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语言学习有哪些重要特点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有哪些重要特点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有哪些重要特点

幼儿语言发展特点与语言教学浅谈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幼儿认识事物是通过看、听、摸、尝等直接感知的。同时,又必须以相应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现象和意义,才能真正认识它,形成正确的概念。下面:我谈谈幼儿语言发展特点以及在语言教学中的看法。

(一)幼儿语言各阶段发展的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交际作用是通过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来实现的,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人的一切心理特点都是在言语活动基础上存在和表现出来的。所以,发展幼儿口头语言必须要吐字清楚,发音正确,语言才能被别人感知、理解。

1. 三四岁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

在语音方面幼儿发音器官尚未发展成熟,声带较短,较薄,听觉的分析能力较差,语音的准确程度还不够完善。这时幼儿语音听觉表象与语音的动觉表象之间并不是吻合的,需要不断实践和调整。这期间,成人的语音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从词汇上,要求幼儿运用并理解常用的词,同时掌握和运用表示周围常见物体和各种活动的名词和动词。这是由这个年龄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所决定的。因为名词是代表具体东西的,动词是与具体动作相联系的,所以幼儿易于理解和掌握。在形容词上只教幼儿掌握一些易于理解的、能直接感知的、说明物体具体特点的词。

从句子上: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并且有一个特定语调的语言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根据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幼儿这时是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的发展。幼儿开始产生词序策略,从句子结构中理解词义。4岁左右词序策略表现最为强烈,研究表明,儿童在4岁前形成了一种规范的句子词序模式,即名—动—名的句子结构模式,幼儿套用这一词序理解句子意义。有时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请求和愿望,能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感兴趣的事。

2. 四五岁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

语音方面:幼儿语音器官已发育成熟,正确发出全部音节的生理条件已经具备,特别是语音意识的发展,已经能意识到自己和别人语音中的问题。因此,少数幼儿对个别容易混淆的音发不准时,应该及时进行矫正。重点培养幼儿清楚地吐词,能够调整声音的强弱,富有表现力的抑扬顿挫,善于支配自己的呼吸等。其中,要特别着重于幼儿言语表现力的培养,初步学会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而改变语调,掌握最初步的艺术发音的方法。老师对幼儿言语的质量要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幼儿逐步做到大声、清楚、富于表情,不慌不忙的说话。对幼儿说话中的语病,要及时予以纠正。从词汇上:幼儿掌握的词汇量要大幅度地增加,质量上也要有明显的提高。幼儿在掌握对物体的整体认识和名称的基础上,转入对事物各部分的认识,同时掌握各部分的名称。在动词方面,除能正确运用说明日常活动的各种动词外,还要教他们掌握一些意义相近的动词。在形容词方面,要教幼儿学习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容词来描述事物。从句子理解上看:词序的影响逐渐降低,按句法信息进行反应的能力不断提高,5岁的儿童已基本上能对大部分简单句按句

法进行正确理解,还能用完整的句子较连贯地讲述自己经历的事,图片上的内容,会有表情地朗诵儿歌和复述故事,能大胆、清楚的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意见等。概括起来就是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任务,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3. 五六岁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

从语言方面,口语有它本身的特点,有短句,自然句多,省略句多,声调富有弹性。发展幼儿语言要和认识相结合,幼儿词汇的丰富,概念的形成,只有掌握大量的语言才能精确,才能得到巩固。幼儿语言发展的水平要以语音为基础,丰富词汇,但幼儿掌握的词汇常常落后于思维的发展,随着消极词汇过渡到积极词汇状态并非一次就能达到,需要多反复,才能达到词汇的效果。幼儿期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为辅,见到色彩鲜艳、形象生动、会发出声音的东西特别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因此,我们要正确引导和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在记忆上有意识有明显的发展,能引起幼儿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容易留下深刻的记忆、幼儿的思维来自于实物和直观的形象,往往从事物的表面形象来认识事物,幼儿的思维要通过成人的启发诱导,在具体活动中才能逐步发展,幼儿在情感上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易激动,易变化,易外露,常受外界环境和周围人的情绪所支配,在正确的教育下,能够逐步养成自我控制的能力及良好的品德和性格。

(二)丰富幼儿生活去培养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只有有了丰富的生活,才能有丰富的语言。在教育工作中,

要给幼儿创设丰富的生活条件,增长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1. 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去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人、物、大自然、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摸、尝等是获得周围一切的知识,继而发展幼儿语言,幼儿认识世界离不开语言,而语言不是空洞无物的声音,它与物体中的动作、环境、事物密切相关。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加深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结合幼儿的特点,注意发展语言交往能力紧密与知识能力发展相结合。根据幼儿直观感知的特点,给幼儿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幼儿语言。例如:春天的时候,老师可带幼儿种植,让幼儿亲自动手实践,从中得到丰富的印象:带幼儿松土、选种、种植……在做每一项活动中,都要边干边讲,使幼儿知道这种劳动叫什么,相应地丰富幼儿词汇。老师从多种花草中选出“牵牛花”、“茉莉花”让幼儿系统观察,比较它们的异同。幼儿说:“茉莉花的花籽像个小地雷,牵牛花的花籽像桔子瓣。”出苗了,幼儿观察得更仔细、兴趣更浓了。经常向老师提出一些他们关心的或不明白的问题,如:同一天种的花籽,为什么有的发芽,长出了四对叶子,而茉莉花还没有发芽呀?为什么叶子长的不一样?牵牛花的叶子有着细细的毛毛。朵朵花儿开了,黄的白的茉莉,紫色的牵牛花,像一个个小喇叭,孩子们高兴地说:“嗒嘀哒,嗒嘀哒,好象欢迎小朋友们上学了!”幼儿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与这些花儿产生了深深的情感。种植与照料花草,不仅丰富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使幼儿充

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幼儿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在幼儿直接感知中间,不仅丰富了知识,还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2. 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在思维活动中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形成思维,没有语言思维无法进行,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传统模式是注入式多,这是由于幼儿学习语言的途径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幼儿背诵了一些儿歌、诗歌、童话等文学作品,但如何运用这些教材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却考虑得不多。当前在贯彻《规程》、教育改革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在培养幼儿应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上,不单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举一反三,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填换内容,表达新的意思,具有口语表达能力。如: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后,老师让幼儿用撒纸的方法,用泥土和各种自然物,每人做一套故事角色:青蛙、蝌蚪、金鱼等。做好后,让幼儿边演示边讲,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记忆与理解,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想象力。在语言教学中,让幼儿学得主动一些、活泼一些,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3. 在语言教学中,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丰富幼儿生活内容,增长幼儿知识,开拓幼儿视野、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使幼儿知道在浩瀚的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还不清楚,不知道的事情,启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索,扩大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在丰富的实践生活中,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三)在教学中培养幼儿动手动脑

1. 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观察机会

观察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教师一方面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还经常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认识“火车、汽车”可以亲自去看一看,从外形颜色特征去观察认识,比拿个玩具或图片效果要好得多。观察后除了要谈话,还可以亲自动手操作,手脑并用,效果更佳。

2. 在教学中运用物体作比较

“比较教学法能使幼儿对所学的事物认识格外正确,印象格外深刻,记忆格外的持久。”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过程中学会比较方法。比如,在计算教学中,比较长短、粗细,就应该让幼儿动手操作,逐步学会。这样比,可以自身比,与幼儿

间相互比,物体间相互比等,这样,不仅收获大,而且节省时间。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儿童的兴趣最高,会产生积极主动的情绪,表现出一定的求知欲和创造意识。如:常识教学认识空气时,我们以前只有教师操作实验,幼儿看的做法,而是让幼儿亲自实验,动手操作,使幼儿伴随发现,逐步学会讨论、思考、分析问题。重要的是幼儿在这样宽松有趣的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到了知识,进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享受。

(四)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语言发展能力

1.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口语能力

幼儿最喜欢在游戏活动中不受任何限制,心理状态是平衡的、宽松的。在游戏中幼儿可以任意地表现自己的兴趣、爱好,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这个和谐愉快自由地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幼儿之间的交往更加自然,交往的主动性增强,交往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表现,在这样充满互爱、互助,有着良好情绪和气氛的环境中,以幼儿所扮演角色的行为准则要求他们,幼儿愿意接受,同时有助于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情感,教育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 以物代物培养幼儿想象发展

游戏中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不直接参与,而是给幼儿创设良好物质材料的同时,鼓励幼儿学会自己克服困难,学会以物代物的方法。如:幼儿园用橡皮泥捏面条,用小花片当菜花,用小棍穿插片做羊肉串等,都形象逼真,以物代物使幼儿学会自己解决游戏中遇到问题,在以物代物的选择中,幼儿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

3. 在游戏中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很多游戏问世年深,缺乏新意,幼儿不感兴趣,但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幼儿编创,依然可以使他们兴趣盎然。如:“我们都是木头人”这个游戏,教师可改成“我们都是机器人。”“我们都是汽车人”、“我们都是变形人”等,重新换发了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

(五)利用各种活动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语言发展

幼儿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经过反复的实践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为此,应经常组织儿歌、朗诵会、故事会,给幼儿创造练习口语的条件和机会。采取的方式有时是幼儿举手自愿朗诵、讲述,有时分小组进行,有时则用击鼓传花等形式让幼儿轮流朗诵和讲述,尽量使每个幼儿都得到练习和锻炼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幼儿有的讲诵老师讲过的故事,儿歌,有的讲诵父母亲友教的。你讲这,他讲那,内容丰富,既丰富了幼儿的知识,也练习了口语又锻炼了幼儿的胆量。

幼儿喜欢摹仿,摹仿力特别强,老师是幼儿摹仿对象,为了发展幼儿口头语言,要求老师会说普通话,发音准确,要丰富自己的词汇,要注意自己平时说话时用词造句的准确性,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儿童语言,使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吸引幼儿。

从我几年的语言教学发展中发现了我的儿童观、教育观。使我逐步感到,幼儿教育是培养人才这个系统工程中的奠基工程,而不是造就特定专门人才的阶段,因而是以全面发展为主线的。儿童是一个完整、独立、和蔼的个体,教育过程是完整综合的,应融合在各项活动之中,用整体的观点去分析,考虑各方面的协调,面向全体幼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相互作用,语言的发展使师生感情更融洽。语言教学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幼儿全面发展;语言教学的发展有利于儿童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语言教学的发展可以促进儿童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能力的发展;语言教学的发展可激发儿童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语言教学的发展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语言教学的发展可以使儿童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知识;语言教学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幼儿学习语言、语音、词汇、句子都是向老师和周围人学习模仿的结果。我们必须给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榜样,培养幼儿纯正、清楚丰富的语言。教师应端正自己的儿童观、教育观,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幼儿。因此,教师应要求自己的语言规范化。对幼儿说话时,尽量清楚、简练、文明、礼貌、语气温和。并且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提高自己的讲话技巧,让幼儿听得懂,喜欢听,学得会,

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让我们彼此心心相印,在不同的岗位上各尽所能,都来做培养祖国花朵的好园丁,使今天的满园春色、娇嫩蓓蕾,变成明天的桃李芬芳,使幼儿成为社会的栋梁,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

学前儿童文学课教案

授课课题:学前儿童文学概说,婴幼儿的年龄特征,纪录片《幼儿园》 授课时间:10月10日第一周星期一第5.6节 授课班级:陶行知班 授课类型:理论课、影视欣赏课 教学目标、要求: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们应该做到:了解学前儿童文学的概念和特点,清楚的认识婴幼儿的生理心理和语言特点,从知识层面迁移到实践层面,发自内心的喜欢婴幼儿,热爱未来从事的工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掌握婴幼儿的年龄特征,难点在于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记录片的观看,能理解幼教的特殊性,能根据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讲练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学前儿童文学概说,婴幼儿的年龄特征(1课时) 纪录片《幼儿园》(1课时) 参考资料:《学前儿童文学》教材 教学过程: 1、引言 这是一门基础理论课,为了以后大家在实践中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为了避免以后的盲目,所以大家要认真的学习这门课程。 2、阐述、分析、推导等 任何理论知识呈现的内容不外乎这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我们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学前儿童文学是什么?……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通过这样的解释第一节的内容我们就学习完成了,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节的内容,婴幼儿的年龄特征…… 上节课我们进行了理论学习,这节课我们一起看一部纪录片,发生在武汉一所幼儿园的真人真事,在片中大家可以看到孩子每天在幼儿园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 3、总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和了解了学前儿童文学的概说和婴幼儿年龄特征,同时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有了更直观的一个感受 作业布置: 运用图示,形象标志学前儿童文学在文学,儿童文学中的位置 教学后记:

0-1岁儿童语言的发展

0-1岁儿童的语言发展 在这一阶段儿童语言习得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通过大量发声练习掌握语音系统。将婴儿发音的多少以及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简单音节阶段(出生-4个月) 在最初的两个月发的都是单音节,而且都是元音,如【a】【o】【】双元音【au】【】;到第三四个月开始发出辅音,而且能把元音和辅音结合起来,如【ha】【kou】,还出现了个别双音节。这个阶段发出的多是韵母如:a、ai、ei、e、i、ou等这些音,声母很少出现。 孩子在这个时期当他吃饱了而且舒服时就会发出一种咿咿呀呀的声音像是a-a-a、e-e-e、ou-ou-ou、hei-hei等,有时妈妈们会根据儿童的不同哭声辨别出孩子哭的原因如:婴儿在饥渴时哭声响亮,短促有规律;需要爱抚时哭声笑且哭哭停停。 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 这个阶段新增了【u】【i】等单元音,和【uei】【aei】等复合元音,出现了声母如:b、d、g、p、n、f等,经常发出连续音节如:hei、heng、bu、ge,有些音节和词音很相似如:ma-ma、ba-ba等,成人将这些音与具体的事物联系,使音具有意义。 辨别能力增强,对说话时表现情感态度的语调十分注意。4个月的婴儿能够辨别愉快和冷淡的语调,6个月同时感知愉快、冷淡、愤怒,并且能够做出相应的反应。 8个月左右开始出现语言交流倾向。如婴儿常常对着玩具或是镜子里的自己模仿成人的发音。 3.模仿发音-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 不同的连续音节明显增加,近似词的发音增多。如hei-hei、ou-ou-ou、jie-jie等,当说爸爸下班了ba-bu

9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够理解成人的语言,并可以用表情、动作等对成人的话语做出反应。如:问婴儿电话在哪儿,他就会把头转向电话。还能够执行简单的命令如成人说跟阿姨再见,婴儿就会挥挥手。 10个月已经能够模仿标准发音如爸爸、弟弟等。 (成人要给与婴儿丰富的语音刺激如放音乐、讲故事等,并经常与婴儿对话比如在穿衣服的时候说宝宝乖伸出小手来,当婴儿伸出后要表扬会提高其语言理解能力。)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 第一节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概述 一、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类别 1、学前儿童文学作品 是指那些与0-6岁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及接受能力和阅读能力想适应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类别 它包括寓言、童话、儿童故事、儿歌、儿童诗、儿童散文、儿童小说、儿童科学文艺等多种体裁。 3、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 教育性 文学性 浅易性 趣味性 二、对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认识 (一)对0-3岁婴幼儿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认识 1、0-3岁婴幼儿文学作品活动的特点 婴幼儿文学作品活动的开展具有随机性、日常性、反复性等特点。 可以如下展开: (1)多开展“平行”的亲子阅读 (2)初步养成倾听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大声朗读、专家讲、讲述自编的作品)(3)利用各种途径让婴幼儿感受文学作品,多观看儿童美术片或动画片 (4)让婴幼儿多重复感受文学作品,多种途径帮助婴幼儿理解作品内容(复述)2、0-3岁婴幼儿文学作品活动的目标 0-1岁半: (1)能安静地听成人念儿歌,讲简短的故事或念最浅显的儿歌,喜欢听唱歌等好听的声音; (2)对图书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喜欢听成人讲述图书上的故事或儿歌等;(3)对动画片表示出极大的关注。

1岁半-3岁: (1)喜欢听故事,欣赏儿歌,看动画片,能简单复述故事或儿歌的部分或者一句话; (2)能大方朗读儿歌,学唱儿歌; (3)能主动自觉地翻阅图书,对故事或儿歌朗诵、动画片等文学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4)能用情景表演或角色游戏来表演部分故事内容。 (二)对3-6岁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认识 1、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室围绕文学作品开展的一个系列活动。 (1)围绕文学作品教学开展活动。 (2)整合相关内容,开展一个主题、多种形式的系列活动(网络)。 2、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发展的是学前儿童的完整语言。 3、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整合、渗透于其他教育(四领域)活动中。 (三)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目标 1、文学作品的认知目标 (1)丰富作品相关的社会知识。 (2)知道文学作品有童话、诗歌、散文等体裁,了解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3)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学会标准发音,扩展词汇,了解各种语言句式的表达2、文学作品的情感态度目标 (1)对书面语言有浓厚的兴趣,喜欢文学作品,积极参加文学活动,乐意欣赏文学作品。 (2)体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真善美,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脉络和语言美,发展幼儿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文学作品的技能目标 (1)学会倾听,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 (2)会说、说好普通话。 (3)感知文学作品语言和结构的艺术表现特点,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尝试艺术性结构语言的能力。 三、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结构

第五章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观察与评价

第一节口头语言发展评价 传统的儿童语言发展研究是将语言拆解为相对独立的要素,分别考查儿童在语音、语法与语义方面的发展。但是,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仅有要素考查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语言能力的全貌。近年来,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认为是语言能力的核心,并成为儿童语言能力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将从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四个方面来介绍口头语言能力的观察评价。 一、语音 语音是指语言的声音。儿童对语音特征的辦别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只有识别和区分出口语中的音位、音节、声调,才能听懂语言,否则就是一连串毫无意义的声音,也只有神经系统控制发音器官形成语音才能说出口头语言。 语音意识(phonological awareness)是指个体对口语中声音结构的意识及运用,即对口语中声音结构的辦别、分析/分割(analysis,把词或音节分割成更小的言语成分的能力)和综合/合成(synthesis,把更小的言语成分结合成音节或词的能力)的能力。研究者普遍认为语音意识涉及三个主要的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次序分别为音节意识、首音一韵脚意识和音位意识。①音节意识是指把词分割成音节,首音一韵脚意识是把每个音节分割成音节内单位,如第一个音和第一个音之外的部分,音位意识是指把词分割成个别的音位。 语音意识是西方心理学界语言研究的热点领域,语音意识被证实是拼音文字背景下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例如,研究者以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英国的学生为对象比较分析了不同地区间语音意识能力发展对阅读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台湾地区学生的语音意识并没有进入回归方程之中,视觉记忆能力却进入预测阅读能力的回归方程中。相反,英国学生的语音意识进入了回归方程之中,而视觉记忆能力却没有。因此,在中文学习中语音意识并不影响阅读能力的发展,而在英语学习中却有重要影响。 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首先发展的是语音识别能力,然后才是语音的产生。姜涛、彭聘龄的研究表明,汉语儿童的语音意识测验成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汉语儿童语音意识的发展与英语儿童表现出相同的趋势,音节意识与首音一的脚意识先于音位意识而发展,周兢认为出生至1岁半是前语言期,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语言发经历了从辨音到辩调再到辨义的过程。例如,8个月大的要儿听到“灯在哪里”后,全起头来看着天花板上的灯,或者听到“给叔叔再见”后,能摆手再见,这时的幼儿在经过多次反复强化后能够听懂一些简单的词汇并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还不能发出“灯”、“再见”的音,不会用言语来表达,并且对“deng"音的词汇没有区分,只要在他说的语句中含有“deng”的音,他就会做出抬头看灯的反应,如对他说“你把桌子蹬歪了”,他就会抬头找灯。 根据学前儿童语音意识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任务,学前儿重语音发展评价侧重在语音识别和语音产生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语音识别 评估儿童语音意识的方法有很多,徐芬把语音意识测量的类型划分为三大类:第类是语音综合,这类任务要求儿童把词的音节加以组合。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为音节或音位混合,即向儿童呈现一组音节或音位,要求儿童说出由此组成的词;第二类是语音分割,这类任务要求几童分割声音,如语音删除、语音计数等;第三类是声音察觉,这类任务要求儿童判断与其他单词不同的音。也就是说,向儿童呈现3~4个词,这些词中有一个在音节、押

儿童语言发展的七个阶段

儿童语言发展的七个阶段 华声听力优利康 语言的功能主要有五个方面:1、语言是工具。语言帮助儿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2、语言具有调节功能。语言可以控制和指导儿童的行为,其道理如同“君子动口有动手”。3、语言促进相互交流。用语言和周围的人沟通,传递思想,获得信息,有利于成长。4、语言可以表达个人的意识,创造自我天地。5、语言能够传播知识,促进儿童的学习。语言专家说,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分为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意识的交流阶段(出生—4个月) 父母对小儿的咕咕声或啼哭声只能根据自己的想法作解释,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之为解释性的交流。小儿开始时也没有意识自己的发声或啼哭声能够影响父母的行为,但父母自小儿出生后第一天就把孩子当做交流的个体,对孩子的不同声音作出不同的照顾性应答,有的父母会用短的简单句对小儿说话,特别是母亲,有时以高的音调和夸张的声音逗引孩子,小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懂得了寻找交流对象,渐渐地产生父母与小儿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用哭声示意父母抱、饿了或尿湿了要父母关照等。于是进入下一个阶段。 第二阶段:有意识的交流阶段(4-9个月) 4 个月的小儿能用眼睛盯着父母所指的事物,父母和小儿把眼光共同落在同一事物上,此时,最好父母口中念念有词,对孩子说物品的名称,大约6-8个

月的时候,父母可对着图片说出名称,而在9个月的时候,小儿可有交流性的眼光注视,即不但注视着事物,还会转向父母,注意父母的瓜,这一能力的出现意味着小儿与父母有了有意识的信息传递,不仅如此,9个月的婴儿还可理解一些名词,如“钉”、“球”、“狗”等。 第三阶段:单词阶段(9-18个月) 约12个月的小儿会说出单词,单词的性质大多数为名词。尽管小儿很早就能理解一些动词,但说动词要落后于说名词。在这个阶段,小儿会在情境中使用会说的一些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单词开始时发展得比较慢一些,但接着就会出现一个很快的两个字组成的词组。一般来说,小儿至少能说50个单词,才会发展词组。因此父母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儿童的词汇量,大概在18个月左右,两个字的词组就会出现。 第四阶段:词组阶段(18-24个月) 这个时期的小儿会用单词和词组说自己的事情以及他们生活的环境,而且有了最初的语句形式,父母们无需再把精力放在小儿词语的内容上,而是训练孩子使用句子表达,其中包括了语法的万分,而且语言的训练应在小儿的生活环境中进行,鼓励他们与父母和老师泺。在这个阶段开始时,父母为孩子提供词组示范,如说“坐凳上”、“吻娃娃”。对这种“电报式”的说话示范,语言专家各执己见,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不过,有一条原则应当记住:语言不只是用简单的词的组合来表达意思,而是要用语法组成句子后才能说明意义。因此,在对儿童语言的干预中,父母要避免用语法不确切的话与孩子沟通。

幼儿园教育(心得)之幼儿语言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幼儿园教育论文之幼儿语言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幼儿语言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就个体而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认知能力的一种,也是社会交往的工具,是儿童社会化、个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当婴儿从母体中呱呱坠地之后,他们便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交际活动,不断接受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经验,逐渐获得大量关于他们周围世界的知识,发展智力,习得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同时,儿童通过语言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见解、愿望,倾诉自己的感情,参与社会交往活动,指导和评价自己的行为。总之,语言的发展与认知、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幼儿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 幼儿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语言发展水平。当幼儿处在前运算阶段,幼儿只能掌握情境性很强的语言,处在具体运算阶段时,才有可能掌握连贯性语言。抽象的词和语法的掌握有赖于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心理表征符号,语言一旦被个体所理解和掌握,就能够对认知的发展起推动和加速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认知的速度、广度和强度,使认知过程具有极大的机动性和普遍性。没有这种工具,个体的认知始终会停留在个人

心理层面。正如皮亚杰所说,“语言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一种凝缩的符号,又是一种社会的调节。语言在这种双重意义中便成为思维精密发展不可缺乏的因素。” 1.加深和巩固幼儿初步形成的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以词为标志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受概括水平的限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动作性和具体形象性,但也有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他们的思维主要依赖自身的动作、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来进行,并不主要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幼儿只能获得初级概念,维果茨基称之为自发概念。幼儿在运用自发概念(观念变动、观念联想、观念概括等)时,并未意识到这些概念、思维活动的本身,他们注意的是这些概念、思维活动所指的对象──经验的各种实物及其表象以及概念的替代物──语言。认知中的语义编码(概念)是语言与认知之间联系的桥梁。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在概念的形成、同化、巩固以及思维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婴幼儿在掌握语言之前,要认识一物的特征时,需要对该物的各部分、各个特征逐一进行感知,而且,这些特征都是直观的、外在的,无法概括其特征。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开始从特定的、形象的特征转向一般的、概括的特征,概括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语言的发展对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前儿童文学作业2

学前儿童文学作业1 一、填空 1、学前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一样,都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和真挚丰富的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家的审美理想并打动读者的。 2、学前儿童文学的接收对象可放宽到,还包括。 3、儿童喜爱的最早读物一般认为是,儿童最喜爱、最早的一部长篇动物诗 是。 4、世界上第一个改写民间童话的作家是法国的,(国籍)儿童文学巨匠安徒生被誉为“世界童话大王”。 5、中国儿童文学产生于,是这一时期最早从事童话创作的作家。 6、明代吕坤编著的《》,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儿歌专集。 7、儿歌这一名称,始用于以后歌谣运动大发展时期。1918年,成立了歌谣征集处,把征集来的儿童歌谣,冠以“儿歌”的名称在《歌谣》周刊上发表。从此,“儿歌”作为儿童文学的体裁名称沿用至今。 8、、有的研究者根据婴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将儿歌分为和两类。前者指婴儿还不会说话时听母亲等长者吟唱的摇篮曲,后者指渐渐学会说话的幼儿边嬉戏边念唱的歌谣。 9、一般来讲,文学作品都有三个层面,即、和,幼儿诗鉴赏也可以从这三个层面入手。其中,幼儿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 10、幼儿诗的写法可选择、比喻法、排比法、拟人法、假设法、夸张法、疑问法、对比法、对话法等。 二、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文学 2、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 3、儿歌 4、幼儿诗 5、摇篮曲 6、童话诗 7、意象 三、简答题 1、简述婴幼儿的年龄特征。 2、简述学前儿童文学的婴幼儿特点。

四、论述题 1、谈谈学前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和审美特点,试举例说明。 2、儿歌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举例说明。 3、对比下面同题的儿歌和幼儿诗,说说儿歌和幼儿诗的异同。 蒲公英(儿歌) 张秋生 一棵蒲公英, 一群小伞兵, 风儿吹,飘呀飘, 一落落到青草坪, 阳光照,雨水淋, 长出一片蒲公英。 蒲公英(幼儿诗) 白冰 你打着一把小伞,还是要在雨天, 要飞向哪座山冈? 撑在小蚂蚁头上? 要为娇嫩的小草,你悄悄告诉我吧。 遮住发烫的阳光?我不会和别人去讲…… 蒲公英(幼儿诗) 黎焕颐 你有翅膀吗?你飞得很远—— 告诉我,蒲公英。远方的景色, 一定很迷人; 你飞得很高——我要跟着你, 天上的道路,去做快乐的旅行。 是云彩铺成;

儿童语言与沟通发展评估表

儿童语言与沟通发展评估表 静宁县特殊教育学校 1.学生姓名:___________ 性别: 口男口女家中兄弟姐妹 数:_________ 2.出生年月日: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日,实足年龄:____岁_____个月 3.残疾类别: 口自闭症口智障口唐氏口脑瘫口发育迟缓 4.教育经历: 口家教( 口自教口他教) 口普幼(口大口中口小) 口学前康复机构(名称:______________ _) 口随班就读 (学校:_______________ _) 口特教学校 (学校:________________ ) 5.父母接受教育程度:父亲: 口不识字口小学口初中口高中(中专) 口专科口本科口研究生以上 母亲: 口不识字口小学口初中口高中(中专) 口专科口本科口研究生以上 6.父母职业:父亲:__________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 母亲:__________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 联系电 话:_________ 家庭住址: 7.有无口语: 口无口有(注:口言语不清晰口不能及时仿说口不能对话) 8.语言理解能力:口名词___个(实物___个,图片____个) 口动词___个(实景___个,图片____个) 口形容词__个(实景___个,图片____个) 口句子 (口能执行一步指令口能执行二步指令) 9.口语表达:仿说: 口字母口字口词(口叠音词口双音词口三音词) 口词组

口句子(口三音词句口3词4音以上句子口复句) 对话: A:口用单词回答口用词组回答口用完整句子回答 B:能回答的问题: 口这(那)是什么? 口做(干)什么? 口谁(什么)? 口在哪里? 口什么时候? 口怎么样? 口是不是? 口有没有? 口是(有)吗? 口吃(走.要……)不吃(走.要…..)? 口吃(要.走….)吗? 口:选择性疑问句口:为什么? 口:复杂问句 C:能主题对答: 口针对一件物品口针对一件事口针对图画故事 口针对一个动画片或电影\电视 阅读:A:口用词阅读口用词组阅读 B:名称词 (口实物口图片口汉字) 动作词 (口图片口汉字) 形容词 (口实物口图片口汉字) 描述:A:口用单字描述口用词描述口用词组描述口用句子描述 B:能描述: 口实景( 口单口连续) 口实物( 口单口连续) 口活动( 口单口连续) 口动作图片( 口单口连续) 口物体类别( 口单口连续) 口功用( 口单口连续) 口特性( 口单口连续) 讲述: 口背诵儿歌口背诵古诗口讲故事 口讲述由3-5幅图组成的故事 口用三个以上句子讲述一副图画内容 口讲述自己经历的一件事

婴幼儿童语言发展的几个关键期

婴幼儿童语言发展的几 个关键期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论:孩子语言的发展期 语言是多元智能中的基础智能。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学习、及各种思维活动,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语言能力的好坏关乎幼儿其综合能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高度重视孩子的语言能力,但是家长朋友们是否了解如何帮助孩子学习语言? 准确的把握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为孩子创设一个优质的语言学习环境,是对孩子学习语言的先期准备! 孩子的语言发展分为:语言准备期语言完备期 一、语言准备期:又称语言的预备阶段(1—3岁幼儿前期)。 语言发育第一期——单词句阶段:从孩子出生第12个月到18个月之间。这个时期的幼儿往往会用一个简单的词汇代替和表达完整句子所包涵的意义。会用手势、表情等辅助表达自己的意愿。 语言发育第二期——多词句阶段:从第18个月到第24个月之间。由于这个时期的幼儿对周围的环境事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孩子的词汇量迅速增加。孩子运用两个或者三个不相关联的简单词汇代替表达完整句子的意思。外外,车车,意思是说:推小车去外面。 语言发育第三期——简单句阶段:24个月到36个月之间。这个期间的孩子词汇量明显增多,会运用逻辑性教强,含有主语谓语的简单句子。 二、语言完备期:又称复合句的过渡阶段(3—6岁幼儿)。

这个时期的幼儿会运用已经掌握的词汇表达自己意愿,简单描述内心想法,发音正确,学会了组词成句的规律。但是简单句仍然在生活中占有一定比例,随着岁数的增加,简单句被越来越多的复合句所代替。 为您的孩子的语言学习创设理想的环境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一个和谐的语言环境,抓住孩子感兴趣的物品、事情或人,及时给予正确名称、定位。循序渐进的教会幼儿,不要心急。毕竟语言的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鼓励幼儿与人交往,多看、多听,时常走出家门,从多种场合体会和充实经验。同时鼓励幼儿大胆表现,用平等的心态与幼儿交流,给予幼儿练习的空间。 一、家长不要认为刚出生的幼儿不具备语言功能,实际上刚出生的婴儿已具备相应的听觉和视觉。家长抓住时机,在孩子的卧室周围摆设色彩鲜亮的、带有声音的玩具。拿着玩具(或其他幼儿感兴趣的物品)吸引幼儿注意力并反复说出玩具的名称,并让孩子接触,抚摩,建立词汇的概念。但每次时间不宜过长。当孩子开始发声时,家长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幼儿继续“练习”。这个时候幼儿的发声是为今后说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语言发育的第一期(12—18月),医学上称之为回音期。因为这时幼儿的说话方式主要以模仿为主。如:你多大?孩子也会重复:你多大。这个时期家长应该让幼儿多听、反复听故事,好让幼儿建立自己的词汇库。 三、在语言发育的第二期(18—24月),又称称呼期。这个时期的幼儿知道物品各有名称,会把名称和相应的物品联系在一起。家长可以告之

儿童口头语言的发展和书面语言的学习

儿童口头语言的发展和书面语言的学习 佟乐泉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心理语言学着重研究语言的心理过程,它是心理学和语言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应用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语言应用理论和实践的一问学科。这两门学科从各自的角度关注着共同的问题,即语言的获得与学习。今天,我们正是站在这个交叉点上,向大家介绍一些有关言语获得及语言学习的情况和研究心得。 (一)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脉络 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到六岁左右基本上能准确无误地听说他的母语,在短短的几年中经历了一个口头语言飞速发展的过程。从比喻的意义上,可以说经历了人类语言从准备到出现再到发展的缩影。 婴儿在出生后的最初日子里只有哭声,但很快就会发展成不同种类的哭声,有时也会发出喔喔啊啊的声音。和具体环境相伴随,抚养者常常能分辨出这些声音所表示的意义。随后,在婴儿五六个月的时候,就开始了咿呀学语的阶段。这时婴儿能发出很清晰的辅音和元音组合起来的音节,并且多次加以重复,虽然意义还不很明确。大约一岁前后,第一个词就开始出现了。随着词的增多,这种不甚明确的语声也就越来越减少,但久久不会完全消失。 儿童在开始学说话的时候,说出的都是单音节的词,而且多是迭音出现。当然这些词多是具体的名词,表明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从作用于他的人和物开始的。但渐渐人们就会发现,儿童虽然还是只说一个词,但实际上是想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比如说“爸爸”,其实是想说“爸爸上班去了”。我们把这种能起句子作用的词叫作“独词句”,它构成了儿童从词向语发展的最初环节。几个月之后,儿童就有了两个单个的词组合起来代表一个完整意思的“双词句”,甚至“多词句”。作为句子还不够格,因为不完整,但所表达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 在一岁半到两岁之间,儿童的口头语言里开始出现完整的简单句,其中以主谓、谓宾和主谓宾结构的句子为多。每个句子都比较短,大约在五个字左右。即使到了三岁,儿童的语言中仍主要是简单句。只是那时复句就开始出现并缓慢增加起来。在有了两到三年的基础之后,儿童的词汇和句法就很快丰富起来了。 儿童对语音的感知也经历着一个发展的过程。有的实验表明,婴儿在出生几周后就能区别语声和其他一些声音;两个月时就能对抚养者说话的各种情绪作出不同的反应;四个月时就能区别说话的是男还是女,六个月时就能区分出不同的语调。这些在发展早期就具有的辨别语音的能力,是尔后辨别元音、辅音和诸多音节的基础,也是能够发出不同语音的前提。 我们非常粗略地为读者勾勒一个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脉络,当然是由于口头语言的获得和发展是书面语言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为了说明语言发展中的两个特点。 一是语言发展的阶段性。语言发展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差异,语言的发展和儿童的年龄只有大致的对应关系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对照。比如,一岁开始说话,这只是一个约数,有的孩子十个月就开始说话,有的却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只凭这一点并不能判断孩子是不是聪明。但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任何一个孩子在语言发展中都必须经过顺序相同的几个阶段,不可能减少,不可能颠倒,也不可能超越。例如,所有孩子都必须经过单词句阶段再到双词句、多词句阶段,然后会说简单句。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把语言发展较清楚地划分成几个明显不同的阶段。 二是语言发展的连续性和交迭性。语言发展有如一条索链。新特征的出现标志着新阶段的开始,而新阶段的开始并不意味着原有特征的消失。例如,在双词句阶段,两个词连起来代表一个完整意思这个特征开始出现,而同时儿童口语里还保留着不少单词句,随着时间的推移,单词句的比率渐渐减少,以至不再出现。这一切都是一个渐变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就是连续性。而在同一个时期里,原有的特点和新出现的特点并存,交叉存在,逐渐交替,这就是交迭性。

学前儿童文学教案(全面)

学前儿童文学 【第一讲】 第一章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学前儿童文学的概念和学前儿童文学的特点; 2.认识婴幼儿的生理、心理及语言特点; 3.了解世界及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 4.了解儿童文学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掌握主要作家作品。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 [计划学时]:4学时 [第一学时] 一、组织教学: 1.自我介绍 2.对课堂纪律的要求 ◆不要旷课、迟到、早退 ◆课堂上不要随便讲话 ◆在上课时,把手机关掉 ◆请假要交假条 3.讲授方式 ◆基于教材,有详有略,有补充 ◆课堂上会注重交流(抽问、讨论)希望大家积极探讨问题;任何问题的答案,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只有愿不愿意动脑筋之分,没有动错脑筋和动对脑筋之分。 ◆欢迎同学们随时给我反馈意见 4.成绩评定 本门课程属于考查科目,主要看同学们平时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成绩包括考勤、课堂讨论、课堂朗读等基本功训练的表现,还有完成作业的态度等。

考查范围: (1)创作婴幼儿儿歌或幼儿诗 (2)改写或续写适合幼儿听赏的童话故事、故事 (3)学习创作故事、图画书、婴幼儿散文 (4)学习表演幼儿戏剧(课本剧)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学前儿童文学概说 一、什么是学前儿童文学? 以0——6岁的婴幼儿为主要对象,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适应他们审美需要的文学 1.必须是“文学” 2.必须是“婴幼儿”的文学 3.学前儿童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接受的特殊性,把儿童文学划分为三个阶段。 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少年文学 [第二学时] 第二节婴幼儿的年龄特征 一、婴幼儿的生理特征 1.婴儿期生理特点(0——3岁) 2.幼儿期生理特点(3——6岁) 二、婴幼儿的心理特征 1.婴儿心理特点 1——3岁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 学会走路,开始说话。1岁以前是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 1——1.5岁是理解语言阶段; 2岁左右说话不成句,全总喜欢叽哩咕噜地说话; 3岁左右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2.幼儿心理特点 3——4岁时,幼儿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迅速发展。 4——5岁幼儿的心理发展比3——4岁迅速得多。 5——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了较大的飞跃。 三、婴幼儿的语言特征 1.婴儿期语言特点 1.5——3岁是婴儿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 ◆词汇量增加,2岁300个左右词汇;3岁1000左右汇;

0-6岁儿童言语的发展

0~6岁儿童言语发展 人类言语的发展以听觉、发声器官和大脑三者功能的成熟为基础,从哇哇啼哭的新生儿到朗朗读书的小学生,小儿的言语是在活动过程中、在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成人的影响,不断地模仿和练习逐渐发展起来的,经历了发声、理解和表达几个过程。 一、言语的发展 (一)语音的发展 1.逐渐掌握本族语的全部语音(4岁) 2.对语音的意识开始形成(3—6岁) (二)词汇的发展 1.词汇量迅速增加 2.词类范围日益增加 3.词义逐渐确切和加深 (三)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 1.语句的发展趋势 2.句子的发展趋势

二、言语的种类 (一)外部言语(二)内部言语(三)自言自语 三、言语的功能 (一)称谓功能(二)调节功能(三)交际功能(四)概括功能四、言语的发生: (一)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0—1岁) 1.简单发音阶段(1—3个月) 2.连续音节阶段(1—8个月) 3.模仿发音阶段(9—12个月)

(二)言语真正发生的阶段(1—3岁) 1.不完整句阶段(1—1.5岁) 2.出现完整句阶段(2—3岁) 3.基本掌握口语阶段(3—6岁) 五、言语功能的发展 (一)言语交往功能的发展(口语基本能力) 1.从对话语言过渡到独白言语 2.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续性言语 3.讲述的逻辑性逐渐提高 4.逐渐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二)言语调节功能的发展(内部言语产生) 1.什么是内部言语 2.自言自语的两种形式 (三)书面言语的发生发展 1.幼儿认字的特点 2.幼儿的早期阅读 3.幼儿的外语学习 学前期是掌握语言的重要时期,2—3岁是儿童学习口语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连贯性言语发展最迅速时期,也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期,因此,父母和教师积极为孩子们创设良好语言环境,不失时机地加强语言教育。

《学前儿童文学》教案(本科)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教案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院(系、部) :学前教育学院 教研室(实验室) :艺术教研室 课程名称:儿童文学 授课班级:2012级学前教育 主讲教师:王晓阳 职称:讲师 使用教材:《学前儿童文学》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制

课程 名称 儿童文学总计: 51学时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 3 讲课:54学时 实践:27学时 任课 教师 王晓阳职称讲师 授课 对象 专业班级:2012级学前教育专业共4个班基本 参考资料和教材《学前儿童文学》李莹、肖育林复旦大学出版社 教学目的任务 内容课时分配章内容学时数 1 学前儿童文学概说 6 2 儿歌 6 3 幼儿诗 6 4 婴幼儿童话 6 5 婴幼儿故事 6 6 婴幼儿图画书 6 7 婴幼儿散文 4 8 幼儿戏剧8 9 作品集萃 3 合计:51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实验课、 公共选修课

第一章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理论 一、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学前儿童文学概说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了解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理论 (二)了解婴幼儿的年龄特征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婴幼儿心理特征 (二)婴幼儿语言特征 四、授课时长 两课时 五、授课方式 讲授、自主练习 六、教学进程及内容 (一)引入 从几则孩子的有趣问答开始,思考孩子的视角和成人有什么不同。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儿童文学概说 1、学前儿童文学的含义:以0-6岁的婴幼儿为主要对象,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适应他们审美需要的文学。 2、学前儿童文学三个关键词: (1)文学:具体生动的形象,真挚丰富的情感,审美理想,语言艺术。 (2)儿童:婴幼儿生理、心理、语言特点构成接受能力,作品应与之保持一致。 (3)学前:0-6岁,包括7-8岁的低年级小学生。 注意:真正优秀的学前儿童作品是既适合婴幼儿阅读又适合成人阅读的,只是理解层次不同而已,孩子更关注故事本身,成人更欣赏美学意蕴。 第二节婴幼儿的年龄特征 1、婴幼儿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 (1)自我抑制能力较差,易激动,易疲倦,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 (2)独立行走和摆弄物体。自主性开始建立,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目标前进,锲而不舍。 https://www.360docs.net/doc/b28689047.html,/w51/play_album-aid-10301434_vid-Njc5NTQ1ODc.html (3)有一定的概括性,能进行想象和思维,有了自我意识。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读后感

读《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有感 PCK(专业教学知识,或者叫学科教学知识)的核心经验。教师掌握领域关键经验(WHAT,即孩子学什么)的意义。其意义在于:(1)获得有关儿童发展和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2)懂的儿童领域学习和发展的特点与规律;(3)建构教师指导儿童有效学习的方法策略。 第一、周兢教授指出,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包括;交流谈话的经验、叙事描述的经验、说明讲述的经验(三者为口头语言经验);阅读图书的经验、熟识符号文字的经验、创意书写的经验(三者为书面语言的经验);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欣赏理解文学语言的经验及创造运用文学语言的经验。她最后指出,一个活动中,活动领域和活动的认知要求决定着孩子学什么以及怎么学,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把握关键经验,知道应该教孩子些什么,通过什么方式去教,这是活动成功的关键。一方面从文化的因素来看,我们习惯上开展集体语言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从我国幼儿园的环境和教育场景的实际需要来看,集体语言教育活动是必要的。但我们需要考虑集体语言教育活动的存在是有变化的,如何有效规划集体语言教育活动的时间,如何有效安排集体语言教育活动的内容是我们幼教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此外,集体语言教育活动必须讲究有效性。针对这一观点我们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清晰,需要强调的是在目标的设定上,切忌目标的“空泛”,如“提高幼儿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等。而在有限的集体语言教育活动中,要关照儿童语言学习的方方面面,用于阅读的时间就更有限了,这必须要关注集体语言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为此,要确保集体语言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来提高:依据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策划有效的语言教育活动目标;围绕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开展提问与互动;采用符合学前儿童学习规律的方式组织有效的活动过程。总体上来说,先有有效的活动目标,再考虑教学方法和过程,这样我们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就会呈现出来。 第二、关注高质量的语言输入与多样性的语言运用机会 1. 儿童是如何学习语言的不管哪种语言,不管哪个民族的儿童,语言学习(包括第二语言的学习)的基本过程是一样的。幼儿的语言习得是几个范畴经验的整合,通常是以整体的方式习得的。幼儿首先要对物体“形象”在脑海中有认知,然后获得“概念”,再有“符号”的参与。从口头语言的角度来说,符号可能是一种语音,从书面语言的角度来说,符号可能是写下来的文字。当几个方面的经验整合在一起的时候,幼儿就完全获得了“语言”——包括语义、表达句式、语用等方面——的经验。 2. 什么是高质量的语言输入早期阅读被认为是高质量语言输入的机会。从图画书阅读的角度来说,不同类型的图画书(即使是同一种类型的图画书),其语言运用都不尽相同。在给儿童阅读的时候,要尽量选择本身语言成分比较好的、可以直接读给幼儿听的图画书。此类图画书一般具有如下特征:具有丰富多样的词汇,具有书面特征的句式,具有不同特征的语用。考虑高质量的语言输入,阅读的时候要注意给幼儿完整聆听书面语言的机会。 3. 什么是多样性的语言运用从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的角度来看,语言学习的经验也是语言运用的经验。多样性的语言运用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文学语言三方面共十个块面的内容,即谈话、辩论、说明讲述、叙事讲述、前阅读、前识字、前书写、文学语汇、文学形式、文学想象。通过阅读图画书,幼儿可以找到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跟幼儿一起谈话、辩论、讲述等,借此把

学前儿童文学讲解

学前儿童文学 一、童话故事名称 《小王子》、《丑小鸭》、《白雪公主》、《灰姑娘》《鹅妈妈的故事》、《夏洛的网》、《时代广场的蟋蟀》 二、儿童故事名称 《大头儿子,小头爸爸》、《铁杵磨成针》、《谢谢你》《李子核》、《云端掉下一只烤鸡来》 三、图画书名称 《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猜猜我有多爱你》、《母鸡萝丝去散步》、《鼠小弟的小背心》、《爱心树》 四、一位童话作家 安徒生、格林兄弟、叶圣陶、贝洛、E﹒B怀特、 五、图画书作家 佐野洋子、米切尔-恩德、莫尼克-弗利克斯 谢尔﹒希尔弗斯坦 六、熟悉的儿童诗人 乔羽(《让我们荡起双桨》)、韦苇、舒兰、张利生

七、儿童文学的范围:1、被儿童占为己有的“儿童文学” 2、“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 3、“自我表现”的儿童文学 4、儿童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 八、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纯真、稚拙、欢愉、变幻、质朴 1、纯真----稚嫩、纯真、美好 体现为一种童真美,在作品中主要借助于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等表现,所以集中于在形象刻画表现纯真美。 2、稚拙----稚气、拙朴 在内容方面:借人物的言行,心理,动作表现出儿童特有的稚气和憨态,表现儿童心理,生活中的稚拙情态和形态。 在形式方面:通过叙述方式和人物语言表现。 3、欢愉----幽默、滑稽、可笑 懂文学是快乐的文学 构造欢愉的手段:幽默与夸张、滑稽与变形 4、变幻----幻想、荒诞、动态美 心理依据:儿童好动善于幻想,注意时间短 具体表现:富于幻想色彩,具有荒诞美,情节发展动态推进,快速流动 5、质朴----简洁、朴素

质朴是用最简洁、自然的文学形式来表达最本真的生命意趣和形态。 九、儿童文学的作用: 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作用。 1、认识功能:儿童文学能让儿童读者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并帮助他们提高感知生活的能力。 2、教育功能:帮助儿童健康成长,使儿童在阅读,欣赏儿童文学作品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启发和教育,以及情感,情操,精神境界等方面的情感和影响。 3、审美功能:优秀的作品以其丰富的美感使儿童产生感情上的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得到情操陶冶,培养了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4、娱乐功能:通过具体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儿童得到愉悦和消遣,以及通过娱乐包藏较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寓教于乐。 十、解释“童话” 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 (书上:童话是以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存在的、符合儿童思维方式、有着独特幻想逻辑的,在现实、超现实和人类心灵间自由徜徉的奇妙故事。)

儿童语言的发展(新、选)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 基础知识: 1、语言产生的准备;语言理解的准备。 2、语音的发展;词义的发展。 3、句子的发展;语言技能的发展。 基本理论: 1、环境论。 2、先天决定论。 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基本技能: 1、掌握语言产生的准备、语言理解的准备、语音的发展、词义的发展。 2、学会掌握句子的发展、语言技能的发展、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儿童是如何掌握如此复杂的语言结构和语用技能的,对于该问题的了解,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珍贵资料,如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儿童语言讲稿矣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很多帮助。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儿童获得语言的基本规律和特征,例如儿童年龄同语言发展的关系,儿童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的关系,儿童环境和语言发展的关系等。再次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教学主要:以讲授和自学相结合。 儿童语言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指的是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主要指口头语言中的说话和听话。 言语是双向的活动过程,包括对语言的接受和发出。但是在儿童言语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两种过程并不完全是同步的,感知和理解语言先于语言表达的发生发展。换句话说,儿童语音知觉发生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生发展于后。 语言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有生理发育正常的儿童都能在出生后四至五年内未经任何正式训练而顺利地获得听、说母语的能力,其发展的速度是其他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所不能比拟的。 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为:1、通过对儿童语言获得的研

究可以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提供依据,为思维和语言关系这个理论问题提供资料;2、语言发展研究的结果还可为幼儿语言教材的编写和语言教学提供依据,并可用作诊断儿童个体语言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指标。 第一节语言准备期 语言准备期也称前语言期。一般把儿童出生到能够说出的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这一时期划为前语言时期。具体可分为产生和理解两个方面的准备。 一、语言产生的准备(0-1岁) 1、反射性发生阶段:5周后,婴儿的哭声逐渐带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出现了分化的哭叫声。在这一时期中,婴儿还没有言语能力,即既不能说出任何词语,也听不懂任何词语,但是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起初发出的声音比较单一,以后通过模仿使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富于变化。这一时期所发出的声音只是用于表达婴儿的饥、渴、喜、痛等感觉,或是某种要求和欲望,还不是代表特定含义(概念)的语音符号,所以仍属于巴甫洛夫所说的第一信号系统而非第二信号系统。正如桂诗春教授所指出的:“婴儿的哭叫声源于他的不舒服感觉。这些声音大都是尖声和鼻化元音,发自嘴的前部,且伴以脸部紧张表情。母亲很快就能根据其哭声的形式不同而辨别其原因,如肚饿、疼痛、过冷和过热等等。除了不舒服的声音外,婴儿还会发出表示舒服感的声音,这是一种松弛的、较深沉的、没有鼻化的鸣鸣声(cooing)。接着出现的是某些辅音。……最早发出的辅音大概有wa,la,nga,ha,ma,na等等。但这些声音还不能说是有交际意图,因为它们还不是一种灵活的、有目的的行为。”桂诗春教授这一段关于婴儿发声原因的分析是很有见地的,但是最后关于“婴儿声音没有交际意图”的论断却值得商榷。尽管婴儿的声音不是有目的的行为,我们认为还不能由此就断定这些声音没有交际意图。在桂诗春自己编著的“新编心理语言学”第4章(第138页)中就给出了这样的事实:根据儿童语言学家的观察,即使出生仅3个月婴儿的“鸣鸣”声也会引起母亲或保姆的注意;而当成人作出回应时,婴儿就会产生更像言语的声音,而且婴儿在发出这种声音后,还会继续等待成人再回应,彼此之间的反应和对话过程很相似。可见,从3个月左右开始,婴儿就有通过声音来和成人建立某种沟通方式的意图——这就是一种交际意图。当然,这种意图还是很初步的,没有明确目的的,或者说,只是一种本能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