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体会

合集下载

肠道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肠道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宋 海湖 张 宇登 徐 传德 【 要】 目的 探 讨 由肠道 血管 畸形 形成 所致 的 下消化道 出血 的诊断 和治 疗方法 。 方法 对 l 例 常规 检查 未能 明确诊 断而 经肠 道血 管照 影诊 摘 3 断为肠 道血 管畸形 并经 手术 病理 证实 的病 例行 回顾 性分 析 。结果 () l 1 3例病 例具 有相 类似 的临 床症 :反复 发 作的 可 自行停止 的柏 油样 或 暗红色便 及相 应的 缺铁性 贫血性 症状 ;( ) 2 均为 中老年 患者 ;() 3 血管 造影所 示血 管 畸形好 发于 回盲部 及升 结肠 , 次为 空肠 、回肠及 乙状 结 其 肠 ;大 多数 为单 发 ,少数 为 多发 ;( )行 右半结 肠 切 除 rg t e c ln ee to 6例 ,右 半结 肠及 部分 空肠 切 除 2例 ,回肠 及空 肠部 4 ih h mioo r scin 分 切除 2 , 盲部分 切除 2 ,回肠部 分及 乙状结 肠切 除 l 。 访:8 例 回 例 例 随 例痊 愈 。 例仍有 间歇 性便 血 , 3 但症 状 明显减 轻 ,内科保 守治疗 。 例 2 死 于心 脏病 。结 论 ( )肠道 血 管 畸形 是导 致 老年 人 下 消化道 出血 重要 原 因之 一 ;( ) 由于 I 症状 无 特征 性 ,病 变 细微 及诊 断 手段 局 1 2 临床 限, 本病 易被误 诊及 漏诊;( ) 3 选择性 肠系 膜血 管造 影是 目前诊 断本 病 的最佳 方法 ( 出血 期 , 非 可见异 常 血管 , 出血 期 间可见 造影 剂外溢 ) 4 ;()
m nf t ai sit ie th mao h z n rn d f i t r t rp i c a e a ()3 aie r mide o l g () t ia a i n t n a e t n e tc e i a d i ei e .ey h o oe n mi . 1 p t t wee d l rod a e 3 nen l s e o n r t m a o cn t 2 n s s Is

消化道出血护理体会

消化道出血护理体会

消化道出血88例患者内科护理体会摘要:目的:分析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和护理效果,探索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有效护理方法和护理途径。

方法总结分析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8例的护理经验。

结果:经保守治疗,出血停止86例,死亡2例。

结论:严密观察病情,迅速准确地配合抢救治疗,做好临床护理,是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内科;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肠空肠悬韧带以上的胃肠道出血以及胰腺、胆道的急性出血死亡较高。

上消化道出血有呕血、便血和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衰竭等常见症状,如不采取适当及时的处理措施,严重者可危及自身生命。

现就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8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88例患者中,男75例,女13例,男女之比为3∶1;年龄18~79岁,平均51.6岁。

消化性溃疡65例,急性胃黏膜损伤13例,食管胃底静脉曲线4例,胃癌6例。

均有不同程度的呕血、便血和失血性休克症状,不同程度的发热、血象升高、出血后疼痛、精神软弱乏力等。

经治疗护理治愈55例,好转28例,转入外科手术3例,死亡2例。

2 护理体会2.1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轻度出血者可用一组静脉通道,重者需2组至多组静脉通道。

积极补充血容量,尽快配血。

必要时可先用右旋糖酐或其他血浆代用品,但在24h内右旋糖酐不应超过1000ml。

应及早输血,以恢复和维持血容量及有效循环血量。

2.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min观察1次,注意呼吸、脉搏、血压、神志的变化,并做好详细记录,注意呕血、便血的量,性质;一般胃内储血量达250~300ml时,可引起呕血;若出血量在50~70ml之间,可出现黑便;若出血量达500~1000ml时,则出现全身症状,如头昏、心悸、乏力等;发现异常及时请示医生并配合抢救。

2.3 治疗护理2.3.1合理选择止血药及时给予止血药可选用泮托拉唑、垂体后叶素、洛赛克、立止血、止血敏、止血芳酸、善得定等,用止血药过程中,应根据药物的性质,掌握禁忌证,调节输液速度。

小肠出血的介入治疗

小肠出血的介入治疗

小肠出血的介入治疗1临床资料本组5例,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27~65岁。

均出现反复多次柏油样大便、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并住院检查治疗多次,近期再次出现大量柏油样大便,血红蛋白水平在短时间内下降至40~50g/L,急诊行DSA 检查。

2影像表现选择性血管造影可显示消化道异常血管,并根据其供血动脉来判断出血部位,是诊断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方法。

造影征象:包括2例造影剂外溢直接征象;1例小肠肿瘤显示出异常血管及血管移位并见肿瘤染色;1例血管结构不良,表现为粗细不均血管丛,末梢血管杆状扩张及迂曲,引流静脉早显。

1例血管瘤表现丰富血窦,供血动脉增粗。

3介入治疗过程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将导管头选择进入肠系膜上动脉行血管造影。

明确出血部位后,一般不需超选择插管,开始用微量泵,以/min速度灌注血管加压素,20min 后再行血管造影复查,如仍见造影剂外溢将药量增加至/min,如出血停止,用原剂量维持灌注,12~16h再将药物减至/min,24h 后如出现血管造影及临床显示出血已被控制,留观继续观察12~16h,临床出血确已停止拔管,如再次出血,重复灌注或栓塞治疗。

对于胃、十二指肠等部位出血可用明胶海绵或弹簧钢圈进行栓塞治疗。

对于小肠出血,需在弓状吻合以上进行栓塞治疗。

4治疗结果术后3~5天,柏油样大便消失。

5讨论与体会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病变常见临床症状之一,选择性血管造影可显示消化道异常血管,并根据其供血动脉来源判断出血部位,是诊断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方法。

小肠疾病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常规X线胃肠造影、胃镜、肠镜等检查方法不易发现病变,未能明确出血原因与部位,DSA通过显示异常血管或造影及外溢来显示病变。

当肠道动脉出血量达到/min时,血管造影才可能显示造影剂外溢征象,对于出血静止期或动脉出血量小于/min,除非发现血管病变、肿瘤等,否则将一无所获。

出血量少或出血间歇期进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直接出血征象的比例有限,而DSA间接征象是发现和诊断小肠出血性病变的主要方法,如异常血管团、血管结构紊乱、粗细不均、丛状、囊状扩张、肠壁呈点片状浓集、肿瘤血管、肿瘤染色等炎症、憩室、血管畸形、肿瘤等疾病的定位和定性依据。

消化科出科小结消化道出血的紧急处理与维持治疗

消化科出科小结消化道出血的紧急处理与维持治疗

消化科出科小结消化道出血的紧急处理与维持治疗消化科出科小结消化道出血的紧急处理与维持治疗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对于消化科的医生来说,准确的紧急处理和维持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消化道出血的紧急处理和维持治疗的方法。

一、紧急处理1. 确认出血情况在处理消化道出血时,首先要确认出血的部位和程度。

可以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来确定出血的原因和严重程度。

2. 维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出血量较大或威胁生命的消化道出血患者,首先要确保其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顺畅。

可以采取气管插管或其他相应的方法,以确保患者的气道畅通。

3. 快速输液消化道出血患者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血液丢失,因此快速输液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选择血浆、盐水或其他适宜的液体进行输液,以补充失血导致的液体不足,保持循环稳定。

4. 控制出血源对于确定的出血原因,需要尽快控制出血源。

可以采取内镜止血、经导管介入止血等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尽快将出血源处置掉。

5. 给予止血药物对于一些无法立即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患者,可以给予止血药物来控制出血。

常用的药物包括止血海绵、止血纱布等,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

二、维持治疗1. 康复期护理消化道出血患者在紧急处理后,还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维持治疗。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卧位,保持身体的平稳和舒适。

同时,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不适症状。

2. 给予抗生素消化道出血患者常常伴随着细菌感染的风险,因此需要给予合适的抗生素预防。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抗生素进行应用,以减少细菌感染的发生。

3. 监测血液指标消化道出血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贫血、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因此,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电解质等血液指标,并及时进行调整和处理。

4. 营养支持消化道出血患者常常会因食欲不振或胃肠功能受损而影响营养吸收。

为了维持患者的营养平衡,需要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如静脉营养或肠内营养。

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22例临床分析

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22例临床分析

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22例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6-07-11T11:11:18.0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8期作者:韩兴全[导读] 纤维结肠镜对结肠血管畸形、选择性血管造影对小肠血管畸形有重要诊断价值,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率。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内科教研室 621000摘要:下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症状,由血管畸形所致者属于相对较少原因,临床无特征性表现,主要表现为血便或黑便,诊断困难。

随着纤维结肠镜和选择性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诊断率大幅度提高。

本文旨在提高对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认识,明确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原因,纤维结肠镜对结肠血管畸形、选择性血管造影对小肠血管畸形有重要诊断价值,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率。

关键词:肠血管畸形;下消化道出血;内镜;选择性血管造影Lower gastroinstinal haemoeehage(LGH)is a common clinical symptom with relatively lowoccurrence of vascular malformations,of which the diagnosis is difficult due to the nonspecific clinical symptoms,usually characterized as black or blood stool.The diagnosis is improved substantively with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fibercolonoscopy and selective angiography.This paper aims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LGH caused by vascular malformations,which is common for middle-aged or elder people.Fibercolonoscopy and selective angiography contribute significant value in detecting vascular malformation of colon and intestinal vascular malformation,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clinical applications could improve the diagnosis accuracy.下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症状,由血管畸形所致者诊断困难。

小肠出血的诊断治疗体会

小肠出血的诊断治疗体会

小肠出血的诊断治疗体会作者:余金峰尹红阳刘长增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1年第08期[摘要] 目的:探讨研究术中内镜在对小肠出血治疗时的操作运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

结果:15例血管畸形致小肠出血手术患者均痊愈出院,临床疗效满意。

结论:术中内镜是一种准确、安全实用的方法,可在具有内镜条件的各级医院中开展。

[关键词] 内镜;小肠出血;治疗;胃肠道出血[中图分类号] R574.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3(b)-183-02小肠出血指的是从Treitz韧带到回盲瓣之间的肠道出血,大概占胃肠道出血的2.1%~15.0%[1]。

最常见的小肠出血是由于血管畸形产生的,术中内镜的介入可以帮助手术精确定位[2]。

2009年7月~2010年1月本院采用术中内镜已经诊断和治疗了15例血管畸形引起的小肠出血患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15例患者中,男11例,女4例,年龄为26~67岁,平均年龄为45岁。

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慢性便血以及急性出血,呈现间歇性、突发性发作;患病时间长短不同,患病时间最长5年,最短6 h,无吐血症状;有6例患者表现为失血性休克,到医院时血红蛋白为45~81 g/L。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患者因为血容量不足而入院,主要体征有反跳痛和贫血或者腹部压痛。

急性期出血量在500~1 000 ml有4例,有长时间反复出血症状的有6例。

1.2临床表现大便连续出血,贫血严重;生命体征波动大;白细胞增多,发热;血红蛋白(Hb)<79 g/L;腹部肌肉紧张;有主动脉手术史。

1.3 治疗方法手术中纤维内镜可选用胃镜或者肠镜。

本院的15例患者均使用电子结肠镜手。

急诊手术有8例,择期手术有7例,均以腹部中央作为切口,这样就可以检查从结肠开始到胃部的所有消化道肠壁。

使用纤维内镜的准备、检查方法为:①准备。

电子纤维结肠镜的设备,常规的消毒灭菌;在电视屏幕的显示下进行检查;手术之前,应积极输血,以防止失血性休克,同时可以使血压相对稳定。

肠道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

肠道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

【 献标 识码 I 文 A
【 文章 编 号 1 6 4 0 4 ( 0 )8a一0 0 —0 17 — 7 22 l 0 () 1 9 1 O 事可 达 9%, 组 检 出 事仅 5 %。 于 文 献 报 道 , 能与 内 镜性 能 及 0 本 0 低 可 操作者的技 术有关 。 内镜 下该病主要表 现为小 的点状 、 结状或蜘蛛样 斑 红 色病变 , 发红的病灶 内 , 局限 可见扩张血 管条纹 。 前表明确病 因. 对术 剖腹 探查术 中结 合内镜控 查可 以明确 出血的肠 段和病 灶 , 盲 目手 避免 术探 查 , 减少再 出血率 。 ) 与血管造影对诊 断肠道血管畸 形敏感性 ( 内镜 2
临 床
医 学
CI 0E N f L H A Rf D A NF G M C
臣圃
肠 道血 管畸形 致下 消化道 出血的诊断 和治疗
谢序满 ( 南省 怀 化市 中医 院 湖 南怀 化 4 80 ) 湖 10 0
【 要】 摘 腑道 血 管 畸 形所致 下 消化 道 出血 并 非 少见 , 规检 查方 法 诊 断 困难 , 至剖 腹 手术 也 难 以发现 , 诊 率 高达 4 %~7 .%。 常 甚 误 8 13
畸形 3 。 例 病变部位 : 于空肠3 , 位 例 回盲部7 , 例 回盲部加 升结 肠3 , 例 横结 肠 肝 曲1 。 例
比较内镜检查对肠道血管畸形的诊断敏感性是否高于血管造影的敏感
性, 各京报 道不一 。 的人认为全结肠 镜和血管造影 对病变 的敏 感性相 有 似, 结肠镜 应作为首进 诊断方法 。 本组检 查主要以血 管造影为主要诊 断 方法 . 病例较 少 . 之间敏 感性未 作分析 , 于今后 总结 。 由于 两者 有待

最新2020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下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

最新2020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下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

2.3内镜下治疗2.3.1热凝固治疗对于血管畸形病变出血,氩离子凝固术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在内镜止血治疗后,小肠出血会有一定的再发率,尤其是血管扩张性病变的发生率更高。

一项meta 分析报道,小肠血管扩张性病变在内镜下止血后,平均随访22 个月的再出血率为45% [55]。

小肠血管扩张性病变再出血的风险因素包括病变数量、年龄>65 岁、病变位于空肠、合并心血管疾病、合并慢性肾脏病、应用抗凝药和输血等[56-57]。

结直肠血管畸形常见于老年人和右半结肠[58]。

如有急性或慢性出血的证据应给予内镜下止血治疗[59]。

非接触热凝固治疗使用简便、安全且效果更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并减少输血的频次[60-61]。

对于肠壁较薄的右半结肠,建议选用30 ~45W 的较低功率,氩气流速控制在1L/min,以减少穿孔的风险。

探头距离黏膜面的距离应保持在1-3mm 且发射1-2s 脉冲[62]。

对于面积较大(>10mm)以及位于右半结肠的血管扩张,可在行凝固治疗之前使用生理盐水进行黏膜下注射,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63]。

对于一些息肉切除术后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出血的患者,由于出血部位有溃疡形成,有时金属夹夹闭止血无效或者一些病例很难释放金属夹,可以考虑使用非接触式的热凝固治疗止血。

2.3.2金属夹止血小肠溃疡表面裸露血管所致的活动性出血及Dieulafoy 溃疡应用内镜下钛夹止血的效果较好。

结肠憩室出血在我国并不多见,但在西方国家结肠憩室发病率高。

憩室出血为动脉性出血,通常表现为无痛性便血,出血部位通常位于憩室颈部或穹窿部[64]。

内镜下金属夹止血是憩室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

与热凝固治疗相比,金属夹止血能够避免透壁性损伤和穿孔的风险。

另外,金属夹设计的改进,如闭合力量的增加,可旋转以及在释放前能够开闭的能力都使其可更简易地用于止血[65]。

使用金属夹治疗憩室出血时可以直接夹闭出血部位,也可以“拉链”的方式封闭憩室开口来达到止血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1-11-23T11:08:44.34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0期供稿作者:简红云凤小花
[导读] 作者认为,术中内镜检查是发现小肠血管畸形最有价值的方法,手术前宜作术中内镜检查的准备。

简红云凤小花(新疆医科大学第三附属肿瘤医院 100210)
【中图分类号】R5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0-0113-02
【摘要】目的探讨小肠血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小肠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病程长,反复出血是小肠血管畸形的临床特征。

出血呈间歇性、自限性,多为黑便和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术前血管造影15例中发现病变12例,可疑病变1例。

21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4例经术中触摸、透照、美蓝等方法发现病变,7例经术中内镜检查确诊。

结论血管造影是有效的检查方法,透照检查应列为术中常规,注射美蓝简便有效,术中内窥镜检查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关键词】肠血管畸形诊断治疗
小肠血管畸形是下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但缺乏特异症状和体征,诊断困难,容易漏诊、误诊,下消化道出血病因复杂,特别是小肠段,出血常是多种小肠病变的首发症状。

小肠处于胃肠道中部,长达5-7m,迂曲重迭,活动度大,常规检查难以发现病变,甚至剖腹探查也可能遗漏,造成治疗延误。

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肠血管畸形21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11例,女10例;年龄17-76 (平均49.5)岁,其中45岁以上者13例,占61.9%。

病程3d-18年,平均4.3年。

1.2 临床表现
除1例病灶位于屈氏韧带下约5cm处空肠,急性大量出血(出血量一次>1500ml) 表现为呕血、黑便外,余均为反复便血。

表现为急性大出血(出血量>1000ml) 伴有不同程度贫血、休克者4例;反复、间歇性黑便伴慢性贫血者15例; 偶有少量黑便和大便潜血阳性者2例。

血红蛋白29-90g/L,其中 50g/L者9例。

19例曾因“消化道出血”、“出血性胃炎”、“缺铁性贫血”等进行过保守治疗;2例因“消化道出血”曾行1手术。

1.3 术前诊断
本组病例均行纤维胃镜、纤维结肠镜和/或X线钡剂造影检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和大肠病变,其中1例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为小肠出血,占4.8%; 选择性血管造影15例,发现血管畸形12例,可疑1例,占86.7%,其中3例有造影剂外溢现象,占20%。

术前确诊13例,可疑诊断1例
2 治疗及结果
2.1 术中所见
本组均经手术治疗,其中14例术中经肉眼观察、手法触摸、透照检查及注射美蓝等发现病变,7例因上述方法未找到病灶,经术中行内镜检查明确诊断。

血管畸形发生部位: 空肠上段10例,多位于屈氏韧带下约50cm处; 空肠下段1例; 回肠下段7例,多位于距回盲瓣约
30cm处; 部位不明1例; 多发病灶5例,其中兼有空肠和回肠2例。

5例多发病灶中,2处者3例(空肠上段2处者1例,回肠下段2处者2例),3处2例(1例为空肠上段2处、回肠下段1处,另1例为空、回肠下段及回盲部各1处)。

2.2 手术方法
单发病灶行小肠部分切除术13例,单纯血管缝扎止血术3例; 多发病灶行小肠部分切除术1例,单纯血管缝扎止血术1例,小肠部分切除同时血管缝扎止血术2例,小肠部分切除并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

2.3 治疗结果
术后14例复查大便潜血阴性,血红蛋白恢复正常; 5例血红蛋白明显上升;2例有间断少量出血,大便潜血阳性,经保守治疗痊愈出院。

所有病例近期(随访2-6个月)未见再出血征象。

2.4 病理报告
血管异常伴出血10例,血管发育不良5例,血管瘤5例,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

3 讨论
小肠血管畸形的确切发病率仍不清楚。

其命名至今仍未统一,分类也较混乱[1-2]。

血管畸形可以发生在肠道任何部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有先天性血管异常因素和后天性激发因素。

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被认为是与年龄有关的血管退行性病变,年轻人血管畸形被认为是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1]。

有些血管畸形继发于肠道其他病变,尤其是炎症性肠病,由于炎症纤维化引起静脉回流障碍所致[2],病变常累及小动、静脉和毛细血管,孤立或多发,且毛细血管网和小动、静脉均分布在黏膜层的固有膜或黏膜下层内,不直接接触肠腔面,多见于盲肠和右半结肠,位于小肠者少见,主要在50岁以后发生[3-4]。

陆永良等[5]报道,73.5% 病变位于小肠,发病年龄以青壮年多见。

本组平均年龄49.5岁,45岁以上者占61.9%,说明仍以中老年人多发。

小肠血管畸形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多为反复黑便、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和贫血,也可出现呕血或便血,这与病变部位和出血量有关。

本组仅1例位于近屈氏韧带处空肠,因急性大量出血而出现呕血。

出血呈间歇性、自限性,多数病程迁延时间较长。

本组病程平均4.3年,最长达18年。

X线和内镜等检查难以直接发现小肠血管畸形,但内镜检查能发现十二指肠和回肠末端病变;这些检查还可排除食管、胃和大肠疾病,缩小诊断范围,为诊断提供线索。

本组1例行纤维肠镜检查,发现暗红色的血液自回肠末端溢出,考虑为小肠出血,手术证实为回肠血管畸形伴出血。

血管造影是诊断小肠血管畸形的有效方法,本组血管造影诊断符合率86.7%。

血管造影在非出血期可发现具有特征性的血管畸形。

如未发现病灶,可在出血时重复检查。

出血时不但可看到血管畸形,而且可见到造影剂外溢,易发现病灶。

剖腹探查是诊断和治疗小肠血管畸形的重要手段。

如术中经肉眼观察、手法触摸等一般检查未发现病灶,可结合透照检查,尤其对积血部位附近的肠管更要仔细,必要时对可疑肠袢剖开肠管检查。

本组1例因反复黑便,行各种检查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均未发现病变,急症手术时在空肠下段正常肠腔与积血肠腔交界处利用透照检查发现0.4cm大小的肠壁出血病灶,术后病理证实为小肠血管畸形伴出血。

4 体会
透照检查肠壁血管清晰可见,容易发现血管畸形,应作为术中常规检查,术中探查应全面,将全部小肠按顺序全面仔细检查,积血肠段上方应作为检查的重点,注意有无多发病灶。

本组1例经透照检查发现为多发性病灶,遂行空肠上段小肠部分切除、回肠下段畸形血管缝
扎止血,术后复查大便潜血阴性,血红蛋白恢复正常。

本组有3例因满足一处病灶造成漏诊而再次手术,再次手术时发现2处病灶2例,3处病灶1例,应引以为戒。

术中另一简便而有价值的检查方法是对可疑肠袢系膜血管注射美蓝,正常肠管美蓝消失快,病灶处美蓝消失慢。

如经上述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应行术中内镜检查。

本组有7例术中未发现病灶(经选择性血管造影提示诊断的4例、可疑1例急症手术2例),经术中内镜检查均发现病变。

作者认为,术中内镜检查是发现小肠血管畸形最有价值的方法,手术前宜作术中内镜检查的准备。

参考文献
[1]胡运彪,许树长.胃肠道血管畸形[A].见: 萧树东,江绍基.胃肠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96-900.
[2]陈国锐.小肠血管畸形[A].见:王吉普.胃肠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43-546.
[3]吴莺,缪才良.肠血管畸形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手段的评价[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0,11(4):180-18.
[4]鲁重美,吕农华,钱家敏,等.小肠血管病变合并出血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消化杂志,1997,17 (2):66-69.
[5]陆永良,顾文元,姚行.肠道血管畸形34例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 (4) : 232-2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