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创作特色
莎士比亚的简介

莎士比亚的简介【莎士比亚】1、生平简介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出生于英格兰斯特拉特福郡的斯特拉特福市,享誉全球的英国剧作家、诗人,所创作的戏剧和诗词世界闻名,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歌家和剧作家。
他还是英国文学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和剧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内容涉及社会现实与宗教等不同话题。
2、艺术特色莎士比亚的戏剧多伦多,用语精练,引人入胜,依照思想内容构成理论框架,把古代人物配以文墨明达的语言变化,全书的特点也受到一致的好评。
他的戏剧不仅记载着当时的历史,文化、宗教体系,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理解与视角。
3、主要作品莎士比亚的作品分为四大类:正剧、悲剧、历史剧、喜剧。
其悲剧作品有《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等多个知名作品。
喜剧作品则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
莎士比亚还有不少诗歌:《失恋》、《空洞》、《时光思想》等。
4、经典名句莎士比亚的经典名言,把它放在序言一页传递给大家:“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短暂,也许这个世界的最高境界只不过是一场孩子的游戏。
”(Life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奥赛罗》)“世界上有天使么?他们在失去翅膀前居住于天空,我们在泥土中做梦。
”(Are there no angels in the skies, that with their wings did once abide, That in our dreams do us descry, when we from sleep ourselves have hide?)《大海》“沙漠是耶稣的眼泪,河流是他的脸颊,大海是他的意思。
”(The desert is Jesus' tears, the rivers are his cheeks, and the sea his intent.)《大海》5、影响莎士比亚影响深远,他的作品无处不在,尤其是其诗词,被改编成歌曲、朗诵诗歌的方式广泛传播,大大提升了英语语言的文化含量。
莎士比亚艺术特色

莎士比亚艺术特色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其创作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欢迎,也在之后的数百年里一直备受推崇。
莎士比亚的艺术特色具有如下几个方面:
1. 深刻的人物刻画: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形象生动而鲜明,他们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个性特点,让人们难忘。
比如《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打动了无数观众;《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则展现了年轻人的激情与热烈。
2. 精湛的语言艺术: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丰富多彩,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他的词汇量极其丰富,他的戏剧中使用了很多现在被称为“莎士比亚词汇”的独特用语和句式,这些语言上的创新和突破成为了他戏剧艺术的独特之处。
3. 深刻的情感描写: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充满了各种情感的描写,从欢乐、悲伤、爱情到嫉妒、恨意,他都能够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描述出来。
他对爱情的描写尤为著名,比如《暴风雨》中的米兰达和费尔南多,以及《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的两位主角,都展现了莎士比亚对于爱情的深刻理解和描绘。
4. 丰富的题材和多样的表现形式:莎士比亚的作品涵盖了很多题材和领域,从悲剧、喜剧、历史剧到神话题材,他都有涉猎。
他的表现形式也非常多样化,像是《仲夏夜之梦》中的幻想、《第十二夜》中的反转和误解等等,都是他巧妙地运用戏剧机制和技巧实现的。
总之,莎士比亚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他的戏剧作品不仅具有
艺术性,更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对于我们的文化和艺术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剖析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剖析在世界文学史上,威廉·莎士比亚被公认为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构思独特、情节曲折,更因为其出色的幽默和讽刺手法而广受赞誉。
本文将从莎士比亚作品中整理出多个例子,剖析其中的幽默和讽刺手法,以展示他作为一位天才作家的才华。
首先,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幽默手法十分丰富多样。
他巧妙地运用了语言幽默、场景幽默和人物幽默等手法,使得观众在阅读或观看他的作品时不禁忍俊不禁。
在文学作品中,莎士比亚经常使用双关语和异类对比来创造语言幽默。
例如,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曾说:“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这句震撼人心的台词中,哈姆雷特巧妙地运用了“be”这个词的多重意义,既呼应了自杀的方式,又暗示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带给观众一种深思熟虑的幽默感。
莎士比亚的场景幽默也是他作品的一大特色。
他善于在人物互动的场景中制造出令人捧腹大笑的情节。
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仆人彼得因为他拙劣的记忆力而产生了许多讽刺和笑料。
在一幕中,彼得被要求取信给朱丽叶的信件,他竟然不知该信在哪里,结果引发了一连串的误会和搞笑情节。
此外,莎士比亚对人物的幽默描写也是独树一帜的。
他刻画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有时他们的言行举止也颇具幽默感。
例如,在《威尼斯商人》中,著名的犹太人商人夏洛克因其扭曲的人格特征而引发了很多幽默和讽刺。
他的独特的语言方式、笃信财富的观念以及他与其他角色之间的互动都成为了幽默场景的来源。
除了幽默,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讽刺手法也十分精湛。
他通过对人性、社会现象和政治冲突的讽刺,展示了他对人类心理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对人性的讽刺是常见的。
他以生动的方式揭示了人性中的虚伪、贪婪和自私等弱点。
例如,在《奥赛罗》中,莎士比亚通过描绘奥赛罗被他的朋友背叛的故事,暗示了人性的局限性和对欲望的控制困难。
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特色

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特色
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认为戏剧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镜子。
第二,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剧要真实,切忌过火。
第三,情节生动丰富,一个剧里常有几条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线索,悲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
第四,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
如哈姆雷特、福斯塔夫。
第五,人物语言性格化,如哈姆雷特的话富有哲理和诗意,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语言矫揉造作,伊阿古的语言充满秽言秽语。
据电子计算机统计,莎士比亚创作的词汇量有29066个。
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

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取材有所依据,但并不拘泥于历史实际,主要是借历史题材来表现他的人文主义的社会政治思想,也就是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的思想。
《理查三世》里的主人公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写得最突出的暴君形象。
《亨利四世》上、下篇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最好的两部作品。
莎士比亚喜剧的基本主题是爱情和友谊,描写青年男女为追求爱情自由,与各种封建偏见、封建意识,与自私欺骗的行为所进行的斗争。
如《威尼斯商人》。
(1)他的创作基本上是遵循现实主义原则的(真实性)。
(2)莎士比亚戏剧能通过丰富、生动的情节来反映现实生活(丰富性)。
(3)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丰富,还与剧中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有关,同时,这种生动性并不是外加的人为的,而是由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所决定的。
(4)莎士比亚打破了古代戏剧的框框,在一个剧本中把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这也加强了情节的生动性。
(5)莎士比亚对欧洲戏剧的重大贡献,在于他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成就:①人物性格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
②人物性格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③莎士比亚善于在人物对比中突
出主人公的性格。
④内心独白直接揭示人物内心,也可以用来交代一些情节,推动剧情发展。
(6)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丰富多彩,总词汇量达到两万以上。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创作背景与韵律特点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创作背景与韵律特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又被称为“安徒生体”,是英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个创作流派,也是英国文学的里程碑之一。
自16世纪末起,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等剧作中尝试并推广这种形式,并于绝大多数的剧作中使用了这种体例。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十四行金章体中实际行数最短的诗歌体例,它以四个押韵节第二弦(即重复韵)为核心,全篇押全韵,此外,还有着近义词替换,分手换韵等表现手法。
因此,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又具有诗意嘉奖、温和柔婉、押韵细腻运用等特点。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创作背景主要来自于他对社会人文生活的认知,这种创作源自他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他观察的对象大多是当时的社会人文现象,从这些社会人类活动中,他会提取出一些具有现代关怀的内容,例如世事沧桑、知错能改等等,继而创作出符合社会实际关怀的诗句。
此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创作还体现出心理活动的特点:让他的诗作座落在无尽渺茫的云雾中,他的诗作带给人的是时光的畅所欲言,或是承载多深的思绪;从其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精神世界,以及他对世界的认识。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特点有四要素:节奏性、韵脚性、声调性和发声性。
它是一种高度密集的韵律,充满节奏性,但又不失婉约委婉,字里行间穿插着近义词、表达不同意思的助字和押韵节,以及数量不等的押韵节,使带有声调变化的韵律性语言在主题之中熠熠生辉。
同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还使用了爆破性的发声原则,即开头及结尾语音比历中语音突出,唤起读者的聆赏心理,从而达到撩拨读者情感的目的。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反映出英国文学史上作家对现实与虚构的结合,让其作品体现出抒情清新、具有丰富深意和巧妙押韵等诸多文学特色,有新型多音节诗体追求味道的特点。
另外,它也反映了作家对人物心理及情感的熟悉,在欣赏中既体现出聆听的心理活动,又有快意的实际应用。
因此,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有其自身的创作背景,除了具有表达性外,也有自己独特而细腻的韵律特点。
莎士比亚悲剧特征

莎士比亚的悲剧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 人物塑造: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人物通常是贵族或统治者,他们通常有着高尚的情操、卓越的能力和深刻的内心世界。
这些人物因为自身的弱点或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走向毁灭。
2. 冲突与对抗: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剧情发展的重要动力。
这些冲突不仅包括个人内心的挣扎,也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
3. 命运与偶然性:莎士比亚常常探讨命运的主题,他的人物经常面临无法逃避的命运,而偶然性的事件往往加剧了他们的悲剧结局。
4. 人文主义色彩:莎士比亚的悲剧展现了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人文关怀,体现了人的尊严和价值。
5. 语言艺术:莎士比亚的悲剧以其丰富的象征、比喻和高度的艺术化语言著称,这些特点使他的作品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6. 现实批判:莎士比亚的悲剧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弊端,对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7. 悲剧效果:莎士比亚善于通过复杂的剧情设置和生动的人物刻画来营造强烈的悲剧气氛,使观众深感震撼。
8. 主题广泛:莎士比亚的悲剧涉及爱情、权力、野心、背叛、复仇等多个主题,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9. 结构严谨:莎士比亚的悲剧通常遵循古典戏剧的三幕结构,以确保剧情的紧凑和连贯。
10. 舞台技巧:莎士比亚在他的悲剧中巧妙地运用了各种舞台技巧,如独白、旁白、幻觉等,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
这些特征使得莎士比亚的悲剧成为了西方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莎士比亚写作的艺术特色

莎士比亚写作的艺术特色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他的戏剧作品在当时即享有广泛的影响力,并多次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士所演绎和改编。
莎士比亚的写作技巧极为熟练,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丰富和生动。
他不仅能刻画出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性别甚至不同国籍的人物形象,而且确切地展现人物内心的复杂心理和情感。
这种细腻的塑造方式深刻地表达出人性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的形象展现出人类复杂的心理,他同时具有宽厚、直率、诚实和疑虑、犹豫、孤独等多重性格;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通过展现两位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揭示了人类爱情的无奈和复杂性;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通过李尔王和格洛斯特等人的形象,探讨了权力和道德的关系。
二、巧妙的情节编排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情节编排精巧,有着令人难以预测的转折和高潮。
他常常设置多个主线情节,让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联系,同时又保持着独立的完整性,使得故事发展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在《麦克白》中,莎士比亚通过灵巧的情节设计展现出主人公麦克白由功利之徒逐渐走向完全崩溃的心路历程,使得整个剧情充满了悬念和紧张感;在《暴风雨》中,莎士比亚通过一个海上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人类的力量和无奈,以及命运的扭曲和复杂。
三、文学技巧的多样性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充满了各种文学技巧,如诗歌、韵律、比喻、隐喻、显影等等。
这种多样性不仅能够让人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而且也能够让戏剧本身更加充满感染力和艺术性。
在《仲夏夜之梦》中,莎士比亚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现了爱情、幻想与现实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此外,他还在剧中重新解释了身份、爱情、自由和权利的概念;在《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运用对白和独白的形式表达了人类的心理变化,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主人公因被误解而产生的无奈和自责。
总之,莎士比亚的作品是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叙述剧中人物自己的意愿
5.2.剧中人物通过独白说出自己的所作所为 5.3.抒情独白 5.4.哲理性独白
6.丰富的情节线
莎氏的情节常常是几条平行的线索交织在一起, 由此显出戏剧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比如 《威尼斯商人》有三条情节线索,《哈姆莱特》 也有三条复仇线索。哈姆莱特、雷欧提斯、福 丁布拉斯均有父亲被杀的仇恨。《仲夏夜之梦》 的情节线索多达四条。
哈姆莱特台词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 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 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2幕2场,朱生豪译
哈姆莱特是一个思想者,他的语言富有 诗意和哲理,因此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较多。 说话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一旦翻译成中文,英语的语言节奏和 气势便在译文中丢失了。
4.性格化语言
莎剧有多少人物,就有多少不同的性格化语言。 每个人物说的话都与他的性格一致,本性一致。 莎氏是语言大师,他所使用的词汇量惊人的庞大, 1974年英国马文· 斯配瓦克教授借助德国电子计算机专 家的力量,精确地统计出莎氏全部词汇量达29066个之 多。英国的另一个语言大师,17世纪诗人弥尔顿一向 被认为学问最渊博,他的诗歌才用了8000个单词。莎 氏近3 万,这个数字是惊人的。莎氏就是利用无与伦 比的庞大词汇来锤炼人物的性格化语言,打动人。
3.塑造丰富的艺术典型
莎氏在他的剧作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形象, 在他们身上,莎氏揭示了广泛繁复的社会关系, 这些形象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概括了特定阶层 以及人类的某些共同特征,因而成为不朽的艺 术典型群像。 马克思在给拉萨尔的信(1859/4/19)提出 “更加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的把个人 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个“莎士 比亚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塑造具有个怜的的傻孩子给他们缢死了!不, 不,没有命了!为什么一条狗、一匹马、一只 耗子,都有它们的生命,你却没有一丝呼吸? 你是永不回来的了,永不,永不,永不,永不, 永不! ——《李尔王》5幕3场,朱生豪译
单音节词
李尔是一个年迈的老国王,被两个大女儿驱逐, 流浪疯狂。临死前见到被自己遗弃的小女儿, 感到愧疚。百感交集,说话哽咽,语句都是单 音节词。特别是最后5个never,把他伤心欲狂 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符合他的心情, 也符合他的年龄身份。
悲喜剧因素
莎氏在一出戏剧结构里安排几条平行交错的情 节线索,悲剧中插入了喜剧的因素,喜剧中包 含有悲剧因素,打破了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壁垒 分明的界限。这些平行的线索展开了广阔的社 会画面,帝王将相、王孙贵族和下层人民同台 出现,突破了贵族与平民不可同台演出的限制。
7.激烈的戏剧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戏剧艺术的 特性,已成为戏剧创作的原则。戏剧冲突是通 过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所以,究 其实质,戏剧冲突是性格冲突。 莎剧的戏剧冲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物 之间的性格冲突,二是人物的内心冲突。这种 内外冲突交织在一起,就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戏 剧冲突。
喜剧典型
性格简单的喜剧典型: 培尼狄克、贝特丽丝(《无事生非》)一对欢 喜冤家。 道格培里、弗吉斯(《无事生非》)两个形影 不离的老巡警 。 马伏里奥(《第十二夜》)一个虚荣的管家。 性格复杂的喜剧典型: 夏洛克(《威尼斯商人》) 福斯塔夫(《亨利四世》)
悲剧典型
性格复杂的悲剧典型:
李尔王台词中译文1
李:不要笑我,我想这位夫人是我的孩子考狄 利娅。 考:正是,正是。 李:你在流着眼泪吗?当真。请你不要哭啦; 要是你有毒药为我预备着,我愿意喝下去。我 知道你不爱我;因为我记得你的两个姊姊都虐 待我;你虐待我还有几分理由;她们却没有理 由虐待我。 考:谁都没有这理由。
朱丽叶台词
朱丽叶:啊!花一样的面庞里藏着蛇一样的心!那一 条恶龙曾经栖息在这样清雅的洞府里?美丽的暴君! 天使般的魔鬼!披着白鸽羽毛的乌鸦!豺狼一样残忍 的羔羊!圣洁的外表包复着丑恶的实质!你的内心刚 巧和你的形状相反,一个万恶的圣人,一个庄严的奸 徒!…… 奶妈:愿耻辱降临到罗密欧的头上! 朱丽叶:你说出这样的愿望,你的舌头上就应该长起 水疱来!耻辱从来不曾和他在一起,它不敢侵上他的 眉宇,因为那是君临天下的荣誉的宝座!啊!我刚才 把他这样辱骂,我真是个畜牲! ——《罗密欧与朱丽叶》3幕2场
2.表演理论:表演要真实
莎氏主张演员按角色表演。他在《哈姆莱 特》中指出:“你应该接受你自己的常识指导, 把动作和言语互相配合起来;特别要注意到这 点,你不能越过自然的常道;因为任何过分的 表现都是和演剧的愿意相反的。” “还有你们那些扮演小丑的,除了剧本上 未为他们写下的台词以外,不要让他们临时编 造一些话加上去。往往有许多小丑爱用自己的 笑声,引起台下一些无知的观众的哄笑,虽然 那时观众的注意力应当集中在其他更重要的问 题上;这种行为是不可饶恕的,它表示出那丑 角的可鄙的野心。”(三幕2场)
莎士比亚创作特色
1.创作原则:戏剧是反映人生的镜子
莎氏在《哈姆莱特》中提出了“镜子说”:“自 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要像镜子一样反映 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 它自己变化发展的模型。”这是对古希腊罗马理 论家西赛罗和贺拉斯的“喜剧就是人类关系的镜 子”的继承和发展。莎氏按照这一现实主义原则 来写剧本,反映英国16世纪的社会生活。它的传 奇剧虽然带有浪漫色彩,但它的出发点还是基于 现实。这一创作原则也成为后代现实主义作家广 泛遵循的原则。
5.戏剧独白
戏剧独白就是剧中角色独自一人所说的台 词。西方戏剧中,从古希腊罗马戏剧到19世纪 前期浪漫主义戏剧,都采用戏剧独白。19世纪 后期挪威的易卜生废除了独白,成为他对欧洲 戏剧的一个贡献。 莎氏的独白是当时伸出式舞台的产物,便 于演员和观众交流,引起观众共鸣。这些独白 语言精美,是莎氏戏剧艺术的一大特色。 莎氏的独白有四种作用。
矛盾修饰语
朱丽叶最初气愤,想骂罗密欧,可是她太 爱他了,每句话骂了半截就骂不下去了。出现 了美丽与暴君、天使与魔鬼、白鸽与乌鸦、豺 狼与羔羊相搭配的语言,显示出女主人公的可 爱。这是一种用反面语言表达正面意义的矛盾 修饰手法。 莎剧中有很多类似的词语,显出语言的生 动形象,更好地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性格简单的悲剧典型: 罗密欧、朱丽叶
反面人物典型
反面人物典型 克劳迪斯(《哈姆莱特》王位篡夺者。 理查三世(《理查三世》)王位篡夺者。 伊阿古(《奥瑟罗》),阴谋家。 爱德蒙(《李尔王》),阴谋家、冒险家。 麦克白夫人(《麦克白》)野心家。
西方戏剧两大表演体系
西方戏剧有两大表演体系: 一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主张演员生 活于角色之中,体验角色的感情。 二是布莱希特体系,主张演员和角色保持 一段距离,要有“间离效果” ,使观众意识到 这是在演戏,引起观众的理智思考和冷静的判 断。 莎氏的表演理论对斯坦尼体系有影响,是 斯坦尼体系形成的基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