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园林史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 京 理 工 大 学
学 术 讨 论 论 文
学 号:912109570131
姓 名:王晓宁
指导老师:曹 莹
2014年5月
传统园林与当代园林的碰撞
王晓宁
摘要:本文从中外园林建筑的传承内容和设计手法创新出发,选择传统与当代的中外园林设计案例予以比较,并详细阐述比较出来的传统与当代中外园林建筑传承内容和设计手法创新的不同。
关键词:传统 当代 传承内容 设计手法创新
The collision of traditional garden
and modern garden
Wang Xiaoning
Abstract:In this paper, from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methods of selection,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dscape design cases to compare, and detailed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content and innovative design approaches for different
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是具有自然风趣的建筑、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环境的艺术再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园林的设计也体现了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独有的手法。
1中国园林的传承内容与设计手法
传承内容:中国的园林,在发源之初就是将一定的天然地域加以范围,放养动物,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之用,这就是作为中国古代园林始祖的囿—朴素的天然景象和野生的动植物,无需再尽人为之能事。可见,中国园林一开始就洋溢着纯粹供自己观赏娱乐的草莽自然气息。西方园林之所以作规则式布置,追根穷源其最初大都出于农事耕作的需要。如法国的花园就起源于果园菜地—一块长方形的平地,被灌溉水渠划成方格,果树、蔬菜、花卉等整整齐齐种在这些格子形的畦里,在此基础上,种上灌木或绿篱,形成朴素简单的花园,即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胚胎。
宗教:在中国佛教对园林的影响最大,特别是通过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广泛渗入到园林的各个方面,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寺庙园林。例如,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石窟,其它还有榆林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是目前我国风景园林中的重要人文景观。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在欧洲的社会生活中更为重要和普遍,对园林的影响也很大。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只有教会和僧侣掌握着经济命脉和知识宝库,孕育着文化,寺院十分发达,园林便在寺院里得到发展,形成了总体布置好似一个规整小城镇的寺院式园林。另外,伊斯兰教对园林也有明显的影响,例如波斯庭园把平面布置成方形的“田”字,用纵横轴线分作四区,十字林荫路交叉处设中心水池,以象征天堂。
敦煌石窟 波斯庭园
哲学基础:中国的自然式花园大都认为最早可溯源至老庄哲学。老子与庄子均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那时奴隶制衰落、封建制兴起,战乱频繁,政治社会动荡不安。在那个年代里,那些自信心崩溃、理想幻灭的士大夫阶层一意在心中求得平衡,逃避现实,远离社会,追求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朴质无华的情趣,寄情于山水,甚至藏身于山林,在大自然中寻求共鸣。这种崇尚自然的社会风尚推动了山水诗画的兴起,促进了我国山水园林的诞生。和中国相反,西方园林则是滋生在西方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深受西方哲学基础、美学思想和政治的影响。从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看,以培根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笛卡儿为代表的唯理论在16一17世纪产生了最广泛的影响。特别是笛卡儿认为应当制定一些牢靠的、系统的、能够严格地确定的艺术规则和标准,这些规则和标准是理性的,完全不依赖于经验、感觉、习惯和口味。他认为艺术中最重要的是结构要象数学一样清晰、明确、合乎逻辑,反对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力,不承认自然是艺术创作的对象和源泉。这些哲学和美学观点在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对称规整的几何形状、宏伟壮观的画面气势。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手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
设计手法
1.1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主体和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作,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园林强调的“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就是要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感受。
1.2 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康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是园林的物质生活基础。由于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中国传统城市与园林都十分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湿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形成适宜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
1.3 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不拘泥于庭园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城市景观、自然景观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许多现代园林设计师都把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把地平线作为空间参照,这与传统园林追求的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是殊途同归的。
1.4 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且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的空间的局部,似乎是没有尽头的。过渡、渐变、层次、隐喻等西方现代园林的表现手法,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同样得到完美运用。
1.5 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将全园划分景区、水面的设置、游览路线的逶迤曲折以及楼廊的装饰等都是“小中见大”的空间表现形式。“大”和“小”是相对的,现代较大的园林空间的景观分区以及较小的园林空间中景观的浓缩,都是“小中见大”的空间表现形式和造园手法。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在中国的古代园林中,可以说豫园在使用建筑构造来显示空间的变化性和丰富性上是最努力的,通过亭、榭、廊、墙、桥、柱杆、格栅等元素的各种组合,演化各种曲折变幻的空间和景致。然而,中国园林的真正追求并不是这些,虽然它也讲究空间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应是含蓄的、非直观的建筑性表露的。所以,豫园在这方面虽然尽了极大努力,但整个园林则显得趣味有余但意味不足。
豫园
1.6 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传统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思想内涵和景观厚度。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以及西方园林中,一些造园元素,如石刻、书法、文学典故、声音等等,也是随处可见的。这些要素在细微之处使园林获得了生命和文化韵味,是我国园林文化的一脉相承和发扬。
由于时代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变化,现代风景园林的社会属性也因其大众性、公益性、开放性而与传统园林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就很自然地能够使其超越传统园林文化的许多局限性,同时借助时代精神、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取向及艺术创新来弥补传统的不足,从而使传统园林文化与现代有机地融合起来并获得新生。
2外国园林的传承内容与设计手法
传承内容:西方美学史的开端是古希腊罗马美学。最早提出“美在比例”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在于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适当的比例,艺术作品的成功“要依靠许多数的关系”。他们十分注意审美现象的数学基础,力图为艺术家找出最美效果的经验性规范,把美的本质归结为比例、对称。这种形式主义的美学观点对西方的各类艺术诸如绘画、音乐、建筑、园林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西方人追求美的本质是因为他们认为客观世界是可认识的,并可以表达为一套明晰的逻辑性概念系统。主要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在比例说”,并由此推广出对称、和谐、规则等形式美的原则。
2.1 “唯理”美学
西方古代常以认识论作为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准则,人们每认识一点自然规律和法则就会用来改造自然。在西方哲学中,人与自然便较多的处于对立状态,要么人战胜自然,要么人对自然产生恐惧和敬畏,这在西方古典艺术中表现得很充分。因而在园林的建造过程中,西方人会花大力气来磨平石块、修剪树木花枝,
使其达到对称、均衡、整体化一的标准,并以此来体现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另外,在欧洲的哲学思想中还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理论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强调整齐、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
人工美中西园林形式上的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的特点是讲求几何图的组织,在明确的轴线引导下作左右前后对称布置,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各种规整的几何形状。形式上整齐化。
均衡对称。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立足于人工方法来改变其自然状态,一切都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从而形成了欧洲大陆规则式的造园风格,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认为人工美高于自然美。
勒诺特的园林与自然之间不再需要清晰明确的界限,更不需要围墙。在他的设计中,大自然被巧妙的用来烘托气势磅礴的气氛,这种与自然新的关系产生的效果超过了从前的古堡和庄园花园,也超过了以往意大利等任何地方的花园,它并不是在向自然挑战,只是人工的一种展现。凡尔赛宫宫殿为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立面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即将立面划分为纵、横三段,建筑左右对称,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其内部装潢则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少数厅堂为洛可可风格。 勒诺特园林
2.2形式美
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律。罗马时期的维特奋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2.3明晰美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
设计手法:强调整齐、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追求形式美,规律性。
3传统与当代的中外园林设计案例比较
传统
传统中西方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讲求布局对称、规则、严谨,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而中国园林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