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医诊疗方案

(完整word版)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医诊疗方案
(完整word版)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医诊疗方案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2016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标准[1]。

符合4条主要标准或前3条主要标准加次要标准即可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主要标准:

1.血小板计数≥450×109/L;

2.骨髓活检示巨核细胞高度增生,胞体大、核过分叶的成熟巨核细胞数量增多,不伴粒系、红系显著增生或左移,且网状纤维极少增多(1级);

3.不符合BCR-ABL+慢性髓系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其他髓系肿瘤的WHO诊断标准;

4.有JAK2、CALR或MPL基因突变。

次要标准:有克隆性标志或无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的证据。

(二)证候诊断

参考《血液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葛志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2]。

1.肝郁脾虚夹瘀证

起病隐匿,轻者可见易疲劳、乏力、四肢困倦,头痛眩晕,视朦,肢体麻木,痹痛,或烧灼感,胁下胀闷不适,舌质淡红,苔白,脉弦细涩,或沉弦滑。

2.肝郁血热夹瘀证

眩晕头痛,面红目赤,胸胁胀满或胁痛,急躁易怒,口干苦,鼻衄,齿衄,皮肤紫斑,便血(黑便),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暗,苔少,脉弦数,或弦滑数。

3.脾肾两虚夹瘀证

头痛眩晕,体倦乏力,气短懒言,胸闷心悸,胁下积块,腰膝酸软,畏寒肢冷,便溏,小便清长,夜尿频多,手足麻痹,肢体瘀胀,或溃烂坏疽,口淡,纳呆,舌淡胖、暗或有瘀点,苔白滑,脉沉细虚,或沉细涩。

4.肝肾阴虚夹瘀证

头痛头晕,视朦,耳鸣,肢体麻痹不仁,肢体瘀胀,或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胁下积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潮热盗汗,或皮下紫癜,

牙龈出血,鼻衄,舌暗红或光红少苔,瘀斑,脉弦细涩数。

二、治疗方法

(二)辨证论治

1.肝郁脾虚夹瘀证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化瘀。

推荐方药:逍遥散合活络效灵丹加减。柴胡、当归、茯苓、白芍、白术、甘草、丹参、乳香、没药。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肝郁血热夹瘀证

治法:疏肝解郁,凉血化瘀。

推荐方药:丹栀逍遥散合犀角地角汤加减。白术、柴胡、当归、茯苓、甘草、牡丹皮、山栀、芍药、犀角(水牛角代)、生地。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脾肾两虚夹瘀证

治法:温肾健脾,化瘀消癥。

推荐方药:附桂理中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人参、炒白术、炒干姜、肉桂、制附子、炙甘草、黄芪、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4.肝肾阴虚夹瘀证

治法:滋养肝肾,化瘀消癥。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知母、黄柏、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当归、川芎、白芍、桃仁、红花。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1.非药物疗法

根据临床表现选择针灸、推拿。适当运动康复,可采用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静坐吐纳等养生法。

2.中药敷贴

脾肿大者,可以运用青黛或双柏散、双柏油膏外敷。

(三)西药治疗

可参考《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3]。中危组患者可选用羟基脲;高危组患者可选用或联用干扰素或阿拉格雷;同时预防性使用抗血小板聚积剂;有特异性克隆标志:JAK2V617F,CARL,MPL或克隆标志的表达,选用靶向药物治疗。

(四)护理调摄要点

1.起居调摄

加强防护,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适度运动,及时补水,避免血栓事件。

2.饮食调理

适宜清淡,合理营养食品,忌用辛辣、燥热动血之品,宜戒烟、酒。

3.情志调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刺激;正确认识疾病,必要时进行心理辅导。

三疗效评价

(一)疾病疗效

参考《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3]拟定。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定义

完全缓解(CR)已下4条必须全部符合:

①包括可触及的肝脾肿大等疾病相关体征持续(≥12周)消失,症状

显著改善(MPN-SAF TSS积分下降≥10分);

②外周血细胞计数持续(≥12周)缓解:PLT≤400×109/L,WBC<

10×109/L,无幼粒幼红血象;

③无疾病进展,无任何出血和血栓事件;

④骨髓组织学缓解,巨核细胞高度增生消失,无>1级的网状纤维(欧

洲分级标准)

部分缓解(PR)以下4条必须全部符合:

①包括可触及的肝脾肿大等疾病相关体征持续(≥12周)消失,症状

显著改善(MPN-SAF TSS积分下降≥10分)

②外周血细胞计数持续(≥12周)缓解:PLT≤400×109/L,WBC<

10×109/L,无幼粒幼红血象;

③无疾病进展,无任何出血或血栓事件;

④无骨髓组织学缓解,有巨核细胞高度增生

无效(NR)疗效没有达到PR

疾病进展(PD)演进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后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急

性白血病

注:MPN-SAF TSS: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

(二)证候疗效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4]拟定。

1.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4.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注: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100%。

参考文献

[1]Arber D, Orazi A, Hasserjian R, et al. The 2016 revision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myeloid neoplasms and acute leukemia[J]. Blood 2016;127:2391-2405.

[2]葛志红,李达.血液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4

[3]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10):833-835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73-180

牵头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

牵头人:陈志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要完成人:

陈志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蓝海(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古学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陈信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孙伟正(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答疑解惑(第一版)

高板解惑V1、0

前言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当从医生口中听到这个诊断得时候,我相信绝大部分病友就是充满疑惑得。这就是什么病?危险吗?能治好吗?怎么治?一大堆得问题涌上来。 虽然我就是医生,但对于内科教材上只有不到一页篇幅,年发病率大概只有十万分之一得疾病,几乎就是没有认识得。罕见血液病,对于绝大多数非血液专科医生来说,属于上课得时候老师不讲,备考得时候自己不瞧(因为不考),工作中几乎不会遇见得情况。所以当我得知母亲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按病友们得口头禅,以下简称“高板”)时,完全就是一头雾水得。与大部分病友相似,我对这个疾病得认识也经历了迷茫、痛苦、焦虑,然后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去学习关于疾病得诊断、治疗、预后、并发症防治等信息。直到对这个病有一个清晰完整得了解后,才对疾病有了理性得认识。 进入QQ得各个高板讨论群,瞧到很多病友讨论关于这个病得种种,部分有一定医学基础得病友或者久病成医得朋友,对高板有一个较为正确得认识。而大部分病友,都处在迷茫中,充满了担忧,对高板有一些错误得认识,甚至病急乱投医。作为医生,更作为高板患者得儿子,对此深感心痛,总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小小得帮助,偶尔在网上与一些病友交流,也与几个病友建立了长期得联系。但仍然深感这种方式得不足,有限得精力难以一一回答病友们得问题,于就是有了写一本高板知识小册子得想法。把这个想法发布在群里,没想到收到了大家热烈得回应。原本想着大量得资料都已经瞧过,国内外关于高板得知识都已经了解,半个月就能整理出来得。但下笔后才发现很多问题要清晰、准确、通俗得表述好并非易事,不少数据需要精确考证,因此又重新翻瞧各种国内外资料,逐一整理、做笔记,加上平时工作繁忙吧(其实就是深受拖延症得毒害,呵呵),进展缓慢,不知不觉已经2个多月才勉强完成。可能使部分病友等着急了,在此表示歉意。 另外一点说明,本资料仅为根据专业文献整理后,个人理解基础上得说明与建议,疾病得治疗请病友们根据自己得实际情况作出选择,如有疑问,请及时联系专业得血液科医生,本人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得风险概不负责。对于任何不同观点,欢迎与我交流,但不接受无端指责。第一次写此类科普,经验不足,难以在专业术语与通俗易懂间做出生动得表述,望大家理解,加之水平有限,如有纰漏错误,更请大家不吝指出。

胆结石的中医药辩证施治

胆结石的中医药辩证施治 发表时间:2010-04-16T15:24:57.123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杂志作者:李广征 [导读] 李广征 吉林市船营区二医院(吉林 132011) [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09)12-0107-02 胆结石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中“脘腹痛”、“胁痛”、“黄疸”等范畴。 在现代医学文献中,最早在14世纪才有胆结石的记载,19世纪后期才获得胆囊切除术,总胆管切开取石术的成功。祖国医学对胆的记载早在《难经》中就有:“胆在肝之短叶间”,说明了肝胆的比邻关系。祖国医学对胆石也是早有记载的。《神农本草经集注》描写牛黄(牛的胆石)云:“大如鸡子黄,相重迭”,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有同样的记载,而且又谓之“牛之黄牛之病也,故有黄之牛多病而易死,诸兽皆有黄,人之病黄者亦然。”说明不但认识到人亦有胆石,而且可以引起黄疸。至于类似胆石症的临床表现远在两千多年前《内经》中就有腹痛,黄疸的记载。至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描述了临床症状:“结胸实热,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往来寒热,身黄如桔色”并且立法处方,提出了用大陷胸汤,大柴胡汤,菌陈蒿汤等主之,至今仍被应用于临床。 1社辩证分型 胆为六腑之一,与肝相表里。张景岳称:“胆为中正之官,藏清净之液,故曰中清之腑”,就是说他腑传化糟粕浊物皆浊,只胆腑浊清也。《内经·素问》称胆为“奇恒之腑”,由于胆似腑非腑,亦藏亦泻,满而不实,不如他腹泻而不藏。胆腑中清不浊,性喜通降。若因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寒热失常,虫石堵塞等均可影响胆的通降,阻碍胆的升清降浊,引起肝胆郁滞。“胁者肝胆之区也”,邪在胆腑胆经,影响了胆的通降,郁结不行,“不通则痛”,因此发为胁痛。胆有郁热,必然影响到肝,肝木乘土,又至脾失运化,水湿内生,湿热内蕴不得宣泄,发为黄疸。《灵枢》云:“脾所生病黄疸皆中焦湿热病也”。胆石症引起的黄疸,属阳黄范畴,乃中焦脾胃之病。因此,胆石症的主要病机为肝胆郁滞,脾胃湿热。 按肝腑辩证,胆石症的病位主要在肝胆,又多影响脾胃。按八纲辩证,属里实热证。有发烧,口喝,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属于热证;正气未衰,腹痛拒按,燥结腹胀属于实证;病在脏腑属里证。按六经辩证为少阳、阳明合证。寒热往来,口苦目眩。呕逆纳少,胸胁苦满等属少阳证;胁下痞硬,腹痛拒按,大便燥结,舌苔黄燥等属阳明腑证。若热盛酿毒,毒邪内陷,可出现热深厥深的危症,表现为高热,黄疸,神昏谵语,肢冷自汗,血压下降,脉细欲绝等。 为了便于辩证施治、立法处方,根据胆石症的临床表现,一般分为三型:气滞型、湿热型及实火型(有的称毒热型、脓毒型)。各型之间即有内在联系,又有其特点,也可以把各型看做胆石症发展的不同阶段。 气滞型:其病机为肝胆郁滞,疏滞失常,横逆犯胃,运化失司。主要临床表现为以“痛”为主,胁脘疼痛,口苦咽干,纳少腹胀,无黄疸,无明显寒热。舌苔薄白或微黄,舌质红,脉平或弦紧。湿热型:其病机为肝胆郁滞,脾胃湿热。其临床特点以“黄”为主,胁脘剧痛,辗转不安,腹硬拒按,寒热往来,目黄身黄,小便黄浊,大便秘结或便溏,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实火型:其病机为热盛酿毒,热毒化火。其临床特点以“热毒”和“腑实”为主。腹痛拒按,寒战高热,全身深黄,大便燥结,小便赤浊,甚至神昏谵语,寻衣摸床,舌质绛,苔黄干或黑褐,脉弦数或沉细,严重者可出现毒邪内陷,亡阴亡阳,阴阳离绝等。 2中药治疗 祖国医学对胆石发作诸症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下从中医学的角度,略谈中药治疗胆石症的理法方药。 祖国医学治疗疾病是从整体出发,正邪兼顾,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使脏腑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环境之间达到平衡而辩证施治的。在治疗过程中,首先是以辩证(理)为前提,方从法立以法统方。针对八纲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其施治方法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在胆石症的中药治疗中,虽然八法尽可应用,但根据胆石症的辩证特点,常以下、清、和法为主,在恢复期可以“补”法为主。下法:以“泄可去闭”的原则而立法。具有通便泻热,排除肠胃积滞,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下法又有寒下、温下及峻下,缓下之分。 发作性胆石症一般属里、实、热症,因此,可用寒下法以荡涤胃肠积滞实热。尤其实火型胆石症,阳明腑实热症已成,应重用寒下法,不仅使邪热从便而去,而且急下存阴。虽有表邪未解或邪在半表半里者不可下之说,然而里热已成,如不表里兼顾,何以祛热?应用寒下法攻逐里热,实为釜底抽薪。寒下法的常用方剂为三承气汤。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主治痞、满、燥、实及脉实证,小承气

孤独症的快乐疗法

孤独症的快乐疗法 【好书推荐】孤独症的快乐疗法 内容简介 目前我国还没有全国性的孤独症调查资料,国际上一般认为孤独症病情严重的发病率为万分之五,病情较轻的发病率为万分之四十左右。这样算来,目前我国病情严重的孤独症患者有65万左右,较轻的则有500多万。据专家人士称,近年来我国孤独症儿童的发病率上升速度惊人,它正成为严重影晌儿童健康的最常见的疾病。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是孤独症的三个主要症状,约3/4的孤独症患儿表现为智力低下。一旦发现您的孩子有这些迹象,一定要及早诊断、及早开始治疗,不要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 而我国在这方面的专家不到100人,提供训练的机构更是寥寥无几。在这种状态下,孤独症患儿康复的重任就完全落到了家长的身上。孤独症患儿的家庭康复训练需要专人专职进行,如果去机构训练则需要家庭有很好的经济基础,孤独症给家庭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关注这个特殊的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祝福与关爱。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些孩子,让他们也能拥有一个温暖的春天! 编辑推荐 经历了人生孤独,你已经变得开朗,经历了风雨洗礼,你已越来越坚强;经历了特殊教育,你有了前进方向;未来的路还很长,你的路洒满阳光。 一个花甲老人,十年如一日带孤独症孙子,走出孤独的亲身体验! 作者简介 王占富,吉林省前郭县人,1998年为照顾患孤独症的孙子而提前退休.退体前系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干部。退休后专职照顾斌斌,在和斌斌朝夕相处的日子里,逐渐摸索出一套对孤独症患儿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得患重症孤独症的斌斌现在不仅走出了孤独,而且拥有了一技之长。斌斌爷爷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文字发表在网络上,他的文字带给广大孤独症患儿家长以希望和信心

石淋(尿石症)中医诊疗方案

石淋(尿石症)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 (1)发作时腰腹绞痛,痛及前阴,面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可伴有发热恶寒,小便涩痛频急,或排尿中断。 (2)肉眼可见血尿,或小便有结石排出。 (3)尿常规检验有红细胞。 (4)作肾系B超检查,或X线腹部平片、肾盂造影等检查,可明确解释部位。必要时作膀胱镜逆行造影。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吴阶平泌尿外科学》[2]、《尿石症诊断治疗指南》[3]、《尿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试行)》[4]。 (1)病史:腰部和(或)腹部疼痛,多为间歇性绞痛,有或无血尿存在。可伴恶心、呕吐、甚至休克等并发症。 (2)症状 ①上尿路结石:突发腰部或腰腹部绞痛和血尿。 ②膀胱结石:排尿中断,并引起疼痛,放射至阴茎头和远端尿道,终末血尿。 ③尿道结石:排尿困难、排尿费力,呈点滴状,或尿流中断及急性尿潴留。 (3)体格检查:肾区叩痛、输尿管走行区域压痛。 (4)辅助检查:B超、尿路平片(KUB平片)、静脉尿路造影(IVU)作为推荐诊断依据。CT、逆行或经皮肾穿刺造影、磁共振水成像(MRU)、放射性核素作为可选择诊断依据。 (二)证候诊断 参考《中医尿石症诊疗指南》[5]。 1.湿热蕴结证:腰痛或小腹痛,或尿流突然中断,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混赤,或为血尿,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气血瘀滞证:发病急骤,腰腹胀痛或绞痛,疼痛向外阴部放射,尿频,尿急,尿黄或赤。舌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或弦数。 3.肾气不足证:结石日久,留滞不去,腰部胀痛,时发时止,遇劳加重,疲

乏无力,尿少或频数不爽,或面部轻度浮肿。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4.肾阴亏虚证:腰腹隐痛,便干尿少,头晕目眩,耳鸣,心烦咽燥,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 二、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以排石、止痛为主。排石治疗适用于结石直径<10mm、外形光滑无尿路梗阻和感染且肾功能良好者。 (一)辨证论治 1.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推荐方药:三金排石汤加减。常用药物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石韦、冬葵子、滑石、车前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气血瘀滞证 治法:理气活血、通淋排石 推荐方药:金铃子散合石韦散加减。常用药物金铃子、延胡索、白芍、白术、滑石、冬葵子、瞿麦、石苇、木通、王不留行、当归、炙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3.肾气不足证 治法:补肾益气、通淋排石 推荐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常用药物黄芪、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丹参、穿山甲、熟地黄、山萸肉(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肉桂、附子(制)、川牛膝、车前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4.肾阴亏虚证 治法:滋阴补肾、通淋排石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物熟地黄、山药、茯苓、泽泻、黄精、女贞子、牡丹皮、川牛膝、金钱草、车前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针灸疗法:针刺肾俞、膀胱俞(肾盂、输尿管中上段结石);肾俞、水道(输尿管下段结石);关元、三阴交(膀胱、尿道结石);先弱刺激,后强刺激,共20min。 (三)西药治疗 参照《尿石症诊断治疗指南》[3]。 可应用非甾体类镇痛抗炎药、阿片类镇痛药、M型胆碱受体阻断药、黄体酮、钙离子阻滞剂、a受体阻滞剂。排石治疗可应用a受体阻滞剂。 (四)其他治疗

肋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肋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肋骨骨折的门诊患者。一、肋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肋骨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肋骨骨折(ICD-10 编码:S22.3/S22.4 )。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 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 骨折分类 (1)少数(≤2)肋一处骨折 (2)多数肋骨一处骨折(3)肋骨多处骨折 3.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肋骨骨折协作组制定的“肋骨骨折中医诊疗方 案” 。肋骨骨折临床常见证候:早期:气滞血瘀,阻遏胸胁证中期:营卫失调,瘀血凝滞证后期: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肋骨骨折协作组制定的“肋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肋骨骨折。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肋骨骨折的患者。 2. 开放性肋骨骨折,肋骨多处、多段骨折,合并血、气胸,胸腔内脏器损伤等,不进入本路径。 3.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苔、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胸部X 线片。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胸部CT、血气分析、血常规、凝血 功能、CO2CP、胸/腹部超声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复位或外固定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早期:气滞血瘀,阻遏胸胁证:宽胸理气,逐瘀止痛。 (2)中期:营卫失调,瘀血凝滞证:调和营卫,化瘀和伤。 (3)后期: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证:补益气血,滋补肝肾。 3. 中药外治 4. 其他疗法 5. 并发症防治 6. 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泌尿系结石的中医辨证治疗

泌尿系结石的中医辨证治疗 【关键词】泌尿系结石中医辨证治疗 泌尿系结石是临床常见疾病,泌尿系的各个部位,如肾、肾盂、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等都有可能生成结石,临床多出现腰腹痛,急性发作时易出现血尿、肾绞痛、肾区叩痛,或输尿管行经区域压痛,属于中医的“石淋”、“腰痛”、“血淋”等范畴。目前西医对泌尿结石症的治疗尚无十分有效的办法,而中医治疗却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本人所在医院地处山区,常见此病多发于青壮年。本人运用汤药排石为许多病人解除了痛苦,总有效率在70%左右。现将临床中医辨治本病的方法浅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湿热蕴结,注于下焦尿液受其煎熬,尿中杂质结为砂石。此种湿热蕴结所致的结石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发小腹胀满、尿频、尿急、尿痛、舌红苔白、脉弦滑,西医认为多为下尿路结石或结石合并感染,中医主要治法为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1.2 脾肾亏虚脾虚则中气下陷肾虚则下元不固,影响水湿输布,膀胱气化而成石,临床主要表现为腰酸坠胀,精神困惫,舌淡、脉沉弱,西医认为多为病情持久、肾积水、肾功能受损者,中医主要治法为健脾益肾,扶正排石。 1.3 气滞血瘀尿流不畅,尿液滞留,杂质沉积,结为砂石。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肋隐痛或酸胀、局部有压痛、叩击痛、舌质暗、苔薄白、脉涩,中医主要治法为理气活血化瘀,通淋排石。 2 辨证治疗 2.1 清热利湿排石湿热蕴结下焦,煎熬津液成石,如《巢氏病源》记载:“石淋者,有如砂石,膀胱蓄热而成,正如汤瓶久在水中,底结白碱也”。清热利湿排石适用于湿热型患者,有腰部或少腹部疼痛持续,恶心呕吐,发热,有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短数不畅,灼热刺痛,或有血尿、脓尿,舌苔黄腻,脉滑数或

胆结石的药物治疗法

胆结石的中药治疗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每天准备中等大小的苹果十个,或苹果汁一千二百公克。将苹果打成汁,一般而言,大约一磅苹果可以打成一杯左右的汁,十个苹果差不多四杯。如果嫌打汁麻烦,可以用纯果汁,如美国进口的罐装或瓶装苹果原汁。 2。每天分早,中,晚及睡前四次饮用,最好在饭前或两餐间,而不要当作饭后饮料,否则无效。喝苹果汁时,每天的饮食一如平常,不必有特别限制。 3。上述疗法连续喝五天,每天四杯,一杯约二百五十西西。 4。第六天停饮苹果汁,也不吃晚餐,到下午六至八时左右,各吃一至二茶匙泻盐(硫酸镁,西药房有售),溶于二百五十西西的冷开水或温开水中,趁空腹时喝下。 5。第六天晚上十时左右,取中等大小的新鲜柠檬一至二个,压汁半杯,加入半杯橄榄油(约一百二十五西西),混匀后空腹服下。服用后请务必右侧躺卧,并且在胆囊部位做局部的热敷,可用热毛巾或电毯热敷,特别是胆囊,胆管处。有练功者可感觉局部有膨胀之情形,即在排胆结石出胆管。

6。第七天早晨起床后,空腹喝下一大杯冷开水,有便意后即上厕所,最好使用便盆以利检视。在正常情况下,应该可以排出翡翠色的大小胆结石颗粒,大的如姆指,小者如砂粒,多则十几二十颗,少则数颗不等。如果排出的结石多,颗粒大,则大便会有不舒服的感觉,那也没有关系,通常休息一两天后就可以好转。 如果曾经得胆囊结石,但已割除或用此法排过结石者,隔一段时间均应再做一次,以预防结石积聚过多而受苦。 备注: (1)可用麻油或沙拉油替代- 。橄榄油现在台湾已容易买到,但药房中卖的多是保护皮肤,化妆或工业用品,不能食用,须要注意分别,切不可混用万一实在买不到,也可以用麻油或沙拉油替代。 (2)其次是泻盐(硫酸镁),效用大而价格便宜,目前很多西药房中均有售,请注意份量,不宜过多,以免产生副作用,也不可过少,否则无效,仍以一至二茶匙为宜。 (3)也许其他泻药也可代替泻盐,如用中药的三黄泻心汤,以科学中药型式为佳,惟用量要注意。 (4)值得注意的是,结石排出后胃口会变好,此时切忌立刻大吃大喝,尤其不宜再大吃荤食,才不致重蹈覆辙又伤了肠胃。 饮食疗法虽然能够缓解症状,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的症状问题,

儿童孤独症及治疗

儿童孤独症及治疗 初听到"孤独症"或"自闭症"的人,往往联想到性格孤僻或内向,即把它与某类纯心理障碍疾病联系起来,认为这孩子一定是受到某种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而发生障碍。也曾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们往往有一个不良的家庭气氛,如父母性格怪异,或母亲忙于工作而使孩子在发育早期(婴幼儿阶段)受到忽视等等……那么,孤独症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孤独症的发病原因至今不明,但可以肯定有神经生理方面的变异。研究结果表明孤独症的发生与大脑系统的生理结构异常有关系,只是目前尚无法确定是什么原因导致大脑系统的异常结构。虽然孤独症并非为纯心理方面的障碍,但有心理障碍疾病的人,由于其在感知加工功能方面受到影响,也可能引发孤独症表现。 孤独症儿童虽然伴有全面性发育迟缓现象,但发育次序异常,且各方面发育不平衡。如:有的儿童大小便完全不能自理,却能有很强的计算、绘画能力;有的儿童完全没有或只有极少的语言,却在记忆力方面、识别颜色方面表现突出。孤独症儿童由于社会性极弱,在人际交往的能力和主动性方面远远低于弱智儿童,目前尚没有能准确测量孤独症儿童智商的工具。 孤独症有哪些表现 有病就一定会对人的身体精神有影响,从而导致其他方方面面的影响。小孩子的孤独症更不可忽视。孩子期的不仅要在教育上培养的好更要在身体上养的健康。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孤独症有哪些表现。 1、没有依恋行为:不理人、自己玩自己的;不粘人。例如:不会像一般孩子一样缠着大人不放,喜欢大人抱他、逗他、陪他玩。有人形容他们把父母视为“生活的工具”,要吃什么东西才去拉妈妈的手,而不是“情感对象”,平常没事就不理妈妈。 2、对亲人和生人的反应没有很大的差别:看到妈妈来了,爸爸下班了,不会表现出特别高兴,常常是没有什么反应;看见陌生人也不害怕,不认生。 3、对人际关系不感兴趣:对团体游戏活动不感兴趣,很少主动找人玩,很少主动参与一群人的交谈,也很少能和他人维持真正持久的友谊。随年龄增长,有些会在人际关系上有所进步,但仍表现出对“人”不感兴趣的特征。 4、语言沟通障碍:即通常所说的语言发育迟缓。主要表现还有:咬字不清,说话速度太快,音调太高或太低;说个别字词、而不说完整的句子;仿说现象明显,如背诵诗歌、广告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发表时间:2019-09-04T15:58:23.813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3期作者:谭建军 [导读] 中医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优势明显。但临床缺乏辩证论治的大样本随机实验的数据说明。 三台县中医医院四川绵阳 621100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属于慢性克隆障碍性疾病,归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西医临床领域尚未明确其发病机制,中医理论将它的致病因素归纳为气血不和、内外邪瘀。大量临床研究显示,中医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优势明显。但临床缺乏辩证论治的大样本随机实验的数据说明。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特征是骨髓巨核及血小板持续增多,是骨髓干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并发血栓或血小管并发症,部分患者因转化为白血病死亡。 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诊断标准,参照2016年国际卫生组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标准:(1)血小板计数超过450×109/L;(2)活检骨髓活组织可发现巨核细胞快速增殖,细胞体积大,细胞核过度成熟且数量大量增多,细胞粒无明显转移,轻度网状纤维增多。(3)基因突变序列包括JAK2、MPL和CALR。 诊断鉴别:(1)反应性血小板明显增多,感染、炎症及缺铁性贫血排除应用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测定血清铁等方式。(2)合并血小板增多的血液系统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通过bCR-abl融合ph染色体阳性诊断。(3)切除脾术后患者。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约有50%的患者患有脾大,现阶段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相关研究显示,血小板生成素异常、Bcl-xl抗凋亡蛋白表达异常可能是其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医理论古典书籍并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相关文章,但关于其临床症状却有相关记载。《素问·痹论》中记载夫痹之为病,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符合原发性增多症微循环受阻的手足麻木症状表现。张仲景医圣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篇》论述到:“患者胸口胀满,唇色发白,舌青,食欲不振,其人言胸满。此类临床症状描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其临床症状表现为面色潮红、口唇发紫、胸闷气短。临床中医理论将其命名血瘀、血积,认为其发病具有多种症型,与血液瘀堵密切相关。 中医古典书籍《丹溪心法》讲述气血和则百病消。《素问·调经论》记载,气血不调百病生。临床学者根据中医书籍对气血的经典论述,认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发病机理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调,长期如此,血液自我调节功能被打乱,打破血液平衡最终患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致病因素可概括为虚、毒、瘀三方面,原发性血小板致病的主要因素是毒,特别是阳毒,包括先天胎毒、药物毒性等后天感染因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病情程度加深的基础是虚,肾心亏虚是主要发病基础,疾病晚期累及众多脏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外在表现是瘀,累及机体所有器官,主要涉及部位为皮肤、肋下、经脉,瘀堵程度不同患者病情程度不同。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统筹器官在于心,肝具有藏血之功,肺输布为主,肾主要代表宣泄功能。五脏相互调节功能的基础上,脾肾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主要责任器官,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血液正常的生成和循环,是五脏相互配合、功能相辅相成的结果。临床在进行辨证论治的过程中不可单一治疗脏器,要注重治疗的相互搭配。骨髓增殖异常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主要临床表现,体内聚集毒邪,累及骨髓,导致骨髓化生异常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核心发病机制。临床学者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症型特点,认为瘀血是自发性血小板增多的主要特征,瘀毒相互结合是骨髓增殖的关键。骨髓是机体的恒久脏腑,是生化血液的重要场所。自发性血小板增多的病灶部为脊髓,发病根源是髓功能异常,气血失衡是其主要临床特征。 综上,中医理论角度而言,机体长期气虚是其发病基础,髓为主要病灶,与肾、肝、脾密不可分,病程较久,累及骨髓,导致骨髓生化血液异常,气血静脉阻滞严重,毒瘀相互结合,使病情程度加深,新血不生出现虚劳,或血液循环异常导致出现紫斑等病症。 治疗方式: (1)现阶段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的主要药物是羟基脲,治疗有效率高达80%。临床研究显示,应用羟基脲患者发生血栓概率明显低于未使用羟基脲患者,但使用羟基脲治疗,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恶性、呕吐等不良反应,会产生血红蛋白减少等并发症,长期使用会抑制DNA,可能出现红细胞巨幼样变,增大原发性血小板感染记录。相关研究显示,羟基脲会降解大量核蛋白,从而出现内源性高血酸症。并且长期服用羟基脲会出现皮肤大面积溃疡,所以当患者病情缓解后可降低羟基脲水平或选择其他药品代替治疗。 (2)在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患者时,首先要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如果患者合并此类疾病,并且有血栓初步症状的患者,应合理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包括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等。 (3)高危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患者,应使用降细胞治疗,降低血栓事件发生率。给予欧洲白血病网的治疗共识,羟基脲仍为首选治疗药物,但阿那格雷作为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患者的二线药物,它主要通过抑制巨核有丝分裂,减少生成血小板,降低血小板计数。阿那格雷与羟基脲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且阿那格雷副作用较低,可作为羟基脲药物治疗替代品,但阿那格雷价格高昂,增大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目前新型抵抗血小板增多药物正在进一步研制当中。 (4)临床以活血化瘀药物和清热解读毒物治疗原发性性血小板增多,其中清热解毒包括银花、连翘、黄柏、蒲公英和青黛。活血化瘀药物包括丹参、红花、当归和桃仁。患者血小板数量降低明显,并可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现阶段多种药材证明抗凝作用明确,细胞异常增殖可通过三棱抑制,促进细胞死亡,打破细胞恶性增殖体系。因为红花素是红花的主要成分,它可通过抑制凝血酶活性,提升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充分发挥出抗凝效果。相关小鼠实验显示,血栓可通过红花素抑制形成,其有效率高达75%。临床证实川穹提取物能够促进纤维降解,纤溶系统被激活,从而高凝状态改善明显。 在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年龄、体质及性别差异,通过辩证论治和临床体征,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今后要增强中医理论和西医实验数据的研究,形成统一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优势,充分发挥治疗优势,提升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病痛。

石淋(尿石症)中医临床路径

石淋(尿石症)中医临床路径 (2018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尿石症的住院患者。 一、石淋(尿石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石淋(TCD编码:BNS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尿石症(ICD编码:N20.95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吴阶平泌尿外科学》《尿石症诊断治疗指南》《尿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试行)》。 2.证候诊断 参照《中医尿石症诊疗指南》。 石淋(尿石症)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蕴结证 气血瘀滞证 肾气不足证 肾阴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中医尿石症诊疗指南》。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石淋病(尿石症)。 2.患者病情适合并愿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石淋(尿石症)的患者。 2.结石直径<10mm、外形光滑无尿路梗阻和感染且肾功能良好的上尿路结石患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重点注意疼痛和血尿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泌尿系B超或尿路平片(KUB平片)或静脉尿路造影(IVU)、胸片、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CT、逆行或经皮肾穿刺造影、磁共振水成像(MRU)、放射性核素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2)气血瘀滞证:理气活血、通淋排石 (3)肾气不足证:补肾益气、通淋排石 (4)肾阴亏虚证:滋阴补肾、通淋排石 2.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针灸疗法 3.西药疗法 4.其他疗法 (1)总攻疗法 (2)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或手术治疗 5.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结石排出,症状消失或改善。 3.不需要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增加。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中医对自闭症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对自闭症认识的深入及诊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祖国医学对儿童自闭症的认识及治疗手段也进一步提高。在病因病机方面,认为自闭症病位在脑,同心、肝、肾三脏有密切联系,认为先天不足、肾精亏虚,神失所养、心窍不通,肝失条达、升发不利是自闭症的主要病机;在治疗方面,主要有中药治疗、针刺治疗等治疗手段,并在提高自闭症患儿的认知及语言功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自闭症/中医药疗法;医学,中国传统;儿童;病因;病机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是常见的儿童精神障碍之一[1,2]。是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刻板重复的动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行为综合征。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首次报道了该病[3]。近年来,各方面报道提示该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如美国为10~20/万人,加拿大为8~10/万人,日本为13~16/万人。根据国外的发病率来推算,国内估计拥有自闭症患者50万~500万[4]。该病起病年龄早,症状特殊,尚无疗效确切的药物及训练方法。经几十年的不断研究及探索,目前,现代医学对自闭症的病因研究、诊断技术、治疗措施等都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扩充。近年来,祖国医学对自闭症的认识及治疗手段也进一步提高及丰富,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综述如下。 1 中医病因病机 自闭症病位在脑,同心、肝、肾三脏有密切联系[5]。 1.1 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髓者,皆属于脑”。脑的功能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所说:“头者,精明之府”。至明·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谓:“脑实则神全,神全则气全,气全则形全,形全则百关调于内,八邪消于外。”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脑髓论》中也说:“灵机记忆不在心在脑。”可见,古人早已经认识到脑与精神活动的密切关系,脑主宰生命活动,人的视、听、言、动及思维感觉记忆等均与脑的功能有关。 1.2 先天不足,肾精亏虚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医方集解》云:“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若先天肾精不足,导致肾精亏虚不能化髓充脑,神明用之不足,元神不得滋养,而发为精神活动异常。自闭症儿童常见于母孕期间感受外邪,跌仆损伤,精神刺激,误服药物等,损伤胎元;或父母健康欠佳,孕母素体虚弱,高龄妊娠导致胎儿禀赋不足。以上诸多因素都可以导致先天肾精不足,脑失所养。另外,在分娩过程中,如果产程过长或胎吸、产钳等器械使用不当,亦可直接损伤元神之府。临床中精亏髓少,骨骼失养,则生长缓慢,身材矮小,囟门迟闭,骨骼痿软。脑髓不充,则智力迟钝、语言迟缓。 1.3 神失所养,心窍不通心主神志,心藏神。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以及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是“神”的具体表现。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这一切都强调了心在主管神志,思维活动方面的重要性。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表现为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考灵活,反应敏捷。心主神志功能不正常,表现为神志不宁,反应迟钝,精神萎靡等。自闭症儿童不认亲疏,表情淡漠,不喜交际,听而不闻,言语重复,语难理解,行为怪异,兴趣狭窄,貌聪无慧等表现皆因心神失养所致。如气郁化火,火热内扰心神,则失眠,甚则狂躁。如气郁生痰,痰浊上蒙心窍则表情淡漠、神志痴呆、言语不清,喃喃自语、举止失常。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心主舌”。心开窍于舌,又称“舌为心之苗”,《灵枢·忧恚无言》“舌者,声音之机也。”心气通于舌,舌才能柔软灵活,语言流利。《灵枢·经脉》曰:“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若心神失养,经脉不通,则舌强语謇或失语等。在自闭症儿童表现为少语、错语、无语、发音不清等症状。 1.4 肝失条达,升发不利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气机和条畅情志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骨伤科 肋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肋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明确外伤史。 (2)局部肿痛,咳嗽、深呼吸及活动时疼痛加剧,受伤部位压痛明显,或触及骨擦感,胸廓挤压征阳性。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部位及类型,及了解是否合并气、血胸。 2.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进行诊断。 (1)病史:可有外伤史。 (2)临床表现: ①主诉:胸痛、气促、咳嗽、呼吸困难; ②体征:伤侧呼吸运动减弱,呼吸音低或消失,局部触痛和胸廓挤压征(+),典型的临床特征是骨擦音和骨擦感。多发性肋骨骨折有时可有反常呼吸。 (3)X线胸片检查或CT可观察骨折情况并了解胸内脏器有无损伤或其他病变,有助于明确诊断。 (二)骨折分类 1.少数(≤2)肋骨一处骨折:骨折发生于少数肋骨。局部肿痛,压痛,胸廓挤压征阳性,少见并发气、血胸者。 2.多数肋骨一处骨折:骨折发生于多根肋骨。除肿痛,胸廓挤压征阳性外,常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并发气、血胸。 3.肋骨多处骨折:骨折发生于多根、多处肋骨。除肿痛,胸廓挤压征阳性外,表现为反常呼吸、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并发气、血胸,常可出现连枷胸。 (三)骨折分期和证候分型 1.早期:伤后2~3周内 气滞血瘀,阻遏胸胁证:损伤早期,胸胁部肿、痛并见,气促,呼吸困难。或胸胁满闷、胀痛,痛处不定;或胸胁刺痛,痛有定处,拒按拒动。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

2.中期:伤后4~8周 营卫失调,瘀血凝滞证:损伤中期,胸胁瘀血未尽,筋骨未坚,胸胁刺痛,夜间隐痛、胀痛,夜寐不安。舌暗红,苔薄,脉弦而涩。 3.后期:伤后8周以上 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证:损伤后期,胸胁部隐隐作痛。或伴面色少华,头晕心悸,呼吸气短,舌淡,苔白,脉虚细;或腰膝酸软,失眠多梦。舌淡红,苔少,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肋骨一处骨折,无明显移位,一般不需整复;多数肋骨折,成角、移位较多者选择进行复位。肋骨骨折患者往往疼痛剧烈,病人呼吸困难,影响咳嗽排痰,易并发血气胸、肺部感染等。因此,肋骨骨折治疗重点在于固定制动、消肿止痛,预防血气胸并发症的发生。 (一)外固定 1.胶布固定法(见附图1) 适用于少数肋骨一处骨折,皮肤过敏者禁用,此法不能敷贴伤药治疗。 常用半环式胶布固定术,患者正坐,两臂外展或上举,用宽约6~7厘米胶布数条,在呼气末即胸廓最小时,由后至前紧贴于骨折侧的胸壁上,胶布两端均超过中线约10厘米,第一条胶布贴在骨折下2肋,然后向上作叠瓦状式固定,互相重叠约1/2,一直至跨越骨折部上、下各两肋骨为止,固定时间3~4周。 2.绷带纸板固定法(见附图2) 适用于肋骨一处骨折或多处骨折但无连枷胸者,皮肤过敏患者可用。 据肋骨骨折区域,准备长方形纸板,软硬度适中,高度超过骨折区上下2肋,宽度超过胸部前后中线5cm,修剪四角整齐并塑形,边缘粘贴胶布以保护皮肤,患者坐位,于骨折处敷贴伤药,棉垫保护,再将纸板贴紧骨折区,用宽绷带环胸包扎固定,时间3~4周。 3.肋骨固定带、胸部支具固定法(见附图3) 适用于肋骨一处骨折或多处骨折但无连枷胸者,包括普通多头带、弹力固定带、弹力钢片固定带等,具有操作简便、舒适有效和不易松动的特点。 患者坐位,于骨折处敷贴伤药,棉垫保护,以骨折区为中心,多头带环胸包绕,各接头分别打结包扎固定。目前多选择成品肋骨固定带,一般为搭扣式弹力固定带,对于多根肋骨骨折、损伤严重者,可选用带钢片支撑的弹力固定带,固定时间3~4周。 4.胸壁牵引固定法(见附图4) 适用于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引起浮动胸壁,连枷胸患者。

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胆胀(结石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炎是常见疾病,按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胆囊炎又根据其内有无结石分为结石性和无结石性胆囊炎。胆囊炎,与胆石病常为因果关系。胆囊炎症多先有胆囊结石,当胆石引起胆囊管梗阻时,胆汁淤积,细菌繁殖,发生感染而致胆囊炎;也有一部分无结石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功能异常,排空功能障碍,或致病细菌自血循环传播而引起。胆管炎症可由于胆管结石和肠道致病细菌逆行感染引起,少数由胆管癌和胆道蛔虫病所致。而胆道经常的感染发生炎症,尤其是大肠杆菌和厌氧菌属的感染,又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致病因素。本病属于中医的胆胀、胁痛范畴。 一、诊断 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赵尚华)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1.病史:患者常有右胁隐痛史、厌油、劳累或生气后常引起疼痛发作,有的并有典型的胆绞痛史或黄疸史。 2.症状:(1)腹痛,常为右上腹或上腹中部,大多向右肩背部放射。 (2)大多数患者在腹痛发作的同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 (3)可伴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3.体征:在慢性间歇期体征不明显,急性炎症期可有体温上升或黄疸,上腹部压痛明显,或有反跳痛,或可触到肿大之胆囊,莫菲氏征阳性,波阿氏征阳性。 4.检查 (1)慢性间歇期实验室检查变化不明显,急性发作期可见白细胞上升,中性升高,GPT、转肽酶、胆红素均升高,尤其是直接胆红素升高明显,提示梗阻性黄疸。 (2)B型超声:胆道系统炎症可见到胆管壁或胆囊壁毛糙不光滑或增厚,正常胆囊壁厚度不超过0.4cm,若超过此限度往往表示有过慢性炎症。若在B超上见有强光团并拖

孤独症中医诊疗方案

孤独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参照“中医对孤独症的认识及治疗现状”(郭晓琳,中医儿科杂志,2010年)、“中医对孤独症的认识及治疗现状”(刘振寰,中医儿科杂志,2009年)拟定。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少语,无语,喃喃自语,语言重复,发声怪异,吐字不清,言语难以理解);社会交往障碍(眼不视人,目光回避,不愿交际,孤僻独行,自我封闭);特殊行为表现(动作怪异,姿势奇特,动作刻板重复,兴趣狭窄,迷恋物品,行为定式,感觉迟钝)。或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 次要症状:急躁易怒,胡言乱语,夜不成寐;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口角流涎;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囟门迟闭,骨骼肌肉痿软,智力低下;数岁不语,神疲乏力,面色白,肢冷或有自汗。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儿童孤独症ICD-10 诊断标准。 (1)3岁以前就出现发育异常或损害,至少表现在下列领域之一: 1)人际沟通时所需的感受性或表达性语言; 2)选择性社会依恋或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3)功能性或象征性游戏。 (2)具有以下1)、2)、3)项下至少六种症状,且其中1)项下至少两

种,2)、3)两项下各至少一种: 1)在下列至少两个方面表现出社会交往能力实质性异常: ①不能恰当地应用眼对眼注视、面部表情、姿势和手势来调节社会交往; ②(尽管有充分的机会)不能发展与其智龄相适应的同伴关系,用来共同分享兴趣、活动与情感; ③缺乏社会性情感的相互交流,表现为对他人情绪的反应偏颇或有缺损;或不能依据社交场合调整自身行为;或社交、情感与交往行为的整合能力弱; ④不能自发地寻求与他人分享欢乐、兴趣或成就(如不向旁人显示、表达或指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交流能力有实质性异常,表现在下列至少一个方面: ①口语发育延迟或缺如,不伴有以手势或模仿等替代形式补偿沟通的企图(此前常没有呀呀学语的沟通); ②在对方对交谈具有应答性反应的情况下,相对地不能主动与人交谈或使交谈持续下去(在任何语言技能水平上都可以发生); ③刻板和重复地使用语言,或别出心裁地使用某些词句; ④缺乏各种自发的假扮性游戏,或(幼年时)不能进行社会模仿性游戏。 3)局限、重复、刻板的兴趣、活动和行为模式,表现在下列至少一个方面: ①专注于一种或多种刻板、局限的兴趣之中,感兴趣的内容异常或患儿对它异常地关注;或者尽管内容或患儿关注的形式无异常,但其关注的强度和局限性仍然异常; ②强迫性地明显固着于特殊而无用的常规或仪式;

肋骨骨折精深中医诊疗方案设计[1]

骨折病(肋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4年) 肋骨骨折临床多见,好发于成人和老年人,青少年则少见。肋骨呈扁平,为两层薄弱的密质骨中包裹一层松质骨,因此,肋骨较为脆弱,易于骨折。一肋一处骨折多见,多肋多处骨折少见,一旦发生则可并发脏损伤,严重者危及生命。因肋骨与肋骨之间均有肋间肌,即由肋间肌和肋间外肌交叉固定,将肋骨连成一体,故肋骨骨折一般移位较少发生。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9年)进行诊断。 1、病史:大部分有明显的外伤史,凡是有胸部外伤病人,疑有骨折,必须拍片排排除。 2、症状和体征: ①叩击痛:骨折处压痛,咳嗽、打喷嚏、深呼吸或躯干转动时疼痛则加重,胸廓挤压征阳性。 ②畸形:多根双处骨折时,吸气时骨折处胸壁可出现塌陷畸形。 ③肿胀:伤后局部肿胀,可有血肿和瘀斑。 ④功能障碍:骨折后呼吸运动略减弱,深吸气运动受限尤为明 ⑤骨擦音和骨擦感:体检时可检查到,但不能故意去检查他

3、辅助检查:X线检查:最终要X线片检查确诊,X线片检查作为骨折分类和治疗参考也不可缺少。线状不全骨折,无移位完全骨折,X线片可能不能立即显示骨折线,待2-3周后因骨折部骨折吸收,骨折线才会显示明晰,因此临床上怀疑肋骨骨折的X线片虽未显示,也应按肋骨骨折处理,2-3周后再拍片复查 (二)鉴别诊断:肋骨骨折的鉴别诊断主要应判断是否合并有血气胸。合并闭合性气胸者,可出现胸闷、气促等症状,检查伤侧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鼓音,呼吸音及语颤减低或消失。合并开放性气胸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血压下降,脉细数,伤侧呼吸音低微和消失,同时可听到空气经胸壁伤口进出的声音,叩诊为鼓音。 (三)中医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1~2周,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 中期:伤后3~4周左右,疼痛减轻,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稳定; 晚期:伤后4周以上。骨折断端成熟骨痂形成,逐步塑性改造,已相当稳定。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整复手法 单纯肋骨骨折,因有肋间、外肌的保护和其余肋骨的支持,所以无明显移位,且稳定,一般无需手法整复。移位明显的骨折尽量争取复位。 1.立式整复法《证治准绳》载:凡胸前跌出骨不得入,令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