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真题教育公平真题

申论热点真题教育公平真题
申论热点真题教育公平真题

【第1题】根据给定资料1-5,归纳我国现有条件下“就近入学”政策执行难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25分)要求:内容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准确,不超过200字。(本题分值:25分)

“就近入学”政策执行难的主要原因如下:1.高考模式和应试教育制度没有发生改变。2.相关配套政策缺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不高。3.部分学校服务片区划分不合理,舍近求远。

执行过程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如下:1.引发“学区房”现象。2.造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可能变相拉低公共服务质量,为收费服务腾出空间。3.为弥补学校差异的影响,学生参加课外辅导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经济支出。

一、【中政申论原创】

造成就近入学政策执行难的原因:一是部分地区由于教师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教育行政主管权限不够,无法调配校长、教师交流;二是相关激励政策不到位,很难吸引、鼓励校长和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或任教。

造成的负面效应有:一是引起学区房房价上涨,产生“抢购学区房”现象;二是可能因调整学区引发纠纷;三是造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可能变相拉低公共服务质量,为收费服务腾出空间。

美国呼吁给学生“增负”的原因是:“快乐教育”弊端开始显现,导致普通的孩子缺乏足够的基本技能训练,造成美国社会收入差距扩大,制造业外流和中产阶级弱化。

中国给中小学生“减负”是因为:中国现有教育方式抑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多数孩子感到痛苦,造成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艰难。二者应该互相学习扬长避短,推行适度教育、个性教育,发挥美式教育挖掘孩子创造力和中国教育基本技能训练强的优势。

二、【中政申论原创】

美国的加负和中国的减负都是依据自身国情提出的。

美国的“快乐教育”虽然挖掘孩子创造力,但使孩子盲目自信,承受挫折能力低,缺乏基本技能,导致社会收入差距大、制造业外流和中产阶级弱化。

中国的应试教育虽然让孩子具有了基本技能,却抑制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感到痛苦,阻碍“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

美国的加负和中国的减负都是为了形成一个合理的学业压力,在保证孩子具有基本技能的同时,挖掘孩子的创造力。

【第3题】给定资料6-11罗列了我国中小学学习负担学生的种种状况。某市教育局为进一步落实“减负令”要求,呼吁家长配合学校共同为孩子们减负,拟撰写一封致学生家长的公开信。假如你是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请你拟写出该公开信的主要内容。(20分)要求:内容合理,有可行性,语体正确,400字左右。(本题分值:20分)

三、【中政申论原创】

家长朋友们: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学习负担极大,极大的影响了孩子身体健康,甚至带来长期的精神创伤和人格障碍,引发自杀、毁书等失控行为。造成目前学生学业负担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家长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和就业压力,不得不人为的给孩子增负。

为此,我市将进一步落实“减负令”的要求,在学校内推行适度教育、个性教育,保证适龄儿童所接受的教育,能够应对升学竞争和就业压力。希望家长们能够相信政府的政策,不要盲目的给自己的子女增加无谓的学业负担。

教育本身是存在客观规律的,人是有差异的,同样的作业,有的孩子觉得不多,有的做得慢。学校在推行个性化教育时,也希望家长能够摆正心态,根据自己子女的特点,调整教育方式,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孩子进行大量的补习和做作业。

教育的真正公平,不仅仅只是政府的事情。从政府到学校到家长,任何一寸改变,都可能影响一个孩子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

【第4题】从给定资料出发,结合实际,以“好政策还需要真落实——从60年减负谈起”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主题鲜明、集中,材料丰富,结构合理,论证严谨,语言有表现力,800-1000字。(本题分值:40分)

好政策还需要真落实--从60年减负谈起

学生负担过重不仅会损害身体健康而且会带来长期的精神创伤和人格障碍。1955年,教育部发出了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然而在近60年里,“减负”被国家教育部门喊了9次,各地的“减负令”多得数不清,其结果却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沉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减负”政策没有被真正落实。所以,如何使政策落到实处是“减负”工作的重中之重。

造成“减负”政策难以落实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择校”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成为了增加学生负担的主要推手。其次教育系统在落实减负政策时使政策走样。最后是60年来的“减负令”都是聚焦于学校教育本身,忽视了家长给孩子增加的负担。所以,只有解决了择校问题,教育系统真正做到给学生减负,家长转变观念,才能真正实现“减负”。

解决“择校问题”是“减负”政策得到落实的前提。“择校”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教育发展不均衡,教师缺乏交流,学区划分不公平。所以,需要改革教师管理体制,赋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调配校长与教师的权利,健全教师与校长交流机制,提高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教师工资或补贴吸引、鼓励校长教师到校任教;对原来不合理的学区规划进行修改,确保每个学区都有优秀学校。做到这些“择校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教育系统确保政策不变样,是“减负”落到实处的关键。减负政策下有些学校还占用假期时间补课,取消重点学校就将原重点学校改为师范学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得“减负‘政策难落实。所以要想实现真正“减负”教育系统必须严格执行“减负令”不得以换汤不换药的方式躲避“减负”,这样才能在实施过程中确保政策的落实。

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才能巩固“减负”政策的成果。60年来的“减负令”都聚焦于学校教育本身,忽略了家庭教育。教育系统为学生减负,家长却带着孩子补课、买习题书、自己给自己的孩子加码,使“减负”变得“苍白无力”。所以必须引导家长明白孩子负担过重的危害,以及扭曲了孩子的天性更加束缚了孩子长远的发展,鼓励家长陪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等其他培养孩子多样能力的活动。才能巩固“减负”的成果,不被破坏。

好政策还需要真落实,解决了“择校”问题,原原本本地执行政策,家长不再给孩子加负,“减负令”才能被落到实处,还中国孩子一个快乐童年,中国才有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

四、【中政申论原创】

好政策还需要真落实

——从60年减负谈起

我国在60年前就提出了要给学生“减负”,时至今日,减负依旧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经常提及的问题。学生的“负”减不下来,表面上看是由于国家推行的减负政策落实不力,其深层次反映的是我国教育的不公,学生和家长为争取到更好

地受教育的机会不得不主动给自己和孩子“增负”。所以,认真落实国家推行的好的政策,实现教育公平,是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根本。

落实好政策能够有效缓解择校难问题。每年到学校招生报名时,家长们就忙着花重金、拉关系,挤破脑袋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进入教育质量高的学校,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赢在起跑线上,于是造成教育质量高的学校人头攒动,引发了择校难的问题。落实

“就近入学”政策,客观公正地划片,确保每个片区都有优质学校,每个片区总体办学水平大体相当,每个学生无论住在哪,都拥有基本平等的通过派位进入优质学校的机会,这样家长就没有必要为着一个接受优质教育的名额而拉关系、递条子,择校难问题也能得以化解。

落实好政策能够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条件。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减负”反复被国家教育部门提及,其结果却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沉重,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减负”政策没能得到贯彻落实。繁重的学业挤占了学生大量的休息时间,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还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阻碍了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创新思维的形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减负政策,给予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才能够有效的唤起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落实好政策能够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无论是学生择校难还是学业负担重,抑或是学校教育质量不均衡,其背后反映的都是教育不公的问题。就近入学、取消重点校等政策,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资源均衡流动,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只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小张的“血淋淋”教训、童雨发出的受骗感叹,类似这样因政策未落实而带来的“后遗症”才不会出现,真正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要提高重视,强化监管,确保好的政策落到实处,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给每一个孩子营造一个公平的教育环境。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2020年整理)教育热点现象分析.doc

学海无涯 教育热点现象分析: 1、德育教育历来为学校教育所重视:小学一二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生活》的课程,三到六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初中和高中也有相应的课程开设。但是从孩子们日常的言行举止透露出,目前的道德教育收益不大。请结合你的教育实际,谈谈在德育教育问题上,我们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 答:一、存在的问题 1、学校德育工作的相对滞后性与社会发展性之间的矛盾。 首先表现为德育观念的淡化,“德育让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其次,德育目标与社会实际的脱离;再次,德育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背离。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只注重人的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与思维的训练。 2、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家庭负面影响的矛盾。 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其中,学校是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的主要阵地。但当前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目标还缺乏一体化。社会、家庭客观存在的消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道德的完善。 3、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的矛盾。 德育工作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而这种理性选择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身实践。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存在脱节现象,停留在口头认识和表面形式上,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与锻炼。 二、改进的方法 1、提高对小学德育工作的认识 要树立系统的德育观念。德育工作是一系统工作,它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需要社会与家庭等方面协同。必须用系统教育观念作指导来运作德育工作,即形成一个网络小系统,学校与社会教育网。学校还要利用社会的各种德育基地,形成一个德育系统,各种途径相交叉,推进德育健康有序运行。 2、处理好小学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3、构建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课程体系。 4、创新小学教育工作方法。

2018山西公务员申论热点:破除信息茧房

2018山西公务员申论热点:破除信息茧房 新媒体兴起正逐步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同时,社交平台中各类意见的碰撞与聚合使以兴趣为基础的群体快速聚合,就会随之带来“信息茧房”。何为信息茧房?信息茧房概念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奥巴马总统的法律顾问凯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的。通过对互联网的考察,桑斯坦指出,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那么“信息茧房”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又带来了那些问题呢,以及如何去破除呢? 【原因分析】 1、个人行为在互联网时代被激活,快速找到群体聚合。 自媒体时代,用户都是独立个体,接收信息更主动,不仅可以轻易搜集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同样可以在网络平台发布自己的意见,个人既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生产者,个体和个体间的交流和相遇更容易,意见的碰撞会使以兴趣为基础的群体快速聚合,个人的圈子在一定意义上被限制,自己为自己打造的信息茧房逐渐形成。 2、平台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服务成为主导。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海量容易造成信息内容的繁杂和同质化,如何争取最大的用户群体成为互联网平台取胜的关键,因此关注用户体验成为每个平台都争相做好的重点。用户的性别、职业、地理位置、关注的新闻、浏览时间的长短等等都会成为分析用户爱好的数据基础,按照用户的需求提供信息,也会在一定时间之后助长“信息茧房”的出现。 【存在问题】 1、加剧了网络群体的极化。 在网络空间,网民间的群体性更明显,通过不同的信息关注点产生分化和类聚,进而形成“信息茧房”。他们内部之间畅聊甚欢,兴趣爱好高度统一,就会慢慢减少了与外部其他群体之间的交流。群体成员之间接触到的信息、观点和看法基本上是一样的,群体同质化趋向日益显著。在这样的“信息茧房”内,会出现认识的极端,不善于接触不同的意见,产出群体的极化。 2、导致社会黏性降低。 在“信息茧房”里,人们对信息的选择性输入不断增强。长期沉浸在自我话语体系中,

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完美打印版)

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考生在申论复习训练过程中,须结合公务员申论考试的特定要求和申论考试通常所涉及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有策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来开展复习,作理论的积累以及重要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并不能覆盖公务员申论考试热点的全部,考生应有选择地展开阅读,阅读积累中要讲究策略,重点关注某一个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的产生,影响,原因,对策思路以及理论评述性的文字内容,像2010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及各省地方公务员申论考试很可能会出现的重大社会热点主题,比如节能降耗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市拆迁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政府信息公开与服务型政府建设、抗震救灾中的民族精神、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我国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主要问题、人口老龄问题、经济快速发展与保民生、保稳定的关系等,并未出现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当中,考生在利用这本通俗理论读物开展复习申论的实际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申论主题热点范围的扩展,同时要根据申论持点和要求有策略地加以利用本书。 那么,报考公务员的考生在复习备考申论过程中,到底应该如何科学地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这体通俗读物来应对申论考试呢?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金波老师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供考生参考,并结合两个理论热点问题举例说明利用本书复习备考申论的策略方法。 第一、根据申论考试的持点,有选择、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展开阅读和领会 在众多的理论热点中有些理论热点,肯定不会在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出现,比如第9章如何看待民主社会主义,第10章为什么不能把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说成是“普适价值”。其中也有些理论点,不太可能出现在公务员申论考试中,比如第2章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8章如何理解“中国式民主”。其中这样一些理论热点,是值得考生重点关注和领会的,比如第1章如何从新中国辉煌的60年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因为今年是持殊的一年,改革开放30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两大主题交织的一年,2009年中央机关公务申论考题的主题,考的就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问题;那么2010年中央机关及地方公务员考试会不会出现与新中国成立60周年相关的主题呢,如果出现,也最容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来切入。第5章和第6章可以结合起来当作一个主题来切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定位为“三保”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所体现的宏观思路就是科学发展。最值得考关注的是第7章、第11章、第12章、第13章、第17章、第19章以及第21章的内容,其中第13章怎么看网络反低俗行动,第19章“三鹿事件”的警示(为何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第12章如何理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第21章为何提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引起广泛共鸣,无疑应引起考生高度重视,并开展精细化阅读和领会。 第二、根据申论命题的持点和规律,有策略地开展重点阅读、提炼和积累,为应对申论作答的基本问题展开训练 公务员考试申论题型不论怎样变,都逃不出基本原始题型的制约和限制,因此,考生每面对其中一个重大申论考试热点问题时,都应抓住问题本身,状况+影响,紧迫性和原因,对策思路和中心论点论据等关键线索开展积累训练和复习,因为申论主题不论怎样变化,材料信息都始终如一地紧密围绕上述关键线索展开,变不出什么新花样,也翻不出什么新招式来,理由就在于申论测试考生的四大基本能力类型,几乎是固定而流于规范的。那就是,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重点测考察考生四种基本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归纳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对四种基本能力的测试,就决定了作答要求的具体题型,翻不出什么新花样来,难逃申论题型的三大家族题型的限制和范围,纵观中央机关公务员考试以及地方公务员考试,其申论题型概莫能外,都遵循着三大家族题型的支配和主宰。 第三、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 针对一个重大申论热点问题展开复习时,应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细心收集和提炼出针对申论考试热点的中心论点论据,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意识地作些文字表达方面的合成、归纳、写作的训练。书中材料所提出的极为重要、带有结论性的语句和观点,要重点收集和整理,避免临场发挥时挤牙膏或提炼不出规范贴切、经典权威的结论和论点来。阅读本书时,一定要先做有心人,用申论的眼光和要求去审视本书中的重点材料和表述,用申论的规范语言归纳原因,提炼对策思路以及针对该问题展开论述和写作的思维角度,是复习阅读时要把握住的着力点。多作写作思路的设计和训练,是申论写作成功的致胜法宝。只要写作思路开阔,论点论据信手拈来,不愁写不出好的申论文章。要仔细研读经典段落,看别人是从哪些角度切入并展开的,论点的分层和确立正是以切入点为根据的,因此要细心留意别人从哪些方面来设计、提出、设置论点论据的。申论复习一旦得法,找到突破口,申论成绩可在短期内提高10—15分都是完全可能的,这正是考生在应对申论这种主观试题所具有的潜能和优势。 第四、阅读《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时,要认真领会党和政府最近最新提出的基本国策和政策方针由于近几年公务员申论考试开始转向当前重大社会现实问题背后的基本国策、大政方针的测试,要求考生在领会中央精神、基本国策、大政方针基础上来应对现实社会问题,展示自己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因此,考生在阅读《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一书时,要认真领会党和政府最近最新提出的基本国策和政策方针,尤其是一些重要观点和最新提法,往往隐藏着重要的宏观思路和视角,需要考生细心体味和理解,比如该书中第59页所提出的“为什么既要保增长又要保民生、保稳定?”,关于三者关系的辩证论述,十分重要而精彩,也传达出中央决策和宏观调控的重大思路,社会经济发展中一切调控思路,都要服从这一宏观思路,值得考生细细琢磨和品味。2010年中央机关公务员申论命题思路,一定会从某一个角度或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切入到中央决策的主轴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宏观思路上来,这一定是考生关注的重中之重、热中之热。具体哪些问题与保增长有关、哪些问题与保民生有关、哪些问题与保稳定有关,尤其值得考生细心体会领会的。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之生态文明

2011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之生态文明 【背景链接】 生态文明是价值观的革命,是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升华。与长期以来所提倡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概念相比,生态文明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不能将生态文明建设简单化。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体现着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以人为本的现代思维,是人类对自己行为的深刻反思的重大成果。 【标准表述】 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既着眼当前,又考虑未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前提和关键是如何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选择有利于生态安全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有利于生态安全的产业结构,建立有利于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促进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良性运转机制,使经济社会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后代人的需求不构成危害,最终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其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根本目标,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评价标准。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落实到改善人民生活上,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第四,建设生态文明,基本途径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社会履行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和义务。现实社会中资源和环境危机的实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偏差造成的。“生态效益高于一切”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所遵循的最高价值。生态文明倡导的社会消费模式应当是:低消费、生态化、俭朴、健康而有益。 第五,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必须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必须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

浅谈当前教育几个热点问题的认识

浅谈当前教育几个热点问题的认识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些问题反复出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因此,我就几个社会议论较多的教育热点问题,谈一点个人的认识。 一、关于应试教育的问题 多年来,应试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对此,我们应当思考,应试教育的出现究竟是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出了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素质教育,但学校教育还是围着高考转?从深层次上分析,这是个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教育问题。对于一些群众来说,他们也许更关注自己的子女能否顺利升入一所好学校,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过一种好生活。他们也许不太关心什么是素质教育,却会盘算孩子教育的投入与收益。他们对未来满怀憧憬,却更加关注现实的利益。这种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人利益和国家民族长远利益的矛盾非常棘手。这也正是我们常常为之苦恼、为之困惑、为之进退两难、为之遭人诟议的问题。许多群众对子女的教育不惜金钱,不惜心血和汗水,所求无非是子女将来能立足,有发展,有出息。他们的这种“改变命运”的追求,理所当然,合情合理,无可厚非。但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都围绕“高考升学”这个目标来运转,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民族的灾难。科举制度曾以进步的面貌出现,却以百弊丛生的面貌而废除,给国家民族带来的深刻教训值得汲取。对于老百姓来说,如果把对教育的投资局限于高考升学,必然是失望大于希望,风险大于收益。如果我们认同教育的基本目的,那么,就必须有人站在更高的层面上,以战略的眼光来思考和规划教育发展;如果我们认同教育具有长周期、迟效性等特点,那么,教育就不可能只考虑当下,不能为了今天而牺牲明天。教育发展并非单向度服从社会发展,教育同时负有推动历史进步、引领社会发展的使命。我始终认为,坚定不移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对人民群众根本的、长远的利益的体现和实现 (二)关于中小学乱收费、“择校生”高收费问题 近几年,在一些地方和中小学校出现的乱收费、“择校生”高收费现象,社会反映比较强烈。国家教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连续两年抓紧专项治理工作,初步遏制了愈演愈烈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各方面、各地区在认识上还不够统一,治理工作发展并不平衡。学校在收费方面出现的问题,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要具体分析。对腐败现象要坚决克服和惩处。但是,新闻媒体在报道这方面情况时也要实事求是。有的把教育界说成是暴利行业,这是以偏概全,是炒作和误导,不符合实际。就广大农村学校来说,主要还是投入不足。如果找不到病根,就不能对症下药,达不到治本的目的。研究学校收费问题,首先要计算教育成本;第二是确定政府、社会和受教育者对教育成本的分摊比例;第三是制定收费标准。这样,判断学校收费乱与不乱才有科学依据。转移支付不能光看支了多少,而要看学校实际得到多少。在农村,我们既要减轻农民负担,又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否则,孩子受不到良好的教育,损害的是农民的长远利益。 应该看到,中小学乱收费、“择校生”高收费问题实质是社会诸多矛盾的综合反映。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综合治理,从根本上解决也还需要一段时间。三、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问题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与择校现象有一些同源性的原因,虽然这与教育本身的制度缺陷有一定关系,但是,归根到底,仍然是社会就业、生存竞争在教育上的反映。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活动,学生应该承担合理的学习负担。任何人要想在某个方面取得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这一点我们必须告诉学生。不能让学生误认为学习是一件轻松自在、垂手可成的事。但是,长期以来,学生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确实较重,一定程度使学生的身心深受其累。因此,采取切实措施减轻学生的负担是必要的。“减负”所要减去的是过重的、不合理

2018国考申论热点话题的十个精彩作文结尾

2018国考申论热点话题的十个精彩作文结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奋斗在公考道路上的各位考生而言,多学习、多借鉴是最高效的备考方法,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跟大家分享,供大家参考。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在即,相信很多同学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但是同样还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对于作文还存在着一些困惑,针对这一部分同学,中公教育专家在这里为大家准备了热点话题的十个精彩作文结尾,希望大家参考、积累,让大家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一、治理能力 《老子》讲:“政善治,事善能。”惟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以“本领恐慌”的危机意识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着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满足日益增多的公共服务需要,真正做到现代政府的转型升级,由此实现“乱云飞渡仍从容”,入深水得蛟龙。 二、简政放权 对于政府来说,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不简单也不容易。把该放的权真正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切实管住管好,才能收放自如,落实改革要求、破除沉疴积弊、释放改革红利。 三、法治建设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进而通过善法实现善治,既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群众权益、维护公平正义的必由之路。 四、绿色经济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惠普的民生福祉,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旅游产业日渐兴盛更启示我们: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对人民群众来说,绿水青山既是宜居之园,又是发展之源。坚持发展绿色经济,共建生态宜居城市,奏响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之美。 五、中国制造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要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就必须不断在坚守中变革、与传承中创新,惟有如此,才能在工业4.0革命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公教育专家希望以上内容的梳理对考生巩固相关知识点有所帮助!中公教育祝各位考生一举成公。

公务员申论考试热点话题

公务员申论考试热点话题

保护环境构建资源友好型社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失去平衡,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水资源的污染、室内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等都直接对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由于不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只顾眼前 和局部利益,使整体环境恶化的形势得不到遏制。比如一些地方政府放任污染企业的生产,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对防止环境突发事故的认识不够,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出台“土政策”干扰环保部门对污染企业的正常执法。 保护环境,构建资源友好型社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抓紧抓好。为此,政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立法机关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起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草案,要实行立法工作者、实

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三结合,按照法定的程序征求意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召开立法听证会、座谈会或者在有关网站、环境报刊上公布环境立法草案,充分听取公众意见。环境保护法规及相关环境管理制度实施之后,实施机关应当定期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将评估意见报告制定机关。制定法律的机关要不断完善涉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根据实施情况和实施机关的评估建议及时地按照法定程序予以修改或者废止。同时也应明确规定在何种程度的污染事件发生后,采取什么等级的措施来控制和处理。 其次,建立健全环境事故的责任追究制度。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确定内部不同执法机构和岗位的执法人员的具体执法责任,并建立健全环境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环境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责任追究机制。在治理环境污染中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展开联合执法,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建立内部与外部相结合、多种监督手段综合运用的监督机制。在建立环境突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姓名:李丞浩学号:133160235 摘要:公平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而教育公平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公平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公平是我国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反映,也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 关键字:教育公平;对策;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关于教育公平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教育不公平问题在我国当前社会中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全面理解教育公平有重大的意义。 一、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研究 (一)伦理学视角。从伦理学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伦理学上,公平更多地被理解为公正、正义。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层次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层次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伦理学来看,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因为教育的不公平不仅影响人的一生,而且影响世代人的平等发展。 (二)经济学视角。我国近十年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是从经济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命题切人的。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与教育效率相关的概念。从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看,教育公平本质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平衡,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是平等与效率。 (三)法学视角。从法学角度看,教育公平就是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问题,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受教育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又趋于平等的演变过程,由一种少数人的特权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目前,受教育已经从自然权利发展为法律权利从不平等的特权发展为普遍的乎权从义务性规范发展成为以权利为本位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规范从个人权利发展成为民族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权利。 (四)社会学视角。基于这一视角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探讨社会分层(包括经济分层与文化分层)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认为阶层差距也成为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性别差距之外影响教育公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除了进行教育改革,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从根源上来改变产生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本身。 (五)法理学视角。 当我们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待教育公平问题时,教育公平不仅指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象评价的公平,它还是一种在“比例平等”原则支配下的有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法律制度。 二、关于教育公平特点的研究 (一)原则性。从教育公平的实现过程看,教育公平要体现平等原则、补偿原则和差异原则。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该原则强调教育起点

2014公务员申论热点:我国三农将面临的三大问题

中公教育2014年公务员考试 2014公务员申论热点:我国三农将面临的三大问题 我国目前正处在转型时期,作为重中之重的三农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三农所有问题中,食物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安全、农民工市民化、农村土地是最需要迫切解决好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一、应实行“口粮安全战略”,而不是“泛粮食安全战略”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更多的人口变成中产阶层,我国食物供给不仅面临数量安全,而且还面临质量安全,如何满足这种数量与质量的双安全,对我国这种人均资源极为稀缺的国度的确是一大难题与挑战。 我国粮食已实现十连增,但一个尴尬的事实却是,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一直在屡创新高,以去年为例,谷物和谷物粉进口1398万吨,大豆进口5838万吨,棉花进口580多万吨,糖进口370多万吨,肉进口220万吨,奶制品进口110万吨。 更重要的,从质量上来看,目前我国食物供应面临更大的问题。城市一大半已满足温饱水平的消费者不再是仅关心吃饱,他们还迫切希望吃得安全健康。而目前不断出现的各种食品安全丑闻,让大部分消费者成了惊弓之鸟。 当前人民的突出愿望便是食品安全,这是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重点强调的,他说:“柴米油盐的安全就是人民的突出愿望。”如何实现在保证“吃饱”的基础上,让百姓能够“吃好”,是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农民工市民化,建设用地指标是个好工具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能够高质量完成的关键。如何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进城农民享受平等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也是一大难题。 农民工市民化最大的障碍在哪儿?成本是关键。有专家测算,我国农村和城市福利待遇人均相差33万元,一般大城市福利50万元以上,中小城市为十几万元。今后20年内,中国将有近5亿农民需要实现市民化,人均市民化成本为10万元,为此至少需要40万亿~ 5 0万亿元的成本。谁来承担这些成本?什么样的政策激励最为有效?

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研究

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研究 【浏览字体: 大中小】发布时间:2012-03-31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简介:该研究成果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8年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集体项目“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GY200839;批准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重要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报告结论部分刊登在2010年8月17日《中国教育报》上,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教育学》2010.10)。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自觉地关注问题、回应问题,是我们的工作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正确对待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问题,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基于这一目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对当前我国十大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专题研究。这些研究从教育热点问题入手,努力用科学的教育理念、生动鲜活的案例,解读我国教育热点问题产生的症结和原因,全面总结国内外相关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寻求解决教育热点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途径,力图形成促进教育自我完善、科学发展的有效机制。同时,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化解矛盾,引领教育研究的方向,对推动教育的改革创新与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任务。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国教育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党中央于2008年8月正式启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工作。为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分别于2009年1—2月、2010年2—3月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收集到大量意见和建议,反映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热点问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究”课题组主要以《教育规划纲要》意见征集为基础,对公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近年来两会代表意见中显示的教育热点问题、地市级教育局领导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梳理。课题组采用SPSS15.0的描述统计方法,对确定的教育热点问题进行统计并排序。位列前10位的教育热点问题包括:高考招生制度问题、农村教师问题、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择校问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教师评价问题、政府教育投入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幼儿教育普及问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 这些热点问题反映了公众对教育的关切与期盼,其主要特征:一是覆盖面广,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

2010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

2010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 2010年是我国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这一年,教育研究也取得新的进展。教育研究者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理论成果众多,对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报告根据有关文献,对2010年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进行评析。 一、育人为本与教育的价值取向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育人为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构建育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和教育价值观。 (一)育人为本: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学者们普遍认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深刻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反映了教育的本质特征,强化了教育培养人的重要使命。 有学者指出,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被育之人、育人之人,还要关注服务对象——国家和人民,不断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体现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关注人人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不断满足每个人接受教育的个性需要和期望。[1]有学者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全社会都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 (二)育人为本的根本使命与着力点 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一是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有学者指出,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成人”,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在于引导生活的建构。因此,德育应奠基于现实生活的改变,回归于人自身,提高学习者的生活建构的品质和能力。[3]有学者从文化视角指出,大学文化应建立在求真育人这一本质特征之上,在各种文化冲突和融合中,选择符合国情、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创造中国特色的大学新文化。[4]二是推进素质教育。有学者指出,人是“类生命”的存在,推进素质教育要充分把握人的类生命的自为性、生成性、自由性、独特性、完整性和创造性等特征。[5]在人类解放的视域中审视教育,教育之目的在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教育之功能在于“化育个体”和“改造社会”。我们必须警惕教育技术化过程中的“工具理性”僭越,彰显出教育在人类解放事业中的价值合理性。[6]三是观照人生幸福,倡导富有人性化的教育。有学者指出,要将生命教育、文化教育和创新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建立在幸福论的基础之上,从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在教育中真切感受幸福,又在幸福中切实获得教育。[7]教育人性化作为一种应然的追求,是教育对人性的适应和改善,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在现实中需要立足于个体差异和个人尊严,依据个体永恒存在的本性和自主发展的特性,激发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增进每个人的实践智慧,培养具有个性自由的人。[8] (三)育人为本的机制构建与制度保障 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机制与制度保障,需要改革创新,特别是通过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来推进素质教育。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分析《能源资源问题》

一、资源、能源紧张问题 (一)我国能源问题的表现 1、供需紧张,我国能源工业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 2、能源发展和能源保护的矛盾; 3、能源效率低制约能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缓解能源紧张局面,搞好节能工作的措施 1、要有节能规划、总体目标和具体的技术指标、节约指标; 2、要制定有关法规,《节能法》、《可再生能源法》等相关法律,要加快制定或进一步修改完善; 3、要依靠技术进步,通过产业升级换代来节能; 4、加强管理与监督检查; 5、推行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6、要大力宣传,倡导节能型社会。 二、电力紧缺问题 (一)电力紧缺的原因 1、电源建设滞后 2、“计划电”、“市场煤”无法衔接价格捆绑难解煤电之争

3、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严重滞后 4、经济增长和重化工业拉动用电需求刚性增长 5、高耗能行业盲目扩张 资源、能源是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大问题,掠夺式发展,最终恶果自己尝。本文从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入手,剖析了资源、能源紧张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一、资源、能源紧张问题 (一)我国能源问题的表现 1、供需紧张,我国能源工业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 2、能源发展和能源保护的矛盾; 3、能源效率低制约能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缓解能源紧张局面,搞好节能工作的措施 1、要有节能规划、总体目标和具体的技术指标、节约指标; 2、要制定有关法规,《节能法》、《可再生能源法》等相关法律,要加快制定或进一步修改完善; 3、要依靠技术进步,通过产业升级换代来节能; 4、加强管理与监督检查; 5、推行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6、要大力宣传,倡导节能型社会。 二、电力紧缺问题 (一)电力紧缺的原因 1、电源建设滞后 2、“计划电”、“市场煤”无法衔接价格捆绑难解煤电之争 3、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严重滞后 4、经济增长和重化工业拉动用电需求刚性增长 5、高耗能行业盲目扩张 (二)缓解电力紧张的措施 我国电力建设,必须实行正确的指导方针。既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加快电力建设,增加电力供应,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运用市场、经济和法律手段抑制电力需求的过快增长。为此,必须切实抓好几方面的工作: 1、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特别是着重解决电力领域或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的问题,进一步发挥体制效应。合理确定电力发展规模,切实控制不合理需求,使电力发展速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2、要调整和优化电源结构,大力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积极推进核电,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鼓励新能源发电。 3、要坚持建设与节约并重,进一步修改完善《节能法》,使节能法制化,把节约用电放在优先位置,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对当前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着的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有:就业问题、上学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住房问题、环保问题、医疗问题、社保问题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党和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七大报告里明确提出要从以下几个发面保障和改善民生:(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在这些基本方针的指导下,仅就2007年,我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如农村孩子学杂费免除、城镇居民受惠医保和农村低保的实施,《物权法》的出台、“财产性收入”进入党代会报告、政府廉租房的推出、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两型”社会的建构、居民休假制度的调整等。从以上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具体落实来看我们党和政府的确是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特别是四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我们党和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抗震救灾举措,更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以人为本的高度责任感和博大情怀。 首先,“就业是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就是要实行有利于就业的财政、税务、金融政策,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着力解决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 其次,“教育是民生之基”。知识就是财富,科教兴国,百年大计。就是要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国民素质,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义务教育,完善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所有的家长不再为学费发愁,让所有的校门都对莘莘学子敞开。 其三,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质量低等问题。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何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呢? 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农民工子女在短时期内完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还不太现实,必须进一步发挥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作用。要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制定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加强对这类学校的督导工作,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2018国考申论热点:手机App权限不能滥用

2018年国考报名倒计时这些要提前准备好。时光飞逝,转眼已是8月,根据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安排,报名均在10月进行,笔试均在11月举行。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预计在2017年10月中旬启动报名工作,预计在2017年11月下旬举行笔试,具体时间安排暂未确定。距离报名只有两个月的时间,那么我们的考生需要提前准备些什么呢?下面就来说一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2018国考申论热点:手机App权限不能滥用 一份有关网络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研究分析的报告显示,手机APP越界获取个人信息已成网络诈骗的主要源头。面对危害和隐忧,除了号召用户“千万别装”,还需在法治框架内,让无良软件没有生存的空间与炫技的土壤。 智能装备时代,手机APP成为生活必须。近日,中新社记者调查发现,一些APP权限不但五花八门,有些还涉及用户的个人隐私,比如读取短信、读取联系人、读取通话记录,甚至包括监听电话、修改通话记录等权限。 装个APP看视频,却要监听你的电话;下个APP来导航,却要掌控你的联系人……如此匪夷所思的逻辑,在智能机时代已属正常。有些手机,就像个不设防的工地,谁都能在用户的“房子”里砸个窗、开个门。 权限被滥用,隐私不设防。工信部近日公布了2017年第二季度检测发现问题的应用软件名单,共计42款,其中不少软件涉及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恶意操控用户手机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名单中有不少来自知名厂商的应用商店。另有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第二季度末,全国移动电话用户已达13.65亿户,4G用户总数达到8.88亿户。可见,手机APP权限滥用已成为不容小觑的数据安全风险。 这些年来,数据泄露带来的网络安全话题绝不只是吐槽那么简单,它直接指向资源与竞争、公共治理与社会环境。不久前,北欧某国遭遇史上最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许多机密信息以及几乎所有公民的个人资料都可能被曝光,其国内因此要求相关官员引咎辞职。 手机APP“越权”成风,说到底,还是因为这个领域的监管乏力。制度上说,2016年12月,《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对外发布,并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规定指出,生产企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不得调用与所提供服务无关的终端功能。不过,面对海量的手机APP,这个“不得”的禁令,大概就像暑假里的补课禁令一样,多半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这当中,有两个问题难有定论:第一,谁来判断消费者安装的这些软件,在调用权限的时候是合法还是不合法?有标准吗?第二,如果有软件设计方违反规定滥用用户权限,监管部门怎么罚,能罚出痛感吗?消费者不是程序员,不懂权限等专业设置,不可能在消费自觉层面构筑起有效的隐私防火墙。此时,专业监管若袖手旁观,消费者恐怕只能乖乖“挨宰”。

年公务员考试热点申论题材

2012年公务员考试热点申论题材 对于物价咨询题的考虑 有效平抑物价事关民生大计,物价上涨的压力越来越清楚地呈如今公众与政府面前,从猪肉、方便面到成品油,每一次涨价都刺激着大众的神经,使一般百姓的日子质量受到了较大妨碍。有效平抑物价事关大众的切实利益,事关民生大计,事关社会稳定。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政治的高度,站在解决民生 咨询题的战略高度,多策并举、多管齐下,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平抑物价,维护社会稳定。 据相关部门分析,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一是当前国际市场粮油及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辟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这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妨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要紧副食品价格。二是供求结构失衡。由于去年上半年生猪价格跌到谷底,导致生猪存栏下落,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开始进入周期性上涨时期。部分地区浮现的疫情,也加剧了生猪供应的紧张。三是少数经营者趁机合谋涨价、哄抬价格等现象,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伤害了群众的利益。 在着力解决民生咨询题,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别断推进科学进展的今天,面对物价别断上涨的趋势,当务之急是清醒地认识物价上涨形势的严重性,增强紧迫感,加大工作力度,制定和降实各项政策措施,迅速行动,狠抓各项促进生产稳定市场供应政策措施的降实,保证市场供应,有效平抑物价,切实维护副食品价格稳定。 首先,要切实平抑物价,必须进行行政干预。一是要制定并下发实施有关的补贴政策,并保证各地把补贴政策按时兑现到农民手中;二是要切实降实菜篮子市长(行政领导)负责制。充实和完善负责制的内涵,进一步强化责任,明确任务,全面降实中央的各项部署和要求,尽快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加强对副食品生产的扶持,切实保障市场供应;三是要加强监督检查。进展改革委要会同财政、农业、商务、工商、质检、银监、保监等部门和单位,尽快组成联合督查组,采取重点督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法,检查各地政策降实事情,及时纠正浮现的偏差,研究解决政策降实中浮现的新事情、新咨询题。四是要实行严格的咨询责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贯彻降实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的事情,要作为对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凡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别降实、别执行中央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及相关工作要求的,或组织别力、政策降实别到位造成严峻后果的,要追究有关地点人民政府或部门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其次,要切实平抑物价,必须严格价格执法。各级人民政府要马上组织开展副食品价格专项检查,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查处经营者串通定价、合谋涨价的行为,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的行为,短缺数量、偷工减料、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欺诈手段变相提高价格的行为。要坚定制止对各类商品的豪华包装,落低成本,杜绝白费,减轻消费者负担。对查出的违法违规行为,价格等有关部门要及时处理,并进行曝光。并且,要强化价格监测预警,发觉异常要及时查明事情,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应对,确保市场稳定。 最后,也是最全然的,要有效幸免物价上涨带来的副作用,最全然的依然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步伐。当坚硬的市场规则撞击到民生防线的软肋之上,单靠行政力量抑制卖家们涨价的企图,不过权宜之计。物价上涨对我国最大的考验在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是否到位,收入分配改革是否跟得上去。所以,面对物价上涨,我们必须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的日子,要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日子补助,采取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发放暂时补贴等措施,确保低收入居民日子水平别落低。 总之,在依赖行政力量抑制物价上涨的并且,政府应及时赋予民生福利关心,增加社会福利和公众福祉,从全然上消除或缓解物价上涨带来的负面妨碍,这事关民生大计,关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非同普通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