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商的近似值(去尾法、进一法)

求商的近似值(去尾法、进一法)
求商的近似值(去尾法、进一法)

《求商的近似值》教学设计及反思

北国中心小学:陈晓红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有时需要使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才合理,掌握具体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2、引导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体会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的合理性,并掌握具体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与“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具准备:

相关配套的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铺垫导入。

我们学校的体育特色是什么?(篮球)那你们知道做篮球操时,我们使用的那种篮球多少钱一个吗?老师去了解了一下,大概100元钱就能买到9个,每个多少钱怎么算?(生口头列式)师:物品的价格一般用两位小数表示,所以要求取商的近似值——得数保留两位小数。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可以列竖式算也可以利用计算器算)。谁来说说是多少?你是按什么方法求商的近似值的?保留两位小数计算时只要算到商的哪位?

这就是我们上节课学的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师出示“小贴士”:求商的近似值,一般情况下都要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商的近似值。] [板书:一般四舍五入法]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商的近似值的知识。

二、结合实际探究。

1、引入“去尾法”

最近为了篮球比赛我们学校决定要添置一些质量较好的篮球,(按图中所示排球单价)老师带300元最多可以买多少个?

(1)算式怎样列?(300÷45)结果多少你会算吗?

(2)请同学们在自助本上试做。

(3)师巡视,有意识抽取学生出现的不同做法板演。

请学生汇报想法可能有:

a:300÷45≈6.67(个)(因为300÷45=6.6666……;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保留两位小数——篮球只能一个一个买,商只能保留整数)b:300÷45≈7(个)(保留整数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所以最多买7个)

c:300÷45≈6(个)(因为300÷45=6(个)……30(元),30元不够买一个,所以最多买6个)

d:竖式计算时,商的小数位数是一位或比一位多的……

[(可让学生展开辨论)。学生说明的理由可能有:①生活中足球只能一个一个买,得数要保留整数;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是7个;③买7个钱不够,所以只能是6个;④只要除到个位就可以了,因为不管余下多少钱,它总不够买一个;]

(4)比较交流讨论:大家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要把商保留整数?这里取整数商时能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呢?为什么?

(5)明晰算法:在讨论中重点明确因为买篮球只能整个买,不可能买零点几个。所以要把商保留整数;这题取整数商时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即为什么最多只能买6个(检验说明商6正确,商7不对①反推买7个要7×45=315元,超过300元了,而6×45=270(元),所以300元最多只能买6个。

②看带余除法的余数结合实际思考因为300÷45=6(个)……30(元),30元不够买一个,(300——314,余30——余44,余下不管多少由于不满45元都不够再买一个,所以最多买6个……)

(6)师小结。

考虑到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在取商的近似值时,不管余数是几,都把它省略,自觉地取整数商,我们把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问:这里的“尾”指什么?

①商里的小数部分

②除到个位上的商以后所得到的余数。

所以在竖式上只要除到个位就够了。横式上也只要直接写整数商,但要注意使用约等号。

2、引入“进一法”

(1)老师还了解到,目前我们学校已有排球约1020个,有一种球筐,每筐最多约可装50个排球,那么要把这些排球(1020个球)全部装下,至少需要多少个球筐?

(2)怎样算?(1020÷50=20.8)根据结果讨论:使学生明确在这道题中,需要球筐的个数也必须取整数,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也是不合理的,只要有余数,不管余下来几个排球,都只能再用一个球筐,所以竖式上除到商的个位就没有必要再往下除,只要在商的个位上加1就可以了。

(3)小结:在这种实际情况下,像这样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叫“进一法”。[板书“进一法”]

通常情况下,应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值,但以上两个问题都不适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这说明了什么?(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来求商的近似值。)[出示“小帖士”取近似值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去尾法、进一法)]

3、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a、两种方法题目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求近似值的要求,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自觉地取商的近似值,并且都是取整数商。

b、都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它们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c、求出个位的商后,前一种不管余数是几,都只能舍去,所以叫“去尾法”;后一种不管余数是几,都只能在商的个位上加1,所以叫“进一法”。

(5)那到底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取近似值,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呢?我们再来好好体会一下。

4、专项练习

(1)联系实际想一想,下面几题的答案怎样取近似值比较合理。

①每辆车用4个轮子,45个轮子,最多可以装几辆车?

②(99页试一试)商城小学四年级126名同学去春游,他们想乘坐限载15人的渡船过河,至少要几次才能全部过河?

讨论:8次能全部过河吗?使学生明确:在这道题中,过河的次数也必须取整数,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也是不合理的,只要有余数,不管余下来几个人,都只能再乘一次船,所以就没有必要再往下除。只要在商的个位上加1就可以了。

(2)请你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算式.

①每个油壶可以装3千克油,装40千克油需要准备几个油壶?

②每套衣服用布2.2米,50米可以做多少套这样的衣服?

(3)计算下面各题,得数保留两位小数。这题该什么方法求商的近似值?

为什么用“四舍五入”法?(确实在一般情况下,还是应该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

5、小结: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几种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三、综合练习巩固

1、判断下列各题应用什么方法取近似值?

(1)做一个奶油蛋糕要用7.5克奶油。50克奶油最多可以做多少个这样的蛋糕?(2)幼儿园买50个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3)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每小时大约运行30000千米,一架超音速飞机每小时大约飞行2200千米。卫星运行的速度大约是这架飞机的多少倍?(得数保留整数) (4)有一批13.6吨的货物,用一辆载重4吨的卡车至少要几次才能运完?(5)五(3)班第一小组男生的身高分别为1.47米、1.36米、1.44米、1.49米、1.38米、1.53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6)1袋大米64千克,如果每天吃3千克,最多够吃多少天?

(7)做一条裤子需要用布0.75米,4.2米布可做裤子多少条?

(8)一本字典22元,100元最多可以买几本字典?

把相应序号填入表格

今天学的“去尾法、进一法”和“四舍五入”法相比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A都是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B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的题,一般题中有明确要求。而用“去尾法、进一法”取近似值的题,题中一般没有明确要求,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自觉地取整数商。

2、开放练习(提供现实情境)

出示25÷3=8.333……

25÷3≈8 25÷3≈9

师:你能分别给25÷3提供一个现实情境,使商的近似值“约等于8”,“约等于9”吗?

四、总结反思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对商的近似值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求商的近似值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课时,一个课时是教学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值;一个课时是教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不适宜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就要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解决。在教学中,我始终抓住两点:一个是取近似值的方法,另一个是区分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相应的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加大了对比的力度,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三种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中,我觉得学生对三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在理解上没有太大的困难,主要的问题出现在区别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关于这一点我觉得主要还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联。我主要通过举一反三的办法,引导学生联想和某种情况类似的例子,增加学生的体验,使学生能更好的进行判断,从而更深地体会三种取近似值的方法。

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建议收藏)

解决问题( 进一法去尾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况,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体会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的合理性 难点会区别和联系“去尾法”和"进一法" 与"四舍五入法”. 教学过程 例12 (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 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122。5÷0。4=6。25 (个) 6.25≈6, 需要六个瓶子 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需要准备7个瓶子. 2.5÷0。4≈7(个) 答:需要准备7个瓶。 ★进一法 ?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

进一法——就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往整数部分进一. 例12 (2).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 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5÷1。5=16。666……(个) 25÷1。5≈16 (个) 答: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16个礼盒 ★去尾 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去尾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 去尾法—-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数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 巩固练习 (1)张老师带100元去为学校图书室买新词典, 他可以买回几本? 18.5元 学生独立完成 100÷18.5≈5 (本)

答:他可以买回5本词典. (2)果农们要将680千克的葡萄装进纸箱运走, 每个纸箱最多可以盛下15千克.需要几个纸箱? 学生审题 集体订正 680÷15 ≈46(个) 答:需要46个纸箱。 对比两个题目: 同样是取商的近似数有什么不同? 进一法 2。5÷0。4=6。25 (个) 2。5÷0.4≈7(个) 去尾法 25÷1.5=16.666······(个) 25÷1。5≈16 (个) 四舍五入法 ?”。“进一法"和“去尾法”是不同于“四舍五入"法的求近似值的方法。求近似值的方法有三种,但又各不相同。。..。。。文档交流 ?“四舍五入"法在一般求近似值时可以广泛应用. ?“进一法”和“去尾法”是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实际生活需求求近似值. ①:张老师带100元去为学校图书室

进一法和去尾法

扩展资源 进一法和去尾法 进一法 进一法是去掉多余部分的数字后,在保留部分的最后一个数字上加1。这样得到 的近似值为过剩近似值(即比准确值大)。例如,一个麻袋能装小麦200 斤,现有880 斤小麦,需要几个麻袋才能装完?用200 去除880,商为4,余数为80,即使用4 个麻袋不可能装完,因此必须采用进一法用 5 个麻袋才能装完。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四舍五入法不一定是可以,有时会用到进一法,并且做题的 学生千万要把进一法和四舍五入分开。(即省略的位上只要大于零都要进一位)。 去尾法 去尾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学取值方法,其取的值都为近似值,这种方法常常被用在生活之中。去尾法是去掉多余部分的数字,而保留部分不变。这样得到的近似数为不足近似数(即比准确值小)。 去尾法一般是把所要求去尾的数值化成小数后去掉小数部分,取整数部分有一符号可表示。“()” 例:(3.25789)=3 (n)=3 去尾法的实际应用很多,如“裁布制衣”问题,在布料有多余时,通常舍去这部分。例如,7 尺布可做一件衣服,20尺可做这样的衣服几件?显然只能做两件,余下的6 尺不够做一件,只好舍去。 四舍五入法

在取近似数的时候,如果尾数的最高位数字是 4 或者比 4 小,就把尾数去掉。如果尾数的最高位数是 5 或者比 5 大,就把尾数舍去并且在它的前一位进“1”,这种取 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在古代,人们很早就运用“四舍五入”这一方法了。 我国公元前 2 世纪的《淮南子》一书就用12 个整数表示一 2 个律管的长度。书中假定黄钟律管的长度是81,那么…,把应钟七 2 ( 2/4 )进作43;……;中吕59 ( 2039/2187 )进作60;这些都是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写成整数的。 《九章算术》里也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在用比例法求各县应出的车辆时,因为车辆是整数,他们就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对演算结果加以处理。 公元237 年三国魏国的杨伟编写“景初历”时,已把这种四舍五入法作了明确的记载:“半法以上排成一,不满半法废弃之。”法在这里指的是分母,意思是说,分子大于分母一半的分数可进 1 位,否则就舍弃不进位。 公元604 年的“皇极历”出现后,四舍五入的表示法更加精确:“半以上为时,以下为退,退以配前为强,进以配后为弱,”在“皇极历”中,求近似值如果进一位或退一位,一般在这个数字后面写个“强”或“弱”字,意思就表明它比所记的这个数字多或不足,这种四舍五入法,完全和现在的相同。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进一法、去尾法教案

解决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执教者:笑嘻嘻 教学内容:教材P39例10及教材练习九第7、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导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1.小强是用50元买了12个文具盒,平均每个文具盒多少钱?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的第(1)题: 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先让学生读题并思考: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2.5÷0.4=6.25(个) 师引导学生思考,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近似值?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即2.5÷0.4≈6(个)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 验证:装不下,因为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所以需要7个瓶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结:虽然6. 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进一法) 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如至少需要几个箱子,至少需要几辆车等) 再来看看王阿姨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 2.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第(2)题: 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引导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25÷1.5=16.666……(个)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汇报: 包装17个礼盒,即1.5×17=25.5 (m),丝带不够。 师引导并小结:虽然16.666……的十分位的“6”比5大,但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去掉小数点后的尾数。也说是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 练习

1、判断(是用进一法、退一法还是四舍五入法) (1)国庆节五(1)班16名同学去游玩,每3个同学一条船,需几条船?()(2)夏铭用彩纸折叠纸飞机,每5张纸折一架,34张纸可以折几架?()(3)一种圆珠笔2.5元钱一支,12元钱最多能买几支?()(4)校办工厂把1010个乒乓球装箱,每20个装一纸箱,需要多少个纸箱?() (5)李明家4个月用电447度,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度?(保留整数) () (6)制一种蛋糕,每个需要0.32千克面粉。领了4千克面粉做蛋糕最多可以做几个?() 2、妈妈要将3.2千克的油分装在几个瓶子里,每个瓶子装0.5千克,问至少准备几个瓶子? 3、包扎一个礼品盒需装饰带0.42米,2.4米装饰带可以包装几个礼品盒? 4、服装厂做一套校服需要用布料2.5米,现在有42米布料,可以做多少套这样的校服? 5、开学的时候,老师带了20元去买《口算训练》,该书每本3.50元。老师可买回多少本《口算训练》? 6、一堆煤重18.5吨,平均每次运2.5吨,一共需运多少次? 7、做一套衣服用面料2.4米,做88套衣服用面料多少米?(结果保留整数) 8、(判断下面各题,对的打”√“错的打”ד,并改正。) ①学校食堂准备买进10千克菜油,并用每只能装4千克的油桶来装,需要几只桶去买油? 10÷4=2.5(只)≈2(只)去尾法() ②张华带了11元钱去买钢笔,每支钢笔2.5元,他最多可以买几支? 11÷2.5=4.4(支)≈5(支)进一法() ③美心蛋糕房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千克面粉。李师傅领了4千克面粉做蛋糕,他最多可以做几个生日蛋糕? 4÷0.32=12.5(个)≈12(个)去尾法() ④赵老师家4个月用水45吨,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保留整数) 45÷4=11.25(吨)≈12(吨)进一法()

进一法、去尾法教学设计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有时需要使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才合理,掌握具体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2、引导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的合理性,并掌握具体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结合实际情况用所学习的方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首先让我们来复习一下怎样求商的近似数。 信息呈现: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的刘翔在110米跨栏比赛中仅用了12.91秒,获得了奥运冠军。刘翔平均每秒跑110÷12.91=8.520526……米,保留一位小数是(),保留两位小数是(),保留三位小数是()。 问题设计:用什么方法求商的近似数?板书:四舍五入法。 教师归纳: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跟商的近似值有关的知识。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教学“去尾法”。 谈话:国庆期间,王老师和同学们一样到处游玩,我了解了:(1)问题设计:儿童乐园门票45元一张,300元最多可以买多少张? (2)学生活动安排:列出算式后,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3)交流反馈: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师: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是6张? a:300÷45=6.6666……(张) b: 300÷45≈7(张)(因为300÷45=6.6666……;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所以最多买7张) c: 300÷45≈6(张)(因为300÷45=6(张)……30(元),30元不够买一张,所以最多买6张) (4)在讨论争辩中明白采用“去尾法”的道理与方法。 问题设计:为什么要把商保留整数?那么除到哪一位就可以了? 余数是多少,怎样处理? (5)教师归纳小结,并板书。 在取商的近似值时,我们要考虑到实际情况,不管余数是几,都只能把它省略,要自觉地取整数商,在竖式上只要除到个位就够了。我们把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2、教学“进一法”。 (1)问题呈现:小强妈妈要将2.5千克的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玻璃瓶? (2)学生活动安排: 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计算。“问题设计:怎样取值更符合生活实际?” ②独立审题、解题,并在练习本上试做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3)交流反馈: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6个或7个瓶子) (4)在争辩中明白采用“去尾法”的道理。 问题设计:比较两个竖式(一个竖式除到个位,一个竖式除到百分位),思考除到哪位就可以了?余数怎样处理? (5)教师归纳小结,并板书。 在这道题中,瓶子的个数必须取整数,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也是不合理的,只要有余数,不管余下多少千克的香油,都只能再装一瓶,所以就没有必要再往下除。只要在商的个位上加1就可以了。像这样的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叫“进一法”。(板书“进一法”)

用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 冯

课题:用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 备课人:冯伟霞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33页例12,处理做一做和练习六的第6~8题。 学习目标: 1、在教师提供的实际问题中,借助讨论交流,感悟“进一”法或“去尾”法的意义,并会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2、会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灵活地选用“进一”法或“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能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进一”法或“去尾”法。 学习难点:能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进一”法或“去尾”法。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体验感悟。 学习准备:多媒体 评价设计: 1、通过3个问题学生的辩论情况和观察学生的表情,检测学习目标1。 2、通过评价样题,检测学习目标2。 评价样题: 1、幸福小学有378人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进一法) 2、装订一种笔记本需要用纸60页,现在有同样的纸2800页,可装订多少本这样的笔记本?(去尾法) 学习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口算。 2.4÷1.2 7.2÷3 15.6÷0.3 8.4÷0.7 10.5÷7 5.2÷1.3 4.8÷0.6 6.4÷8 2、小燕用2元钱买了3个笔记本,平均每个本子多少钱?(学生列式计算,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3、引入新课。“在实际生活中,取商的近似值除了用四舍五入法以外,还有另外的方法,这就是“进一法”和“去尾法”。(板书课题)

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问题。下面来看小强的妈妈遇到了什么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将例题创设为实际情景)。 二、引导辩论,学习新知。 1、出示例12 ①学生自读,引导分析,明白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就是“2.5里面有几个0.4”后,独立解答,(展示可能出现的三种答案,6.25个、6个、7个)。 问题1:到底需要准备几个瓶子,为什么?②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大胆地与同学进行交流。 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明确瓶数取整数,6.25按四舍五入法应舍去25,但实际装油时,6个瓶子不够装,因此瓶数应比计算结果多1个。 ③出示结语:最后一次所剩的油无论是多少,都必须用一个瓶子装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多准备1个瓶子。也就是说: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向个位进一。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2、再来看看王阿姨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 ①先独立思考。 问题2:到底可以保准个几个礼盒?②全班交流答案,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使学生明确,盒数取整数,16.66…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法本应进1,但实际包装时,丝带不够包装第17个,因此个数应比计算结果少1。 ③因为包装16个礼盒用了24米红丝带,剩下1米不能再包装一个礼盒,所以只能取近似数16了。也就是说: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数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问题3:3、对比两个题目:同样是取商的近似数有什么不同? 4、生谈感受。 师小结:看来,四舍五入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多一点,有时要少一点。 4、P33“做一做”。 如何处理的结果?为什么这样处理? (实现并检测学习目标1)

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

解决问题(进一法去尾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况,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体会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的合理性 难点会区别和联系“去尾法”和”进一法”与”四舍五入法”. 教学过程 例12 (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 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122.5÷0.4=6.25 (个) 6.25≈6, 需要六个瓶子 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需要准备7个瓶子. 2.5÷0.4≈7(个) 答:需要准备7个瓶。 ★进一法 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 进一法——就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往整数部分进一。 例12 (2).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 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5÷1.5=16.666……(个) 25÷1.5≈16 (个) 答: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16个礼盒 ★去尾 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去尾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 去尾法——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数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 巩固练习 (1)张老师带100元去为学校图书室买新词典, 他可以买回几本?

18.5元 学生独立完成 100÷18.5≈5 (本) 答:他可以买回5本词典。(2)果农们要将680千克的葡萄装进纸箱运走, 每个纸箱最多可以盛下15千克.需要几个纸箱? 学生审题 集体订正 680÷15 ≈46(个) 答:需要46个纸箱。 对比两个题目: 同样是取商的近似数有什么不同? 进一法 2.5÷0.4=6.25 (个) 2.5÷0.4≈7(个) 去尾法

解决问题中的进一法和去尾法

解决问题中的进一法和去尾法 估算是数学教学的一部分,包括计算性的估算(四舍五入法)和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估算,其中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估算包括“进一法”和“去尾法”,它是不同于“四舍五入”法的求近似值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在一般计算求近似值时可以广泛应用,但“进一法”和“去尾法”是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实际生活需求求近似值,三者求近似值的方法不同。通过学习,同学们能明白求近似值除了用“四舍五入”法外,可以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并且学生也掌握了哪种情况下使用“进一法”,哪种情况下使用“去尾法”。 片段一:出示:小强的妈妈准备把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玻璃瓶最多可盛0.4千克香油,需要准备几个瓶子? 师:请用心读题,并列式计算。 生:2.5÷0.4=6.25(个) 师:那就需要6.25个瓶子了? 生:不会吧!哪有0.25个瓶子呀,要想装完,必须是一个整瓶子!所以我认为应该是7个瓶子。 师:这位同学解释的很好!你们听懂了吗?(懂了),还可以怎样解释?(思考后) 生:因为2.5÷0.4=6(个)……0.1(千克),剩下的0.1千克油也需要一个瓶子装,因此是7个瓶子。 (掌声响起来了) 师:这样解释更能说明要想把2.5千克油全装完,就需要7个瓶子。在这里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进一法“,也就是在6个的基础上加1个。

片段二:出示:王阿姨用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需要1.5米的红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师:对这道题,你们又是如何算的呢? 生1:25÷1.5=16.6666……(个),可以包装17个礼盒。 生2:不对,在这里不能包装17个,只能包装16个,因为剩下的丝带不够包装一个礼盒了。 师:你们同意谁的?(显然是生2的。) 师:其实这道题与上一题有区别,这道题是包装问题,看剩下的够不够包装一个,不够就都要舍去,叫“去尾法”。以后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接下来我有出示了几道让孩子判断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 (1)用瓷砖铺地板,铺了3.6个房间,能铺几个房间? (2)用桶装油,需要8.03个桶,需要几个桶? (3)用钱买钢笔,可以买15.9枝,可以买几枝? (4)用货车运货物,需要3.8次才能运完,那么需要几次呢?…… 师:通过这么多题,你们认为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结合学生的说法老师总结) 小结: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在消耗、越用越少的情况下用“去尾法”,在装东西的情况下用“进一法”,其实,只有真正地理解了题意,不难判断“进一法”还是“去尾法”,你们说是不是? 这节课让学生在老师一步步的提问和追问下逐渐理解实际问题中的取近似数的方法,引导学生练习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2012年10月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有时需要使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才合理,掌握具体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体会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的合理性,并掌握具体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求近似值的三种不同方法而且能灵活运用三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数除法单元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了,你们学得怎么样?老师要考考你们。出示习题 1 1.55÷3.8≈(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习题2利用生活发现引导学生复习四舍五入法的方法 及说明使用场合:

昨天刘老师去超市购物,买了2.1千克的桔子,每千克6.46元,我想总价应是单价乘数量,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等于积中的小数位数。所以积应是三位小数。 于是就用计算器计算,得到是13.566元。而商品标签上的价格是13.57元。 哪位同学能帮老师解释这是为什么?(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计算到分。) 3.看来同学们对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掌握得不错。老师这还有一组题目,请你们判断能不能应用四舍五入法(1)、每件童装钉3颗纽扣,共有6颗,可以钉几件?7颗纽扣可以钉几件?8颗呢? (2)、同样是6颗纽扣,我要把它放在盒子里,一个盒子只放3颗,至少准备几个盒子?如果有7颗,至少准备几个盒子?8颗呢? 同样是纽扣,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却有不同的结果,看来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用四舍五入法来解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求商的近似值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情景揭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

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资料讲解

解决问题“进一法” 和“去尾法”

解决问题(进一法去尾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况,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体会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的合理性 难点会区别和联系“去尾法”和”进一法”与”四舍五入法”. 教学过程 例12 (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 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122.5÷0.4=6.25 (个) 6.25≈6, 需要六个瓶子 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需要准备7个瓶子. 2.5÷0.4≈7(个) 答:需要准备7个瓶。 ★进一法 ?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

进一法——就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往整数部分进一。 例12 (2).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 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5÷1.5=16.666……(个) 25÷1.5≈16 (个) 答: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16个礼盒 ★去尾 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去尾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 去尾法——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数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 巩固练习 (1)张老师带100元去为学校图书室买新词典, 他可以买回几本? 18.5元

学生独立完成 100÷18.5≈5 (本) 答:他可以买回5本词典。(2)果农们要将680千克的葡萄装进纸箱运走, 每个纸箱最多可以盛下15千克.需要几个纸箱? 学生审题 集体订正 680÷15 ≈46(个) 答:需要46个纸箱。 对比两个题目: 同样是取商的近似数有什么不同? 进一法 2.5÷0.4=6.25 (个) 2.5÷0.4≈7(个) 去尾法 25÷1.5=16.666······(个) 25÷1.5≈16 (个) 四舍五入法 ?”。“进一法”和“去尾法”是不同于“四舍五入”法的求近似值的方法。求近似值的方法有三种,但又各不相同。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近似数教学设计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近似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3页的例题12。 教学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去尾法”或“四舍五入法”。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创设小强生日会的情景。 1、小强的生日哪天,他邀请了17位好朋友一起去参加他的生日会。他的生日会在七点开始,他的爸爸五点半才下班。爸爸的公司离家有60千米。他下班开小汽车回家,小汽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小强很担心爸爸不能准时赶到。你能帮小强算一算吗? 2、出示题目:爸爸的公司离家有60千米。他下班小汽车回家,小汽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爸爸回家大约要多少小时?(保留整数) 学生列式解答:60÷50=1.2(小时)≈1(小时) 3、提问:小强的生日会在七点开始,他的爸爸五点半才下班,能准时赶到吗?(从爸爸下班到生日会开始要1.5小时,现在爸爸从公司回到家大约要1小时,所以爸爸可以准时到达。) 4、老师:刚才,我们是根据什么方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 5、导入: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利用商的近似值来解决问题。如果所有商的近似值都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来,你们说行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些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板书课题:《近似值的实际应用》 二、探究新知。 1、教授教科书第33页的例题12的第(1)小题。 小强的妈妈王阿姨好像有点烦恼,小强的妈妈说“今天为了给小强庆祝生日,特意买来了许多菜及一些调味料,准备做一顿美食大餐。但是,买来的香油太大瓶,不方便煮食,想把香油装入小玻璃瓶里。但是不知道需要准备多少个玻璃瓶装?你能帮助她解决吗? (1)出示题目:小强妈妈要将2.5千克的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审题,分析题目再列式解答。) 2.5÷0.4=6.25(个) 答:需要准备6.25个瓶。 (2)提问:①瓶子应该是一个一个的,能用小数表示吗? ②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 ③有什么方法可以保留整数? (3)提问: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该是多少个瓶子?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题,然后汇报。(6.25≈6要用6个瓶子。) (4)提问:根据实际情况,用6个瓶子能将2.5千克的香油全部装入瓶子吗? 同桌讨论:随机点拔汇报。(因为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香油,还有0.1千克香油,需要多一个瓶子装,所以要准备7个瓶子才能装完。)

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方案

“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教案设计 教材简析:“解决问题”是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教材分别安排了两道小题进行教案。由于这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品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这些结果的近似值。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舍”还是“入”。教材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除法,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对进一法和去尾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应用,但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律,给出明确的定义。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用到进一法和去尾法,因此学好本节课尤为重要。 教案目标: 1.通过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取近似值的生活意义,并能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体会优化思想,培养学生探究、发现、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3.通过对实际生活情境的分析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案重、难点:利用已有经验尝试解决问题,交流体会优化方法,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而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性选择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案流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小红生病的情景。)师:同学们,老师班上的李小红同学因为不小心把腿摔骨折已经在家休息一周了,同学们听说明天是他的生日,于是大家自发组织想给他买件礼物去看看他。于是在班长的带领下他们商量每天下午放学由两个同学放学到小强家里给他补课,并准备给小红买一个学习包作为生日礼物。他们看中了一个135元的学习包请同学们计算一下, 40人平均每人应该拿多少元钱?(结果保留整数)生:135÷40=3.375(元)≈3(元)。 师:3元?你用什么方法保留的?有不同意见吗?请同学们检验一下,平均每人出3元,40人一共有多少钱? 生:检验,发现3×40=120元,根本就不够!引出矛盾。 师:可见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用四舍五入法来解决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就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了!(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案例题10(1)。 师:我们来到了小红家里,发现小红的妈妈王阿姨遇到了一些烦恼。原来王阿姨为了给小红庆祝生日,特意买了许多的菜和调味料,准备做一顿美味大

二年级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进一法去尾法)练习题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一) 1、46个同学去春游,每辆车可坐8人,最少要用多少辆车? 2、一张纸可以剪7颗五角星,要剪58颗至少需要几张纸? 3、22只小鸟,每个鸟笼放4只,至少要几个鸟笼? 4、妈妈买了21米花布,每4米做一个窗帘,最多可做几个窗帘?余几米? 5、张老师带50元买词典,每本词典8元,她最多能买几本? 6、姐姐买来一束花,有11枝,每5枝插入一个花瓶里,最多可插满几瓶?再添几枝可再插一瓶? 7、有25片扇叶,每台电扇装3片,这些扇叶够装几台电扇?再添几片扇叶可以再装一台? 8、小胖用35根小棒搭正方形,最多可以搭几个正方形,最少再添几根又可以搭一个? 对比练习: 1、有43只兔子,每5只装一个笼,至少需要几个笼子才能装完? 有43只兔子,每5只装一个笼,能装满几个笼子,还剩几只? 2、有22人坐船,每6人坐一条船,至少要坐几条船? 有22人坐船,每6人坐一条船,最多能坐满几条船?

练习: 1、小强的妈妈准备将35千克香油放到一些小瓶子里去,每瓶最多可装4千克,至少共需要几个 这样的小瓶? 2、王阿姨用25米长的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需要6米,那么这些丝带最多能包装多少个礼盒? 3、仓库有67吨水泥,现在用卡车运到工地,每辆卡车运9吨,至少需要多少辆卡车? 4、三年级一班57个同学去春游,过山车每辆可以坐8人,碰碰车每车可以坐6人。 (1)都玩过山车,最多可以坐满几辆车?有剩下的人吗? (2)如果都玩“碰碰车”该租几辆车? 5、20个同学去儿童乐园玩碰碰车,每辆碰碰车只能坐3个同学,至少要租几辆碰碰车?每辆碰碰车每小时租金3元,同学们玩一小时,一共要付多少元? 6、有45米布,做一个沙发套需要6米布,这些布最多可以做多少个沙发套?做一个沙发套要付手工费8元,做这些沙发套一共要付手工费多少元?

(完整版)二年级进一法与去尾法练习

(一)进一法: 1、有45人坐车旅游,每辆车只能做6人,需要几辆车? 2、有27个西瓜,每筐装9个,至少需要多少筐? 3、野营小队有19人,每个帐篷住5人,需要搭几个帐篷? 4、奶奶包了60个饺子,一碗盛8个,能盛几碗? 5、二年级有46个同学来看足球赛,一辆车限乘8人,至少需要几辆车?? 6、28个排球,每筐装6个,至少需要多少个筐? 7、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8、?爸爸给王鹏买了33个羽毛球,1盒装6个,至少要多少个盒子能装完? 9、每条麻袋能装粮食5公斤,现在有48公斤粮食,至少需要麻袋多少条?? 10、?水果店要将58千克苹果装入纸箱,每个纸箱最多能装8千克,至少需要多少个纸箱?? 11、仓库有67吨水泥,现在用卡车运到工地,每辆卡车运9吨,至少需要多少辆卡车? 12、小强的妈妈准备将35千克香油放到一些小瓶子里去,每瓶最多可装4千克,至少共需要几个这样的小瓶? (二)用“去尾”法:? 1、?一张C区票7元,50元最多能买几张票? 2、48个苹果平均分给9人,每人分几个? 3、每人分4条鱼,22条鱼可以分给几人? 4、有13个易拉罐,搭一辆小车需要2个,可以搭几辆小车? 5、把15块糖分给幼儿园小朋友,每人两块,能分给几个小朋友? 6、做一个沙发套需要6米布,58米最多可以做多少个沙发套? 7、有25块蛋糕,每人吃3块,最多给几人吃? 8、王阿姨用25米长的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需要6米,那么这些丝带最多能包装多少个礼盒?

9、每件儿童衣服要用布4米,现有布29米,最多可以做这样的衣服多少件? 10、张老师带50元钱去给学校买词典,每本词典8元,他最多能买几本?

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

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例10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 例10是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教材分别安排了两道小题进行教学。由于这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品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这些计算结果的近似值。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舍”还是“入”。如第(1)题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能盛0.4千克的瓶子里,求需要多少个瓶子。计算结果是6.25个,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需要6个瓶子,但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剩下的0.1千克还需要1个瓶子,所以需要7个瓶子,这里就要用“进一法”将6.25中的小数点后面的尾数舍去,向个位进1,变成7。而第(2)题求红丝条可以包装几个礼盒,则要用“去尾法”,将16.666…中小数点后面尾数去掉,得近似数16。最后教材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2、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进一法”和“去尾法”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1、运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 2、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1、能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进一”法或“去尾”法。 2、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数四则混合计算。 2.4÷1.2= 0.25÷10= 7.2-3= 15.6÷0.3= 8.4+0.7= 10.5÷0.7= 5.2-13= 4.8÷6= 0.64÷0.8= 1.2÷5= 3.6×2= 7.2÷ 0.9= 2.2÷7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二、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问题。你能帮助小强的妈妈,王阿姨,解决她们遇到的问题吗? 三、探索新知 1.“进一法” 投影出示例12(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没分装在一些玻璃瓶中,每个瓶最多装0.4千克,需要多少个瓶子?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怎样计算? 生:2.5÷0.4=(板书) 生:…… ①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展示可能出现的三种答案,6.25个、6个、7个)。(板书) ②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大胆地与同学进行交流。

解决问题 (进一法和去尾法)

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 教学内容:五年级数学上册P39例10及教材练习九第7、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2、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 3、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导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1.小强是用50元买了12个文具盒,平均每个文具盒多少钱?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的第(1)题: 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先让学生读题并思考: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2.5÷0.4=6.25(个) 师引导学生思考,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近似值?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即2.5÷0.4≈6(个)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 验证:装不下,因为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所以需要7个瓶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结:虽然6. 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进一法) 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如至少需要几个箱子,至少需要几辆车等) 再来看看王阿姨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 2.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第(2)题: 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引导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25÷1.5=16.666……(个)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

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精品课件)

解决问题 ( 进一法去尾法)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况,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体会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的合理性 难点会区别和联系“去尾法”和"进一法" 与"四舍五入法”. 教学过程 例12 (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 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122。5÷0。4=6。25 (个) 6.25≈6, 需要六个瓶子 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需要准备7个瓶子. 2.5÷0。4≈7(个) 答:需要准备7个瓶。 ★进一法 ?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

进一法——就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往整数部分进一. 例12 (2).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 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5÷1。5=16。666……(个) 25÷1。5≈16 (个) 答: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16个礼盒 ★去尾 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去尾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 去尾法—-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数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 巩固练习 (1)张老师带100元去为学校图书室买新词典, 他可以买回几本? 18.5元 学生独立完成 100÷18.5≈5 (本)

答:他可以买回5本词典. (2)果农们要将680千克的葡萄装进纸箱运走, 每个纸箱最多可以盛下15千克.需要几个纸箱? 学生审题 集体订正 680÷15 ≈46(个) 答:需要46个纸箱。 对比两个题目: 同样是取商的近似数有什么不同? 进一法 2。5÷0。4=6。25 (个) 2。5÷0.4≈7(个) 去尾法 25÷1.5=16.666······(个) 25÷1。5≈16 (个) 四舍五入法 ?”。“进一法"和“去尾法”是不同于“四舍五入"法的求近似值的方法。求近似值的方法有三种,但又各不相同。。..。。。 文档交流 ?“四舍五入"法在一般求近似值时可以广泛应用. ?“进一法”和“去尾法”是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实际生活需求求近似值. ①:张老师带100元去为学校图书室

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解决问题”是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教材分别安排了两道小题进行教学。由于这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品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这些结果的近似值。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舍”还是“入”。教材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除法,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对进一法和去尾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应用,但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律,给出明确的定义。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用到进一法和去尾法,因此学好本节课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取近似值的生活意义,并能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体会优化思想,培养学生探究、发现、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3.通过对实际生活情境的分析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利用已有经验尝试解决问题,交流体会优化方法,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而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性选择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小红生病的情景。) 师:同学们,老师班上的李小红同学因为不小心把腿摔骨折已经在家休息一周了,同学们听说明天是他的生日,于是大家自发组织想给他买件礼物去看看他。于是在班长的带领下他们商量每天下午放学由两个同学放学到小强家里给他补课,并准备给小红买一个学习包作为生日礼物。他们看中了一个135元的学习包请同学们计算一下, 40人平均每人应该拿多少元钱?(结果保留整数)生:135÷40=3.375(元)≈3(元)。 师:3元?你用什么方法保留的?有不同意见吗?请同学们检验一下,平均每人出3元,40人一共有多少钱? 生:检验,发现3×40=120元,根本就不够!引出矛盾。 师:可见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用四舍五入法来解决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就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了!(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10(1)。 师:我们来到了小红家里,发现小红的妈妈王阿姨遇到了一些烦恼。原来王阿姨为了给小红庆祝生日,特意买了许多的菜和调味料,准备做一顿美味大餐。但是,买来的香油太大瓶,不方便煮食。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解决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