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话语与理想主义处境
现代性情感议题中的话语性质与表达观念:以《热烈》为例

412023情感表达是电影创作中的重要问题。
一方面,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在传递情感与加强心理连接上具有特殊性,可以深入表达社会心理与相关的情感和情感关系,创作者要赋予主人公及拍摄对象情感属性,让观众通过共情效果达到对影片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这些在角色或影像之间震荡回响的情感具有微妙的现代性,它们已经不再是传统文学故事中简单的爱恨情仇,而是更多地凝聚于现代人与现代社会之间微妙的心理交流、自我表达和情感维护。
可以说,当下受到观众追捧的电影,在对现代性情感议题的触摸和处理上,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自影片《热烈》(大鹏,2023)上映以来,便由电影呈现出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持续受到观众的青睐与好评。
截至2023年8月18日上午8时,猫眼电影专业版综合服务平台显示,《热烈》上映22日,票房累计达到8.64亿元[1],成为2023年内地暑期档青春片的热门。
本文拟以《热烈》为主要分析文本,探析中国商业电影是如何触碰与每位观众都息息相关的现代性情感议题的。
一、个人与社群间的现代性情感议题在效率与生产力主导的现代社会中,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更加多元和自由,同时也更加多变与敏感。
不同性别、地域、年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的人们都可以追求自己所喜欢的情感生活,每个人对于感情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与传统社会慢节奏的生活方式较为单纯的情感认知不同,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改变了现代人的情感意识,情感成为人们感知和回应外部刺激能力的一部分,而且拥有复杂的审美叙事结构。
对此,商业电影往往采取情节叙事与情绪投射的方式,引领观众们进入光影叙事的世界中,将注意力与情感体验放置在整合了注意、情感和意象的独特心理过程之中。
在忙碌的工作与陌生人社交组成的现代生活中,观看电影可以为观众带来介于第一人称与有限第三人称之间的故事情节所构建的虚拟情境,从而给予观众片刻“全情投入”的珍贵体验。
从凭借处女作《煎饼侠》(2015)成为国内最年轻的票房超10亿元的电影导演,到依靠商业市场认可的现实主义喜剧《保你平安》(2023)和青春励志电影《热烈》(2023)成为中国商业电影中的票房黑马,大鹏的电影始终通过生动活泼、富有激情的虚构人物和跌宕起伏、引人情动的故事情节来展现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观众则通过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关系,从而深入探讨人类的情感本质和规律。
“主体性”的三次转向

“主体性”的三次转向关键词:理性形而上学;实践;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作者简介:杨乔乔,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春30012);张连良,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春3001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资本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6ckS001)DoI编码:10.19667/23-1070/c.2018.06.003伴随着现代性批判成为一个热门课题,现代性产生的原因――近代认识论转向之后确立的”主体性”思想――成为我们批判的重要靶子之一。
在近代哲学中,主体一度被当作知识的基础和逻辑的基点,并且以此建立起“近代主体形而上学”的大厦,这一点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达到巅峰。
而“主体性”也被认为是现代性的根本原则,马克思批判“主体性”的形上性、虚幻性、独断性和抽象性,把主体从近代哲学的语言框架中解放出来,赋予主体以实践性、价值性、现实性和具体性等全新内涵,进而提出新的主体思想批判了现代性的“弊病”。
后人分别从价值伦理、社会实践、现代性、历史性等角度�β砜怂嫉摹爸魈逍浴彼枷虢�行解读,并取得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成果。
本文无意对这些解读做出梳理,而是认为,从马克思形成“主体性”思想的历史逻辑角度进行解读更加有利于我们全面而精确地把握马克思的“主体”思想,进而把握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任务与旨趣。
一、第一次转向:“理性主体”与黑格尔的“绝对主体”一般认为,近代认识论转向之后产生的“主体性”思想是现代性问题产生的直接根源之一,或者说现代性的原则即主体性。
黑格尔被认为是发现和批判现代性弊病的第一人,并且就如何克服现代性之主体性原则提出了解决方案。
在黑格尔看来,启蒙运动之前的“主体”一般是独立于人认识实践之外的一种存在,与“客体”的意义相近。
伴随着资本主义和启蒙运动的发展,近代认识论发生转向。
受此影响,主体的意义变为能够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自我”,自此,世界变为相对于“主体”而存在的世界。
从本土教育到人的主体性:现代希伯来文学的民族性

从本土教育到人的主体性:现代希伯来文学的民族性作者:李慧若来源:《外国语文研究》2021年第04期内容摘要:自19世纪犹太启蒙运动以来,现代希伯来文学一直在启蒙犹太民族意识形态中扮演着先锋作用。
希伯来小说在教育以色列人和现代犹太人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三部希伯来小说,本文考察现代希伯来文学对民族性的教导与反思,及其随着复国主义思想的发展而发生的演化。
在以色列建国前的伊休夫时期(1920-1950年代),“תדלומ”(故土、祖国)是美育、文学、和地理教育的重要核心,小说家萨迈赫·伊孜哈尔在他的作品中有意识地深耕关于故土的文学审美。
20世纪70年代,以色列进入后复国主义时期,东西方犹太人之间的社会经济矛盾等冲突开始升级,艾力·阿米尔等作家也开始在小说中反思最初“宏伟的教育目标”,颠覆默认西方犹太人代表优越文化的偏见。
21世纪以来,在新复国主义萌态之际,诺嘉·阿尔巴拉赫等作家开始思考“以色列性”在“人”的层面上的意涵,并探索民族性和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复国主义;本土教育;后复国主义批判;主体性作者简介:李慧若,剑桥大学文学博士,主要研究现代希伯来文学。
Title: From Homeland Education to Human Subjectivity: Nationality in Modern Hebrew LiteratureAbstract: Modern Hebrew literature is one of the most ideological-driven literature ever since its restoration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literature has been playing an illuminating role in the shaping of secular Jews’ nationality, and becomes a great educator to nurture Israelis and modern Jews. Through a chronological literary analysis, this paper examines three stages of the evolution in which the literature’s educating emphasis develop s: in the pre-state Hebrew education system,“?תדלו” (“Homeland”) was chosen as the central theme around which subjects like reading, writing and arithmetic were conducted. S. Yizhar had been conscientious in planting the notion of landscape into the educational ideology throughout his engagement with Hebrew pedagogy. In the post-Zionist age (after 1970s), ideological and intra-Jewish social conflicts appear in Hebrew literature as the tension between Ashkenazi Jews and Mizrahi Jews escalated. Writers, such as Eli Amir, reflected and criticised the presumed view that that Ashkenazi Jews represent a superior culture and that Mizrahi Jews from the “third world” lack proper education and experience with democracy. After the 2000s,in the inchoate “neo-Zionist a ge”, Hebrew writers such as Nogah Albalakh have beentrying to re-discover what is “Israeliness” in their works,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lising the constructed collective identity into personal identities.Key words: Zionism; homeland education; post-Zionist criticism; subjectivityAuthor: Li Huiruo won her Ph. D. in literature from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Her field of research is in Modern Hebrew Literature. E-mail:************.ukןויצ)发表以来,现代希伯来语、现自1852年第一部现代希伯来小说《锡安之爱》(תבהא代希伯来文学在东欧犹太人当中复活起来。
青年主体间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纠偏

青年主体间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纠偏摘要: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曾经在我国历史上起到过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日益凸显。
主体性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价值式微,教育方法老套、思维方式单一,脱离生活实际。
主体间性关照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恰如其分的解决了这些弊端,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要求我们重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系统,创新思维方式与教育方法,坚持生活化。
关键词:主体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黄昏自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我国开始关注主体性哲学问题。
主体性哲学关照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建立,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被重新确定起来,其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并开始积极摸索其自身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确立起来。
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及时拨乱反正、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主体性哲学具有的唯我性缺陷慢慢为人所知,主体性哲学视域下的单子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也也日益凸显。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老套,思维方式单一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主导者通常排除他者的介入,否认不同意识在真理问题上的平等权利,并且执迷于主客二元、非此即彼的说教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知识的权威”、“理性的化身”,通常会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以教育者为中心,将受教育者置于被动学习地位,过分注重单向灌输,而轻视了平等的交流(二)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实际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重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体系化、规范化、制度化,而往往忽视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和思想实际相结合。
只注重理论内容的灌输,而忽视了受教育者对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导致受教育者在社会实践中动手能力和交往能力的缺失。
论真实性追求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与古典主义中的不同表现

论真实性追求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与古典主义中的不同表现——文学0807班201011120727王玥琅摘要:在艺术作品中真实地再现生活一直是许多艺术家追求的目标。
在历史到现在的文学思潮中, 真实性的概念有了新的意义。
本文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四个方面追溯了艺术真实性的不同追求表现。
关键词:真实性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古典主义一、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与古典主义的释义真实大致可分为三类: 生活真实、艺术真实和政治真实。
艺术真实源于生活真实, 政治真实一般高于生活真实。
艺术真实须以生活真实为根据、为源泉,是对生活本质、规律的深刻揭示;艺术真实应当高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包含着作家主观的思想倾向,艺术理想与审美评价,是客观真实与主观倾向的统一。
对于艺术真实,艺术家创造的产物,是一种主观认定的、虚构的真实。
艺术真实性的追求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与古典主义中的具有的不同表现。
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后欧洲文艺中占主导地位的艺思潮和流派;也指文艺创作的一种原则和方法。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和原则,在20世纪仍在发展。
它不仅继承了19世纪的传统,也吸收和创造了许多新的形式和手法,从而艺术地揭示了20世纪的新过程和新特征,并且出现了像R.罗兰和法朗士、海明威和德莱塞等一批优秀现实主义作家。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浪漫主义是一种与现实主义相对立的创作方法。
自由是浪漫主义者追求的目标。
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法国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反应。
自然主义是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继承、变异和发展受科学技术进步的触动,在实证哲学和进化论。
遗传学、生理学等学科成果的直接影响和启发下,自然主义文学思潮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开始萌动,主张“客观”、“冷漠”的福楼拜的创作可谓自然主义的先声。
古典主义是17世纪和18世纪前半期流行于欧洲君主专制时期的一种文艺思潮或文艺流派。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主体性维度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主体性维度摘要:随着时代情境的深刻变革和社会意识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话语“失声”“失真”“失灵”的问题与挑战。
改变这一状况,根本方法在于立足教育诉求和个体特征,以主体性维度探索与建构新的话语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宏大叙事”向“生活叙事”转换,从“个体独白”向“主体对话”转换,从“精英话语”向“大众话语”转换,从“集群供给”向“私人订制”转换,进而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阐释力和现实生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生命力;话语转换;主体性维度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11-0099-03话语作为语言表达方式和思想交往工具,总是与社会主体的实际交往需要有着紧密联系。
随着社会实践的变革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遭遇某种形式的困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失声、失真、失灵”现象加剧。
因此,以主体性视角检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现实困境与弊端,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逻辑,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阐释力和现实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宏大叙事”向“生活叙事”转换“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宏大叙事’通常指一切具有不证自明的公理地位的理论信条。
”[1]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宏大叙事”不仅确证自身话语体系的“公理地位”,而且逐步成为一种教育的世界观和叙述的方法论。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现实的人”,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观照却是从宏大的“历史”和抽象的“真理”开始的,“现实的人”的“实践性”和“真实性”往往淹没在理论体系的宏伟叙述之中。
如果加以现实的考察,不难发现,“宏大叙事”赋予教育话语更加宽广的思想视野和更为精致的体系范式,建构了一整套恢宏的理论框架和叙述形态,形成了具有“统一性”和“排他性”高度融合的话语体系。
同时,“宏大叙事”也给教育主体划定了言说的边界和方式,即只有符合“宏大叙事”价值取向的话语,才是具备“正当性”与“合法性”的。
共产主义:革命主体性话语与替代性政治想象——奈格里对共产主义思想的重构

过 对 共产 主义话 语 的重构 , 将 分析视 角回 落至创 构性 的主 体性 和 阶级 对 抗 的革 命政 治 学 , 以此 确认 了共 产主 义的 双重 面 向 : 彻 底 解构 资本 主义体 系并指 向无产 阶级 自由解放 的后 工作前 景 , 破 除 了以往 静 态的和 非 主 体
性 的理 解 方式 , 并最 终基 于 当代 资本 主 义的后 福特 制转 型 , 把 共产 主 义 的现 实根 基 置 于 以共 同性 和诸 众 政 治
和后 马 克思 主义 之 间找 到 连 续 性 , 通 过 引入 马克 思
的劳 动和 阶级 斗争 理 论 , 弱 化其 解 构 性 和 乌 托 邦 因 素, 又坚持 其差 异化 、 碎 片化 、 多 元 化 的叙 事 , 强 调 民
义发 展 的剩余 物 , 相 反 后 者 完 全 依 赖 前 者 的斗 争 而
共产主义 : 革命主体性话语 与替代性政治想象
奈 格 里 对共 产 主 义 思 想的 重构
宋 晓杰
( 河南 大 学 哲 学 与公共 管理 学 院 , 河南 开 封 4 7 5 0 0 4 )
摘要 : 奈格 里力 图走 出历 史理论 的客 观 主义 范式和 辩 证 法 的回返 逻 辑 , 彻 底 回 归革 命 主体 性 构 架 . .他 透
关 键词 : 奈格 里 ; 共产 主 义筹 划 ; 革命 主体 性 ; 阶级 斗 争 ; 政 治想 象 中图分 类号 : B 5 4 6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4— 6 9 1 7 ( 2 0 1 3 ) 0 4— 0 0 4 4— 0 7
安 东尼 奥 ・ 奈格里( 1 9 3 3一 ) 是 意 大利 工人 主 义 和 自主 主义 马 克 思 主 义 运 动 的 旗 帜 性 人 物 , 其 独 树 一帜 的激进 政 治理论 在 当代 左 翼思 潮 中 占据 不 可
意识书写:文学中主体性的建构和解构

意识书写:文学中主体性的建构和解构郭珂濛;金雯【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年(卷),期】2024(35)5【摘要】在“情感研究”与“认知研究”如火如荼的当下,“意识与文学”问题有待专门的考察。
“意识”与“情感”“认知”有所交叉却也不尽相同,在包括“认知”指向的大脑信息处理能力与“情感”指向的原初身体感受及被历史现实命名的情绪体验的同时,“意识”更强调与“自我”无法分割的“觉知”过程。
“觉知”过程与人的主体性构建息息相关,因此相较于“情感”或“认知”,关键词“意识”能更清晰地描述人之主体性如何生成与运作。
但是停留于哲学或科学领域的意识研究始终难以克服意识的“困难问题”,即意识永远是主观的,个体第一人称视角的经验永远难以被外在于其自身的他者真正体认。
文学文本为回应意识的困难问题提供了契机,将意识哲学与神经科学的视角同文学文本分析相结合,可以发现文学文本凭借叙事的灵活性,突破了第一人称主观视角的限制,予以了读者自由探索意识运作模式及其主体性塑造功能的空间。
叙事语言的结构形式特征不仅能呈现意识的运作方式,更能对意识产生反作用,服务于主体性的建构或解构。
文学与意识的互动为理解主体性及其背后的历史世界提供了一条别样路径,文学叙事之于回答意识问题的巨大潜力有待在未来进行更全面深入的挖掘。
【总页数】11页(P82-92)【作者】郭珂濛;金雯【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6【相关文献】1.通过建构独异的个体身份来解构民族意识的形成——评澳大利亚的文学大树:帕特里克·怀特的作品2.从时代共名到民族意识的建构与解构——广西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发展历程回顾3.解构语境中的建构性话语——兼论19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理论的逻辑建构4.有意识的解构和无意识的建构——东方主义语境中的《蝴蝶君》5.十七年文学与传统伦理文化——从“善”的流变看十七年文学中伦理的解构与建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潮涌动 、 流派纷争、 主义林立 , 多元化鼓荡的浮 在 躁氛围中, 反过来审视颇有点平静 的主体性话语 , 既是对
着回归文学理论及文学规律的努力。而这样的回归 , 总是 受制于特定的历史阶段 , 因此 , 当远距离审视 了一些典型
的 批评 话语 后 ,反 倒 觉得 中国 当代 的批 评 家 与作 家 的 关 系 原不 像 人们 想象 的 那样 生疏 ,他们 在 共 同 书 写 自己 的 心 灵体 验 时 , 已把 西方 话 语进 行 了本 土 化 的 内化 处理 , 早
当代 文 学在 思潮 跟进 上 怎 么也慢 不下 来 的 回应 ,更 是对
理想主义在今天文化语境处境的审视。在主体性话语中,
评1z 期 论 …
启 蒙话 语 与人 道化 理 想主 义是 两 个相 关 联 的区域 。 前者 反 映 出主体 性 话语 的 变异 ,后 者折 射 出 主体 性话 语 与文 学 现 实 的某种 脱离 。也 就 是说 ,启蒙 话语 在 书 写主 体性 时 , 十年 代 的 “ 启蒙 ” “ 四 ” 文 化 启 蒙 仍 然是 其 八 新 与 五 新 选 择 的话 语后 备 ,而人 道化 理 想 主义则 是 直 接地 彰 显文 学 的社会 功 能 。 摆在 这两 者之 间的 主体 性 话语 , 宁说 摇 毋 就是 矛 盾本 身 的再现 。 毫无讳 言 , 全球 化 时代 , 在 中国的 主体 性 与 西方 的 主 体性 不 可能 拥有 泾渭 分 明的话语 界 限。置 身其 中 , 们 只 我 能 以个 体 的有 限感 知 ,体会 我们 动 用 主体 性 话语 的迫 切 性 ,却 无 法考 证西 方 主体性 历 史 对 中国 主体 性 的确 凿 影 响 。 中西 方主体 性 话语 都参 照 着 差不 多相 近 的 主体 主义 哲学 这 个 共享 的知 识 资源 , 同之 处 只在 于 , 不 西方 主体 性 话语 的产 生 , 要依 赖于 其根 植 的主体 主义 哲 学 : 主 中国 的 主体 性 话语 在 渊源 上远 距离 受 惠 于该 哲 学 ,在功 能 上却 远 比西 方 主体性 话 语含 混 。 因为西 方 主体性 话语从 建 构 之初 , 置 了一 个 “ 就设 同一性 思维 ” 为其 支 点 , 卡 尔 的 作 笛 “ 思 ”康 德 的 “ 我 、 先验 理 性 ”黑 格 尔 的 “ 、 绝对 理 念 ” 等 , 等 直 到后 现 代 主义 的 “ 力意 志 ”尼 采 )“ 在 ”海 德 格 强 ( 、存 ( 尔 )“ 、差异 ”德 里 达 )“ 同一 ” 阿 多诺 )“ 狂 ”福柯 ) ( 、非 ( 、疯 ( 等 ,才被 相 继解 构 :而 中国 主体 性 在一 定 程度 上 ,同一 “ 性 ” “ 异 ”即个体 性 ) 经常 混用 。当 同一性 使 用率较 与 差 ( 被 高 的时候 , 差异 不 是走 向完全 肉身 化 的欲 望 , 是 把社 会 就 伦 理 底线 作 为颠 覆 的对 象 ,差异 性反 而 成 了最 没有 理 论 意义 的概 念 。反 过来 , 当差 异 占上 风 时 , 同一性 被 决绝 地 置换 成 中心 、 威 、 化 一 类假 想 敌 , 受贬 值 的历 史 宿 权 僵 经 现代 主义 占上风 之 前 ,西方 的 主体 性基 本 上担 任 着话 语 输 出 的角色 , 它代表 着优越 的精 神来 源 。 对于 西方 主体 相 性 话语 , 方就是 一个 贫 血 的、 东 理性 匮乏 的和 需要 拯 救 的 主体 , 在给 东 方 施 加精 神 压 力 、 制造 身 份 危机 的 同时 , 西 方 主体 性经 历 了 由建构 走 向解构 的过 程 。 目前而 言 , 究 中西 方 的主体 性 话语 , 了显示 西 方 研 为 对 东 方 的单 向影 响 ,人 们通 常 把西 方 主体 性分 成 若 干种 类, 比如 权 力主体 与身份 主体 、 他者 主体 就 是 最 常见 的概 念 。 三者 之 间的相 互性被 看成 是 解释西 方 / 这 东方话 语等 级 制 的根 源 。比如从 同~性思 维设 置这 个辐 射面 来看 , 同
思 维必 然导 致 唯我 论 , 自我 为 中心 ; 必 然 导致 二 分 思 以 也
维 : 方 / 方、 西 东 主体 / 体 、 客 自我 / 者 、 他 先进 / 落后 、 文 明/ 野蛮 ……并把 后者还 原 于前 者。 ” 样 的分 解 与分
析 , 方 主体 性话 语作 为个 体 精神 的集 中体 现就 被 否定 、 西 分 延 , 的半 径就 到 了扩 张 , 成 了整 个 西方 意 识形 态 它 构 话语 的综合 , 就变成 了可怕 的压 力源 头。 来 马克 思主 也 原 义 意 义上 的 政 治 、 法权 中的权 力 、 观 权 力 , 宏 后现 代 主义 意 义 上 的话 语 知识 权 力 、 微观 权 力等 , 些 囊括 政 治 、 这 军 事、 济的“ 权力” 经 硬 与指 涉 文化 、 度 、 值 观 等方 面 的 制 价 “ 软权 力 ”经解 构 主义 ~打 量 , 背 后一 定 蛰伏 着 一个 巨 , 其 大 的权 力主体 。这 个主体 负责 “ 表述 ” “ 构 ” 方 , 、建 东 因此 , 东方 的社 会 形象 及 其合 法性 ,也 只 能交 由西方 主 体性 装 饰和 赋权 。 西方 主体 性 话语 作 为权 力 话语 一旦 被 塑形 ,要 研 究 中国 的主体 性及 其 话语 状况 ,就 意 味着 首 先得 找 到革 命
感受, 通过 创造个人话语的方式为时代提供证词 , 出了 发
主体 性 的微 弱声音 。如 此一 来 , 了解构 话语 、 除 启蒙话 语 、 底层 话 语和 日常 生活话 语 ,主 体性 话 语 实际 上 也是 中国 当代 中 自然 起 其 折射 着西 方话 语 与本 土话语 的重 叠 , 者时 间错位 。因 为 或 在主 体性 话语 内部 , 斥 着各种 话语 的 角逐 。它们具 有怀 充
思潮与现象 主体性话语与 理想主义处 境 5 9
主 体 性 话 语 与 理 想 主 义 处 境
牛 学智
“ 工具 论 ” 后 的 一 系列 文论 话 语 实 践 , 实 一 直 在 之 其 社 会 学话 语 , 者政 治 意识 形 态话 语 的 主导 下 , 或 默默 地 做
后现 代 主义 ,始 终 研究 个体 人 在 巨变 着 的世 界 中的 内心
一
性 思维 可能 会被 理 解成 是 归并性 思 维 ,把客 体 归并 为
主体 、 他 者 归并为 自我 。 因此 , 把 同一性 思维也 是 一 种奴
役 性 思维 、 制性 思维 、 专 极权 性 思维 。“ 同~性 思 维 中 , 在 同一 化等 同于 同 质化 、 权化 、 极 独裁 化 、 普遍 主 义 、 质 主 本 义 、 础 主义 、 他 主义 等 , 基 排 同~性 逻 辑 中 的总体 化 、 普遍 化 必 然排 斥非 同一性 逻 辑 中 的多元 化和 差异性 。同 一性
命。这时候 , 西方的主体性在演变过程中经历 了多次话语
对象 的转 移 ,而 中 国的 主体性 却 只在 话 语 的垂 直 关 系上 做 文 章。这种 垂直 关 系简单 说 , 就是 用人 道话 语解 构政 治
极权话语 , 用欲望话语解构公共事务为核心的人文话语。
其后 果可 想 而知 , 当人 文话 语不 堪 忍 受 、 向崩 溃 的那 一 走
至少是镜像式移植 。 这样的工作从八十年代中期的“ 方法
论年 ” 始 时 断时续 地延 伸 到 了当下 。如果 把方 法论 以来 开
疑主义气质 , 也拥有解构主义 的法宝 , 甚至有时候 , 还是 理想主义的变调。 总之, 这里说的主体性批评话语应该具 有这样一些特点 : 它在守成 中警觉新话语形式的侵扰 , 这
推 翻压在 它 头上 的压 迫 者就 能立 即呈现 。于是 , 文化殖 民 化 与非殖 民化这 一概 念 就 出现 了。 因为 你 是被 话 语殖 民
的种族 , 的身份究竟是什么不由你 自己来申说 , 的存 你 你
在 状 态完 全 掌 控在 他 人 手里 , 被 告 知 , 之所 以焦 虑 、 你 你
地变换着省察对象的触角,这一点又使 它格外注重人的
情 感 演变 。 以历 史主 义 只是 它的一 个基 础 , 多 关联 所 在众 话语 中辨析 文学 及其 批评 的 内心独 白是其 重要属 性 。
初并没有体现出它们应该体现 的魅力。这时候 , 主导性批 评话语早已开始了更加漫长的行旅 ,捕获新的猎物成 了 批评追逐的惯性。留在文学现场收拾残局的总是一些非
天, 以琐屑、 破碎为圭臬的 日常生活细节就会 占领空间。 琐碎的生活事象不是没有主体性 ,而是说琐碎本身意味 着主体性 的瓦解。这与西方主体性走过的路是不完全一 样的。西方的主体性理论和主体性话语 , 虽然内部也许趋 向于 “ 主体的隐退 ”但对外向来以强悍标识。即是说在后 ,
的对象。被革命的对象确定了, 革命者的角色如何 , 仿佛
纯粹的 ,甚至你是被他者想象和妖魔化的 ,最终也就是 说, 你要获得你的真实身份 , 你首先必须反殖民化。显而 易见 , 身份主体正是在缩小话语范围的角度 , 来论证中国 主体性地位的。暂且不说古代、 现代 , 乃至当代 , 中国有自
己的主体 性 , 哪怕 的确 不是 西方 界定 的 主体性 。 是在 九 就 十年 代 “ 语 症 ”氛 围 中被 论证 为 特 别 没有 主体 性 的时 失 候 , 能说 中 国的 主体性 话 语 , 只 一种 依 照 西方 主体 性 理 论 的参 照 才成 立 的话 语 ,受到 了 不 同于 西方 社 会 的历 史 性 遭遇 而 变得 脆 弱 、 摇 、 附 了 , 也 是 它所 谓 主 体 性 的 动 依 这 真 实历 史境 况 , 却不 能就 此 说 , 开 始 因为 有 西 方 主体 性 从 的存 在 ,中国 主体 性就 非 得通 过 认 识 西方 才 能最 终 成 为 自己。受 到 巨大影 响是 一个 方 面 , 重要 的是 主体 性作 为 一 个 民族 的本 根性 ,它 的 自圆其 说 你 可 以说 具 有诸 种 不 符 合 现 代性 指 标 的特 点 , 不 能就 此 判 断 它没 有 主体 性 , 却 或 者主 体性 一 直被 殖 民、 改 写 。被 殖 民 、 改 写乃 至 被 想 被 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