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奈唑胺对耐多药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疗效分析
利奈唑胺联合莫西沙星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观察

利奈唑胺联合莫西沙星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利奈唑胺联合莫西沙星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
对照组单独应用利奈唑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外应用莫西沙星进行联合治疗,治疗周期结束后,观察对比表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
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3.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观察组疗效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利奈唑胺联合莫西沙星治疗重症肺炎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利奈唑胺;莫西沙星;重症肺炎;治疗【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2-0141-02重症肺炎指肺炎病变范围增大,或并发有呼吸衰竭,严重毒血症、心肌炎、脑炎、电解质紊乱等其他系统明显受累的急危重症,是临床重症监护室中的常见病,恶化率及死亡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有严重影响。
临床表现主要是咳嗽、高烧不退、肺部重度炎症等,其治疗以控制感染、祛痰为主。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等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需氧革兰阳性菌耐药菌株感染逐渐增多,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1]。
笔者观察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重症肺炎患者,应用利奈唑胺联合莫西沙星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宣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满足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公布的《CAP诊断和治疗指南》中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肿瘤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
根据患者入院编号,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有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6~73岁,平均(46.2±8.7)岁;观察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3~70岁,平均(45.7±9.1)岁。
利奈唑胺对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

利奈唑胺对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齐福权;杨华【期刊名称】《中国生化药物杂志》【年(卷),期】2016(036)008【摘要】目的:探讨利奈唑胺对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浙江省荣军医院呼吸内科诊断及治疗的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部感染患者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7例,对照组予以去甲万古霉素(1.0 g/次,2次/天)治疗;研究组予以利奈唑胺(600 mg/次,2次/天)治疗,共治疗2w。
治疗前后测定炎症因子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同时记录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状况。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血清C 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降低,降钙素原(PCT)、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及血乳酸(Lac)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血清CRP、IL-1β、IL-6及TNF-α水平较低,PCT、ET、NO及Lac水平较低(P<0.05);在临床疗效上,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1.08%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1.89%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细菌清除率上,对照组总细菌清除率70.27%低于研究组的89.19%( P<0.05)。
结论利奈唑胺治疗MRSA肺部感染疗效确切,降低炎症指标。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inezolid in the treatment of pulmonary infection with 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Methods 74 case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with MRSA were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 37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norvancomycin(1.0 g per time,twice daily) and the study group received linezolid (600 mg per time, twice daily) , with a consecutive treatment of 2 weeks.The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related laboratory indicators were detected, the clinical efficacy, bacterial clearance rate and adverse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compared after the treatment.Results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serum levels of CRP, IL-1, IL-6 and TNF-αdecreased(P<0.05), levels of serum PCT, ET, NO and Lac decreased(P<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serum levels of CRP, IL-1, IL-6 and TNF-αin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P<0.05), levels of serum PCT, ET, NO and Lac were lower(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clinical efficacy rate between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91.89% vs.81.08%), bacterial clearance rate of control group ( 70.27%) was lower than that the study group ( 89.19%) ,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 <0.05 ) . Conclusion Linezolid in the treatment of MRSA was effective with high safety, and it could reduce serum inflammation index.【总页数】4页(P65-67,70)【作者】齐福权;杨华【作者单位】浙江省荣军医院呼吸内科,浙江嘉兴 314000;浙江省荣军医院呼吸内科,浙江嘉兴 3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1【相关文献】1.利奈唑胺对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部感染患者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J], 段娜2.分析对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应用利奈唑胺结合常规抗生素治疗的临床疗效 [J], 周兵; 余娟3.分析对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应用利奈唑胺结合常规抗生素治疗的临床疗效 [J], 周兵; 余娟4.利奈唑胺在颅脑损伤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分析 [J], 景贤;陈淑敏;田丹;王东孝5.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疗效比较 [J], Caffrey AR;Quilliam BJ;Laplante KL;秦晓华(摘译);王明贵(审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奈唑胺的药性分析

利奈唑胺的药性分析作者:刘炼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01期[摘要]文章对利奈唑胺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作一全面、客观的述评,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利奈唑胺药性分析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276o-01利奈唑胺(linezolid)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致病菌都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与其他抗菌药多无交叉耐药现象,加之组织、体液分布广泛以及给药方法便捷,使得其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很好,在临床上受到广泛的关注。
一作用机制和抗菌活性作为一种新型抗菌药,利奈唑胺作用于细菌的50S核糖体亚单位。
但与其他抗菌药不同,利奈唑胺不影响肽基转移酶活性而只是作用于翻译系统的起始阶段,通过抑制mRNA与核糖体连接、阻止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最终产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由于作用部位及方式独特,利奈唑胺与其他抗菌药多无交叉耐药现象[1]。
在耐药菌日益流行的今天,利奈唑胺的这一特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利奈唑胺对几乎所有的致病性革兰阳性菌、非典型病原体、各种分枝杆菌、诺卡菌以及革兰阳性的厌氧菌都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对革兰阴性杆菌不敏感,可能与革兰阴性杆菌的外排机制有关。
体外药敏试验还显示,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在内的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VRE)在内的肠球菌对利奈唑胺都100%敏感。
10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表明,利奈唑胺对多种革兰阳性致病菌、包括耐药菌所致感染均有很好的疗效。
此外,利奈唑胺对日益常见的耐多药结核杆菌和泛耐药结核杆菌也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和治疗疗效,但因利奈唑胺不是常规抗结核药,故目前尚无相应的体外药敏试验数据。
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治疗药物监测实施细则

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治疗药物监测实施细则利奈唑胺是一种合成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球菌及结核分枝杆菌等引起的感染。
1、NMPA批准的适应证利奈唑胺用于严重的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包括社区获得性肺炎(肺炎链球菌、MSSA)、医院获得性肺炎(MSSA、MRSA、肺炎链球菌)、非复杂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MSSA、化脓性链球菌)、复杂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MSSA、MRSA、化脓性链球菌、无乳链球菌)、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感染(VRE)。
2、超说明书用药WHO在2016年的《耐药结核病治疗指南》中将其归为MDR-TB的核心治疗药物。
2019年的《WHO耐多药或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治疗指南》中,将利奈唑胺调整到治疗耐药结核病A组的核心药物。
3、利奈唑胺作用机制利奈唑胺作用于50S亚基上核糖体23S结合位点(P位点),抑制70S 起始复合物的形成,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阶段,最终产生抑菌作用。
临床用药评价公众号:有研究表明,利奈唑胺在内毒素或病原体的刺激下能够抑制免疫细胞的吞噬能力、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以及免疫相关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
4、利奈唑胺药动学特点(1)吸收:口服生物利用度100%,不受食物、抗酸药物影响。
口服1-2h 可达Cmax,口服峰Cmax约12~21mg/L。
临床用药评价公众号:静脉给药Cmax 约13~15 mg/L。
(2)分布:利奈唑胺为亲水性抗菌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31%,表观分布容积40~50L。
在肺上皮细胞衬液、肺泡巨噬细胞渗透性良好,在皮肤及软组织药物浓度高,同时其脑脊液穿透性较好。
(3)代谢:主要经肝脏代谢(50%~70%),但不通过人体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也不抑制人体细胞色素同工酶活性。
在体内代谢为两个无活性产物(氨基乙氧基乙酸、羟乙基氨基乙酸)。
(4)排泄:利奈唑胺约35%以原型经肾排泄,非肾脏清除率为65%;t1/2为3.5~6h。
5、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1)监测原因:利奈唑胺的药品说明书推荐成人标准剂量为600 mg q12h,说明书建议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须调整剂量。
利奈唑胺联合左氧氟沙星在结核性脑膜炎强化期应用的疗效和 安全性分析

利奈唑胺联合左氧氟沙星在结核性脑膜炎强化期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1. 引言1.1 疾病背景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结核病情之一,通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脑膜及脑脊液所引起的炎症反应。
该疾病具有潜在的致死性和致残性,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常见。
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呕吐、发热等症状,病情进展迅速,如不及时干预可导致严重后果。
目前,治疗结核性脑膜炎仍然是一个挑战,主要是由于青霉素在脑脊液中的透过性较差,导致抗生素难以有效穿透到感染灶。
结核性脑膜炎的症状和体征常常不典型,易被误诊,延误治疗时间。
本研究旨在探讨利奈唑胺联合左氧氟沙星在结核性脑膜炎强化期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希望通过深入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参考依据。
1.2 治疗挑战在结核性脑膜炎强化期的治疗中,存在着一系列挑战。
脑膜炎在脑部的特殊位置和复杂结构使得治疗涉及到脑组织,同时抗结核药物需要通过血脑屏障达到感染部位,因此治疗难度较大。
结核性脑膜炎在强化期往往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如头痛、意识障碍、抽搐等,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命危险。
抗结核治疗的持续性和副作用也是治疗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挑战。
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并定期复查,同时需要面对药物可能引发的肝功能损害、神经系统毒性等副作用,增加了治疗的风险与难度。
结核性脑膜炎在强化期的治疗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疗效、安全性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合并症情况,以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1.3 研究目的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疾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在蛛网膜下结缔组织引起的炎症性感染。
尽管结核性脑膜炎在抗结核治疗的背景下疗效较好,但仍面临治疗挑战,例如药物穿透脑脊液的限制、抗结核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浓度不足等。
本研究旨在探讨利奈唑胺联合左氧氟沙星在结核性脑膜炎强化期的应用疗效和安全性,以提高对该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通过对研究目的的探讨,我们希望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和指导,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利奈唑胺治疗老年重症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部感染的疗效观察

利奈唑胺治疗老年重症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部感染的疗效观察钟倩;付海燕【期刊名称】《锦州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24(45)2【摘要】目的探讨耐药金葡菌引起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药物治疗中利奈唑胺的效果观察。
方法选取109例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且这些患者的感染均是由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54例给予万古霉素治疗;试验组患者55例给予利奈唑胺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金黄色葡萄球菌清除率、炎症细胞水平、肺功能标准及副作用发生率。
结果治疗后两组相比,试验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和总细菌清除率比对照组高(P<0.05);试验组TNF-α、IL-1β等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TGF-β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PEF、FVC、FEV1指标改善效果更优(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
结论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肺部感染的老年重症患者的药物治疗中利奈唑胺的作用效果明显可靠,同时还可积极调整炎症水平、改善肺功能,具有不良反应低、细菌清除率高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总页数】4页(P62-65)【作者】钟倩;付海燕【作者单位】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1【相关文献】1.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重症肺炎的疗效观察2.利奈唑胺对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3.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观察4.利奈唑胺治疗老年髓系白血病合并G+菌肺部感染患者的疗效观察5.利奈唑胺治疗老年重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奈唑胺的药理学特点及临床应用

利奈唑胺的药理学特点及临床应用利奈唑胺的药理学特点及临床应用利奈唑胺(linezolid)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致病菌都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与其他抗菌药多无交叉耐药现象,加之组织、体液分布广泛以及给药方法便捷,使得其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很好,在临床上受到广泛的关注。
自2000年4月在美国首次上市以来,人们已在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方面积累了众多资料与经验,但有关综述却不多。
本文对利奈唑胺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以及临床应用等作一全面、客观的述评,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和保持其长期有效性提供参考。
1 作用机制和抗菌活性作为一种新型抗菌药,利奈唑胺作用于细菌的50S核糖体亚单位。
但与其他抗菌药不同,利奈唑胺不影响肽基转移酶活性而只是作用于翻译系统的起始阶段,通过抑制mRNA与核糖体连接、阻止70S 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最终产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由于作用部位及方式独特,利奈唑胺与其他抗菌药多无交叉耐药现象[1]。
在耐药菌日益流行的今天,利奈唑胺的这一特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利奈唑胺对几乎所有的致病性革兰阳性菌、非典型病原体、各种分枝杆菌、诺卡菌以及革兰阳性的厌氧菌都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对革兰阴性杆菌不敏感,可能与革兰阴性杆菌的外排机制有关[2]。
体外药敏试验还显示,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在内的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VRE)在内的肠球菌对利奈唑胺都100%敏感[3-4]。
10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表明,利奈唑胺对多种革兰阳性致病菌、包括耐药菌所致感染均有很好的疗效。
此外,利奈唑胺对日益常见的耐多药结核杆菌和泛耐药结核杆菌也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和治疗疗效[5-7],但因利奈唑胺不是常规抗结核药,故目前尚无相应的体外药敏试验数据。
利奈唑胺治疗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㊃专题研究㊃∗通讯作者利奈唑胺治疗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of Thrombocytopenia Caused by Linezolid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Pulmonary Infection王全军1,赵㊀颖(ZHAO Ying )2∗(1.汉中市南郑区人民医院药剂科,汉中,723100;2.西安电力中心医院康复科,西安,710032;1.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People s Hospital of Nanzheng District ,Hanzhong ,723100,China ;2.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The Electric Power Center Hospital of Xi an ,Xi an ,723100,China )摘㊀要:㊀目的㊀探讨利奈唑胺治疗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并给予对策㊂方法㊀以100例重症肺炎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将患者分为减少组(n =30)和未减少组(n =70)㊂分析影响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㊂结果㊀单因素分析显示未减少组与减少组患者性别㊁年龄㊁体质量指数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㊁高血压㊁糖尿病㊁高脂血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两组用药时间㊁血小板计数㊁总蛋白㊁血清白蛋白㊁天冬氨酸氨甲酰转移酶㊁总胆红素㊁肌酐清除率比较差异显著(P <0.05)㊂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用药时间(OR =4.453)㊁血小板计数(OR =0.440)㊁血清白蛋白(OR =0.669)与血小板减少症密切相关(P <0.05)㊂患者应在服用利奈唑胺期间每周㊁停药后7d 内检查血常规,密切关注血红蛋白水平㊁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等㊂结论㊀用药时间㊁低蛋白血症㊁血小板计数低为影响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应在治疗期间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㊂关键词:㊀利奈唑胺;重症肺部感染;血小板减少症[中图分类号]R459.5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B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6213(2020)05-0818-02㊀㊀重症肺部感染是呼吸系统常见的疾病[1]㊂临床常需寻求新的药物用于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㊂利奈唑胺是一种新型的抗菌药物,该药进入体内后主要在肺组织内聚集,经肝脏代谢,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同样适用,可用于耐甲氧西林金葡菌㊁肺炎链球菌等引起的重症肺部感染[2],但利奈唑胺在治疗过程中可引起血小板减少㊁贫血等不良反应㊂本文对利奈唑胺治疗后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㊂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㊀以2016年4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重症肺炎患者为对象㊂纳入标准:确诊为重症肺炎;均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纳入病例遵循知情同意原则㊂排除标准:合并白血病㊁骨髓抑制等疾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入组前接受化疗或服用抗血小板药物㊂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将患者分为减少组(n =30)和未减少组(n =70)㊂血小板减少症为血小板计数降低程度超过25%,且最终计数低于100ˑ109/L㊂减少组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55.82ʃ6.45)岁,体质量指数(23.01ʃ3.04)kg /m 2㊂未减少组男5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3.48ʃ6.08)岁,体质量指数(22.71ʃ2.96)kg /m 2㊂1.2㊀方法㊀收集患者性别㊁年龄㊁体质量指数等一般资料,基础疾病(高血压㊁糖尿病㊁高脂血症)㊁用药时间;检测血小板计数(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监测总蛋白㊁白蛋白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㊁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㊁总胆红素(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肌酐清除率㊂1.3㊀统计学处理㊀数据分析用SPSS 22.0㊂计数资料用n (%)表示,用 χ2 检验㊂计量资料用 ʏx ʃs 表示,用t 检验㊂利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㊂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㊀结㊀果2.1㊀影响血小板减少症的单因素分析(表1)㊀单因素分析显示未减少组与减少组患者性别㊁年龄㊁体质量指数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㊁高血压㊁糖尿病㊁高脂血㊃818㊃㊀Chinese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2020Vol 26No 5㊀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用药时间㊁血小板计数㊁总蛋白㊁血清白蛋白㊁天冬氨酸氨甲酰转移酶㊁总胆红素㊁肌酐清除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㊂2.2㊀影响血小板减少症的多因素分析(表2)㊀将用药时间(<10.42d=0,ȡ10.42d=1)㊁血小板计数(>208.73109/L=0,ɤ208.73109/L=1)㊁总蛋白(>58.72g/L=0,ɤ58.72g/L=1)㊁血清白蛋白(> 28.94g/L=0,ɤ28.94g/L=1)㊁天冬氨酸氨甲酰转移酶(<40.16U/L=0,ȡ40.16U/L=1)㊁总胆红素(<11.21μmol/L=0,ȡ11.21μmol/L=1)㊁肌酐清除率(<85.49mL/min=0,ȡ85.49mL/min=1)作为自变量,将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情况(未发生=0,发生=1)作为因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用药时间(OR=4.453)㊁血小板计数(OR= 0.440)㊁血清白蛋白(OR=0.669)与血小板减少症密切相关(P<0.05)㊂表1㊀影响血小板减少症的单因素分析[n(%)]因素未减少组(n=70)减少组(n=30)χ2/t P 性别㊀男53(75.71)22(73.33)0.0630.801㊀女17(25.29)8(26.67)年龄(岁)53.48ʃ6.0855.82ʃ6.451.7320.086体质量指数(kg/m2)22.71ʃ2.9623.01ʃ3.040.4610.646用药时间(d)8.31ʃ1.0611.38ʃ1.3712.123<0.001血小板计数(109/L)225.87ʃ18.63162.61ʃ15.2016.392<0.001总蛋白(g/L)60.51ʃ8.7853.74ʃ8.593.556<0.001血清白蛋白(g/L)30.87ʃ5.1726.79ʃ3.763.898<0.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U/L)30.07ʃ3.4229.52ʃ3.200.7510.455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U/L)33.46ʃ3.7843.20ʃ4.1511.465<0.001总胆红素(μmol/L)10.47ʃ1.3911.57ʃ1.803.3100.001肌酐清除率(ml/min)77.96ʃ5.8388.39ʃ7.067.685<0.001高血压㊀是25(35.71)12(40.00)0.1650.684㊀否45(64.29)18(60.00)糖尿病㊀是16(22.86)7(23.33)0.0030.959㊀否54(77.14)23(76.67)高脂血症㊀是12(17.14)6(20.00)0.1160.733㊀否58(82.86)24(80.00)表2㊀影响血小板减少症的Logistic回归分析因素βSE Wald P OR95%CI用药时间0.3180.1128.6700.0164.4532.795~6.814血小板计数-0.2290.1130.3580.0420.4400.328~0.613总蛋白-0.8960.1160.9710.0861.0630.973~2.805血清白蛋白-0.3070.1110.5720.0230.6690.412~0.726天冬氨酸氨甲酰转移酶0.1660.1201.8080.1731.7460.901~2.352总胆红素0.1030.1270.6790.3041.2410.779~1.850肌酐清除率0.0750.1241.0900.3920.7570.437~1.3252.3㊀防治措施㊀患者在服用利奈唑胺期间每周㊁停药后7d内检查血常规㊂对于治疗前合并贫血㊁粒细胞减少等疾病患者,接受利奈唑胺治疗14d以上,需密切监测㊂对于合并骨髓抑制者应考虑停药㊂(下转第822页)㊃918㊃㊀血栓与止血学2020年第26卷第5期血-纤溶系统的失衡,进而导致血栓的形成[5]㊂此外,感染与DVT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㊁影响的关系㊂患者接受手术时长期处于截石位,患者的下肢屈曲固定在重力作用下,可对腘静脉神经造成损伤,阻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引起血管内压力升高,破坏血管内膜,导致DVT的发生㊂手术时间的延长患者麻醉时间同样延长,患者术中出血量增加,机体血液的灌注量降低,组织内呈现低氧及水电解质紊乱,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并影响血流动力学指标,且麻醉时间的延长,导致患者肌肉长时间的松弛状态,对血管壁的压迫作用降低,导致血流缓慢,增加DVT发生的概率[6]㊂综上所述,截石位手术㊁尿路感染㊁手术时间高于45min及卧床时间高于72h为泌尿外科患者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术后应对此类患者密切注意并制定干预措施,防止DVT的发生参考文献[1]㊀向军莲,田小平,刘佳.循证护理在泌尿外科老年患者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4,029(004):317-318.[2]㊀罗艳萍,孙庭,马明,等.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泌尿外科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医学,2016,017(010):84-86.[3]㊀张契敏,康栌丹.泌尿外科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干预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003(008):P.90-90.[4]㊀王晓丹,刘盼盼.泌尿外科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干预研究[J].双足与保健,2019, 28(05):20-21.[5]㊀魏松青.泌尿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护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010(005):163-164.[6]㊀彭晓琼,王政平.泌尿外科机器人手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8,039(0z1):79-82.(收稿日期:2020-05-19)﹏﹏﹏﹏﹏﹏﹏﹏﹏﹏﹏﹏﹏﹏﹏﹏﹏﹏﹏﹏﹏﹏﹏﹏﹏﹏﹏﹏﹏﹏﹏﹏﹏﹏﹏﹏﹏﹏﹏﹏﹏﹏﹏﹏﹏﹏﹏﹏(上接第819页)3㊀讨㊀㊀论利奈唑胺是恶唑烷酮类抗菌药,其治疗重症肺炎的效果较好,但该药易引起血液系统相关不良反应㊂其引起血液系统疾病的机制可能与免疫介导的骨髓抑制㊁阻碍成熟巨核细胞的血小板释放㊁氧化应激刺激血小板消除等有关㊂数据显示利奈唑胺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概率约13%~49%[5]㊂本实验中30%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利奈唑胺治疗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因素,结果显示,用药时间㊁血小板计数㊁血清白蛋白与血小板减少症密切相关㊂发生血小板减少症与未发生患者的用药时间节点为10d,治疗时间高于28d时,发生贫血的概率约12.3%,治疗时间在10~14d时刻增加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风险,是以笔者推荐应用利奈唑胺治疗超过10 d后应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㊂参考文献[1]㊀赵丰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重症医学科MRSA肺部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临床肺科杂志,2017, 22(4):695-698.[2]㊀周立民.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重症肺炎25例临床评价[J].中国药业,2015,024(014):64-65,66.[3]㊀翟静,李向欣.美罗培南联合利奈唑胺治疗重症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㊁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026(010):110-114.[4]㊀张胜靖,林梅瑟,张贻雯.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重症医学科院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031(009):734-736.[5]㊀董海燕,邹雅敏,董亚琳,等.模型和ROC曲线对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预测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3,033(022):1827-1831.(收稿日期:2020-05-26)㊃228㊃㊀Chinese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2020Vol26No5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奈唑胺对耐多药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
2019-03-15T17:05:44.61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1期 作者: 袁甜
[导读] 分析利奈唑胺对耐多药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疗效
湖南省胸科医院(内六科)
湖南长沙 410013
【摘 要】目的:分析利奈唑胺对耐多药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疗效。方法:从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接诊的耐多药肺结
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中抽取
68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2组,常规组34例采用常规内科方法进行治疗,试验组34例在常
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利奈唑胺进行治疗。对比
2组患者不同治疗后临床疗效的差异性。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7.06%,明显
高于常规组(
p<0.05)。结论:利奈唑胺对耐多药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利奈唑胺;耐多药肺结核;重症肺炎;疗效;临床研究;
耐多药肺结核(
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是一种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结核病,临床发病率高[1-2]。重症肺炎(Severe pneumonia)
是以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症状的肺部急危重症
[3-4],属于耐多药肺结核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现临床上多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如抗结核、
止咳、祛痰、吸氧、营养支持等,但效果欠佳,疗效不能令临床满意。本研究选择
68例耐多药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
利奈唑胺对耐多药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疗效。
1.
患者一般资料和研究方法
1.1
患者一般资料
从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接诊的耐多药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中抽取68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疾病诊断结果
确诊为耐多药肺结核者;(
2)疾病诊断结果确诊为重症肺炎者;(3)经直接镜检法、病原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药物敏感试验、X
线胸片检查、胸部
CT扫描、胸部MRI、支气管镜检查、结核菌素试验、血清抗结核抗体、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血气分析等相关实
验室检查确诊者;(
4)符合利奈唑胺治疗适应症者;(5)对本次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剔除标准:(1)不符合入选标准者;
(
2)并发免疫系统等严重疾病者;(3)其他原因导致急性重症肺炎者;(4)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不全者;(5)有精神类疾病家族史及
个人史者;(
6)存在明显沟通障碍者。68名确诊为耐多药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按照信封法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2组,每组平均各
34
名。常规组中,男17名,女17名,患者年龄19岁到83岁之间,平均年龄(67.14±0.37)岁,患者病程1年到5年之间,平均病程
(
2.15±0.26)年。试验组中,男16名,女18名,患者年龄20岁到81岁之间,平均年龄(67.25±0.38)岁,患者病程1年到6年之间,平均
病程(
2.19±0.14)年。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开始实施。利用生物统计学方法对本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值
>
0.05,能够进行比较研究。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抗结核、止咳、祛痰、吸氧、营养支持以及抗感染等内科基础治疗,保证患者饮食清淡。连续治疗14d。
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利奈唑胺治疗。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同常规组,另外采用Fresenius Kabi Norge AS生产的利奈唑胺(批
准文号:注册证号
H20110311)进行治疗,静脉滴注,治疗剂量为600mg/次,2次/d,连续治疗14d。
1.3
评价标准
(2)对比2组患者不同治疗后临床疗效的差异性。无效:患者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低血压、外周循环衰竭、神志改变、尿
闭等症状和体征无减轻或加重,临床
x线检查肺部炎性浸润阴影无好转,致病菌清除50%以下;有效:患者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
低血压、外周循环衰竭、神志改变、尿闭等症状和体征有所减轻,临床
x线检查肺部炎性浸润阴影有所好转,致病菌清除50%到80%之间;
显效:患者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低血压、外周循环衰竭、神志改变、尿闭等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临床
x线检查肺部炎性浸润阴
影有所好转,致病菌清除
80%到99%之间;痊愈:患者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低血压、外周循环衰竭、神志改变、尿闭等症状和
体征完全消失,临床
x线检查肺部炎性浸润阴影完全消失,致病菌清除100%。
1.4
数据分析
统计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后,采用生物统计学SPSS18.00软件进行处理,临床疗效相关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若
P<0.05
,表示数据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2
结果
结果如表1所示。治疗后,试验组痊愈13例,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为97.06%,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
表1 对比2组患者不同治疗后临床疗效的差异性
3.
讨论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由于身体免疫力下降易并发重症肺炎,患者多伴随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低血压、外周循环衰竭、神志改
变、尿闭等症状和体征,生活质量下降。若不及时治疗,将导致病情加重,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肾功衰竭以及
心律紊乱等严重并发症
[5-6],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如何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控制病情,挽救患者的生命,改善临床结局,具有重
要的临床意义。
针对耐多药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抗结核、止咳、祛痰、吸氧、营养支持等,但起效缓慢,持续时间短、
症状无明显缓解,易产生耐药性,疗效欠佳
[7-8]。近年来,利奈唑胺在治疗耐多药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方面得到了一些应用,利奈唑胺是
一种人工合成的恶唑烷酮类抗生素,一方面,具有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肺炎症状,消除炎性反应,促进肺功能恢
复;另一方面,利奈唑胺作用部位和方式独特,不易发生交叉感染,也不易诱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本研究显示,采用利奈唑胺治疗的耐
多药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石云芳.利奈唑胺对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效果细菌消除率及血常规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8(5):805-807.
[2]
甘凤香.利奈唑胺治疗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3):226-227.
[3]
闻云杰,周玲君,杜学宏等.利奈唑胺治疗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60例效果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20):6-7.
[4]
张廷军.复治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耐药性分析及相关干预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5):45-48.
[5]
邓飞,王勇.利奈唑胺对耐药肺结核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J].四川医学,2018,39(7):801-804.
[6]
孙小璐,张天华,张星元等.利奈唑胺治疗肺结核患者继发肺部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临床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
(
8):958-959.
[7]
张宏,邝浩斌,覃红娟,等. 利奈唑胺所致47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不良反应分析[J]. 中国防痨杂志,2018,40(1):73-79.
[8]
刘智,杨梁梓,傅佳鹏,等. 利奈唑胺治疗耐多药肺结核临床疗效观察[J]. 临床肺科杂志,2017,22(7):1173-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