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看待余华的先锋创作中技法
浅析余华《活着》艺术特色

浅析余华《活着》艺术特色摘要: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运用独到的“局外人”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在面对历史大变局下,以徐福贵为代表的中国底层百姓一生中的坚韧和无奈、求生意识与苦难意识。
其中,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有力地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塑造、勾勒出历史背景下的世情百态以及留给读者探讨的多元化主题。
本文将以作者角度分析论证《活着》的艺术特色,并结合阅读感受与文本内容加以解读关键词:“局外人”视点;象征;主题多元一、“局外人”视角的独特作用在文学作品中,但凡拥有独特视角创作的作品都会在文学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活着》则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视点对故事加以叙述。
小说中的“我”是一位民间采风人,偶遇到主人公老者福贵,客观地以“零度写作”的叙述方法再现其所述的苦难的人生经历:少爷福贵挥霍无度败光家产从地主变为贫农、气死父亲之后,心生忏悔继而发生转变成为了一个有醒悟与改变的人。
在他转变的人生中妻子、儿子、女儿、女婿以及外孙接连死去,而他则是以一个目送的姿态去见证世事变迁,不失坚忍地活着。
整个叙事的主导是福贵,他在用朴实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人生,而在叙述的关键处不时穿插“我”的见解与体会。
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好地融入于这个故事,不至于产生单纯以福贵的角度叙事而出现的牵强与虚构之感,进而增加了故事本身的客观存在的特征此外,“局外人”的视角更有利于架构一种历史空间,让读者不至于产生一种疏离感。
进而在浓厚的历史感、时代感中深层探讨生与死之间,互为依存的复杂关系,以及发掘人物背后所蕴含的人性。
从而使作品所表现的人性内容更加富有底蕴、引人思考。
此外客观、冷静的叙事风格也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并可以此激发出悲悯这一主题。
“局外人”视角的另一个好处是以小见大,借一个时代的缩影来管中窥豹,以个体来展现整个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百态,而历史感也是由此而来二、象征意味的叙述方式余华在《活着》的全书中多次运用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是连接文章主旨与内容的桥梁,作者在不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前提下,对读者进行深层次的心理引导,便是象征的精髓。
余华小说的古典因素与先锋意识

余华小说的古典因素与先锋意识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在文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和认可。
余华的作品往往深受古典文学的影响,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先锋意识,这种古典因素与先锋意识的结合,成为了他作品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对余华小说中的古典因素与先锋意识进行深入探讨。
余华小说中的古典因素体现在对传统文学元素的继承和运用上。
在余华的小说中,常常能够看到一些古典文学中的影子,比如《兄弟》中对于家族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深入探讨,这一点与中国古典文学中对家族伦理和道德观念的重视是一致的。
在《活着》中,余华运用了古典小说中的虚构手法,将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虚构,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氛围。
余华小说中的先锋意识体现在对传统文学形式和叙事方式的挑战与创新上。
余华的小说往往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呈现,跳跃式的叙事结构和流畅的笔触,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现代感。
余华的小说在题材上也常常涉及到一些较为先锋的内容,比如《活着》中对于人性的深刻探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些都展现了余华先锋意识的一面。
古典因素与先锋意识的结合,使得余华的小说在文学创作上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古典因素为他的小说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先锋意识则赋予了他的小说现代气息和前卫风格。
余华在小说创作中对古典文学元素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又敢于挑战传统的叙事方式和文学形式,这种古典与先锋的结合,为他的小说赋予了独特的文学价值。
不可否认,余华小说中的古典因素与先锋意识的结合也给他的文学创作带来了一些挑战。
一方面,古典因素的运用需要对古典文学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理解,而这些传统文学知识在当代社会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何将古典元素融入到现代文学创作中,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先锋意识的运用需要作家有着敏锐的时代感和前瞻性的创新意识,如何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又不断进行创新,让作品具有时代的气息,也是一个需要克服的困难。
正是这种挑战让余华的文学创作更加丰富多彩。
探究余华先锋小说《存活》

探究余华先锋小说《存活》《存活》是余华的一部先锋小说,通过对一个丧失亲人的男子的生活进行描写,探索了生存的意义和人性的本质。
本文将对这部小说进行探究。
首先,小说通过描写男主角的生活经历展现出生存的重要性。
男主角在丧失妻子和儿子之后,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但他仍然努力生活下去。
小说通过描述他的日常生活细节,展示了生存的困难和挑战。
这种描写使读者产生了对生存的思考和反思,引发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存意义的思考。
其次,小说通过男主角与其他人的互动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
在小说中,男主角经历了与各种人物的交流和冲突。
与亲人、邻居、陌生人的互动中,人性的复杂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中有善良、有恶意,有关心和帮助他的,也有歧视和排斥他的。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小说呈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矛盾性,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此外,小说还通过男主角的思考与支撑他生活的展现了人的精神面貌。
男主角在丧失亲人后经历了失落和绝望,但他仍然寻找着生活的意义。
他尝试通过回忆和思考,寻找自己与亲人相处的意义,也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积极面对生活的精神,使他能够在悲痛中继续前行。
小说通过展现男主角的内心世界,呈现了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勇敢,给予读者一种鼓舞和启示。
综上所述,余华的先锋小说《存活》通过对一个丧失亲人的男子的生活进行描写,探索了生存的意义和人性的本质。
这部小说通过描绘生活的困难和挑战、展示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展现人的精神面貌,引发了读者对生存和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它呈现了余华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能力,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文学作品。
浅谈XXX先锋小说《活着》

浅谈XXX先锋小说《活着》作家的创作状态往往像一艘在大海中颠簸的航船,不断地在浪尖和谷底中前行。
XXX也不例外。
在1995年前后,他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微妙的时期。
1997年,XXX做出了一个对中国先锋文坛来说是噩耗的决定:放弃先锋试验。
然而,实际上这一决定在1995年就已经注定了。
当时,另外两个著名的年轻作家XXX和XXX也做出了类似的决定。
XXX宣布放弃先锋小说,成为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而当时他刚刚完成了另一部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
这部作品与XXX早期的作品有相当明显的变化。
然而,XXX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是轰动一时的《活着》。
因此,《活着》可以看作是XXX创作的一个过渡。
它证明了一个真理:写作需要天赋。
XXX在自己的创作风格转型期间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
然而,另一个真理是写作不能完全依靠天赋。
XXX的先锋性写作在1995年左右彻底陷入低潮。
从这个角度看,《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
不过,作者自己可能不同意这个观点。
从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随意性可以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构思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创作的作品。
XXX可能像孩子信手涂鸦一样写下一个开头,这个开头对照XXX的自身经历,具有惊人的真实性。
事实上,当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是XXX写作的最初动因。
在XXX创作《活着》之前,他可能并不算是在创作。
写作只是他的一种惯,而当他的创作陷入低谷时,他写作的意义仅仅在于惯而已。
《活着》是一篇随意完成的小说,对于读者和作者来说,它就像所有好作品一样,是一种偶然的发现,或者说是一种运气。
活着》是一篇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
读者会感到一种隐隐的不适,但这并不是因为小说中的故事残酷,例如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等,这些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
与此同时,XXX并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他从不渲染过度表达。
他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
《活着》看待余华的先锋创作中技法

从《活着》看待余华的先锋创作中技法中国的文学演进,在当代的苦难中断层,掠过了英雄的时代,又在政治的挤压和文 化的扭曲中悲惨的抽离出一段历史上的真空。
而后的文人,倔强地起 身,期许着重新将 这中华的文字表述续弦,但回看期间,路何其茫茫。
伤痕、反思、先锋都是在苦难的真 空之后坚强起步的文学样式。
伤痕与反思在还原历 史,反思当代的鲜明话语中显得功不 可没,而先锋小说则是在深究人性、感悟 精神世界的表达中铁骑突出,它植根于以中国 文化内部消解和反叛为旗帜的文 化结构运动之中,就必然的与传统文化相隔,而自然的 深究作为思想和情感个 体的人,并浓墨重彩的铺写人的生存与死亡、欢愉和苦难。
余华 的作品正是这 样的表达的领军,在冷峻尖刻的态度中看待生死,在生存的粗线条勾勒下 凸显生命,正如余华自己对于《活着》的一句简评“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在常规的价值判断中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它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农民经 历了一生的苦难终于将苦难磨平,我们也在其中领悟人如何承受这巨 大的苦难,领悟苦 难的丰富与宽广,领悟绝望的不存在,领悟人活着的本意就 在于活着。
通观余华的整体 创作脉络,这部《活着》就镶嵌在他的文学风格完 全定型、叙事艺术臻于纯熟的尖节时 期,而深究《活着》的意义表达、叙述手 段、思想内涵都不仅对于余华的话语探讨大有 裨益,也必然的对于先锋小说的阶段性研究有所贡献。
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作家群体,多数经历过现代中国的多重灾难,在文学的考量中 这样的苦难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少年时代的苦难给予了作家们深 刻的痛苦记忆,这 在成人之后的创作中真实的再现到当今的作品中,它犹如记 录历史与文化历程的一段胶 片,当灾难来临的历史中记录,在灾难平息后安静 的放映,在波浪不惊的表述中展露批 判性的雄健锋芒;而另一方面,在民族的困苦中寻之中的文人叫苦不迭,他们没 有办法连接起经典文化中的传统,自然的无从溯源文化 发展历程里的雄厚基 业,但传统的中华文化丰满到渗透过来,又让作家们没有办法不受熏染而另起 炉灶。
浅析余华小说《活着》的叙事艺术特色

浅析余华小说《活着》的叙事艺术特色
。李梦石 刘国文
(佳木斯大学 人文学院,黑龙江 佳木 斯 154007)
【摘 要】余华作为大陆地 区先锋派 小说 的代表作 家,其作 品叙 事 的语言特色及作 品的写作风 格一直是
独 树 一 帜 的 。《活 着 》作 为余 华 一 生 创 作 的经 典 作 品之 一 ,对 余 华 特 殊 的叙 事 语 言 、叙 事 视 角 和 叙 事 方 法 展 现
《活着》坚持并贯彻了余华一 向的叙事语言 特色 ,那 种真 因失血 过多而死 ,医院的医生 向匆匆赶来 的福贵问 的问题却
实而又冷静的叙述让读者的 内心深受故事情节转折 、起 伏的 是 “你有几个儿 子”和“你为什么只生一个儿子 ”。这种语 言上
折磨。余华对作品中彰显人物个性的语言 的描述 ,以及 对语 的描写 不仅仅是对 于医生的冷漠的刻画 ,也是对当时那个社
单单 以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 的视角进行叙 述 ,而是采 用了 时间 ,这些时 间的巧妙拿捏 、取舍总会 在作 品中以各种形 式
以第一人称叙述 为主 、第三人称叙述为辅 的叙事模式 。这两 展现 出来 。比如对福 贵父 亲和母亲 的死亡 描写 ,并没有 泼洒
个视 角便是 去民间采集歌谣 的“我”以及作 为主人公 的福贵 , 过多的笔 墨 ,甚至对福贵母亲 的去世 ,仅仅 用了“我离 家两 个
【4' ̄ 'lWl#l李梦石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 院汉语言文学 (s)专业2013级1班学生。刘 国文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 院教师 。
69
l孽
厂作 冢作 品
但是 ,这种 转变也让 《活着》有 了 自己的特色 。余华 没有 概要 、场景 、停 顿等手法来 调节故事 文本 的叙事 时间和故 事
《活着的艺术特色探析4200字》

《活着》的艺术特色分析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人之一。
其代表作《活着》,善于运用独特视角下的民间艺术语言,文中的内容并不是文学性的进行一系列的环境描写和人物方面的刻画,而是通过主人公福贵的回忆,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小说苦难情节娓娓道来,有着非凡的艺术效果,这是难得的一部将中国大跃进时期与先锋精神相结合,并且再现了乡村生活的文学作品。
余华的作品《活着》以小见大,能够将一个家庭经历的种种苦难放置于一个大的历史洪流中。
福贵的一生经历起起伏伏,算得上是十分精彩。
年轻时的福贵确实是生活优渥,虽然本性不坏,却是自甘堕落,沉沦到吃喝嫖赌样样都做,那个时候的他无忧无虑,也像极了现如今的一些年轻人,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度日。
功利心在福贵身上还体现得并不明显,他是个没有理想抱负、只想过安稳日子的“富二代”,却在不经意的人生中屡次“遭遇”死亡,晚年的福贵是悲苦的孤单人生。
福贵身上的忍耐和宽容是中国农民普遍有的文化性格,它源于中国乡土文化的影响和积淀。
通过富贵我们可以看到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他们生活在苦难和困境中,然而无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和战争,只要自己的生命还在,无论有多大苦难都能承受,因此他们是乐观坚强的。
正如余华所说,“活着就是忍耐。
他同时也有着相当乐观豁达的心态,家庭没落的痛苦、父母双亡的痛苦、战争中恐惧和死亡的痛苦、饥饿的痛苦、妻子儿女离去的痛苦、外孙和女婿死亡的痛苦,这些人生悲痛福贵承受住了,他一个人好好地活了下来,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震撼。
虽然《活着》这部作品中的所有人物都生活在大跃进、文革等一些列特殊的社会历史大环境下,但是小说立意的着重点却并不是将重心放在揭露社会问题,而是想展现人性在面对灾难时所闪现出的光辉,人性在那一刻所体现的闪光点将会在苦难的烘托下更显珍贵。
一、在写作方式上以小见大,表达宏观的人道主义温情具体而言,《活着》的“死亡系列”情节,推动着主人公去进行蜕变,文中渗透出的生存意识与生命哲学的巧妙结合,体现了人的坚韧不拔与极限。
《活着》写作手法

《活着》写作手法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其写作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叙事方式: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来展现故事情节,增强读者
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
2.真实写实:小说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依托,以农民家庭的生活为切入点,真实展现
了中国农村的苦难和变迁。
3.笔触细腻:余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通过细节展现
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4.叙事结构:小说采用了线性叙事结构,通过主线故事和插叙等手法展现了主人公的
成长和命运起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