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论文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分析

翻译论文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分析
翻译论文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分析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在全球化发展越来越明显的今天,文化之间的传播也越来越频繁。而作为文化传播的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译制电影正逐步成为我们了解国外文化的最重要方式之一。但在电影的台词翻译的方法上却存在着很多有待商榷的地方。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电影台词翻译的指导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本文将就该理论进行分析,以期对该理论有一个明晰的认识。本文在对功能对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电影字幕特征引申出两种常见的电影翻译实践方式,并从翻译效果上论证该方式及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上不可比拟的优点,同时又分析了该理论在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上的不足之处,最后得出结论电影字幕翻译应本着传达意义的同时尽量多的传播文化、弥合文化差异,因此应在功能对等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翻译技巧。

关键词:功能对等;电影字幕;翻译策略;文化传递

一.电影字幕特点

1. 具有较强的瞬时性

同其他文学作品相比,电影台词没有重复性阅读的特征,只是在电影播放的过程中由演员演绎一遍,而观众则可以在看电影的时候一边看字幕一边聆听配音,不能重复地观看或者聆听同一段台词。所以,电影台词必须在短时间内让观众理解相应演员所要表达的情感及内涵。例如《狮子王》当中,刀疤叔叔想谋害辛巴,就骗辛巴说爸爸要给他一个惊喜,当辛巴问自己是否会喜欢这个惊喜的时候,刀疤叔叔却回答,“Simba,it's to die for.”(辛巴,你会喜欢死的。)短短的依据双管次在电影中会转瞬即逝。这时候如果观众不注意其中的内涵,就会错过一些精彩片段。

2. 具有较高的通俗性

电影是一种比较流行的传播媒体,其本身的商业性要求它的语言一定要符合大部分观众的欣赏水平。所以在制作电影的时候必须准确把握台词的内容和难度,因为太难的台词会让观众感觉枯燥和艰深身,太简单的内容又会让人觉得无聊。例如《黑客帝国》中,导演有效的弱化了电影的哲学思想,从而符合多数观众的欣赏水平。

3. 具有一定的简洁性

一般情况下,电影台词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来表现的,因而在台词中大部分内容都遵循了口语对话当中的简明扼要的特征。例如《黑暗骑士》当中,在用抛硬币的方式决定小丑的生死的时候,哈维·丹特仅仅用了四个词语:“You live.(He turns the coin Over.)You die.”(你活,你死。)通过电影屏幕及四个单词,观众很容易理解他表达的内容,有效避免了繁琐而啰嗦的对话。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奈达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认为这三种关系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以“等效原则”为基础的动态对等。

奈达在《论对等原则》中详细解释了动态对等理论。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

绝对的对等,必须辨别翻译的不同类型,以确定不同的对等原则,根据信息的本质、作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受众的类型等因素,对翻译进行分类。即根据信息的本质,确定内容和形式何为翻译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确定翻译的预期目的是提供知识、引起情感反应,还是建议某种特有的行为举止。他希望读者达到完全的理解,并使翻译完成某种祈使功能。为避免歧义,奈达用“功能对等”代替了“动态对等”,他希望以此来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这个替换并不是要否定先前的“动态对等”。实际上“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奈达作为归化翻译法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翻译就是交际”的理论,指出任何信息只有起到了交际的作用,才是有用的。按照这一观点,译文如果不能被接受者看懂,也就是说起不到交际的作用。那么,这样的译文就是失败的。奈达的理论强调平衡,包括文体平衡,社会和文化价值平衡和语言学特征的平衡,包括语用,语法和语义对等。他的动态平衡理论以及后来的功能对等理论均强调译文信息接受者的反应。奈达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尊重目的语的特征,要尽可能地挖掘目的语的表达潜力,因为每种语言都有丰富的手段来表达思想。因此译文应当尽量使用目的语接受者喜闻乐见的,符合目的语表达规范的言语形式。奈达交际翻译的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克服文化障碍,提倡自然表达和流畅翻译,实现有效的,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三.由电影字幕特点和“功能对等理论”引申出的电影翻译方法

1. 归化: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表情达意

每一部影片都是一定文化区域历史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庄琦春)而每一种语言亦包含着许多民族色彩鲜明的文化信息。这些文化信息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等,在语言中可能以成语、典故、俗语等形式表现出来。电影对白中含有特定文化信息的词语,即文化词语,可能为目的语文化观众所不知、不熟悉。比如,有些文化词语若采用直入式的译法,目的语观众根本无法看懂。而严格的字幕翻译中又不允许加注说明,而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就能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旨在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主张译文应尽量适当照顾目的语的文化习惯,为读者着想,替读者消除语言文化的障碍,为其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归化是用与原语词语有相同使用频度,但一般都带有某些译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原语词语。这种翻译最大限度地使用目的语文化可以接受的表达,以使得目的语的读者更容易了解和适应于被翻译的文本,不会产生陌生感。使译文尽可能多地保持原有的风格,达到源语文化的异质性。归化翻译众多流派的翻译原则是从本质上使译文本土化,强调翻译效果,注重观(读)者的反应。

2. 缩减:使译文简洁明了,流畅通达

影视翻译不可避免地受到时空等技术因素的制约。因此,字幕不能过于冗长烦琐,必须简洁明了,这样就只能在有限的时空里最有效地提供相关性最强的信息。有时必须对源语语篇进行简化或浓缩,即采用缩减式翻译。所谓缩减式翻译是指在字幕翻译中对原文进行浓缩,压缩性意译和删除。浓缩即只译出原文信息的精髓要旨。压缩性意译指用较为简短的语句译出原话的意义。删除就是完全略去不译。采用缩减式翻译,是使译文简洁明了和提高字幕易读性的关键。在技术层面上,简洁表现为对字符数目的控制,即所谓“言简”;而“明了”表现在意

义的明确传达上,即所谓“意赅”。

四.功能对等效果

1. 语言效用上对等

语用学主要是研究人们如何正确使用语言,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给他人带来好印象,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我们从语用学的研究本质来分析,其实语用学的终极目的,就是通过语用学的学习,运用到与人交际中,进而在交往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收获与感触。比如同一句话,放在不同的环境中,它所表达的意思,我们所说的语境,也许就是完全不一样。比如电影《毕业生》中有一段,大学毕业感到人生迷茫的男主人公本杰明无心宴会,一个人躲在小房间里时,罗宾逊太太来到房间,他们之间出现了一段对话,“Mrs.Robinson: Oh, Benjamin, I wanna ask you something.”“Benjamin:What? ”其中ask的中文翻译是请求的意思,这句话主要是说罗宾逊太太想要本杰明帮个忙。而不是问本杰明有什么事情而等待本杰明回答。而“what”一方面表示吃惊,另一方面询问帮什么忙。所以这里必须用归化的方式进行处理,从而实现了交流的效果,达到语用上的对等。

2. 语言意义上对等

在语言学科里,语义学的主要意义,就是为了交际服务,为了人们能在交际场上应付自如,谈笑风生而存在的。名著学者曾宪曾总结出,语义的意义主要有三方面,(1)联想意义;(2)概念意义;(3)文体意义。要更好地理解句子,需把它放在语境中,不同的语境,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意义。如果讲述者脱离语境观众要理解起来就有很大的困难。而电影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观众欣赏电影时花上很少的努力就能获得电影的内涵。例如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打了五年football就拿到了学位。如果译者直译为足球就错了,这里应该是指美式足球,也就是我们所知的橄榄球。因此对于此类问题,采用功能对等理论处理就能达到语义相等的效果。

3. 视觉上对等

视觉等效是指欣赏一部电影,电影画面是处于一种动态、播放的状态下,观众既欣赏电影画面又听到了电影声音,看到人物表情变化,演员说话的口型、手势与姿态等这些都达到同步。奈达曾经说过,每部电影的拍摄中有一半以上的画面镜头都是近景,所以如果音画没有实现同步,我们怎么欣赏电影呢?钱绍昌教授对电影音画同步有独特的见解,他提出翻译英语台词时,我们的汉字与英语台词的音节数量上要相当,这样翻译才能达到效果。翻译者要做的就是对译语台词进行适当修改和转变,但是译者必须尽其可能接近原文的意义为前提。在电影翻译字幕受时空因素制约的情况下,适当采用归化译法或进行一定删减,这样才能实现音画同步的效果。

4. 审美效果上对等

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我们欣赏一部好的电影,会给我们内心带来很多方面的享受。一部电影的好也绝对不只是内容,还有很多方面,如电影人物的着装、人物的服饰也是一大看点。拍摄技巧,有些影片中运用特效特别成功,带给人很大的震撼!造成人的审美观差异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大部分取决于电影字幕翻译者,因为整部电影的人物对话、人物台词都是靠翻译者来传达给观众。但是对原文语言用译文语言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电影的美感会因为一些原因而受到影响,毕竟翻译者是将两种语言进行转换,这时我们就应该以功能对等法的理论为

指导,来弥补两种语言在转换中的不足,从而进行补充和完善,这样电影字幕翻译者进行翻译时能更好更准确传达原文内涵,尽可能的让观众获得观音美感。

五.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并非尽善尽美

虽然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台词的意义传达和音画同时上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却很难弥合文化差异的鸿沟。对于文化词语若是同样采用归化或者缩减的方式,则势必造成文化传递的失真,甚至观众根本见不到该文化词语的显现。这在文化传递上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1.功能对等使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改变了原文信息,还掩盖了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客观上起到了文化归化的作用。实际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必然的,相同则是相对的、偶然的。若非要在不同文化间找一种对等的表达方式,往往会造成文化意象的歪曲,如国外翻译家在翻译《红楼梦》时为了回避“红”字在西方文化中所蕴含的危险、极端等情绪,把原书名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样的译名使原书中所隐含的“富贵、排场、人生如梦”等隐含情绪不复存在。

2.文化负载词的概念空缺是功能对等的又一明显的不足。我们都知道,原语中的文化负载词语所表达的概念在译语中有时是不存在对应的。一种文化中浅显通俗的词语在另一种文化却难以理喻。比如,对西方人来说“精神文明”一词就很让人费解,无论是译成“spiritual civilization”或是“social ethnic”,似乎都无法传达其中蕴含的意义。

3.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是很难实现的。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语言。一般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所表达的意义往往流于字面,溢于言表,是全民语言所共有的语义,可以凭借社会文化环境、按照逻辑推理的方法加以了解;但是属于艺术范畴的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则可能藏于字里行间,蕴于语言深层。通常,一部文学作品的特有意义往往不能按约定俗成的规则加以了解,而要通过对作家个人风格和作品的特殊语境的探讨才能把握。而这种艺术意境译者很难把握,很难在译文中传达出来。再说有一些文学作品,意义晦涩,形象朦胧,仁者见仁,而译者则很难兼顾到这种意义的多重性。

结论: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的翻译中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用该理论进行翻译可以有效适应电影字幕瞬时性、简洁性的需要,跨过语言差异,使观众能够轻松理解电影内容。但不可否认,在文化词语的处理上却存在明显不足,有碍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因此译者应在功能对等的理论指导下,灵活运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同时对于含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词语给予足够重视,在遵循传递文化信息的原则下尽量满足电影字幕的时空要求。

[1]浅谈美剧字幕翻译技巧——功能对等理论下的美剧字幕翻译[J].海外英语,2010.10

[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32,236.

[3]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M]. 2nd Edition.38,39

[4]Eugene A.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Brill,1964.

[5]电影字幕翻译之翻译策略[J]. 语言研究.2012.(03)

[6]“影视翻译一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钱绍昌.中国翻

译.2000.(1).

[7]对英语电影台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的分析[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02)

[8]电影特点:对英语电影台词翻译中文化传递的探讨[J].语言研究. 2012(09).

[英语,字幕,电影]浅谈英语电影字幕翻译

浅谈英语电影字幕翻译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与深入,一大批优秀的外国影片被引进到中国,受到人们的喜爱。大量国外影片的引进,带动了英语字幕翻译需求的增长,然而,关于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的标准始终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由于影视作品是剧作者根据自身生活的经历或经验创造而成,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其语言对白具有不同于其他文体的显著特点。因此,在对英语电影翻译时,应把握住其特点进行翻译。 二、英语电影字幕的语言特点 1.口语性 以剧情为主的影视作品一般主要是靠角色之间的互动来展开情节,这种互动一般以对话来呈现。既然是对话,就是生活中浅显易懂的日常口语,即简短、直接、生动,并且含有较多的非正式语及俗语等。 2.文化性 著名翻译家Nida 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相应的文化中找到。译制片本身就属于艺术的二度创作,目的就是向目的语观众介绍国外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3.服务性 英语字幕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须与影视作品的画面、声音等结合在一起才具有意义。如果把一段字幕抽取出来,单看其内容,是无法了解其真正涵义的,而其最终目的决定了字幕的服务性的特点。 4.时空受限性 既然字幕不可能独立于画面和声音而存在,这也就决定了其在时间停留和空间安排上都受到限制的特点。一方面,它不可能像书本上的文字一样长久停留在同一处,静止不动。随着与其语境相吻合的画面和声音的消失,它也必然消失,被下一句字幕所取代,即字幕瞬时性的本质。另一方面,字幕的空间存在也受到较大限制。影视剧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其图像与声音的完美结合。字幕作为并非必要的一种后来添加物,其存在的前提便是不能对画面的整体视觉效果造成较大的破坏。因此,字幕的排版也必须符合审美标准。 三、字幕翻译常用方法 1.直译法 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重叠的,所以原语言观众和目的语观众有相同或

电影字幕翻译赏析2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赏析(二) —————《肖申克的救赎》 课程目的: 字幕给国内观众欣赏外语影片搭建了桥梁,字幕必 须简明易读,这就需要对原文进行提炼和再加工,只有 这样才能体现原作所蕴涵的艺术效果,使观众更好地融 入剧情,享受电影的乐趣。对于此片,无论杂志报刊, 还是知名影评人,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而本片还被 IMDB评选15部佳片之一,可以说《肖申克的救赎》 是90年代最好最经典最值得推荐的影片之一绝不为过! 和以往那些讲述阴暗晦涩牢狱生活的监狱片有所不同 的是,《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讲述友情、困顿、希望 与梦想的电影,剧中的男主角冷静的心态、不屈的斗志、 足智多谋的设计、锲而不舍的精神非常令人感动。这部 电影最能打动人心之处,便是自始至终都能给予人们希 望。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再三品味的电影佳作。引 导学生在了解故事梗概后,在观赏电影片段中赏析品鉴 电影的经典台词以及翻译。 课程内容: 1.导入&电影内容简介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肖申克的救赎) Andy Dufresne, a mild mannered New England banker, is convicted of murdering his wife and her lover. Despised at first by the other inmates because of his introverted manner, Andy slowly forges an unlikely friendship with Red, a seasoned lifer and his gang. Soon, Andy also becomes popular with the prison guards, including the vicious Captain Hadley who offers him protection against the jail's rougher convicts in exchange for financial counseling. The prison warden also takes advantage of Andy's banking knowledge by exchanging privileges for creative bookkeeping. Over a twenty year period, Andy is able to maintain his sanity and dignity in prison not by physical force but by mental force. His smarts and confidence keep him going and he is able to teach the other prisoners that hope is the ultimate means of survival. 1946年,年轻的银行家安迪被冤枉杀了他的妻子和其情人,这意味着他要在肖申克的监狱渡过余生。在那里Andy结交了朋友瑞德。银行家出身的安迪很快就在监狱里很吃得开,他懂得如何帮助狱卒逃税,懂得如何帮监狱长将他收到的非法收入“洗白”,很快,安迪就成为了狱长的私人助理。虚伪的狱长杀死可以证明安迪无罪的小偷,只因他想安迪一直留在监狱帮他做帐。后来安迪通过自己的救赎获得自由,同时也让其他犯人明白希望是获得救赎的唯一途径。 2.观赏影片经典片段及台词剖析鉴赏: Civilized,Strategic. 讲文明,重策略。 Andy: Remember, Red, hope is good thing, maby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英语影视翻译

1、下列不属于影视英语特点的是( ) 。 选择一项: a. 瞬时性 b. 通俗性 c. 简洁性 d. 语境性 3、I was messed up for a long time.译文:这些年我一塌糊涂。(《阿甘正传》) 选择一项: 对 错 4、压缩性意译策略就是指用更加简短的语句来表达原文的大概意思,但是容易增加字幕的压力。 选择一项: 对 错 5、审美价值首先要讲求炼字,炼字讲求音美,()也是英语片名中常用以达到音美的方法 选择一项: a. 头韵和押韵 b. 比喻 c. 尾韵 d. 节奏 6、电影片名的翻译中,直译是指保留原片名的语言形式和意义,包括用词、结构和修辞手段等,同时译文也和原文一样语言流畅。 选择一项: 对 错

7、在电影字幕的汉译中,下列不属于浓缩的是( )。 选择一项: a. 词汇缩减 b. 长句缩减 c. 加注 d. 压缩性意译 8、——秦王:区区亭长,辖区不过十里。——A Country Prefect over10 square miles! 此台词的翻译体现了( )方法。 选择一项: a. 文化补偿 b. 文化转移 c. 文化协调 d. 文化移植 9、电影史学家们把1895年( )确定为电影诞生日。 选择一项: a. 12月28日 b. 11月28日 c. 12月26日 d. 11月26日 10、——(And) he was so embarrassed;his cheeks turned completely re ——他羞得满脸通红。此台词的翻译使用了( )。 选择一项: a. 词汇缩减 b. 长句缩减 c. 加注 d. 压缩性意译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摘要]传统的翻译方法相关论文只围绕直译与意译之争,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从新的视角提出的新的翻译方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是一大贡献。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翻译;英语论文范文 尤金·A·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从事过《圣经》的翻译工作,精通多国文字,调查过100多种语言。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他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奈达在中国译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1] 翻译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翻译?传统翻译理论侧重语言的表现形式,人们往往醉心于处理语言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等。现代翻译理论侧重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两种反应(原文与原作读者、译文与译作读者)之间的对比。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在《翻译理论于实践》一书中解释道,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但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奈达又把对等解释为是指功能而言。语言的“功能”是指语言在使用中所能发挥的言语作用;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必然不同,不是语音语法不同就是表达习惯不同,然而他们却可以具有彼此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奈达所强调的是“对等”“、信息”“、意义”和“风格”,奈达从语义学和信息论出发,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正如他自己所说“:翻译就是交际”,目的是要寻求原语和接受语的“对等”。他所说的“信息”包括“意义”和“风格”,着重于交际层面。他实质上要打破的是传统的翻译标准。他把翻译看成是“语际交际”,也就是在用交际学的观点来看问题。交际至少应当是三方的事情:信息源点———信息内容———信息受者,也就是说话者———语言———听话者。奈达注重译文的接受者,即读者,而且都对读者进行了分类。奈达根据读者的阅读能力和兴趣把读者分为四类:儿童读者、初等文化水平读者、普通成人读者和专家。他曾说过,一些优秀的译者,常常设想有一位典型的译文读者代表就坐在写字台的对面听他们口述译文,或者正在阅读闪现在电脑显示屏上的译文。这样,就好像有人正在听着或读着译文,翻译也就不仅仅是寻求词汇和句法的对应过程。运用这种方法,译者就可能更自觉地意识到“翻译就是翻译意思”的道理。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奈达对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尽管不同民族之间难以达到“绝对的”交流,但是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因为人类的思维过程、生产经历、社会反应等有许多共性。他这种思想主要基于他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圣经》的翻译。在他看来,上帝的福音即是真理,可以译成不同的语言,也可以为不同国家的人所理解。因此,他提出“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 奈达把翻译分为两种类型:形式对等翻译和动态功能对等。翻译形式对等是以原语为中心,尽量再现原文形式和内容。功能对等注重读者反映,以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达到和原文读者一样的理解和欣赏原文的程度。奈达的形式对等要求严格地再现原语的形式,其实也就是“逐字翻译”或“死译”。奈达本人也不主张形式对等的翻译,他认为严格遵守形式无疑会破坏内容。

浅析影视翻译中字幕和配音翻译的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分析《大卫?科波菲尔》三个中译本 2 《理智与情感》中的姐妹情谊 3 A Brief Discussion on Creative Treason in Poetry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Isles of Greece 4 An Analysis of the Distorted Human Relations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5 英文歌词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6 希腊神话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7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8 “In”与“Out”的认知解读 9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习得 10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11 “省力原则”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 12 《老人与海》象征主义探究 13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 14 试从大卫?科波菲尔分析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15 从麦当劳看美国快餐文化 16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 17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8 史蒂芬?克莱恩《红色英勇勋章》中的自然主义表现手法 19 A Tragedy of Ambition on Macbeth 20 How Can Women Survive—Consideration of Virginia Woolf’s A Room of One’s Own 21 论英语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技巧 22 论美国黑人地位的改变 23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 24 论《红字》的模糊性 2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Percy Bysshe Shelley’s Ode to The West Wind 26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27 Coincidences and Images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28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 29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两个概念的区别研究:以公示语为例 30 旅游资料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31 论英语新闻翻译中的文化干扰及相应对策 32 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化妆品商标翻译 33 On Ambiguity of Human Conversations 34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 35 班德瑞曲名汉译策略之解析 36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37 The Proble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38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 39 论英语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 40 论《暮光之城?暮色》中英译汉的词类转译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研究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摘要】影视翻译者们几乎把“整个世界”搬到中国观众眼前,将世界范围内的优秀影片引进中国。中国广大的电影观众对新鲜事物有着饱满的热情,与此同时,培养一种健康向上的审美心态、获取一种愉悦的审美感受是十分重要的。随着电影业的繁荣发展,电影字幕翻译也被提升到一个较高的位置。 【关键词】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一、前言 我国着名学者钱绍昌曾明确地指出:“译制片受众(观众)的数量远远超过翻译文学作品受众的数量,但与之相反,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却远不如文学翻译”。总的来说,我国的影视翻译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 二、“信、达、雅”翻译标准新用 严复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首次提出对中国乃至世界翻译产生重大贡献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很多人认为严复所提出的“雅”破坏了“信”和“达”,从字面上来看,的确如此,因为仅仅为追求译文本身的古雅而脱离原文,这样的做法本身极具挑战和危险性,但是从积极乐观的一面来讲,严复的翻译标准极其重视润饰,这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关注的,这为后来的翻译美学研究奠定了理论

基础,启发大家在越来越重视美感的时代用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追求译文美感。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之所以多年来没有被翻译界抛弃,是因为这简明扼要的三个字把翻译的精髓总结得淋漓尽致,尽管时代赋予了翻译新的意义,但是对严复翻译标准的运用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运用,由于受到电影故事背景、情节、文化内涵以及观影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翻译标准必须被赋予全新的内容和要求。 三、“意境说”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翻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着名的翻译大家严复、鲁迅、瞿秋白等前辈将翻译提升到了文学艺术的高度。而中国文学艺术着意追求超越客观形象的神韵意味,将自然形象当做表现内在神情气韵的媒介,因而形象刻画并不是中国文学艺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第29页,《中西比较诗学》)。在这样的背景下,“意境说”在英语电影字幕翻译中就会有很大的运用空间,就可以从形式文采美的角度对字幕译文进行深度润饰,使观众通过颇具美感的字幕译文领略电影本身的魅力,进入精彩纷呈的电影世界。 1.偏重于主观的主客观统一。任何文学艺术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而我们所谓意境,就是意与境浑,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31页,《中西比较诗学》)而非仅仅局限于主观论断。在英语电影字幕翻译中,要注意主观的意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之“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翻译作为语际交流的桥梁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翻译早就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共同进步,但构建系统的翻译理论却显得举步维艰。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国内产生影响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西方翻译理论当是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等效论”和“读者反应论”,以至翻译界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在奈达40余本著作和250多篇论文中,功能对等理论是其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翻译界观念逆转,形成“言必批奈达”之势。因此,应该对“功能对等论”进行全面理解和分析,进而对其做出公允的评价。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奈达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认为这三种关系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以“等效原则”为基础的动态对等。 奈达的《论对等原则》一文集中阐发了动态对等思想。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必须辨别翻译的不同类型,以确定不同的对等原则,根据信息的本质、作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受众的类型等因素,对翻译进行分类。即根据信息的本质,确定内容和形式何为翻译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确定翻译的预期目的是提供知识、引起情感反应,还是建议某种特有的行为举止。他希望读者达到完全的理解,并使翻译完成某种祈使功能。 为防止误会,奈达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他希望以此来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这个替换并不是要否定先前的“动态对等”。实际上“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强调的是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的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例如翻译white as snow时,如果一种语言里没有“雪”这个字,却有“霜”(frost)字,就可以用“白如霜”来替换。也可用同义比喻如“白如蘑菇”white as fungus 来表达,如果都不行,可以用一个非比喻形式very,very white“白极了”来表达。原作者期望读者看懂作品,通常他会表达的只会是一层意思,而不是几层意思。

外语电影字幕翻译评析

外语电影字幕翻译评析 【摘要】外语电影字幕翻译为电影观众充分了解世界文化打开了一扇重要窗户,但字幕翻译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观众对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及情感的理解和欣赏程度。为此,通过对美国电影《闻香识女人》的字幕翻译评析来说明外语电影字幕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对电影观众理解、把握电影主题思想的重要性。 【关键词】电影字幕翻译;准确性;得体性;评析 电影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它通过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包含了社会、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思维、宗教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格局的不断推进,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方式或跨文化交际方式,日益成为人们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途径,毋庸置疑,电影的字幕翻译也越来越受到翻译工作者的青睐和重视,日益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新兴领域。可以说,电影字幕翻译为电影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字幕翻译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观众对于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以及情感的理解和欣赏程度。由此可见,电影字幕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大量国外影片被引入中国电影市场,伴随着观众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观众开始通过网络观看配有中文字幕或中英文字幕的原声电影,但是目前字幕翻译存在着良莠不齐的质量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观众对于国外影片主题思想的正确把握和理解,甚至导致对原声电影内容的歪曲和误导,给观众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电影是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电影应为观众而创作,并以观众的接受、欣赏和评判为生存的依据和标准。因此,电影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其字幕翻译是目标取向策略。下面就以电影《闻香识女人》为例,对其字幕翻译进行探讨和评析,从而加深对电影字幕翻译的理解和认识。 《闻香识女人》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感恩节的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在感恩节前,在贵族学校上学的平民子弟查理,目睹了出身贵族的同学毁坏了校长的汽车,校长逼迫查理出来指证同学,并且以让他拿奖学金直升哈佛为诱饵逼供。查理要在感恩节利用假期打工挣钱,盲人中校史雷德想在感恩节前往纽约,看望哥哥并享受女人,然后自杀,但他需要一个陪护。查理被法兰选中充当他的陪护,陪他一起踏上感恩节的疯狂之旅。 《闻香识女人》是一部充分展现“人性美”的电影。影片中的男主角史雷德中校拥有非凡的嗅觉,通过闻女性身上散发的香水味可以判定其身高、发色乃至眼睛的颜色。“闻香识女人”充分表达出一个盲人对生活的深深眷恋、感悟和理解。影片中的两个男人因为偶然的原因从相识到相惜,一个是“战功显赫”的失明退伍军人,一个是有着“美好前程”的单纯高中生;一个即将结束自己的人生,一个刚刚开始憧憬自己的未来;一个社会经验丰富、精通人情世故,一个涉世未深、思想单纯简单。没想到这两个看似差别极大的男人却在影片中产生了交集,并且碰出了火花,萌发了父子般的“亲情”。影片中三个最为经典的场景让人记忆犹新、印象深刻,“惊艳”的探戈、“肆意”的飞车以及“霸气十足”的演说,让观众不仅目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

第10卷第1期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1.10No .1 2010年3月 JOURNAL OF CHANGS HA AERONAUTI C AL VOC ATI O NAL AND TECHN I C AL C OLLEGE Mar .2010 收稿日期:2010-01-18 作者简介:朱蓝辉(1982-),女,湖北随州人,助教,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 朱蓝辉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 摘要:介绍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应用文的文体特点,论述应用文体翻译应遵循功能对等理论,即译者应准确推测原文意思,充分了解读者的认知语境,用译入语准确写出相应的应用文,达到最佳的功能对等。 关键词:奈达;功能对等;应用英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654(2010)01-079-04 Appli ca ti on of N i da ’s Theory of Functi ona l Equ i va lence to Prag ma ti c Tran sl a ti on ZHU Lanhui (Heyuan Polytechnic,Heyuan Guangdong 517000)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 oduces N ida’s Theory of Functi onal Equivalen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g matic English .It als o argues that the Theory of Functi onal Equivalence can be app lied t o Prag matic Translati on . Key words:N ida;Functi onal Equivalence;Prag matic Translati on 应用文体翻译是一种功能性和目的性很强的 翻译品种。它涉及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包括政府文件、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讲座通知、租房广告、住户须知、景点介绍、借阅规则、商店指南等文本。广告翻译是想把产品卖到国外去;景点介绍翻译,是为了吸引外国游客参观游览;超市的英语翻译,则是为了方便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的饮食起居。一般说来,翻译读者感兴趣的,是产品的性质、功能,景点有哪些个“卖点”。[1] 读者不会在乎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译文文采如何。只要产品卖得好,大批外国游客来了,功能就达到了,翻译也就成功了。这与文学翻译在功能、目的上有很大的不同。 那么如何实现应用文体的准确性交际功能以及用什么样的理论来指导应用文体翻译呢?随着我国应用文体翻译市场急剧扩大,翻译数量与日俱增,这个问题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 功能对等理论,结合应用文的文体特征,通过具体实例分析,提出了应用文体翻译中应遵循功能对等原则。一、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是一项复杂的交流行为。翻译界前辈已创立了许多翻译理论,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仍在不断地涌现。1969年,在《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奈达提出“功能对等(func 2ti onal equivalence )”概念。翻译意味着交流,它取决于听译文或看译文的人能了解到些什么,所以,谈功能对等最根本的是必须比较:接触原文的人怎样理解原文以及接触译文的人怎样理解译文。奈达认为在翻译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对等:形式对应和动态等值。形式对应在形式和内容上注重信息本身,与建立在“等值效应原则”上的动态等值不同。他认为形式对应是指代表源语词或句在目的语中最切近的具有对等功能的词或句,在语言对等

浅谈英语电影字幕翻译(一)

浅谈英语电影字幕翻译(一) 【摘要】随着近几年来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大量的外国影片被引介到中国,在娱乐人们眼球的同时,也促进着人们对于影片欣赏水平能力的提高。国外影片的引进,也刺激了另一个新兴领域—字幕翻译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探讨英语电影的字幕特点,以期提出一些翻译策略。【关键词】英语电影;字幕特点;翻译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与深入,一大批优秀的外国影片被引进到中国,受到人们的喜爱。大量国外影片的引进,带动了英语字幕翻译需求的增长,然而,关于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的标准始终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由于影视作品是剧作者根据自身生活的经历或经验创造而成,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其语言对白具有不同于其他文体的显著特点。因此,在对英语电影翻译时,应把握住其特点进行翻译。 二英语电影字幕的语言特点 1口语性 以剧情为主的影视作品一般主要是靠角色之间的互动来展开情节,这种互动一般以对话来呈现。既然是对话,就是生活中浅显易懂的日常口语,即简短、直接、生动,并且含有较多的非正式语及俗语等。 2文化性 著名翻译家Nida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相应的文化中找到。译制片本身就属于艺术的二度创作,目的就是向目的语观众介绍国外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3服务性 英语字幕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须与影视作品的画面、声音等结合在一起才具有意义。如果把一段字幕抽取出来,单看其内容,是无法了解其真正涵义的,而其最终目的决定了字幕的服务性的特点。 4时空受限性 既然字幕不可能独立于画面和声音而存在,这也就决定了其在时间停留和空间安排上都受到限制的特点。一方面,它不可能象书本上的文字一样长久停留在同一处,静止不动。随着与其语境相吻合的画面和声音的消失,它也必然消失,被下一句字幕所取代,即字幕瞬时性的本质。另一方面,字幕的空间存在也受到较大限制。影视剧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其图像与声音的完美结合。字幕作为并非必要的一种后来添加物,其存在的前提便是不能对画面的整体视觉效果造成较大的破坏。因此,字幕的排版也必须符合审美标准。在长期的字幕制作实践中,字幕的外观效果形成了较统一的评判标准,字体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另外,每一句字幕的长度也受到限制。由于画面是一闪而过,字幕停留的时间较短,往往只有两三秒甚至更少,因此内容不能太多。同时,是否添加标点符号,哪些标点可以省略,哪些不能省略,这些问题也必须加以考虑。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摘要】本文通过以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在汉译英时怎样运用功能对等理论的几种翻译策略达到翻译对等的效果。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翻译对等 一、引言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后称“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指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信息”的过程。对等的标准就是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 奈达提出了三类对等,即形式对等、动态对等与功能对等。形式对等关注的是信息本身,包括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关注的并非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之间的一一对应,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功能对等简单讲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的对应。功能对等理论有九种翻译策略,即音译、直译、增译、减译、改译、加注、意译等。 二、翻译策略在汉译英时的应用 1.音译。有些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以及术语名称等在译语中无对应词时通常用音译,以避免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例:天津——Tianjin;王晓宏——Wang Xiaohong;秧歌——yangko;饺子——jiaozi。 2.直译。“词语指称意义的直译,关键要做到准确无误。要注意防止两种现象:一是专有名词或专门术语的误译,二是找到‘假朋友’——即两种语言中形式相同,但意义却截然不同的词。”。例如:“新闻照片”不是news photo,而是press photo。“白酒”不是“white wine”,而是spirits。 汉语作品的题目或电视剧名的翻译一般用直译。例:《红楼梦》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北京人在纽约》译为:A Native of Beijing in New York;一些商标名也可用直译法:“小天鹅”洗衣机“Little Swan”Washer。 3.增译。如从功能对等论的角度分析,翻译中的增词必须在译文和原文之间达成风格上的“功能对等”,更要注重内容上的对等传递,尽可能做到译文的读者和原文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增词一般用于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为了语法上的需要;二是为了意义上的需要;三是为了修辞上的需要。 “汉语多无主句,而英语无主句只能表示祈使语气,使用范围窄得多,增加泛指意义的代词或符合上下文逻辑意义的代词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例:如果走近了,会发现他们那可爱的神情——If you approach them,you will see their cute looks.该句为汉语常见的无主句,翻译时应增译出主语“you”。 4.减译。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汉语中词语的重复现象比较多,如果把这些重复的词全都翻译出来,译文则会显得冗长啰嗦。所以在汉译英时,减译是经常使用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译文简明扼要。例如:我们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We should be loyal to our party,to our people and to our motherland.本译文省略了后面的两个“忠于”,使译文简洁通顺。 5.加注。汉语的成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能把丰富的意义用简短的几个字表达出来,因此成语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把汉语的成语翻译成英语时,应保留成语的形象、比喻和民族色彩,此时可以用加注。例如:对牛弹琴:play the lute to a cow—address the wrong audience;鸡毛蒜皮:chicken feathers and garlic

浅析电影字幕的翻译特色

浅谈《国王的演讲》字幕翻译 雷娜娜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外语系) 摘要:工业革命发明了电影,工业革命也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中国随着现代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得到高度繁荣发展,在发展的同时肯定会和外国文化发生交流,电影是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我们不能单纯的欣赏本国的电影艺术,也需要欣赏全世界的电影艺术。中西方语言存在不同,为了更好的欣赏学习外国文化,就出现了影视翻译。本文就《国王的演讲》影视字幕翻译的语言特色进行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影视字幕翻译大众化中国特色 一、引言 近些年,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世界各国的电影事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为了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为了更全面的了解中西方世界,为了世界共同进步,世界各国之间相互引进优秀的电影以满足人们的艺术生活需要。电影成为人们了解世界文化的讲解者和信息的传递者。因此,电影字幕的翻译是无休止的话题,电影字幕也从低级向更高级发展,越来越符合接受者的需要。 二、影视字幕翻译的简要概括 影视字幕翻译不相同于口译,也不相同于笔译,具有复杂性。蒙娜·贝克曾经对影视作品这种符号合体作还原分析,把其分解为四个信道[1]P6:1.言语听觉信道,包括对话,背景语言,歌词等;2.非言

语听觉信道,包括音乐,自然声响,音响;3.言语视觉信道,包括添加的字幕标题以及画面上出现的书面符号;4. 非言语视觉信道,即影片的画面构成及其播放流。从形式上看,影视字幕是附录在电影中的文字,它可以不是原声中的语言文字。也可以不是电影人物的对话文字,可以是一种独白,对电影产生解释补充的作用。电影字幕必须和电影声音同步,否则就会带来混乱和困惑。电影字幕还具有短暂性,只会在画面停留片刻。电影字幕翻译是由口头语转向书面语,这一转向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接受者的文化水平、接受国的文化差异等。影视字幕的翻译同时影响了观看者对影视作品的接受理解,也影响到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影响世界文化的进步。 三、字幕翻译的语言特色 (一)大众化 电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小部分或者特定人群的需要。在引进外国电影的时候,影视字幕的翻译要求具有大众化。《国王的演讲》是一部英国的优秀影视作品,为了让更多的中国人在听到原声电影的时候也能更好的欣赏电影,这就要求在引进的时候必须对英文进行字幕翻译,在《国王的演讲》中,许多字幕都体现了大众化。例如:“What an earth do you mean?”翻译成了“什么乱七八糟的”,“I had a special visitor this afternoon.”翻译成了“你得一直坐这里傻呆着,听大人唠叨完”。《国王的演讲》作为一部励志的电影,在大部分人听不懂英语的时候,字幕翻译更应该通熟易懂、具有大众化,让人们更好的理解这部作品,对人生的发展起

电影字幕翻译的经验和技巧

英语知识 我们大多数中国人学英语的方法和途径就是翻译,使用英语的方法也是翻译。因此,我们要更多地从翻译学英语,学英语的过程中也要更多地做英语翻译,不论学员自身水平是处于初级,还是处于中级或高级。都要勤加练习才是。翻译贵在理解。只有理解了原文,才能使译文忠实于原文,才能使译文通顺易懂。而理解原文的钥匙便是原文的语境、功能、关联这三大要素:这恰好也是三条根本的语用原则。天译时代翻译公司准备了下面几个译例以及总结的短评。 1. You're a pal!(选自电影Presumed Innocent)你真够朋友/你真够哥们!短评:我看到电影字幕翻译是“你是一个朋友”,这句译文是判断或阐述,而原文是抒情(属于“表达类”言语行为)。可见,好译文要翻译出原文的交际功能。 2. I am ready to pop.(选自电影Liar Liar)我要爆炸了/我的肚子要裂开了。短评:这是对“还要吃点吗?”的应答,因此是礼貌拒绝的功能。那么,翻译成“吃不下了”、“再吃就要爆炸了”也算合格。根本不能像字幕那样翻译:“我准备引爆。” 3. I am in the book business.(选自电影You've Got Mail)我是做图书生意的/我是书商。短评:电影字幕翻译是“我在书生意里”,一是汉语不地道,观众不知所云;二是没有翻译出原文的功能:原文是介绍自己的职业,相当于“我是医生/教师”。 4. I owe you my life.(选自电影The Count of Monte Critsto)我欠你一条命/我这条命是你捡回来的。短评:电影字幕翻译是“我这条命是你给的”,岂有此理!命乃父母所赐。原文的功能是致谢。因此,若译为“我欠你一大笔人情”或“以后用得着我尽管说”也比“给”字句好些。 5. She never called me at home.(选自电影Presumed Innocent)她从不在家给我打电话/她不在家里跟我打电话。短评:电影字幕说是“她不跟我家打电话”。虽然英语语法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是根据剧情应该是“她在家……”。语言交际的推理要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赏析1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鉴赏(一) ——————电影片名翻译鉴赏 课程目的: 电影片名的确定、选择并非无目的、 无原则,它是片商和观众之间相互沟通的 第一个直接的窗口。瘪脚的译名通常是见 词猜义或死译硬译的结果,常与影片内容 风马牛不相及。让学生欣赏鉴别各类电影 片名的译本。通过全面了解片名的来源及 其命名特点,引导学生翻译相关影片的片 名。 课程内容: 1.引导学生概括电影片名的特征 片名言简意赅,但信息量大,总摄全片内容。它们多以名词、短语、简单句出现,其中以短语居多。 2.列举一些令人印象深刻或夺人眼球的成功片名 Ghost(人鬼情未了);American Beauty(美国丽人);Windspeaks (风语者) 3.电影片名不同译本的鉴赏比对 Sound of Music“仙乐飘飘何处闻” VS “音乐之声” Ghost “第六感生死恋” VS “幽灵” VS “人鬼情未了 The Lives of Others “别人的生活” VS “窃听风暴” Pretty Woman “漂亮女人” VS “风月俏佳人” VS “麻雀变凤凰” Catch Me if You Can “逍遥法外” VS “猫鼠游戏” 4.电影片名翻译的要求(原则) 1)经济效益原则 就片商制片的目的看,他们不仅是借助电影这一艺术形式达到丰富人们文化生活,促进人际间的交流,还要赚取利润,也就是它必须产生社会经济效益。影片的经济效益常在于片名对观众的吸引程度,片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票房收入的高低。 ●如Sound of Music 在台湾曾被译为“仙乐飘飘何处闻”就令观众颇为不解。后该片被 译为“音乐之声”,已被广泛接受。一些奥斯卡经典影片如Waterloo Bridge译为“魂断蓝桥”也已成为经典之作。 2)信息原则 作为片名,虽然客观上要求简练、整洁,但一个字、一个词都包含有丰富的信息内容,使人一看便可猜出它属于哪类电影。 ●the Third Man 曾被译为“第三者”,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爱情旋涡里的三角恋,而本片 的第三者其实是指目睹一场凶杀的第三个目击者。原译名与实际内容相差极大。 3)体现文化特色的原则 影片是生活中或实或虚的反映,体现电影内容的片名自然而然也包含了很多文化因素,给翻译造成困难。体现文化内涵的方式多种多样。 ●如First Blood,是个习语,意为“首战告捷”,但一直被译为“第一滴血”。 4)艺术审美价值

奈达翻译理论动态功能对等的新认识

To Equivalence and Beyond: Reflection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Eugene A. Nida for Bible Translating1 Kenneth A. Cherney, Jr. It’s been said, and it may be true, tha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people—those who divide people into two kinds and those who don’t. Similarly, there are two approaches to Bible translation—approaches that divide translations into two kinds and those that refuse. The parade example of the former is Jerome’s claim that a translator’s options are finally only two: “word-for-word” or “sense-for-sense.”2 Regardless of whether he intended to, Jerome set the entire conversation about Bible translating on a course from which it would not deviate for more than fifteen hundred years; and some observer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have come to view Jerome’s “either/or” as an unhelpful rut from which the field has begun to extricate itself only recently and with difficulty. Another familiar dichotomy i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ormal correspondence” translating on one hand and “dynamic equivalence” (more properly “functional equivalence,” on which see below) on the other. The distinction arose via the work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figure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Bible translating: Eugene Albert Nida (1914-2011). It is impossible to imagine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especially Bible translating, without Nida. Not only is he the unquestioned pioneer of modern, so-called “meaning-based” translating;3 he may be more responsible than any other individual for putting Bibles in the hand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that they can read and understand. 1 This article includes material from the author’s doctoral thesis (still in progress), “Allusion as Translation Problem: Portuguese Versions of Second Isaiah as Test Case” (Stellenbosch University, Drs. Christo Van der Merwe and Hendrik Bosman, promoters). 2 Jerome, “Letter to Pammachius,” in Lawrence Venuti,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2nd ed. (NY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4), p. 23. 3 Nigel Statham, "Nida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 Evolution of a Concept, Some Problems, and Some Possible Ways Forward," Bible Translator 56, no. 1 (2005), p. 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