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荨麻疹整理.doc

中医辨证荨麻疹整理.doc
中医辨证荨麻疹整理.doc

中医辨证荨麻疹

治荨麻疹消风脱敏

荨麻疹俗称“风疙瘩。是人们日发生活中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约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作过一次荨麻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多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任何季节均可发病。因荨麻疹的皮疹“形如豆辨,堆累成片" 高出皮肤,遇风易发,故中医称之为"瘖癅" 、‘风疹块、鬼饭疙瘩。

荨麻疹的主要症状为:皮损常突然发生, 先有皮肤瘙痒,随即起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或皮肤色.风团大小不一,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此起彼伏,皮损可随瘙痒而增多,融合成大片。发作时间不定,一日可多次反复发作多持续半小时或数小时后自行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患者自觉剧烈瘙痒及有灼热感。本病部位不定,可泛发全身,也可局限于某一部位,有时粘膜亦可受累。胃肠道受累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症状可有发热。部分患者以钝器在皮肤上划痕后,局部出现与划痕一致的风团。荨麻疹的病程有长有短,急性的可数日或数周后消退,慢性的可反复发作,经年累月不愈。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少痛苦。

中医治疗急性荨麻疹常分为凤热.风寒两型辨证治疗。风热型一般疹块淡红或红有灼热感。汤药可选用经验方

荆芥6g 防风10g 银花10g 连翘10g

薄荷6g 僵蚕10g 苦参10g 丹皮10g

生地15g 黄芩10g 蝉衣10g 生石膏20g

生甘草6g

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

风寒型一般皮疹色白,遇风冷加剧、汤药可选用经验方:

麻黄5g 杏仁10g 防风10g 荆芥10g

浮萍10g 地肤子10g 白藓皮10g 丹皮10g

干姜皮10g 陈皮10g 桂枝6g

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 。

对于慢性荨麻疹要仔细寻找病因,积极祛除病因.并配合服用汤药,可选用经验方:当归10g 川芎10g 熟地10g 白芍10g

何首乌30g 生黄芪30g 白蒺藜15g 白术10g

丹参109 地骨皮10g

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

饮食疗法:如皮疹遇热加重,可用冬瓜皮20g,菊花15g,赤芍12g,每天1剂,水煎后取药汁兑蜂蜜少许代茶饮。连用7一8剂。遇寒加重,可用木瓜60g,生姜9g.米醋100g, 每天1剂,放人砂锅中煎煮,待醋煮干时,取出木瓜、生姜,分早晚2次吃完,连用7—10剂。

中医认为‘防病于未然’”,在荨麻疹未发作时,应注意寻找和祛除病因,积极调整胃肠道功能,清除肠道寄生虫调整内分泌,治疗慢性病灶,避免接触致敏的食物、药物。动物皮毛等。患病期间,要避免强烈搔抓及热水烫洗,不要滥用刺激性外用药。保持饮食清淡,忌食鱼腥海味、辛辣酒酪等食物。适当调摄生活起居,适应气候寒温变化,加强体育锻炼,保持精神安恰。

来自中医中药网

.精品.

荨麻疹的中医诊治(分型、针灸治疗)

荨麻疹针灸治疗技术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局限性风团,骤然发生,迅速消退,瘙痒剧烈,愈后不留任何痕迹,有的病人尚有发热、腹痛等全身症状。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过一次荨麻疹。 本病属于中医学“风瘙瘾疹”、“风疹”的范畴。 病因病机 发病原因不外内外两端,内因禀赋不足,外因风邪为患。由于卫表不固,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客于肌肤,致使营卫不和;或因饮食不节,内有湿热、食滞,外受风邪侵袭,使内不得疏泄,外不能透达,郁于肌肤而发。慢性荨麻疹多由情志不遂,肝郁不舒,郁久化火,耗伤阴血,或因脾气虚弱,湿热虫积,或因冲任失调,经血过多,或因久病耗气伤血等,均可致营血不足、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所致。 辨证分型 风热犯表:风团色红,灼热剧痒,遇热加重,伴发热,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 风寒束表:风团色白,遇风寒加重,得暖则减,伴恶寒;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肠胃实热:风团色红,成块成片,伴脘腹疼痛、恶心呕吐、便秘或泄泻;苔黄腻,脉滑数。 血虚风燥:风疹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剧,心烦少寐,口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基本治疗 [治则] 疏风清热,养血润燥。 [处方] 曲池、合谷、血海、膈俞、三阴交。

[加减] 风热犯表加大椎、风门;风寒束表加风门、肺俞;血虚风燥加风门、脾俞、足三里;肠胃实热加内关、支沟、足三里;喉头肿痒、呼吸困难加天突、天容、列缺、照海;女性经期风疹伴月经不调加关元、肝俞、肾俞。 [操作] 每次选用3~5穴。毫针刺用泻法,风寒束表者可在风门、大椎加用灸法。留针15~30分钟,急性者每日针刺1~2次,慢性者可隔日针刺一次。急性者无疗程可言,慢性者10~15次为一疗程,荨麻疹发作与月经有关者可在每次月经来潮前3~5天开始针刺治疗。 其他疗法 1.皮肤针 [取穴] 风池、曲池、血海、夹脊穴。 [操作] 毫针刺,中强手法叩刺,至皮肤充血或隐隐出血为度。每日或隔日一次。 2.三棱针 [取穴] 曲泽委中大椎风门 [操作] 每次可选用一个四肢穴和一个躯干穴。曲泽或委中穴处用三棱针对准瘀血经脉快速点刺一厘米深左右,使暗红色血液自然流出,待颜色转淡红后再加拔火罐,留罐10~15分钟;大椎或风门穴用三棱针刺0.5~1厘米深,立即加拔火罐,留罐10~15分钟。急性者每日一次,慢性者一周一次。 3.拔罐 [取穴] 神阙 [操作] 用大号玻璃罐拔之,先留罐5分钟,起罐后再拔5分钟,如此反复拔3次;也可以用闪罐法反复拔罐至穴位局部充血。每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 4.耳针

名中医治荨麻疹药方

名中医治荨麻疹药方 10.1荆防方 【来源】赵炳南,《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荆芥穗、防风、僵蚕、紫背浮萍、生甘草各6克,金银花12克,牛蒡子、丹 皮、干地黄、黄芩各9克,薄荷、蝉衣各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方解】方中以荆芥、防风、薄荷、蝉衣为主要药,荆芥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气味 轻扬入气分,驱散风邪;防风其气不轻扬,能散入于骨肉之风,故宜在表之风邪,用防风 必用荆芥;薄荷轻清凉散,善解风热之邪,又能疏表透疹解毒;蝉衣凉散风热,开宣肺窍, 其气清虚,善于透发。此四味合用,清热疏风、表散的作用较强,故为第一线药组;而牛 蒡子、浮萍、僵蚕为第二线药组,作用较强。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浮萍轻浮升散、 善开主窍;僵蚕祛风散结,单用也可治风疮隐疹。协助第一线药组以透达表热之邪。金银

花、黄芩解毒清肺热以泄皮毛之邪;丹皮、干地黄理血和血;生甘草解毒调和诸药。诸药 合用、共奏疏风解表、清热止痒之功。本方适用于急性荨麻疹偏于风热的,病程在1个月 内尤为适宜。 【主治】急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加减】若见恶寒重,发热轻,风团皮损偏白者属于风寒,本方去薄荷,重用荆芥, 加干姜皮也可使用;若服用一二剂后皮损逐渐消退,可以减去第一线药组,以免疏散太过, 大汗伤气。若兼见高热,可增加服药次数,即日服4次即可。若兼见吐泻、腹痛等胃肠道 症状时,可加服周氏回生丹,每次7~10粒,效果较好。 【疗效】屡试屡效,效果颇著。 10.2麻黄方 【来源】赵炳南,《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麻黄、干姜皮、浮萍各3克,杏仁4.5克,白鲜皮、丹参各15克,陈皮、丹皮、 白僵蚕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开腠理,和血止痒。

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

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 皮肤偏方,荨麻疹偏方 中药方剂(一) 【辨证】脾失健运,复感风邪,郁于肌肤。 【治法】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方名】多皮饮。 【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藓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二) 【辨证】气血不足,卫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 【治法】辛开腠理,和血止痒。 【方名】麻黄方。 【组成】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三) 【辨证】脾虚兼风。

【治法】健脾利湿,祛风止痒。 【方名】荨麻疹汤。 【组成】苍术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荆芥15克,丹皮15克,防风9克,白蒺藜12克,僵虫10克,川芎9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龙骨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屈舒信方。 中药方剂(四) 【辨证】阴血不足,风淫湿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气诱发。 【治法】养阴益血,以清理血分为主,佐以疏风利湿。 【方名】加减当归饮。 【组成】当归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乌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龙9克,路路通15克,地肤子12克,乌药6克,荆芥6克,防风6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俞长荣方。 中药方剂(五) 【辨证】沐浴当风,邪客经络,气血阻痹,而致风疹缠绵。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经。 【方名】麻黄连翘小豆汤合胡煎方。 【组成】麻黄3克,连翘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乌9克,苦参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

最新中医辨证荨麻疹

中医辨证荨麻疹 治荨麻疹消风脱敏 荨麻疹俗称“风疙瘩。是人们日发生活中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约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作过一次荨麻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多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任何季节均可发病。因荨麻疹的皮疹“形如豆辨,堆累成片" 高出皮肤,遇风易发,故中医称之为"瘖癅" 、‘风疹块、鬼饭疙瘩。 荨麻疹的主要症状为:皮损常突然发生, 先有皮肤瘙痒,随即起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或皮肤色.风团大小不一,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此起彼伏,皮损可随瘙痒而增多,融合成大片。发作时间不定,一日可多次反复发作多持续半小时或数小时后自行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患者自觉剧烈瘙痒及有灼热感。本病部位不定,可泛发全身,也可局限于某一部位,有时粘膜亦可受累。胃肠道受累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症状可有发热。部分患者以钝器在皮肤上划痕后,局部出现与划痕一致的风团。荨麻疹的病程有长有短,急性的可数日或数周后消退,慢性的可反复发作,经年累月不愈。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少痛苦。 中医治疗急性荨麻疹常分为凤热.风寒两型辨证治疗。风热型一般疹块淡红或红有灼热感。汤药可选用经验方 荆芥6g 防风10g 银花10g 连翘10g 薄荷6g 僵蚕10g 苦参10g 丹皮10g 生地15g 黄芩10g 蝉衣10g 生石膏20g 生甘草6g 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 风寒型一般皮疹色白,遇风冷加剧、汤药可选用经验方: 麻黄5g 杏仁10g 防风10g 荆芥10g 浮萍10g javascript:jk36(22537)地肤子10g 白藓皮10g 丹皮10g 干姜皮10g 陈皮10g 桂枝6g 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 。 对于慢性荨麻疹要仔细寻找病因,积极祛除病因.并配合服用汤药,可选用经验方:当归10g 川芎10g 熟地10g 白芍10g 何首乌30g 生黄芪30g 白蒺藜15g 白术10g

老中医教你九种荨麻疹的根治方法

老中医教你九种荨麻疹的根治方法!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初起皮肤瘙痒,抓后皮肤迅即发生大小不等之风团,剧烈瘙痒,此起彼伏,骤起骤消,甚至累及粘膜,出现腹痛、腹泻、喉头水肿之症状。临床上常用的偏方主要如下。 [方一] 荆芥穗10克,防风9克,金银花12克,牛蒂子10克,丹皮9克,浮萍6克,生地9克,薄荷6克,黄芩10克,蝉衣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日1剂,早晚服。辛凉解毒,疏风止痒。 [方二] 生地10克,当归12克,赤白芍各10克,首乌10克,黄芪12克,防风、芥穗、刺蒺藜、川芎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养血益

气,疏风止痒。 [方三] 香樟木、晚蚕砂、徐长卿、核桃叶、败酱草各30一创克,紫苏120克。将药任选一种煎水,乘热先熏后洗,每日1叫次。 [方四] 黄芪10克,白术、防风、桂枝各9克,白芍10克,生姜6克,大枣9克,浮萍6克,白藓皮10克,荆芥穗9克,陈皮12克,甘草9克。水煎服,日1剂,早晚服。调和营卫,益气固表。 [方五] 金银花12克,地肤子、芥穗各9克,大黄10克,厚朴、云苓各9克,白芍10克。甘草9克。水煎服,日贝剂,分2次服,清热散风。

[方六] 熟地9克,当归、白芍各20克,首乌、黄芪各30克,防风、川芎各12克,甘草30克,蝉蜕10克,荆芥、白蒺藜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每晚或早晚分2次服。 [方七] 玉米须15克,已发酵好的酒酿l00克。将玉米须放人铝锅中,加水适量,煮二十分钟后捞去玉米须,再加酒酿,煮沸食用。

[方八] 三七1—1.5克,去骨鸡肉100克。三七切成薄片,用鸡油或猪油炸黄,加入鸡肉拌匀,放人碗中,再加水适量,用文火蒸炖1小时,加入少量食盐调味,药肉汤1次服完,每天或隔1-2天服1料,连服2-3剂。 [方九] 醋100毫升,木瓜60克,生姜9克。3味共人砂锅煎煮,醋干时,取出木瓜、生姜,早、晚2次食完,每日1剂,痊愈为止。本方出自《醋蛋治百病》,属风寒外袭者。 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护理工作,可预防荨麻疹的出现 1、避免抓挠。一般人对于皮肤痒的直觉反应都是赶紧用手去抓,可是你可能不知道,这个动作不但不能止痒,还可能越抓越痒,主要是因为局部抓痒时,反而让局部的温度提高,使血液释放出更多的组织胺(过敏原),反而会更恶化。

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

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 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 中药方剂(一) 【辨证】脾失健运,复感风邪,郁于肌肤。 【治法】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方名】多皮饮。 【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藓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二) 【辨证】气血不足,卫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 【治法】辛开腠理,和血止痒。 【方名】麻黄方。 【组成】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三) 【辨证】脾虚兼风。 【治法】健脾利湿,祛风止痒。 【方名】荨麻疹汤。 【组成】苍术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荆芥15克,丹皮15克,防风9克,白蒺藜12克,僵虫10克,川芎9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龙骨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屈舒信方。 中药方剂(四) 【辨证】阴血不足,风淫湿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气诱发。 【治法】养阴益血,以清理血分为主,佐以疏风利湿。 【方名】加减当归饮。 【组成】当归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乌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龙9克,路路通15

克,地肤子12克,乌药6克,荆芥6克,防风6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俞长荣方。 中药方剂(五) 【辨证】沐浴当风,邪客经络,气血阻痹,而致风疹缠绵。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经。 【方名】麻黄连翘小豆汤合胡煎方。 【组成】麻黄3克,连翘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乌9克,苦参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处】何任方<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其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伴有瘙痒,且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疤痕。历代医家有“瘾疹”、“风瘙隐疹“、“风瘩癌”等名,俗称“风疹块”。 1 病因病机: 张挹芳认为本病的发生,由内外病因相应而致。外由风寒湿热,内因“夙根”或肺脾肾虚,其中尤以肺脾失调为主。王卫等认为人之皮毛乃营卫荣养、护卫之处。若因阳气虚弱,卫外不固,营卫不和,而致气血不运,肌无所养,则易发病。 2辨证论治: 张志礼认为,本病初发多属实证,久病则多为虚证,而风邪是本病的主要外因。因此,治疗勿忘祛风。 他将本病分为以下四型: (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辨证为风热袭表,肺卫失宣,治以辛凉透表,宣肺清热,方以“荆防方”加减。 (2)风寒型,多见于寒冷性荨麻疹。辨证为风寒束表,肺卫失宣,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以“麻黄方”加减。 (3)阴血不足,血虚受风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辨证为阴血不足,风邪束表,治以滋阴养血,疏散风邪,方以当归饮子加减; (4)脾肺两虚,风寒束表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辨证为脾肺两虚,卫气不固,治以健脾益肺,益气固表,方以玉屏风散合多皮饮加减。 骆文郁等认为,荨麻疹的病机为营卫失和,治法宜调和营卫,应以桂枝汤作为基本处方治疗,并适当配伍疏风药,除湿药,仿桂枝汤的变化以适应荨麻疹的复杂变化。

名中医治荨麻疹九个秘方

名中医治荨麻疹九个秘方 治荨麻疹秘方(9首) 10.1荆防方 【来源】赵炳南,《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荆芥穗、防风、僵蚕、紫背浮萍、生甘草各6克,金银花12克,牛蒡子、丹 皮、干地黄、黄芩各9克,薄荷、蝉衣各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方解】方中以荆芥、防风、薄荷、蝉衣为主要药,荆芥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气味 轻扬入气分,驱散风邪;防风其气不轻扬,能散入于骨肉之风,故宜在表之风邪,用防风 必用荆芥;薄荷轻清凉散,善解风热之邪,又能疏表透疹解毒;蝉衣凉散风热,开宣肺窍, 其气清虚,善于透发。此四味合用,清热疏风、表散的作用较强,故为第一线药组;而牛 蒡子、浮萍、僵蚕为第二线药组,作用较强。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浮萍轻浮升散、 善开主窍;僵蚕祛风散结,单用也可治风疮隐疹。协助第一线药组以透达表热之邪。金银

花、黄芩解毒清肺热以泄皮毛之邪;丹皮、干地黄理血和血;生甘草解毒调和诸药。诸药 合用、共奏疏风解表、清热止痒之功。本方适用于急性荨麻疹偏于风热的,病程在1个月 内尤为适宜。 【主治】急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加减】若见恶寒重,发热轻,风团皮损偏白者属于风寒,本方去薄荷,重用荆芥, 加干姜皮也可使用;若服用一二剂后皮损逐渐消退,可以减去第一线药组,以免疏散太过, 大汗伤气。若兼见高热,可增加服药次数,即日服4次即可。若兼见吐泻、腹痛等胃肠道 症状时,可加服周氏回生丹,每次7~10粒,效果较好。 【疗效】屡试屡效,效果颇著。 10.2麻黄方 【来源】赵炳南,《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麻黄、干姜皮、浮萍各3克,杏仁4.5克,白鲜皮、丹参各15克,陈皮、丹皮、 白僵蚕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开腠理,和血止痒。 【方解】因血虚而外受寒湿之邪传经入里而致的?癗。方中以麻黄、杏仁、干姜

中医经典代表方剂对各型荨麻疹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经典代表方剂对各型荨麻疹进行辨证论治 【摘要】目的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论文阐述其诊断要点及中医学的病因、病机,探讨中医经典代表方剂对各型荨麻疹进行辨证论治,以提高该疾病的治愈率。 【关键词】荨麻疹中医经典方剂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75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6-0064-02 【Abstract】in urticaria is a common disease,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ssentials of diagnosis and TCM etiology,pathogenesis,TCM classic recipe for each type of urticaria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to improve the cure rate. 【Key words】description in urticaria,Chinese classical prescriptions,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荨麻疹是日常生活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约占皮肤科门诊疾病中的三分之一。常因各种因素所诱发,发病急骤,传变迅速,且能累及内脏病变,极个别可能导致危急生命重症。急性荨麻疹发病急,症状控制也快,极易痊愈。而不明原因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常因病程长、症状反复且不易控制,而困扰许多病人不得安宁、寝食难安,也使许多门诊医生束手无策而大量滥用激素、抗生素、抗过敏等药物,使患者疾患愈演愈烈,时常使病人处于疾病困扰之中,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 近年来,中医中药治疗皮肤病,已得到广大医患人员的认可,在国际上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将简要介绍荨麻疹的临床表现,辩证施治原则、经典代表方剂及临床运用体会。 1 荨麻疹疾病的诊断要点 祖国医学对荨麻疹早有记载,见于《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医宗金鉴》等著作。一般称为“瘾疹”“蓓蕾”。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中医学因其时隐时现,称为瘾症。因其遇风易发,民间又称为风疹块,还有称荨麻疹为风疹,风丹,赤白游风的。其特点为:突然发作,皮损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水肿性风团,境界清楚。猩红或苍白颜色。皮损时起时消,剧烈瘙痒,发无定处,消后不遗痕迹。部分病例可有腹痛、腹泻,或又发热、关节疼痛等症。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甚至引起窒息。皮损经过3个月以上不愈,或仅复发作者为慢性荨麻疹[1]。部分患者皮肤划痕征阳性,血中嗜酸粒细胞增高。 2 荨麻疹疾病中医学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基本病理反应为病机。病机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以及“内生五邪”等[2],本病多因平素体弱,气血不足,以至血虚风动,或气虚卫外不固,风邪夹热或夹寒,乘虚侵入所致。也有先天禀赋原因,或食入鱼、虾、蟹、蛋等易动风燥火的食物或药物,以及某些有肠道寄生虫的患者皆可导致肠胃和,蕴湿生热,郁于肌肤而发本病。 本来来源:嘉和止鼾器https://www.360docs.net/doc/b710780055.html, 转载请注明版权,谢谢合作.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 *导读: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春 季多发,以突然发作、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痒而不痛、时隐时现、消退后不留痕迹为特征。本病易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每于风吹而发,表现为皮肤瘙痒,疹块时隐时现,色淡红或淡白等。多由卫外失固、风邪束表、营卫失和所致。治宜疏风解肌、调和营卫。取防风、知母、苦参各12克,当归、生地、蝉蜕各9 克,甘草、丹皮各6克。水煎服;一日2次。有恶寒症状的,去生地、知母、丹皮,加桂枝9 克;伴发热、心烦口渴、皮肤有灼热感的,加紫草、苦参各、9 克;疹伴水疱、晚上痒甚、头痛、纳呆的,加白术、地肤子、车前子各9克。本证型中老年人或体虚者易患,表现为皮肤干燥,疹 块反复发作,缠绵数月或数年,伴头晕乏力,心悸气短,面色少华等。多因病久阴伤、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皮肤失濡养所致。治宜养血祛风滋阴润燥。取熟地、山萸肉、山药各12克, 泽泻、茯苓、丹皮、白芍、当归、桃仁各9克,水煎服,一日2次。伴腰膝疲软、五心烦热的,加沙参、麦冬、旱莲草各9克。本证多见妇女,尤其更年期前后,表现为皮肤瘙痒、干燥,每因情志抑郁而发,可伴有胸胁胀闷,或于月经前数天出现风团,月经干净而消失等。多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肝肾不足、肌肤失

养、生风生燥、郁于肌肤而成。冶宜疏肝理气、疏风清热。取柴胡、白芍、当归各12克,白术,茯苓、丹皮、山栀子各9 克,薄荷、防风、蝉蜕各6克,水煎服,一日2次。伴口干口苦的,加龙胆草、黄芩各9克;伴腹痛、纳呆、便结的,加大黄 6克;伴胸闷气短、口舌生疮的,加生地、黄芩各9克。 此外;在内服的基础上,还可取白矾、蚕砂、芒硝、荆芥、苦参各20克水煎外洗,随痒随洗,可以快速止痒。平时要多吃含有丰富维生素的新鲜蔬果,如葡萄、番茄、黄瓜、胡萝卜、香蕉、苹果、橘子、萝卜等。

中医是如何治各型慢性荨麻疹规范

中医是如何治各型慢性荨麻疹? 核心提示:慢性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以突然发作、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痒而不痛、时隐时现、消退后不留痕迹为特征。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天节,病史长短不一易反复发生,一般病程在3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有很多治疗方法,现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医在这方面的治疗 慢性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以突然发作、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痒而不痛、时隐时现、消退后不留痕迹为特征。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天节,病史长短不一易反复发生,一般病程在3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现代医学以为,与机体对某些物质过敏、产生变态反应有关。中医则以为是因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产生。因为人体正气相对虚弱,且患者体质各异,或内有食滞、邪热,复感风寒、风热之邪;或平素体弱,阴血不足,皮疹反复发生,经久不愈,气血被耗;或患有慢性疾病(如肠寄生虫、肝炎、肾炎、月经不调等)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邪正交争而发病。临床上多发于女性,尤以中青年为多见。 慢性荨麻疹西医除给以抗过敏、封闭、自血疗法外,尚无确切疗效。中医在治疗本病时,各家辨治不一,在临床上多应用治疗皮肤病扶正祛邪的基本治法。 中医对慢性荨麻疹治疗如下: 1、凡本病患者证见脘腹胀满或恶心呕吐,或泄泻,或便秘者,均可从脾胃辨证。其湿热者用霍香正气散去燥热之品。加入茵陈、苦参、白鲜皮等;其虚寒者宜用建中,理中之辈;中虚渲滞,阳气不伸者宜用升阳益胃肠;寒热错杂者宜辛开苦降用半夏泻心汤;大便秘结者宜表里双解用防风通圣丸。 2、凡本病患者证见咽喉干疼,或咳嗽,或有过敏性鼻炎史,易感冒等,均可从肺系辨证。其气虚表不固者宜用玉屏风散;肺热者,可选用麻杏石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3、凡本病患者性情急躁、烦躁易怒或情志抑郁者,或女性伴有月经不调、痛经者,均可从肝经辨证。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治法,其血热者宜用犀角地黄汤加荆芥、防风、白蒺藜等,或用羚角钩藤汤加减;肝郁者宜用逍遥散;血虚者宜用当归饮子,血瘀者宜用通经逐瘀汤。 4、凡本病患者伴有心悸、怔忡或失眠多梦者,均可从心系辨症。其心阴虚者宜用天王补心丹,心阳虚者宜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治疗 《皮肤科世界报告》2009年第1期发表者:赵东奇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反复发作、顽固难治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西药抗组胺、激素等药物多可暂时控制症状,但停药则易于复发,常可多年甚至数十年不愈。我们近几年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对该病进行了较细致的临床研究,取得了良好的远期疗效,已有近50例患者完全停药而不再发作。现将中医辨证治疗的体会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1、中医辨证,凸显治疗优势 近年不少证据表明,慢性荨麻疹是主要由自身免疫因素参与导致的皮肤病,与急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不同,患者血清中存在抗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抗体、组胺释放活性(HRA)或抗IgE自身抗体,其激活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的途径也明显多于过去所认识到的途径,而且还有很多未知因素参与[2]。慢性荨麻疹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密切关系也提示自身免疫机制参与了部分慢性荨麻疹发病。[3]本病目前还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而且抗组胺药对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无效。 慢性荨麻疹属中医“瘾疹”范畴,客观而言,本病系内、外因共同作用而发,内因比外因更为重要。对此,《内经》早有明确论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而对于调整机体内部许多方面(主要是免疫等)的失调或紊乱,由于西药的作用单一,顾此失彼,难以达到综合调节的作用,因而疗效欠佳。而中医在这方面则优势十分明显,通过辨证论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乱则和之,利用天然中草药多靶点、多层面的作用,达到调整阴阳、气血,祛除致病因素(六淫)的目的,使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则外因不能通过内因起作用,疾病也就长期缓解或痊愈。 2、证候归纳,源于临床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分型高等中医院校新世纪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瘾疹》分为四型,即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胃肠湿热证、血虚风燥证,尚不能概括慢性荨麻疹复杂的证型,不利于临床应用。对于慢性荨麻疹的辨证,我们则不受教科书的约束,完全按照中医的辨证方法进行辨证,然后进行归纳,共形成3种主证,6种兼证,可操作性强,按照这些证型遣方用药,取得了良好疗效。 2.1 风湿热蕴肤证 主证:好发于青壮年人,风团反复出现,瘙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基本方药:浮萍、蝉蜕、防风、黄芩、栀子、益母草、厚朴、白藓皮、地肤子、通草等。 兼肺卫不固证:中年以上多发,伴有乏力,易感冒,形体瘦弱或虚胖,动则心悸,脉虚或弱。宜基本方加生黄芪。

(有答案)慢性荨麻疹的中医治疗方案与进展-087-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慢性荨麻疹的中医治 疗方案与进展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及临证体会 1、慢性荨麻疹肝经郁热证的治法是() A、调和营卫 B、散风清热除湿 C、养血祛风 D、疏肝清热[正确答案] E、解表散邪 2、慢性荨麻疹营卫不和证的治法是() A、调和营卫[正确答案] B、散风清热除湿 C、疏肝平肝,祛风止痒 D、疏肝清热 E、养血祛风 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证 A、肝经郁热证 B、血虚风恋证 C、营卫不和证 D、肝旺风动证[正确答案] E、风湿热证 4、根据《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风团反复发生,至少每周发作2次,持续≥()周者,即可称为慢性荨麻疹 A、6[正确答案] B、4 C、5 D、3

E、2 5、慢性荨麻疹肝旺风动证大便干结者,加() A、制附子 B、炒山药 C、生地 D、生大黄[正确答案] E、生牡蛎 6、慢性荨麻疹外风侵入常见()表现 A、恶寒、发热[正确答案] B、肢体震颤 C、偏瘫不遂 D、头目摇动 E、肢体瞤动 7、中医认为,内风的产生多与()有关 A、肝[正确答案] B、脾 C、肾 D、心 E、胆 8、慢性荨麻疹风湿热证的治法是() A、调和营卫 B、散风清热除湿[正确答案] C、养血祛风 D、解表散邪 E、疏肝清热 9、慢性荨麻疹风湿热证易感冒,畏寒肢冷者,加() A、蝉蜕、浮萍 B、当归 C、生牡蛎 D、生黄芪、桂枝、制附子[正确答案]

E、黄芩 10、慢性荨麻疹肝旺风动证的治法是() A、调和营卫 B、散风清热除湿 C、疏肝平肝,祛风止痒[正确答案] D、疏肝清热 E、解表散邪 11、慢性荨麻疹营卫不和证的治疗方剂是() A、荆防四物汤 B、桂枝汤[正确答案] C、散风除湿汤 D、丹栀逍遥散 E、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12、慢性荨麻疹血虚风恋证的治法是() A、调和营卫 B、散风清热除湿 C、养血祛风[正确答案] D、解表散邪 E、疏肝清热 (二)慢性荨麻疹中医治疗技巧 1、荨麻疹疹及全身,日久难愈者选()治疗 A、半夏厚朴汤 B、过敏煎 C、玉屏风桂枝龙骨牡蛎汤 D、消风散[正确答案] E、茯苓杏仁甘草汤 2、以下哪项不是慢性荨麻疹卫表不固型的临床表现() A、裸出部位易发风团

荨麻疹中药方

荨麻疹中药方 醋加白酒可以治疗风疹:一旦得了荨麻疹,会奇痒难忍,且越抓越痒用两份食醋加一份白酒混合成药液,用此药涂搽患处,几分钟后即可见效。 荨麻疹偏方-蝉萍汤: 蝉衣15g 浮萍15g 连翘12g 赤小豆12g 桑白皮12g 白鲜皮12g 蛇床子12g 地肤子12g 麻黄6g 慢性荨麻疹偏方-舒肤止痒外熏方: 苦参白鲜皮当归丹皮地肤子蝉衣防风蛇床子乌梢蛇土茯苓紫草丹参红花各30g 制剂用法将上药人中草药熏洗治疗机的煮药锅内,加适量冷水,接通电源煮沸。将汽箱内温度调至41℃左右时,让病人脱光衣服,坐于汽箱内,头伸于汽箱外熏蒸。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汽箱内温度控制在38—41C之间。熏蒸后注意保暖,避免受风寒。8天为1疗程。 荨麻疹偏方-通泄疏风汤: 生大黄l0g 荆芥l0g 生栀子l0g 丹皮l0g 生甘草15--30g 白蒺藜l0--20g 苡米20g 赤芍10--15g 夜交藤20--30g 顽固性荨麻疹偏方-黄地五虫汤: 黄芪l0g 地龙l0g 僵蚕l0g 土鳖虫l0g 蕲蛇15g 全蝎3g 地肤子30g水煎服,每日1剂,1月为1疗程。服药期间忌荤腥(鱼虾及海产品)。 荨麻疹偏方-养血祛风止痒汤: 生地20g 当归20g 徐长卿20g 白鲜皮15g 赤芍12g 丹皮12g 荆芥10g 防风10g 蝉衣10g 苦参10g 僵蚕10g 甘草3g 制剂用法冷水浸泡1小时后,煎服,每日1剂。服药期间忌荤腥、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适应病证荨麻疹,血虚风燥之证。 荨麻疹偏方-消疹散:药物组成蝉蜕防风细辛等量,冰片适量。 制剂用法将前三味研细末,人冰片,混匀。用时取药粉0.2—0.4g置于麝香虎骨膏中,外贴于曲池、大椎、梁丘、悬钟等穴,每日1次。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适应病证荨麻疹,风湿热邪客于肌表之证。 寒冷性荨麻疹偏方-变通阳和汤:药物组成麻黄5g 炮姜5g 白芥子l0g 红花l0g 熟地12g 桂枝12g 鹿角霜15g 荆芥15g 防风15g 黄芪18g 炙甘草6g 制剂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病证寒冷性荨麻疹,卫阳虚兼感外邪者。 慢性荨麻疹偏方-戟芪饮:药物组成生黄芪30g 巴戟天15g 橘核15g 川断12g 白术12g 桂圆肉10g 制剂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皮肤科 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1)发病突然,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斑块,境界清楚。 (2)皮疹时起时落,剧烈瘙痒,发无定处,消退后不留痕迹。 (3)病情反复发作,常迁延不愈。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和《中国临床皮肤病学》(赵辨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1)皮疹为大小不等的风团,色鲜红,也可为苍白色,孤立散在或融合成片,数小时内风团减轻,变为红斑而渐消失。但不断有新的风团出现。 (2)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病程在6周以上。 (二)证候诊断 1.风热犯表证:好发于青壮年,风团色鲜红,遇热皮损发作或加重,灼热剧痒,或伴发热,恶寒,口干苦,咽痛。舌边尖红,苔薄黄或白干,脉浮数。 2.风寒束表证:风团色白或淡红,遇风寒发作或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舌质淡,苔白,脉浮紧。 3.胃肠湿热证:风团色红,发作时伴有腹痛,纳呆,大便秘结或便溏,甚至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血虚风盛证:风疹块风团反复发作,色淡,瘙痒,延续数月或数年,劳累后发作或加剧。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风热犯表证 治法:疏风清热。 推荐方药:消风散合荆防方加减。荆芥、防风、蝉蜕、浮萍、金银花、知母、当归、生地、甘草等。

中成药:消风止痒颗粒等。 2.风寒束表证 治法:祛风散寒。 推荐方药:麻黄汤合玉屏风散加减。麻黄、桂枝、荆芥、黄芪、白术、防风、甘草、蝉蜕、大枣、乌梅等。 中成药:玉屏风颗粒、桂枝颗粒等。 3.胃肠湿热证 治法:清利湿热。 推荐方药:平胃散合防风通圣散加减。防风、栀子、荆芥、陈皮、苍术、白术、厚朴、赤芍、生石膏(先煎)、黄芩等。 中成药:防风通圣丸等。 4.血虚风盛证 治法:养血息风。 推荐方药:当归饮子加减。当归、川芎、生地、白芍、桃仁、红花、防风、荆芥、炙甘草、白蒺藜等。 中成药:润燥止痒胶囊等。 (二)外治法 中药洗剂:风团色红,瘙痒,可用中药(羌活、荆芥、防风、浮萍、苦参等)煎煮外洗。 (三)针灸疗法 体针:取大椎、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脾俞、肺俞等穴位,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或穴位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以曲池为主穴,配合风池、合谷、血海诸穴;胃肠积热者加泻中脘、足三里;伴发热烦躁者加大椎、委中穴点刺放血;伴腹痛者配天枢穴。 拔罐:根据不同证型采用大椎、风门、肺俞、膈俞、脾俞、胃俞、曲池、神阙、血海、足三里等穴位拔罐,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神阙穴用闪罐法。 (四)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指导患者生活规律,起居有常,戒烟戒酒,避免外伤和滥用药物,以防本病复发。 2.饮食调理:合理调配饮食,少食油腻食物,忌食酒类、辛辣刺激、腥发动风之品。 3.情志调摄:多与患者沟通,可采用倾听、安慰病人的方法,避免郁怒、急躁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荨麻疹中药方剂

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 中药方剂(一) 【辨证】脾失健运,复感风邪,郁于肌肤。 【治法】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方名】多皮饮。 【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藓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二) 【辨证】气血不足,卫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 【治法】辛开腠理,和血止痒。 【方名】麻黄方。 【组成】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三) 【辨证】脾虚兼风。 【治法】健脾利湿,祛风止痒。 【方名】荨麻疹汤。 【组成】苍术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荆芥15克,丹皮15克,防风9克,白蒺藜12克,僵虫10克,川芎9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龙骨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屈舒信方。 中药方剂(四) 【辨证】阴血不足,风淫湿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气诱发。 【治法】养阴益血,以清理血分为主,佐以疏风利湿。 【方名】加减当归饮。 【组成】当归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乌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龙9克,路路通15克,地肤子12克,乌药6克,荆芥6克,防风6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俞长荣方。 中药方剂(五) 【辨证】沐浴当风,邪客经络,气血阻痹,而致风疹缠绵。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经。 【方名】麻黄连翘小豆汤合胡煎方。 【组成】麻黄3克,连翘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乌9克,苦参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处】何任方<荨麻疹> 1 病因病机: 张挹芳认为本病的发生,由内外病因相应而致。外由风寒湿热,内因“夙根”或肺脾肾虚,其中尤以肺脾失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七种偏方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七种偏方 治疗荨麻疹偏方一 材料:金银花12g;地肤子、芥穗各9g;大黄10g;厚朴、云苓各9g;白芍10g;甘草9g。 方法:水煎服,日一剂,分2次。 疗效:本方清热散风,适用于寻常荨麻疹。 治疗荨麻疹偏方二 药材:生地10g,当归12g,10g赤白芍,10g首乌,黄芪12g,防风9g,芥穗9g,刺蒺藜9g,川芎9g,甘草6g。方法:水煎服,日一剂,分2次。 疗效:本方养血益气,疏风止痒,适用于血虚受风所致的荨麻疹。 治疗荨麻疹偏方三 材料:荆芥穗10g;防风9g;金银花12g;牛蒂子10g;丹皮9g;浮萍6g;生地9g;薄荷6g;黄芩10g;蝉衣12g;生甘草6g。 方法: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服。 疗效:本方辛凉解毒,疏风止痒,适用于荨麻疹。 治疗荨麻疹偏方四 材料:玉米须15g;已发酵好的酒酿l00g。 用法:把玉米须放人铝锅中,然后加适量水,煮20分钟之后去除玉米须,再加入酒酿,沸腾之后食用。 疗效:本方适用于荨麻疹。 治疗荨麻疹偏方五 材料:香樟木30g;晚蚕砂30g;徐长卿30g;败酱草30g;核桃叶30g;紫苏120g。 方法:其中的药物任何一种煎水,先熏后洗,每日一次。 疗效:本方适于荨麻疹。 治疗荨麻疹偏方六 药材:熟地9g,当归、白芍各20g,首乌、黄芪各30g,防风、川芎各12g,甘草30g,蝉蜕10g,荆芥、白蒺藜各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晚或早晚分2次服。 疗效:适用于顽固性荨麻疹。 治疗荨麻疹偏方七 药材:黄芪10g,白术、防风、桂枝各9g,白芍10g,生姜6g,大枣9g,浮萍6g,白藓皮10g,荆芥穗9g,陈皮12g,甘草9g。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服。 疗效:本方调和营卫,益气固表,对荨麻疹有效。 七种治疗荨麻疹的老中医偏方,如果你已经被荨麻疹困扰多年,吃西药也一直治疗不好,可以尝试一下上面的偏方,可能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吃之前药询问医生哦!!)

中医治疗荨麻疹

中医治疗荨麻疹 很多荨麻疹患者希望通过中药治疗或改善病情。在介绍中药治疗荨麻疹的方法前我们先来了解这种疾病。荨麻疹是较普通皮肤血管反应性过敏性皮肤疾病,又称“瘾疹”。本病的特征是皮肤出现瘙痒性风团,突然发生,迅速消退。如果风团发生在消化道黏膜,则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发生在咽喉部者,可引起喉头水肿,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本病急性者,可在数小时或数日内痊愈;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或病因持续存在则可以转变为慢性,迁延数月、数年,经久不愈。经证实中药医治荨麻疹效果确切。现在,我们来说一说具体的中医治疗荨麻疹的方法: 1、防风、荆芥、蝉蜕各10克,地肤子、赤芍、生地、黄芩、苦参、白茅根、牛蒡子各15克,生石膏(先煎)20克,生甘草6克。常规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适用于风团红色,遇热加剧,遇冷减轻者。 2、麻黄、陈皮各6克,桂枝、蚕砂各10克,白芍、泽兰、白鲜皮、地肤子各15克,黄芪20克。常规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适用于风团白色,遇冷或吹风加剧,得暖可缓解者。 3、薄荷(后下)、生大黄(后下)各6克,防风、荆芥、蝉蜕各10克,黄芩、厚朴、枳壳、当归、茵陈、九香虫各15克,生石膏(先煎)20克,生甘草6克。常规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适用于出风团伴有腹痛、腹泻者。... 荨麻疹是什么病 荨麻疹系多种不同原因所致的一种常见皮肤、粘膜血管反应性疾病。临床上以皮肤、粘膜的局限性、暂时性、瘙痒性潮红斑和风团为特征。其发病机理可以是免疫性的(最常见的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的。荨麻疹常见的病因有:食物及添加剂、药物、感染、动物、植物及吸入物、物理因素、内脏疾病、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其按病因分类有许多特殊类型。它的主要症状是:皮疹为风团、潮红斑,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常突然发生,成批出现,数小时后又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可反复发作;自觉瘙痒,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和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少数有发热、关节肿胀、低血压、休克、喉头水肿窒息症状等。 病程长短不一,急性荨麻疹病程在1个月以内,超过1个月为慢性;皮肤划痕试验部分病例呈阳性反应等等。同时,荨麻疹需和丘疹性荨麻疹及多形红斑相鉴别,伴有腹痛腹泻者,应注意与急腹症及胃肠炎等鉴别。伴有高热和中毒症状者,应考虑为严重感染的症状之一。

中医治疗荨麻疹

中医治疗荨麻疹 一眨眼,又到了大寒时节,很多地方都已沉浸在冰天雪地中,“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的凄凉之美,让人们的内心格外地沉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绝唱,让人们的内心翻腾挣扎。但这般景象下,却有不少荨麻疹患者无缘观赏,荨麻疹着实扫兴,该何如将其驱逐出身体?中医妙法还你太平! ★本病与中医学文献中的瘾疹相类似。《医宗金鉴》记载:“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本病属中医风类皮肤病的范畴。需与丘疹性荨麻疹、多形性红斑相鉴别。 一、辨证施治 (一)急性荨麻疹 1.风热犯表证 【主症】发病急骤,风团鲜红,灼热剧痒,伴发热,恶寒,咽喉肿痛或呕吐,重则面唇俱肿或脘腹疼痛,遇热则皮疹加重,得冷则隐。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辨证】风热束表,肺卫失宣。 【治法】辛凉透表,宣肺清热。 【方药】荆防方:荆芥穗、牛蒡子、丹皮、干生地、黄芩、薄荷、金

银花、蝉衣、生甘草、防风、浮萍。 【方解】芥穗、防风、薄荷、浮萍疏风宣肺;金银花、牛蒡子、甘草清热解毒利咽;丹皮、干生地凉血清热;黄芩泻肺火;蝉衣散风清热止痒。如胃热炽盛,口渴,口臭,便秘或大便热臭,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者加生石膏、栀子、芒硝、大黄,以清热通下,以泄实火。 2.风寒证 【主症】皮疹色呈粉白,遇风冷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舌体淡胖,苔白,脉浮紧。 【辨证】风寒束表,肺卫失宣。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加减:麻黄、杏仁、干姜皮、浮萍、白僵蚕、丹皮、陈皮、丹参、白鲜皮。 【方解】麻黄、杏仁、干姜皮辛温宣肺以开腠理;佐以浮萍、白鲜皮扬散寒湿;丹参、丹皮、白僵蚕养血润肤,和血止痒;陈皮、干姜皮理气开胃,醒脾化湿。遇风加重者或风团反复发作、自汗者加黄芪、防风、白术。 3.内热受风证 【主症】发病急,全身起风团,痒,伴高热多汗,口干,胸闷气短,大便干或便痢。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素有内热,复感风邪,不得疏泄透达,郁于腠理之间而成。

荨麻疹中医单子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皮肤病,是由于皮肤粘膜的小血管扩张、血浆渗出形成的局部水肿、瘙痒,俗称风疹。中医属隐疹范畴,西医首选抗组胺药,祖国医学治疗本病通常分为风寒型、风热型、胃肠湿热型和气血亏虚型,运用中药辨证施治具有一定疗效。 1 风寒型 因寒凝气滞、血运不畅、不养肌肤,故疹块色白,遇寒则剧,湿热则轻,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治宜祛风散寒,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合荆防败毒散加减: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荆芥10g,防风10g,羌活9g,柴胡9g,川芎

6g,当归12g,黄芪12g,甘草6g。 2 风热型 热袭肌腠搏于血分,故疹块色红,烦热剧痒,舌红苔黄,脉象浮数。治宜清热解毒,散风止痒,方用消风散加减:蒺藜10g,荆芥2g,防风12g,当归15g,赤芍12g,生地15g,苦参10g,双花12g,连翘10g,浮萍10g,蝉衣10g,生石膏10g,甘草6g,玄参10g。 3 胃肠湿热型 因通降失调,故脘腹胀痛,恶心呕吐,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和胃疏

风。方用防风通圣丸加减:荆芥12g,防风12g,双花12g,连翘10g,栀子10g,大黄9g,黄芩9g,半夏10g,薄荷12g,当归15g,白芍15g,川芎6g,生石膏10g,白术15g,川朴10g,茯苓12g,甘草6g。 4 气血亏虚 证见风团色淡,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体倦乏力,面色无华,心悸失眠,舌苔薄白,脉沉细弱。治宜益气养血,固表祛风。方用玉屏风散合八珍汤加减:黄芪20g,防风12g,白术12g,党参15g,茯苓12g,当归15g,白芍15g,川芎6g,熟地15g,荆芥12g,蒺藜10g,白鲜皮10g,甘草6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