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等级先进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研发现状及国产化建议
超超临界机组主要零部件材料国产化情况介绍

05
CHAPTER
国产化进程中的成功案例和 经验教训
成功案例介绍
华龙一号
东方电气
作为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 一号的成功研制和商业化运行,标志着我国 在超超临界机组主要零部件材料国产化方面 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 实现了关键材料的国产化,降低了成本,提 高了机组的经济性和竞争力。
加工制造技术
超超临界机组零部件的制造精度要求 极高,需要高精度的加工设备和制造 工艺,这给制造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挑 战。
市场竞争和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
市场竞争激烈
超超临界机组主要零部件材料的国产化 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国内企业需要不断 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以应对国际 竞争对手的挑战。
VS
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
06
CHAPTER
未来展望和建议
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
制
鼓励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建立 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 发和人才培养。
培养专业人才
加大对超超临界机组技术研发和 生产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提高 专业人才素质。
引进先进技术
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强消 化吸收再创新,提高国产化率和 技术水平。
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调整产业结构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力度,优化产 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培育优势企业
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超超临界机组生产 企业,推动产业集聚和升级。
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与协同,形 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推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超超临界机组主要零部件材料 国产化情况介绍
目录
CONTENTS
2024年超临界CO2发电机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超临界CO2发电机市场分析现状简介超临界CO2发电技术是一种基于超临界CO2工质的发电方式。
它与传统的燃煤发电和核能发电相比,在效率、环保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本文将对超临界CO2发电机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前景。
市场规模与趋势超临界CO2发电机市场近年来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
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未来几年超临界CO2发电机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这主要得益于超临界CO2发电技术的高效性和环保性,以及全球对于减少碳排放的需求增加。
竞争格局目前,超临界CO2发电机市场上主要存在着几家主要的厂家和供应商。
这些厂家和供应商之间的竞争相对较为激烈,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价格等方面。
同时,这些厂家和供应商也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
技术发展超临界CO2发电技术的发展一直以来都非常活跃。
目前,超临界CO2发电机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CO2工质循环系统、燃烧系统和蒸汽循环系统等。
各个厂家和供应商都在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提升超临界CO2发电机的效率和可靠性。
市场驱动因素超临界CO2发电机市场的增长得益于多个市场驱动因素。
首先,全球范围内对于减少碳排放的需求逐渐增加,超临界CO2发电技术具有更低的碳排放量,因此备受关注。
其次,超临界CO2发电机在能源转型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为可再生能源的接入提供支持。
此外,超临界CO2发电技术还可以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降低燃料消耗和能源成本。
市场挑战与前景尽管超临界CO2发电机市场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超临界CO2发电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需要进一步降低才能更好地竞争市场。
其次,与传统发电技术相比,超临界CO2发电技术还处于发展初期,有待更多实践经验和数据的积累。
然而,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增加,超临界CO2发电机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并在未来的能源转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结论超临界CO2发电机市场目前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有望在未来几年继续扩大规模。
2024年超临界CO2发电机市场前景分析

超临界CO2发电机市场前景分析引言超临界CO2发电机作为一种新型的发电技术,具有高效、环保等优点,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超临界CO2发电机的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技术的发展潜力。
超临界CO2发电机的工作原理超临界CO2发电机是利用超临界CO2流体作为工质,在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运行,实现发电的一种设备。
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CO2循环、控制系统和发电机组等。
市场需求分析1.环保因素:超临界CO2发电机工作过程中排放的CO2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较小,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
2.能源需求增加: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电力需求的增长,对新能源技术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超临界CO2发电机作为一种高效率的发电技术,有望得到广泛应用。
3.国际合作推动:各国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将促进超临界CO2发电机的研发和应用。
国际间的合作将为市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市场竞争格局分析1.技术壁垒:超临界CO2发电机的研发和制造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资金投入,技术壁垒相对较高,能够有效限制竞争对手的进入。
2.市场份额:目前市场上超临界CO2发电机的供应商相对较少,市场份额主要由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垄断,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竞争格局可能会发生变化。
市场发展趋势展望1.技术优化提升:随着对超临界CO2发电机技术的不断研究和改进,其性能将逐步提高,效率更高、排放更少。
2.产业链完善:超临界CO2发电机的发展将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完善,如CO2捕集和储存技术、高温材料等领域的发展。
3.国际市场扩张:随着其他国家对于减排目标的提出和可再生能源的需求的增加,超临界CO2发电机有望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总结超临界CO2发电机作为一种新兴的发电技术,具有环保、高效等优势。
在当前的能源转型和环保意识提高的环境下,其市场前景广阔。
然而,市场竞争格局和技术的改进仍然是该技术发展的主要挑战。
通过不断优化技术、完善产业链,以及国际合作,超临界CO2发电机有望成为未来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发展情况概述

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发展情况概述(一)目前,在整个电网中,燃煤火力发电占70%左右,电力工业以燃煤发电为主的格局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难以改变。
但是,燃煤发电在创造优质清洁电力的同时,又产生大量的排放污染。
为实现2008年G8(八国首脑高峰会议)确定的2050年CO2排放降低50%的目标,提高效率和降低排放的发电技术成为欧盟、日本和美国重点关注的领域。
洁净燃煤发电技有几种方法,如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PFBC)及超超临界技术(USC)。
目前,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比较容易实现大规模产业化。
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是世界上先进、成熟达到商业化规模应用的洁净煤发电技术,在不少国家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节能和改善环境的效果。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投入运行的超临界及以上参数的发电机组大约有600余台,其中美国约有170台,日本和欧洲各约60台,俄罗斯及原东欧国家280余台。
目前发展700℃超超临界发电技术领先的国家主要是欧盟、日本和美国等。
700℃超超临界机组作为超超临界机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对其发展情况进行概述,供参考。
一、概念燃煤发电机组是将煤燃烧产生的热能通过发电动力装置(电厂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及其辅助装置等)转换成电能。
燃煤发电机组主要由燃烧系统(以锅炉为核心)、汽水系统(主要由各类泵、给水加热器、凝汽器、管道、水冷壁等组成)、发电系统(汽轮机、汽轮发电机)和控制系统等组成。
燃烧系统和汽水系统产生高温高压蒸汽,发电系统实现由热能、机械能到电能的转变,控制系统保证各系统安全、合理、经济运行。
燃煤发电机组运行过程中,锅炉内工质都是水,水的临界点压力为22.12MPa,温度374.15℃;在这个压力和温度时,水和蒸汽的密度是相同的,就叫水的临界点。
超临界机组是指主蒸汽压力大于水的临界压力22.12 MPa的机组,而亚临界机组是指主蒸汽压力低于这个临界压力的机组,通常出口压力在15.7~19.6 MPa。
700℃超超临界机组用国产新型耐热钢及其焊接材料解析

二、USC机组是我国火电发展的必然趋势
电力是一种应用广泛,使用方便的清洁能源。 电力是二次能源,它是由煤炭、石油、天然气、 水利、核能以及风力等转换而成的。电力在终 端能源总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已成为衡量一个国 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2019/8/28
我国一次能源结构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 气”,我国能源以煤碳为主,我国煤炭消费占 一次能源的70%,远高于世界平均约30%的水 平。预计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到2020年为18亿 千瓦,其中火电将从目前占总容量的75%左右, 下降为66%,水电占22.7%,核电、风电等新 能源约占11.3%。
2019/8/28
四、完善600℃USC机组的关键技术—— 新型耐热钢的开发、焊接及热处理
USC机组就是通过提高火电机组锅炉蒸汽温度、 压力参数提高机组效率,特别是温度参数对效 率的影响更为显著,而提高蒸汽参数遇到的主 要关键技术是金属材料及焊接材料的耐高温、 高压及焊接和热处理问题。
2019/8/28
2019/8/28
(1).开展新型耐热钢合金化机理、力学性能、强韧化机 理、高温持久强度、抗烟气腐蚀、抗蒸汽氧化及寿 命评估方面的研究工作。
(2).开展新型耐热钢,经过长期高温运行后,钢材显微 组织及性能变化规律的研究。
(3).开展新型耐热钢异种钢焊接接头早期失效机理研究。 (4).进一步研究和掌握P91钢管的合金化、强韧性强化
P91 Al672B70CL32
P92/P122/E911 A691Cr1-1/4CL22
再热热段 给水管道
P91 WB36
P91/P92 WB36
2019/8/28
为了更好的发展SC、USC机组,在大量引进 国外先进的新型耐热钢的过程中,要加快国产 新型耐热钢的开发,为了确保USC机组的稳步 发展,应开展以下几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
700℃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开发进展概况

Advanced Austenitic Alloys (Super 304H, 347HFG, NF709, etc.)
700
o
Average Temperature for Rupture in 100,000 hours ( C)
25
Stress (ksi)
Minimum Desired Strength at Application Temperature
Source: Saarschmiede
7
1. 欧洲 AD700计划
热挤成型的镍基合金 263管子 ( I.D. 310 x 67 mm)
310 x 67 mm Extrusion by Wyman & Gordon, Livingstone, Scotland
8
1. 欧洲 AD700计划
阀门锻件
Average Temperature for Rupture in 100,000 hours ( F)
500 1100 1200 1300 1400 70 Inconel 740 300 CCA617 Std. 617
o
Nickel-Based Alloys
Haynes 282
50
Stress (MPa)
Ferritic steel
17
1. 欧洲 AD700计划
Thermie 1000 MW DR: IP Turbine 汽轮机中压缸
10 % Cr steel
Ni base alloy
18
1. 欧洲 AD700计划
1.6 示范机组方案
• 蒸汽压力 • 蒸汽温度 • 再热蒸汽温度 35.0 MPa 700 ℃ 720 ℃
国内超超临界机组存在的问题

国内超超临界机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电源技术中心张忠文一、山东电科院研究现状超超临界(USC)机组已是国际上发展比较成熟的先进发电技术,进入21世纪,国内超超临界机组出现了迅猛的发展,2006年11月,首台1000MW机组投入运行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运行的1000MW超超临界机组有10台,截止目前,国内在运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已达48台,标志着我国超超临界发电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山东省是国内首批建设USC机组的地区,自2006年12月华电邹县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相继投运两台1000MW USC机组后,华能威海发电厂的两台600MW USC业已运行,华电莱州发电厂的两台1000MW USC已有一台开始运营。
USC机组发展的关键技术是锅炉蒸汽压力及温度参数提高后所需采用的高蠕变强度耐热钢的选择、制造和安装过程中的焊接及热处理工艺研究、运行后的组织性能变化以及金属部件损坏后的修复技术研究。
USC锅炉大量采用了最新研究的高蠕变强度耐热钢,如T/P23、T/P91、T/P92、E911、P122铁素体耐热钢和TP347HFG、Super304H、HR3C奥氏体耐热钢等,这些钢采用了控轧控冷技术,具有晶粒小,杂质含量低,多元微合金的复合强韧化等特点,使其具备高热强韧性、高热稳定性、高的抗高温蒸汽氧化性等,但它们的连接方式主要依靠焊接,焊接接头很难实现控轧控冷等技术,因此焊接接头的性能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山东电科院至2005年既开始对USC机组用的新型耐热钢焊接进行研究,根据当时的有关资料,探讨了新型耐热钢的特点和焊接监督【1】;针对邹县电厂安装两台1000MW超超临界机组,开展了T/P92、Super304H和HR3C钢的工艺性研究,分析了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2】~【11】。
机组投入运行后,苦于监督数据不充分,相继开展新型耐热钢焊接接头时效组织和性能变化规律研究,找出了时效脆化机理和蠕变强度降低的原因【12】~【21】。
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的改造与升级方案分析

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的改造与升级方案分析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超超临界发电技术成为了当前燃煤发电的研究热点之一。
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相比于传统的超临界发电机组,在效率、节能、减排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超超临界发电机组也面临着技术改造和升级的问题。
本文将对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的改造与升级方案进行分析,以期提升其性能和适应未来能源发展的需要。
一、改造与升级目标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的改造与升级目标主要包括提高发电效率、降低燃料消耗、减少排放物等。
具体目标如下:1. 提高发电效率:通过改进燃烧系统、优化热力循环等方式,提高发电机组的热效率,减少能量的浪费,提高发电效率。
2. 降低燃料消耗:通过改进燃料供给系统、烟气脱硫脱硝系统等,降低燃料的消耗量,减少燃料成本。
3. 减少排放物:通过升级燃烧系统、引入先进的脱硫脱硝技术等,减少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改造与升级方案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的改造与升级方案主要包括改进燃烧系统、优化热力循环、引入先进的环保技术等。
具体方案如下:1. 改进燃烧系统:通过优化燃烧器设计、改进燃料供给系统等方式,改进燃烧系统的稳定性和燃烧效率。
同时引入燃烧控制系统,实现燃烧过程的精确控制,提高燃烧效率和稳定性。
2. 优化热力循环:通过改善锅炉和汽轮机的工作参数,如高温高压蒸汽温度与压力的提升,提高热力循环效率,从而提高发电效率。
3. 引入先进的环保技术:通过引入先进的脱硫脱硝技术,降低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的排放。
例如,可以采用湿法脱硫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有效减少排放。
4. 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在发电机组中采用高效输电、水泵、风机等设备,降低能耗,提高发电效率。
5. 应用智能控制技术:引入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对发电机组的远程监控和精确控制,提高发电效率和稳定性,减少能源的浪费。
三、改造与升级方案的影响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的改造与升级方案将对能源发电领域产生重要影响:1.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通过改进燃烧系统和优化热力循环等手段,提高发电效率,降低燃料的消耗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0℃等级先进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研发现状及国产化建议纪世东,周荣灿,王生鹏,姚惠珍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32 700℃超超临界发电技术是指主蒸汽温度和再热蒸汽温度达到或超过700℃的先进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
按照当今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700℃计划,相对应的主蒸汽压力约为35~38.5MPa。
从技术上,提高火电机组主、再热蒸汽参数是提高其热效率的最有效途径,也是火电技术核心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700℃等级先进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高效、低污染,但其主要技术瓶颈在于耐高温高压金属材料的研制、加工制造工艺的研发以及如何使造价降到商业应用可接受的范围内。
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基于其自身的技术、经济状况以及能源结构和环保要求,已相继启动了700℃等级先进超超临界机组发展计划,确定了较详细的目标和发展步骤,组织了实力雄厚的科研和制造企业开展研究,并已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储量占化石能源的96%,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的70%左右。
在电力生产上,近10年来火电装机容量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73%以上,火力发电量(其中主要为煤电)占全国总发电量的80%以上,电煤消费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47%以上。
因此,发展700℃等级先进超超临界机组,提高发电效率,实现火电技术重大升级,对我国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应高度重视,加快组织开展700℃先进超超临界技术的研发、示范及装备的国产化。
1 700℃等级先进超超临界技术的优势从理论上讲,超超临界机组蒸汽参数越高,热效率也越高。
热力循环分析表明,在超超临界机组参数范围内,主蒸汽压力提高1MPa,机组热耗率可降低0.20%~0.32%;主蒸汽温度每提高10℃,机组热耗率可降低0.25%~0.30%;再热蒸汽温度每提高10℃,机组热耗率可降低0.15%~0.20%。
700℃先进超超临界机组的设计发电效率可达到50%左右。
资料显示,欧盟700℃先进超超临界机组净效率目标是50%~53%(LHV)、美国与日本是48%~50%(LHV)。
据测算,600MW的700℃先进超超临界机组供电煤耗约260g/(kW·h),可比同容量等级的先进水平的600℃超超临界机组降低约25g/(kW·h)。
按年利用7 000h计算,每台机组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0.5万t,直接减排二氧化碳近29万t(按每t标准煤生成2.74t二氧化碳);若与2010年全国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335g/(kW·h)相比,每台机组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1.5万t,直接减排二氧化碳约86万t。
此外,发展700℃超超临界发电提高了未来进行大规模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的可行性。
其原因是:(1)700℃先进超超临界机组发电煤耗率比600℃等级机组显著降低,单位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降低,从而降低了CCS成本;(2)采用全流量的CCS通常使机组净效率降低8%~10%,照此计算,对于700℃先进超超临界机组,按实际运行的净热效率47%估算,采用全流量CCS后,净效率降为37%~39%,折算供电煤耗为315~332g/(kW·h),仍优于2010年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
2 700℃等级先进超超临界技术的国内外研发现状在600℃等级超超临界发电技术成熟后,欧盟、美国和日本先后启动了700℃及以上的先进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研究计划,为下一代火电装备的更新提供技术,以进一步降低机组的煤耗,减少温室气体和其它污染物排放。
2.1 欧盟“AD700”计划欧盟于1998年1月启动“AD700”先进超超临界发电计划,其目标是建立500MW、700℃/720℃/35MPa等级的示范电站,结合烟气余热利用、降低背压、降低管道阻6力、提高给水温度等技术措施,使机组效率达到50%(LHV)以上。
拟通过示范电站的运行和技术完善,在2020年左右实现机组商业化运行。
该计划主要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可行性研究和材料基本性能试验)、第二阶段(材料验证和初步设计)已于2004年底完成,第三阶段(部件验证)已于2009年底完成,第四阶段(示范电站建设)由于材料方面的原因已推迟。
2.2 美国760℃先进超超临界(USC)技术研发计划美国于2001年启动先进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研究计划,研发目标是开发蒸汽参数达到760℃/760℃/38.5MPa的火电机组,效率达到46%~48%(HHV)以上。
美国主要的锅炉制造商和汽轮机制造商均参与了该计划,由美国电力研究院(EPRI)和俄亥俄能源行业协会(EIO)负责项目的管理。
目前美国已完成锅炉材料和汽轮机材料两个项目的研究。
原计划2008年开始示范电站筹建,2016年左右投运,但目前计划延迟。
2.3 日本“A USC”计划日本于2000年开始“700℃级别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可行性研究,2008年8月正式启动“先进的超超临界压力发电(A-USC)”项目的研究。
A-USC计划的目标是开发700℃级燃煤发电机组,已确定机组参数先实现700℃/720℃/720℃/35MPa,最终将再热蒸汽温度提高到750℃,机组净热效率达到46%~48%(HHV)。
日本A-USC计划的管理由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负责,主要的锅炉和汽轮机制造商都参与了A-USC计划:锅炉的研发由IHI、Babcock-Hitachi和三菱重工承担;汽轮机的研发由三菱重工、东芝、日立和富士电力系统公司承担;耐高温材料的研发由住友负责、日本国家材料科学研究院负责材料的分析评估。
A-USC计划9年完成,分为系统设计,锅炉、汽轮机和阀门技术开发,锅炉部件及小型汽轮机试验等几部分同步实施。
A-USC计划的材料研发、主要部件制造和测试工作预计2016年完成,目前正在开展主要部件材料的测试工作。
以上国外项目计划中以欧盟的AD700计划启动最早,研究内容最为全面,实施进度最快。
2.4 我国先进超超临界技术发展情况我国现阶段尚未正式开展700℃先进超超临界技术的研发工作,但国家科技部已将700℃等级超超临界技术的研究列入“十二五”规划。
国内相关单位通过跟踪国外研究发展动态,已启动了700℃的前期论证和初步研究。
2008年初,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委托西安热工研究院开展了700℃机组关键材料预研项目。
该项目于2010年6月完成,对多种关键镍基高温合金材料进行了初步的基础性能研究,对国内高温合金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进行了调研。
目前西安热工院已经开始对Inconel 740H等最新材料进行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国内三大电站主机设备制造企业(上海电气、东方电气、哈电集团)也通过各种渠道对国外特别是欧盟的700℃等级先进超超临界技术开发计划进行了跟踪,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和钢铁研究总院对部分镍基合金材料开始研制。
2010年7月23日,国家能源局在北京成立了“国家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创新联盟”,该创新联盟的宗旨是:通过对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的研究,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提高我国超超临界机组的技术水平,实现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的自主化,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开辟新路径。
2011年4月29日,国家能源局在北京组织有关政府机构、国内发电集团、相关制造企业、科研院所、三大动力集团等30余家单位共同签署“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关键阀门和四大管道联合研发协议”,以“政府、产业、科研院所和用户”相结合的模式,并落实依托工程,推进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关键阀门和四大管道国产化。
十几年来,我国通过超临界、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的研发,现已培养出一大批经验丰富、拥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科研和设计专家;建设成了以上海电气、东方电气、哈电集团为主体的,具有较强实力的发电设备制造基地;截止2010年底,我国建成在运的1 000MW等级超超临界机组已达33台,已积累了丰富的电建、调试、运行经验。
我国在超超临界发电领域的整体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建设、运行水平已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近,目前已完全具备了发展700℃等级先进超超临界技术的基础。
3 700℃等级先进超超临界技术国产化研发建议鉴于国际上700℃等级先进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尚处于研发阶段,一些重大的技术风险已经初步排除,因此目前是我国发展700℃等级发电技术的最佳时机,必须尽快启动,从国家层面进行科学的部署和管理,设立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大型发电集团为依托单位,组织科研院所、设计单位、高校、设备制造企业和冶金企业联合攻关,发挥各自技术优势,取得技术突破,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有技术。
在技术方面,要重点开展耐高温材料的基础性能与工艺研究以及国产化,并进行高温材料和部件的长时现场验证;要做好机组的优化设计,合理减少高温材料的用量,节省投资;还应综合采用烟气余热利用、降低管道压损、提高给水温度、优化辅机配置选型等技术措施,提高效率。
在研发中,要充分借鉴吸收国外研究成果,在国内在一定时期内无法研制出满足要求的高温材料的情况下,对关键材料和部件应进行国际采购。
回顾我国超临界、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的发展:1992年6月我国引进的首台600MW超临界火电机组在石洞口二厂顺利投产,2004年11月首台国产600MW超临界机组在华能沁北电厂顺利投产,2006年11月首台国产1 000MW超超临界机组在华能玉环电厂顺利投产,我国用十几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用几十年所走过的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技术发展历程。
现阶段我国站在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接近的起跑线上,立足自主研发,充分借鉴吸收国外研究成果,完全可以与国际最先进水平保持同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700℃等级先进超超临界技术,再次实现燃煤发电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
(下接第90页) 对于ZG15Cr1Mo1V钢裂纹的补焊通常采用热敷冷焊,焊材采用ENiCrFe-2镍基焊材。
镍基焊材具有以下优点:(1)焊缝的材料成分允许变化范围较大,可减轻因焊接规范不同、焊缝稀释率对焊缝材料成分带来的影响;(2)镍基焊缝对氢不敏感,氢的溶解度大,可减轻氢对母材的有害作用;(3)镍基焊缝组织可以抑制母材中的碳扩散,减轻了由碳扩散带来的不良后果;(4)在焊接过程中,在焊缝的熔合区不易形成脆性马氏体。
镍基焊条冷焊过程主要分为预热状态下的敷焊(打底焊)和填充层焊接两部分。
通常情况下,整个敷焊层焊接完成后,立即保温缓冷,至室温后再进行填充层的焊接。
若补焊坡口的形状、位置等不允许一次完成敷焊层焊接,可采用分段(多次)进行敷焊层焊接。
焊接方法为手工电弧焊,焊材规格及焊接规范见表4。
表4 焊材规格及规范项目内容焊材规格d/mm 3.2 4.0焊接电流/A 100~120 140~160焊接电压/V 22~26 22~28极性直流反接(1)用机械方法将裂纹挖除干净,打磨露出金属光泽并形成U型焊接坡口,坡口根部的最小圆角半径为5mm,根部要圆滑过渡,不允许存在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