) 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 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 (人与动物) 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 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 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 (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课件显示) 师生通过表格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小结。(课件显示)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课件显示) (1)人的社会属性之一:人是社会的人。 (2)人的社会属性之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社会属性之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寓言故事:两个人的世界有多好,让学生分析其中包含的道理。(课件显示)2000年1月11日,徐州大黄山煤矿发生漏水事故,63名矿工被困在井下,在生死关头,被困矿工勇敢自救,大家互相传递盛水的胶靴,你一口,我一口,谁也没有为水而争斗。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课件显示)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分析)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与其他

哲学与人生-教案

第6课时 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教学难点】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录像:《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2、学生小组竞赛活动: 1分钟之内,以列举的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最多为胜。 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3、人民日报()十八大特刊 “回望10年历程,中国社会结构变化之深、利益格局调整之大、遭遇的外部环境之复杂,实属罕见。市场经济的冲击余波未了,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的浪潮又不期叠加。分配焦虑、环境恐慌,拼爹时代、屌丝心态,极端事件、群体抗议,百姓、社会、市场、政府的关系进入“敏感期”。人民群众不仅要福利的拓展,也要公平的过程;不仅要权利的保障,也要权力的透明。满足“需求”,回应“要求”,不仅关系到发展能否实现“正义增长”,关系到13亿人的政治信任,更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前途。 人,是发展的全部意义所在,人没了,发展还有什么用人,也是决定发展的最大变量,人心齐,泰山移。这些普通的常识,在这一个10年里,被升华成一种实实在在的治国理念和政党实践,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目标,变成社会建设的鼎力推进。发展是为了人民,因此,需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发展必须依靠人民,因此,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让政府职能的转变促成社会的蓬勃发育,在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中凝聚共识,让“人”这一变量转化为社会的正能量、改革的增量。” 〈新课讲授〉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同学们列举

第五单元答案 哲学与人生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一、单项选择 1、B 2、C 3、A 4、D 5、B 6、A 7、C 8、A 9、D 10、B 二、多项选择 1、AC 2、BCD 3、ACD 4、ABD 5、ABCD 6、ACD 7、ABCD 8、ABC 三、辨析题 1、义与利是对立的,我们只能舍利取义。 片面。(1)义和利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统一在公共关系上,是利益和道德的统一。义和利又是对立的,有的时候、有的情况下,义和利不能同时兼得,但义和利并不是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2)只要分清公利和私利,权衡大利和小利,就不难找到道德把握的界限。因为利有正当的和不正当的,通过正当途径和合法手段获得的个人利益,是正当的利,正当得利就应该努力争取。 2.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错误。(1)“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一种极端自私的利己主义思想。(2)人生活在社会中,应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利己与利他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的对立性表现为有的时候坚持“利己”就不能“利他”,或者相反。但两者的统一性表明有些情况下,“利己”的同时,也可以“利他”。(3)“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处事原则体现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个人在为社会、他人服务的同时,也在为自我服务,但首先应强调“我为人人”,即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应努力为别人、为社会贡献力量。 四、材料分析题 1、请你用人的本质属性、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等知识谈谈材料一外来务工人员的错误做法。 (1)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认识社会的产物;人的劳动具有社会性;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多种需求,都依赖于社会。离开了人的社会关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2)个人和社会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每个人努力的结果。(3)外来务工人员的做法违背了人的社会属性,使孩子失去和社会的接触,失去正常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甚至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 2、请你谈谈材料二青年和他的朋友对话,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对待利己和利他? 那位青年一味的追求:“人人为我”,却不讲奉献,显然他的人生价值观在于索取。实际上,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别人劳动创造的成果,即“人人为我”,而我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也应该努力为别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即这位青年的朋友所坚持的“我为人人”的观点。 “我为人人”是一种付出,是一种奉献,是一种牺牲自我的精神。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索取。社会是一个庞大的服务站,每个人既是服务者,又是服务的对象,个人在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也在为自我服务。但就每个人而言,首先应该强调“我为人人。”即每个人都应努力地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实现了“我为人人”,同时也就接受了“人人为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说课稿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说课稿 单位:三原职教中心 教师:许红 时间:20XX年4月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叫许红,是三原职教中心的一名哲学教师。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课程是《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六大板块展开讲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是《哲学与人生》这本书的的第一章第一课,是《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这一章中的重点内容。 它是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哲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以及后面所有章节的的理论基础,为后面的个人发展、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作了铺垫.因此,本节课在本章和本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5--17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求知欲强,精力充沛。 但学习基础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并不清楚应该怎样进行正确的人生选择。 3.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学目标是多元化的。结合职高学生的认识结构及其心里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其一,知识目标。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样一个线索来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 其二,能力目标。通过理解“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道理,体会思维逐步上升进行抽象的过程,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其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及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

《在实践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说课稿

《在实践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说课稿 职教中心王金花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在实践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下面,我将围绕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主要方面说一说这堂课。 一、说教材 1.首先我要说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实践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内容主是高级版《哲学与人生》课中第三单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的重点内容。《在实践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是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懂得提高人生发展能力要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统一,既要重视书本科学知识,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才能不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重要的内容,就全书来说,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认识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2.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本考点的理解,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实践和认识的含义;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2)能力目标: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教学,增强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道

理的认同,初步形成知行统一观,注重实践,善于总结,努力学习,崇尚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3.说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确处理好读书与实践的关系。 确立依据:只有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2)教学难点: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确立依据: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 二、说学情 我认为:1.从知识基础上说,中职生对本课时有关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知识,有一些了解。但他们的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理论知识面相对较窄,对这些知识了解较浅,尤其是对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存在理解上的难度。 2.从身心特点上说,中职生具有好奇心,但缺乏主动思考探究的精神,因而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习惯于接受,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都比较弱。 3.从生活经验上说,中职生长期处于家庭和学校的生活之中,与社会接触较少,社会经验严重不足,对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生活方面的了解较少,对理解人生发展能力和必须在实践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缺乏全面和深刻的社会生活方面的体验和认识。 三、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选择以下几种教学方

哲学与人生第四课教案

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第一课时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在知识体系上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围绕联系的观点,教材介绍了联系的含义、普遍性、客观性。 教材内容共设三目,第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人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存在→人际交往是个人身心健康的需要→人际交往是实现自身发展的条件和必经之路。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人不能孤立封闭地生存和发展,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和实现自身发展有重要作用。第二目的逻辑顺序是: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普遍的→联系是客观的。最后得出结论: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要把握事物的客观联系。第三目的逻辑顺序是:人际关系无处不在→要从社会普遍联系中考察人和认识人→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学情简要分析 中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基层工作,工作环境中要处理的人际交往较多。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本单元唯物辩证法观点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生渴望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在教

育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有的同学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逃避、激化矛盾等问题。(结合专业分析略) ●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能举例说明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能说出联系的含义,能识别普遍联系、客观联系,能描述自身的人际交往并识别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角色;能举例说明世界在联系中存在、人生在联系中发展。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确立联系的观念,树立整体意识、集体意识,乐于交往。 3.运用目标:能使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活实例,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分解复杂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定位,融入集体生活,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的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 【生活情境启迪】 团队合作游戏:无敌风火轮 1.道具要求:报纸、胶带 2.场地要求:在教学楼前的空旷场地 3.游戏时间:10分钟左右 4.项目规则

中职哲学与人生(高教版)教案:第五课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doc

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教学目标】 1.认知:掌握发展的含义与实质;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人生发展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2.情感态度观念: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3.运用: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处理好顺境和逆境的关系,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教学难点】 1.顺境、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有关逆境中成才的事例。调查不同行业人士的工作压力情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神七问天 设问:“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结合视频内容,回答以上名人警句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给我们哪些人生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我们改革开放成果不断显现的过程,更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过程。中国的

“飞天”梦想的逐步实现,是中国航天人和全国人民不断奋斗、不懈追求的过程,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访太空,到2005年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携手问天,6年间的6次飞行如同6个台阶,一次次,在浩瀚的太空中铭刻下中国人的印记。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是每个中国人自豪的时刻,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发射了!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人一起升向了天空,他们实现了世界上为数不多国家掌握的太空行走这一大创举。从载人航天到踏出太空的第一步,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课讲授> 一、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幻灯片(教师进一步解释说明):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由无数事物构成的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发展是指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丧失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幻灯片:科学发展观 设问: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教师:(小结)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但发展不能以过度开发、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应坚持科学发展观。 幻灯片:赫尔岑难女主人 设问: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新事物和旧事物?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故事中的女主人判断高尚音乐的标准,是根据形式上、现象上的新奇,一时的流行(即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等,俄国大文豪赫尔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从而提出了“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吗”的质问,使女主人陷入困境。因此我们说:判断新旧事物不能凭出现时间的先后和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而是看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幻灯片:区分新旧事物(课堂练习) 2. 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幻灯片:航天历程 教师:(小结)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循序渐进和反复曲折的发展过程。事物的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幻灯片:新生婴儿 学生:讨论,回答(略)

哲学与人生说课稿

说课稿 一、基本情况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二第二学期德育课《哲学与人生》的第二单元(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中的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第一个大问题——“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需要1课时。我所教授的专业是动画专业和后期制作专业。 二、课程背景 《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轮德育课课程改革推出了四门新的德育课,分别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政治经济》、《哲学与人生》。这种课程设置试图引导学生明确想让职业生涯得到发展,必须遵循职业道德做人、做事,必须遵纪守法,必须符合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特点和发展的需要,最后从哲学的高度认识指导自己的人生。也就是说几门德育课之间存在着螺旋式上升的关系,而《哲学与人生》正处于“塔顶”的位置,是最终的落脚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轮德育课课程改革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是对哲学课程的重大创新,我的理解是要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如何将哲学和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观点解决具体的人生问题。 本书每一节的内容基本都是先讲解哲学理论,再结合实际介绍哲学观点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指导具体的客观实际。落实到本单元来看,第二单元主要是介绍唯物辩证法,而“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基本理论就是联系及联系观点的运用。只有将“联系”的观点讲透,才能通过联系观点的学习,指导学生全面认识人际交往的客观必然性,在生活中主动交往,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它对后面一节课具有铺垫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动画专业和后期制作专业的同学,这些孩子的学习习惯差,学习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厌学情绪较浓,终日无所事事,自觉前途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