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脑出血模型血肿周围继发损害及超微结构变化研究
β-七叶皂苷钠对大鼠脑出血模型脑水肿治疗作用的超微结构研究

文 章 编 号 :0068 (O 80.220 10.2 12O )30 1.5
l七 叶皂 苷钠 对 大 鼠脑 出血模 型 脑 水肿 3 一 治 疗 作 用 的超 微结 构 研 究
胡 鳞媛 , 樊永 平 , 异 临 , 性 泉 孙 赵
( 首都 医科 大 学附属 北京 天坛 医院 , 京 10 5 ) 北 0 00
重 2 0g 0 , 6 5 一30g 共 4只 。
针 1 i 0mn后起 针 。用 骨腊 封 住 颅 骨 , 4号丝 线 缝合
皮肤 。大 鼠 自然苏 醒 , 自由食水 。 122 动物分 组与 给 药 采用 随机 数 字 抽样 法将 ..
11 2 药 品 ..
水合 氯醛 由北 京 化学 试 剂公 司提供 ;
摘 要 :目的 : 究 8七 叶 皂苷 钠 对 大鼠 脑 出血 后 脑 水肿 的影 响 。方 法 : 研 . 用立 体 定 位 法 采 用 新 鲜 自体 血 注 入 大鼠尾
状核 建 立脑 出血 模 型 , 实验 大 鼠 h 6h和 2 将 治 3 、 h 4h经 尾 静 脉 注 射
完 毕 后 , 位 留 针 5m n 缓 慢 起 针 约 0 5m 再 留 原 i, . m,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材 料 .
11 1 实验 动物 健康 成年 雄 性 SrgeD we .. pau. a l y大 鼠( 京维通利 华实 验 动物 技 术有 限公 司提 供 ) 体 北 ,
大 鼠脑 内 建 立 的 脑 出 血 模 型 , 血 肿 形 成 后 不 同 时 在
慢注血 , 次退针 法 制 备大 鼠脑 出血 模 型 。术前 禁 两
食, 自由饮 水 。麻 醉 用 1% 水 合 氯 醛 腹 腔 注射 ( 0 4
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变化的动态观察

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变化的动态观察代红源;郭富强;杨友松;宋林红;杨石【期刊名称】《实用医院临床杂志》【年(卷),期】2004(001)002【摘要】目的了解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的病理变化及规律.方法用胶原酶注入到大鼠尾状核的方法制作脑出血模型.将大鼠分为脑出血、假手术组、正常3组.分别观察各组在脑出血后第6h、12h、24h、2d、3d、5d、7d时血肿周围及对侧相应组织、额叶、小脑在光镜下的病理改变.结果大鼠在胶原酶注入6小时后形成稳定的血肿,病灶可分为血肿区、血肿周围区及相邻的正常脑组织区.血肿周围以细胞肿胀、细胞毒性及血管源性水肿、神经元坏死和变性为主要表现,水肿在第3d最突出,第7d仍未完全消退;出血12h血肿周围开始出现中性粒细胞,第3d开始出现泡沫细胞.结论脑出血血肿周围以细胞肿胀、水肿、神经细胞坏死、变性为主要表现,中性粒细胞及泡沫细胞的出现说明血肿周围存在炎症反应.血肿周围组织是今后治疗的目标.【总页数】2页(P34-35)【作者】代红源;郭富强;杨友松;宋林红;杨石【作者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研究室,成都,610072;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研究室,成都,610072;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研究室,成都,610072;四川省人民医院病理科,成都,610072;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重庆,40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4;R741.02【相关文献】1.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变化 [J], 唐永峰;常义;刘宏毅2.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变化的动态观察 [J], 郭富强;杨红;杨果;徐玉川;杨友松;陈隆益;董凌琳;黄雨兰;韦永胜;李晓佳;孙红斌3.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变化的动态观察 [J], 郭富强;孙红斌;杨红;孙祥荣;杨友松;徐玉川;陈隆益;董凌琳;韦永胜;黄雨兰;李晓佳4.基底节区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变化观察 [J], 廖声潮;黄玮;余永佳;黄光祥5.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补体C3表达的动态观察 [J], 张丽英;张祥建;李海燕;胡书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细胞凋亡及行为变化的研究

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细胞凋亡及行为变化的研究徐德才;于振国;娄飞云【期刊名称】《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09(6)3【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脑出血模型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神经细胞凋亡及大鼠神经行为的动态变化,为临床有效治疗脑出血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制作胶原酶大鼠脑出血模型,检测大鼠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神经细胞调亡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脑组织含水量在建模后2 h尚未出现,9 h 开始出现,1~3 d达到高峰,3 d后逐渐消退,7 d趋于正常;TUNEL阳性细胞在建模后2 h只有少量,9 h已明显增加,并持续增多,3 d达到高峰,7 d数量下降;建模后2 h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9~24 h最明显,3 d后开始减轻,7 d明显减轻.结论出血后9 h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时间窗.【总页数】3页(P135-137)【作者】徐德才;于振国;娄飞云【作者单位】233004,安徽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外科;233004,安徽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外科;233004,安徽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4【相关文献】1.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中细胞凋亡的研究 [J], 邹志斌;邹国荣2.姜黄素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 [J], 陈秀;李作孝;佟琳;陈忠伦;张琳3.安宫牛黄丸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 [J], 殷妮娜;孟运莲;王秋桂4.白藜芦醇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 [J], 王洪磊;张振兴;刘珩;冯旭;周青青;李洋5.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中细胞凋亡的研究 [J], 邹志斌;邹国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鼠脑干出血后血清S100B表达与血肿周围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

大鼠脑干出血后血清S100B表达与血肿周围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张海涛;王永和;曹培成;卜振富;李爱军;程迎新【期刊名称】《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年(卷),期】2012(39)1【摘要】目的研究大鼠脑干出血后血清S100B的表达及其与行为学改变、脑水肿的关系。
观察血肿周围组织超微结构在脑干水肿形成中的变化。
方法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制作大鼠脑干出血模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脑干出血后血清S100B 蛋白含量,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电镜观察脑干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出血组在脑干出血后6 h血清S100B含量、行为学改变、脑组织含水量增高,48 h达高峰,之后开始下降;脑干出血后血清S100B蛋白含量、脑组织含水量、行为学改变三者之间相互存在关联(P<0.05)。
脑干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电镜观察:脑干出血后6 h星形胶质细胞胞体和周边足突轻度肿胀,48 h可见星形胶质细胞肿胀明显且部分胞浆呈空泡样改变;髓鞘部分有剥离现象,并有线粒体嵴断裂及空泡样变。
结论脑干出血后血清S100B含量、行为学改变、脑组织含水量三者之间相互呈正相关,提示脑干出血后高水平的S100B蛋白参与脑干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
【总页数】5页(P7-11)【关键词】脑干出血;立体定向技术;脑水肿;S-100B蛋白【作者】张海涛;王永和;曹培成;卜振富;李爱军;程迎新【作者单位】潍坊医学院;潍坊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4【相关文献】1.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超微结构与血清S100B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 [J], 吴松笛;万琪;夏峰;耿晓英;刘学东;王津存2.安宫牛黄丸对大鼠自发性脑出血模型血肿周围脑组织氨基酸表达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研究 [J], 付宪文;赵继宗;王硕3.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后多器官组织中基因表达及超微结构改变 [J], 朱文侠;苗乃周;王璐4.TREM-1在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J], 段红玲; 孙新刚; 张咪咪; 侯雅芝5.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AQP4表达的影响 [J], 罗凯;何宏;纪晓军;朱德辉;王泽;魏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微血管变化的研究

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微血管变化的研究吕田明;尹恝;罗一峰;陆兵勋【期刊名称】《中国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07(4)10【摘要】目的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清除前后血肿周围组织内微血管的病理学变化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采用配伍组设计,分为血肿组、血肿清除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2只大鼠,每组中各有1只大鼠取自同一窝别,体重相似.采用大鼠尾状核注射自体凝固动脉血法制作脑出血模型.血肿清除组大鼠术后30min注入尿激酶清除血肿.术后6 h用墨汁-右旋糖酐溶液于升主动脉灌注脑组织.用MIAS200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大鼠紧邻血肿部位1 mm2区域组织内的平均微血管直径,计算微血管密度指数.结果血肿组血肿周围组织内微血管数目明显减少,微血管断裂、僵直、变细、血流淤滞.早期血肿清除后血肿周围组织内微血管数目大致恢复正常,微血管变细、僵直及墨汁浓集现象基本消失.血肿组、血肿清除组、假手术组血肿周围微血管平均直径分别为(10.4±2.4)、(19.8±2.0)、(19.6±1.7)μm;微血管密度指数为0.025±0.007、0.264±0.044、0.214±0.020.血肿组与血肿清除组及假手术组平均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肿清除组与假手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肿组平均微血管密度指数与血肿清除组及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肿周围组织内存在微循环障碍.超早期血肿清除可明显改善血肿周围组织的微循环状态.【总页数】4页(P454-457)【作者】吕田明;尹恝;罗一峰;陆兵勋【作者单位】510515,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内科;510515,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内科;510515,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内科;510515,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4;R363【相关文献】1.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细胞凋亡及行为变化的研究 [J], 徐德才;于振国;娄飞云2.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Ca2+浓度的变化与磷酸化CaMKⅡ表达的实验研究 [J], 李燕华;孙善全3.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线粒体ATPase-6基因表达及TUNEL 阳性细胞动态变化研究 [J], 李玮;周中和;王景周4.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PPARα的表达变化 [J], 侯斌;王燕;孙冬雪;王青;刘伟5.大鼠实验性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通道蛋白4动态变化的研究 [J], 刘佳;王建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山东医药2021年第61卷第2期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范敬争,姜玉艳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300052摘要:血肿周围水肿的形成是脑出血后二次脑损伤发生的关键因素,与脑出血患者的生存预后紧密相关。
脑出血后,血管源性因素(血块的形成及回缩、血肿周围静水压的下降、血浆蛋白的外渗)、炎症反应、凝血级联反应、红细胞溶解产物、补体成分等参与了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神经功能进一步恶化,使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伤。
因此,抑制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的形成可使脑出血患者获益。
关键词:脑出血;脑水肿;病理机制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1.02.024中图分类号:R743.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21)02-0092-03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是目前中老年人主要致死性疾病之一。
我国是脑出血的高发国家,每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出血患者超过150万,且呈逐年增高的趋势[1]。
临床上单纯解决脑出血的占位效应不能明显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因此,脑出血后二次脑损伤的产生和发展是影响患者疗效和预后的关键因素。
二次脑损伤包括血肿周围水肿的形成及神经细胞的缺失、变性或死亡,而血肿周围水肿是二次脑损伤发生的关键因素。
动物实验表明,血肿周围水肿量起初增长很轻微,2h后开始增多,3~4d达到高峰,随后水肿缓慢下降,直到出血后7d仍然存在[2]。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出血最初几小时,这个过程包括血块回缩、静水压下降导致血浆渗出到血肿周围形成血管源性水肿,其同时造成血肿周围的脑血流量轻微下降,进而引起血块周围暂时性缺血;第二阶段,发生在出血之后的24~48h,此阶段主要是炎症反应及凝血酶激活引起的细胞毒性水肿,其直接造成血脑屏障破坏、脑组织代谢活性降低及随后的脑血流量下降;第三阶段,发生在出血3d后,此阶段主要是红细胞溶解破坏和血红蛋白毒性引起的延迟期水肿,其所诱导的神经毒性等血液成分同时能造成神经损伤。
探讨MSCs治疗脑出血模型大鼠的方案

探讨MSCs治疗脑出血模型大鼠的方案实验目的:初步探讨MC治疗脑出血模型大鼠。
实验背景:脑出血是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一类严重神经系统疾病。
脑出血一直以来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实验性脑出血模型上的明显效果让人们似乎看到了希望。
大量有关间充质干细胞与各种疾病模型〔包括脑出血〕的文献肯定了间充质干细胞的改善效应,但到目前为止,其疾病改善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人们起初猜想的细胞替代直接实现神经再生机制并没有被实验证实,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支持它的治疗功能可能是早期的分泌作用,也可以激活内源性NC的增殖、迁移及分化,同时也有减轻脑水肿、抗炎、促进微血管再生、神经轴突再生等作用。
MC移植可能通过以下途径促进神经突起的再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尤其是被各种细胞因子激活后,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种类更多、更丰富,其中包括营养神经、抗调亡、抗炎等多个种类;也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外的神经抑制因子起作用。
NG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成员之一,对神经元的发育和生存、轴突的生长、突触的重塑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外源性NGF还对脑缺血神经元变性、坏死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
p75NTR为神经营养因子的低亲和力受体,它与神经营养因子的高亲和力受体TrkA共同表达时有助于神经营养因子与TrkA的特异性结合,促进神经细胞的存活和生长;在TrkA缺乏时p75NTR那么导致凋亡。
p75NTR同时又是髓鞘抑制剂(Nogo,MAo等)受体NgR的共受体,NgR是糖基磷脂酞肌醇(GPI)锚定细胞外表蛋白,它没有细胞内信号肤段,必需作为信号复合物的一局部行使功能。
它与p75NTR的细胞外结构相互作用转导髓鞘抑制物的信号而起抑制作用,无论是NgR缺乏还是p75NTR缺乏的突变鼠都使神经对髓鞘抑制剂无反响。
神经营养因子能通过与髓鞘抑制剂竞争p75NTR受体而促进再生。
有研究在有神经营养因子存在时,p75NTR不激活Rho。
本研究通过对脑出血大鼠模型立体定向注射MC,分析血肿周围组织中NGF、p75NTR、TrkA的表达、含量以及神经元凋亡数目的变化,试图以p75NTR为中心点探讨MC移植是否存在营养及保护神经细胞,促进轴突再生,抗凋亡等作用及其机制。
β-七叶皂苷钠对大鼠脑出血模型脑水肿治疗作用的超微结构研究

β-七叶皂苷钠对大鼠脑出血模型脑水肿治疗作用的超微结构研究胡璘媛;樊永平;孙异临;赵性泉【期刊名称】《电子显微学报》【年(卷),期】2008(027)003【摘要】目的:研究β-七叶皂苷钠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影响.方法:用立体定位法采用新鲜自体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分别于术后1 h、3 h、6 h和24 h经尾静脉注射七叶皂苷钠(2.5 mg/kg);对照组于相应时间点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治疗组连续用药3天(1次,天),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次/天).评估大鼠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行为学改变、测定脑含水量和电镜下检查血肿周边脑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治疗组脑含水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治疗组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用药3天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行为学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镜观察显示治疗组血肿周围脑组织内星形细胞足突水肿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有所减轻;4个治疗组之间相比,出血后1h治疗组脑水肿的效果最佳.结论:β-七叶皂苷钠对脑出血后早期脑水肿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总页数】5页(P212-216)【作者】胡璘媛;樊永平;孙异临;赵性泉【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1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R282;R361+.3【相关文献】1.七叶皂苷钠联合盐酸赖氨酸对脑出血大鼠脑水肿及MMP-9表达的影响 [J], 李红琴;曹利民;王竞男;王建龙2.七叶皂苷钠抗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作用及其机制 [J], 谢晓利;刘云会;薛一雪3.凝血酶抑制剂 nexin-1尾状核注射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作用 [J], 贾文志;赵金超;武海龙;李鹏;赵凤鸣;姚志刚;孙晓立4.七叶皂苷钠对脑出血大鼠脑水肿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J], 杜庆伟5.β-七叶皂苷钠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及脑内精氨酸加压素含量的影响 [J], 陈旭;郑惠民;由振东;孙学军;王成海;路长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研究・大鼠脑出血模型血肿周围继发损害及超微结构变化研究赵性泉 周剑 王拥军[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所引发的血肿周围组织继发性损害的病理生理过程和可能机制。
方法制备SD雄性大鼠脑出血模型,实验组分成1h、3h、12h、24h、48h、72h及7d7个小组;对照组分成3h、24h及72h3个小组,每组5只大鼠。
每实验小组取2只大鼠,2%氯四氮唑(TTC)染色,进行大体组织病理演变观察。
另取3只大鼠,在血肿周边区及同侧皮层区分别取脑组织在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TTC染色显示,血肿呈黑褐色,血肿周围未见白色梗死区。
光镜下观察,血肿区与正常脑组织间有一周围区,其中可见组织疏松,细胞不同程度水肿,星形细胞肿胀,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出血灶周边毛细血管增生伴炎细胞浸润。
电镜观察可见,血肿周围组织早期星形细胞胞体和周边足突肿胀,神经细胞改变不明显。
注血后24h,星形细胞肿胀明显,部分变性、坏死;神经细胞轻度变性,血脑屏障破坏。
注血后72h,星形细胞高度肿胀,神经细胞变性。
结论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发生病理、超微结构的改变,血肿周围脑组织产生继发性损害。
[关键词]脑出血;脑水肿;电子显微镜;病理;大鼠Second ary injury to perihem atom a in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rats ZHA O Xing2quan,ZHOU Jian,W A N G Yong2jun.Depart ment of Neurology,Beijing Tiantan Hospital,Beijing10005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possible mechanism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patholog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characters of secondary injury to perihematoma in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ICH)rats.Methods Sprague2Dawley male rats were subjected to ICH models.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es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rats in the test group were divided into7subgroups at1h,3h,12h,24h, 48h,72h and7d after ICH;while those in control group were divided into3subgroups at3h,24h,72h after saline injection.Each subgroup contained5rats.2rats from each group were stained by2%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to observe the pathological change.3rats were picked up from each group to do optical microscope and electric microscope investigation on perihematoma tissue and ip2 silateral cortex.R esults Hematoma tissue was demonstrated as black2brown by TTC staining,no white infarcted area was detected around hematoma.In addition,there was a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hematoma and normal tissue under microscopy;the involved tissue looked loose with varied edematous cells.Astrocytes appeared swollen and neural cells looked degenerated and necrosis.Meanwhile,capillary hy2 perplasia around hematoma with foot2plate swollen were detected,no remarkable neural cells change was observed.24h after blood injec2 tion,astrocytes started to swell,part of them became degenerated and necrosis.Neural cells appeared mild degenerated and blood2brain bar2 rier were destroyed.72h after ICH,astrocytes showed highly swollen with neural cells degenerated.Conclusion Secondary injury to perihe2 matoma has been identified and the patholog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have been observed.[K ey w ords]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cerebral edema;electric microscope;pathology;rat中图分类号:R74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9771(2004)0820469203[本文著录格式] 赵性泉,周剑,王拥军.大鼠脑出血模型血肿周围继发损害及超微结构变化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4,10(8):469—471.脑出血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急性脑血管病,至今仍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1]。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存在一个组织损伤和水肿形成进行性加重的区域,该区域内的病理改变在一定时间内是可逆性的,如果能在此时间窗内给予适当的治疗措施,可使受损组织恢复功能,此区域称血肿周边半影区或半暗带[2]。
挽救脑出血后血肿周边半影区内潜在可逆性损伤脑组织是近几年来脑出血研究的重点[325]。
本研究通过大鼠脑出血模型观察血肿周围继发性损害的病理过程和超微结构的改变,以期进一步明确脑实质出血所引发的周围组织继发性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和可能的机制。
1材料与方法作者单位:1.100050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赵性泉,王拥军);2.100050北京市,武警总医院影像科(周剑)。
作者简介:赵性泉(19672),男,山东郓城县人,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神经病学。
1.1实验动物及分组 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2Dawley 大鼠(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动物室提供)50只,体重300—350g。
采用随机数字抽样法将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成1h、3h、12h、24h、48h、72h 及7d7个小组;对照组分成3h、24h及72h3个小组,每小组5只大鼠。
1.2脑出血模型制备 在2次注血法制备脑出血模型基础上进行改良,采用1次低压、缓慢注血法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
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手术过程同实验组。
1.3标本及病理切片制作 每实验小组取3只大鼠行心脏插管、4%多聚甲醛(p H7.4)灌流固定,断头取脑,于尾状核血肿周边区及同侧皮层区分别取1mm3脑组织2块,置于2.5%戊二醛溶液中固定;逐级脱水、包埋、切片、铅铀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下观察。
将剩余脑组织置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脱水、透明、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及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简称光镜)下观察。
每实验小组另取2只大鼠,活体断头取脑,将尾状核区脑组织切成2mm厚冠状面脑组织切片,置于2%氯四氮唑(TTC)染液中,37℃水浴,染色30min。
2结果2.1组织病理学改变 TTC染色显示,血肿呈黑褐色,血肿周围未见白色梗死区(见彩页图C1、C2)。
HE 染色光镜下可见出血灶与正常脑组织间有一过度带即血肿周围区,不同注血时期周围区内可见组织疏松,细胞不同程度水肿,星形细胞肿胀,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出血灶周边毛细血管增生伴炎细胞浸润(见彩页图C3、C4)。
2.2超微结构改变 电镜观察可见,血肿周围组织在注血早期(1—3h),星形细胞胞体和周边足突肿胀,胞浆内有大量水肿液,肿胀的足突压迫毛细血管,变窄甚至闭塞;神经细胞胞膜结构完整,线粒体肿胀,嵴减少,粗面内质网扩张,胞浆部分呈空泡样改变,核膜完整,染色质减少;髓鞘板层模糊,局部断裂,轴索内神经丝基本正常。
注血后24h,星形细胞肿胀明显,胞浆呈空泡样改变,部分细胞变性、坏死;神经细胞轻度变性,胞核固缩,核膜下染色质轻度凝聚,电子密度增高;髓鞘板层局部断裂、崩解,轴索内容物溶解;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脑屏障破坏。
注血后72h,星形细胞高度肿胀,胞浆内可见大片水肿液,胞核染色质消失,部分细胞胞膜崩解,胞浆内细胞器散落于细胞外;神经细胞变性,胞浆呈空泡状,核膜凹陷,核内染色质凝聚,线粒体肿胀,嵴断裂,胞膜不完整;髓鞘板层断裂、崩解,空轴现象多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管腔变窄。
血肿同侧皮层在注血早期,可见星形细胞轻度肿胀,内皮细胞增大,髓鞘板层局部松散,神经细胞基本正常,偶尔可见固缩的神经元(见彩页图C5—C8)。
对照组大鼠TTC染色、HE染色及电镜观察均未见明显异常。
3讨论脑出血后,血液经破裂的血管进入脑实质,通过机械性破坏及缺血、炎症、水肿、细胞毒性等造成的继发性损害使神经元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6,7]。
本研究发现,脑出血后3—6h,神经元主要表现为细胞水肿,胞体肿胀,胞核稀疏,胞浆液化。
12h后,神经元发生坏死。
细胞水肿通常为细胞轻度或中度损伤的表现,当原因消除后仍可恢复正常;但若进一步发展,则可能形成坏死。
因此这一时期可能是治疗脑出血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此时间窗内减少引起神经元损伤的因素是一个重要课题[729]。
有研究表明,上述病理变化随时间推移进行性加重,且以越近血肿处越明显,到第2—3周时,神经元数目则明显少于出血对侧[10,11]。
脑出血后5d,血肿周围神经元的微管相关蛋白2(MAP2)表达增加,可能是因为各种损伤性机制开始消退,神经元产生了适应性反应,开始修复过程[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