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古典中国风佛教文化PPT模板中式水墨禅意禅道禅宗佛祖佛学传承ppt (26)

古典中国风佛教文化PPT模板中式水墨禅意禅道禅宗佛祖佛学传承ppt (26)

是得“,也
波漏可分除
罗尽了段尽
蜜通了变了
了,”易,
。最。二了
后了死了
成了了分

思《般而《大佛

想大若《大乘法
,般法心般法以

是若得经若又大
。经核》经以乘

》心又》般法
得,是为若为

中是一中法中
佛法以大乘法为中心,大乘法又以般若法门

切心门心
《大般若经》为中心,而《心经》又是一切


般若法得核心,是《大般若经》得中心思想,

,漏了向变生执
,漏了向变生执
,漏了向变生执
这尽分里易死也
这尽分里易死也
这尽分里易死也

个通段边二、除 ,
个通段边二、除 ,
个通段边二、除 ,

就 最 变 “ 死 变 尽 只标
是 后 易 可 了 易 了 有题

波 罗 蜜
成 佛 为
二 死 ,
了 了 ”
了 , 我
生 死 ,
, 了 了
大 乘 法文 本

了究修。们分分把 。竟得了回段段法
就后死了我分段执
是成,”们段生也

佛 分 了 段 佛只 分 了 段 只 标
为 段 , 生 为有 段 , 生 有 题

究 变 我 死 究大 变 我 死 大 竟 易 们 、 竟乘 易 们 、 乘 , 二 回 变 ,法 二 回 变 法
文 本
这 死 向 易 这把 死 向 易 把

个 , 里 生 个法 , 里 生 法 就 修 边 死 就执 修 边 死 执
是 后 易 可 了 易 了 有题
波 罗 蜜

佛学

佛学

三、慧能与禅宗
• “禅” ,天竺语为Dhyāna,音译为“禅那”,简称为“ 禅”,意译作“静虑”。静即定,虑即慧。是佛教的一 种修持方法(古印度就有禅法),通过禅定,静思摒 除妄念,集中观审以起智慧。
• 中国的禅宗,重悟而不重定,与以注重经典、教法和 修持仪轨的教派迥异其趣(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无数泡沫,刹那生灭不停,没有恒常稳定性 的。人生实质上也是无常变化的偶然存在 (从人的生命到人的生活中拥有的一切,只 不过是因缘和合的一种偶遇,缘尽之时也就 相互散去了)。
• 诸法无我:世间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 空无自性。不论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没有一 个独立不变、自作主宰的实体。
• 佛教认为人是由四大(地为骨肉、水为血 液、火为热气、风为呼吸)五蕴和合而成, 本身也无自性。
• 按照宗门相沿的传说,有六祖传承的法系:菩提 达摩——慧可——僧璨càn——道信——弘忍— —慧能(禅宗六祖,而神秀旁出创立了与禅宗南 派相对立的禅宗北派)——五家七宗。
“拈花微笑”
•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世尊于灵山会 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 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 真正意义上的禅宗是从慧能创立南宗禅法开始的。
(一)禅宗概况
1、“传灯”谱系
• 《五灯会元》(禅宗史书)讲佛法有“教外别传 ”,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 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到菩提达摩据说已 经是第二十八代,迦叶为印度禅宗初祖。达摩于 梁武帝时自南天竺至建业,成为我国禅宗初祖。
• 重于精神的宁静不动,而不执著肉体的枯坐守寂。
《坛经》:“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 头,何为立功课。”

《唐僧取经》PPT课件2 (共25张PPT)

《唐僧取经》PPT课件2 (共25张PPT)

PPT背景:/beijing/
PPT图表:/tubiao/
PPT下载:/xiazai/
PPT教程: /powerpoint/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
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过了整整一年, 玄奘终于到达了印 度。经过十几年的 学习,他成了最有 学问的高僧。
18
玄奘遍访了天竺当地的著名 佛教寺院,并在当时最有名的佛 寺——那烂陀寺学习了五年。 通过游历,他不但在佛学上取得 巨大成功,而且促进了东西方的 文化交流。公元645年,他带着 六百多部佛经,回到长安。历时 17年,行程5万里。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中国文明课件11中国佛教与宗派佛学

中国文明课件11中国佛教与宗派佛学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 住为本;
但行直心,不著法相:一行三昧;不同于“凝心入定,住 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定慧等学,随缘任运; 契理的知行合一;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
寻求、悟解、保任与行解相应; 触目而真与即事而真;
佛学之所以为佛学的根据之不同:法相学 或系统教义学与义学;阿毗达磨与章疏学;
宗派佛学与判教原理;法相学原理与全体 佛教;佛法是整个的与佛法是宗派的;
宗派佛学的代表:天台宗、三论宗、华严 宗、禅宗、净土宗、慈恩宗;
天台宗:智者大师;
五时八教;牛乳五味;华严时、鹿苑时、 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化仪四法: 顿、渐、秘密、不定;化法四教:藏通别 圆;
一念三千;性具实相;
一心三观;圆融三谛;即空即假即中;
慈恩宗:玄奘与窥基;
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玄奘西行的目的; 全体佛学统一解释的要求;了解佛学的全 体;
五种姓;佛性与种姓;
依与转依;
华严宗:法藏; 五教:小、始、终、顿、圆; 法界缘起;性起说;无尽缘起;
禅宗:达磨与慧能;
理入与行入: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所覆,不能显了; 藉教悟宗;宗通与说通;教外别传;见性成佛;
中国佛教与宗派佛学
佛教与佛学:
印度与中国:
印度佛学的发展次第:
原始佛学、部派佛学、早期大乘学(龙 树学)、中期大乘学(无著学)、晚期 大乘学(密教化)
印度佛学的核心观念:
缘起与性空;二谛与三性;八识与四缘; 涅槃与菩提;真如与正智;
一切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中国佛学的形成及其原理 译介与讲习;格义;判教;移植与嫁接; 中国佛学发展与印度佛学发展的不同步;
佛学传入中国的过程与印度佛学发展的次 第不一致;

宗教主题禅意风ppt模板素材中国风西藏佛教佛学文化传统 (5)

宗教主题禅意风ppt模板素材中国风西藏佛教佛学文化传统 (5)

第 一 家 精
限 公 司 是
茶 演 示 广
品中告
零贰



PPT
国有一

,
设 计 机 构
第 一 家 精
限 公 司 是
茶 演 示 广
入 标 题
品中告
零壹
零贰
零叁
拒计机中一
拒计机中一
接团构国茶
,
平 庸 得 设 计
队 , 坚 持 精
拥 有 顶 尖
第 一 家 精 品
演 示 广 告 有
PPT
理益得 限
PPT

中 国 设第 计一 机家
请 点 击 输
构精




一茶演示
800
700 650
500
500


300
300
340

250 200

150

100
JAN. FEB. MAR. APR. MAY. JUN. JUL. AUG. SEP. OCT. NOV. DEC.


零壹
零贰
PPT
平坚尖 司一
庸持得 是茶

零壹
零叁
拒计机中一
零贰
拒计机中一
接团构国茶
接团构国茶
,
,
平 庸 得 设 计
队 , 坚 持 精
拥 有 顶 尖
第 一 家 精 品
演 示 广 告 有
理益得 限
拒计机中一
平 庸 得 设 计
队 , 坚 持 精
拥 有 顶 尖
第 一 家 精 品
演 示 广 告 有
理益得 限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ppt课件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ppt课件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2、云水禅 藉简单安全的正确修行,和灵鹫山法师共坐云水禅,海天风云 话当下。在大自然中展开自我的生命对话,让人们获得内心平 静,聆听内在真正的声音,将心灵安定的欢喜力量,扩散到家 庭社会,让人间充满平安,也创建世界和平的基础。配合有机 蔬菜汁断食,让思绪更清明 、身心灵更健康。云水禅有 单月的「禅一」,与双月的 「禅三」,依大众身心状态, 在灵鹫山无生道场以禅修法 门进行每个月的沉淀与观照。
【行】:观禅行所,平水止息 【法鼓山禅修】
法鼓山既以“法鼓”为名,便是期寄于佛法之鼓乐,颤鼓 平平人世,激荡庸庸心灵,使不懂佛法之人得听,使未见佛法 之人能见。无论身处何地,即便历及忧患,皆受三宝的浴惠, 人人沁熏受用,使人间社会成为健康和平,谐和之乐土。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行】:观禅行所,平水止息 【法鼓山禅修】
——心道法师平安禅开示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净】:洗净心尘,清慞温浴 【台北温泉】
卸下一切尘嚣与束缚,在台北著名的温泉泡汤浴身,让旅 途的劳累和生命的奔波在这里歇驻片刻。温浴其身,可以让肌 体得到充盈。有心放下,便可以被自然之法浸溢,盈满身心的 旅程将从这里开始。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受】:领纳修境,入身尽享 【灵鹫山——无生道场】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世所出认,禅是中国的产物,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后,历经变迁 ,出现了以六祖惠能创始的南宗顿教,并日益丰富发展为具有鲜 明中国特色的佛学禅宗,唐中叶之后日盛至唐末五代间,分成南 岳、青原两系,后南岳怀让一系分为沩仰、临济两宗,青原行思 一系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合称禅宗五家,临济宗在宋一 代分为杨岐宗和黄龙宗,合称五家七宗。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灵鹫山——禅茶】 让微妙的温意顺口而下,入身沁肺,一切便是禅的意境。

宗教主题禅意风ppt模板素材中国风西藏佛教佛学文化传统 (34)

宗教主题禅意风ppt模板素材中国风西藏佛教佛学文化传统 (34)

骆展单 可示击

可时此
更采处
专用编
业方辑 得正您

模清要
板刻得
。本内
骆 可 可
悦容
宋,
简建
字议
体您
.

章 节 肆
章 节 叁
章 节 贰
章 节 壹
目 录
. . . .
体在单 青 展击 史 示此 留 时处 采编 用辑 方您 正要 清得 刻内 本容 悦, 宋建 简议 字您
体在单 万 体在单 梦
展击 古 展击 成
得方您
内正得
容清内
。刻容
本输
您得标题
添加您得子标题
Your content title·Your sub-title
· · ·
展您输 示得入 时内您
秋 夜
采容得
用输内
方入容
正您输
清得入
刻内您
本容得
悦,内
宋建容
简议,
字您输
体在入

展您输 示得入 时内您
秋 夜
采容得
用输内
方入容
正您输
清得入
刻内您
本容得
添加您得子标题
Your content title·Your sub-title
Click to add up your title here

悦,内
宋建容
简议,
字您输
体在入

展您输 示得入 时内您
秋 夜
采容得
用输内
方入容
正您输
清得入
刻内您
本容得
悦,内
宋建容
简议,Biblioteka 字您输体在入。

第7讲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品PPT课件

第7讲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品PPT课件
创始人是唐代僧人善导(631-681年)。该宗专修往生阿 弥陀佛净土的法门,故后世称为净土宗。后人多以晋代庐山 慧远为净土宗的始祖。
主要经典:《阿弥陀经》、《往生论》。 主要思想:念“阿弥陀佛” ,去西天净土。
三、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
5. 禅宗 禅宗是东土佛教中最具有中国特色、影响最大、传播最
大千世界:
佛教以一个日月系统为作为一世界的单位, 累计1000个日月系列的世界,名为一个小千世界; 累计1000个小千世界,名为一个中千世界;累计 1000个中千世界,名为一个大千世界。如此三千 大千世界,在这无垠无限的宇宙,至多如河沙数 量,不可计算。
(三)佛教教义
●.小乘佛教:认为世间无常,人生是苦。主 张出家修行,宣称生死轮回,在轮回中善有善 报,恶有恶报。 (罗汉)
(三)佛教教义
2.“ 十二因缘说”
人生由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 受—爱—取—有—生—老死这12 因缘和合而成, 前因后果,人人如此。悟透因缘说,(缘觉), 便是罗汉果位的最高阶梯。
(三)佛教教义
3.“业报轮回说”
佛教教义的基本思想是: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善有 善报,恶有恶报。释迦牟尼建立了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 生命现象论。
宰者。
③“涅磐寂静”:认为人生活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一种
绝对安静的、无人生痛苦的精神状态,进入远离烦恼、断 绝相累、无生无死、寂然常住的涅磐神秘的最高境界。
(三)佛教教义
5.大乘教义的法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六度波罗蜜
⑴.布施:① 财施;② 法施;③ 无畏施。 ⑵.持戒:即严持佛教戒律。 ⑶.忍辱:锻炼忍耐力、包容力、忍受打骂毁辱、赞誉奉 承以及饥寒困苦。 ⑷.精进:精勤不懈地学习六度。 ⑸.禅定:使心性专注不散,深入定性。 ⑹.智慧:以般若智慧正观世界实相总导一切修持法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的特点
• 哲学:理性的探索, • 宗教:虔诚的信仰,
智慧的追求。
独断的说教。
• 佛教以理性的方式满 • 既是哲学,又是宗教。 足人们宗教的情感。 既非哲学,又非宗教。
学佛者的态度
• 学术研究→怀疑→哲学 • 身体力行→信仰→宗教
中国佛教四大译师
• 鸠摩罗什(343—413),龟玆(QIU1 CI2)人,放弃相位,第一次系统介绍 《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等, 组织大规模译场。
佛学 一门什么学说?
• 佛学是一门觉悟的学问说。 • 佛(梵语佛陀的简称)译为觉者,是觉悟的人。 • 觉:觉察,对其事注意
觉悟,对其事了然。 • 佛学是一门智慧的学问。佛,也译智者。 • 智慧(梵语为般若BO1 RE3):明白事理,认识
事实,便称为智慧。 • 慧是明了,智真谛(499—596),南朝梁陈时印度僧 人,译讲《大乘唯识论》
中国佛教四大译师
• 玄奘(600—664),贞观六年(627)“冒越 究章,私往天竺”,孤征17年,身行5万里, 历程110余国,完成学业。他以战胜五天竺所 有的论敌(标志着中国佛学超越了印度)载誉 而归。
• 归国后译经20余年,开创“新译”,即由梵文 直接口授汉语译文,玄奘因梵汉皆精,独得翻 译之便,出口成章,意思独断,译著之宏伟, 译技之精湛,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活动。 • “有情”:有精神活动的众生。 • “菩萨”:“觉有情”,即觉悟的有情。 • “世界”(又名“世间”):“世”为
迁流,“界”为方位。有情生活的地方。
佛教以有情为中心为根本,
如不从有情着眼,而从宇宙和 社会说起,
从物质和精神说起,就不能把 握佛教的真义。
佛教的根本教义
四圣谛:苦谛 集谛 灭谛 道谛
• 不空(705—774):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人, 中国密宗的创始人,翻译密宗经典100卷。
佛教的世界观
• 宇宙现象论(宇宙是怎样的?) • 非 宇宙本体论 (宇宙为什么是这
样的,是怎样形成的?)
四大原始问题
• A 世界是:永恒的?非永恒的?既永恒又非 永恒?非永恒又非不永恒?
• B 世界是:有限的?无限的?既有限又无限? 非有限又非无限?
苦谛(道理)
“苦”是佛教对人生现象的基本价值判断 “人生一切毕竟是苦”
•生 •老 • 病:身病与心病 • 死:生命在呼吸间 • 怨憎会 • 爱别离 • 求不得
无常即苦
佛教的“苦”含有痛苦、逼迫的意思。 苦的四种状态 • 逼恼的状态 • 迁流的状态 • 烧热的状态 • 变坏的状态
集谛(梵文“生起”“集起”) 痛苦的根源
• C 正得大觉的圣者(或如来)死后是:存在? 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非存在又非不存 在?
• D 心灵与肉体:是一?是异?是既一又异? 非一非异?
佛陀的沉默
• 佛陀一概拒绝回答。认为这是毫无价值、对人 毫无益处的“戏论”,是引人误入歧途的“迷 魂阵”。
• 佛教认为,宇宙的存在是本来就有的,而不是 什么造物主创造的。探索宇宙的起源是没有意 义的,对解脱人生的苦恼毫无帮助。
去除无明,转识成智。
• 无明之识:喜怒哀乐爱恶欲等七情的无 明作用。
• 转识成智:按理智办事,不被无明之情 所困。
人人都可成佛
众生本具“真如佛性”
• 不觉(如未磨之镜) • 觉悟(如磨光之镜) • 正觉(成佛):自觉,自我觉悟。
觉他,普渡众生。
佛陀是人还是神?
• 乔 达 摩 ( 姓 ) ·悉 达 多 ( 名 ) ( 约 前 563—— 约 前 480 或 490 ) , 古 印 度 迦 毗 (PI2)罗卫国,净饭王太子。
认为苦行不是正道,不苦不乐的中道学 才是合理的。 • 以后45年间在恒河西岸传教,大比丘尼 500人,有称千二五百人。
佛教是哲学还是宗教?
什么是宗教?
• 西方学者认为,宗教 的本质是“人与神的 结合”。佛教不承认 有全能的绝对主宰的 造物主的存在,也不 接受“人有永恒不变 的灵魂”的观念。
• 东方学者认为,宗教 的本质是在自然条件 的限制下,追求精神 的满足和绝对的自由, 甚至憧憬无限生命的 展开。佛教寻求人生 乃至宇宙万物的真实 本质,目的是求得人 生的解脱。
• 释迦:民族名 牟尼:明珠、圣人 • 释迦牟尼:尊号,释迦族的圣人。不是
造物主,不是上帝之子,是人间的正觉 者,是伟大的哲人、圣人、导师。
六师外道
• 佛陀所处的印度时代,和我国的春秋战 国时代一样,也出现过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的时代。其中,学术界和佛教界所 公认的对佛陀有影响的,有六个学派, 即所谓“六师外道”(佛教把自己视为 “内”)。
• 《大涅槃经》:“涅槃之体,无有住处,直是 诸佛断烦恼处。”
• 《大智度论》:“寂灭者是涅槃,三毒三衰火 灭,故名涅槃。”
道谛
修道的方法
• 戒:戒律,防止人做恶。 • 定:禅定,集中思虑观悟佛理,以断情
轴心时代的思想家
• 印度:佛陀(约前563—约前480或490)) • 中国:孔子(前551—前479) • 希腊:苏格拉底(前469—前399)
从太子(转轮王)到佛陀
• 16岁娶妻,19岁生子,29岁出家。 • 苦修6年,在菩提树下参悟七天(一说七
七四十九天)得道(35岁)。 • 佛陀最初向五比丘传道,即批评苦行,
• 贪:过渡的欲求和过于执着的占有欲。 • 嗔:嗔恨。忿、恨、覆、恼、嫉、害。 • 痴:无明。无知或错误的知。痴迷不悟。
痴的本质是“我执”。 贪的本质是要把持所爱之物。 嗔的本质是恶意,害人害己。
人类因痴生贪,因贪生嗔。
• 三毒火:
贪嗔痴
• 三善根:
不贪不嗔不痴
灭谛
涅槃
• 涅槃:梵语,旧译“寂灭”,玄奘新译为“圆 寂”。为解脱之义,烦恼如系缚,脱离系缚即 解脱,断灭烦恼即涅槃。指超离痛苦之和平安 乐之境。
• 佛陀关注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是心灵问题而 不是智力问题,不要人们“以智闭心”。
• 佛陀的沉默,显示着佛法的精神和宗风——重 实践、重实证,而不重语言文字、思维分析。
• “毒箭之喻” ; “无穷过”之失。
佛教关注什么?
有情世界
• 佛教以“有情”为中心和根本。 • “有情”:梵语,旧译“众生”。 • “情”:“情爱”或“情识”,即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