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缝合技术
外科缝合技术与注意事项

外科缝合基本技术与注意事项缝合是手术中最常用的操作技术之一。
缝合技术是否正确、熟练,不仅体现了手术医生的基本素质,而且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效果及患者的安危。
医学生及低年资住院医师应该熟练掌握缝合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求,强化缝合技术训练。
一、缝合相关的基本概念1.针距缝合时相邻两针之间的距离称为针距。
如腹部皮肤切口缝合的针距一般为1 cm,肠吻合的针距约为0.3 cm。
2.边距缝合进针处与切口(或伤口)边缘的距离称为边距。
如腹部皮肤切口缝合的边距一般为0.5 cm,肠吻合的边距约为0.3 cm。
3.针尖从缝针的顶端延至针体的最大截面之间的一段称为针尖。
针是根据针尖的形状不同进行分类的。
4.缝合方法的分类临床上缝合的方法有很多种,根据缝合后切口(或伤口)两侧的对合状态可将基本缝合方法分为单纯对合缝合、外翻缝合和内翻缝合三大类,其中每一类又根据缝线是否具有连续性而分为连续缝合和间断缝合两种方式。
另外,减张缝合在临床上常常被看作特殊的缝合类型,但根据其采用的不同缝合方法仍可归类于单纯对合缝合或外翻缝合。
将切开的组织的两边缘对正缝合(不内翻或外翻)称单纯对合缝合。
缝合时使组织边缘向外翻转,有利于保证内面光滑及切口的愈合,称外翻缝合。
内翻缝合时使创缘两侧部分组织呈内翻状态以保证缝合外表面光滑避免粘连,多用于胃肠道吻合。
间断缝合是指每缝一针打一个结,以多个独立的线结完成伤口的缝合,此方法的优势在于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每根缝线的松弛或过紧不会影响其他的缝线;缺点是操作费时,所用缝线较多。
连续缝合是指用一根缝线缝合整个切口(或伤口),在缝合的起针和末针各打一结,此方法的优势在于缝合快,节省缝线;最大的缺点是缝线的一处断裂可使整个切口全部裂开。
二、缝针与缝线的选择1.缝线分类与选择按照针尖的形状可将缝针分为三角针、圆针和钝针。
三角针针尖顶端尖锐,针尖的横断面呈三角形,针尖刃部锐利,其锋利程度足以穿过坚韧和难以刺入的组织,主要用于缝合皮肤、韧带等较坚韧的组织,乳腺组织也可用三角针进行缝合。
血管神经缝合术后护理措施

一、术后观察1. 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2. 观察伤口敷料是否干燥,如有渗血或敷料潮湿,应及时更换。
3. 观察患肢远端血液循环,注意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和运动功能。
4. 观察患者有无疼痛、肿胀、感染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
二、体位与活动1. 术后患者应保持平卧位,患肢抬高30°~40°,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2. 术后1~2天内,患者可适当进行床上活动,如翻身、深呼吸等。
3. 术后2~3天,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患者可进行患肢的被动活动,如手指屈伸、握拳等。
4. 术后1周,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患者可进行患肢的主动活动,如手指抓握、捏揉等。
三、伤口护理1. 术后保持伤口敷料干燥,避免污染。
2. 伤口拆线前,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洁伤口,避免感染。
3. 拆线后,患者可使用抗生素软膏涂抹伤口,促进伤口愈合。
4. 如有感染迹象,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抗感染治疗。
四、饮食与营养1. 术后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如瘦肉、鱼类、蛋类、蔬菜、水果等。
2. 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预防便秘。
3. 术后1周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五、用药与治疗1. 术后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止痛药等药物治疗。
2. 术后1周内,给予抗炎、抗凝、抗痉挛等治疗。
3. 如有并发症,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对症治疗。
六、心理护理1. 术后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2. 解答患者疑问,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3. 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七、康复训练1. 术后1周内,进行患肢的被动活动,如手指屈伸、握拳等。
2. 术后2周,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患肢的主动活动,如手指抓握、捏揉等。
3. 术后3周,进行患肢的力量训练,如握力、捏力等。
4. 术后1个月,进行患肢的功能训练,如日常生活活动、工作等。
八、出院指导1. 术后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显微外科技术的基础训练

方法同端端吻合
40%
适应证
五、镶嵌吻合
A
B
练习进针,拔针,打结,剪线
在显微镜下切开,缝合橡皮片
显微外科技术的基本训练
门腔静脉的侧侧缝接
肠系膜上静脉与腔静脉侧侧缝接
六、血管的侧侧缝接
周围神经的缝接技术训练
01
修复断离的周围神经最重要的环节 良好的对合
02
外膜缝接法
01
束膜缝接法
02
联合缝接法
03
周围神经的缝接方法
01
用快刀切断神经或逐渐切断神经瘤至正常部位
02
间断缝合外膜
03
要求:外膜不内翻,神经束不外露
外膜缝接法
切除两神经断端外膜
将相应的神经束或束组搭配
每束缝1-2针,大束缝3针
束膜缝接法
联合缝接法
切断神经同外膜 缝接外膜与相邻的束膜
颈动脉缝合法
05
Part One
尾动脉缝合法
06
Part One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谢谢!
结合前两者的优点
01
联合缝合法
训练显微外科技术是外科医师走向成功的道路
精湛的外科技术,是外科医师成功的关键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03
Part One
大鼠血管缝合的技术操作
04
Part One
1
麻醉
2
将大鼠仰卧位,四肢分开,固定于木板上。
3
腹股沟处脱毛和消毒。
4
在股内侧作一纵行皮肤切口,上端始自腹股沟韧带中点,下至股骨内髁近端,暴露股动脉。
显微外科技术训练要求
端端吻合
端侧吻合
盘端吻合
图文并茂详解各种外科缝合方法

图文并茂!详解各种外科缝合方法单纯缝合法使切口创缘的两侧直接对合的一类缝合方法,如皮肤缝合。
单纯间断缝合:操作简单,应用最多,每缝一针单独打结,多用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腱膜的缝合,尤其适用于有感染的创口缝合。
单纯间断缝合连续缝合法:在第一针缝合后打结,继而用该缝线缝合整个创口,结束前的一针,将重线尾拉出留在对侧,形成双线与重线尾打结。
连续缝合法连续锁边缝合法:操作省时,止血效果好,缝合过程中每次将线交错,多用于胃肠道断端的关闭,皮肤移植时的缝合。
连续锁边缝合法8字缝合:由两个间断缝合组成,缝扎牢固省时,如筋膜的缝合。
两种8字缝合法贯穿缝合法:也称缝扎法或缝合止血法,此法多用于钳夹的组织较多,单纯结扎有困难或线结容易脱落时。
内翻缝合法使创缘部分组织内翻,外面保持平滑。
如胃肠道吻合和膀胱的缝合。
间断垂直褥式内翻缝合法:又称伦孛特(Lembert)缝合法,常用于胃肠道吻合时缝合浆肌层。
间断垂直褥式内翻缝合法间断水平褥式内翻缝合法:又称何尔斯得(Halsted)缝合法,多用于胃肠道浆肌层缝合。
间断水平褥式内翻缝合法连续水平褥式浆肌层内翻缝合法:又称库兴氏( Cushing )缝合法,如胃肠道浆肌层缝合。
连续水平褥式浆肌层内翻缝合法连续全层水平褥式内翻缝合法:又称康乃尔( Connells)缝合法,如胃肠道全层缝合。
连续水平褥式全层内翻缝合法荷包缝合法:在组织表面以环形连续缝合一周,结扎时将中心内翻包埋,表面光滑,有利于愈合。
常用于胃肠道小切口或针眼的关闭、阑尾残端的包埋、造瘘管在器官的固定等。
荷包缝合半荷包缝合法:常用于十二指肠残角部、胃残端角部的包埋内翻等。
半荷包缝合(十二指肠残端下角包埋)外翻缝合法使创缘外翻,被缝合或吻合的空腔之内面保持光滑,如血管的缝合或吻合。
间断垂直褥式外翻缝合法:如松驰皮肤的缝合。
间断垂直褥式外翻缝合法间断水平褥式外翻缝合法:如皮肤缝合。
间断水平褥式外翻缝合法连续水平褥式外翻缝合法:多用于血管壁吻合。
史上完整-手术缝合操作技巧技术大情况总结

史上最全:手术缝合操作技术大总结!缝合(suture)是将已经切开或外伤断裂的组织、器官进行对合或重建其通道,恢复其功能。
是保证良好愈合的基本条件,也是重要的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技术之一。
不同部位的组织器官需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缝合。
缝合可以用持针钳进行,也可徒手直接拿直针进行,此外还有皮肤钉合器,消化道吻合器,闭合器等。
合适的缝线对于减少创伤、对合切缘、精确吻合和避免死腔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损伤部位及组织纤维的排列方式也是决定缝线取舍的重要因素。
缝合材料分为不可吸收性(Nonabsorbable)和可吸收性(Absorbable)。
丝线、棉线、金属丝以及某些合成纤维(Nylon、Prolene等)属于不可吸收性;肠线(Catgut)和某些合成纤维(Dexon、Vicryl、PDS等)属于可吸收性。
1以皮肤间断缝合为例说明缝合的基本步骤:(1)进针缝合时左手执有齿镊(toothed forceps),提起皮肤边缘,右手执已夹住针线的持针钳,用腕臂力由外旋进,顺针的弧度剌入皮肤,注意针与被缝合组织垂直,经皮下从对侧切口皮缘穿出。
(2)拔针针体前半部穿出组织后,即可用有齿镊顺针前端顺针的弧度方向外拔,同时持针器从针后部顺势前推;还可由术者将已穿透组织的针体后半部松开,然后用持针钳夹住已穿透组织的前半部,拔出缝针,带出缝线。
(3)出针、夹针当针要完全拔出时,阻力已很小,可松开持针器,单用镊子夹针继续外拔,持针器迅速转位再夹针体(后1/3弧处),将针完全拔出,由第一助手打结,第二助手剪线,完成缝合步骤。
2缝合的基本原则(1)要保证缝合创面或伤口的良好对合。
缝合应分层进行,按组织的解剖层次进行缝合,使组织层次严密,不要卷入或缝入其他组织,不要留残腔,防止积液、积血及感染。
缝合的创缘边距及针间距必须均匀一致(一般腹部皮肤针距1 cm、边距0.5 cm,肠吻合针距0.3 cm),这样看起来美观,更重要的是,受力及分担的张力一致并且缝合严密,不致于发生泄漏。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中血管吻合的技术及理念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中血管吻合的技术及理念高亦深;王凯;张彩红;佟小光【期刊名称】《中国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7(014)009【总页数】4页(P501-504)【关键词】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吻合;有效性【作者】高亦深;王凯;张彩红;佟小光【作者单位】264400 山东省,威海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64400 山东省,威海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64400 山东省,威海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关于颞浅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STA)-大脑中动脉(MCA)吻合术,存在诸多波折与争议,其不仅影响着这项手术能否开展,而且决定着手术开展后能使哪些患者获益。
目前STA-MCA吻合术仍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经典术式,具有操作方便,无需进行桥血管移植,长度较短,不容易发生血流淤滞,无需新造其他切口等优势。
血管吻合作为显微外科的核心技术,决定着显微手术的成败。
笔者将STA-MCA吻合术操作理念与显微血管吻合技术相结合,就如何进行STA-MCA吻合的技术要点归纳如下。
1960年,Jacobson首次报道在外科显微镜下对直径1.6~3.2 mm的小血管进行吻合,获得了较高的通畅率,标志着现代显微外科的开始。
此后血管缝合技术不断发展完善,手工间断缝合成为微血管吻合术操作的“金标准”。
但传统血管吻合方法对术者技术要求高,操作复杂,组织缺血时间长,容易引起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栓形成、吻合失败。
为了克服手工缝合的缺点,诸多学者对血管吻合技术不断改进,如尝试套管法、磁管法、针环法、吻合夹法等多种机械吻合技术[1-2]。
以上这些方法多用在头颈外科、口腔科、整容科中。
其中两种与颅内血管吻合关系密切。
Langer等[3]在2008年提出的“无阻断血管概念”,并首创了准分子激光辅助无闭塞血管吻合术(excimer laser-assisted nonocclusive anastomosis,ELANA)。
血管缝合器预缝合技术完全经皮穿刺途径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的股动脉中长期随访结果

血管缝合器预缝合技术完全经皮穿刺途径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的股动脉中长期随访结果叶鹏;陈勇;曾庆乐;何晓峰;李彦豪;赵剑波【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血管缝合器(vascular closure device, VCD)预缝合技术完全经皮穿刺途径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EVAR)的股动脉中长期随访结果。
方法自2009年7月~2012年7月,113例主动脉瘤或夹层患者行EVAR,其中男性106例,女性7例,年龄29~85(59.4±13.5)岁。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60例,胸主动脉瘤3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48例,另有2例同时发现胸及腹主动脉瘤。
65例胸主动脉的EVAR术分别缝合1条股动脉,50例腹主动脉的EVAR术分别缝合2条股动脉,共缝合165条股动脉。
均采用VCD(Perclose ProGlide,美国Abbott)预缝合技术经皮穿刺途径完成EVAR 术。
术后采用CT或彩超随访股动脉,评价双侧股动脉缺血情况。
结果113名患者成功完成115例次EVAR术(其中2名合并胸腹主动脉瘤患者分期共行4次EVAR术),共采用347枚VCD修复165条股动脉。
使用支架输送器外径包括14 Fr 38例,16 Fr 12例,18 Fr 25例,20 Fr 24例,22 Fr 29例,24 Fr 37例。
其中1条股动脉缝合失败,2条缝合后出现即时急性闭塞,1例术后1月出现右股动静脉瘘,均行外科处理痊愈,缝合成功率为97.6%(161/165)。
分组统计2枚VCD缝合成功率,结果显示≤18Fr组缝合成功率明显优于≥20Fr组(分别为98.7%和81.1%,P=0.0003)。
分组统计前后50%病例的2枚VCD缝合成功率,结果分别为82.9%和95.2%(P=0.013)。
术后随访12~50(26±9)月未发现下肢动脉缺血症状发生,CT或彩超提示未见有明显股动脉狭窄。
十种外科基本缝合方式详解

十种外科基本缝合方式详解外科缝合是外科手术中常用的技术之一,用于缝合手术切口和创面,促进伤口愈合。
以下是十种常见的外科基本缝合方式的详细解释:1.简单缝合(Simple suture)简单缝合是最基本的缝合方式,适用于切口较小、创面清洁、无张力的情况。
使用缝线从伤口的一侧穿过另一侧,再穿回起始点,形成一条直线或弧线的缝合线。
简单缝合对于切口边缘对齐、创面清洁和结构简单的伤口是有效的。
2.细胞缝合(Subcuticular suture)细胞缝合是一种隐藏式缝合方式,适用于浅表组织切口的缝合。
使用可吸收缝线,将其置于皮下浅表组织的切缘内部,穿梭于伤口的全长,然后将缝线系紧。
细胞缝合减少了对皮肤的损伤,减轻了疤痕形成的风险。
3.深层缝合(Deep sutures)深层缝合是用于缝合切口或创伤深层组织的一种方式。
将缝线穿过伤口的深层组织,以加强创面的结构,促进伤口愈合。
深层缝合常用于修复肌腱、血管、神经等组织。
4.连续缝合(Continuous suture)连续缝合是一种持续缝合方式,通过将一条缝线连续地穿过伤口的一侧并穿过另一侧,然后反复交替进行,形成多个缝合点。
连续缝合相对快捷,适用于创面清洁、无张力的情况。
5.间断缝合(Interrupted suture)间断缝合是一种非连续性的缝合方式,通过在创面的不同点上进行多次缝合,形成多个独立的缝合点。
间断缝合适用于较长的切口或有张力的伤口,可以提供更好的结构支持。
6.螺旋缝合(Mattress suture)螺旋缝合是一种通过在伤口两侧交替穿刺和拉紧缝线的方式进行缝合的方法。
螺旋缝合适用于修复皮肤较大的创面,可以提供良好的创面边缘对齐和张力分布。
7.蕾丝缝合(Lace suture)蕾丝缝合是一种通过在伤口两侧交替穿刺缝线的方式进行缝合的方法。
蕾丝缝合适用于修复皮肤边缘较远的创面,可以提供更好的边缘对齐和张力分布。
8.内层缝合(Layered sutures)内层缝合是一种逐层地缝合伤口深层组织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缝合技术和缝合材料选择作者:陈忠来源:血管外科发表时间:2010-8-25 15:06:21浏览:52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陈忠近年来,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诊出率逐年增加。
针对血管扩张性疾病和闭塞性疾病以及血管损伤,血管移植术、血管缝合与修补均是临床上常用的重建血流的有效治疗方法。
移植、缝合及修复血管的近、远期通畅率主要取决于:(1) 血管外科医师的缝合技术。
技术上的失误可导致吻合口狭窄,移植物扭曲、打折,以及移植物内血栓形成或栓子残留等。
(2) 移植与缝合材料的选择。
移植血管及缝合材料选择不适当、与自体血管不匹配均能影响通畅率(3) 患者自身血管的条件和疾病进展。
原发病变(如动脉硬化等)的进展可导致移植血管流入道、流出道和吻合口的狭窄或闭塞,是影响通畅率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吻合口内膜过度增生、糖尿病或高血脂血症控制不佳、未正规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吸烟、感染、血液高凝状态、低血压、末梢动脉痉挛以及动脉栓塞(心源性或血管源性)等均是导致移植或修复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重要因素。
本文主要对血管缝合技术和缝合材料的选择进行阐述。
一、历史回顾最早进行血管重建的是Lambert,在1762年,他将一个肱动脉的小破口进行了缝合关闭。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在此之前,为了防止出血,都是对破裂的血管进行结扎。
最早进行血管吻合的是Nicolai Eck’s。
在1877年,他将一只狗的下腔静脉与门静脉进行了侧-侧吻合,他从血管的一角插入一个特殊的器械以保证吻合口开放,并进行了间断缝合,随后,他又将门静脉与下腔静脉做了一个端-侧吻合。
1899年,Kummell 做了第一例人体动脉的端-端吻合。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20世纪初,不少学者进行了血管缝合的研究,包括应用可吸收缝线及不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及间断缝合、单纯缝合及褥式缝合等都进行了尝试,直到1912年,Carrel发明血管三点吻合技术,才奠定了现代血管吻合的基本原则。
同时,这些研究者还尝试了新鲜及保存的同种及异种移植物来进行旁路手术。
近些年,随着血管外科专业化的逐渐形成,缝合技术日趋成熟,缝合材料不断更新及完善,新的技术如无缝线吻合[1,2]、光化学吻合(PTB)[3]也开始尝试,血管缝合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二、缝合材料血管缝线粗细的选择应该是在保证缝合可靠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尽量减少缝线穿过血管壁引起的出血。
从2-0到7-0的缝线可以基本满足从大血管到外周血管的缝合。
对大血管而言,3-0及4-0的缝线最为常用。
对外周血管来说,5-0及6-0的缝线最为常用。
所有血管缝线都应与缝针融合在一起,缝针绝大部分都应使用圆针,针对异常坚硬的血管壁也有应用角针的可能性。
弧度通常为1/2及3/8,尖端为锥形或轻度成角。
将精密编制的丝线用无菌石蜡油或骨腊润滑后具有良好的手感,用于缝合自体组织尤其是静脉组织效果满意,而PTFE(聚四氟乙烯)包裹的涤纶缝线和单丝的聚丙烯缝线因具有更好的强度及耐久性和较小的组织反应而更常用作动脉缝合。
可吸收缝线比如聚二恶烷酮缝线半衰期长,现在已经在小儿血管外科中应用,以适应儿童组织的生长。
使用双头缝线进行血管缝合更方便、快捷,现在已经普遍应用。
近些年开始使用的PTFE缝线为单股、不可吸收缝线,针线比例为1:1,具有良好的操作手感,没有记忆性,柔韧性好,强度高,且生物相容性稳定,不会引起组织反应,主要应用于各种PTFE相关产品。
可用于血管缝合的缝线材料蚕丝缝线:不可吸收,但容易发生降解,过一段时间后会失去张力。
且与以后的假性动脉瘤形成有关,现在基本不用于血管吻合。
编制的聚酯缝线:如涤纶线、MERSILENE线等,也不可吸收,由聚酯纤维编织而成,具有较好的组织反应性和张力,但涤纶线和MERSILENE线外层没有覆盖层,表面较粗糙,当穿过组织或打结时会有牵拉感,影响手感。
聚丙烯缝线:如prolene线,surgipro线,是目前血管重建术中最常用的缝线材料,由人造的线形聚烯烃的单股细线所制成,能持久维持其张力,并有很低的摩擦系数和良好操作的特性。
Polybutester缝线:是一种新型单细线的不吸收缝线。
较聚丙烯缝线更坚固,并增加了柔韧性和一点记忆性,在缝合时能减少牵拉并改善组织的通过性,但目前使用这种缝线的经验还比较少。
聚四氟乙烯缝线(PTFE):如前所述,具有极好的操作特性。
另外,由于聚丙烯缝线用于PTFE移植物或补片时可引起少量的针孔出血,而PTFE缝线针与线比例为1:1,因而缝合穿过移植物后线周围所留空隙较少,而且线体遇血后可发生体积膨胀,因而针眼出血相对较少。
缝线尺寸的建议:2-0、3-0:主动脉4-0:髂动脉5-0:腋动脉、颈总动脉、股动脉、股浅动脉5-0、6-0:颈内动脉、腘动脉、肱动脉7-0、8-0:胫动脉或踝下动脉注意PTFE缝线以CV来表示,最大尺寸为CV-0,最小尺寸为CV-8。
CV-3相当于2-0;CV-4相当于3-0;CV-5相当于4-0;CV-6相当于5-0;……以此类推。
三、血管显露和控制血管的显露和控制是血管外科手术的第一个步骤,每一个手术都有其特殊性,在此仅阐述血管显露和控制的一般原则。
在全身肝素化之前需要解剖血管并进行控制,良好的动脉因有动脉搏动作为引导,常容易寻找和显露。
静脉因常与动脉相伴行,多可以动脉作为引导而轻易找到。
但血管外科手术中很多血管是狭窄甚至是闭塞的,常不能摸到搏动,因此首先需要熟悉局部血管、侧枝循环及周围组织的解剖,在此基础上,通过手指触诊摸到因动脉硬化或血栓形成而质地较硬的血管。
较大的血管外面通常有筋膜或血管鞘包裹,切开这层就可见血管。
动脉表面都有典型的滋养血管,而静脉则表面呈蓝色,压之有充盈感,可以鉴别。
通常控制血管的顺序是先控制流入道血管端,然后是流出道,最后再控制侧枝血管。
四、血管的切开和缝合1、血管切口的选择无论血管切口是纵切口还是横切口,缝合时都会引起血管横断面积的减少,在血压正常的情况下,如果血管直径减少接近50%就会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而在低血流、高阻力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对血流的干扰更明显,尤其是术后的患者往往处于高凝状态,并有血管内膜的损伤、异物的存留(缝线)等,很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这就要求在切开及缝合时要尽量减少血管的缩窄。
血管的纵切口能提供良好的显露并且容易延伸,另外一个好处是必要时可以随时转化为端-侧吻合。
但在较小的血管(直径<4cm),纵切口关闭后较横切口更易引起明显的狭窄并导致血栓形成,因此以使用横切口为宜,如必须选择纵切口的,可以用自体静脉或人工材料做成椭圆形补片来修复。
2、血管缝合方法无论采取何种方法进行缝合,有两个基本的原则需要遵循:1)要切掉多余的外膜,以避免外膜进入血管腔内引起血栓形成。
2)要全层缝合,尤其不要漏掉血管内膜。
缝合小血管应采取间断缝合,此外,儿童患者也应该行间断缝合以便于血管的生长。
大多数动脉可采取连续缝合来关闭,除了大血管或血管壁特别厚的血管,一般间距和边距都可为1mm。
间断或连续水平褥式缝合可以使血管外翻,从而保持内膜的光滑,减少血栓形成的机率,但因为可引起明显的血管缩窄[4],现在已较少应用。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更简单的连续缝合即可使血管壁外翻,可以在第一针缝合“角”时候采用水平褥式缝合,之后连续缝合,并用镊子轻轻外翻血管壁就能形成外翻效果(Kunlin技术)。
此外,还有医生采用3个褥式缝合能缩短手术时间,并有良好的效果[5]。
无论何时只要可能,进针的方向应该是由血管内向血管外,而且一定注意要带上内膜。
尤其是在动脉硬化严重的动脉,如果由外向内进针,后果很可能是将动脉硬化斑块推向腔内而不是穿过,这样容易造成漂浮的内膜片,在血流冲击下很可能形成夹层甚至导致动脉的闭塞。
连续缝合的缝线一定要拉紧,过于松弛会引起出血,如果拉紧后仍有针眼渗血,可用手指压迫,此时要有耐心,多数情况下可以止住出血,也可以拉过附近外膜缝合覆盖于出血点以止血。
另外,在缝合血管切口“角”的时候注意不要缝到血管的对侧壁,在缝合时从管腔开口插入一个钝头的神经拉钩可以防止这种错误的发生。
3、血管吻合方式端---端吻合端-端吻合步骤如下:1)通常从吻合口的两个角开始缝,虽然采取单纯缝合,但是起始部做一个水平褥式缝合可以使内膜轻度外翻,并使内膜跟内膜靠近,如果使用双头针缝合,角部缝线要打结,并使两头的缝线等长。
2)用一个针做连续缝合到吻合口一侧的中部,与另一根缝线会合并打结,完成吻合口前半部的缝合。
3)移动血管钳将血管翻转180°,显露血管的后半部。
4)采用相同的方法完成整个吻合口的缝合。
如果血管的活动度不允许翻转180°,手术者可以从腔内缝合吻合口的后半部分,或者从吻合口的后半部分的中点开始,连续缝合至前半部分的中点,这样只需要轻微地翻转即可完成整个缝合,报道显示对于小血管的吻合,先做后壁的连续缝合,同样具有良好的效果[6]。
另一种方法是三点式缝合,手术者放置三根缝线,每根之间的夹角都是120°,从一根到另一根依次缝合,翻转血管使正缝合的一边始终朝向术者。
三点式缝合避免了两根缝线成180°而不容易缝到对侧血管壁,适合于不易显露的小血管。
如果端-端的两根血管管径很细(比如直径2~5mm),可将管口修剪成45°斜面来扩大吻合口面积。
术者将两根血管各自纵向剖开,长度约等于血管直径,成180°反向,并将边角修剪圆滑。
这种缝合方法可以避免圆形吻合面的收缩效应,适合于小血管吻合。
另外,采用连续缝合做端-端吻合时,收紧缝线后会有“收缩效应”,因此在吻合更小的血管时间断缝合更为适合。
如果采用连续缝合,可用如下方法尽量减少“收缩效应”:用双头的单丝滑线缝合完毕后暂不收紧打结,缓缓松开阻断钳,在血流冲击下管腔膨胀,而足够光滑的缝线会适应这种膨胀而避免“收缩效应”,此时重新阻断血管、打结。
这种技术在使用静脉或人工补片时也可使用。
另外,如果血管动脉硬化严重或血管质地较差时,吻合时可每针加一垫片,以防止打结时造成血管的切割,也有报道应用人工材料做成围领,以加固腹主动脉瘤近端吻合口,对比研究显示能减少出血及缩短阻断时间[7]。
近年,有的医生也在尝试新的端-端吻合方法,如激光辅助的白蛋白血管外支架法,在动物实验中应用显示具有良好的效果[8],但尚未见有临床应用的报道。
端--侧吻合端-侧吻合在临床上做旁路移植时广泛使用。
一般受体血管做成椭圆形切口或纵切口,而供体血管修剪成斜面,流入端为一锐角以减少湍流。
虽然端-侧吻合的角度依赖于血流的速度,但动脉吻合一般以30°~45°为宜。
端-侧吻合步骤如下:1)将供体血管修剪成斜面,其长度至少是受体血管直径的两倍;2)从吻合口的“足跟”部开始缝合,连续缝合至每一边的中间;3)然后从吻合口的“足尖”部开始连续缝合至侧边中间与前线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