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
对我国近十年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做了简单的回顾

对我国近十年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做了简单的回顾,并对相应搭配产生的效果做了一定的分析。
据有关统计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7%。
在看似一路平稳递增的经济增长背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三次较大的调整:时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1994~1997 适度从紧适度从紧1998~2003 积极稳健“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994~1997)1、宏观经济背景: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992年至1993年增速分别为42.6%和58.6%,大大超过以往的增长速度。
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状况,造成1993年至1994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升了13.2%和21.7%,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过热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出现经济过热现象,为了给经济过热降温,受当时宏观调控经验不足的局限,国家相关部门往往采取“紧缩到底”的政策手段,使经济由过热一下子陷入过冷。
这种热与冷的转换,好像是快速行驶中的急刹车,经济过热是消除了,但又面临着如何启动经济的问题。
热与冷的骤然交替,造成剧烈的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决策部门认识到,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松就热、一紧就冷”的传统做法,做到既要为经济过热降温,也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防止经济运行中的大起大落现象再次发生。
于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中央适时提出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对过热的经济实施恰如其分的宏观调控,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的经济发展态势。
2、相关措施: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政策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增值税、消费税的调控作用,合理压缩财政支出,并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
改革开放后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与启示

改革开放后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与启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货币政策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演变。
在这一变革过程中,中国取得了很多成功,并从失败中吸取了教训。
本文旨在探讨改革开放后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与启示。
一、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所以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政策的重点是满足国家的需要,刺激生产力的发展,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同时,中国的货币政策也受到国际市场和国际金融标准的影响。
在1978年,中国签署了IMF协议,并参与到全球货币政策的制定中。
在这个时代,货币政策更多地聚焦于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国际市场的影响。
二、货币政策的转型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货币政策不断地跟随全球市场的变化。
中国经济逐渐转型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系,货币政策也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标准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在此期间,中国国内对货币政策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国的银行业也进一步发展。
同时,中国的货币政策对于国际市场越来越敏感。
这一阶段的货币政策变革,主要表现为更加注重资源分配和市场规律的遵循。
三、中国货币政策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货币政策有着明显的发展阶段。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时期:(一)市场化启动期在市场化启动期,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初期。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定位为稳定通货膨胀,推动经济发展。
为此,中国采取了差别化利率的政策,同时还大量引进外资,推进国际化发展。
(二)金融市场化时期在1986年,中国银行业出现了第一所股份制银行,国内金融市场也开始逐渐走向市场化。
在这个时期,货币政策的基础任务是稳定市场,并实现金融市场价值的最大化。
同时,中国还采用了隔夜保证金的做法,来遏制激进投资的炒作现象。
(三)改革开放后的基准利率百度网首页新闻h2016年10月24日火车头新闻-北京关键词: 政府,基准利率,货币政策10月24日,中国央行发布公告,宣布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全面下调25个基点。
我国货币政策的历史演进

我国货币政策的历史演进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财政是国民收入分配主体,财政政策在经济运行调控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着巨大的调控作用。
但那时银行却是财政的附庸,无足轻重,甚至连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也不存在,更谈不上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了。
改革开放,特别是1984年二级银行体制建立以后,我国货币政策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宏观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计划管理体制下的货币政策第一阶段是1979~1983年。
在这一时期,货币政策仍然是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
因为国家处于高度集中统一计划经济模式下,货币和银行的作用被削弱了,直到1984年我国才成立中央银行并开始执行货币政策。
因此,此阶段的各项经济指标处于计划体制之下,价格的制定货币投放量以及经济增长完全由政府控制,货币政策的作用无法充分表现出来。
但由经济指标可以看出,政府对货币的政策是以稳定币值为主兼顾经济发展。
(二)宏观管理体制下的货币政策第二阶段是1984~1992年。
这一时期的货币政策有了很大发展,最突出的是从198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集中履行中央银行职能,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逐步转变为以国家调控为主的宏观管理体制。
间接的货币政策工具开始使用,但信贷现金计划管理仍是主要的调控手段。
1988年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中央银行采取了严厉的紧缩性货币政策。
(三)以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我国的经济经历了1990~1992年三年的低通货膨胀期,在当时经济过热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抑制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四)1998~2008年初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自1998年1月起取消了信贷规模管理,货币政策的作用范围和影响力度得到空前提高。
1998年在中国宏观经济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下,人民银行加大了对经济的支持力度。
货币政策的提法经历了“稳健的”、“努力发挥作用”、“进一步发挥作用”等阶段,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意图相当明显。
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历年货币政策

CHINA FINANCIALYST APR. 2010156金融文摘FINANCIAL DIGEST1978年至1985年,合理安排和控制各项财政开支,加强财政监督,坚决反对浪费,以便把财政赤字压缩到最低限度,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确保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基本平衡。
1986年至1989年,一方面全国货币发行量仍然过大;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和企业又感到资金紧缺,这需要在坚持紧缩金融的前提下通过调整信贷结构等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1990年至1994年,银行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继续控制贷款规模和货币投放,调整贷款结构。
发展经济,广辟财源,增收节支,改善财政困难状况,合理安排信贷规模,控制货币发行和物价总水平。
1995年至1996年,增强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信贷的宏观调控能力,组建了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开始试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适当控制货币供应总量,保持币值的稳定。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至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那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历年货币政策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08年以后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007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确定了2008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末,在经受国际金融海啸冲击和国内特大自然灾害影响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200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先后经历了从“双稳健”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接着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过程。
2008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2008年初至2008年11月,这一阶段是07年双稳健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为了控制国内经济过快过热增长,国家采用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第二阶段:2008年11月至2009年12月,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中国经济受到波及,遭受重大的挫折,为了保增长,国家采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三阶段:2010年初至2010年12月,中国基本走出来经济危机的困境,为了促进经济继续平稳快速发展,国家继续采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四阶段:2011年初至今,由于经济危机时采取的适度宽松政策的影响,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8年初,提出“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政策目标为“两防”,即在继续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同时,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08年中,在国际能源和粮食价格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针对沿海地区出现出口和经济增速下滑苗头,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并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财税金融措施。
9月份后,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明显加重,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又转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上来,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五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暂免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1. 货币萌芽阶段(先秦时期)
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采用了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方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等价物作为一般等价物,如贝壳、玉石等,这标志着货币的萌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铜铁器被广泛用作货币。
2. 铜钱时代(秦汉至隋唐)
公元前前3世纪,秦统一六国后铸造了圆形孔钱,标志着我国货币正式步入铜钱时代。
汉代重铸五铢钱,成为长期通行的主要货币。
隋唐时期,出现了开元通宝、永徽重宝等名钱。
3. 纸钞货币时期(宋元明清)
北宋时期,由于铜钱贬值,政府开始发行交子和会子,为纸钞货币的雏形。
元代正式发行纸钞交子。
明清两代均沿袭纸钞制度,并出现了一些地方钞。
4. 近代货币时期(1840年至1949年)
鸦片战争后,洋钱(主要是银元)流入中国大量使用。
1935年发行了法币,但由于战乱无法统一管理。
1948年发行人民币,为新中国货币制度奠定基础。
5. 新中国人民币时代(1949年至今)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华北根据地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1955年发行第二套人民币。
1962年发行第三套人民币。
1987年发
行第四套人民币。
2005年发行第五套人民币。
我国货币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实物货币到铜钱,再到纸钞货币,最后发展到统一的人民币制度,见证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进步。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史-2011级4班 臧凯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史201112227 臧凯一、演变历史以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从而建立起正式的中央银行体制为标志,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开始实践。
在总体上,我国货币政策可以1997年作为分界线,之前主要是以反通货膨胀为目标,表现出抑制需求的特征;之后是以反通货紧缩及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表现出扩大需求的特征。
当然,具体到不同的周期阶段,货币政策在实施中也会存在着扩张与紧缩的方面。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在我国学术界,对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普遍的认识是把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也当作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则明确地将货币政策的目标界定为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1、1984—1997年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1)1984—1986年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反通货膨胀在中共十二大提出“翻两番”战略目标的激励下,我国经济从1982年开始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
经过连续两年多的扩张,至1984年第四季度,经济已显现了明显的过热势头:为满足高速经济增长中的投资和消费需求,财政收支出现较大赤字,而弥补赤字的货币超量发行,使得通货膨胀率直线上升,致使1984年10月中旬发生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抢购风潮”。
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央行开始实施以平衡信贷、降低通货膨胀率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
应该说,这次货币政策实践是我国在宏观经济管理方式上由直接的行政和计划干预向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间接调控过渡的第一次重大尝试和标志。
不过,由于当时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货币政策工具也不完善,因而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
(2)1987—1991年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反通货膨胀为了满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国家从1986年第二季度开始通过赤字财政来维持投资与消费需求。
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

三、1992-1997年以反通胀和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的 “软着陆式”调控
1、政策出台的背景
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的激励下, 加上之前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 轨道。1993年上半年,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猛扩 张和金融秩序持续的混乱,经济过热现象开始明显,我国 社会经济出现了“四热”(开发区热、房地产热、股票热 和集资热)、“四高”(高货币增长、高物价、高投资和高 工业增长)、“四紧”(资金紧张、能源紧张、交通紧张和 重要原材料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尤其是金融秩序混 乱)。通货膨胀率在1994年又达到了峰值(24.1%),同时在 国际市场上收支情况也出现恶化的趋势,外贸赤字创历史 新高(679.4亿美元),人民币也开始大幅贬值。这个阶段 我国经济的主要特点是过热,所以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要抑制通货膨胀和平衡国际收支。
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不断起伏(见图1-1),政 府为此采取了不同的宏观调控手段加以干预和调节。从总 体来说,经济波动呈现谷位升高、峰位降低、波动幅度缩 小的趋势,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政府的政策调控水平在不 断提高。
在1984年之前,我国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没有 分开。因此,我国真正意义上实践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 济是从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央行职能而建立起正式 的二级银行体制开始的。从此之后,可以把我国货币政策 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历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本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需求膨胀—财政赤字—货币供 应量激增—物价上涨等几个方面的恶性循环。88年我国的 通货膨胀率创建国以来新高,达到了18.8%。为满足资金 需求,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导致财政赤字进一步加大。为 解决财政赤字,货币供给不断在大规模增加,在1991年 年底,M2余额已达到19349.9亿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调控措施 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我国政府一方面在国际
市场上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稳定汇率,另一方面采取稳健 的货币政策来扩大内需、应对通货紧缩和刺激经济增长, 主要措施有:
第一:取消了对贷款规模的限额控制; 第二:连续五次大幅下调了金融机构存款(一年期 5.67%降到1.9%)和贷款(三年期9.36%降到5.49%)基准利 率; 第三:五次降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7.56%下调 到1.89%; 第四:扩大公开市场操作,调节货币供求,保持货币 供应量适度增长; 第五:加大外汇管理,健全外汇市场。
本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需求膨胀—财政赤字—货币供 应量激增—物价上涨等几个方面的恶性循环。88年我国的 通货膨胀率创建国以来新高,达到了18.8%。为满足资金 需求,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导致财政赤字进一步加大。为 解决财政赤字,货币供给不断在大规模增加,在1991年年 底,M2余额已达到19349.9亿元。
第二:经济收缩阶段(1989年9月一1990年)实施了 先紧缩后放松的货币政策,先是严格控制信贷总量的增长 并提高了银行存贷款利率,后又为了恢复经济,扩大了贷 款规模,下调了出口汇率和三次存贷款利率等。
.
三、1992-1997年以反通胀台的背景
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的激励下, 加上之前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 轨道。1993年上半年,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猛扩张 和金融秩序持续的混乱,经济过热现象开始明显,我国社 会经济出现了“四热”(开发区热、房地产热、股票热和 集资热)、“四高”(高货币增长、高物价、高投资和高工 业增长)、“四紧”(资金紧张、能源紧张、交通紧张和重 要原材料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尤其是金融秩序混乱)。 通货膨胀率在1994年又达到了峰值(24.1%),同时在国际 市场上收支情况也出现恶化的趋势,外贸赤字创历史新高 (679.4亿美元),人民币也开始大幅贬值。这个阶段我国经 济的主要特点是过热,所以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要抑制 通货膨胀和平衡国际收支。
.
四、1998-2002年以反通缩和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
1、政策出台的背景
1997年下半年爆发的亚洲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很 大,减缓了我国出口需求的增长,人民币也面临巨大的贬值 压力。1998年开始,我国出口就猛烈下滑,同时国内市场总 需求不足情况也较为明显,经济增长和就业率同时下降,物 价持续走低。加上98年我国部分地区遭受了罕见的洪涝灾害, 给经济运行造成了更大的冲击,我国经济进入通货紧缩时期。
.
2.调控措施 2003-2006年期间,我国中央银行采取的是稳中从紧
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不断起伏(见图1-1),政 府为此采取了不同的宏观调控手段加以干预和调节。从总 体来说,经济波动呈现谷位升高、峰位降低、波动幅度缩 小的趋势,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政府的政策调控水平在不 断提高。
在1984年之前,我国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没有 分开。因此,我国真正意义上实践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 济是从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央行职能而建立起正式的 二级银行体制开始的。从此之后,可以把我国货币政策调 控宏观经济运行的历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五、 2003-2007年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稳中从紧的货币政策
1、政策出台的背景
虽然在2003年我国遭受了“非典”等灾害的冲击,导致 经济运行放缓,但从下半年开始,我国依旧进入新一轮经济 周期的上升期,投资、出口、信贷以及外汇储备快速增长。 这次上升阶段的经济推动力主要是以住房和汽车为代表的消 费结构的升级,但是也表现出一些不稳定现象:部分行业固 定资产投资过猛、粮食供求关系趋紧、货币信贷投放过多。 同时,由于伊拉克战争使得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石油进 口成本提高,供求关系紧张的同时也造成了贸易顺差减少。
.
2.调控措施
为了应对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政府迅速做出反应, 推行了以紧缩为重点的货币政策来治理整顿,采取了强硬 的宏观调控措施来抑制总需求。具体措施为:
第一:经济扩张阶段(1987-1988年8月)实施了“控 制总量,调整结构”的货币政策,给贷款规定发行指标来 控制信贷规模的增长,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央行再 贷款利率,并采取了强制手段来调整贷款结构等其他措施;
.
2.调控措施
鉴于之前“急刹车”式的紧缩货币政策过度导致了经 济下滑的经验,这次中央银行采取的是“适度从紧”的货 币政策,具体主要包括:
第一:实行贷款限额管理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第二:1995年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将货币政 策目标调整为“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着重监控货币供应量; 第三:1996年4月正式启动公开市场业务,回购商业 银行的短期国债; 第四:通过回收再贷款来进一步紧缩货币量; 第五: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 动汇率制度,将官方汇率和外汇市场汇率结合起来。
.
二、1987-1991年以反通胀为主要目标的“硬着陆式”调控
1.政策出台的背景
此阶段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也是通货膨胀。 由于我国中央银行在84-85年采取的紧缩政策尚未完全产 生效果,86年又转向放松信贷的政策,开始全面松动,进 一步导致了需求量的严重膨胀,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 康发展。
.
图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年GDP与M2 、CPI的增长率
.
一、1984-1986年以反通胀为主要目标的“行政式”调控
1.政策出台的背景
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翻两番”战略目标的激励 下,我国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经济增长率从1982 年的9.1%一路上升到1984年的15.2%。由于过度追求经 济增长,我国经济在1984-1986年出现了过热的现象。为 满足高速经济增长带来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政府财政赤字 逐年增多(1984年底高达149亿美元),银行大量投放货币, 使得通货膨胀率直线上升,从1984年的2.8%上升到1986 年的6.5%(见图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