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血管畸形
肠道血管畸形有哪些症状?

肠道血管畸形有哪些症状?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肠道血管畸形症状,尤其是肠道血管畸形的早期症状,肠道血管畸形有什么表现?得了肠道血管畸形会怎样?以及肠道血管畸形有哪些并发病症,肠道血管畸形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
*肠道血管畸形常见症状:
肠管出血、肠出血
*一、症状
1.血管病变的病程长短不一,多数较长,长者可达几十年。
2.出血方式多样,可急性大量出血,反复间断出血和慢性少量出血。
3.多数出血为自限性或经止血药物,输血等可暂时停止,血红蛋白也可恢复正常。
4.未出血时几无阳性症状和体征。
*二、诊断
1.临床特点。
2.选择性肠道血管造影。
3.内镜检查。
4.核素显影。
5.手术探查。
*以上是对于肠道血管畸形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肠道血管畸形并发症,肠道血管畸形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
*肠道血管畸形常见并发症:
消化道出血
*一、并发病症
为消化道出血和继发性贫血。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肠道血管畸形症状,肠道血管畸形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肠道血管畸形”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肠道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m nf t ai sit ie th mao h z n rn d f i t r t rp i c a e a ()3 aie r mide o l g () t ia a i n t n a e t n e tc e i a d i ei e .ey h o oe n mi . 1 p t t wee d l rod a e 3 nen l s e o n r t m a o cn t 2 n s s Is
肠道血管畸形的内镜下特点

肠道血管畸形的内镜下特点赵尚敏岑戎徐富星姚健凤黄芸沙颖豪焦青萍近年来随着内镜分辨率和操作技术的提高, 人们逐渐认识到胃肠道血管(GIVM)是引起消化道出血不可忽视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在以往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
Rossini[2]报道在对小肠可疑病变的检查中, GIVM 为出血病变的第一位。
本文就我院结肠镜发现的GIVM进行总结, 试图对其内镜下诊断、分型及特点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1976~1998年行肠镜检查19 076例, 发现GIVM 58例, 检出率为0.3%。
其中男性24例, 女性34例, 男∶女为1∶1.4。
年龄30~84岁, 平均(57.59±14.06)岁, 其中50岁以上为44例。
急性发病12例, 长期反复发病46例。
临床特点为便血或黑便45例, 果酱样便7例, 粪隐血阳性7例, 腹痛2例, 大便习惯改变4例, 粘液样便2例。
病程从2周至5年不等。
1.2 内镜下特点病变部位: 病变累及大肠各部位, 分布情况为: 全结肠受累病人5例(8.62%); 在其余53例部分结肠受累患者中, 盲肠14处(26.42%), 升结肠20处(37.74%), 结肠肝曲10处(18.87%), 横结肠11处(20.75%), 结肠脾曲6处(11.32%), 降结肠11处(20.75%), 乙状结肠12处(22.64%)。
内镜下特点: 按丁士刚[3]分类法, 根据血管畸形内镜下特点将GIVM 分为四型:Ⅰ型: 单个或局限的病变与周围正常粘膜分界清楚, 病变不突出于粘膜表面, 又可分为二个亚型。
Ⅰa型: 单个或局限的网状、片状或树状毛细血管扩张, 一般单个病变的范围在0.2~1.0cm, 0.2~0.5cm的最常见; Ⅰb型: 毛细血管呈蜘蛛痣样扩张。
Ⅱ型: 血管扩张涉及范围广, 呈弥漫性分布, 与正常粘膜的分界较模糊, 病变可略突出于粘膜面。
Ⅲ型病变呈紫红色或蓝紫色团块状, 可略突出粘膜面, 与周围正常粘膜分界清晰, 病变范围一般为0.3~2.0cm, 可分为Ⅲa型: 单个血管瘤样团块; Ⅲb型: 多发的血管瘤样团块。
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22例临床分析

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22例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6-07-11T11:11:18.0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8期作者:韩兴全[导读] 纤维结肠镜对结肠血管畸形、选择性血管造影对小肠血管畸形有重要诊断价值,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率。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内科教研室 621000摘要:下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症状,由血管畸形所致者属于相对较少原因,临床无特征性表现,主要表现为血便或黑便,诊断困难。
随着纤维结肠镜和选择性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诊断率大幅度提高。
本文旨在提高对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认识,明确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原因,纤维结肠镜对结肠血管畸形、选择性血管造影对小肠血管畸形有重要诊断价值,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率。
关键词:肠血管畸形;下消化道出血;内镜;选择性血管造影Lower gastroinstinal haemoeehage(LGH)is a common clinical symptom with relatively lowoccurrence of vascular malformations,of which the diagnosis is difficult due to the nonspecific clinical symptoms,usually characterized as black or blood stool.The diagnosis is improved substantively with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fibercolonoscopy and selective angiography.This paper aims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LGH caused by vascular malformations,which is common for middle-aged or elder people.Fibercolonoscopy and selective angiography contribute significant value in detecting vascular malformation of colon and intestinal vascular malformation,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clinical applications could improve the diagnosis accuracy.下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症状,由血管畸形所致者诊断困难。
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肠血管畸形1例并文献复习

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肠血管畸形1例并文献复习【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肠血管畸形的临床价值。
方法:1例经手术证实回盲部血管畸形患者术前接受了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对其螺旋ct血管成像表现及结合文献复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ct增强扫描回盲部肠壁可见边界清楚条状异常强化影,血管成像三维重建回盲部肠壁增粗、迂曲血管影及其供血动脉及回流静脉。
结论: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肠血管畸形更直观、立体、可靠,给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
【关键词】肠血管畸形;螺旋ct血管成像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5-0156-01肠血管畸形是消化道急、慢性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以慢性、无痛性反复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史一般较长,起病隐袭,常规检查难以发现病变部位,临床上容易误诊,以致得不到有效治疗或给予错误手术治疗。
本文报道1例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肠血管畸形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患者,女,65岁,主因“大便带血2 d”入院,2012年9月24日晚8点至26日早9点,排便6次,暗红色,质烂,有血块,量约1000 g。
伴头晕、全身乏力,无腹胀、腹痛,无畏寒、发热、恶心、呕吐,无心慌、胸闷、心悸,无大汗淋漓。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肛门指检可见暗红色血液附着,临床诊断消化道出血。
ct检查:ct增强回盲部肠壁内可见边界清楚条状强化影;ct血管成像mpr、mip重建:回盲部肠壁可见增粗、迂曲血管影,肠系膜上动静脉均有细长分支与回盲部异常血管影相连,回盲部异常血管影由肠系膜上动脉供血,由肠系膜上静脉回流,ct血管成像诊断回盲部血管畸形,见图1。
手术所见小肠部分粘连;打开回盲部,可见回盲瓣下缘肠黏膜糜烂,直径约1.5 cm,糜烂处可见一小血管活动性出血;阑尾充血明显、水肿,未见穿孔,表面可见稀薄脓性液;与ct血管成像所见一致。
沙利度胺治疗小肠血管畸形出血的疗效观察

1 . 2 诊 断方 法 临床 表 现 为 反复 出现 的无 痛 性 血 便 及 贫血 , 经 胃镜 、 结 肠镜 检查 排除上 消化 道及结 肠病 变 引起 的消化道 出血 后行 胶囊 内镜检 查 。镜下 主要 表现 2 . 1 . 2 治疗前后 胶囊 内镜 下表 现 : 5例 复查 胶囊 内镜
义( P< 0 . 0 5 ) 。见 表 1 。
表 1 治 疗 前 及 治 疗 4个 月 后 血 红 蛋 白浓 度 ( g / L , ± s )
科2 0 1 0 , 年 6月至 2 0 1 2年 6月收 治 的小 肠血 管 畸形 致 消化 道 出血 并无 明显应 用沙 利度 胺禁忌 的 患者 1 3例 , 均经胶 囊 内镜 明确诊 断 , 其 中男性 9例 , 女 性 4例 , 年
膜 界 限清楚 , 局 限的红 色病灶 内可见 扩张 血管 条纹 ; 病 变 多为单 个 , 边缘规 则 , 不 高 出黏 膜平 面 , 直 径 为 2~ 4
mm; 也可 是 多发 的 , 边缘 不 规则 , 病 变 略 突 出 黏 膜
平面。
通讯作者 : 徐峰 , E - m a i l : x u f e n g md @s i n a . c o m。
题 。近年来 多有 沙利度 胺治 疗血 管 畸形 所致 难治 性消 化道 出血 的报道 。本 文 主要 分析 通 过 应 用 沙 利度 胺治 疗小肠 血管 畸形 引 起 消化 道 出血 的 患者 , 比较 治
疗 前后 患者 的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蛋 白及 内镜下 表现 以评 价其疗 效 。
行配对 t 检验, P<0 . 0 5表示差 异有 统计 学意 义 。
( 郑 州 大 学 第 一 附 属 医 院 消化 内科
胃肠道血管畸形的形成机制及治疗现状

胃肠道 血管 畸形 ( GI VM ) 为 胃肠 道血 管 发 育 不 良( AG D)所 致 , 是 导 致 不 明 原 因 消 化 道 出 血
( OGI B ) 的主 要 原 因 。血 管 畸形 的组 织 学 表 现 为 黏
其严 重程 度 及 预 后 。本 文 对 GI VM 的 发 病 机 制 及
治疗 方式 作一 综述 。
2 出血 的病 理生 理学 机制
征( HTT) 即是 由 于 相 关 基 因 突 变 导 致 T GF — G或
AL K 一 1产生 减少 , 从 而降低 血 管平 滑 肌 细胞 与 血 管
壁 细 胞 的结 合 能力 , 导致 血管 扩张 及 出血[ 7 3 。
血管 内皮 生长 因子 ( VE GF ) 这一 血 管 生 成 的标 志 性分 子 被认 为 可 以刺 激 血 管 内皮 细 胞 增 殖 以及 增 加血 管通 透性 , 因而 无论 是遗 传 性 还 是 获 得性 疾 病, VE GF均被 认 为在 血 管 生 成 的早 期 阶段 起 重 要 作 用 。在 血管 发育 不 良患 者 的手 术 切 除 标 本 中 可 发 现 VE GF 及 其 受 体 VE G F R1呈 高 表 达 ] 。 VE GF的表达 受 多种 因素调 控 , 低 氧环 境 中组 织 产 生 的低 氧诱 导 因子 1 ( HI F 一 1 ) 是 目前 发 现 的最 强 烈 的调控 因子 , 其 既 可促进 VE G F的转 录也 可 以增 加
由缺氧 引发血 管 通 透 性 增 高 、 血 管 出芽 以及 各 条血 管 生成信 号通 路激 活 使 VE GF积 累 , 而 由于 各
结肠血管畸形是怎么回事?

结肠血管畸形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结肠血管畸形的病理病因,结肠血管畸形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结肠血管畸形病因*一、发病原因目前胃肠道血管畸形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后天血管退行性变、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以及慢性的黏膜缺血有关,也有学者认为这些病人有先天性的潜在因素使得后天易发生血管畸形变。
Boley对19例手术切除的结肠血管畸形标本进行研究后认为造成结肠黏膜下血管扩张改变的直接原因是慢性、间歇性及轻度的黏膜下静脉阻塞,这种静脉阻塞受肠肌层收缩和肠壁张力的影响,其张力与肠腔直径和肠内压成正比关系,而结肠内径大,内压较高(特别是盲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内压偏高),在这种高张力下易造成黏膜下静脉回流障碍,导致小静脉迂曲和毛细血管扩张,形成结肠黏膜下血管畸形。
另外Speth等发现胃肠道血管畸形的病人中伴有主动脉瓣狭窄、心肌病变和肾衰者易出血,可能原因是血管畸形的黏膜灌注压低和慢性缺氧造成黏膜缺血的结果。
*二、发病机制结肠血管畸形与下消化道出血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在血管扩张区的薄壁静脉和毛细血管扭曲、扩张,甚至部分血管与肠腔仅一层内皮细胞,而血液回流障碍导致黏膜抵抗力下降,因而在炎症糜烂或某些机械和化学性刺激下容易发生出血。
Moore将它分为3型:Ⅰ型,血管扩张好发于老年人,多位于右半结肠,主要病变在黏膜下层小动脉、小静脉的明显扩张、扭曲和变形,病变可贯穿黏膜下层累及黏膜与表浅小溃疡相通是出血的病理基础,结肠镜下可见,但手术时不能触到;Ⅱ型,血管发育不良主要发生于年轻人,可位于肠道任何部位,病变较大,有可能看到或触到;Ⅲ型,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可位于胃肠道任何部位,系遗传性,有家族史伴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症,一般出血量不大,不会引起休克,查体无阳性体征,X线及内镜等常规检查均无助于诊断,盲目开腹探查大都不易找到出血病灶,选择性血管造影为本病较可靠的辅助诊断手段。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结肠血管畸形病因,结肠血管畸形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结肠血管畸形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结肠血管畸形”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别诊断
3.胃、肠息肉 亦可仅有消化道出血而无其他临床表现。内镜 加活检组织病理检查及X线钡餐检查可与血管畸形鉴别。
4.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如血管畸形表现为急性大量 上消化道出血时应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所致消化道大出 血相鉴别。肝硬化多有肝炎、血吸虫病、酗酒等诱因,且有凝 血机制障碍、黄疸、食欲不振及肝功能损害等表现,实验室检 查可有肝功能异常、凝血机制障碍等。钡餐或胃镜检查可发现 食管下段和(或)胃底静脉曲张等可与血管畸形鉴别。
治疗
无症状的血管畸形无需治疗,对于有出血的患者,常规治疗 与上、下消化道出血的治疗相同。此外,还可行内镜下治疗、 手术治疗、导管治疗及激素疗法。
1.内镜下治疗 对于内镜可以到达的部位可以行内镜下电凝、 激光及注射硬化剂等治疗。
2.手术治疗 仅适用于内镜下治疗多次而无效的出血患者,以 及危及生命的大量出血患者。应尽量避免盲目的手术治疗,因 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并未降。
鉴别诊断
5.急性胃黏膜病变 本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如脑外伤、药物刺 激、各种应激状态等,多为急性起病。急诊内镜检查多可确立 诊断,易与血管畸形鉴别。
6.其他 血管畸形出血时尚需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 结核等疾病相鉴别。根据上述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 内镜、血管造影等一般可发现明确的病变。
发病机制
小肠血管畸形与结肠血管畸形常相伴随发生。
临床表现
1.血管病变的病程长短不一,多数较长,长者可达几十年。 2.出血方式多样,可急性大量出血,反复间断出血和慢性少 量出血。 3.多数出血为自限性或经止血药物、输血等可暂时停止,血 红蛋白也可恢复正常。 4.未出血时几无阳性症状和体征。
并发症
பைடு நூலகம்
发病机制
先天性动静脉畸形,其病理变化为黏膜下动静脉间交通,静 脉动脉化,静脉壁增厚、扩张、扭曲、硬化。多发生于直肠和 乙状结肠,常伴有心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和主动脉狭窄; 后天性为继发于某些疾病,如门静脉高压症肠病,老年人黏膜 下静脉壁退行性变伴慢性便秘,使穿行于肠壁肌层的黏膜下静 脉因肌肉收缩反复受压迫,导致静脉内腔压力增高,静脉扩张,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功能减退,动静脉直接沟通,形成功能性动 静脉瘘。
肠道血管畸形是一种黏膜下血管扩张畸形,虽非常见病,却 是隐匿性下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其中60%~70%出血部位在 小肠,近年来国内报告病例逐渐增多。病变血管位于肠黏膜下、 病灶小,临床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术前诊断困难。
概述
约5%病例即使经过手术亦未能发现出血灶,术后出血的复发率 高。
流行病学
(1)异常增多的血管丛,结构紊乱。 (2)末梢血管蜘蛛状扩张及迂曲。
其他辅助检查
(3)动脉期静脉早显影,呈“双轨”征,提示动-静脉间有分 流存在。
(4)出血期可见造影剂外溢积聚在肠腔内。 (5)静脉期显示肠系膜缘一侧的肠壁内静脉扩张、迂曲。 2.内镜检查 1970年以后,随着内镜的发展及操作者技术的提 高,电子胃镜、小肠镜、结肠镜等内镜检查已成为诊断血管畸 形的首选方法,近年来开展的胶囊内镜检查对小肠血管畸形诊 断的阳性率可达90%以上。但血管畸形在内镜下可分为: (1)局限性型(Ⅰ型):
肠道血管畸形
大头医生
编辑整理
英文名称
vascular malformation of intestine
类别
消化科/肠道疾病/肠道其他疾病
ICD号
K55.2
概述
肠道血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 of intestine)包括动静脉畸 形、血管扩张、血管瘤、血管发育不良等,是引起急性或慢性 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常是血管本身异常,也可是某一系 统性病症或某一综合征的表现之一。
其他辅助检查
4.手术探查 对肠道血管畸形出血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 有提议对50岁以下反复出血者应尽早手术。可采用术中内镜和 (或)术中血管造影来帮助寻找病灶。
诊断
1.临床特点。 2.选择性肠道血管造影。 3.内镜检查。 4.核素显影。 5.手术探查。
鉴别诊断
主要是和其他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相鉴别。
为消化道出血和继发性贫血。
实验室检查
反复间断出血和慢性少量出血者,血中红细胞总数及血红蛋 白的含量均下降;大便潜血实验阳性。
其他辅助检查
1.选择性肠道血管造影 1960年以来选择性或高选择性血管造 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其诊断率可达75%~90%。血管造影 中血管畸形可分为3型:
Ⅰ型为动-静脉吻合或黏膜下血管发育不良;Ⅱ型为血管错构 瘤;Ⅲ型为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如系遗传因素所致,则称为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也称Osler-Weber-Rendu综合征)。 血管造影后的主要征象有:
其他辅助检查
呈局限型血管扩张,与周围正常黏膜分界清楚,包括区域内的 血管扩张 (Ⅰa)和蜘蛛痣样血管扩张(Ⅰb)。
(2)弥漫型(Ⅱ型): 血管扩张呈弥漫性,范围广,色鲜红,与正常黏膜分界较模 糊。 (3)血管瘤样型(Ⅲ型): 呈紫红色或灰蓝色团块,稍隆起于黏膜面,与周围正常黏膜 分界清楚。 3.核素显影 以99mTc-红细胞行放射性核素扫描对肠道血管畸 形所致的活动性出血的定位诊断较为敏感,但不能定性诊断, 只可作为血管造影及内镜诊断的辅助方法。
1.消化性溃疡 本病为慢性、周期性发作的疾病,常表现为节 律性疼痛,伴反酸、嗳气,多于秋冬、春季发作,钡餐、内镜 及血管造影检查等可与血管畸形鉴别。
2.消化道肿瘤 如胃癌、小肠淋巴瘤、结直肠癌等,亦可表现 为消化道出血,出血量可大可小,依肿瘤部位、大小、性质而 定。还常有食欲不振、消瘦、腹痛、腹胀等表现。X线钡餐检 查、内镜加活检检查及血管造影可确诊,必要时可行剖腹探查。
其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发病年龄从7个月到81岁不等,多数 资料表明主要在50岁以后发生,但年龄小于30岁的人中亦并不 少见。
病因
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好发于空肠、盲肠及 右半结肠,儿童、青壮年血管畸形以空回肠多见,而中老年血 管畸形以结肠、尤其以右半结肠多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消化道出血和继发性贫血。
3.导管治疗 是在血管造影发现病灶的基础上,经导管灌注药 物(如垂体后叶素、特利加压素、血凝酶或氨甲环酸等)及将明 胶海绵剪成2mm左右的小块与造影剂混合后经导管注入病变的 供血动脉,以达到止血的效果,但有可能发生肠缺血、肠坏死 等并发症,故对肠管的血管栓塞应持慎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