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图表与图像题类型

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图表与图像题类型
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图表与图像题类型

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图表与图像题类型

长沙市第21中学 410007 邵国光

高考化学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能够具备通过对自然界、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化学现象以及相关模型、图形和图表等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运用分析、比较、概括、归纳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加工和应用的能力;能够敏捷、准确地获取试题所给的相关信息,并与已有知识整合,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的能力。近几年图表题、图像题和工艺流程题已成为各地高考的热点,正是这个要求的体现。并且试题所占的分值也相当大,加上试题文字量大、信息新颖、情境陌生,学生在没做之前往往就会产生畏惧感,所以这类题的得分一般不是很高。因此要注意加强对图表、图像和工艺流程题的训练,需引起足够重视。

一、图表——高考试题的数字化语言:用图表表述化学过程或呈现背景信息是化学常用的表达方式。图表往往拥有较大的信息存储量,能够很全面地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例1.(2009年福建卷) 某探究小组利用丙酮的溴代反应: (

332CH COCH Br +HCl

32CH COCH Br HBr

+)来研究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反应速率

2()v Br 通过测定溴的颜色消失所需的时间来确定。在一定温度下,获得如下实验数据:

实验 序号 初始浓度c/mol.L -1

溴颜色消失 所需时间t/s

CH 3CO CH 3 HCl Br 2 ① 0.80 0.20 0.0010 290 ② 1.60 0.20 0.0010 145 ③ 0.80 0.40 0.0010 145 ④

0.80

0.20

0.0020

580

分析实验数据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

的是 A. 增大332(),()c CH COCH v Br 增大 B. 实验②和③的2()v Br 相等

C. 增大(),c HCl 2()v Br 增大

D. 增大2()c Br ,2()v Br 增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如若不认真分析图表数据获取答题信息,仅凭经验“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极易掉入命题者设置的陷阱,HCl 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增大c(HCl)的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没有影响,会误选C ;但认真分析表中数据:①④两组实验中CH 3COCH 3,HCl 的浓度是相同的,而④中Br 2比①中的大,所以时间变长,速率变慢,D 错误。其他选项正确。

例2.(2011北京高考)在温度t 1和t 2下,X 2(g)和 H 2反应生成HX 的平衡常数如下表:

化学方程式

K (t 1 ) K (t 2)

22F H + 2HF

1.8 36

10?

321.910? 22Cl H +2HCl

129.710? 114.210? 22

Br H +2HBr 75.610?

69.310?

22

I H +HI 2

43

34

(1)已知t 2 >t 1,HX 的生成反应是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2)HX的电子式是。

(3)共价键的极性随共用电子对偏移程度的增大而增强,HX共价键的极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4)X2都能与H2反应生成HX,用原子结构解释原因:。

(5)K的变化体现出X2化学性质的递变性,用原子结构解释原因:__________,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6)仅依据K的变化,可以推断出:随着卤素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加,_______(选填字母)

a. 在相同条件下,平衡时X2的转化率逐渐降低

b. X2与H2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c. HX的还原性逐渐

d. HX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解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这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HX的生成反应是发热反应;

(2)HX属于共价化合物,H-X之间形成的化学键是极性共价键,因此HX的电子式是;

(3)F、Cl、Br、I属于ⅦA,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导致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因此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从而导致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即这四种元素得到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所以H-F键的极性最强,H-I的极性最弱,因此HX共价键的极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HF、HCl、HBr、HI;

(4)卤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个,在反应中均易得到一个电子而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而H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也想得到一个电子而得到2电子的稳定结构,因此卤素单质与氢气化合时易通过一对共用电子对形成化合物HX;

(5)同(3)

(6)K值越大,说明反应的正向程度越大,即转化率越高,a正确;反应的正向程度越小,说明生成物越不稳定,越易分解,因此选项d正确;而选项c、d与K的大小无直接联系。

答案:(1)发热

(2)

(3)HF、HCl、HBr、HI;

(4)卤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个

(5)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

(6)a、d

二、图像——高考试题的形象化语言:化学图像题是一种利用数学中的二维图象来描述化学问题的题型,它体现了数学方法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应用。它考查范围广,中学化学中的所有内容,如元素化合物、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均可以此方式进行考查。近几年这种数型结合的试题频频出现,成了高考的热点题型。图象是题目的主要组成部分,把所要考查的知识简明、直观、形象的寓于坐标曲线上。解答时必须抓住有关概念和有关物质的性质、反应规律及图象特点等,析图的关键在于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数” “形” “义” “性”进行综合思考,其重点是弄清“起点” “交点” “转折点(拐点)”“终点” 及各条线段的化学含义。预计,以后这将是高考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1.考查化学基本概念及理论:化学基本概念及理论是中学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化学知识的基础。近年来高考对化学基本概念及理论的考查有所加强,而

且对该知识的考查有与化学其他知识的考查相融合和渗透的趋势。

例3.(2011江苏高考)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A.图5表示某吸热反应分别在有、无催化剂的情况下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B.图6表示0.1000 mol·L-1NaOH溶液滴定20.00mL0.1000 mol·L-1CH3COOH溶液所得到的滴定曲线

C.图7表示KNO3的溶解度曲线,图中a点所示的溶液是80 ℃时KNO3的不饱和溶液

D.图8 表示某可逆反应生成物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由图知t时反应物转化率最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化学反应热效应、酸碱中和滴定、溶解度曲线、平衡转化率等角度的理解能力。是基本理论内容的综合。A.图5表示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是放热反应;B.图6中当NaOH未滴入之前时,CH3COOH的pH应大于1;C.图7通过a作一条辅助线,与KNO3的溶解度曲线有一交点在a点之上,说明a点溶液是不饱和溶液;D.图8 表示某可逆反应生成物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由图知t时曲线并没有达到平衡,所以反应物的转化率并不是最大。答案:C

2.考查物质化学性质或特性:这类题型常以物质的化学性质,特别是化学特性为基点进行命题。如Al(OH) 3等铝的化合物的两性,不同价态铁之间的转化关系等。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要掌握物质化学性质(或特性),注意不同物质化学性质的差异;再根据相关量的关系进行分析讨论或作图。

例4.将物质的量相等的硫酸铝和硫酸铵溶于水形成VmL混合溶液,向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某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下列表示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的体积(x)与溶液中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y)的关系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解析:设硫酸铝和硫酸铵各1mol,则发生的反应依次为:

3OH- + Al3+ = Al(OH)3,OH- + NH4+ = NH3·H2O OH-+Al(OH)3 = AlO2-+2H2O,定性分析纵坐标排除B/C[若OH-先与NH4+反应生成NH3·H2O,NH3·H2O仍然要和Al3+反应生成Al(OH)3沉淀].定量分析横坐标,三步反应中所消耗的OH-的物质的量的比值为6:2:2=3:1:1,只有A符合。该题除考查反应的先后顺序外,侧重考查反应中的定量关系。

3.考查化学实验知识:通过对几年高考试题分析可以看出,对实验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了仪器的使

用、基本操作、实验安全等内容,着重考查使用基本操作的规范化、灵活性和准确性,并以图像的形式出现是一种新的趋势。

例5.(2011广东高考)下列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A、实验I: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浓H2SO4

B、实验II:酸性KMnO4溶液中出现气泡,且颜色逐渐褪去

C、实验III:微热稀HNO3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

D、实验IV: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当光束通过体系时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解析:单质溴能与NaOH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会逐渐消失,A不正确;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浓硫酸首先将蔗糖脱水生成单质碳,然后单质碳被浓硫酸氧化而被还原成SO2,SO2具有还原性可是酸性KMnO4溶液褪色,所以B正确;在加热时稀硝酸与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硝酸被还原成NO,NO与空气被氧化生成NO2,NO2是红棕色气体,C不正确;装置Ⅳ属于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而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D正确。答案:B、D

4 .以“实验探究”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处数据理能力和绘图能力。

例6.(2009年安徽卷)Fenton法常用于处理含难降解有机物的工业废水,通常是在调节好pH和Fe2+浓度的废水中加入H2O2,所产生的羟基自由基能氧化降解污染物。现运用该方法降解有机污染物p-CP,探究有关因素对该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设计】控制p-CP的初始浓度相同,恒定实验温度在298K或313K(其余实验条件见下表),设计如下对比实验。

(1

实验编号实验目的T/K pH c/10-3mol.L-1

H2O2Fe2+

①为以下实验作参照298 3 6.0 0.30

②探究温度对降解

反应速率的影响

③298 10 6.0 0.3

【数据处理】实验测得p-CP 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右上图。(2)请根据右上图实验①曲线,计算降解

反应在50-150s 内反应速率:v (p-CP)= mol·L -1·s -

1 【解释与结论】

(3)实验①②表明温度升高,降解反应速率增大。但温度过高时反而导致降解反应速率减小,请从Fenton 法所用试剂H 2O 2 的角度分析原因: 。

(4)实验③得出的结论是:pH=10时, 。 【思考与交流】

(5)实验时需在不同时间从反应器中取样,并使所取样品中的反应立即停止下来。根据上图中信息,给出一种迅速停止反应的方法: 。

解析:本题源自教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实验探究,是一种新型探究题,本题明确给出了“探究有关因素对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且“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结论与解释”和“思考与交流”等一系列探究过程充满了无穷魅力。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单因素实验设计、速率的计算、pH 的应用、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该类试题特点:综合性较强,多与化学平衡相结合。通过对实验方案的甄别、单因子变量设计、定性和定量实验相结合等方式,强化实验能力考查,要求学生具有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并能够迅速提取到有用信息,利用信息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实验编号 实验目的 T/K pH c/10-3mol.L -

1 H 2O

2 Fe 2+

① 为以下实验作参照 298 3 6.0 0.30 ② 探究温度对降解

反应速率的影响 313 3 6.0 0.30 ③

探究酸度对降解 反应速率的影响

298

10

6.0

0.3

(2)v (p-CP)= 8×10 mol·L ·s (3)H 2O 2 温度高时不稳定,故虽然高温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温度过高就会导致H 2O 2分解,

没了反应物,速率自然会减小。

(4)pH=10时,浓度不变,说明化学反应速率为0,化学反应停止。 (5)调节pH=10即可。

t / s

c (p-CP )/10-3mol .L -1

5.考查计算和作图能力

例7.(2011新课标全国)0.80gCuSO 4·5H 2O 样品受热脱水过程的热重曲线(样品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确定200℃时固体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要求写出推断过程);

(2)取270℃所得样品,于570℃灼烧得到的主要产物是黑色粉末和一种氧化性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把该黑色粉末溶解于稀硫酸中,经浓缩、冷却,有晶体析出,该晶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_,其存在的最高温度是_____________;

(3)上述氧化性气体与水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该化合物的浓溶液与Cu 在加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4)在0.10mol·L -1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稀溶液充分搅拌,有浅蓝色氢氧化铜沉淀生成,当溶液的pH=8时,c (Cu 2+)=________________mol·L -1(K sp [Cu (OH )2]=2.2×10-20)。若在0.1mol·L -1硫酸铜溶液中通入过量H 2S 气体,使Cu 2+完全沉淀为CuS ,此时溶液中的H +浓度是_______________mol·L -1。

解析:(1)0.80gCuSO 4·5H 2O 中含有CuSO 4的质量为g 51.0250

160

8.0=?

。由图像可知当温度升高到102℃是时CuSO 4·5H 2O 开始部分脱水,在113℃~258℃时剩余固体质量为0.57g ,根据原子守恒可计算出此时对应的化学式,设化学式为CuSO 4·nH 2O ,则有:

51.018160160

57.0=+?

n

,解得n =1,所以200℃时固体物质的化学式为CuSO 4·

H 2O ;(2)由图像可知当温度超过258℃时,剩余物质恰好是CuSO 4,高温下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CuSO 4

CuO +SO 3↑;CuO 溶于硫酸生成CuSO 4,结晶析出生成胆矾即CuSO 4·5H 2O ;由图像可知CuSO 4·5H 2O 存在的最高温度是102℃;

(3)SO 3溶于水生成硫酸,浓硫酸在加热时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 +2H 2SO 4

CuSO 4+2H 2O +SO 2↑

(4)因为K sp [Cu (OH )2]=c(Cu 2+

)·c 2(OH -

) =2.2×10-20,当溶液的pH=8时,c (OH -

)=10-

6,所以c(Cu 2

)=2.2×10-8;硫酸铜溶液中通入过量H 2S 气体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SO 4+H 2S=H 2SO 4+CuS ,忽略

570

溶于体积变化根据原子守恒可知生成的硫酸的浓度是0.1mol·L -1,所以H +浓度是0.2mol·L -1。 答案:(1)CuSO 4·H 2O ;(2)CuSO 4CuO +SO 3↑、CuSO 4·5H 2O 、102℃; (3)Cu +2H 2SO 4

CuSO 4+2H 2O +SO 2↑

(4)2.2×10-8、0.2

例8.向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A 、0.6molC 和一定量的B 三种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Ⅰ)所示,其中t 0~t 1阶段c (B )未画出。图(Ⅱ)为t 2时刻后改变反应条件,化学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四个阶段改变的条件均不相同,每个阶段只改变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中的一个条件,其中t 3~t 4阶段为使用催化剂。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t 1=15min ,则t 0~t 1阶段以C 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mol· L —1·min —1。 (2)t 4~t 5阶段改变的条件为 ,B 的起始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 L —1。

(3)t 5~t 6阶段保持容器内温度不变,若A 的物质的量共变化了0.01mol ,而此过程中容器与外界的热交换总量为a kJ ,写出此温度下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解析:本题是一道运用浓度-时间图象与速率-时间图象来确定化学方程式、条件改变和反应物的起始浓度的综合题。因图(Ⅱ)为t 2时刻后改变反应条件,化学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四个阶段改变的条件均不相同,每个阶段只改变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中的一个条件,其中t 3~t 4阶段为使用催化剂。根据正逆反应速率变化与化学平衡的移动情况可推断:t 2~t 3阶段和t 5~t 6阶段平衡发生了移动, t 4~t 5阶段平衡没有移动。由于改变浓度、温度化学平衡一定移动;而改变压强,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平衡不移动。利用三步分析法:一看反应速率是增大还是减小;二看Δv 正、Δv 逆的相对大小;三看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由图可知: t 2~t 3阶段为改变浓度;t 5~t 6阶段为升高温度,且化学平衡正移,故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t 4~t 5阶段为改变压强,且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故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由图(I )可知:t 1时刻达到平衡,c (A )消耗0.2 mol·L —1, c (C )增加了0.3 mol·L —1,只有当c (B )消耗0.1mol·L —1时,才满足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这一条件,故B 的起始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 L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g) + B(g) 3C(g) 。答案如下:

(1)0.02 mol· L —1·min —1 (2)减小压强 0.5mol· L —1 (3)2A(g) + B(g) 3C(g) △H= +200akJ·mol —1

三、化工流程图——高考试题新热语言:化学工艺流程题是高考的新增和主流题型,它代替了几十年高考沿用的无机框图题。题型主要有制备工艺流程和工业废水处理工艺流程两类。这类试题涉及的情景新颖,还时常出现一些化工术语。这类题目是通过对某种重要化工产品的工业生产流程图的分析,以物质的制备、分离、提纯为试题环境,以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基本操作、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化学平衡原理、

570

℃ ν

t t t t t ν(正) ν(逆)

t (Ⅱ)

t t 1.0

c (A ) c (mol ·L —1) c (C ) c (B )

0.8

0.6

0.3

t t t 0.4

(Ⅰ)

水解原理、绿色化学观点、安全生产的知识为考查目标,以信息的获取、加工、整合和新情境下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解决及经济的视角分析实际生产中的各种问题为考查能力目标。

例9.(2011福建高考)四氯化钛(TiCl4)是制取航天航空工业材料——钛合金的重要原料。由钛铁矿(主要成分是FeTiO3)制备TiCl4等产品的一种工艺流程示意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往①中加入铁屑至浸出液显紫色,此时溶液仍呈强酸性。该过程中有如下反应发生:

2Fe3++Fe === 3Fe2+

2TiO2+(无色) +Fe+4H+=== 2Ti3+(紫色) +Fe2++2H2O

Ti3+(紫色) +Fe3++H2O === TiO2+(无色) +Fe2++2H+

加入铁屑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2)在②→③工艺中需要控制条件以形成TiO2·n H2O溶胶,该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在_____________范围。

(3)若把③中制得的固体TiO2·n H2O用酸清洗除去其中的Fe (OH)3杂质,还可制得钛白粉。已知25℃时,K sp[Fe(OH)3]=2.79×10-39,该温度下反应Fe (OH)3+3H+Fe3++H2O的平衡常数

K=_____________。

(4)已知:TiO2 (s) +2 Cl2 (g)=== TiCl4(l) +O2(g) △H=+140KJ·mol-1

2C(s) +O2(g)=== 2CO(g) △H=—221KJ·mol-1

写出④中TiO2和焦炭、氯气反应生成液态TiCl4和CO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5)上述工艺具有成本低、可用低品位矿物为原料等优点。依据绿色化学理念,该工艺流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只要求写出一项)。

(6)依据下表信息,要精制含少量SiCl4杂质的TiCl4 ,可采用_____________方法。

TiCl4SiCl4

熔点/℃-25.0 -68.8

沸点/℃136.4 57.6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化工流程题,问题设置不难。但第(3)小问设计精妙!利用数学关系巧妙代换求出反应的平衡常数,机智灵活地考查了沉淀溶解平衡常数与水的离子积常数之间的关系,命题者可谓独具匠心。分析如下:

(1)根据题意给出方程式分析铁屑的作用就是作为还原剂的,即:将Fe 3+还原为Fe 2+

,另外浸出液显紫色,说明含有Ti 3+

,防止Ti 3+

被Fe 3+

氧化成TiO 2+

。参考答案中“生成Ti 3+

保护Fe 2+

不被氧化。”有点让人费解,能不能说成“防止Ti 3+

被Fe 3+

氧化成TiO 2+

”或者说“将TiO 2+

还原成Ti 3+

”。

(2)形成TiO 2·n H 2O 溶胶,说明得到是胶体,其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为10-

9~10-

7m (或1nm ~100nm ); (3)K sp [Fe(OH)3]=c(Fe 3+)×c 3(OH —)=2.79×10—39,25℃时,c(H +)×c(OH —)=Kw =1×10—14;反应Fe (OH)3

+3H

Fe 3+

+H 2O 的平衡常数K=)

()c(33+

+H c Fe =42-3310)()c(-+?OH c Fe =42-39

10102.79-?=2.79×103。 (4)涉及盖斯定律计算,比较常规,按要求写出方程式相加即可得出答案: TiO 2(s)+ 2C(s)+2Cl 2 (g)=TiCl 4(l)+2CO(g) △H=—81KJ·mol -1

(5)依据绿色化学理念,该工艺流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产生了废气,废液,废渣等。

(6)下表信息可以看出,SiCl 4、TiCl 4两者的沸点相差较大,要精制含少量SiCl 4杂质的TiCl 4可用蒸馏(或分馏)等方法。

这题是典型的化工流程题,问题设置不难。第(3)小问是亮点,精妙!个人觉得加上请计算...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可能设问更清晰。

答案:(1)使Fe 3+还原为Fe 2+;生成Ti 3+保护Fe 2+不被氧化。 (2)10-

9m ~10-

7m (或其他合理答案); (3)2.79×103;

(4)TiO 2(s)+ 2C(s)+2Cl 2 (g)=TiCl 4(l)+2CO(g) △H=—81KJ·mol -1; (5)产生三废(或其他合理答案); (6)蒸馏(或分馏,或精馏)。

最新高考化学图像专题

高考化学图像专题 一、考纲要求 2012年《考试说明》中(一)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3)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 2.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2)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 近年来,在高考化学试题尤其是新课程高考试题中凸现出了一种新的题型—动态多变量图像题。 此类试题的主要特点是: (1)图像在一个坐标系上有多个变化量,图像较为复杂; (2)图像中隐含信息量大,对学生读图获取信息能力的要求较高; (3)由于多变量的存在,要求学生会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和探究问题,有效的考查了学生综合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二、坐标图的特点及解题策略 坐标图是用来显示某一变量(应变量)是如何随着另一变量(自变量)而变化的。其优点是不但显示了所测量的点,还可以用来预测一些实验中没有测量的数值。解答时要求首先弄清楚自变量和因变量各代表什么样的化学量,然后根据化学知识分析概念—图象—数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具体步骤可以概括为“明确坐标”,“分析折点”,“认识曲线”。 1、明确坐标 明确坐标就是明确横、纵坐标的具体含义,分析出横、纵坐标所示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曲线的意义,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从进行分析和判断。 2、分析折点 分析折点就是分析坐标图中的关键点,主要有“起点、折点、终点”。 3、认识曲线

初中化学图像题04449

“图像题”专题复习 【归纳题型解法】 类型一 金属与酸反应图像类 【方法技巧】 金属与酸反应的图像一般有几种方式: (1)等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等浓度的同一种酸反应——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此类题的突破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越靠前,反应的速率越快,在坐标轴中斜线的斜率越大;相同质量的金属分别跟足量的稀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与化合价成正比[即m (金属)×化合价/相对原子质量]。 (2)等质量的酸与足量的不同金属的反应——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越靠前,反应的速率越快,在坐标轴中斜线的斜率越大,相同质量的酸分别跟足量的金属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 (3)向等质量的不同金属里不断加入等浓度的的同一种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酸的质量关系,应该分成2个过程,一开始就是金属过量,酸不足,产生的氢气相等,线重合;最后酸过量,金属反应完,产生的氢气=m (金属)×化合价/相对原子质量。所以必须要分清楚就是哪一种情况,这就是解题的关键。 【典例1】 等质量的X 、Y 两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的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就是 ( ) A 、t 1时,产生气体的质量:X >Y B 、t 2时,消耗金属的质量:X

(完整版)初三化学图象题精选(有详细解答)

学而教育初三化学图象题精选 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 D.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2、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B.向一定量的H2SO4和MgSO4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C.将足量MgCO3和MgO固体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D.在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硝酸钠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钠固体,充分搅拌3、 4、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①②③④

A.①图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B.②图t℃时,向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C.③图一定量的稀硫酸与锌粒反应 D.④图向盐酸和氯化铁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 5、下列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B. 向氯化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 C. 水的电解 D. 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6、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电解水向一定量锌粒中加入 过量稀硫酸 加热一定量高锰 酸钾固体 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 液中滴加稀盐酸 7、下列4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是 A B C D 向一定量铁粉中滴加稀盐酸液用酒精灯加热一定 量KMnO4固体 向一定量澄清石灰水 中加入Na2CO3溶液 向盛有MnO2的烧杯 中加入H2O2溶液

8 、下列 4 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加热高锰酸钾固 体至质量不再减 轻 向pH=1的硫酸溶液中 逐滴加入pH=13的氢氧 化钠溶液 某温度下,向一定量 的水中持续加入食 盐并不断搅拌 通过实验绘制得 到的溶解度曲线9、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B.向等质量的镁、锌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C.向20℃时NaCl饱和溶液中加入KNO3 D.向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碳酸钠溶液 10、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B.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大理石 C.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 D.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11、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初中化学图像图表题

中考化学7大题型轻松搞定 题型复习(一)图像图表题 一、题型简介 图像图表题是近几年常考的一类化学试题,常以图像、图片、表格、标签、模型等形式为载体,反映一组或多组内容相关或相似的数据或信息,并借助数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 从题型结构看,图表题主要由“题干”“图表”和“问题”三部分组成。从试题内容看,该类试题反映一组或多组内容相关的数据或信息,题干和图表相互补充,题干是图表的解释说明,图表是题干的直观表现。 二、方法指导 解答图像图表题时,重在理解图表的含义,通过阅读有用的信息或数据,然后将所学知识与图表信息结合起来,即可进行解答或计算。 题型之一函数图像型 解答此类题时,要结合题目所给条件,应首先分析图像的变化趋势,分析图像时要做到“五看”:看坐标、看比例、看起点、看终点、看特点;要重点关注图像的横纵坐标、图像的起点和图像的拐点。由图像表示的意义与化学知识结合起来,找出图与化学反应的量的关系,列出方程式或列出变量与函数的关系,或依据图像走势分析作答。 例1(2014·南充)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电解水B.向H 2 SO4、MgSO4混合 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C.两份完全相同的双氧水在有无MnO2 情况下产生O2D.向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加入KNO3 固体 思路点拨:A.根据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质量关系来分析;B.根据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会生成硫酸钠,硫酸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会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镁沉淀,对溶液的pH进行解答;C.根据催化剂的作用来分析;D.根据不饱和溶液向饱和溶液转化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来分析。 根据曲线的横、纵坐标轴的说明,图像的起点、走势、拐点以及最后的落点的意义,判断曲线所表示的变化关系,是正确答题的根本。 1.把等质量的X、Y、Z、M四种金属分别加入到同体积、同浓度的足量稀盐酸中,再把X加入到Z(NO3)2溶液中,M加入到YNO3溶液中。反应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判断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高二化学化学平衡图像历年高考试题汇总

高二化学化学平衡图像历年高考试题汇总 1、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如下的反应:H2(G+I2(g)2HI(g), 在温度T1和T2时,产物的量彧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符合 图象的正确的判断是( ) A.T1>T2,△H>0 B.T1>T2,△H<0 C.T1<T2,△H>0 D.T1<T2,△H<0 2、已知:4NH3(g)+5O2(g)=4NO(g)+6H2(g). △H=-1025kJ/mol 该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若反应物起始物质的量相同,下列关于该反应的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3、各可逆反应达平衡后,改变反应条件,其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4、I2在KI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I2(aq)+I-(aq)I3-(aq)某I2、、 KI混合溶液中,I3-的物质的量浓度c(I3-)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所 示(曲线上任何一点都表示平衡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I2(aq)+I-(aq)I3-(aq)的△H>0 B.若温度为T1、T2,反应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则K1>K2

C.若反应进行到状态D时,一定有v正>v逆 D.状态A与状态B相比,状态A的c(I2)大 5、反应aM(g)+bN(g) cP(g)+dQ(g)达到平衡时。M的体积分数y(M)与反应条件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Z表示反应开始时N的物质的量与M的物质的量之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温同压Z时,加入催化剂,平衡时Q的 体积分数增加 B.同压同Z时,升高温度,平衡时Q的体积 分数增加 C.同温同Z时,增加压强,平衡时Q的体积 分数增加 D.同温同压时,增加Z,平衡时Q的体积分 数增加 6、下图表示反应X(g)4Y(g)+Z(g),△H<0,在某温度时X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该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A.第6min后,反应就终止了 B.X的平均转化率为85% C.若升高温度,X的平均转化率将大于85% D.若降低温度,v正和v逆将以同样倍数减小 7、某温度时,在2L密闭容器中气态物质X和Y反应生成气态物质Z,它们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表所示。 (1)根据下表中数据,在由图中画出X、Y、Z物质的量(n)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 (2)体系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 (3)列式计算该反应在0~3min时间内产物Z的平 均反应速率:。 (4)该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X的转化率α等 于。 (5)如果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改变实验条件(温度、 压强、催化剂)得到Z随时间变化的曲线①、②、

初中化学坐标图像题

第2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一坐标图像题 ) 1.向稀盐酸中加入Z物质,其pH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Z物质是( 2.有A、B两种金属放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 如图所示,下列结论合理的是( C.反应的硫酸质量A<B D.反应的金属质量A<B 3.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5.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A.将一定质量的镁带放在充满氧气的密闭容器中完全燃烧 B.将一定质量的二氧 化锰与10 mL 5%的 过氧化氢溶液充分混 合 C.将等质量的Mg、Zn 分别与溶质质量分数 相同的足量稀硫酸反 应 D.一定温度下,向一 定量的水中加入氯化 钠并充分搅拌 A.恒温条件下,将足量的饱和硝酸钾溶液蒸发一定质量的水 B.向久置在空气中已 经部分变质的氢氧化 钠溶液中逐渐滴加稀 盐酸至过量 C.表示在一定温度 下,向饱和氢氧化钙 溶液中加入氧化钙 D.足量的碳高温还原 氧化铜 7.已知2KClO3=====2 △ 2KCl+3O2↑,右图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 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 的是() 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B.生成O2的质量 C.固体中MnO2的质量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8.向一定质量Fe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锌粒至过量,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9.分析下列实验图像,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图1 图2 图3 图4 A .图1:双氧水溶液制氧气,a 未使用催化剂,b 使用了催化剂 B .图2:某温度下,向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则y 轴可以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 C .图3:分别向足量且等质量的盐酸中加入铁粉、锌粉,则曲线b 代表的是加入锌粉的情况 D .图4:溶质为a 、b 的两质量相等的饱和溶液,温度由T 2降至T 1,分别析出不含结晶水的a 、b 固体,则最终两溶液质量相等 10.向一定量CaCl 2和HCl 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 2CO 3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Na 2CO 3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OE 发生化学反应:Na 2CO 3+2HCl=== 2NaCl +H 2O +CO 2↑ B .PF 有沉淀生成 C .G 点溶液的pH >7 D .反应过程有气体和沉淀生成,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参考答案 1.B 【解析】A 项,向稀盐酸中加入水,酸性逐渐变弱,pH 应逐渐变大,错误;B 项,稀盐酸与硝酸银固体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反应前后酸性强弱程度不变,pH 不变,正确;C 项,向稀盐酸中加入浓盐酸,酸性增强,pH 应逐渐变小,错误;D 项,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钾固体,生成氯化钾和水,完全反应时显中性,继续加入氢氧化钾,显碱性,pH 逐渐变大,错误。 2.B 3.A 4.D 5.B 6.C 【解析】A 项,温度不变,KNO 3的溶解度不变,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就不变,正确;B 项,久置已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产生氯化钠和水,再和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所以加入一定量盐酸后开始产生气体,待Na 2CO 3完全反应后气体的量不再增加,正确;C 项,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水的质量减少,故有一部分氢氧化钙会析出,溶质的质量会减小,错误;D 项,在高温的条件下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为: 2CuO +C=====高温 2Cu +CO 2↑ 160 12 128 44

初三化学图像专题

.. 化学专题——化学图像专题 一、金属与酸反应类型 1.室温下,等质量的镁片和铝片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m) 与时间(t) 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2.用相同质量的镁、铝、锌,分别跟足量的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反应情况用下列图线表示,纵坐标是氢气的质量, 横坐标是反应时间,其中图线正确的是 3.过量的Mg 、Zn、Fe 三种金属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放出H2的质量w 与时间t 的关系曲线正确的是 4.等质量的三种金属a、b、c 和相同浓度的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都生成+ 2 价金属的硫酸盐,其反应情况如右图所示,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金属活动性顺序相对原子质量大小排序 A ab>c B aa>c C a>c>b c>b>a D a>c>b a>b>c 5.如图表示等质量的金属Mg 和Al 分别与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X 表示反应所用时间,Y 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 Al B. X 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Y 表示反应所用时间 C. X 表示滴加稀硫酸的质量,Y 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Y Mg D.X 表示参加反应的金属的质量,Y 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 二、溶液酸碱度的变化 X 6.将一定浓度的硫酸加水稀释,下列图像可能符合的是(m 为加水的质量) 7.下列各图能表示18.25g 质量分数为2% 的盐酸与20g 质量分数为2% 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是 ;..

.. 8.下列溶液通入气体后与下图中的曲线变化相符的是 A .氯化钠溶液中不断通入氯化氢气体B.澄清石灰水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C.盐酸中不断通入氨气D.碳酸钠溶液中不断通入氯化氢气体 9.在进食过程中与进食后时测定唾液的pH,发现进食开始至10 分钟,唾液的酸性逐渐增强;10 分钟至40 分钟,酸性逐渐减弱。下列符合此事实的图像是() 10.某种药片的有效成份中的氢氧化镁能减缓胃酸过多引起的疼痛,在氢氧化镁与胃酸作用的过程中,胃液pH 变化的情况是 PH PH PH PH 时间时间时间时间 A B C D 三、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 11.有质量相等的两份氯酸钾,只向其中一份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同时放在两只试管内加热。下列有关放出氧的质量 (g)与反应时间(t )的关系图象(图中 a 是纯氯酸钾的曲线, b 是混有二氧化锰的曲线)中正确的是 A. B . C . D .四、质量守恒定律型 12.镁带在耐高温的密闭容器( 含空气) 中加热,下列图示中能正确表示容器中所盛物质质量变化的是 13.红磷在密闭容器(含有空气)内燃烧,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原物原元 子质子素 种质个种 类量数类 时间时间时间时间 五、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型 15. 农业上常用饱和的食盐水选种。在室温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饱和食盐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有少量固体析 出。对此过程的描述,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

(完整)初中化学图表型计算题+答案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图形类计算题 1、 用“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得的纯碱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为测定某纯碱样 品中碳酸钠的含量,小明称取该纯碱样品3.3g ,充分溶解于水中,再滴加氯化钙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求: (1)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2)所加入氯化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 已知Na 2CO 3的水溶液呈碱性,在一烧杯中盛有20.4g Na 2CO 3和NaCl 组成的固体 混合物。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分数为10%的稀盐酸。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 点时,烧杯中溶液的pH_____7(填>、=、<)。 (2)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A 点时,烧杯中为不饱和溶液(常温),通过计算求出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 将29.1g 由NaCl 和BaCl 2组成的固体混合物溶解于94.2mL 水中( =1g / cm 3 ),向所得溶液中滴加质量分数为14.2%的Na 2SO 4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下图是所加Na 2SO 4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的关系图,计算: (1)生成沉淀的质量是多少? (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4、 刘明用石灰石(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 碳,在准备将反应后的废液倒进废液缸时,发现实验桌上有一瓶未知质量分数的Na 2CO 3溶液,他决定利用该废液,测定Na 2CO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他将废液过滤,然后向废液中慢慢滴加Na 2CO 3溶液,加入Na 2CO 3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在加入Na 2CO 3溶液的过程中,开始时没有发现沉淀生成,说明滤液中 的溶质除含有CaCl 2外,还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Na 2CO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高中化学图像图表专题复习

高中化学图像图表专题复习 一、图象题 对于化学有关图象问题,可按以下的方法进行分析: 1、(1)解题思路 ①看懂图象:要一看面(即看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二看线(即看线的走向、变化的趋势),三看点(即看线是否通过原点,两条线的交点及线的拐点),四看要不要做辅助线(如等温线、等压线),五看量的变化(如温度、浓度、压强、转化率、产率、百分含量等的变化趋势)等 ②联想规律:联想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2)分析过程 对于化学平衡的有关图象问题,可按以下的方法进行分析: ①认清坐标系,搞清纵、横坐标所代表的意义,并与勒夏特列原理相结合。 ②紧扣可逆反应的特征,搞清正反应方向是吸热还是放热;体积增大、减小还是不变;有无固体、纯液体物质参加或生成等。 ③看清速率的变化及变化量的大小,在条件与变化之间搭桥。 ④看清起点、拐点、终点,看清曲线的变化趋势。 ⑤先拐先平。例如,在转化率—时间图象上,先出现拐点的曲线先达到平衡,此时逆向推理可得该变化的温度高、浓度大、压强高。 ⑥定一议二。当图象中有三个量时,先确定一个量不变,再讨论另外两个量的关系。 图像类问题是同学们学习离子反应中难点,采用“识图像 想原理 学整合”三步曲解决图像题,能提高解题效率。识图像——指理解图像中横纵坐标表示的含义,曲线和点表示意义;联原理——根据题示信息,涉及到哪些化学反应原理,如化学反应,写出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并与数据结合起来;学整合——在识图像,联原理的基础上,将图像与原理结合起来思考问题,找准切入点。 (一)化学平衡图像 *已知图象判断反应特点 1.符合图象的反应为( )。 A.N2O3(g) NO2(g)+NO(g) B.3NO2(g)+H2O(l )2HNO3(l )+NO(g) C.4NH3(g)+5O2(g)4NO(g)+6H2O(g) D.CO2(g)+C(s) 2CO(g)

(化学)初中化学图像题 pH的变化图像练习题及解析

(化学)初中化学图像题 pH的变化图像练习题及解析 一、化学图像题 pH的变化图像(稀释或中和) 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pH=3的硫酸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B.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不断加入生石灰 C.向盛有相同质量的镁和氧化镁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过量 D.将一定量的木炭放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容器中加热至燃烧 【来源】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向一定量pH=3的硫酸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水是中性液体,溶液中的酸性不断减弱,pH增大,但溶液始终是呈酸性,图中的pH曲线无限接近7,不可能等于或大于7,不符合题意; B、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不断加入生石灰,生石灰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导溶液中的溶剂不断减少,氢氧化钙不断析出,溶液中的溶质不断减少,曲线不断降低,不符合题意; C、向盛有相同质量的镁和氧化镁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过量,根

据方程式22Mg+2HCl=MgCl +H 和22MgO+2HCl=MgCl +H O 对比可知,参加反应的盐酸与生成的氯化镁的质量比都是73:95,也就是说参加反应盐酸的质量相同,生成氯化镁的质量也相同,曲线在同一线上。设相同质量的镁和氧化镁的质量为M ,则镁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的质量为95M 24 ,氧化镁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镁的质量为95M 40 ,因为95M 24>95M 40 ,所以镁的曲线要比氧化镁的曲线高,符合题意; D 、将一定量的木炭放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容器中加热至燃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总质量等于生成物总质量,曲线是水平,不符合题意。故选C 。 2.向一定量的硫酸溶液中,分别加入足量的水、金属锌、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 A .加足量水 B .加足量锌 C .加足量氢氧化钠溶液 D .加足量氯化钡溶液 【来源】2013届四川省达州市中考模拟化学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详解】 A 、对酸用水进行稀释,不可能稀释成碱,所以pH 值不会超过7,故A 错误, B 、活泼金属和酸接触就会放出氢气,所以起点应该从零开始,故B 错误, C 、硫酸的溶质质量是不变的,不能从零开始,故C 错误, D 、氯化钡和硫酸接触就会生成沉淀,当硫酸反应完后,沉淀量就不变了,刚开始逐渐增加,后面就成水平线了,故D 正确。 故选D 。 3.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加水稀释pH=3的稀盐酸的是

2019年高考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平衡图像专题

化学平衡图像专题 1.对反应2A(g)+2B(g)3C(g)+D(?),下列图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依据图①,若t1时升高温度,则ΔH<0 B. 依据图①,若t1时增大压强,则D是固体或液体 C. 依据图②,P1>P2 D. 依据图②,物质D是固体或液体 【答案】B 2.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A. 图甲表示放热反应在有无催化剂的情况下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B. 图乙表示一定温度下,溴化银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其中a点代表的是不饱和溶液,b点代表的是饱和溶液 C. 图丙表示25℃时,分别加水稀释体积均为100mL、pH=2的一元酸CH3COOH溶液和HX溶液,则25℃时HX的电离平衡常数大于CH3COOH D. 图丁表示某可逆反应生成物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由图知t时反应物转化率最大 【答案】B 3.—定条件下,CO2(g)+3H2(g)CH3OH (g)+H2O(g) △H=-57.3 kJ/mol,往2L 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2和3 mol H2,在不同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①、反应②与反应③,相同时间内CO2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如下图所示,b点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点v(正)>v(逆) B. b点反应放热53.7 kJ C. 催化剂效果最佳的反应是③ D. c点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4/3(mol-2.L-2) 【答案】A 4.如图是可逆反应A+2B?2C+3D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随外界条件改变(先降温后加压)而变化的情况,由此推断错误的是 A. 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B. A、B一定都是气体 C. D一定不是气体 D. C可能是气体 【答案】B 5.下图是恒温下H 2(g)+I2(g)2HI(g)+Q(Q>0)的化学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示意图,t1时刻改变的外界条件是 A. 升高温度 B. 增大压强 C. 增大反应物浓度 D. 加入催化剂

初中化学图像题大全

初中化学图形题大全 例1下列四个图像表示四种对应的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 分别加热相同质量的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B 相同质量的镁、锌跟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制氢气 C 在质量一定、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稀硫酸溶液中,逐渐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D 某温度下,在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固体 例2某温度时,有W克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在温度和溶剂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向其中逐渐加入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溶解,有部分固体剩余。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此过程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是。() 例3 温室中的绿色植物受阳光照射生长,昼夜测定温室中二氧气化碳的分量如下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例4将一定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加水稀释,可将下列图像中符合事实的是(m为水的质量,PH表示酸碱度)() 例5 向足量稀硫酸中加入适量的锌粉,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其变化情况的是() 例6 下列四组溶液,当后一种溶液加入到一定量的前一种溶液并稍过量,其溶 液的导电性(用电流强度I表示)与后一种溶液的质量(m)的函数关系 符合右图的是()

A 澄清石灰水碳酸钠溶液 B 硝酸银溶液氯化钠溶液 C 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D 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 例7用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和足量的 盐酸反应情况右图,试判断A物质是 ,B物质是。 例8用相同质量的镁和铁分别和足量的 稀硫酸反应,能正确表示反应情况的图像是下图是, A表示的反应情况,B表示的反应情况。 例9在A、B试管中,装入等质量的氯酸钾后,在B试管中装入少量的高锰酸钾,充分加热致反应完全,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质量和时间的关系图为: 理由,。 例10下列溶液中通入气体或加入物质,溶液P H值与通入气体或加入物质质量 (M)的关系图相符的是: A氯化钠溶液中不断通入氯化氢气体 B 澄清石灰水不断通入二氧气碳 C 盐酸中不断加入氧化钠 D 碳酸钠溶液中不断通入氯化氢气体 例11等质量的A、B、C三种金属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后生成+2价 的硫酸盐,生成氢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图 如右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 A 三种金属原子量是A<B<C B 三种金属的活泼性是A>B>C C 反应消耗硫酸的质量相同 D 反应速度最快的是A,最慢的是B 例12 下列四个图像表示四种对应的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 A 分别加热相同质量的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B 相同质量的镁,锌跟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制氢气 C 在质量一定,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稀硫酸中逐渐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D 某温度下,在不饱和的稀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固体

初中化学图像图表题

中考化学7大题型轻松搞定 题型复习(一)图像图表题 一、题型简介 图像图表题是近几年常考的一类化学试题,常以图像、图片、表格、标签、模型等形式为载体,反映一组或多组内容相关或相似的数据或信息,并借助数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 从题型结构看,图表题主要由“题干”“图表”和“问题”三部分组成。从试题内容看,该类试题反映一组或多组内容相关的数据或信息,题干和图表相互补充,题干是图表的解释说明,图表是题干的直观表现。 二、方法指导 解答图像图表题时,重在理解图表的含义,通过阅读有用的信息或数据,然后将所学知识与图表信息结合起来,即可进行解答或计算。 题型之一函数图像型 解答此类题时,要结合题目所给条件,应首先分析图像的变化趋势,分析图像时要做到“五看”:看坐标、看比例、看起点、看终点、看特点;要重点关注图像的横纵坐标、图像的起点和图像的拐点。由图像表示的意义与化学知识结合起来,找出图与化学反应的量的关系,列出方程式或列出变量与函数的关系,或依据图像走势分析作答。 例1(2014·南充)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错误!B.向H2SO4、MgSO4混合 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错误!错误! 思路点拨:A.根据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质量关系来分析;B.根据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会生成硫酸钠,硫酸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会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镁沉淀,对溶液的pH进行解答;C.根据催化剂的作用来分析;D.根据不饱和溶液向饱和溶液转化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来分析。 根据曲线的横、纵坐标轴的说明,图像的起点、走势、拐点以及最后的落点的意义,判断曲线所表示的变化关系,是正确答题的根本。 1.把等质量的X、Y、Z、M四种金属分别加入到同体积、同浓度的足量稀盐酸中,再把X加入到Z(NO3)溶液中,M加入到YNO3溶液中。反应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判断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2 A.Z>X>M>Y B.X>Z>M>Y

初中化学专题《图表与图象》(20200810171306)

图表与图象1.下列图象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B.向一定量的稀盐 酸中逐滴滴加水 C.向一定量的氢氧化 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 液中逐滴滴加盐酸 D.将水通电电解一 段时间 2.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用CuFe2O4-x做催化剂,光分解水 制氢气与氧气B.向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加 入硝酸钾 C.向混有少量硫酸的硫酸 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 溶液 D.向一定质量的碳 酸钠溶液中加水 3.下列图像与对应叙述相符合的是() A.向一定量的锌粒中加入稀硫酸B.向pH=3 的溶液中加水 C.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D.向一定量的氯化钙溶液中加入碳酸钾溶液4.下列图像表示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图①表示煅烧石灰石B.图②表示CO2在水中的溶解性

C.图③表示向NaOH溶液只加水D.图④表示将弄硫酸加入水中 5.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电解水B.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和铁粉 C.加热一定质量的离锰酸钾D.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 6.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其中错误的是() A.①表示将一定量的60℃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 B.②表示向相同质量和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过量Cu(OH)2 和CuO 固体C.③表示向一定量的氯化铁和氯化钾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钾溶液 D.④表示向相同质量和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镁粉和铝粉 7.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质量的AgNO3溶液中滴加NaCl溶液B.两份等体积5%的过氧 化氢溶液,向其中一份加 入少量二氧化锰 C.在恒温条件下,将 饱和的KNO3溶液蒸发 适量水 D.向氢氧化钠溶液 中不断加水 8.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变化过程的是() A.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B.电解水生成气体 的体积 C.浓硫酸长期露置在 空气中 D.向空气中部分变质的氢氧 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初中化学之图表图像计算题

9、今年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使用了一种含碳酸钙的“石头纸”:为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称取50g碎纸样品。分别在5只烧杯中进行了实验,实验数据见下表(假设纸张其他成分既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烧杯①烧杯②烧杯③烧杯④烧杯⑤ 加入样品的质量∕g10 10 10 10 10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10 2030 4050 充分反应后生成气体的质量∕g 0.88 1.76 X 3.52 3.52 (1)、表中X的值为;恰好完全反应的烧杯是; (2)、烧杯④中物质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3)、求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10、小明同学将13.9g含杂质的的纯碱样品(碳酸钠与氯化钠的混合物)与90.5g稀盐酸相混合,充分反应,测得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反应时间t/s t0t1t2t3t4t5t6 气体质量m/g00.88 1.76 2.64 3.52 4.4 4.4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钠完全反应后,生成CO2的质量为 (2)请在下面的坐标图中,画出反应是生成气体的质量(m)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 (3)求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Na2CO3+2HCl=2NaCl+CO2↑+H2O)。

二、图像型计算题 1、 (5分)已知 Na2CO 3的水溶液呈碱性,在一烧杯中盛有20.4g Na2CO3和Na CL 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分数为10%的稀盐酸。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 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 点时,烧杯中溶液的p H ____________ 7(填>、=、<=)。 2) 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A 点时,烧杯中为不饱和溶液(常温),通过计算求出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在一烧杯中盛有100gBa Cl2和HCl 的混合溶 液,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混合溶液的质量与所滴入 Na2CO 3溶液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在实验过程中,有气体放出,还可以看到的明显实验现象是------------------ 、(2)在实验过程中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为—————— (3)当滴入Na2CO3溶液至图中B 点时,通过计算求此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 果精确到0.1%) 3、 (6分)刘明用石灰石(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在准备将反应后的废液倒进废液缸时,发现实验桌上有一瓶未知质量分数的Na2CO3溶液,他决定利用该废液,测定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他将废液过滤,然后向废液中慢慢滴加Na2CO3溶液,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1)在加入Na2C O3溶液的过程中,开始时没有发现沉淀生成,说明滤液中的溶质除含有CaCl 2外,还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N 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烧杯 中 溶液的质量/g 0 106212滴入Na 2CO 3溶液的质 A B

完整word版,2018初三化学图像题专题

初三化学(图像) 1.等质量的稀硫酸分别与足量的镁、铁、锌三种金属反应,下列图像能正确生产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之间关系的是() 2.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B.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C.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D.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3.质量相等的两份氯酸钾,其中一份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分别同时加热,放出氧气的质量(y)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4.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下列图像不能正确 ....描述其变化过程中量的关系的是() 5.有X、Y、Z三种金属,小刚对它们的金属活动性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表所示:能反应的记为“√”,不能反应的记为“—”,无标记的表示未做该实验。则它们的 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A.Z > Y >X B.Y > Z > X C.Y > X >Z D.X > Y > Z 6.金属与人类生活、生产密不可分。 (1)我国多使用铁锅炒菜,这是利用了铁的性质; 专家建议市民多食用动物肝脏、芹菜等食物,这些食物富含铁,可减少缺铁性 贫血疾病的发生,这里的“铁”是指(填字母)。 A.原子B.元素C.单质D。分子 (2)清末铝制艺术品至今保存完好,艺术品未被锈蚀的主要原因是(填字 母)。 A.铝不易被氧化B.铝的金属活动性比较弱 C.铝表面的氧化膜具有保护作用 D。铝是银白色的固体金属 (3)图1为金属与过量盐酸反应的关系图,其中A、B两条直线分别代表镁、 铁、锌三种金属中的两种。 参加反应的物 质 X Y Z X(NO3)2溶液√ Z(NO3)2溶液√ 稀盐酸—√ 图1

高三专题复习_化学平衡图像(带答案)

化学平衡图像 1.在A (g )+B (g )=C (g )+D (g )的反应体系中,C 的百分含量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若反应分别在400℃和100℃下进行,所得曲线分别为Q 与P ,则正反应是放热反应的图为( ) 2.如图所示,反应2SO 2(g )+O 2(g )2SO 3(g );△H <0,在不同温度、不同压强(P 1>P 2)下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中SO 3的体积φ(SO 3)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应为( ) 3.用来表示可逆反应:2A (g )+B (g ) 2C (g )(正反应放热)的正确图象是 下图中的( ) 4.对于可逆反应:A 2(g)+3B 2(g) 2AB 3(g)(正反应放热),下列图象中正 确的是( ) 5.T ℃时,A 气体与B 气体反应生成C 气体。反应过程中A 、B 、C 浓度变化如图(Ⅰ)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分别为T 1和T 2时,B 的体积分数与时间的关系如图(Ⅱ)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在(t 1+10)min 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 . t 1+10)min 时,保持容器总压强不变,通入稀有气体,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 .T ℃时,在相同容器中,若由0.3mol·L —1 A 0.1 mol·L —1 B 和0.4 mol·L —1

C反应,达到平衡后,C的浓度仍为0.4 mol·L—1 D.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且A的转化率增 大 6.已知可逆反应aA+bB cC中,物质的含量A% 和C%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在T1、T3温度时达到过化学平衡B.该 反应在T2温度时达到过化学平衡 C.该反应的逆反应是放热反应D.升高温度,平衡会向正反应方向 移动 7.右图表示反应N 2(g)+3H2(g)2NH3(g); ΔH=-92.2kJ/mol。在某段时间t0~t6中反应速率与 反应过程的曲线图,则氨的百分含量最高的一段时间 是() A.t0~t1B.t2~t3C.t3~t4 D.t5~t6 8.在一定条件下,将X和Y两种物质按不同的比例放入密闭容器中反应,平衡后测得X,Y的转化率与起始时两物质的物质的量之 比n x/n y的关系如图所示,则X,Y的反应方程式可表示 为() A.2X+Y3Z B.3X+2Y2Z C.X+3Y Z D.3X+Y Z 9.可逆反应aX(g)+bY(g)cZ(g)在一定温 度下的一密闭容器内达到平衡后,t0时改变某一外界条 件,化学反应速率(v)-时间(t)图象如右图。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a+b=c,则t0时只能是增大了容器的压强B.若a+b=c,则t0时只能是加入了催化剂 C.若a+b≠c,则t0时只能是增大了容器的压强D.若a+b≠c,则t0时只能是加入了催化剂 10.对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X+Y Z+W,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变化图象如右图所示,则图象中关于X、Y、Z、W四种物质的聚集状态为() A.Z、W均为气体,X、Y中有一种是气体 B.Z、W中有一种是气体,X、Y皆非气体 C.X、Y、Z、W皆非气体 D.X、Y均为气体,Z、W中有一种为气体

最新初三化学图像题 pH的变化图像测试卷(有答案)

最新初三化学图像题 pH的变化图像测试卷(有答案) 一、化学图像题 pH的变化图像(稀释或中和) 1.如图是对实验绘制的相关变化的图形,其中实验结果与图形对应准确的是() A.图①是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B.图②是向硫酸中加水,溶液pH的变化 C.图③是向饱和食盐水中不断加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变化 D.图④是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不断加入锌粉,溶液的质量变化 【来源】2019年广东省粤西地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A 【解析】 【分析】 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钙反应,向饱和食盐水中不断加水,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在没有加锌粉前溶液质量不能是零。 【详解】 A、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钙反应,所以一开始没有沉淀产生,故A正确; B、向硫酸中不断加水pH值不能到7,故B不正确; C、向饱和食盐水中不断加水,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故C不正确; D、在没有加锌粉前溶液质量不能是零,故D不正确。故选A。 【点睛】 向硫酸中不断加水pH值不能到7。 2.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向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中加入大量水

B.向硝酸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钡溶液 C.向两份同体积和相同质量分数的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锌粉和镁粉D.某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晶体 【来源】2013-2014湖北省松滋市中考化学模拟题一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是错误的操作,盐酸中加水溶液的pH不能大于7;B选项是错误的叙述,氢氧化钡沉淀不能从0点开始;C选项是正确的叙述,因为酸反应完金属有剩余,生成的氢气一样多;D选项是错误的叙述,氯化钠不能在一定量的水中无限制的溶解,故答案选择C 考点:酸的性质、饱和溶液的定义 3.向一定量的硫酸溶液中,分别加入足量的水、金属锌、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A.加足量水B.加足量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