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修辞学的语言劝说目的探析广告的功能主义翻译
浅析目的论与广告翻译

浅析目的论与广告翻译作者:马亚丽王亚荣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5期马亚丽王亚荣内容摘要:广告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交流媒介。
同时也是企业竞争的重要策略。
广告翻译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分析了广告的语言特点并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广告翻译的策略。
关键词:目的论广告语言翻译策略一.目的论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翻译学者提出来的。
1971年,凯瑟林娜·莱斯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
她认为理想的译文应该从概念性的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
此后,她的学生汉斯·弗米尔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
他认为翻译活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人类行为活动,而且是有目的性的。
翻译目的论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
而不强调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
弗米尔认为,决定翻译过程的首要因素是翻译目的。
目的决定了译者必须清醒认识并选择某一翻译策略。
二.广告的语言特点1.词汇。
广告需要用简洁的文字将内容清晰地表达出来,即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简洁的广告可以让人们对产品产生兴趣。
因此,广告中常使用一些单音节词或字母较少的词语;广告中也经常使用一些复合词,这样很容易让人们对产品的质量留下好的印象;广告商为了强调其产品或服务,常创造新词、怪词,突出产品的新、奇、特,满足消费者追求,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在广告语篇中也常大量使用褒义形容词及其比较级和最高级来描述产品的性能和品质,突出推销的产品;广告中常用人称代词来拉近广告商与消费者的距离,同时广告的信誉度也得到了提升;为了突出某一产品和信息,通过有意识地重复关键词语或相同句子结构,使广告的主要信息得到充分强调。
2.句法。
广告要求吸引读者,使读者能一目了然。
因此,英语广告倾向使用简单句。
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有效地传达信息,唤起读者的购买欲;在广告中,省略句很常见,省略的成分往往不影响信息的传递;广告多使用鼓动性语言,以增强其说服力,达到促销的目的。
论述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及翻译

论述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及翻译试逑广告篪语的侉辞错点翻译英文"advertise"(广告)源于拉丁语的advertere一词意为"唤起大众对某种事物的注意并诱导于一定的方向所使用的一种手段".而商业广告就是向潜在的广大消费者群体介绍商品,激发其对某种商品感兴趣,从而促使其购买的一种手段.商业广告英语翻译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一则广告英语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欲.广告的写作4作)是为了让读者对广告发生兴趣,进而使读者"心动",最后达到使读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在排版设计等方面动脑筋,更多的是从语言上做文章.而语言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丰富语言的表达能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1.拟人(personification)广告中的拟人是把所有宣传的事物人格化,给商品以生命,使它变得富有人情味,使消费者倍感亲切.如:Strongtractorstrongfarmer,析:把拖拉机比拟为钢铁巨人,以农民的好帮手的形象打动人.Unlikeme,myR,olexneverneedsarest.析:以上是R,olex手表的广告,人需要休息,手表无所谓休息,但广告中把手表比拟为人,说它不要休息,从中反映出手表的高质量.拟人的修辞方法一般就按照原文的意思直译.这则广告可以翻成:不像我,我的劳力克斯表从不休息.Weareproudofthebirthplacesofourchildren,thegrapesofAlameda.Onourclassicvarietywines,youwillfindthebirthpllacesofourchildren.析:将葡萄酒比拟为自己小孩.给人以美好感觉,令人向往,陶醉.译为:我们因孩子们的出生地而自豪——文/杨丽江Almaden葡萄.英文谚语"seeingisbelieving".Don'tcry.we'IIrepairit..AMarsadaykeepsyouwork,We'rehandbags~edalists.Wheneverrestandplay.ithurtswe'llhealit.析:这句广告词在句式和尾韵上Andwe'l】guaranteetherepairfor模仿了几乎人人皆知的成语Anapple ninemonths.Ifyouwish,sendusyouradaykeepsthedoctoraway;而work和bagandwe'IIhealit,play两词的并列又马上使人想起另一析:该广告是有关皮包修理服务个尽人皆知的成语Allworknoplay的.人受伤后会感到疼(hurt),皮包是makesJackadullboy.这个Mars巧克力不会感到疼痛的.广告中皮包被比拟的广告不仅在语言形式上借助成语, 为有生命的东西,如果它感到疼痛同时还援引了这两个成语的内容,仿(hurt),我们可以治愈它(hea1).以下是佛每天吃一块就会使人聪明(notbe-该广告的译文:别哭,我们会来修理.comeadullboy),健康(keepthedoctor我们是手提包行家.不管它什么时候away).受了伤,我们会将它治愈.九个月保修3.押韵(Rhyme)期.愿意的话,把包给我们,保证修好.押韵修辞手法使语言更有节奏阿特包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赏心悦2.仿拟(Imitation)耳,给广告受众一种美的享受,有诗歌仿拟指故意模仿某一着名的诗的韵味.广告英语的押韵方式有头韵,歌,文章,段落或某一名言,警句,谚中韵,尾韵等比汉语押韵方式更丰富. 语,格调等,改动其中部分词语以表达例如:一种新的思想内容,从而获得打动人Sea,sun,sand,seclusion------and心的效果.Spain!Youc..anhaveallthiswhenyouWherethereisasouth,thereisavisitthenewHotelCaliente.way.析:该广告第一句采用了头韵的析:这是"南方科技咨询服务公手法,除了连接词and之外,其他几个司"的广告.英语译文套用谚语"where词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英语头韵在thereIsawill,there|saway"(有志汉语译文中很难有对等语,只好将其者,事竞成).译为:有了南方,就有了意思译出:办法了.大海,太阳,沙滩,幽静一西班Tosmokeornot.That'saques--牙!tJon析:套用莎翁名句Tobeornottobe,that'saquestion,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仿拟的作用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Tastingisbelieving析:该例子是某粮油食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的广告词.中文广告套用了"百闻不如一见",英语译文套用只要您住进新旅馆"客恋塔",您就能享受这一切!Hl—币,H卜__fun,Hi--fashion,onlyforsong.析:HI_即highfine(quality),hfun即highfun,h卜__fashion即highfash-lon.三个复合生造词,无论是读音和词形,都给人以耐人寻味的启示.Sweet.Smart&Sassy集团经济研究2007?12月下旬TU(总第252期)析:这是美国加州Sunkist柑橘公司的广告.广告中三个单词均用"8"押头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汉语中无头韵,可以用押韵的方法将原文的"韵"味传递出来:蜜,美,迷.该译文中三个词的声母都是"m",这与原文英语中的头韵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另外汉语"蜜,美,迷".又押韵,效果上达到了对等,读起来富有韵味..AMarsadaykeepsyouwork,restandplay.析:这是一则牌子为麻尔丝巧克力的广告.该广告套用了英语成语AnappleadayKeepsthedoctoraway AllworknoplaymakesJackadullboy.广告中day和play押尾韵,翻译成中文:一日一块麻尔丝巧克力,令您生活愉悦,精力充沛.4.比喻(Fibreof,~eech)比喻包括隐喻,明喻和换喻等,是广告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明喻是将一物比作另一物,在英语中常用like,as等词,翻译成汉语时,通常用"如","好像","就像","犹如"等词.例如:Featherwater:lightasafeather这是一则眼镜的广告,广告中将眼镜的重量用鸿毛作比.戴眼镜的人当然愿意架在鼻梁上的眼镜越轻越好.目前树脂镜片不仅不容易碎,而且比较轻,所以深受消费者的青昧.翻译上述广告无疑要体现原文的修辞格,使修辞手法达到对等:法泽瓦特眼镜——轻如鸿毛又如Today.SaKuraBankislikeathrivingsaKura析:这是一则有关日本樱花银行的广告,该银行被比作茂盘的樱花.翻译时我们要将这种比喻传递出来:如今,樱花银行就如一棵茂盘的樱花树.再如:Coolasamountainsteam…coolfreshConsulate析:这则Consulate牌香烟的广告,集团经济研究2007—12月下旬TU(总第252期) 以明喻的手法把该烟如山间溪流般清爽宜人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暗喻与明喻不同,不会出现喻词,而喻意要留给读者去暗自揣摩,体会.暗喻又称隐喻,是最富于诗意的修辞,是最常见,最优美的修辞手段.例如:EBELthearchitectsoftimeEBEL是瑞士制造的手表,广告仅用了为数不多的词就把该手表的优秀品质反映出来,把手表比作时间的缔造者.该广告可译成:"依贝尔"手表——时间的缔造者又如:Sophisticated,PinkLady的使用饶有趣味又耐人寻味,引起丰富的联想l'mMoresatisfied!More既是香烟的牌子,又作为副词.撰稿者巧妙地利用产品名称达到双关效果.译作:我更满意摩尔牌香烟!又如:MAKETIMEFORTIME以上例句中的第一个TiME指时间,第二个TIME指《时代》杂志.TIME 在这里的双关意义很难在汉语中表达出来.至于排比是通过把词汇,词组,结构或句子重复排列起来,起到增强语气和强调的作用.例如: fWANTTHEBODYOFAGR,EEK8weet—t0口drinkGOD析:这则酒类广告(PinkLady)是一种酒的商标,用隐喻的修辞手法,勾划出酒的迷惑力,使"高级,可口的粉红佳人"的这句广告极富美感,从而激发起广告受众的购买欲.除了有明喻和暗喻,还有转喻或换喻(metonymy).即用一种事物的名字取代另一与之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字.例如Washthebigcityoutofhair析:这是一则洗发液广告,"the bigcity"表示"thedirt0fthehair".撰稿者使用换喻的手法,使消费者在惊奇的同时加深了记忆.以上四大类修辞手法是广告英语中使用较多,较广泛的手法,其他修辞手法还有反复(Repetition),双关(Pun),排比(Parallelism),夸张(Hype—bole)等.如:Nissan七座豪华型面包车的广告:AnewcarAnewwaytobuildIt. AnewwaytobuyEscort.FordEscort此广告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让消费者加深对产品的印象,又如双关1wanttoworkoutinahugefit—nesscenter1wanttostayintheheartofthe CentralBusinessDistrict1wantaroomwithaviewofthree countries. EVERlYTHINGlWANTISATTHE WORLD'STALLESTHOTEL. THEWESTINSTAMFORD&WESTIN PLAZASingapore这是一则有关新加坡威斯汀宾馆的广告,其中1want重复四次,表达了顾客迫切要求服从入住该宾馆的愿望,译者必须将这种排比的气势在译文中再现出来:我想有希腊神之身抠我想在巨大的健身中心锻炼我想住在商业中心地带我想入住能眺望三个国家的房间我想住在世界上最高的宾馆里新加坡威斯汀,斯坦福/威斯汀广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广告英语目的明确,令读者过目不忘,令听众过耳不忘,广告语言生动活泼,是广大商务英语学习者,爱好者值得关注,揣摸的-~-~K(竹鼋f单位:江西科技师弹搿b。
探析英语广告中的修辞翻译方法

探析英语广告中的修辞翻译方法论文关键词:英语广告修辞翻译论文摘要:广告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广告的最终目的是推销商品。
为实现此目的,广告中大量使用修辞格来增强表达效果。
英语广告修辞的着眼点和目标是实现其美感效果和劝说之力; 英语广告修辞的翻译应以汉语受众的接受心理为基础, 向目的语受众传递相同的美感效果和劝说之力。
本文以实例说明了广告语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如双关拟人、比喻、压韵、对比、重复等,并从主要修辞手法及其功能角度提出了英语广告修辞翻译的三种方法:直译法,意译法和弥补法。
提出广告翻译就是要立足于突出广告的功能 ,对原广告的文字、语句和创意进行加工改造 ,使所译广告符合目的受众的文化习惯和消费观念这一观点。
旨在浅析广告修辞的翻译 ,以及对商品宣传的影响。
???广告是一种目的性极强的交际活动, 商品品牌与广告主题句的翻译是其形象战略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商品进入他国市场的桥梁。
英语广告也不例外,就是要让广告富有感染力且方便记忆,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1]。
一则简单的广告,也许运用了多种修辞来强化其效果 ,使人看后觉得优美动人 ,回味无穷。
因此,在翻译英语广告时就需要尽量传递广告中所采用的修辞方法,让译语广告读者也能体会到源语广告的感染力,使译语广告也能产生源语广告所具有的效果。
广告中常用的修辞有:双关、拟人、比喻、压韵、对比、重复等。
修辞手段在广告问题中的广泛运用 ,造成了翻译的困难。
源语广告所采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却并非都是可译的 ,或者说并不具有完全的可译性或可译度。
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英语中用的奥妙之处有时很难用汉语再现。
翻译者应分析其相同点与不同点 ,在译文中 ,尽可能采用相同或相似的修辞手段 ,并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和中国读者的审美情趣作相同的变化。
?一、广告英语中常用的修辞格?一则成功的广告往往是创作者精雕细琢的产物,除了在词语、句型运用的巧妙精细以外,也会经常使用修辞手法,在英语广告中,常用的修辞手段有以下几种:?(一)比喻比喻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它可以用来表达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渲染语言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增强语言的美感,从而唤起消费者对产品的心理联想。
在西方修辞学体系下分析意大利广告用语中常见的劝说手段

在西方修辞学体系下分析意大利广告用语中常见的劝说手段作者:姚轶苒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年第05期【摘要】西方修辞学诞生于公元前5世纪,从其想实现的目标来讲与中文所说的修辞有着很大的不同,后者侧重于美化语言,而前者更讲究实用性,即使说话人的语言更具说服力。
这种说服力通过不同的劝说手段来实现。
广告语言是一种及其注重说服力的语言,因此在广告用语中存在大量的劝说手段的应用。
由于中文和意大利语本身语言的差异和所使用的修辞学体系不同,在意大利广告用语中常用的劝说手段也与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所不同。
本文通过对意大利广告用语中常见的劝说手段进行分析,概括出意大利广告用语习惯使用的表达方式,方便人们更好的理解意大利广告用语的内涵及其想要传达的信息。
同时,能为国内企业在意大利的产品推广提供参考,使用意大利人能接受的、比较熟悉的方式写出成功的广告。
【关键词】意大利语;广告用语;西方修辞学;劝说手段我们在中文中所说的修辞,其目标与西方修辞学有着很大的区别。
如果说中文的修辞侧重的是使语言更加生动优美,更具想象力,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创作,那么西方修辞学的目的则首先是使发言者或创作者的语言更具说服力,进而加强他们和听众或读者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广告是一种完全的劝说活动,因此它所使用的语言必须能有效地吸引读者或观众的注意力,并使这种阐述显得非常可信。
此外,广告也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并且是少数几种需要支付货币以换取沟通的可能性、空间和时间的交流方式之一。
这就要求广告语言,无论是使用文字、图像或是音乐,必须高度概括,紧扣主题,同时又极具穿透力,一语中的,使人过目不忘。
广告根据其传播的媒介分为不同的类型。
显然,我们在纸媒上见到的广告语言与电视广告中的完全不同。
如果说后者的表现方式更接近于电影的话,前者则是一种将文字和图像结合起来的独特语言。
在意大利的广告用语中,最常见的劝说手段有比喻(la metafora)、换喻(la metonimia)、对语(l’antitesi)、反语(l’antifrasi)、夸张(l’iperbole)、缩合(la condensazione)等等。
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修辞劝告视角下的外宣翻译探究引言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外宣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一环,发挥着不行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于语言、文化差异以及修辞手法的不同,外宣翻译屡屡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为此,本文将以修辞劝告视角为基础,探讨外宣翻译的传播目标和策略,旨在为该领域的探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野和启示。
一、修辞劝告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目标在外宣扬播过程中,修辞劝告作为一种影响和说服力的手段,对于翻译目标的设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修辞劝告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目标主要包括情感诱发、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三个方面。
情感诱发是外宣翻译的重要目标之一。
外宣文本通过运用感情颜色深厚的修辞手法,旨在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翻译时需依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特点,恰当地转换修辞手法,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相似的情感体验。
信息传递是外宣翻译的核心目标。
修辞劝告视角下的外宣翻译需要保持原文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思量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修辞习惯,以确保翻译文本能够准确传达外宣信息,并引发读者的爱好和关注。
文化传播是外宣翻译的重要任务之一。
外宣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桥梁,需要在维持文化特色的同时,尽可能贴近目标文化。
修辞劝告视角下的外宣翻译应运用文化修辞手法,使翻译文本更容易为目标文化的读者接受,增强文化沟通与理解的效果。
二、修辞劝告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对于外宣翻译的策略选择,修辞劝告视角下的外宣翻译应重视以下几点。
起首,准确理解目标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外宣文本通常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暗喻、夸张、拟人等,以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
翻译者在转换这些修辞手法时应准确解读其用意,并恰当地运用目标语言对应的修辞手法,以确保翻译文本在说服和影响读者时不失效果。
其次,重视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外宣翻译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感染力和说服力,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进一步传播信息。
翻译者在选择词汇和句式时,应依据目标文化的习惯和修辞要求,选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翻译文本具备较高的影响力。
《2024年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范文

《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外宣翻译作为国家形象传播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和复杂性日益凸显。
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将本国文化、价值观和理念准确地传达给国际受众,以实现最佳的劝说效果。
本文将分析修辞劝说视角在外宣翻译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翻译策略和方法,旨在为外宣翻译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修辞劝说视角的引入修辞劝说是指在交际过程中,通过运用语言技巧和策略,以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行为。
在外宣翻译中,修辞劝说视角的引入,有助于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图和目的,从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使译文在传达信息的同时,达到劝说国际受众的效果。
三、外宣翻译的特点与挑战外宣翻译具有跨文化、跨语言的特性,其核心任务是将本国文化、价值观和理念准确地传达给国际受众。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的挑战,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此外,外宣翻译还需要考虑译文的传播效果,以实现最佳的劝说效果。
四、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1. 适应目标语文化背景: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了解目标语文化背景,以适应国际受众的思维习惯和审美需求。
通过调整语言风格、用词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的文化习惯。
2. 突出重点信息:在外宣翻译中,翻译者需要突出重点信息,使国际受众能够快速了解本国文化、价值观和理念。
通过强调关键词、使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译文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3. 运用情感化语言:情感化语言能够引发国际受众的共鸣,增强译文的感染力。
翻译者可以通过运用情感化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具说服力。
4. 保持语言简洁明了:外宣翻译的受众具有多样性,为了确保信息的有效传播,翻译者应保持语言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式和词汇。
五、实例分析以某国政府的外宣材料为例,原文中强调该国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特色。
从目的论角度浅析广告的翻译策略

从目的论角度浅析广告的翻译策略作者:孙丽秀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2年第01期摘要:费米尔的目的性理论认为目的决定翻译手段,翻译所遵循的最高法则应为目的法则。
源文只是一种信息来源,译者可以有最大的自由和权利对源文进行认真剖析和理解,选择最适合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有着特殊商业目的性的广告翻译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本文从译文语体、读者反应、译语文化这三个方面出发,探讨研究对于英汉广告互译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 对广告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目的论目的法则广告翻译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023-021 关于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目的论”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由德国功能学派学者费米尔和诺德等提出,被认为是功能翻译学派的核心。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理论与翻译观的转变,由一直以来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倾向转向侧重功能和文化交际的功能派翻译观。
在费米尔的目的理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旨的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
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译文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Vermeer,1987a:29)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翻译必须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
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基本目的、译文文本的交际目的和特定翻译策略或手段要达到的目的。
在特定环境下,广告翻译的“目的”更强调与第三种目的—达到向消费者展示商品,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最终能够成功说服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交际目的。
2 广告翻译特有的目的性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有其特殊的语言风格又有其明确的商业目的性(宣传产品、说服顾客、鼓励消费等)。
因此,广告翻译与普通的文学翻译和科技文体翻译不同,它更强调翻译中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而不仅仅是文字之间的简单对应翻译。
从目的论的角度研究广告英语翻译的特性和策略

从目的论的角度研究广告英语翻译的特性和策略【摘要】广告英语作为一种应用语言,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英语广告翻译应以目的功能对等为指导性原则,本文通过具体翻译实例来说明各种有效的翻译策略,以此来指导广告英语翻译实践。
【关键词】目的论广告英语翻译特性翻译策略一、翻译目的论20 世纪70 年代,德国的汉斯_威密尔(Hans V ermeer)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
其理论包括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其中目的法则为翻译过程中的第一法则。
“目的法则”指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二、广告翻译的特殊性广告英语是一种说服性的言语行为,因此其在语言特色及运用手法上必须具备体现其说服效应的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用词简单,针对性强广告英语要遵守的原则就是KISS 原则,即: keep it short and sweet,以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广告语中所使用的几乎都是一些常用的口语化的词,简单而富于感染力。
例如:1. Tide's in,Dirt's out.(汰渍放进去,污垢洗出来。
———汰渍洗衣粉)2. Enjoy Coca- Cola(请喝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使用富有动感的单音节动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
如:Nike 的广告词“Just do it”,Y amaha 电子琴广告“Every time we race,you win”(每次比赛,你总赢)。
三个简单的单音节动词“do,race,win”清楚地表明了广告的寓意,达到了宣传、简单明了而易于记忆的功能。
(二)句式精彩纷呈广告英语善于使用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和重复句等不同的句式,且句型多使用简单句。
简单句口语特色浓厚,非常贴近生活,能打动人,能起到应有的广告效果,使消费者能看得懂、记得住。
例如:Forty-one firemen couldn't put it out.(摩托罗拉移动电话广告标题)广告语言有很强的鼓动性,其鼓动性主要通过祈使句和疑问句的使用表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从西方修辞学分析广告的特殊性
人们经常听到“修辞”一词,首先想到的也许是如何写作和运用各种修辞格等。在中国,可能比较多的人还不知道西方修辞学的“修辞”指的是运用语言来达到劝说或说服的目的。英语“rhetoric”(修辞)是从希腊语“rhetorike”发展而来,在古希腊,修辞特指公共演说的艺术,因为希腊当时许多城市盛行雅典式民主形式,时常有公共演说、法庭辩论和许多其他演说,从而慢慢产生了修辞学。它是文化的特定产物,是对话语力量在特定的场合影响特定群体的研究。最终,“修辞”可以说是,人们为了自身利益而改变和控制环境,影响他人行为的自然本能。当然,为了最终影响他人的行为,人们可以通过武力、威胁、贿赂等方式让他人接受自己观点或改变他人行为,但也可以通过使用符号——通常是话语或文字,来达到目的,这就是修辞的力量。十八世纪的苏格兰修辞学家乔治·坎贝尔(george campbell)认为修辞就是要让语言能够启发听者,让其理解说话人的意思,诱发听者的想象力,点燃其热情或影响其意志[1]。因此,人们在交际中运用修辞,选择正确的“战略”,就能取得好的结果。正如战场上的将军运用正确的战术赢得战争,语言大师也寻找并使用最适合的言语和用最恰当的方式来赢得听者。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劝说功能为中心的广告翻译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诺德把功能主义翻译总结出来,其中一个是工具型翻译,认为翻译是译语文化里,人们从事新的交际活动过程中独立传递信息的工具,旨在实现交际目的,而且译语读者不会意识到他们所读到的文本曾经以另一种形式在其他场景被使用过[3]。也就是说,译语读者所读到的译文就好像是用原语写成,而且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应具有对等的功能。为了达到广告的宣传和劝说的目的,翻译的译文必须与原文有同样的功能,即译文的消费者在看到广告时心理所产生的效应,应该和原语国消费者看到原语的广告时产生的效应是一样的。更加理想的翻译应该是,当消费者看到广告时,不仅能接受广告所发出的信息,对产品产生好印象,而且感觉不到是翻译的版本。
从西方修辞学的语言劝说目的探析广告的功能主义翻译
摘要:从严复提出翻译的“信、达、雅”原则之后,人们不断地提出新的翻译原则和理论,但核心仍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就是“信”。但广告是以宣传产品并劝说消费者购买产品为目标的特殊文体,因此不能一刀切地采用“信”的原则。本文从西方修辞学的语言劝说目的角度分析、说明广告采取功能主义翻译原则的必要性,原语与译语两种语言文化不同,如采用“信”的翻译原则,则无法达到广告的劝说目的,因此翻译必须侧重其功能,舍弃“信”,即忠实的原则。
关键词:广告;功能主义翻译;劝说;西方修辞学;“信”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150-02
一、引言
在中国,人们对于翻译原则和理论的探讨一直都从未间断,最初深为人们所接受的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尽管后来又有新的原则和理论,但对于“信”,即译文忠实于原文,人们都将它一致看作是翻译的首要原则。广告是上世纪随着工业和商业发展而产生的文体。经济全球化日益扩展,有越来越多的广告需要翻译成其他语言,于是就产生了广告翻译的研究。那广告的翻译是否也和其他文体一样尊重“信”的原则呢?本文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分析广告的特殊性,即广告是以劝说为目的的文体,因此,广告的翻译必须首先得体现其功能,也就是说,在“忠实”无法达到广告的劝说目的时,必须舍弃“忠实”而取“功能”翻译。
原语国与译语国因文化、历史、风俗和社会价值等不同,因此,有时在翻译中采用“信”的原则不能体现广告本来的功能。当然,如果遵循“信”或忠实的原则也能达到广告本身的目的,那是求之不得。如:skii的广告“skii always crystal clear”翻译为“skii时刻晶莹剔透”。这个广告的翻译遵循了“信”的原则,又能达到广告的目的。原文的“crystal clear”和译文的“晶莹剔透”都成功表达了该产品的功效,暗示消费者用了该产品后,皮肤可以变得“晶莹剔透”,女性消费者看了不禁心动,译语广告实现了诱惑、劝说女性消费者去购买的功能。但是当采取“信”的翻译原则无法达到该目的时,译者可以降低原文的地位,而使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达到广告翻译目的,包括忘记原语作者和原文本身,积极主动运用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翻译出符合译语国消费者容易接受的,能激起他们内在积极正面感情并诱导他们去接受产品的广告。宝马(七系列)的广告“the 1999 bmw 7 series and its closest rival:a side -by-side comparison”,如果按照忠实原文的“信”的原则,应该翻译成:“1999宝马系列七与其最强对手进行肩并肩的对比”。很明显,这样的译文很生硬,让译语国的消费者看得很别扭,有点不知所云。此时,要达到广告的目的,要体现广告的功能,译语的广告必须抛弃忠实的翻译。于是就改译成“不管是黑马白马,领先的总是宝马”。这里“黑马”和“白马”是借代的手法,暗指宝马车的“closest rival”(最强对手),意思是与自己的最强对手相比,宝马车总是最好的。这正好与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一样。但是译语的广告借用了借代的手法和中国谚语“不管黑猫还是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格式,来翻译原文,既能成功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又符合译语国消费者的文化、语言习惯,形象生动。译语广告在译语国产生的效应与原语国产生的一致,其功效甚至超越原文的广告。还有一个成功例子,原文是“a diamond is forever”,忠实的译文应该是“钻石是永恒的”,但是这样的译语广告明显很平淡无彩,不会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所以改变原文的句式,并适当地增译为“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来表达钻石作为结婚定情信物的意义,广告收到良好效果,为译语国消费者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