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话语分析与政治语篇翻译

合集下载

英语中政治委婉语的批评话语分析——从合作原则角度

英语中政治委婉语的批评话语分析——从合作原则角度
二 、 治 委婉语 与 合作 原则 政

委婉 语和 政治 委婉 语
“ 委婉 语 ”E p e s 在 《 方 文 体 学 词 典 》 ( uhmi m) 西 的定 义 是 : 从 “ 的说 法”w l sek 的希腊 语衍 生 而来 , 好 ( e - pa) l 意思 是用 不 冒犯人
或悦人 的表 达方式 来 代 替 唐 突 、 俗 或 禁 忌 的 言 辞 。根 据 李 国 粗
南 (00 的考据 : 婉” 仅 是 一 种修 辞 方 式 , 20 ) “ 委 不 更是 一 种 语 义 手 段 , 人类 表达 思想 的一 种普 遍方 式 。在 实 际生 活 中 , 婉 语 广 是 委 泛运用 与各 个 方 面 , 如生 老 病 死 、 贫穷 、 罪 、 泄 、 告 、 业 、 犯 排 广 职 战争 、 以及 学校 中教 师对 学生 品行 、 性 成绩 的评 价 等 。
既然委婉是可以脱离人的自然语言而独立存在的全人类普遍有效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那么就可以引入话语分析的方法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委婉这种思维和认知方式比如说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清楚是什么社会什么政治因素使人们说委婉语
聊 城大 学 学报 f 会科 学版 ) 社
21 0 0年第 2期
英语中政治委婉语的批评话语分析
于 委婉 语这 一 手段 。] 在 国际事 务 中 委婉 语 能在 一 定 程 度 上 [( 4
系 。] 。 _ l 1 它通 过联 系相关 的历 史 与社 会 语 境 , 示 语 篇 中所 隐 ( 揭
含 的意识形 态领 域 的控 制和统 治关 系 。批评 话 语 分析 的主要 目 的在 于增 强人们 的“ 言 意识 ”1 gaea a ns), 高他 们 语 ( nug w r es 提 a e 对语 言运用 的鉴 赏 和批评 能力 。

《2024年《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_多模态视角概述》(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范文

《2024年《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_多模态视角概述》(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范文

《《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_多模态视角概述》(节选)翻译实践报告》篇一《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_多模态视角概述》(节选)翻译实践报告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视角概述翻译实践报告(节选)一、引言批评话语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在多模态视角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通过节选翻译实践报告的形式,详细介绍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并从多模态视角出发,探讨其应用与价值。

二、翻译任务概述本次翻译实践的对象是一篇关于“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视角概述”的英文文献。

原文涵盖了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多模态视角的引入、以及二者的结合方式等核心内容。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深入理解原文,准确传达原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三、翻译前准备在进行翻译之前,译者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熟悉原文内容,理解批评话语分析和多模态视角的概念及其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

其次,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相关术语和表达方式。

最后,确定翻译工具和辅助手段,如词典、术语表、在线翻译工具等。

四、多模态视角下的批评话语分析在多模态视角下,批评话语分析不仅仅关注文本内容,还关注文本以外的其他元素,如图像、声音、动作等。

这些元素在传达信息时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丰富文本的内涵和意义。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关注这些元素,尽可能地还原原文的语境和意图。

五、翻译实践过程1. 理解阶段:译者需深入理解原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2. 表达阶段: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技巧,将原文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

3. 校对阶段:对翻译结果进行反复校对,确保译文准确无误。

4. 审校阶段:请专家或同行对译文进行审校,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六、翻译实践中的难点与解决方法1. 术语翻译: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大量专业术语。

为确保术语翻译的准确性,译者需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确定术语的准确含义。

2. 文化背景差异:原文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可能与中文文化有所不同。

为避免误解和歧义,译者需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从中文读者的角度出发,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解释。

从批判性话语分析视角看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

从批判性话语分析视角看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从批判性话语分析视角看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路庆波【摘要】本文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7年3月5日在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为例,以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对报告原文本和英文译本进行转换系统的对比研究,从而揭示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及其在政治语篇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批判性话语分析 政治语篇翻译 政府工作报告批判性话语分析,简称CDA(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最初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为新的研究视角进入话语分析领域,它是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语言学的基础,主要探讨的是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

因而批判话语分析“一开始就带有其政治使命去改变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不均衡状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

在政治语篇翻译的过程中,忠实于原文是一个基本要求,但事实上,政治语篇的翻译也受到了翻译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因而与原文存在一定的区别。

而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

人类在出现社会、产生文化的同时也就产生了意识形态。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的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

本文以李克强总理所作2017年政府报告为例,探讨批评性话语分析对政治话语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

以下将从情态传播的圈子为3时,按下Set Up和Go,连续传播3.结果分析。

比较1:初始变量的不同。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谣言的传播模型中,最终结果相同,整个的界面被红色填充即说明了一点即系统内的所有人都被谣言传播。

1.3两组图,谣言触发的三种方式,一为由一位开始(setup-one),二为随机数目的人开始(setup-random),其中随机数目的人开始传播速率最快,7.2就达到了50%,并且successive differences最高,达到935,由于初始变量的不同,整体传播速度也是不同的。

政治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

政治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

政治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隐喻的批评性分析主要是以批评隐喻分析理论为框架,分析语篇(特别是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揭示隐喻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力关系。

通过对肯尼迪就职演说中出现的隐喻进行识别、分析和阐释后发现,演讲中所采用的概念隐喻主要集中在冲突、旅行和身体三个方面。

隐喻可以有效地激发听众的内心情感,更容易接受肯尼迪政府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从而帮助演讲者达到既定交际目的。

一、引言政治性演说词被认为是一种形式特殊的文体,尽管是一种口头表达的语言,但带有极其浓重的书面语特点。

不可否认,总统就职演说属于政治性语篇,是被总统用来宣扬本届政府的政治立场和外交政策的一种有力工具。

传统语篇分析的研究焦点主要围绕词汇语法层面的意义表达现象,而无法解释文本构建过程中的话语选择现象,更不能深入分析话语选择背后的决定因素及其产生的效果。

用隐喻表达思想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既是修辞手段也是思维方式,也正是一种有意识的话语选择。

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Lakoff和Johnson曾经指出“隐喻普通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语言中,更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我们所依赖的概念本身就是隐喻的。

”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是构建话语框架的重要手段,其实质更是演说者实施话语霸权和文化霸权、灌输和宣扬其价值体系的主要工具。

Wilson认为隐喻在政治语篇中可以完成特定的交际目的,同时有利于解释政治主张,从而唤醒听众的认同感。

因此在阅读一些政治语篇时,应采用批评隐喻分析方法,针对出现的隐喻,进一步剖析这一语言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战略,有助于深刻理解该类语篇和提高思辨能力。

二、批评隐喻分析隐喻的批评性分析其实属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范畴。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的主要任务就是透过语言的表面形式,从多个角度分析意识形态、社会结构、权力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批评隐喻分析恰恰是以隐喻为出发点,分析研究隐喻与其背后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等之间的关系。

《2024年《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_多模态视角概述》(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范文

《2024年《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_多模态视角概述》(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范文

《《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_多模态视角概述》(节选)翻译实践报告》篇一《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_多模态视角概述》(节选)翻译实践报告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视角概述翻译实践报告(节选)一、引言批评话语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对于理解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权力关系和社会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在多模态视角下,批评话语分析更是将文本、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模式纳入分析范畴,从而更全面地揭示话语的深层含义。

本报告将就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的翻译实践进行概述,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翻译工作提供参考。

二、翻译任务概述本次翻译实践的对象是一篇关于“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视角概述”的原文。

原文主要探讨了批评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其在多模态环境中的应用。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关注多模态信息的转换,包括文本翻译、图像翻译以及声音元素的转述等。

三、翻译过程与方法1. 文本翻译:在翻译文本时,首先要理解原文的语义和语境,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其次,要运用翻译技巧,如词义选择、句式调整等,确保译文在语言上流畅自然,同时传达原文的批评性意味。

2. 图像翻译:图像作为多模态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过程中同样需要关注。

需要对原文中的图表、图片等信息进行解读,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并在译文中用适当的图像或文字说明进行转述。

3. 声音元素的转述:对于原文中涉及的声音元素,如录音、音频等,需要在译文中用文字进行转述,描述声音的语调、节奏等信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批评性意味。

四、翻译实践中的挑战与解决策略1. 语义理解:由于批评话语分析涉及复杂的理论知识和意识形态问题,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在遇到不熟悉的术语或观点时,要通过查阅文献、请教专家等方式进行补充学习。

2. 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表述,要结合语境进行适当调整,确保译文在目标语中具有相同的表达效果。

CDA批判性话语分析和翻译学习

CDA批判性话语分析和翻译学习

The schemes of choices made by translator from the array of the lexico-grammatical resources of language can establish the interpersonal meaning.
notions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Halliday considers language use as a communicative event and describes three strands of functional meaning as ideational, interpersonal and textual meaning.
vocabulary, grammatical features or cohesive devices
2. Norman Fairclough
Born:1941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at Lancaster University.
One of the founder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as applied to sociolinguistics. CDA is concerned with how power is exercised through language. CDA studies discourse; in CDA this includes texts, talk, video and practices.
1.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1.Emerged from 'critical linguistics' and developed at the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in the 1970s.

批判性话语分析视域下的政治语篇翻译

批判性话语分析视域下的政治语篇翻译

批判性话语分析视域下的政治语篇翻译作者:江利超丁志斌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25期摘要:本文运用韩礼德(Halliday)的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对《政府工作报告》(2017)的源语和目的语版本进行及物系统、情态系统、主位结构三个层面的个案对比分析,挖掘政治文本翻译过程中隐含的意识形态,达到更好地指导政治文本翻译实践的目的。

关键词:政治语篇翻译批判性话语分析《政府工作报告》1.引言韩礼德的批判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视为其语言学的基础,探讨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韩礼德(1994)认为概念功能是指语言对人们的现实世界及内心世界中各种经历的表达,及物性作为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是语言用来再现世界的基础,主要涉及及物性、语态和作格性,人际功能主要涉及交际者的“角色”,言语功能,语气、情态、语调,而语篇功能则主要涉及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人际功能是指能表达作者(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及他(她)对事物的推断的功能,体现着作者(讲话者)的态度,情态是人际功能的体现形式之一,主观情态反映话语生成者与陈述的亲近性,而客观情态则模糊了个体与团体的观点;语篇功能是指语言将其本身与其使用者所处的情景环境相联系的功能,其典型体现是“主位/信息”(李静,2013:97-98)。

话语是系统化的观点陈述,它的主观性让任何话语都有一定的意识形态。

话语只是语言的外在形式,意识形态才是话语的内容。

因此,看似更公正客观的政治语篇较之于其他语篇而言,既含有政治信息,又隐含着更多的社会动机和政治立场,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批判性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政治语篇翻译政治语篇中蕴含着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对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全球大众媒体的环境中,政治语篇占据了主要地位,是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

政治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

政治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

政治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批评话语分析作为一个学科,并非对传统话语分析的全面否定,而是把自身看作是传统话语分析的延伸和扩展,将语言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直接联系起来,为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以文本为实证基础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改变着人们对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传统认识。

标签:批评话语;实证;认识近来,批评话语分析作为一种语言学新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语言学者的青睐。

批评话语分析通常會以新闻话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着研究的进行,具体对应该研究内容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发展。

批评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新闻语篇的水平提升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促进批评性阅读和批评意识具有传导作用。

因此,批评话语分析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以从这个角度对新闻语篇进行翻译。

本文采取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方法对政治新闻进行分析,试图探索新闻语篇中潜在表现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关系。

通过政府工作报告的研究分析,总结出人称代词,尤其是第一人称复数在拉近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从而总结出有利于交流的沟通方式。

并对中文新闻语篇英译方式进行分析,对新闻语篇的翻译提高进行探索。

二、批评话语分析国内外理论研究1.国外研究批评话语分析也被称作批评语言学,这种研究方法最初由语言学家罗杰·富勒、巩特尔·克雷斯和罗伯特·霍奇所提出,具体理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体现。

由克雷斯和霍奇编著的《语言意识》中提到批评话语分析起源于他们的研究。

在国外有关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大部分是建立在方法论的基础上,研究对象是政治新闻语篇,研究方法是以韩礼德“元功能”理论为基础进行分类、及物性、情态系统和转换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2.国内研究中国语言学家对批评话语分析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在陈中竺发表过一篇论文《批评语言学述评》之后,批评语言学渐渐兴起。

学者辛斌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出版了一本书名叫《批评语言学》,书中对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进行了详细具体的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卷第2期2012年2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Feb.2012Vol.9No.2一、引言随着中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的提高,国际社会也需要更多的关注与了解中国,因此,很多政治语篇如官方文件、领导人讲话等都需要译成外文。

在政治语篇特别是官方政治文件的翻译中,忠实于原文往往是对译者的首要要求,但是政治语篇的翻译过程也不仅仅是语言文本的单纯转换,也会有很多其它因素左右着翻译的过程和结果。

因此本文将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对政治语篇的翻译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

二、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批评话语分析这一话语研究方法最早由R.Fowler 等人在Language and Control (Fowler et al ,1979)一书中提出,是国外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

与主流话语分析(mainstream discourse analysis )不同,批评话语分析主要研究语言形式与权力以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话语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感兴趣。

(丁建新、廖益清,2001:305)批评话语分析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ibid )Fairclough (1995)认为任何话语都可以同时视为一种三维的概念:1.语篇(text ),口语或书面语;2.话语实践(discourse practice ),包括语篇的生成与解释;3.社会文化实践。

话语的这一性质要求话语分析也必须是三维的,一般应包括:1.对语篇的语言学描述;2.对语篇与话语过程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3.对话语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

批评话语分析的这些基本观点要求把语言看作是一个多功能的系统。

而韩礼德(1978)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言结构提出了纯粹功能性解释,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选择的语言形式是由其要实现的社会功能决定的,并提出语言的三大功能为: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 )、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 )和篇章功能(textual function ),在具体的语言形式中这三大功能分别可以通过及物(transitivity )系统、语气(mood )系统和主述位(theme )系统来实现。

因此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自然成了其主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为语篇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具体分析方法。

(辛斌,2005:55-57)在具体的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语篇的分类系统,及物系统,情态系统和转换系统进行分析,从而对整个语篇的意识形态作出有意义的概括。

三、政治语篇翻译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主要关注两个非文学领域。

一个是大众语篇和官方话语,包括政府、行政管理人员、司法官员、商业组织、新闻机构等的话语。

另一个是个人话语,即个人间发生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交谈。

(辛斌,2005:57-58)因此一些官方发言和文件便成为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热点,同样,这些政治性语篇翻译的过程,也是语言和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过程。

虽然原文和译文都代表了本国政府的立场,但是相同的意识形态在不同的语言形式中也会有不同的体现。

本文以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为例,对其中英文本进行分类、转换、情态方面的对比分析,进而说明源语文本与目标语文本中语言形式和功能上的差异与意识形态的体现之间的关系。

(一)分类分类是指用语言赋予外部世界以秩序。

(Fowler et al ,1979:210)语篇的分类系统指语篇对人物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

(辛斌,2005:65)分类系统往往最能反映发话人的世界观,因而也最具有意识形态意义。

认真考察语篇中对核心过程和人物的描述会帮助我们清楚了解发话人的态度和立场。

(辛斌,1996:23)对同一事物选择不同的词来描述,就能反应出说话者的不同态度和倾向性。

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中英文版本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文中有些地方选择了不同的词对同一事物进行描述,并不完全是字对字的直译。

比如,文中有一句“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应的译文是“completed a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for non-working urban residents ”,其中的“城镇居民”被译为“non-working urban residents ”,即“没有工作的城镇居民”,这样的译文向目的语读者传达的潜在意义为我国有工作的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建立,现在要进一步完善的是那些没有工作的居民的医疗保险,表明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并不是刚刚建立而是在之前的基础上更加完善、涵盖的范围更加全面了,这样翻译意在维护我国“以人为本”的国家形象,避免了不必要的误读。

又如,原文中大部分的“我国”在译文中都翻译为“China ”,“我国”是第一人称的口吻,而“China ”则是第三人称,这种变化体现出了说话者与读者之间关系的远近。

批评话语分析与政治语篇翻译———以《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为例汪颖(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摘要: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对政治语篇翻译过程中词语选择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加以探讨,以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为例,主要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方法,对其中英文本进行分类、转换、情态方面的对比分析,进而说明意识形态与政治语篇翻译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政治语篇;翻译;意识形态125··(二)转换英语语篇中的转换主要指名物化(nominalization)和被动化(passivization)的运用。

它们在特定场合具有物化社会历史现象的作用。

即把事物短暂的历史状态表述为永久的自然状态。

名物化是Halliday(1994)所指出的概念隐喻中的一种。

它指的是把句子中的动词和形容词转换为名词和名词词组,从而使名词和名词词组获得动词或形容词的意义而具有名词的语法功能。

名词往往表明事物的永久性特征,而形容词和动词一般是临时的属性(王彦,2009:24)。

语篇中的被动结构具有与名物化相似的功能,通过名物化和被动化的使用,可以体现出语篇的意识形态特征。

在《政府工作报告》的中文版本中,有一些小标题是以动词词组的形式出现的,如:“(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毫不放松地做好“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

(三)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等,在英译本中,这些动词词组都被翻译为名词词组:“1.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macro-control,and spurring steady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2.Striving to do our work related to agriculture,rural areas,and farmers well,and consolidat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agricultural foundation.3. Strongly promoting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of economic growth.”通过使用名词词组代替动词词组,削弱了语篇的动作感和气势,把动作变成了一种存在的状态,增强了话语的状态感。

原文用一系列动作感很强的词组表现了中国政府在过去的五年里所做的工作和付出的努力,在译文中只是描述了一种状态,减弱了原文的气势,加强了话语的客观性,使目标语读者更容易接受原文要传达的意识形态意义。

被动化的使用在译文中也有体现,如:“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在英译本中被翻译成了被动句:“Major breakthroughs were attained in cutting-edge science…Great progress was made in the modernization of…”语篇中的被动结构除了能削弱行为的动作感,还是“主题化(thematization)”的一种手段。

它把表示受事的宾语成分移到句首,充当有标记主位(marked theme)以突出该成分所表达的信息。

(辛斌,2005:80)在这两个句子中,原文中的主动结构变成了被动结构,把“重大突破”“重大成就”放在了句首的位置,这就更突出了这两个词,强调了我国在上述领域里所取得的成绩,强化了原文所要传达的意识形态意义。

(三)情态系统情态系统表达人际功能。

考察语篇的情态系统主要有两个目的:1.弄清说话者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的责任的程度和对未来行为作出的承诺或承担的义务;2.了解说话者对听话者和情景成分的态度,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权力关系等。

在英语里情态动词、人称代词和时态等都可以表达情态意义。

(辛斌,2005:74-75)在语篇中情态可以表达个人的愿望、要求他人承担的义务、对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等(张延续,1998:25)。

本文主要从情态动词这个方面对英汉语篇中的情态意义进行对比分析。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出现“我们要……”这个句型,在汉语的这个句式中,“要”可以表示的意义有:将要、应该或是需要,对应的英语中的情态动词应为:will,should,或是need to。

但是在文中“我们要持之以恒,努力让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这句话却翻译为:“We worked tirelessly to ensure everyone has access to old-age care,medical treatment,and housing.”原文中的情态动词并没有翻译出来,而是译成动词的一般过去时形式。

在译文中原文的情态意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只是对过去事实的一种客观描述,客观性得到了加强。

另外有两个“我们要……”被翻译为“We need to …”,如:“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译为“We need to be more resolute and courageous in carrying out reform”,“need”的使用表明的是说话者的一种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