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

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
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

黟县徽州文化联谊会- 文章中心- 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

您的位置:黟县徽州文化联谊会>> 文章中心>> 徽学研究性学校课程>> 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

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

文章作者:站长来源:黟县徽州文化联谊会字体:

发表时间:2007-9-17 15:42:52编辑:hsb浏览次数:2092

江泽民总书记考察黄山市时,曾经指示说,徽州文化,如此灿烂,如此博大精深,“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摘引自2001年5月28日《安徽日报》

研究性学习案例

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

(徽州文化内涵研究)

(备课笔记)

安徽省黟县中学:胡时滨

2002-2003学年第一学期

[第壹课]西递、宏村文化是徽州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徽州的得名

“徽学”、“徽商”海内外闻名,都因徽州而得名。

徽州历史上就有黟歙、新都、新安、歙州、徽州等名称,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当属徽州。它从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五月二十四日宋徽宗诏改歙州为徽州算起,至1987年11月27日国务院决定撤消徽州地区,成立黄山市为止,前后已有866年的历史。而今以徽州冠名的“徽学”仍闻名海内外。

为何改名“徽州”?一说这是宋徽宗以自己的帝号来命名的。其实大谬不然。改名徽州之时,尚无“徽宗”之号。“徽宗”是北宋皇帝赵诘的庙号,该庙号是他死去后才有的,即“徽宗”一号的出现晚于“徽州”一名十四年以上。

又有人认为:因为境内有徽岭徽水、大徽村,故而改名。徽岭在

绩溪县城西北十里,又称大尖山;徽水源于绩溪浩寨;大徽村也在绩溪县。此说亦颇牵强。试问:徽岭、回子水并非境内名山名水,其名声远在黄山、齐云山之下,甚至还不如大郎山,为何以此山此水来命名州名?以此命名,违反常理。

还有人说,“徽”字有捆绑、束缚的意思。徽州山民性格多剽悍、桀骜不逊。以“徽”命名,朝廷是希望这儿的百姓能够安分守己,过安安宁宁的生活。

在古代,“徽”字有“美好”的意思。《辞源》引《尚书·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从”之句。后人注曰:徽,美也,善也。《辞海》也引《诗经·大雅·思齐》:“大姒(si:古代称丈夫的嫂子)嗣徽音。”郑玄笺:“徽,美也。”宋徽宗以“徽”字命名,大概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当时,方腊起义刚被镇压,宋徽宗希望从此天下太平,不再有“贱民盗贼”揭竿而起,危及他的统治。于是,他便把这种愿望通过改名表露出来。

(二)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学

“徽学”也称“徽州文化”、“徽州学”。

研究古代徽州和如今黄山市的一门以哲学和社会科学为主,兼有医学、军事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的地域文化,与藏学、敦煌学一起被誉为中国的三大地域文化,具有世界意义和世界影响。

研究徽州文化的意义:

(一)“多元性”是徽州文化的主要特色。挖掘徽州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促进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及不竭源泉。

(二)“先进性”是徽州文化的本质特征。继承徽州文化的先进传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巨大财富。

(三)“人文性”是徽州文化的意义所在。弘扬徽州文化的人文性,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体现。

目前,安徽大学徽州,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黄山市委党校徽州文化研究院,作为县一级的徽州文化的专门的学术团体,我们黟县中学的徽州文化黟县研究所,成立于2001年夏,是最早,目前也是唯一的一家。主要的活动:

其一:协助安大进行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徽州文化遗存调查与研究课题黟县子课题

完成课题的研究

其二:主持《黄山五千村黟县卷》的撰写工作

其三:从1999年开始在高一的研究性学习专题开设研究徽州文化的课程,得到省市县教委等有关领导的肯定。

其四:召开年会与专题研讨会等

(三)西递、宏村是世界文化遗产

2000年11月30日,西递村与毗邻的宏村同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由此为标志,成为徽州文化的代表与核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价是“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是人类古老文化的见证,是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是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这两个村庄的建筑及街道布局上体现了中国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它们的街道布局、建筑和装饰、整体房屋及上下水系系统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广大青少年应该而且必需了解,为什么可以确定为世界遗产,价值何在,内涵多少,如何保护与开发等等知识。

(四)江总书记对徽州文化的高度评价

2001年五月,江泽民总书记来黄山考察期间,曾对徽州文化作了高度评价和赞誉。江总书记不仅用“C、B、M、E、A

[文化culture、贸易business、医学medicine、教育education、建筑architecture五个英语单词的头一个字母]

徽州五要素”精彩慨括了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还谆谆告诫广大群众,特别是我们黄山人说,徽州文化,如此灿烂,如此博大精深,“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摘引自2001年5月28日《安徽日报》)

江总书记的指示,主要内容有三点:

①徽州文化的内容;

②徽州文化的性质;

③对待徽州文化的态度。

江总书记的指示不仅提升了徽州文化研究的意义,肯定了徽州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一部分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还揭示了徽州文化在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研究性参考题]

一、八十年代,屯溪扩建飞机场时,曾经挖出一座古墓,据专家考证,为先秦古墓。墓中出土一批文物,其中,有不少特制的“砖头”上有一特殊的符号:“門”。请就所学的知识,试着对这一符号作一番考据。

二、谈谈自己对“徽州”得名的看法。

三、说一说,自己了解多少歌咏徽州的古代诗文作品。

四、用一两个形容词概括自己故乡(家乡)的特色,然后围绕这些特色写一篇介绍自己家乡的散文。

[第贰课]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之一:

丰富的楹联文化

徽州楹联多分祠堂楹联和民居楹联,而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的西递、宏村,无数的保护完好的楹联更是给游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民居、牌坊一起被誉为徽派建筑“三绝”之一的祠堂,是封建宗族祭祀祖宗先贤的庙堂。在古徽州,聚族而居既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风俗,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需要。村子当中建有各式各样的宗祠、支祠和家祠等。祠堂的门户、享厅等处,悬挂有

无数的楹联,这些楹联内容主要是缅怀祖先功德,教育后生有所作为,它不仅是珍贵的旅游资源,而且为历史学、民俗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西递村口的明经祠,原名本始堂,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西递村胡氏同严岭村、巧桑村等其他胡氏支系合建以祭祀始祖明经公的祠堂。“枝繁实茂,托上苑仙根,洞洞乎,属属乎,数典无亡,十八叶绳其祖武;源远流长,沿生川嫡派,绵绵尔,延延尔,通经致用,亿万年贻劂孙谋。”“上苑仙根”比喻帝室支裔。根据《西递明经胡氏壬派宗谱》记载,胡氏宗族的来源与发展有着很不平凡的经历。“始祖讳昌翼,字宏远,号眉轩,本唐昭宗子”,是皇后何氏在昭宗天元年(904)被准备篡位的朱温所迫迁都洛阳,途经陕县时所生。此时后梁朱温篡位在即,皇后估计“自今大家夫妇委贼手矣!”于是将婴儿“护以御衣,侑以宝玩,匿讳民间。”这时候,歙州(徽州唐称歙州)婺源县有一个姓胡名三公的宦游之人正在陕县,于是收养了这不寻常的婴儿,并易李为胡,暗地里带回了家乡,取名“昌翼”,含“大得覆翼”之义。不久,李唐后代多被朱温屠杀,唯独易名胡昌翼的李姓后代得以幸存。后唐同光乙酉(公元925年)胡昌翼应试明经科登第,义而比仕,隐居婺源考川传授经学,谢世于宋咸平已亥(999)享年96岁。世人称为“明经公”,其子孙后代又因以学传世,故其族名为“明经胡氏”。从始祖明经公传至四世祖令极公时已有兄弟10人,并以天干名之,称曰“十干衍派”。“陇西榆木故参天,溯六朝时,须不尽参墟植就;河北李花曾得发,更五季后,又宛从妫汭分来。”“陇西”即甘肃陇山之西,古设陇西郡,唐李氏祖籍陇西成纪。“榆木故参天”,以榆木高大茂喻李氏之兴旺。“溯六朝”,自清追溯唐朝约经六朝。西递胡氏实李唐之裔,追溯源本励后人。“参墟植就”,在山上植就榆木,喻造就人才。“河北”,黄河之北,特指山西,以对“陇西”。“李花得发”,隋未,李渊父子于太原兴师起义,得天人之助,节节胜利,速克长安,故以“李花得发”喻之。“更五季”,以花木更季喻时代变迁。“妫汭”水名,在山西永济南。《水经注》有云:历山,妫汭二水出焉,南曰沩水,北曰汭水。《辞海》按:此水同归异源,实为一水不可强分。联以“妫汭”不可强分之水,对“参墟”异字同义之山,可谓绝对。“分来”,分枝而来。西递胡氏,本唐之裔。北宋时,士良公迁西递。明清时西递族势显赫,故以“宛从妫汭分来”之李花喻之。上联言须不断培植新秀,显扬祖业。下联叙胡族源本,装族势之盛。

敬爱堂坐落在西递村中心,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建筑面积达到1800余平方米。大堂梁檩间悬挂着的“天恩重沐”、“上国琳琅”、“四世承恩”、“盛朝英俊”等匾额仿佛在向游人昭示胡氏宗族当年的荣华、显赫。祠堂内楹联悬柱,飞龙舞凤,联文又多精美绝伦之处,耐人寻味。“天经地义,惟伦叙伦明,肫肫慈孝友恭,纯心安止;帝典王谟,以钦经钦始,秩秩修齐平治,大道率由。”上联是说人伦乃天经地义之至道应努力达到克守,下联云修齐平治为帝王实行大道之谋略。此联不仅文字简达洗练,联义精当,而且内涵博雅,寓意深邃,不失为历史经验的总结。封建社会,统治者不仅着力实践孔孟礼治或仁政之理想,尚且向全社会大力灌输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明《嘉靖徽州府志》载:“黟邑多山,民质厚而气和,行纯而学敏,盖能等于自励以成其业。”可见古黟士民不仅提倡孝悌力田,知书达理,而且提倡行善积德,冶性陶情。敬爱堂楹联,有不少规劝子孙为人处事的警言戒语,如:“家庭内,其大经纶,矞矞皇皇,秀朴力田孝弟;心性中,备真学问,浑浑噩噩,事功道德文章。”上联言应如何治理家庭。下联云应如何修养自身。

这些楹联,和祠堂内一块又一块的堂匾、字画和牌文等一起,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祭祀时萦耳乐曲和烟雾缭绕当中,无不让人们感觉到祖先殷切的期望,兴盛宗族的的重任在肩。

而民居楹联乃是西递楹联文化的精华,至今仍有无与伦比的文化欣赏和思想教育价值。如笃敬堂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更是其中的道理,颇为深刻,把徽州人读书营商的艰难生活道路,大

白于广众;创业与守成的谆谆教导,晓喻以天下。一个“效好便好”和一个“知难不难”,明了轻松,极普通的辩证法道理,用得恰到好处。读罢,不禁使人们想起《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中“读书好耕田好学好更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两幅对联虽只相差别3个字,但却充分反映了徽商强烈要求提高自已政治地位的欲望和平民思想。可不是,古西递人在明清时期就有意识地把经商地位从“士农工商”的第四位提高到第二位,并与创业守成相对,无怪乎一时“徽人多商贾”,以致有“无徽不成镇”之说。“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里存一点子种孙耕。”这副对联大概是功成业就人家的自勉。一般当了官,有了钱的人家,很容易扬跋扈,财大气粗。古代官僚、豪绅有之,当今社会仍然存在有这种现象,共结果是一害人民,二害自己。试看有多少“一阔脸就变”的势利小人,其结果都落得个“忽喇喇将大厦倾”的不得善终的下场。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要加强党性教育和自我修养,防止私欲恶性膨胀。所以我们的党中央一再号召全体党员、干部都要清政廉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服务。而在古代社会,便以儒家的正统思想来进行说教和约束。西递村出过不少大官和商人,如声名显赫的荆州剌史胡文光,江南六大豪富之一的胡贯三等,如稍微不加检点,很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这副对联虽然有不少世俗之气,倒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凡事都要谦让,生活的天地才会宽阔。不能把事做绝,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子孙才不会吃苦头。妙就妙在这副对联一看就知道出自商人的手笔,而且是一个很有头脑的商人,小心翼翼,谦卑随和。对于古人,我们何必又那么去苛求呢?把祖训“劝世文”悬挂在厅堂与书房的墙壁上,这也是西递村人的一大特色。“之九万里而南,以八千岁为春。”这副木刻对联悬挂在西递村的“大夫第”,署名:郑板桥。西递村数不胜数的民居楹联,很少署名作者是谁,唯有这副对联板桥先生直书其名,可以见得当年大画家、大书法家、大散文家郑板桥的雉健雄风。不愧是大家手笔,字写得好,文章也做得好,出新脱俗,身手不凡。上联写的是身在西递村,看到全世界,要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豪迈气概。走出西递村,去追求生活的真谛。下联写的是不要满足于眼前既得利益,要有更高的奋斗目标。体现了房屋子主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那坦荡无垠的胸怀。“八千岁”,可当作官居高位解释,也可当作千秋大业理解。把“九万里”与“八千岁”对仗,含蓄、隐谕,十分巧妙。一“南”一“春”,语不露,意不直,意义深远,美不胜收。其它类似如“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等富有一定的哲理的楹联,告戒人们在辛勤的劳动中才能得到欢乐和幸福,待人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而要襟怀坦荡方可获得利益。可以说,明清时期西递的徽商正是以此为座右铭,发扬“徽骆驼精神”,才筑起昔日的辉煌。

还有不少状景的佳联:瑞玉庭中堂对联“云霞雕色草木贲华,林籁结响泉石潋韵。”出自清代著名书法家,两广总督华庆帆之手。这是一幅山水联,有声有色,阅后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如入桃源之境。

这些楹联书法精湛,字体不一,或龙飞凤舞,或笔力稳健,还因为制作材料的不一而各显特色,成为西递一绝。

也正是在这样浓厚的文化熏陶中,身处深山的西递村,走出一个又一个的儒商大贾胡贯三、高官名宦胡文光和文人雅士胡积堂等等。也正因为如此,在二十世纪末,西递村的价值终于被世人发现,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附]

白云深处景圣堂

相伴着跳跃欢腾的山溪,翻山越岭走了十多里的山道,我们黟县朱熹研究会一行来到了际联镇岭下朱村考察。

岭下朱村坐落在黟县的深山区,群峰叠翠,万壑簇拥,特别是那毛竹,满眼望去,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从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生机盎然;

有的粗细相杂、密密麻麻;有的婀娜多姿,舒展臂膀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拥髻堆螺万面云山明镜里,拖岚横翠四围烟景画图中。”村中祠堂里的这副对联,便是对村子周围环境最好的写照。

岭下朱村原名称“礼厦村”,举村朱氏,所以被当地方言破读为“岭下朱”。“地脉接鱼山万壑争灵归礼厦,溪源来梓水一泓凝秀绕华庭。”发源于梓岭的山溪,自北而南穿村而过。溪水两岸,层层叠叠建起了民宅,溪水日夜潺潺,使得本来封闭、古朴、狭隘的山村充满了灵气和飞动之感。尤其是溪水落差较大,激流冲刷成一个个千形百怪的深潭,村中建起了一些碣坝,形成川流不息,生生不灭的一种蓬勃气象。

村中最值得一看的是景圣堂朱氏宗祠。

祠堂落在村子中间,坐东朝西。大门前原来是一块平坦的广场,现在均已经修建了民居。比起我们在西递、宏村看到的祠堂,景圣堂显得更为精巧、玲珑。花岗岩石库门的门框,没有门楼,也没有照壁。祠堂用高大厚实的外墙包裹起来,侧面和后面都不开窗子,浑然一体,更使得祠堂内保持了安宁、恬静和肃穆的气氛。经历了大跃进、十年动乱,景圣堂至今保护完好,不能不让人惊讶。

祠堂分上、下两进,中间是天井。山岚天光从天井投下,与大堂上粗硕的圆柱、厚重的栋梁,以及古老的匾额、众多的楹联,融为一体,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和韵律,更流露出景圣堂神秘的文化宗教氛围。

最醒目的是高挂在大堂上的匾额:“景圣堂”。行书,每字大都有一米见方,敦厚、凝重,古风依存。前厅的大梁上,还悬有一块通堂大匾:“天锡纯嘏”。“天”,此指上天、上苍。“锡”,通假“赐”,赐予、赏赐、降福的意思。《诗经·鲁颂·閟(bi)宫》:“天锡公纯嘏(gu),眉寿保鲁。”意思是“天赐鲁公以大福,长寿而把鲁保住。”郑玄笺注:“纯,大也;受福曰嘏。”“纯嘏”即“大福”。后来称祝寿为“祝嘏”。匾文的内容是祈求上苍赐大福予紫阳朱氏。匾额落款为“皇恩亲赐顶戴寿官朱永廷”“嘉庆二年仲春”。翻遍了村民家传的宗谱,也不知道这“朱永廷”是何许人士。但从清朝嘉庆二年即1797年制作的匾额推算,至今也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

“集诸儒大成,继往开来,俎豆馨香荣百代;景列圣遗范,承先待后,冠裳济楚跃千秋。”“俎(zu)”“豆”原是古代祭祀时盛食物的两种礼器,后泛指祭祀、奉祀。“冠裳”,原指官吏的全套礼服,后多指文明、礼仪制度。“济楚”,本义是美好,引申为出众、出色、兴隆。岭下朱村朱氏,属紫阳郡。紫阳朱氏最著名的人物,就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此联回顾紫阳朱氏光荣历史,激励后人励志勤奋,光耀千秋。联文是说朱熹发展程颐等人的思想,集理学之大成,完成了儒学理学化的改造。他的《童蒙须知》、《小学》、《西铭释义》、《资治通鉴纲目》等,宋末以后,成为封建学校法定的教科书。由朱熹刊刻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作为一套经书传世,“四书”名称,由此形成,影响中国历史近千年。

“义率祖仁率亲,报德报功,肃肃雍雍棠祀典;左香昭右为穆,中规中距,师师济济笃天伦。”“肃肃雍雍”,又作“肃肃雝雝”、“肃肃邕邕”,多用以形容祭祀时庄严雍容、整齐和谐的气氛和乐声。“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岭下朱迁自婺源县。从村民收藏的家谱宗派辈分算起来,从六世祖彦安公至今,大概相隔21辈左右。以20年算一代的话,约有400多年的时间。这样看来,岭下朱村朱氏应该在明末清初迁来的。据朱新培先生介绍说,岭下朱村曾保存有两幅朱熹的容相,一幅是在福建为官时的写照,另一幅则是他晚年病危时让画家所作的速写,半身、半张,尤其神情毕现。每年春节,都将在这祠堂中悬挂,供紫阳朱氏后代祭祀、瞻仰。朱熹的容相与朱氏族谱多毁于“十年动乱”,实在让人痛惜!

“靠山吃山”,同行的前黟县政协王有根主席告诉我们说,早在十几年前,她就曾经组织政协委员来岭下朱参观过。那时村子里的木头、毛竹、茶叶、蚕桑等多种经营很有特色,村民的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业成光裕规模丕振旧家声,运际休明堂耕宏开新气象。”祠堂里的这幅楹联所描绘的理想,已经在朱氏后代的手上变成了现实。根据规划,最新设计的环黄山的公路,将从村中通过,一路上随处可见测量和即将施工的标志,目前正在进行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我们有理由相信,资源丰富的岭下朱村,将插上经济腾飞的翅膀。岭下朱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第叁课]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之二:

多彩的门楣文化

黟县明清徽派民居的大门多以黟县青大理石或者水磨石门楣题额装饰,这些门楣除了一部分为通用的吉祥性题额,诸如“紫气东来”、“钟灵毓秀”之外,绝大多数都独具特色,或状景,或抒情,还有一些是展示主人高洁的生活情趣,恬然的心情,

高远的志向的。这些门楣题额或请名人手书,或由主人字提,行、楷、隶、篆,风格多样。浏览其间,仔细品味,不仅可欣赏到书法美,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可以从中寻觅到一种深邃回味的感觉。

比如:“吉羊止止”南屏村上叶街门楣,“吉羊止止”的篆书。“吉羊”同“吉祥”。“羊”是“祥”的古字,古鼎铭文中“吉祥”常作“吉祥”。《庄子、人间圬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百,吉祥止止。”成玄英注疏:“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止止:犹止之,止于其上。唐朝权德舆《与道者同守庚申》诗:“吉祥能止止,委顺则生生。”综上所述:吉羊止止,即吉祥止止,语出《庄子》一书,意思是说,福善嘉庆之事常降临该宅。

再比如“莱竹山房,秀里村门额,草书于门砖之上。“莱”即“”字,从王羲之草体;六朝诸碑也有作“”体。秀里村为叶氏聚居之地。是建于宋朝的古村。叶氏以古邑为姓《左传成公十五年》:“楚公子申迂许于。”叶在……

还有如:“月印川流”源于屏凤山的龙溪,穿越朱村,九曲三弯,古碑镶嵌于贯村而过的龙溪“S”形拐弯处,河面街桥头一户民居的墙壁上。因为长年溪水的冲刷,河道在此形成深潭。入夜,明月高升,穿行于薄云之中,也印在潭水里,溪流月行,盈盈可爱。夹岸飞檐翘角的古民居大门和槛窗里泻出的灯光,与月光、波光相交辉映;人行道中,人影与屋影、云影融成一片。上游不出十米,石碣水激声,与近处人们的闲谈声、远处的狗吠声彼此呼应:“月印川流”,好一处恬静、温馨的气氛!朱云书有《月印川流》诗:“踏月过溪桥,月更清于水。槐树和月光,一一落溪里。荇藻交横积,鱼水乐吾知矣。前村犬吠声,悠然忽到耳。”此处的“月印川流”用“印”而不用“映”,其诗意奥妙与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是异曲同工之妙。“印”是指融入其中,互为一体,似有醇厚的情味。

又比如:“春回黍谷”屏山村著名艺术家舒绣文故居。《汉语大辞典》:黍谷,谷名。在北京密云县西南,又称寒谷、燕谷山。从小巷进去,转过两个弯,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小院子,庭院与玉兰厅遥遥相对。门上方镶嵌有黟县青大理石的门额,上刻四个古篆大字:“春回黍谷”,每字尺方大小。《太平御览》引文载,“传言邹衍在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居之,吹律而温至生黍,到今名黍谷焉。”说的是艺术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使生活更充满希望,世界更美好。清诗人方文《寄怀从之密之》云:“春将回黍谷,人尚隔桃源。”作为著名的人民表演艺术家舒绣文故居的门楣极其巧合,游人不得不佩服其祖先教育子女卓越的眼光。

在朱村“花园”一个面东的大门上方的门楣上,凿有两个尺方的楷书大字:“易牙”。朱晓东主任说,这地方原是厨房。据《汉语大词典》载,易牙,人名,又称狄牙、雍巫。春秋时齐桓公宠臣,特长于调味,善逢迎,传说他曾经烹杀自己的一个儿子做成肉羹以献给齐桓公食用。此事《左传·僖公十七年》、《战国策·魏策二》和《史记·齐太公世家》等都有记载。后人多以“易牙”指善烹调者。朱主任说此地原为“花园”的厨房,应该说是有道理的。

[第肆课]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之三:

深邃的建筑文化

徽派建筑

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发展起来并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徽派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祠堂、牌坊、民居被称为徽派建筑“三绝”。作为设计和实施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徽式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其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如砖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楹柱等,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徽派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它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祠堂]

在徽州,祠堂是与民居、牌坊并列的闻名遐迩的建筑,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黟县祠堂遍布城乡,现存祠堂最早的建于明弘治年间,至清代,多不胜举。总祠,作为当时重要的公共建筑,一般多置于村口,如西递明经祠;也有建于村镇两端、傍山或有坡度的地方,规模较大,少则二进,多则四、五进,建筑依地形

浙次高起,主体建筑置殿后,颇富变化。单面为中轴线上两个或多个三合院相套而

成,配以牌坊。支祠平面多为四合院式。一般较大的村镇,如西递、南屏和碧山村等,总祠与

支祠在12个以上。祠堂外观,正面较豪华,门厅多为五凤楼建筑,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其余三面较简洁。其结构与民居相同: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一般外檐柱多用木石混合,中进享堂的月梁、金柱粗硕。斗柱为标准南方式,节头多为象鼻、凤头、如意,有时上面装有翼形云板。有些祠堂寝殿虽为双层,但底层梁架仍齐整,一如单层,并绘有精致的彩画。由于“新安人近雅”,故彩画色彩淡雅,其构图设色不同于北方,直接画于木地上。

《尊祖敬宗敬爱堂》

黟县西递村的敬爱堂是一座宗祠,原为西递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住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火。清乾隆年间重建时,因胡氏子孙繁衍,渐趋旺盛,遂扩建为宗祠,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溪水绕此堂流过。敬爱堂现辟为“西递民俗展览馆”。

敬爱堂门楼飞檐翘角,气宇轩昂。一进大门,是长方形的天井合院,供采光之用。上庭梁上悬挂彩灯。中门樱花枋上高悬“敬爱堂”楷书匾额,赫然醒目。“敬爱堂”名寓意深远,既启示后人须敬老爱幼,又示意族人要互敬互爱,和睦相处。故作为宗祠,一直是议商族事之室,兼作族人举办婚嫁喜事,教斥不孝子孙的场所。中门的上庭还摆放着一顶色彩艳丽的花轿,轿顶帷布垂挂,绣有龙凤、花卉图案的红绸遮围轿身。欣赏花轿,想象娇媚的新娘被抬到夫家,帘掀一角,头遮红布,莲步轻移,在新娘牵引下款款步入婚堂,拜见双亲的情景,必将使游客赏心悦目。游人中的小姐若感兴趣,坐置轿中,拍摄一帆彩照,感觉一下作新娘的滋味,更能增添游兴。

步入中门为祭祀大厅,厅分上、下庭,左右分设两庑,下庭两根6米高的黟县青石柱与上庭两根粗壮的白果木柱相映衬,承托着规整的梁架,雄伟壮观。举首环顾,对联楹柱,特别是梁檩音悬挂着“天恩重沐”、“上国琳琅”、“四世承恩”、“盛朝英俊”等多块金字古匾,似向游人宣示胡氏宗族当年的荣耀。上庭正面木板壁上悬挂着祖宗的画像,上悬匾额“百代蒸尝”,意思是要世世代代不忘祖先的恩典。下面正中是一把太师椅,当是族长之位。两边纵列两排罗汉椅、案,为族中年长和有声望之人议事或祭祀时所坐。厅前还有一大几案,用于祭祀时放置祭品。上庭之后为楼式建筑的供奉厅,供奉列祖宗神位。神主次序是始祖居中,其他依昭穆之序左右排列。

徽州人十分看重祭祀祖先的仪式。在徽州,《朱子家训》最受器重,各宗族均以此书作为补充和改造所行家礼的规范。在《家礼》中,首先为“通礼”,而列于开篇位置的就是“祠堂”。因为“报本返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和根本,故置于篇首以示其重。在祭祀篇中,对四时祭、忌日祭、生忌祭、墓祭等礼节又作了说明。徽州各族祭祀多依《家礼》而行。《寄园寄所寄》卷11云“新安各族聚族而居,……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文公家礼,彬彬合度。”而祭礼不论具体形式如何变化,均恪守“孝”的原则。

敬爱堂上庭对面的门楼横梁上方,悬挂着一块3米见方的大牌匾,上方一个笔力遒劲、功夫深厚的大“孝”字。据说,此字系南宋大哲学家、教育家,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所书。当年他曾写过“忠、孝、廉、洁”四个大字,但多毁于“文革”,令人痛惜。只因有一位村民将“孝”匾拿回家中作粮仓盖,才保留至今。这个“孝”字将字、义、形、情巧妙地融为一体,把整个字拆上下两部分来看,上半部是“老”字的半部,下半部是一个“子”字。朱夫子所书的“孝”字,上半部右边横、竖、撇笔画连接,如同一个半身人形,呈弓身抬头、双手作揖敬奉之状,右边却是猿的脸形。意喻不孝不敬之人,如同尚未进化的猴子。下半部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子”字,意喻要孝敬父母、老人。书画同源,此字在似与不似之间,达到了书画的高度统一,真是一幅活脱脱的诗情画意书法图,写来犹如神助。其教育意义极为深刻,悬挂在敬爱堂里,又极为妥贴,切合环境。

[牌坊]树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代是人们一生的最高追求,被称为封建论理的物化象征。古徽州享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封建礼教对徽州社会的影响特别深远,因此,古代徽州大地上建起牌坊数以千计,虽经沧桑巨变,至今留存的仍有很多,犹如一座诺大的“牌坊艺术博物馆”。

[民居]黟县现存明清两代民居,原业主除少数是年老退休的官僚外,多数是出外

经商致富归来的商贾。他们受当时阶级制度、法令的限制,不能建造宏大的住宅,也不能使用各种金碧辉煌的彩画和装饰。因此,只能独辟蹊径,来满足他们物质和

精神生活的需要。

黟县徽派民居的特色: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天

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的达36个。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随时间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单元还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建

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

。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外墙无

窗或开小窗。方整的外形,马头墙内落水,形如“一颗印”为徽州民居的独特风格

。民居前后或侧旁,设有庭园,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鱼池,植果木花卉,甚至叠山造泉,将人和自然融为一体。大门上几乎都建门罩或门楼,砖雕精致,成为徽州民

成的一个重要特征。

特别是是一些建筑的“边角地带”的利用堪称“绝笔”。如,西递的绣楼,宏村承志堂的水榭。反正不是亭也不是阁,临水而立是否可以称"榭",我不知道。但是它那样的迷人,设想一下:夕阳下或细雨中,一桌、一凳,一炉清香,一把古琴......

“天井”的讨论:

作用:①采光;②头透风;③“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

④“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正方的观点]天井是徽派民居的一大特色。踏入民居内部,首先看见的是天井。天井是由正屋和高墙围合而成的面积很小的方形露天空间。天井檐口都有水枧,天井四周的瓦面向内倾斜,雨水沿瓦面流入水枧内,水枧沿内壁而下,将雨水排入地下,俗称“四水归堂”。

民居用高大厚实的外墙包裹起来,侧面和后面不设门窗,浑然一片。这样一来,宅内成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空间,里面光线暗淡,通风不畅。设置天井,无疑改善了宅内的采光和通风条件。

由于徽州民居的建筑格局受到限制,《明史·舆服志》有如下记载:“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所以,民居的建筑面宽很有讲究,在宽不过三间的前提下,尽量加大通宽面和进深。天井则为最大限度地加大民居的进深提供了可能。

天井不仅具有多种实用功能,而且充分体现了徽州古人的心理追求,表现出浓烈的哲学意识。徽州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传统的儒学意识深刻影响着徽州人的方方面面。屋宅设天井,就可将自然溶入其中,无须走出家门,通过它就可以感觉清风明月,享受晴日碧空,可以知晓寒霜白雪,让居住者欣赏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人与自然的界限。这是“天人合一”思想在民居建筑上的绝妙体现。

天井,不但传达出徽州古人力图追索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的心理,而且还是徽州古人对子孙后代的一种无声的教育。

徽州“群山环绕,盆地居中”,山多地少,俗谚谓此地“八山一水一分田”,所言极是。因地狭人稠,人口日增,居民生存艰辛。为生计所迫,徽州人十之七八出门经商。在外苦心经营后尝到成功甜头的徽州人,自然也寄希望于自己的子孙:能够象自己一样为改变生存状态,不困守在大山里,而要走出徽州,到外面去闯荡,去成就一番事业。由于常年经商在外,一年甚至几年才回家一趟,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很少,如何把心里的这种愿望传达给子孙呢?聪明的徽州人在建造房屋时,就巧妙地借助天井把这种愿望无声地表达出来。天井的教育意义也突出地显现出来了——人处厅堂中,仰观天井,犹如坐井观天,蓝天无垠,所见却只有那么小小的一块。一辈子守在家里,便成井底之蛙,见识狭小,难以成就大事业。所以,欲拓宽视野,欲有所作为,欲改变生存状态,就要立志走出家门,走出徽州,这是唯一的出路。

生活在高墙深宅里的人,天天望着天井,日长月久,“坐井观天”的感觉会不生发吗?就这样一辈子都做“井底之蛙”吗?当然不会,也不愿意。正因如此,所以才有“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民谣,才有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徽州人为了不辜负祖先的良好愿望,或外出经商,或读书入仕。他们成为富商大贾,成为官宦名流。这可能成为徽商在明清时期独领风骚数百年的内动力。(朱来平)

[反方的观点]这种周边封闭使下雨时水从四面流向中庭、当地名曰"四水归堂"的天井结构是徽居的一大特色,不论是普通家居还是宗族的祠堂都被广泛的应用,人们戏说是因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和企盼"不尽财源滚滚来"的心理造成的。也有人研究是上古穴居遗风。我的看法是:戏说无论,一种调侃而已。穴居遗风则太牵强、也不可能,有故弄玄虚之嫌。

“马头墙”的讨论

①最初起防火、防盗作用,②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装饰,高低错落的五叠式马头墙也以其抑扬顿挫的起伏变化,体现了皖南民居独特的韵律感,俗称“五岳朝天”。(飞黄腾达)

[第五课]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之四:

先进的环保文化

[村落环境]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悠久发达的历史文化,传统的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富裕的徽商经济的条件,使得黟县至今还完好地存留了数以万计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这些被称之为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之一的徽派建筑,或依山、或傍水,高低错落,灰白色的墙、青黑色的瓦,富有韵律的马头墙,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秀美、宁静,如画如歌...黟县十二都大多数村落的选址“相其阴阳向背,察其山川形势”,以臻天时、地利、人和诸吉皆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

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村落“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

耸拔,宛如城郭”。村口广植高大乔木。缀以亭台水榭,溪流蜿蜒,田陌纵横,环境极佳。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

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

[村庄形态]村庄的整体布局,是徽派古民居建筑组织结构上的最大层次,它的形象不仅能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追求和精神象征意义,即村落整体轮廓与所在地形、地貌、山水等取得自然的和谐,而且在对某种意味图案模拟的村落整体形象中寄寓特定的象征意义。如宏村拟牛形、塔川拟塔状、呈坎拟冠带、洪岭卖花渔村拟鱼形。皖南山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决定了这里的村落布局不得不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古徽州又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传统思想的作用,风水观念的影响,无不在村落布局上显示出来;徽州古称“东志邹鲁”。是兴商重教之邦,因而对村落布局也深深地传达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明清时西递村,整个村子呈舟船形状,鳞次栉比的徽派民居,如一进一进的船仓;村头高大的乔木和十多座石碑坊,宛如桅杆和风帆;四周连棉起伏的山峦就像大海的波涛;村口的上百亩肥沃农田,日湖田,湖田族拥着村庄,正好比是一艘巨轮停泊在平静的港湾,西递村先哲以自己特有的精明智慧,以扬帆待航的巨轮形状的村子,告诫自己的子孙应如何在学海、商海、官司海中一展才华,扬帆远航。

[街巷]村落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形成街巷。黟县十二都,特别是三、六、九都的古村落,比如像碧山的“人字街”、西递的前边溪和后边溪街道等都是很

著名的街巷。这些村子,无论大街小巷,满眼都是铺着清一色的石板路面,色泽青灰,古朴庄重。石板路两边砌有排水沟,每隔一定距离设雨水井,集中排水;高低石阶处凿有车马轮道:科学实用。特别是青石板铺就的深巷弄堂,连接起一幢幢的古民居,与高耸的马头墙、硕重的石库门,飞檐翘角的徽派民居等一起创造出徽派建筑典型的气氛。

[民谣民谚]

宏村有一首古老的民谣:“宏村水圳,古黟名渠。西高东低,四季不息。山来水回,贵寿而财;山囚水止,四季发愁。前沃后岗,龙首之藏。九曲十弯,米库粮仓。牛富凤贵,环山青翠。大嫂小姑,不可马虎。尿片下圳,孩瘦啼哭。菜叶杂碎,随时捡去。便桶下水,命虚丢财。堤坝坚固,丰收五谷。清淤挖圳,族人记住。永续利用,百代千古。”

“宁可走万步,不砍雷岗树。”

“岗高水环,郁草茂林;树因水绿,山因树旺,水因树稳,富若千乘,富若万金。回环青翠,富贵万代。”

[第陆课]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之五:

迷离的宗教文化

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州文化,在关于宗教的认识上,很有自己的特点:

其一是他的包容性。如:屏山村有胡英架传说为代表的道教文化,有红庙等佛教的传说,和“三姑娘娘”的原始宗教的传说。这三者在同一个山村和谐共荣,蓬勃发展。

其二是他的“进步性”。表现最为显著的是:“宏图――牛的图腾”。聪明的古宏村人,把牛整个地解剖开来,按照牛的形状,牛的内部结构,建造起村落。忽然发现,这样的村居采光充足,通风顺畅,流水不腐,滋润万物。人丁兴旺,庄稼和树木长得也很好。牛与人并存时,为人的生活提供方便,人被牛所异化生活,更是福音。于是,牛的形象便高大起来,图腾崇拜,不是没有道理。有专家曾说过,信佛的人有这样的说法:“佛

祖心中坐”,“佛至心诚”。对牛顶礼膜拜的古宏村人,该不会是“牛在心中坐”,“牛至心诚”。一种环境与心态的巧妙结合。宏村人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也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图腾――牛。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实现建设四化的宏伟大业,正需要这种“牛”的精神。所以说,宏村不仅有较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还是一部进行民族传统教育的活教材。继往开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牛的意志,牛的追求,奋进不息。

[第柒课]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之六:

可观的民俗文化

黟县自秦代置县迄今已有2000余年。这里特定的山川地理环境,漫长的宗族聚居历史,丰富的徽州传统文化以及徽商独特的生活方式,通过人们的思想意识,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的折射,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特别是明清时期,徽商的鼎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儒学的兴起加浓了文化氛围。于是经济、文化又影响到民俗风情的变化。儒家森严的礼教无形中渗透进了原来质朴粗犷、野俗鄙俚的习俗中,使得黟县民俗风情在徽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婚姻嫁娶风俗:选亲、订亲、求亲、成亲(搬嫁妆、待囡、暖房、迎亲、送亲、完婚、三朝、回门)。

(二)生辰寿辰风俗:催生、松关、洗染、满月、周岁、生日、做寿等。

(三)丧葬事仪风俗:送终、哭丧、报丧、殡殓、出殡、祭奠等。

(四)生活年节风俗:十二月初八腊八节、二十四小年、大年除夕、大年初一、出七“人日”、正月十五元宵、二月初二“打老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三元井。徽州素有东南邹鲁之称,尊文重仕,故特意把井造成这样以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其意为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最高成绩

- 三元及第-

在三元井中汲水、提水,三元汲提之谐音。三元即:状元、榜眼、探花。而我想实际上是为防止小孩子误坠井中而已。徽居的大门千姿百态,但泾县茂林的大门给我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大门的制作相当简单,其妙在它所用的砖上,灰、白两色相间的绞胎砖,纹理变化万千、充满玄机,俨然一幅巨大、立体的赵无极的水墨画。若从时间

上来看,也许赵先生是受了它的启发。

[第捌课]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之七:

徽州民俗中的消防文化

徽州古民居的特色是小青瓦、白粉墙,而这白粉墙一般都砌筑得高出房屋许多,称作马头墙,也叫封火墙。这封火墙的设计除了民俗学上的高瞻远瞩寓意之外,主要还是消防上的考虑。自家失火,因为有此封火墙的阻断不致殃及四邻;同样的,别人家失火,也因为自家的封火墙可以避免火魔染指。有经典范例便是徽商胡雪岩在杭州创办的胡庆余堂,当年一场大火几乎把整条街都烧毁,唯独胡庆余堂的徽派建筑完好无损,功劳全在这高高的封火墙上。

四水归堂是指徽派建筑厅堂下的天井设置,天井四周屋檐下有锡制水槽接水并流入天井下边水沟、水池或水缸中。民俗上称之为徽商人家肥水不外流的物化,而从消防文化角度来看,则是天然太平缸,除了水池储存水槽流下的雨水之外,还在导水管下部外接导水槽,使雨水自然流入水缸中。这缸中的水一般不太使用,保持满缸以备消防急用。

徽州人家睡关消防三件事是雷打不动的,这就是仔细检查水缸、灶膛和火桶。检查饮用水的水缸里是否有满缸水,假如没有水或水不满,即使夜再深也非得到水井里去挑来水蓄上才能入睡;检查灶膛里是否还有未烧烬的柴火和死灰,假如有定要将死灰铲除置于灰缸中盖住,将柴火拣出放入炭缸中密封;检查火桶、火篮等取暖用具是否已用厚砖石块压严并置于厅堂空旷处,这三件大事不落实是万万不可入睡的。

每逢端午、中秋、春节等节庆,徽州民间有舞火龙、舞香龙的习俗,龙身以稻草捆扎而成,浑身插满点燃的香火,在夜幕下的乡村游弋,景象十分美丽。有一个民俗从古到今始终没有改变,就是不管舞到多远,最后一站必须是河边或池塘边,然后将香龙、火龙投放水中,俗称“龙下水”,如此消防文化与民间节俗结合得真是天衣无缝。

[第玖课]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之八:

悠久的历史文化

(一)西递与明经胡氏

西递,古名为西川,又称西溪,均取水势西流之意。它如同新安文化体系区域内众多村落一样,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商业经济力量支撑起来的同族聚居的村落。据《新安名族志》记载:“其地罗峰高其前,阳尖障其后,石狮盘其北,天马霭其南。中有二水环绕,不之东而西,故名。”

据《西递明经胡氏壬派宗谱》记载,胡氏宗族的来源与发展有着很不平凡的经历。“始祖讳昌翼,字宏远,号眉轩,本唐昭宗子”,是皇后何氏在昭宗天元年(904)被准备篡位的朱温所迫迁都洛阳,途经陕县时所生。此时后梁朱温篡位在即,皇后

估计“自今大家夫妇委贼手矣!”于是将婴儿“护以御衣,侑以宝玩,匿讳民间。”

这时,歙州(徽州唐称歙州)婺源县有一个姓胡名三公的宦游之人(一说奶妈的丈夫)正在陕县,于是收养了这不寻常的婴儿,并易李为胡,暗地里带回了家乡,取名“昌翼”,含“大得覆翼”之义。不久,李唐后代多被朱温屠杀,唯独易名胡昌翼的李姓后代得以幸存。

后唐同光三年乙酉(925),胡昌翼长大成人,并“以圾经登第”。此时胡三公便把当年的御衣、宝玩交给他,并详叙他的身世。于是胡昌翼拒绝了仕途,从此隐居于婺源考水,“倡明经学,为世儒宗”。胡昌翼谢世于宋咸平已亥(999)享年96岁。世人称为“明经公”,其子孙后代又因以学传世,故其族名为“明经胡氏”。

从始祖明经公传至四世祖令极公时已有兄弟10人,并以天干名之,称曰“十干衍派”。

到了宋元丰年间(一称皇年间),属壬派的五世祖胡士良因公赴金陵,途经西递铺,“见其山多拱秀,水势西流,遂陪地师前往。见东前蹲,罗峰遥拱,有天马涌泉之胜,犀牛望月之奇;产青石而如金,对霭峰之似笔,土地肥沃,泉水甘甜,因此举家从婺源迁居西递”,“是为西递始祖”。西递胡亦称为壬派胡氏。

(二)屏山舒氏“逢长则止”的传说

屏山,因为村民多为舒姓,所以又名九都舒村。

舒氏始祖相传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zhuan

xu),伏羲氏九世孙,名叫叔子。叔子曾被颛顼任命为“纾”这个地方的地正。纾地在现在的安徽省庐江县西南,在这地方的行政长官称为地正,相当于后来的诸侯中的子爵。后改“纾”为“舒”,子孙便以地为姓。从此算来,舒氏得姓已有近四千五百年的悠久历史了。

春秋早期,宋僖公三年,舒国被灭,舒氏散迁。

汉武帝时,舒氏九十九世祖舒骏,性格贤良,志大才高,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鄣郡置丹阳郡,郡治在宛陵,即今宣城境内,任命舒骏为丹阳太守。设有黟、歙、陵阳、于潜、故鄣、泾、宛陵、青谷、宣城、丹阳、广德、溧阳、古城

、秣陵、句容、江乘、湖孰等县,范围包括现今的黄山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以及江苏省南京及镇江部分地区等。舒骏为任九年,勤施惠政,屯田安民,修桥

筑路,提倡邑学,做了不少好事,深得百姓的拥护。而他自己深深爱上了这块土地,他爱这儿的青山绿水,爱这儿的纯朴民风,更爱这儿他曾奉献的事业。于是,他买房置地,携妻子与子女在这儿安了家,住了下来。辛勤耕耘,隐居度日,倒也其乐融融,以至繁衍成望族。古籍称,皖江南北,包括庐江等地的舒姓,都是舒骏公的后裔。

唐代末年,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民不聊生。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初,爆发了王仙芝、黄巢起义。起义军势如破竹,很快攻

下河南、湖北诸

州。不久又连连攻克庐州、舒州、宣州等。为避战乱,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庐江舒氏德舆、与堂兄德与、德兴携家南逃,一路长途跋涉,鞍马劳顿,来到了歙州,当时江南新安山清水秀,风光宜人,虽山水阻隔,交通不便,然少有战乱,如同世外桃源。可是具体到什么地方安家定居更有利于家庭的繁荣发展呢?兄弟几个心中都没有数,谁也拿不定主意。这天夜晚,他们投宿在一个普通的客栈里。经过一天的跋涉,大家都感到劳累,洗漱之后,众人都早早上床休息。听着纱窗外淙淙溪水声和鸣唱的山蛙声,舒德舆飘飘然,昏昏沉沉,似睡非睡,朦胧中仿佛来到了一处鸟语花香的胜地。他心中正纳

闷,一位长须白发老人摇了摇手中的拂尘,指点道:“舒氏南迁,逢长则止;家族兴旺,荫庇后裔。”说完,拂尘一摇,一阵云烟起,老人不见了。德舆一惊,一觉醒来,原是南柯一梦。第二天起来,德舆把此梦给两位堂兄一说,谁知他们俩头天夜里也都曾梦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翁指点道:“逢长则止”。既然作了同样的梦,三兄弟便一致认为,仙翁指点,不可不听。商议决定继续南行,如遇地名有“长”字的便可定居。于是,兄弟三家继续前行。不久,他们来到了歙县长龄桥(现属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西南五公里处),这里四周环山,长龄溪蜿蜒东去,一座古朴的大石桥横跨溪上,民居夹岸而筑,村子因桥而得名。舒德与一看这地势成盆,龙脉颇佳,村名中又有“长”字,于是便与一家大小住了下来。

舒德兴与舒德舆携家小继续上路前行。他们沿宁国府至池州府的宁池古道穿过休宁,进入黟县,来到了长演岭村。只见村落地处长演岭脚的古道上,并以岭名作为村名,这里地势虽不十分开阔,却也倚山傍水,景致颇秀,很适合隐居生活,特别是地名中逢有“长”字,切合仙人指点。于是,舒德兴便与一家老小在此定居下来。

最后,只剩老三舒德舆孤身率家人继续前行。他们经过西递铺、石山进入黟县盆地,再过古溪来到了长宁里。长宁里青山如屏,绿水环饶,地势开阔,好一处风水佳地。“里”即百姓的居处。先秦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唐代黟县设四乡十里,宋袭唐置,长宁里归属黟县东北的顺仁乡。长宁里即今日的屏山村。舒德舆一行辛苦跋涉,终于也遇到了这含有“长”字的村落,一家人都

非常高兴,便在此处安居下来。从此舒氏便在屏山这块沃土上生息繁衍,舒氏后代子孙便尊舒德舆为屏山舒姓始祖。因此说来,屏山舒氏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了。

后人相传,当年舒德舆在客栈里所梦见的那长须白发老人,是舒氏始祖叔子。因为祖宗保佑,逢长则止,舒德舆选中长宁里,舒氏才有今天这样的兴旺发达。民国时,屏山村口还有一拱门,上嵌“长宁里”青石横额一幅。村中舒氏宗祠中有清代西递举人胡朝贺书撰的一幅楹联曰:“源溯庐江,舒国舒城寻旧派;秀钟徽岭,长龄长演尽同根。”说的便是这段自“庐江南来,逢长则止”的历史。今人舒新民《古黟长宁,长演舒氏溯源》诗:“昆仲分容黟县双,桃源千载认家邦。因何背井离京兆?底事改郡作庐江?究本时嗟无见识,探原今幸有□舡。荒村野径茅泥舍,恳望神手惠洞窗。”

刚到长宁里时,舒德舆在皆如庵附近买了块地,筑舍耕种,即现在屏山村庙墩岭东。

至屏山舒氏十六世祖舒佛六,人丁兴旺,势力大增,于是迁村中心花园畔,即现在的四房街附近。

至元末明初,屏山舒氏十九世祖舒彦友,生有三个儿子。老大叫舒依仁,后称大长房;次子叫舒据德,后称外屋;老三叫舒志道,后称里屋。依仁传后单薄。外屋据德生有四子,依次称外屋长房舒永彰、二房舒永文、三房舒永武、四房舒永瓒;里屋志道也生有四子,依次称里屋长房舒锋一、二房舒镀二、三房舒镌三、四房舒镛四。如此椒衍爪瓞,休生养息,历经数朝,遂成大村。于是舒氏宗族便提出欲将村名改为舒村。几经周折,至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终获朝廷批准。清末民初舒氏已发展为支丁千余,总人口近五千余人,与其它古村一样,舒氏聚族而居,既增强了内部协调和统一,增强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流传,民俗的形成以及舒氏的繁荣,也就书写了屏山村舒氏特有的文明历史。

(三)进士村:南屏

南屏村一个普通人家,中堂上挂着一块金碧辉煌的进士匾,是这位丁丑年(光绪二年、公元1877年)的进士查之屏于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给自己立的。

一百余年过去,又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战乱、浩劫,能完好地留下来重挂在中堂之上,想来真是太大的不易,也生动地反映出社会、政治环境及人们思想、观念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悠久历史文化的意义:

第一,由于徽州的先祖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原移民,因此,移民精神的基因始终流淌在徽州人的血脉之中。

第二,徽州先民有一部分属于苗越土著。史志记载:山越族人,“依山阻险,不纳王租”,“勇捍尚武,断发文身”,被称作“蛮越”。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严酷的生存条件,便铸就了越族山民特别能吃苦耐劳的坚毅性格,它也就是后人常说的坚忍不拔、百折不回,负重进取的“徽骆驼精神”。

[第拾课]西递、宏村的文化内涵之九:

发达的商业文化

一、徽商的概念: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徽商经营行业以盐、典当、茶木为最著,其次为米、谷、棉布、丝绸、纸、墨、瓷器等。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胡适说“无徽不成镇”并非夸大之辞。宋代祁门商人程津、程海兄弟就有“十万大公”、“十万二公”之称;清末绩溪人胡光镛开设的银号遍布各省,积资达两千万之巨。

徽州素称“东南邹鲁”,生于斯、长于斯的徽商,一个显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徽商的本质是儒商。徽商研究是徽州文化研究中的不朽课题,向为海内外学者所关注。

二、徽商的历史:兴起与三国与魏晋,发展与唐宋,兴盛与明朝与清朝中前期,鼎盛与康嘉年间,衰亡与清末与民国时期。

一说: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嘉靖以降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三、徽商的艰辛

有一首古风,专道为商的苦处:“人生最苦为行商,抛妻弃子离家乡。餐风宿水多劳役,披星戴月时奔忙。水路风波殊未稳,陆程鸡犬惊安寝。平生豪气顿消磨,歌不发声酒不饮。少赀利薄多赀累,匹夫怀璧将为罪。偶然小恙卧床帏,乡关万里书谁寄。一年半载不回程,梦魂颠倒妻孥惊。灯花忽报行人至,阖门相庆如更生……”(《喻世明言.扬老八越国奇逢》)

在徽州村,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则掌故:

清朝光绪年间,商人舒嘉瑚年关起程回家过年,一路上,看见不少徽商急着

回家中团聚,不断招呼艄公摆渡。舒朝奉耳有所闻,心有所动,吟出一句:“夜半三更人喊渡,喂!”几天后到了家,面试子女学业,便当作一道题目,让他们对下联。孩子们一边念道上联,一边思对下联,恰好有一个做学生的伙计路过大门往家赶,随口接道:“年终岁末客思归,嗳!”这幅对联正道出了浪迹天涯的徽商的隐衷。

不了解的人却说“徽商重利轻别离”(白居易《琵琶行》)。

四、黟县商人是徽商重要的一支

黟县是徽商故里,早在明朝开始,许多黟县人就寻求发展外出经商。由于黟县多是聚族而居,外出经商就相互牵带、提携,更由于黟县人精明能干,经营有方,外出经商的人就越来越多,到清朝中叶,便形成了一个遍布全国的徽商黟县帮。甚至有“无黟不成镇,无徽不成商”的说法。据《黟县乡土志》记载,清代黟县男丁中士、农、工的只占百分之二十左右,而经商者则高达百分之八十。直到现在,江西省景德镇市的经商者,不少依然是黟县人的后裔,在该市市场购物说黟县方言均可流通。徽商黟县帮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徽商商而兼士,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他们除以"急公议叙"、"捐纳"和"读书登第"作为攫取官位的途径外,还以重资结纳,求得部曹守令乃至太监、天子的庇护,享有官爵的特权。一些徽商本人不能跻身官僚行业,就督促子弟应试为官,自己也就成为官商。如西递的胡贯三、南屏的李宗媚等均是黟县商人中的佼佼者。

五、徽商兴盛和衰亡的原因:

A、兴盛的原因:

恶劣的环境;

独特的性格;

①“徽骆驼”的吃苦精神

②诚信:清代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少时贫寒,一日放牛经过路亭,拾到一内裹300两白银的蓝布包裹,直到日落,才见失主,为杭州米行老板,感其诚,遂将他带往杭州做生意,从此改变了这个放牛娃的命运。

③节俭以至于吝啬:徽州民谣“手捧苞罗粿,脚踏一炉火,除了皇帝就是我。”

丰富的特产;

重视文化的传统;

官商一体:有人曰:“乌纱帽(捐官),红绣鞋(嫖妓),徽人一生只两件事不争银两,其余诸事则多吝啬。”但也有积极的一面,那便是一旦战事突起,朝廷急需,徽商也多踊跃捐献银两的。歙县棠樾人鲍漱芳为扬州盐商巨头,当年朝廷平定四川、湖南、陕西三省叛乱,就是他出的军饷。

B、衰亡的原因:

不重视扩大再生产;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近代历史的发展,,徽商越来越多受到洋商的挑战和掣肘,1870年,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从欧洲到亚洲的航程缩短了四分之一。1871年,上海和伦敦海底电线开通,这些都为欧洲商人了解中国市场,推销产品创造了条件。廉价的洋货甚至在徽商故乡也取得了绝对的胜利,鹰牌煤油,祥茂牌肥皂,茶花牌火柴在徽州山村也都家喻户晓。奴颜婢膝的清政府给了外商诸多优惠,使中外商人的竞争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而这也许是徽商最为痛苦也最为无奈的事。

西塘考察报告

篇一:关于宏村西塘古建筑及周边环境的调查报告1 风景园林与建筑 旅游与健康学院 社会调查报告 团队名称: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赴安徽宏村/浙江嘉善西塘暑 期社会实践团 指导单位: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指导教师:孙天罡 二零一二年七月 活动主题:关于古建筑及周边环境的调查关于宏村西塘古建筑及周边环境的调查报告调查目标:了解两地的古建筑及周边环境的特点、了解两地古建筑的背景文化、了解当地古建筑的保护情况、实地观察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在两地的体现。 调查时间:2012年7月4日至2012年7月15日。 调查对象:宏村西塘古建筑及周边环境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调查、文献调查。 一、前言 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对古代文明的回望与借鉴。而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在从古到今扮演着重要角色。古建筑作为古代文明史中的完美篇章,它的保护和修缮是现代建筑工作者学习和研究的典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为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古建筑特色以及其周边环境,开阔视野,深刻感受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在古建筑中的体现。我们决定进行古建筑考察调研活动。2012年初我们先后去了安徽的西递和宏村,嘉兴的乌镇和西塘。重点考察为安徽黟县的西递和宏村。 二、正文 1、基本概况: 安徽部分: 西递、宏村古民居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它们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西递距黟县县城8公里,始建于北宋皇祏年间(公元1049-1054年)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它四面环山,两条溪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整个村庄呈“船形”。村落以一条纵向的道路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和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122幢,现有居民1300余户,人口1000余人,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宏村位于黟县县城东北10公里处,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公元313年),它是一座“牛形村”,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如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村中半月形的池塘(月沼)称为牛胃,一条400余米长的溪水盘绕在“牛腹”内,被称作“牛肠”。村西溪水土架起四座森桥,称为“牛脚”,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调节了气温、改善了环境。现存明清时期建筑137幢,由于这里地势较高,因此常常被云雾笼罩,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嘉善西塘部分: . 西塘建筑极富江南旁水而居的特色,是江南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已经成功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著名的如下:环绣桥——当地最高的一座石拱桥,但原先是木桥,站在桥上可以看到西塘整个景色 西园——为三层结构,大户人家的小姐生活在阁楼,后来举家搬迁,是西塘保存至今最完好

西递宏村导游词

在中国皖南的清山秀水中,散落着这样的村庄,一幢幢粉墙黛瓦的百年老屋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徽州这片宁静优美的大地上。几百年历史的砖瓦楼阁风雅依然,散发着被时光浸润过的温暖与暗香,萦绕在窄窄的青石街巷中,盘旋在灰白的天际上,而这山水却分明还是这样的灵动清澈,人们分明还在这百年的山水建筑中生动游走。 如同时间深处飘出了一首似曾相识的诗歌,完整地让你忘记了过去与现在。你坐在时光的流水上凝望着它,仿佛一幅被时代凝固的历史画卷、仿佛一个遗世独立的东方旧梦。 西递村和宏村位于中国安徽省的黟县内,距离上海仅三百公里。和安徽省南部其它的古村落一样层峦叠嶂的群山和闭塞偏僻的地势,使西递和宏村保留了几个世纪前村庄初建时的建筑原貌。西递村至今仍有完好的明清民居一百二十四幢、祠堂三座;宏村也有明清两代古建筑一百五十八幢,其中一百三十七幢保存完好。它们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徽派建筑的典范之作。 明清时代安徽徽州一带的商人,凭借木材、茶叶和盐业等的垄断经营,称雄商界长达二三百年,统称徽商。当时徽商的经营势力遍及大江南北,积聚了大量的财富和声望。中国人叶落归根的特性使殷实的徽商们最终都在家乡大兴土木,建居所、立祠堂,光

宗耀祖、传宗接代,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徽派建筑的全面昌盛。 西递的胡氏家族就是带着一个百转千回的故事来到这山水之间的。 公元904年,唐朝昭宗皇帝李晔因为战乱从长安出逃,皇后何氏在途中生下一个男婴,当时在陕西做官的徽州人胡三秘密地将太子抱回徽州,含辛茹苦地将孩子带大并且改名胡昌翼。从此李唐的皇室之后就在此地开枝散叶。胡昌翼就是西递胡氏的第一始祖,之后的千年时光,胡氏后人在这片土地上春播秋收,那份帝皇之后的高贵渐行渐远,而耕读传家的精神却如同这一如既往的青山绿水传承下来。 在西递村的“追慕堂”中至今供奉着他们的远祖——唐太宗李世民。 中原望族的迁徙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耕读礼俗。中原盛行的儒家礼教文化浓墨重彩地在皖南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履福堂”的主人是西递一位知名的收藏家,他的厅堂里有着这样一幅对联: 上联是“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意思是不管是读书还是经商,只要成功就是好的生活道路。 下联是“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意思是只要知道创业和守业的方法及道理,一切都不是难事了。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徽州人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在古徽州村落读

安徽宏村活水系考察报告

安徽宏村活水系考察报告 时间:2009年9月6号——2009年9月16号 地点:安徽黟县(宏村、西递、关麓、棠樾) 内容:考察学习、实地勘测、复原建筑 班级:2006级环艺(2)班 姓名:陈小燕、杜春燕、刘巧惠、许俪嘉、张晶 看过波涛汹涌、浊流婉转的黄河,看过天连水尾水连天,波光粼粼的大海,每种广阔与气势都会给人无法割舍的情怀,但安徽宏村的活水,却一直羁绊人的念想,让人魂萦梦牵。 2009年9月6号我们在林晟、甘露老师的安排下终于走进了这个灵动的世外桃源,心情澎湃。。。。。。。。。 水是一个地方的灵魂,通过水系把整个村落连成一片,打造山水绿城,穿越家家门口的清泉,顺着这里最富有动感的景观——不枯、不竭、不溢的泉水,绕了九曲十八弯,穿梭于这个充满灵气与活力的村落。 户户门口有清泉,水圳的走向布局和结构特点的设计来看,设计者也是以方便全村的村民用水为主要目的,水圳九曲十弯,大小圳分流,动静结合,分布均衡,水圳的宽窄深浅恰到好处,水源丰富,进水量大流急,遍设石步石阶,浣洗轻松,随洗随清。 祠堂堂前有一弯活水塘,水里映着蓝天白云,古屋行人,又是那么的温柔而曼妙,人皆亲水,有水则心定,显得村庄的安稳祥和。这就是宏村的月沼,闻名遐迩,月沼落在村心,而不是在空旷的原野,人们从挤挤挨挨的屋舍巷弄之中走来,眼前豁然一亮,村中还有这么大的一片水,不是干巴巴的空场地,而是波光粼粼,不是方方正正的池塘,而是月牙儿般的一池水,柔柔的,软软的,躺在错落有致,斑驳而耸的马头墙之间,那么温顺,那么的古朴。晨曦之中,太阳是新的,房子是老的,水是静的,人是动的,一切包裹着活力和生命。 荒河滩上的鹅卵石多,石料采集要省不少工,水圳、月沼的岸边都是用鹅卵石砌成的。整个引水工程施工的饮水技术难度不高。但引入的活水,造福于人们。 月沼的风韵,南湖的妩媚,让人陶醉。站在南湖堤上往北看,鳞次栉比的马头墙,百年屋舍,尽收眼底,像一幅山水画卷。设计的巧妙绝伦,空前绝世。 然而物欲横流的今天,又有多少原创性的灵感,能流淌在阡陌田畴之间?能用怎样的建筑语言,去表达绿色家园的诉求,去维系街邻坊间的秘秘乡情呢? 在我们看来,并非所有的历史建筑工程都是优秀工程,只有经受了历史检验,

西递宏村英文介绍

On our way to the village, you can enjoy the beautiful scenery in the countryside and I’d like to give you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Xidi village. Xidi village lies in the southeast of Yixian County. It extends 700 meters from east to west, 300 meters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it covers an area of 16 hectares, with 320 households and 1100 villagers. There is a small river which flows through the whole village, with a hill in front of the village blocking its course, so it flows to the west instead of the east. That’s how Xidi got its name. The topography of Xidi village is well planned. It looked like a sailing boat from the high position. 122 houses, in black, white and gray colors, were built in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 Each has white walls, with elaborated shaped eaves and courtyards. The design of the streets and lanes are what they used to be, maintaining their ancient style of life and architecture. So in Jan. 2000, it was named by UNESCO as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n on, lots of tourists have come to visit it. An old Chinese saying goes that there will be no town if there is no Huizhou-style building and there will be no business if there is no merchant from Yixian County. Obviously, the Yixian fellow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uizhou business sector. The successful merchants and high-rank officials gathered enough power and wealth. They came back to build their houses to show their respect for their ancestors and show off their wealth and position. But the strict hierarchy of society was also show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ousehold. At that time, only the emperor has the right to build the grandeur building as seen in the Forbidden City. So the merchants could only choose the best materials and plan most sophisticated workmanship to show off their wealth and position. In Xidi village, you can see many examples of fine stone carving, wood carving, bamboo carving and brick carving in doors and windows. Ok, here we are. Let’s get off the bus and bring your camera. The first sight that comes to us is a high archway---- the Archway of Hu Wenguang, the only survival of nine archways from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is archway was built in the Ming Dynasty to reward Hu’s devoted service and efforts for the public interest. Hu Wenguan, once being a high-ranking official like the governor of our province, was a native of this village. This archway is a fine example of stone carvings. Now we shall go to the second stop---Hongcun village, about half an hour’s bus ride from here. Compared with Xidi village, Hongcun village is more primitive, not so commercial. Because the place is full of beautiful scenery, Hongcun Village has always enjoyed the name "a village in the Chinese painting". Now can I ask you a question? Have you enjoyed the film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Some of the scenes are shot in this village.

西递宏村生态旅游调查报告(推荐)

西递宏村生态旅游调查报告 学号:*** 姓名:***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式: 三、调查目标 西递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它们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 西递村坐落于黄山南麓,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她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yè)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 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宏村位于黟县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县县城11公里。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古宏村人独出机抒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统看全村,就象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成为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民间故宫"承志堂"富丽堂皇,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入画。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

没有丝毫现代文明的迹象。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四、调查结果 (一)自然生态环境影响 1、固体废弃物污染。 目前在宏村共有饭店、旅社22 家,西递为17家( 均不包括零散 的家庭旅社) 。随着两村旅游接待能力的增加,其生活垃圾排放量也随之增加。据统计,西递现在垃圾年排放量达515 吨,宏村达577 吨。目前,两村的垃圾处理方式仍以堆放、填埋方式为主,不利于村落环境的保护。水体污染。目前西递、宏村的污水年排放量均在30 万吨以上,而两村的污水处理仍保持历史时期的雨污 混排方式,自净后流入河道。由于两村均没有独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大量的生活污水洗涤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或渗入地下。随着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接待量和饭店旅社数量的不断增加,污水处理这样的现代城市问题也在困扰着古村落。 据调查,由于西递景区九成以上的服务设施( 饭店、旅馆) 集中在核心景区内,生活污水严重污染了地下水,致使旅游景区内的水井( 40 余眼)已不能使用。在宏村的调查也显示,大多数游客均认为目前宏村的水污染状况严重; 有85. 1%的游客都赞同“如果宏村月沼、南湖的水质恶化严重,将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他们的宏村之旅”。 此外,由于西递、宏村修学旅游已具规模,全国每年约有120 多所建筑与艺术类院校学生来此实习。学生写生时倾倒的含有大量化学物质的颜料废水也严重污染了水体,使水质有逐步恶化的趋势。有67. 1%的居民认为“学生画画,颜料污染溪水”,这是西

西塘考察报告

西塘考察报告 篇一:西塘考察报告 篇一:关于宏村西塘古建筑及周边环境的调查报告1 风景园林与建筑 旅游与健康学院 社会调查报告 团队名称: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赴安徽宏村/浙江嘉善西塘暑 期社会实践团 指导单位: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指导教师:孙天罡二零一二年七月活动主题:关于古建筑及周边环境的调查关于宏村西塘古建筑及周边环境的调查报告调查目标:了解两地的古建筑及周边环境的特点、了解两地古建筑的背景文化、了解当地古建筑的保护情况、实地观察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在两地的体现。 调查时间:XX年7月4日至XX年7月15日。 调查对象:宏村西塘古建筑及周边环境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调查、文献调查。 一、前言 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对古代文明的回望与借

鉴。而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在从古到今扮演着重要角色。古建筑作为古代文明史中的完美篇章,它的保护和修缮是现代建筑工作者学习和研究的典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为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古建筑特色以及其周边环境,开阔视野,深刻感受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在古建筑中的体现。我们决定进行古建筑考察调研活动。XX年初我们先后去了安徽的西递和宏村,嘉兴的乌镇和西塘。重点考察为安徽黟县的西递和宏村。 二、正文 1、基本概况: 安徽部分: 西递、宏村古民居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它们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西递距黟县县城8公里,始建于北宋皇祏年间(公元1049-1054年)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它四面环山,两条溪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整个村庄呈“船形”。村落以一条纵向的道路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和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

安徽宏村西递调研写生日记

设计调研日记 7月5号 下午,我们整装出发,坐在去南京的车上,心中有许多说不出的激动,许多憧憬。也许是因为第一次和那么多同学一起坐车,也许是因为第一次那么多人一起到比较远的地方,也许是第一次去实习,也许....在车上我们全班一起吃东西、一起嬉笑,当到达黟县境内,已是晚上了,看到那一座座连绵的山,那绿色,那天然的景像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们。我们一路上就说说笑笑,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到达目的地已经是8点的样子,老师安排休息,好多同学已经安耐不住这里的吸引就和当地的居民、其他学校的学生交流起来了。在那里聚集了好多院校的学生:有江西的,安徽的,还有其他学院学习建筑、设计、摄影等专业的学生也是比比皆是。 7月6号 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联合国专家称赞它为“举世无双的小城镇水街景观”。因为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有时云蒸霞蔚,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四周山色与粉墙青瓦倒映湖中,人、古建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 印象最深的是那座周润发《卧虎藏龙》里走过的小桥,这是进入宏村里面的主要地点,每个导游都会把这里好好的介绍一番。 然后就是半月潭,里面有很多红色的大鱼,天气好的时候它们会浮上来,可以看到一片红色。 宏村,给我的最大印象就是美。 美中之极。。 当然这次来宏村,也是参杂了一些个人感情的。 以前总是听人讲它有多美。。 这次总算亲身感受了。 走在宏村里的每条路上,想着这路以前是她走过的。 看到某个景点,会想这是在她照片里出现过的。 去找她说的那家煎饼店 去找她遗憾没买的银饰 去那家大角苗买吉祥的东西,只是还是没有她的姓氏。。 一直在宏村里不停的走啊走。 希望走过每条她走过的路。。 幻想她在我身边,给我讲以前她来的时候怎样怎样。。 这次宏村写生 让我领略到了优美的古村落风光;了解的徽派建筑的特点;见识了丰富的古村落人文。 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知识。 看着一张张在宏村留下的作品,心里很满足。。 7月7号

西递宏村

6.西递宏村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到西递宏村,我是安徽旅行社的导游王兵,大家可以叫我小王或者王导。我旁边这位是我们亲切的杨师傅,他开车经验丰富,驾龄比我的岁数都大,肯定会给我们带来一段舒适的车上旅程。世界这么大,相聚在美丽的黄山是一种缘分,我将尽我最大的努力为大家提供服务。同时预祝大家有个开心而难忘的旅程。 现在离景区还有几分钟,让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西递宏村。西递宏村位于安徽黄山市,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西递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我们先游览西递,西递呈船型,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现在景区到了,请大家收拾好随身物品随我下车,我们的车会一

直停在这里,请大家记一下我的手机号码:1234567,大巴士的颜色:蓝白相间,车牌号:皖A12345。请大家注意安全,保护环境,珍爱文物,文明旅游。好,让我们一同去体验西递的无限魅力吧。 大家请看地图,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胡文光刺史坊,我们将依次游览大夫第、笃敬堂等。现在映入眼帘的这座牌楼叫胡文光刺史坊,建于明万历六年,是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东西两面横额上写着“胶州刺史”、“荆藩首相”,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 现在将走近的是一座古宅——“大夫第”,它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来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抛绣球”所在地,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大家想抢一次绣球吗?好,那我们自由活动半个小时。 大家玩好了吗?接下来,我们要游览笃敬堂,笃敬堂建于清康熙年间,是胡积堂的另外一处居所。笃敬堂最具特色的当数堂屋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联文将营商和读书相提并论,表达了徽商渴求提高自身地位的愿望。

2012皖南(西递,宏村,南屏,屏山)写生考察报告

2012皖南写生考察报告 一、写生考察时间:2012年10月22日——2012年10月26日 二、写生考察地点:安徽黟县南屏、西递、屏山、卢村、宏村 三、写生考察人物:建筑设计学院师生 四、写生考察内容:风景写生(速写、摄影)、建筑 五、写生考察目的: 1、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2、培养对自然风景和环境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3、锻炼自己的表现技法,加强对色彩风景的掌握能力 4、增加班集体的荣誉感 10月22日,早上8:00我们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坐上了开往安徽的长途汽车,当时我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兴奋,窗外一栋栋高大的房子划过视角,带着小小的疑问我们走进了徽州。与我们生活的景致完全不一样,但却在个体的差异间辉映着整体的共性,彰显的是自然的魅力,是人文的多彩,是历史的回顾!高高的房子,并不规整的水田,满山遍野的茶树,以及让人并不适应的盘山路成为了最初的南方印象。可是漫长的等待对于当时兴奋的我来说成了一种煎熬。九个小时的漫漫之旅把我的兴奋和激动一点点的消磨殆尽。我们终于在下午五点多到

达了我们第一个目的地,安徽黟县的南屏村。找到学校事先给我们预定好的饭店,疲惫的我们到宿舍便倒头大睡。 南屏 南屏村,位于安徽黟县城西南四公里处,原名叫叶村,后因村西南北倚南屏山,更名南屏村至今。 这个规模宏大的古村庄始建于元、明年间,有1100多年历史。聚居着叶、程、李诸姓家庭的上千号人口,至今仍较好地保存着8幢代表着宗族势力的古祠堂,有着族祠、家祠和支祠之分,被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 特色建筑——祠堂群 南屏最具特色的建筑应属祠堂群。“邑俗旧重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别,复为支祠。”南屏至今还保留着8座祠堂,大多坐落在村前横店街长约200米的一条中轴线上。其中有属于全族所有的“宗祠”,也有属于某一分支所有的“支祠”,还有属于一家或几家所有的“家祠”。宗祠规模宏伟,家祠小巧玲珑,形成一个风格古雅颇具神秘色彩的祠堂群。 南屏村大姓叶氏宗祠“序秩堂”就是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歇山重檐、端庄轩敞的古祠。大门上端悬挂着“钦点翰林”、“钦赐翰林”、“钦取知县”的金字匾额,显示着先祖的勋业,也使子孙蒙受荣光。祠堂门前照壁矗立,门楼高大,一对一人多高的大石鼓,雕刻

安徽宏村写生报告

安徽宏村写生报告 大二5月7号开始的近十天的宏村采风让我的大学四年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和难忘,我相信,等到毕业那天,蓦然回首,我会清楚地记得和同学老师们和睦相处机会难得的一次采风。 我们从学校出发,大家一路上都情绪高昂,激动不已,终于在6个多小时的车程之后到了我们要住的宾馆,时是下午,我们在导游的组织下一起去观光了宏村,南湖。 首先导游向我们介绍南湖,湖成大弓形,湖堤分上下层,上层宽4米,原来古树参天,苍翠欲滴,躯干青藤盘绕,禽鸟鸣唱,还有垂柳,枝叶婀娜,像临镜梳妆的少女,把秀发洒向湖面水中。整个湖面倒影浮光,水天一色,远峰近宅,跌落湖中,加之树荫水深和日光的相互作用,明暗协调,动静相宜,显得幽深、雅静、清新、明丽。之后我们从小桥上进入宏村,导游小姐向我们介绍说:宏村自古口碑称为“牛形村”。全村以耸峙高昂的雷岗山如“牛头”,苍郁青翠的古树如“牛角”,村里高低错落的房舍为“牛身”,碧波荡漾的塘湖为“牛胃”和“牛肚”,穿堂绕屋,九曲十弯的人工水圳为“牛肠”,当时村边有四座木桥为“牛腿”。四环青山黛峰。稻田相连,整个村落就像一头牛静卧在青山绿水之中。 来到村北头,沿着水圳往回走,只见那九曲十湾的水圳如同一条轻柔的银带在村中“缓缓飘动”。沿路处处可见一池碧水中楼台涟漪,形成了家通水渠,户有水池,巷穿水圳,村有月沼的水上村落。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乡风貌,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汩汩清泉从各户潺潺流过,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处处是景,步步入画。闲庭兴步其间,悠然之情浓烈得让人心醉。导游带我们穿梭于宏村狭窄的石板小道,参观月沼,承志堂等地,不得不说宏村给人一种宁静淡雅的气质,在这里能让一颗嘈杂的心变得宁静。 第二天我们早早的起床一起吃饭之后乘车去了西递,到那之后发现小巷子里面都是画画的学生,成了另一条美丽的风景线。我们在西递呆了一天,拍照,画画,22号又去了南屏。我感觉宏村和西递很像,不知以前宏村和西递谁当年更加兴旺,都有雕梁刻窗、莲门斗拱,洋溢着徽商的富贵,只是西递更加厚重,宏村更加写意,首尾衔湖,水系纵横,随时随地,都有轻盈淡然的感觉。

西递宏村导游词

西递宏村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西递宏村旅游观光,我是安徽旅行社的导游王兵,大家叫我小王就可以了,坐在旁边的是司机张师傅,他有着多年的驾驶经验,坐他的车大家可以尽管放心。接下来的几天就由我们为大家服务。现在呢,就由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西递宏村风景区吧。 西递是建于北宋的古村落,迄今已有900多年历史,西递村风光秀丽四面环山,它所有的街道均以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扰,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在黟山脚下,也就是黟县的西北角,距离屯溪65公里地方就是宏村。宏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古代宏村人独出机杼,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统看全村,就像一只昂着奋蹄的大水牛,成为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 说着说着咱们已经到了,现在我们准备下车,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不要将自己的贵重物品落在车上了,还要请大家记住我们大巴的车牌号、颜色及停车地点。 各位游客,现在巍然屹立在村口迎接我们的就是胡文光刺史坊了,说到胡文光,他可是很有名的,明嘉靖时,他在担任江西知县期间造福于民为百姓所爱戴,升任胶州刺史,政绩卓着,被誉为“荆藩首相”。明神宗皇帝恩准建造这座牌坊以弘扬他的政绩,流传后世。大家再看一下,这檐下斗拱上刻有32个圆形花盘饰纹,象征着胡文光为官32年,也表达了他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走进的就是笃敬堂了,这里是胡积堂的一处居所。一进厅堂,首先映入眼前的是一幅遗像,画的就是胡积堂和他的三位夫人,那么大家可以从胡积堂的服饰上看出他的官阶吗在我国古代,红宝石为一品、红珊瑚为二品、蓝宝石为三品,文官佩戴家禽图案,武官佩戴野兽图案,细看一下,胡积堂衣服上饰有家禽图案,且头戴蓝宝石花翎,身着补服,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三品文官。笃敬堂最具特色的当数这两侧的楹联了“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联文将营商和读书相提并论,表达了徽商渴望提高自身地位的愿望。 那么游完了西递,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宏村了。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

云南艺术考察报告_考察报告.doc

云南艺术考察报告_考察报告 07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班的学生们随着带队阎老师和赵老师踏上了去安徽、杭州、苏州、上海艺术写生的旅途。 经过二十小时左右的颠簸,我们到达了杭州火车站,下站后我们接着乘坐汽车坐了约4个小时的路程终于来到了。 当时是夜幕降临,落日早已经不见踪影,隐约地看到村口古桥,来到宏村饭店,迎接我们的是热情的宏村老板,等待我们的是丰盛的一桌桌饭菜。明天我们将参观了这个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的村落。宏村的古人在500年前,便开始在建筑领域里探索“仿生学”。他们按照“牛”的形象设计整个村落布局。从而为宗族带来了兴旺。牛形村落是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宏村背倚黄山余脉,云蒸霞蔚,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4月11日一早,我们兴奋的上车到了宏村下车后映入眼帘的是老村口的两棵大树,走进里面到处是来自全国各地写生的学生,三五成群。 当时的我很兴奋,被宏村的景色所陶醉,见识到了宏村的美。站在水龙头前,不经意地抬头,层层叠叠的屋顶,远处的山在薄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宛如含羞的少女蒙着面纱。宏村的早晨微凉,略带寒意。古老的青石板小路,古朴的民居建筑,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格外静谧。导游带我们参观了这个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的村落。宏村旅游,形象地说,是一次穿越“牛肚”的旅游。不识牛肚真面目,只缘身在牛肚中。“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牛腿,屋为身,凿湖为牛肚,引泉为牛肠”,宏村的古人在

500年前,便开始在建筑领域里探索“仿生学”。他们按照“牛” 的形象设计整个村落布局。从而为宗族带来了兴旺。牛形村落是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村口的两棵古树,是牛的两个犄角,一棵红扬,一棵银杏。以前村里有嫁娶之事,就绕红扬三圈,寓意百年好合;村里有高寿老人过世,就绕银杏三圈,寓意子孙后代高福高寿。沿着卵石小径,我们来到了牛刍胃“南湖”。湖边有著名的南湖书院,民国时期的驻英大使汪大婱、当代著名科学家李小娟在此接受过启蒙教育。牛胃是半月形的池塘,曰“月沼”。所谓“花开则落,月圆则亏”,汪氏族人追求花未落月未缺的境界,始终对美好事物抱有希望。由于风景秀美,很多影视剧都在此取景,比如《画魂》、《风月》,《卧虎藏龙》里“蜻蜓点水”的镜头等等。顺着蜿蜒曲折的巷子,脚边是清水潺潺的“牛肠”,在这个保留着古味的村落里,我感受着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这里的美没有办法用言语表达,这里的景色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缕清风,一抹红霞,每一条小路,每一汪流水,每棵树每朵花,就连那一尾小草也叫人禁不住产生怜惜之情,青山绿水阳光之间,叫我们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宏村建筑至今保留着明清时期完整的民居建筑,外形最有艺术特色的就是灰砖、白壁和“马头墙”。马头墙是徽州建筑最具有特色的建筑形式和代表,除此之外就是徽州“三雕”,即砖雕、木雕和石雕。期间在南屏写生考察时看到一组木雕,当时给人以相当大的心灵震撼,雕工不仅外形雕刻的完整而优美,内部人物形象刻画的极为精致,有着超高的技艺。回来看到宏村木雕同样精彩而别致,尤其是承志堂上梁一段木雕刻画的最为优美,局部遭到破坏。在宏村值得注意的是木雕上的人物脸部大多被破坏,不知是何缘故。

宏村徽派建筑考察报告

宏村徽派建筑考察报告 宏村徽派建筑考察报告 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对古代文明的回望与借鉴。而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在从古到今扮演着重要角色。古建筑作为古代文明史中的完美篇章,它的保护和修缮是现代建筑工作者学习和研究的典范,是人人都应尽的责任。为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古建筑特色以及其周边环境,开阔视野,深刻感受生态文化和文明在古建筑中的体现。5月18号下午,我们坐上了去往安徽宏村的大巴车,经过了5多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宏村,这个拥有清新空气和美丽环境的仙境。一、安徽宏村古建筑资源概况宏村古建筑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是安徽南部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它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公元313年),现存明清时期建筑共137幢,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园林,也有书院和祠堂等公共设施,建筑组群比较完整。各类建筑都注重雕饰,木雕、砖雕和石雕等细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村内街巷大都傍水而建,民居也都围绕着月沼布局。住宅多为二进院落,有些人家还将圳水引入宅内,形成水院,开辟了鱼池。比较典型的建筑有南湖书院、乐叙堂、承志堂、德义堂、松鹤堂、碧园等。由于这里地势较高,因此常常被云雾笼罩,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二、安徽宏村古建筑资源存在的问题随着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知名度逐渐的提高,使宏村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这一现象导致这里的生态和人文环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坏。所以,如何减少这一现象?保护宏村古建筑群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如何在不伤害原始风貌的情况下修补古建筑群?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我们将会失去这一宝贵的遗产。当前,古建筑资源的保护工作蛀牙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古建筑的墙面剥落情况严重。(二)、旅游业过度的开发使古建筑所处环境存在问题。(三)、古建筑建成历史悠久,保护工作存在难度。(四)、预计古建筑修复的周期长。(五)、古建筑修复对原住居民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六)、古建筑修复经费来源存在一定问题。三、关于宏村古建筑资源保护和发展的建议(一)、希望尽早制订《宏村古建筑资源保护办法》,并对这一现象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由此对古建筑

皖南实践报告

皖南实践报告 篇一:皖南实习报告 旅游管理系 皖南实习报告 班级姓名 学号 2011年 03月26日 目录 一:实习要求 1: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导游服务技能 2:发扬艰苦朴素作风,培养自己克服困难的意志。 二:实习目的 1: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导游工作基本技巧。2:考察黄山自然景观,熟悉皖南旅游线路。 三:实习线路 徽商大宅院—谢裕大茶叶博物馆—西递宏村—屯溪老街—花山谜窟—翡翠谷 四:实习体会和收获 五:实习时间 2011年03月21日~03月23日

皖南实习报告: 时光荏苒,因着高考,踏入经贸,转眼已经一学期了。大学 不同于高中时期的应试教育,尤其是旅游系的学生需要的不仅仅 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自身的动手 能力。在早春三月,我们在系领导的带领下来到皖南进行为期三 天的实习实训教学活动。 徽商大宅院 21日上午6:40,天空飘洒着濛濛细雨,汽车缓缓开离金陵, 因为雨天路滑,经过将近6个小时的奔波,汽车抵达歙县时已是 下午13:30,我们的第一站是歙县的徽商大宅院,一下车就被大宅门恢弘的气势震慑,在讲解员的陪同下我们踏入这颇具徽派建筑 风格的徐氏院宅。石雕大门,九曲回廊,山水楼阁,尽显徽派建 筑重视山水的特色。 徽商大宅院又名“西园”,这个大宅院占地10000多平 方米,整座古建筑群集牌坊、戏台、亭阁、花园、水榭等于一体,为组合式的宅第群体,有宅第26座、房屋数百间、天井36个、柱子1580根。徽商大宅院气势宏伟,马头墙层层昂起,飞檐 翘首,亭阁桥榭、牌坊宅第浑然一体,“三雕”精品比比皆是。 歙县是古徽州州府所在地。歙县有关部门计划在这座徽商大宅院 内建多座反映徽文化的博物馆,如徽派建筑历史博物馆、徽州雕 刻精品馆、徽州民俗馆、徽州历代名人馆等。 在这座古宅中讲解员向我们娓娓道来徽州建筑文化,受益匪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世界遗产’之称的古村落——皖 南潜口古镇游玩。我们潜口主要集中了明清时期官宦住宅与富商回乡后的 建筑。有句俗话说的好,‘看皇宫到北京,看民宅到潜口’;大家熟知的 电视剧——聊斋就在我们潜口老宅拍摄的。 我们潜口古镇的建筑与大家印象中的皖南古建筑一样,多由曲折幽深 的巷道分割或相通,巷道一般仅容一人通过。因此,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深 幽巷,显的安静、安祥,生活气息浓厚。街巷路面多用青石板或麻石条铺 砌而成,显得格外雅致。那花纹丰富多变的青石板经过雨水的长期冲洗后,更加令人留连。大家可以随出看见很多石头上面布满青苔,向人们默默展 示历史的年轮。 我们潜口古镇随处走走就能看到某些宅院的木雕门楼上仍刻有‘大夫第’‘尚书第’‘天官上卿第’等,潜口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可见端倪。这些官宅的门槛较经商富户民宅的门槛高出很多,大概就是所谓的‘高门 大户’之意吧。进入厅堂,青石板的地面中间一般都留有沟渠,是排水之用,也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说,上面四方空间,采光极妙。室内两层 木楼,无论是墙壁,屏风,楼梯的扶手还是窗户都有精美的图案连结,让 人不能不对古人高超的建筑、审美艺术神往。 这里重点给大家介绍这座‘小姐楼’,顾名思义就是小姐住的楼。相传,这座宅院的原主人是一家境殷实的敦厚夫妇,到了中年才得一女,视 为掌上明珠,待到出阁的年纪,舍不的外嫁,遂招一夫婿,此女终其一生

未曾出过此楼,故名‘小姐楼’而大家看到此楼目前仍在住的这位老者, 就是那位小姐的后代,大家若有兴趣不妨与他攀谈攀谈。 好了,我给大家介绍到这,剩下的时间自由活动,希望大家玩的开心,谢谢大家。 评语:这是一篇皖南古村落的导游词,文章以我们的行踪为主线,全 文围绕“街巷、木雕门楼、厅堂、小姐楼”进行细致的描写。全文语言流 畅自然,较为生动,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西递宏村旅游攻略

黟县简介 黟县地处皖南山区西部,黄山西段横亘县境中部,三府尖海拔1227米,为全县最高点。南部盆地群山环抱,清溪南流。中部山岭为长江、新安江分水岭。岭北诸水为青弋江上源,岭南诸水为横江源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8℃,年降水量1795毫米。矿藏有石煤、石灰岩、石英、瓷土、钒、铁等。 黟[yī]县因黟山(黄山)而得名,总面积857平方公里,辖8个乡镇,总人口9.67万。建置于公元前221年,是全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县之一,也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存有大量的明清民居、祠堂、牌坊、园林,更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古村落,素有“东方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国传统文化缩影”之美誉。黟县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田园风光迷人。陶渊明游历于此,写下了不朽名篇《桃花源记》,李白题诗赞誉“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因此,黟县又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桃花源里人家”。 黟县生态优美,资源丰富。全县耕地面积0.403万公顷,山场面积7.0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6.3%。年平均气温15.8℃,降水量1686毫米,无霜期212-213天,适宜众多的动植物生长。茶、桑等农作物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香菇、木耳、香榧等特产蜚声海内外。 土特名产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黟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黟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具体制作: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盐水,在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而成。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味咸带甜,又香又鲜。如在晒制时加入虾米等配料,味则更好。“腊八豆腐”平时用草绳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吃时摘取,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它既可以单独吃,也可与肉类同炒、同炖。招待贵宾时,黟县人还将其雕刻成动物、花卉,浇上麻油,拌上葱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盘,成为酒宴佳肴。 食桃 黟县民间,每年寒冬腊月,家家户户都遵照习俗蒸“食桃”,食桃是用优质籼米掺入一定比例的糯米机成米粉,如用石磨研粉更佳。然后用水和粉,揉成粉团,压入模中成型,蒸熟即可食用。食桃模多用枣木、桃木精制雕刻而成,外形为桃的形状,上面图案各异,有麒麟送子、寿星福星和元宝等。食桃冷却后浸入水中,久存而不变质。食桃(又称米果),食桃选用优质籼米并渗入一定比例的糯米机成米粉(古时是舂粉或磨粉),用水和粉,揉成粉团,压入形状各一,大小不等的“食桃模”,食桃成型用劲打出再放入锅中竹扁上,蒸熟即可食用。一时吃不了,等其冷却后浸入水中,每五、七天换一次干净冷水,冬季不易变质。食用方法是,可整个烘烤吃,也可切片用肉丝炒,鸡蛋炒,虾米炒以及青菜炒。其味鲜美,耐饥饿。古时黟县人外出经商,多带食桃。 西递镇 西递镇,原名东源乡。为进一步发展旅游业,1998年12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西递镇。西递镇位于皖南黟县东南部,处于皖南“两山一湖”黄金旅游经济圈内。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对外交通便捷,距县城仅8公里,离黄山火车站52公里,黄山机场50公里,距黄山南大门43公里。西递旅游资源及其丰富,镇政府所在地——西递村,至今保存有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124幢、祠堂4幢、牌楼1座,素有“明清古民居博物馆”和“桃花源里人家”之美誉,是黄山旅游线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旅游业是西递镇的支柱产业。 自1986年以来,西递村依托独特、珍贵的古民居资源大力兴办旅游业。2000年11月30日西递作为“中国古村落的杰出代表,徽文化和典型地方文化特色的具体体现,中国民间建筑艺术的宝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6月25日,西递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年分别接待了江泽民、乔石、朱镕基、连战、安南、泰国王储等一大批中外领导人和中外媒体。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