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性话语分析_综述与前瞻_徐鹰
批评性话语分析述评

结论
当然,作为一种新兴的分析方法,批评性话语分析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例如,其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还需要不断丰富和创新;在实践应用中,还需要结 合具体语境和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总之,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极具前景的 研究领域,值得我们继评性话语分析
3、意识形态与批评性话语分析
意识形态在批评性话语分析中也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的意识形态影响着人们 的价值观和观念,而这些又通过语言体现出来。批评性话语分析语言如何反映和 传播意识形态,以及这种传播如何影响社会现实。例如,在商业广告中,商家常 常利用意识形态来推销产品,通过塑造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和态度来达到销售目 的。广告中的语言手段,如比喻、暗示和形象等,都是为了将商品与积极的意识 形态起来,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权力关系与批评性话语分析
2、权力关系与批评性话语分析
权力关系在批评性话语分析中占据重要地位。语言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和权 力关系直接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结果。批评性话语分析语言如何反映和塑造 权力关系,以及如何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影响。例如,在政治演讲中,权力关系的 体现尤为明显。演讲者通过语言手段,如选词、语气和修辞等,将自己的观点强 加给听众,从而巩固或改变他们对于某些问题的认知和态度。
4、话语权与批评性话语分析
4、话语权与批评性话语分析
话语权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在一定社会语境中,特定个体 或群体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沟通的权力就是话语权。批评性话语分析如何通过话 语权的争取和行使,来改变不合理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例如,在媒体报道中, 和编辑往往通过行使话语权来传递信息、引导舆论和提高公众意识。他们可以通 过客观报道、揭露真相和批判不公现象等手段,争取公众的支持和改变社会的权 力关系。
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探索人类思维与语言交流的一面镜子人类作为一种社交动物,通过思维交流和语言表达,实现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意见表达等各种功能。
在这个过程中,批评话语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交流形式,常常被用来表达不满、指责和质疑。
然而,批评如何进行、何时合适、如何处理批评等问题,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尝试分析批评话语的特征、影响和应对方式。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批评话语的特征。
批评话语通常具有负面情绪,包括不满、不悦、指责等情感色彩。
这是因为批评往往是针对他人的行为、言论或态度的质疑和否定,而负面的情绪是一种自然的情感反应。
此外,批评话语还具有明确的表达对象和目的。
通过批评,人们希望达到某种目的,比如引起对方的反思、改变其行为、推动社会进步等。
因此,批评话语往往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调整行为的意图。
其次,批评话语对个体和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个体而言,批评话语可能会造成伤害和情绪波动。
由于批评常常以负面情绪为主,当被批评者接收到批评话语时,可能受到情绪上的冲击,失去自信心,产生自我怀疑、自责等负面情绪。
同时,批评话语也可能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有些人可能因为批评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但也有些人可能出于逆反心理而坚持自己的立场,甚至产生相反的行为。
在社会层面上,批评话语还可能引发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
特别是在当今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批评话语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引发较大规模的社会舆论,甚至导致群体对立和冲突。
批评话语的传播还可能导致舆论倾向的形成,从而影响公众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看法和评价。
然而,对于批评话语的合理应对是非常重要的。
在接受批评时,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方式来应对。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客观分析批评的内容,深入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
其次,我们可以主动寻求真实的反馈和建议,以便改进自己的行为和表达方式。
此外,我们还可以积极与批评者对话,了解其关注的问题,从而建立互信和理解。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从批评中汲取经验,实现自我反思和成长。
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
CDA特别强调在分析中对语篇生成、传播和接受的生活 语境和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 在具体分析中,其通常的做法 是: 首先,分析语篇的结构特征并将其与某些生成技巧或过 程相联系; 例如,分析者可以把某语篇对动作名词和被动结 构的大量使用看作是名物化( nominalization) 和被动化( passivization) 这两种言语生成过程在该语篇中的具体体现。 然后,分析者可以论证,这些技巧或过程在具体语境中或许 表达了某种意识形态意义。 最后,还可以进一步论证,这种语言结构和过程背后隐藏的 意识形态意义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对某种社会过程起着介 入或干预作用,例如帮助获得或维护或颠覆某种权力关系。
批评话语分析的原则 Fairclough和Wodak以1985年12月17日BBC第3台播出的 卡尔登对撒切尔夫人的采访为例,阐述了批评性话语分析 在理论和方法上应遵循的八条原则。 1.批评性话语分析关注的是社会问题—对社会发展和矛盾在 语言和其他符号中的表现进行剖析,而不是为了纯语言研 究而分析语言的运用。 2. 话语反映权力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强调权力关系在话 语中的体现。 3. 话语是社会和文化的构成要素—话语与社会文化实际是一 种辩证的同构关系,即互相包含、互相影响。
意识形态
Fairclough则认为意识形态指”那些能够用来建立、保持和 改变社会权力、控制和剥削关系的世界某方面的呈现 ”(Fairclough2003: 9)。 vanDijk也从呈现、社会认知角度界定意识形态。他认为,意 识形态是某一社会群体的社会呈现的基础, 是为该群体提供社会 态度和信仰基本原则和原理的心理结构( vanDijk2004: xvii)。因 此, 从批评角度看, 意识形态表现为不同阶层和群体之间权力和 控制关系在话语中的呈现。这种呈现观点为消除话语的神秘特 征,进而完成其教化和解放功能以及对文本中具体意识形态的解 读奠定基础。
新闻语篇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摘要】批评性语篇分析主要分析新闻语篇,以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
其方法论主要建立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从及物性、情态和转换三个方面分析了英语新闻语篇中的某些形式和结构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
语篇的及物性、转换、情态、谈话描述等的选择体现作者的立场、观点、交际意图和社会语境的影响和制约。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意识形态新闻语篇一、概述批评性语篇分析(CDA)又叫批评语言学、批评性语言研究或语言学批评,是1979年由Fowler、Hodge、Kress、Trew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
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批评性话语分析(CDA)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CDA坚持以语言学为主体,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把语言看作是社会符号的观点,集中分析语篇中语言是如何反映权力关系,分析语篇是如何被人为地用来产生和维持社会不平等关系,揭示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增强人们“批评语言意识”(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提高人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帮助人们对自己作为语篇生产者和接收者而介入的实践有更多意识,以便更好地应付语言对当今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
二、及物性概念功能(包括经验部分和逻辑部分)用来表达新的信息或是给听话者传递一定的未知内容整个及物性系统是概念内容的一部分,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
及物性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
本文提到及物性与传统的及物性有着根本的区别。
传统语法中的及物性只是句法上的区别,即动词带宾语。
Halliday认为及物性是人们用语言描述现实的基石。
它把人们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描述成各种不同的过程,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
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作者:彭程程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8年第10期【摘要】自批评话语分析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它倡导对语篇进行批评分析,从而揭示了语篇中所隐藏的社会意识形态,进而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
通过对近40年国内外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概述,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话语;意识形态;权力【作者简介】彭程程(1994.08.08-),女,汉族,辽宁长海人,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语篇分析。
一、引言批评话语分析(以下简称CDA)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新分支,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英国出现。
它旨在通过分析表面的语言形式和社会语境来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为了对CDA有更好的了解,进行针对性研究,本文拟对国内外CDA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二、理论研究1.国外研究。
在过去的四十年中,Fowler,Fairclough,van Dijk和Wodak等西方语言学家为CDA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Fowler和Kress在《语言与控制》(1979)一书,首先提出了“批评语言学”的概念,并指出,批评语言学可以成为进行“意识形态研究的有力工具,它可以调节权力与控制的关系”。
Fairclough是CDA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他在《语言与权力》(1989)中提出了的三维框架理论,用于解释语言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1992年,Fairclough认为文本是“话语实践”的产物,发展了话语分析的三个维度,即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
Van Dijk(1995)提出了话语、认知与社会的话语分析三角模式,并试图从认知中解读话语的社会性。
这有助于揭示影响人们话语和思想的隐藏机制,和话语所反映的支配和控制关系。
Wodak(1990)通过对1986年奥地利总统的就职演讲进行研究,从语言和历史背景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对犹太人的偏见。
她表示话语分析应该考虑话语事件产生的所有相关历史背景和信息。
批评性话语分析

一
、
介 绍
自从 2 O世纪 以来学者转到语 言研究在 各种社 会领域 和语言 已经 吸 收了这个关注作为研究社会 的切人点 ,它 已经成为一个显 著的趋势 。有 些 核 心 期 刊论 文 是 关 于 批 评 性 话 语 分 析 应 用 到 特 殊 的话 语 ,但 是 这 是 个 新 的发 展 趋 势 在 国际 语 言学 领 域 。批 评 性 话 语 已经 坚 持 把 话 语 看 做 成社会 实践 的有机组成部分 ,强调社会研究更好 的通过话语 分析 。批评 性话语通过分析语言功能和 已经形成 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调查 意识形态 和 语言 、权力 和意识形态之 间的关 系。同时 ,批评性话语发现 在话语 中的 不同想法包括 等级 观念 ,权力关 系,种族歧视和性别不平等 这些 已经 在 语言 中被标记 和偏见 意识 到的。这个分析通过批评性话语能 表达语言 的 非 客 观性 和特 殊 表 现 。批 评 性 话 语 分 析 在 下面的段落 中 , 批评性话语 的定义 和一些重要 的概念将 会被分 开 介绍 。
一
主义 的理论是被罗杰福勒所影响 。马克思 ,这个学派 的代 表。认为社会 理论应该运行去揭示隐形 的意识形态 ,批评理 论的 目的是 为了去记住容 易忘记 的过去 以至 于去寻求解放和解释解放战争的原 因。这 一方面表 明 批评是为 了揭示社会 的不平等性 ,另一方面是为了改变这个不平等性 。
2 .话语
一
话语在不 同的学科模型有不 同的意思 。语言学把话语 和文本作 为相 同的术语 ,这个前者主要涉及 口语的话语 ,后者主要涉及 书写文本 。社 会学 家和批评分析家是被菲尔克拉夫所影响 的,把话语看作 是特定 阶段 所产生 的陈述并且 紧紧与社会 实践相 联系也 看作为社 会生活 的一部 分。 批评性话语 吸收 了上面 的观点去定义来 自社会实践 的角度 的话语 。根据 批评性话语 ,社会实践是一个社会生活涉及劳动的形式 、身份的认 知和 真实 的呈现 的布局 ,另外 ,它也包括 四种类型 :物质 、社 会 、文化或 者 心理 ,和它是话语在抽象方便 的认知 。
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2142018年39期总第427期ENGLISH ON CAMPUS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文/彭程程【摘要】自批评话语分析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它倡导对语篇进行批评分析,从而揭示了语篇中所隐藏的社会意识形态,进而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
通过对近40年国内外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概述,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话语;意识形态;权力【作者简介】彭程程(1994.08.08-),女,汉族,辽宁长海人,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语篇分析。
一、引言批评话语分析(以下简称CDA)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新分支,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英国出现。
它旨在通过分析表面的语言形式和社会语境来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为了对CDA有更好的了解,进行针对性研究,本文拟对国内外CDA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二、理论研究1.国外研究。
在过去的四十年中,Fowler,Fairclough,van Dijk和Wodak等西方语言学家为CDA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Fowler和Kress在《语言与控制》(1979)一书,首先提出了“批评语言学”的概念,并指出,批评语言学可以成为进行“意识形态研究的有力工具,它可以调节权力与控制的关系”。
Fairclough是CDA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他在《语言与权力》(1989)中提出了的三维框架理论,用于解释语言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1992年,Fairclough认为文本是“话语实践”的产物,发展了话语分析的三个维度,即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
Van Dijk(1995)提出了话语、认知与社会的话语分析三角模式,并试图从认知中解读话语的社会性。
这有助于揭示影响人们话语和思想的隐藏机制,和话语所反映的支配和控制关系。
Wodak(1990)通过对1986年奥地利总统的就职演讲进行研究,从语言和历史背景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对犹太人的偏见。
她表示话语分析应该考虑话语事件产生的所有相关历史背景和信息。
批评话语分析发展综述

批评话语分析发展综述作者:王惠美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18期批判语言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其思想来源于当时出版的《语言与控制》(Fowler et al.,1979)和《语言作为意识形态》(Kress & Hodge,1979),这两本书也标志着批判语言学初步理论的诞生。
(田海龙,2006)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努力逐渐丰富了这一原则,使之成为今天的理论,本文将从一些主要方面对批评语言学进行回顾,并从作者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
学术渊源在批判语言学概念形成之前,语言学的主流领域被索绪尔的结构主义和乔姆斯基的精神主义所占据。
索绪尔最有贡献的方法是建立一个二元对立系统的模型,他用这个系统对语言图像和语言角色进行分类,然后在两个对立元素之间作出偏好,将他的研究集中在语言和言语、意符和能指、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上。
但是他的方法的形式只是停留在一个静态的层面上,在他的符号理论中,以能指和能指为例,声音成为“能指”的一部分。
有了声音和图像,重印了一种现实;而这个概念就变成了“有意义的”,代表了一种可能性。
他认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仍然是直线的,但是,如果我们在这里采用一个相当普通的情况,想象有人在一张纸上画了一个红点,看到它的人会认为它是一个目标,但画它的人可能实际上想表达一个红色瓢虫,然后在一个第二,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同意这个人,因此红点影响了这些人的思想。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严格对立”所指的和能指实际上是在一个动态的关系中,它们可能对另一个有影响。
而另一位主导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则将语言分为两部分,即能力和表现,能力是人们内心的东西,是稳定的,使说话者能够产生和理解语言,而表现是不稳定的,往往受到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他认为语言学家应该只学习语言。
能力,为了发现一个理想的演讲者对他的母语的了解。
批判性语言学作为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产物,针对其语言使用和话语分析的不足,采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将语言视为人们可以选择的一个系统,任何选择都受到社会因素的限制,并传达一些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 鹰,武建国
( 华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摘 要: 在“语言转向”和“话语转向”等革命性大背景下,批评性话语分析越发受到关注并成为我们研究社会的
有效方法。本文首先评述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基本理念、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简要
瞻望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发展动向,希望能够加深我们对这一研究领域的认识。
图1
① 这里的“超学科”( transdisciplinary) 不同于“多学科”( multidisciplinary) 和“跨学科”( interdisciplinary) 。“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只是将两 个或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入到一个研究中; 而“超学科”则更深入了一步,它通过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对话,彼此将对方的合理内核 吸收到自己的研究之中并发展出自己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有关三者更详细的区别请见 Fairclough[10]和 Chouliaraki & Fairclough[11]。
( 一) Fairclough 的话语实践分析框架
在寻求一种比较全面的话语分析模式的过程 中,为了将语篇导向的话语分析( textually - oriented discourse analysis) 与社会导向的话语分析 ( socially - oriented discourse analysis ) 结 合 起 来, Fairclough[7],[9]提出了他的话语三维概念模式,具体图 示如下:
第1 期
徐 鹰 等: 批评性话语分析: 综述与前瞻
87
上图表明,话 语 在 不 同 时 候 可 以 被 看 作 是“语 篇 ” ( text) 、“话语实践”( discursive practice) 或“社会实 践”( social practice) ,语篇是话语实践的产物,而话 语实践往往又受到一定社会实践条件的制约。在语 篇这一维度,Fairclough 主要借用 Halliday 的系统功 能语言学,着 眼 于 分 析 词 汇、语 法、衔 接 与 连 贯、 以及语篇结构; 在话语实践这一维度,他主要借用 Foucault 的 话 语 秩 序 ( the order of discourse ) 和 Pêcheux 的话语互文场( interdiscourse) ,着眼于分析 语篇的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 与篇际互文性( interdiscursivity) ①; 在社会实践这一维度,他主要借用 Althusser 的意识形态理论和 Gramsci 的霸权理论展 开分析。后来,Fairclough[3]98 又提出了批评性话语 分析的三个相应维度: ①语篇分析,也即描写语篇 的形式结构特征; ②过程分析,也即阐释语篇与话 语交际过程的关系; ③社会分析,也即解释交际过 程及其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
收稿日期: 2011 - 10 - 24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当代汉语大众语篇中的篇际互文性研究”( 12YJC740114) ,广东省哲学 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汉语语篇中篇际互文性的语用学研究”( 08K - 0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说明类体裁的 认知推理模式构建和应用研究”( x2wyD210663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滚动支持项目“全球化背景下的篇际互文性研 究”( x2wyD2117910)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徐 鹰( 1979 - ) ,男,江西南昌人,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话语分析、文体学、语言测试研究。本文通讯作者 为武建国( 1976 - ) ,男,山西孝义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话语分析、文体学、语用学研究。
3) Consider whether the social order in a sense needs the problem. 4) Identify possible ways past the obstacles. [DA] 5) Reflect critically on the analysis ( 1 – 4) . 其中 2) c) 和 4) 属于话语分析,而其它步骤属于社 会实际问题分析。不难看出,这一分析框架囊括了 语篇分析、过程分析、社会分析、实际问题分析以 及分析者对某一问题的反思。它从某一社会问题出 发,并 通 过 确 定、消 除 解 决 问 题 的 障 碍 来 完 成 分 析,可以说,这一分析框架在吸收三维模式思想的 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更加致力于解决实际社 会问题,这也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初衷相吻合。但 是,由于其过多地依赖分析者的判断和反思,整个 分析过程显得较为主观、抽象。
众多学者将这一三维模式看作 Fairclough 批评 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笔者觉得这一观点稍有偏 颇。事实上,直到 1999 年,为了通过批评性话语分 析解决实际社会问题,Chouliaraki & Fairclough[11] 才明确地提 出 了 批 评 性 话 语 分 析 的“五 步 走 ”分 析 框架,具体如下: 1) Focus upon a social problem which has a semiotic aspect. 2) Identify obstacles to it being tackled,through analysis of
1) 批评性话语分析所关注的是社会问题; 2) 权力关系可以在话语中体现出来; 3) 话语可以建构社会和文化; 4) 话语承载着某种意识形态; 5) 话语与历史密切关联,话语不可能独立于历 史而存在; 6) 语篇与社会的关联是间接的,其间存在一定 的媒介; 7) 话语分析是解释性的,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基本理念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主流的话语分析相对,为我 们的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或思维模式。它
将语言视为一种社会实践,着眼于语言与权力的关 系,主要研究社会权力滥用及不平等性是如何在社 会政治环境中通过语言来实现的,以期理解、揭露 并最终消除这种社会不平等现象。[2]这里的“批评” 一词更多是指将事物之间隐性的相互关系揭示出 来。[3]为了更加确切地理解语言是如何建构和传播 知识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家们不仅强调跨学科研究 的重要性,大 量 吸 收 语 言 学、文 学 评 论、社 会 学、 哲学等不同学科的合理内核,而且遵循一定的基本 原则,如 Fairclough & Wodak[4]271 - 280 就曾经总结出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八大原则:
第 15 卷 第 1 期 2013 年 2 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语言·文学·
批评性话语分析: 综述与前瞻
Vol. 15 No. 1 Feb. 2013
义观、Habermas 关于规范和民主政治的论述、Foucault 的话语观和权力观、Bourdieu 对语言、文化和 社会的论述、Giddens 的结构化理论( theory of structuration) 和 当 代 社 会 本 体 论 ( holistic view ) 、以 及 Bakhtin 的对话理论等。
a) the network of practices it is located within b) the relationship of semiosis to other elements
within the particular practice( s) concerned
c) the discourse ( the semiosis itself) [DA] - structural analysis: the order of discourse - interactional analysis - interdiscursive analysis - linguistic and semiotic analysis
总之,批评性话语分析源于批评语言学,但又 高于批评语言学。其实质性的区别就在于批评性话 语分析认为语言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媒 介把二者联接起来,而且批评性话语分析有非常广 泛的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基础。
四、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
如前文所述,语篇与社会之间是通过一定的媒 介联系起来的,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即是 研究语言使用和社会实践之间的媒介关系。[12]69 - 70 由 于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媒介,批评性话语分析 也就 出 现 了 不 同 的 理 论 框 架 和 研 究 路 径。Bell & Garrett[13]7 也曾提出最好将批评性话语分析看作是一 种包括不同研究路径的话语分析视角。下面,我们 总结几种比较重要的研究路径和相应的理论框架:
86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第 15 卷
不同的理解; 8) 话语是一种社会行为。 这八大原则为批评性话语分析后来的发展定了
基调,构成了这一领域的基本理念。
三、历史沿革: 从批评语言学到批评 性话语分析
国内学者常将批评性话语分析和批评语言学 ( critical linguistics) 混为一谈,笔者认为并非这么简 单。事实上,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在批评语言学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们二者之间又有着根本的区 别。批评语言学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它的 理论基础是 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受 Halliday[5]的影响,批 评 语 言 学 家 们 认 为 语 言 在 使 用 过 程中可以完成三大纯理功能: 意念功能、人际功能 和语篇功能。语言是社会实践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有 机部分,有其特定的意识形态基础。[6]188 - 189 但批评 语言学家们认为语言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是 直接而固定的,二者之间不存什么媒介。
十年之 后,也 即 到 了 二 十 世 纪 八 十 年 代 末, Fairclough[7]和 Wodak[8]等许多学者逐渐意识到了 批评语言学的种种缺陷,例如,尽管批评语言学在 语法和词汇等方面做出了一定深度的分析,但未能 关注到互文性等宏观层面的语篇特征,分析过程也 因仅仅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而显得比较僵化,而且 也未能充分 考 虑 到 读 者 的 阐 释 行 为。后 来,Fairclough[9]28 - 29 进一步指出了批评语言学的三大缺陷: ①批评语言学过多地将语篇视为静态的产物而很少 顾及它的生成和阐释过程; ②批评语言学单方面强 调话语在再现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过程中的作用, 殊不知话语也是社会斗争的载体,话语的变化其实 也属于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的一个方面; ③语言与 意识形态的接口过于狭窄。在意识到批评语言学的 这些缺陷后,批评性话语分析家们在借鉴语言学理 论的同时更多地从社会学和哲学理论中汲取养分, 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地做出了跨学科( interdisciplinary) 和超学科①( transdisciplinary) 研究。批评性话语 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大量吸收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 批评理论、Althusser 和 Gramsci 的新马克思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