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中的潜能问题_张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鲲

谈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中的潜能问题

一、实体

“实体”一词的希腊语原文是ousia,Ousia的一个意义是指能力,另一个意义就是在场者、存在者。除有“实体”(substance)之意义外,还有“本质”(essence)的意思。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范畴和事物都由于实体而存在,因为“实体在一切意义上都是最初的,不论在原理上,在认识上,还是在时间上”。那么实体是什么?前人对此有不同的回答,概括而言,至少有四种:是其所是、普遍、种、载体。这其中,“是其所是”是亚里士多德讨论的重点。由于在事物中形式其实就是它的是其所是,因此,“实体就是内在的形式”。实体是超出普遍可感知的现实,形而上学意义的实体如何可以超过直观的偶性,而成为一切必然性和确定性的基础,则是当实体遇到偶性时所面对的全部问题。当我们从此角度分析潜能在质料与形式之间的作用时会发现,质料正是以潜能的方式等待自己的形式,宛若破茧成蝶。

作为形而上学意义的实体必须解释一个自身的合理性,以及自身如何被定义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在最真实、最原初和最确切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表述,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这里有亚里士多德对实体的五个定义要求:“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一个主体的东西”;“所有的实体,似乎都在表示某一‘这个’”;“实体自身没有对立物”;“实体似乎无更多或更少等程度上的差别”;“在数目上保持单一,在性质上却可以有对立面。”因此,在现实中,很多东西都具有这样的形式和特性,而亚里士多德也通常称它们为实体,这就是,个别物体、质料、形式、种属、本质。

二、实体中几对重要范畴与潜能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五卷中反复说明的“潜能”的定义是:“最原始意义上潜能的主要规定是在他物中或作为自身中的他物的变化的本原”。“实现”是与潜能相对而言的另一种事物存在状态,即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获得了自己本质的事物。“实现”与“现实”二者是有区别的:“实现”重在活动的过程,“现实”则重在完成的结果。

在与潜能和实现相关联的多个范畴中,形式和质料、运动和静止、可能和不可能的应当是相对重要的几对范畴。

1.在形式与质料的层面上看

形式本身就可以一种定义和共性的方式被理解,亚里士多德将事物在本体意义上划分为形式和质料,质料更多的是承担一种潜能,而并非一种实存的固定性。也就是说,潜能也是某种本原,只是这种本原是他者或自身变化的原因,而并不体现在作为存在意义上的实体。这种不是作为非实体性本原体现在,潜能同时是某种状态和能力,而不强调那种存在性和不变性。实现是与潜能相对而言的另一种事物存在状态。作为和潜能的对应的概念,实现同样是在强调有一种运动着的状态和趋势。质料与形式的关系亦即潜能与实现的关系。质料以潜能状态存在着,形式则是实现。质料一旦获得了自己的形式,它就实现出来,成了现实的存在。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这个结果是具有实体性的,作为第一实体的个别事物,通常都是某一潜能和实现的结果,都是一个现实。实现本身则包含了质料和形式。

质料和形式的关系,就是潜能和实现的关系。潜能存在于他物,使得某物具有变化改变的可能。潜能是使某物完美的动作或受动,成为他物或改变他物的原因,但并不是某物的状态,而是他物的能力,实现才是某物自身的状态。因此,当某物被改变并变成他物时,它获得了一种形式,获得了一个现实。完成实现状态,就意味着它“是什么”了,而不再是保持着实现这一状态的质料。因此,形式与个别事物所表述的意义实际上是有很大差距的,形式的引入实际是将实体的表达引向属性。最为个别事物的实体,仅仅具有实存性和指代的作用,虽然具有了不依赖于其他事物的特性,成为独立的主词和不依赖于其他主词的表达,但实际是被动的。它只被述说,而不去述说其他的主词,这种独立性实际

(辽宁人民出版社党办人事处,辽宁沈阳110003)

摘要:实体论是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核心。本文重心不在于探讨亚里士多德实体观前后演变的内在线索,

而是要着重讨论其实体学说中的潜能问题。潜能与实现,质料和形式,正是亚里士多德实体论中的两对重要范

畴。而潜能,更是沟通了质料与形式,连接静止和运动。质料以潜能的方式等待自己的形式——

—就像化茧成蝶

的那一刻,即使化蝶意味着茧的消逝,即使形式的完满同时就意味着完成的终结。但化蝶那一刻的美丽,是只

属于潜能的惊艳。

关键词:实体;潜能;质料;形式;偶性

〔中图分类号〕B5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47(2009)11-0095-02

【哲学百家】

095

2009.11

剥夺了能动性。而当转向形式,形式实际是需要被定义和去定义个别事物的。我们说一个东西是桌子,仅仅是因为我们在看到它之先就知道了什么是桌子,并其它可以充当和类似于桌子形式表述,因此,我们称它为桌子。但现实有可能是,工匠在制作它的时候完全是想制作成为椅子,它只是被塑造成为一个样子,而并不能必然的被塑造为某一个形式。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形式区别于个别事物,作为桌子或者作为椅子被看待对于一个个别事物并没有干涉到它的实存性,而当桌子或椅子被用一种形式的眼光考虑的时候,它是桌子就绝不会是椅子,是椅子就绝不会是桌子。

事物保持着自身的质料和形式,同时蕴含着改变和被改变的可能,也就是潜能的可能性。当事物具有潜能,并处于实现的状态中,它则完全的摆脱了先前的形式,或者干脆先前就只是质料。因此,有潜能就意味着它是质料。同样的道理,当某物处于实现的状态时,就意味着朝向某种形式变化和改变,就意味着即将变成某种现实,成为他者,成就自己。

因此,质料和形式的关系就是潜能和实现的关系。潜能具有成为他者的能力,质料具有成为某种形式的可能;实现就意味着现实的完成,形式则固定下来使某物成为实体。

2.在运动和静止的状态中

“潜在的事物作为现在存在的现实就是运动”。“运动是能运动东西的现实,并且被那运动的东西所运动。但运动东西的实现活动,不外是把能运动东西的运动潜能实现”。如果说质料是在表述潜能作为状态的那一面,那么运动也就是说潜能的作为能力的那一面。运动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事物具有可运动的潜能,并且潜能在转化为实现的过程,这就是运动的过程,而当运动的状态被改变,就便生成了另一个事物,一个能运动的事物,作为一个现存的现实而存在。

因此,潜能即是运动背后的可能性,一个事物只有具有可运动的潜能,才会具有运动的现实。当然,这里“可运动的潜能”是指一种相对狭隘的运动,也就是在位置和时间这两个范畴中的运动,而并非是在性质上的变化的运动。但这种广义的运动是存在的,广义的变化为依据的运动同样要求具有可变的潜能,而这种可变性就是潜能的全部含义和内容。潜能是在他物中的,或是自身的他物中,这种他物就意味着广义运动的现实,因此,潜能实际还提供一个他物作为运动的现实。运动的能力由自身的潜能提供,运动的现实由他者的潜能提供,潜能实际就是运动本原。

三、潜能的主体推论

实现先于潜能,客体先于主体。我们总是在认识到了客体之后才会伴随地意识到一个主体的存在,但客体之所以能成为客体,同样是由于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潜能与现实也是这样一个逻辑,没有现实就不能意识到潜能的存在,但现实的生成却是潜能作用的结果。潜能具有可能性,主体具有能动性;潜能所在的他物,表现为一种对其形式的渴望,从而在潜能的作用下,成就自身的形式,主体也同样具有这种客体化的欲望,主体不断地将表象自发地综合统一形成对象,并在树立这一对立的客体的同时,将自己的主体地位彰显。

因此,我们推论看到,潜能是一种保有在主体中的能力,和一种潜在的主体。作为潜在主体的潜能,主体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理性,拥有理性的主体,才可能对立客体,拥有理性的潜能才可能自觉的对立实现,对立形式,在形式的必然之外保存偶性。这同时也呼应了亚里士多德对有理性潜能和无理性潜能的划分,也使得潜能与此在dasein拥有更深的渊源,这种有理性的潜能,通过自觉的对立,也就解决了那个如何在必然之外保存偶性的问题。

此后的西方哲学都逃不开主客二元的对立,到了现代西方哲学,尼采、叔本华、海德格尔,同样想消除这样一个对立,但都不同程度地没能达成。潜能与实现的划分,实际打开了这样一扇门,让人们得以对立于自然,得以更大程度地改造和征服自然,得以更大程度地与上帝相似;同时也让人们隔绝在这主客二元的对立之中,困惑和痛苦。

自由的批判和否定精神是形而上学留给哲学最珍贵的遗产,使人永远保持自我创造与自我超越的自由精神。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我们认取哲学为唯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唯一学术”,黑格尔同样说道:“哲学的出现属于自由的意识,在哲学业已起始的民族里必以这自由原则作为它的根据”,“思想必须独立,必须达到自由的存在,必须从自然事物里摆脱出来,并且必须从感性直观里超拔出来。思想既是自由的,则它必须深入自身,因而达到自由的意识。

四、结论:破茧成蝶的美丽

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形而上学像战场,总是在不断的争吵和超越中完善其精益求精。而当一个体系被超越时,他仅剩的意义就是被当作新的形而上学体系的来源为人们所凭吊,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被超越了,却将潜能与实现、形式与质料深深地留在西方哲学精神之中。

潜能是翅膀,让运动得以飞翔;是方向,让质料向形式启航;是破茧成蝶的美丽,让人类保有希望。■

参考文献:

[1]汪子嵩,王太庆编.陈康论希腊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苗力田编.亚里士多德选集·形而上学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吴寿彭译.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熊伟主编.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王路.“是”、“所是”、“是其所是”、“所是者”——

—关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几个术语的翻译[J].哲学译丛,2000(1).

[8]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笺注[J].哲学研究,1999,7(2).

[9]徐开来,刘玉鹏.论亚里士多德对形式的不同规定及其相互关系[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0]张有.试述亚里士多德潜能与现实的思想[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作者简介]张鲲,女,辽宁沈阳人,辽宁人民出版社党办人事处副主任。

责任编辑:烨子

【哲学百家】

096

2009.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