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技术》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河湖水系生态保护与修复对策

河湖水系生态保护与修复对策

河湖水系生态保护与修复对策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江河湖泊的生态环境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要提高江河湖泊的保护功能,就需要从现实出发,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因此,本论文着重于对江河湖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河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由于江河湖泊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其进行保护与修复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国的河流和湖泊周围多为城镇,但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水污染,导致了大量的生活垃圾被及时排放到了水体中。

水污染、富营养化、水环境恶化,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一、河湖生态修复类型分析(一)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指依法对自然生态系统、濒危系统及其衍生系统及其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特别保护和治理的地区。

从总体上讲,可以划分为两类:地方性保护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全国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36处,市级自然保护区773处,其中市级自然保护区420处,县级保护区912处。

它占据了大约百分之十六的土地。

该区域的人口密度较小,生态条件较好,物种较多,主要是为了保护生态。

而对于高密度的城镇,要把生态环境与教育、生产、旅游相融合,才能达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二)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区是指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对风景名胜区、水工程、水库河道、枢纽工程等进行大规模的建设。

截至今天,全国已建成全国水利风景区659个,其中包括省级和市级风景区。

大部分河流湖泊水源地,依靠水库、河流等大项目,经常更换水源,水质良好,并且具有稳定的生态系统。

必须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与整治,特别要重视对密集区水体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恢复。

(三)城市湿地公园城市湿地是在城镇和周围的城市中具有良好的生态系统,其中以湿地作为主体。

全国现有的国家级湿地公园50个,其中180个是典型的。

由于我国的环境和环境因素,我国的湿地公园大都位于城镇和近郊,由于其自身的发展,其污染排放也比较严重。

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

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析垃圾掩埋场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课程名称:生态工程技术任课教师: 王海洋专业: 2012级风景园林学号: 112012325001774姓名: 张舒婷浅析垃圾掩埋场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垃圾掩埋场已逼近城市边缘。

文章通过分析垃圾填埋场生态特征,对生态恢复再生设计进行阐述。

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案例,得出对垃圾填埋场的景观再生设计的相关措施,同时分析总结出一些粗浅的启示,希望能够为以后的项目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字:垃圾掩埋场;生态恢复;再生设计;Analyses of Regenerative Design of the Abandoned LandfillsAbstract:With the rapidly process of the urbanization, more and more landfills were already close to the edge of the c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fill site, this paper states on the regenerative desig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oreover, combined with related case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thesis drew some landscape regeneration design measures about landfill. It also summarizes some inspirations which can give some illustrations to future projects. Key words: abandoned landfill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regenerative design;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垃圾的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存环境。

试论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

试论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

试论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一、本文概述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土空间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土空间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文章将阐述国土空间保护、修复与治理的重要性,分析当前国土空间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文章将探讨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生态优先、整体布局、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等方面。

文章将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与启示,为我国国土空间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推动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构建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策略国土空间整体保护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的核心策略,旨在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保护体系。

我们需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明确各类空间的开发边界和保护重点,确保国土空间的有序开发和高效利用。

这要求我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实施严格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我们要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控制非农用地无序扩张,保护好耕地、林地、水域等自然资源。

同时,加强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活动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确保国土空间的合理利用。

我们还要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通过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将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纳入红线保护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

同时,加大生态系统修复力度,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科学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与环境保护和修复相关的学科,我在毕业论文中选择了“水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方向。

以下是我毕业论文的简述,论文总字数为700字。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综述和实验方法,对水环境修复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首先,我介绍了水环境修复的意义和现状。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研究水环境修复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接着,我对目前常用的水环境修复技术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其中包括生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主要通过微生物和植物的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建立和调控来修复水环境。

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吸附、沉淀和过滤等方法。

化学修复技术则通过添加化学物质来修复水环境。

我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在实验部分,我选择了一种常用的水环境修复技术进行了实验验证。

以重金属污染水体为例,我选择了适合该水体的修复方法,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通过实验,我验证了该修复方法对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性,并分析了各个因素对修复效果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该修复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并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最后,我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水环境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修复水环境,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新的修复技术和改进现有的修复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对水环境修复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今后的环境工程专业研究将会为水环境修复技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我也对自己的毕业论文取得的成果感到自豪,并为为环境保护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力量而感到骄傲。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在当今时代,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如何在满足人类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解决的问题。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肥沃的土地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都为我们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存条件。

然而,过去的发展模式往往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

例如,森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物种灭绝;工业排放造成大气污染、水体污染;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使得土壤质量下降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更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其核心是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并非是要限制发展,而是要引导发展走向更加科学、合理、绿色的方向。

为了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

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同时,要加强执法监督,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

其次,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关键。

要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

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科技创新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科研投入,研发和推广更加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

例如,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开发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也是至关重要的。

土壤重金属污染农业生态论文

土壤重金属污染农业生态论文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量增加,固体废弃物处理不善,农业自身污染的加剧,致使全球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迅速增加,部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严重。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部分耕地和很多城市近郊农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农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是随着化学农药与化肥的使用进入环境,污染土壤。

当前,我国大约超过六分之一的耕地被重金属污染,其中Cd、As、Pb、Hg、Zn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达2000×104t,这也造成每年因重金属而被污染的粮食超过1200×104t,粮食减产约1000×104t,既不利于我国粮食的安全,也会严重威胁人体健康,造成大量经济损失,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

本文关于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中农业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探讨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政策指导作用。

1科学实施秸秆还田秸秆还田就是利用土壤微生物分解秸秆,生成腐殖质类物质,丰富土壤有机含量,改善土壤紧实板结性状,并对土壤的水肥气热等生态条件进行改善,提高其微生物的生物量,增加土壤酶的活性,让农作物根系有更好的土壤环境[1]。

还田的秸秆能够明显影响重金属的'环境行为,转变生物的有效性。

腐熟分解秸秆可以产生氨基酸、胡敏酸等有机酸,甚至还富含糖类与硫杂环化合物,可与金属氧化物、矿物金属离子形成络合反应,进而产生化学及生物稳定性不同的金属有机络合物。

当土壤重金属形态被改变后,其生物有效性也降低了,重金属对土壤及农作物的毒害也会减少。

秸秆还田对两种镉污染土壤pH值就很好的提升作用。

酸性土中pH值上升可以让土壤里的镉更稳定,降低它的生物有效性。

另外,在秸秆还田中再施有机(无机)肥能够让土壤里的动植物与微生活活性更高,并使其分泌胞外酶,提高土壤酶的活性,使有机物质化更明显,最终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实现作物增产。

不过,新鲜秸秆腐熟时会带来很多有机酸,能毒害作物根系,所以还需要加入适量的石灰,即根据Ca(OH)2+H2SO4=CaSO4+2H2O或者Ca(OH)2+2HCI=CaCI2+2H2O这两种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的化学方式中和有机酸。

城市河道水体修复技术探讨

城市河道水体修复技术探讨

城市河道水体修复技术探讨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环保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城市河道水体修复技术为研究对象,论文从生态-生物方法和物理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性探讨,全文是笔者阅读大量文件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城市河道水体修复1引言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河流作为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市生存,制约着城市发展,是影响着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

我国城市河道水变黑变臭,藻类繁殖现象日趋严重。

据调查,我国城市河道大约有50%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这些河道水体进行治理修复,是社会经济发展、城市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污染主要包括氮磷等营养物和有机物污染两方面,而且污染物的来源比较复杂,既有天然源又有人为源;既有外源性又有内源性。

控制外源性污染物,可从控制人为污染着手,以法律的手段控制人为污染源的排入。

而对内源性污染物,要根据水体中主要控制元素采取不同的方法。

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水体修复技术主要有3种方法:物理、化学和生态—生物方法。

2河道水体修复技术2.1生态—生物方法水体生态—生物修复技术是国外近来发展很快的一种新技术,是按照自然界自身的规律去恢复自然界的本来面貌,强化自然界自身的自净能力去治理被污染的水体,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合乎逻辑的治污思路,也是一条创新技术路线。

生态—生物污水处理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耗能低或不需耗能、运行成本低廉、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在治理区建立休闲和体育设施,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

所以这种成本低廉的实用技术非常适用我国河道水处理。

生态—生物方法主要包括生物膜法、水生植物系统、投放生物菌种或微生物促生剂等。

2.1.1生物膜法是指用天然材料(如卵石)、合成材料(如纤维)为载体,河道水经过时,在其表面形成一种特殊的生物膜,生物膜表面积大,可为微生物提供较大的附着表面,有利于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生态浮床论文

生态浮床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班级:姓名:学号:课程论文题目:生态浮床技术在水体中的应用课程名称:环境学概论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生态修复—生态浮床技术在水体中的应用学生:摘要:生态浮床技术是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和机制,采用现代农艺和生态工程措施综合集成的水面无土种植植物技术。

本文综述了生态浮床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从污水处理效果,处理成本等方面将该技术和传统人工湿地进行比较,对生态浮床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生态修复生态浮床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用水量迅速增长,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不断排入河湖水域,从而导致其水体的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结果就是水域大面积水华爆发,污染环境和威胁人类健康。

生物浮床技术是按照自然界自身规律,人工把高等水生植物或改良的陆生植物种植到富营养化水域水面上,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和物种竞争相克机理,消减富集水体中氮、磷及有害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一、生态浮床技术修复机理该项技术治理水环境与生态修复的原理是:通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水体中N、P 等植物必要元素的吸收利用,及其植物根系和浮床基质等对水体中悬浮物的吸附作用,富集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与此同时,植物根系释放出大量能降解有机物的分泌物,从而加速有机污染物的分解,随着部分水质指标的改善,尤其是DO 的大幅度增加,为好氧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通过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营养物的进一步分解,是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最终通过收获植物体的形式,将N、P 等营养物质以及吸附积累在植物体内和根系表面的污染物搬离水体,使水体中的污染物大幅度减少,水质得到改善[1]。

生态浮床具有不同的形状、构造及植物类型,这会吸引野生动物如昆虫、蝶类、鸟类、两栖动物等在此栖息,从而增加物种多样性,加快生态修复进程。

二、生态浮床的种类及结构浮床分为干式浮床和湿式浮床,水和植物不接触的为干式浮床, 水和植物接触的为湿式浮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修复技术》课程论文 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专业:生物技术姓名:包永越学号:20116294

论文内容40分 论文格式10分 参考文献 10分 论文字数 10分 论文成绩 70分 平时成绩 30分 总 分 评阅人

课程论文要求与评分标准 1、运用本课程所讲授的知识,选择老师所列题目中的一篇撰写论文,达到期刊论文的有关标准。

2、论文内容必须符合本门课程所讲内容,论点正确,紧扣主题,论文条理性、逻辑性正确(40分)。

3、文献综述论文撰写必须符合论文写作规范(10分)。 4、文献综述所涉及的文献数量应不少于20篇,并应在文中逐一标注,参考文献书写格式要正确(10分)。

5、论文字数达到3000字以上,必须用A4纸打印(10分)。 6、平时成绩(30分,其中读书报告10分,出勤10分,期中考试10分)。 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包永越 (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 要:随着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本文以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为对象, 较为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外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 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动物修复等) 技术的研究进展, 结合当前土壤污染的新特点, 提出了实际应用中存在的新问题, 并对生物修复的近期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污染土壤;重金属;特征;机制;生物修复;展望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modern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oil heavy metal pollution.Based on the soil heavy metal pollutants as the object,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 bioremediation (plant, animal, microbial repair repair repair) technology research,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oil pollution new characteristic, put forwar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the problem of existence, and the bioremediation of recent research work the prospect of. Key words: contaminated soil; heavy metal; characteristics; mechanism; bioremediation; Prospect

土壤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重金属污染导致了土壤环境质量恶化, 严重危害土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人类的生存环境[1,2] 。生物修复技术的早期研究, 主要集中于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机理方面。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 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超富集、高耐性生物的培育、筛选和鉴定, 促进了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应用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处理污染物时, 最终产物大都是无害的、稳定的物质, 如二氧化碳、水、氮气等, 而且这种处理方法能一步到位, 避免了污染物的多次转移。目前, 生物修复技术已经开始成为土壤污染修复的重要处理技术。

1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概念及其机制 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 是利用生物作用削减、净化土壤中重金属或降低重金属毒性, 从而使污染了的土壤能够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主要是利用生物体将重金属富集、转移而恢复土壤生态功能的过程, 是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环境友好型治理技术。生物修复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动物修复3 种类型[3]。

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征 重金属在土壤中不易随水淋溶, 不易被生物降解, 具有明显的生物富集作用, 其主要是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来体现其危害的, 因此土壤污染有较长的潜伏期。其具体特点为[4]: 隐蔽性,不可逆性,普遍性,表聚性。 3 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 3.1植物修复 1983 年美国科学家Chaney[5] 首次提出了利用能够富集重金属的植物来清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设想, 即植物修复技术。它具有传统环境修复技术所不具备的优点, 表现为治理效果的永久性、治理过程的原位性( 对土壤环境扰动小) 、治理成本的低廉性、环境美学的兼容性。修复过程一般无二次污染, 某些金属元素甚至可回收利用[6] 。 3.1.1 植物提取修复 自然界中的某些植物能从土壤中吸收重金属, 并在植物体内富集, 人们可通过收获植株集中处理, 使重金属脱离土壤, 进而得以净化, 这种特殊的植物被称为超积累植物。还有一些不具有超积累特性但通过一些过程可以诱导出超量积累能力的植物, 被称为诱导的积累植物。Baker 等人在英国的IACR- Rothamsted( 洛桑) 试验站进行了积累植物的首次田间试验[7] , 结果显示, 超级类植物T.carulercens 在净化Zn 污染土壤方面有极大的成效。Meers等[5] 发现, 岩兰草、向日葵、大麻、遏蓝菜、芥子草、高山萤属类和柳属的一些植物均能有效吸收富集重金属。目前, 国际上报导的超积累植物已有500 多种[8], 我国目前发现的超积累植物有: A5 超级类植物蜈蚣草和大叶井口边草, Cd 超级机类植物油菜宝山堇菜和龙菜, Mn 超积累植物商陆。诱导性积累植物的提取修复包括2 个阶段, 首先是将土壤中束缚态重金属转化为非束缚态, 其次是将重金属向植物可收获的地上部运输[9]。近年来, 植物修复过程中螯合剂的添加层出不穷。一些人工合成的螯合剂EDTA、DTPA、CDTA、EGTA 及柠檬酸明显促进Cd 和Pb 在植物体内的积累和向地上部的运输。宋进等研究发现, Pb 污染的土壤施加EDTA( 乙二胺四乙酸) 可使印度芥菜叶片中的As 含量提高5 倍多。但是, 有研究表明在螯合剂的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对地下水产生污染, 还有可能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3.1.2 植物挥发修复 植物挥发是利用植物的吸收、积累和挥发减少土壤中一些挥发性污染物, 即植物将污染物吸收到体内后将其转化为气态物质释放到大气中。目前, 在这方面研究最多的是重金属元素汞和非金属元素硒。硒以硒酸盐、亚硒酸盐和有机态硒为植物所吸收。某些 湿地植物可清除土壤中的硒, 其挥发态占20%-25%, 可还原成低毒性的CH3SeCH3 和CH3SeSeCH3, 高毒性的硒可被杨麻根系分泌物转变成低毒性的气态甲基硒挥发[10] 。汞在土壤中以多种形态存在, 如无机汞、有机汞。Adle等研究表明, 单质汞的毒性较小, 有机汞的毒性较强, 高毒汞可经植物气化后变成低毒汞。 3.1.3 植物稳定修复 植物稳定是通过吸收、分解、氧化、固定等过程,降低重金属的流动性和生物可利用性,防止重金属的渗漏和转移,减少重金属对植物的危害。在这一过程中,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并不减少,只是存在形态发生了变化。通过大面积种植该类作物 可有效降低废弃矿场和重金属污染严重地区重金属的危害[11] 目前,利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做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所推崇。该方法的关键是通过多种方法寻找更多超积累植物或修复效率高的植物。有部分研究人员还提出可以用大生物量的植物进行替代,虽然有些植物不是超积累植物,但因其生物量大和对重金属有耐性等特征,仍能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有研究人员用烟草、美人蕉等作物进行植物修复研究[12] ,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也为其他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种思路。 3.2 微生物修复 土壤微生物包括与植物根部相关的自由微生物、共生根际细菌、菌根真菌。它们是根际生态区的完整组成部分[13]。微生物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中逐渐形成一些对重金属抗性的种群。它们通过生物解毒对重金属产生抗性,能够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中生存。微生物抗重金属机制包括生物吸附、胞外沉淀、生物转化、生物累积和外排作用[14] 。通过这些作用,微生物可以吸附、吸收重金属并固化之,或降低重金属活性和生物有效性以使重金属无害,或增强重金属活性和生物有效性以利于植物根系对重金属的吸收和转运。这对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有修复作用。如,动胶菌、蓝细菌、硫酸还原菌及某些藻类能够产生胞外聚合物,与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耿春女等利用菌根吸收和固定重金属Fe、Mn、zn、cu在沈抚污水灌溉区修复受污染土壤取得了良好效果[15] 。有研究发现,有些微生物能把剧毒的甲基汞降解为毒性小、可挥发的单质Hg。对于微生物修复技术,还需做更深入的探索。将微生物修复与植物修复相结合对污染土壤进行治理的方法,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大部分微生物修复技术还局限在科研和实验室水平,实例研究还不多。 3.3 动物修复技术 动物修复是利用土壤中的某些低等动物( 如蚯蚓) 能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这一特性, 通过习居的土壤动物或投放高富集动物对土壤重金属吸收、降解、转移, 以去除重金属或抑制其毒性。动物修复的生理基础包括: .. 生物体内普遍存在一种金属硫蛋白, 能与重金属结合形成低毒或无毒的络合物; .. 生物体代谢产生一些富含.. SH 的多肽( 如PC) , 能与重金属螯合, 从而改变其存在状态; .. 生物体内存在多种编码金属转运蛋白的基因( 如最早克隆的Zn 转运蛋白基因和Fe 转运蛋白基因)[16] , 这些基因编码的转运蛋白能提高生物对金属的抗性。动物修复在国外有较长的研究史, 国内研究则处于摸索阶段。它包括将生长在污染土壤上的植物体、果实等饲喂动物, 通过研究动物的生化变异来研究土壤污染状况, 或者直接将土壤动物, 如虹蝴、线虫饲养在污染土壤中进行有关研究[17]。Wang 等[18] 研究表明, 在较低Cu 浓度污染土壤的条件下, 蛆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