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制度在我国的战略可行性

国家公园制度在我国的战略可行性
国家公园制度在我国的战略可行性

国家公园制度在我国的战略可行性(一)

林洪岱

国家公园制度已形成世界性规律

国家公园制度是一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实现双赢的先进管理模式,是让生态环境与旅游消费达到共存的国际惯例和普遍适用的规律。

1872年3月1日,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其基本思想是,国家公园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能被少数盈利者掌管,而应“让人民得益、供人民享受”,只能由全体人民所信任的政府为着国家的长久利益行使管理权利。

1916年8月25日,美国依法在内政部设立国家公园管理局,制订了以景观保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为双重任务的基本政策,同时积极帮助扩大州立公园体系以缓解国家公园面临的旅游压力。1935年通过的历史遗迹法案,规定将国家重要的自然与历史性旅游资源统一交由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人员一律由国家公园管理局任命、调配,有固定员工和临时员工的区别,一般要求有较高的学历,统一着装,配备先进设备,以保证国家公园的资源保护和服务质量。

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管理的有效性来自于国家对公园体系保护与利用的大量立法和行政规定,其详细程度达到了操作层次。国会不仅针对国家公园体系作整体的立法,还针对各个国家公园分别立法,从经济开发浪潮中抢救出了一大批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推动了自然和文化保护运动的兴起。

如今,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已涵盖由内务部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的陆地或水域的总体,包括国家公园、纪念地、历史地段、风景路、休闲地以及白宫景点等

20多个不同类型区域的所有土地、水面,还包括了369种受威胁或濒危物种的栖息地、1亿多个博物馆收藏品、150万个考古地址和2.7万个历史遗址,幅员33.74万平方公里,占美国国土面积约3.64%。其中核心部分遍及49个州、哥伦比亚特区以及太平洋与加勒比海上的岛屿,代表了全国近390个杰出的重要的自然与历史性旅游资源,每年接待游客近3亿人次,为地方经济提供20多万个工作岗位,并产生100多亿美元的产值。在美国经济统计现行的北美产业分类系统(NAICS)中,国家公园成为旅游大类产业的30个分部门之一。

产生于美国的关于国家公园的思想和体系,作为一种理念和制度已经为全世界所普遍接受。到2001年,国家公园从美国发展到了世界上225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的国家公园总数已达到9800多个,总面积近10亿公顷。“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体系”、“世界遗产”、“生物圈保护区”等概念也是从单一的国家公园概念中衍生而来的。

在德国,为国家公园设立的政府管理机构称为国家公园管理处,隶属于所在地的县议会,必要的管理经费由州政府根据规定下拨到县。国家公园管理处提出并制定规划和年度计划,经营并管理国家公园及其设施,保护、养护国家公园内的动植物,鼓励并参与有关科学考察和科学研究,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并管理旅游和疗养业。

在日本,国家公园系统(国家公园、准国家公园、府县自然公园)的管理由国家环境署与县政府、市政府以及国家公园内各类土地所有者密切合作进行,在11个国家公园和野生物种办公室下设有55个公园管理站。准国家公园和府县自然公园则由相关的府县政府管理。

而在其他一些国家,也都建立了统一的专业机构来管理国家公园。例如韩国由隶属环境部的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管理;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由环境与遗产部管理;新西兰包括国家公园在内的自然与历史遗产由保护部负责管理。

国家公园模式引领国内新潮流

采用先进的国家公园制度管理重要的自然与历史性旅游资源,不仅是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而且已在我国初露锋芒。国家公园不仅仅是个名称,其背后蕴涵的是一种对自然与文化区域进行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的最优化的管理体制。

国家公园必须而且只能由高层级的政府来主导建立。2004年,云南省政府研究室组团专项考察了美国的国家公园。该研究室撰写的《关于国家公园的说明》后来列入了省政府工作报告的背景说明材料。报告提出,在滇西北地区建设一批国家公园,形成云南最美丽的生态旅游区和科考探险基地,促成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多赢。嗣后,云南省政府成立了国家公园建设领导小组作为议事和决策机构,有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发展研究所”在西南林学院成立,为国家公园的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撑。省级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先期对滇西北地区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并编制完成了相关规划。

2006年8月,“香格里拉国家公园———普达措”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正式开始试运行,这是我国大陆首个真正按照国际规范模式来进行建设、管理、保护的国家公园。普达措公园总面积为1993平方公里,其中保护面积占99.8%,游憩用地面积仅占1.9‰。用于生态旅游开发的面积低于2%,符合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国家公园理念和世界遗产保护的要求。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园内建成了一条总长69公里的“8”字形单行环保车道,沿途设有16个观景点和19个车站,游客必须乘坐公园配备的环保观光车游览;10公里长的游客步行木栈道采用芬兰技术,使用寿命可以达到50年;园内7个公厕全部是环保厕所,通过太阳能发电系统保证供电。该公园2007年共接待游客56.6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多亿元。

按照“突出特色、彰显优势、试点进行、逐步推广”的原则,“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间,迪庆州将全面完成香格里拉普达措、香格里拉梅里雪山、

塔城滇金丝猴、香格里拉大峡谷和虎跳峡五大国家公园的建设,使它们成为保护自然遗产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的典范。

“十二·五”期间,整个云南省拟在总结“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再规划建设苍山、腾冲火山、保山高黎贡山、昆明轿子山、元阳梯田和曲靖珠江源六大国家公园,初步构建起全省的“国家公园”体系。

国家公园不仅已在云南风生水起,同时也在新疆展示蓝图。2006年3月,通过专家评审的《喀纳斯旅游区总体规划》提出,要按国际一流的生态旅游观光度假胜地定位,把喀纳斯建成我国西部的国家公园。景区将由2200平方公里扩大至10030平方公里的大旅游圈,涵盖整个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常住居民约5000人,其中核心景区3000人。预测到2020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创收100亿元,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吸引力的终站式旅游目的地,与乌鲁木齐市形成互补架构。

这个新型的国家公园要求提升档次,严格划定生态保护区、生态旅游区、家庭旅馆接待专区等功能分区,规划环湖交通线和高级廊道,在各个节点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国家公园将保护自然环境、保护民族文化、改造社区环境列为重点,禁止外来人进入景区随意开发,拆除与原始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设施,防范村庄过度膨胀。国家公园还将打造摄影旅游、民俗旅游基地,加强对村民的培训,设计特许经营、门票分成机制,并对农家乐餐饮、骑马学校和工艺品实施集中经营。

不仅如此,位处陕西南部秦岭北麓、面积接近30平方公里的太白山旅游区也提出了建设中国中央国家公园核心区的概念,意在把现有的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红河谷森林公园和汤峪度假区整合发展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旅游观光、度假和温泉养生基地。

2008年9月,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获得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的批复开建,这被认为是我国首个获得国家级政府部门批准核定建设的国家公园。该公园将划分出一小块区域用于观光旅游和资源开发利用,其所获经济效益用于保护

余下大片区域的生态环境,国家有关部门也将提供保护资金的支持。

我国已经或正在使用“国家公园”概念的其他地区还有江西省的庐山、吉林省的拉法山、拟建中的四川省龙门山等等。

由此看来,国家公园制度对于我国并非完全陌生而没有生长土壤的东西,这项制度代表了我国历经曲折、分久必合所要寻找的科学的管理模式,真正与国际大趋势接轨,而且受到学界、部门与地方上带有觉醒、启蒙和理性回归深刻意义的广泛欢迎。

国内外所有实践已经证明,国家公园制度行之有效、普遍适应,体现了兼顾保护与利用、协同开发与管理的战略,既有利于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又有利于开发出游客赞赏的目的地景区,还有利于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

比较中美两国目的地景区管理体制的优劣成败,不难得出我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创新取向。

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系的初始概念是: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及旅游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为契机,对现有最高端、最重要的一批目的地景区的管理体制进行同步改革。“某某国家公园”成为这些目的地景区的统一品牌标识,国际化的国家公园制度成为这一体系保护、开发、管理、经营所在地自然与历史性旅游资源的标准范式。

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国家级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没有普遍推行国家公园制度的情况下,可实行一种暂时的过渡办法,由试点省级政府专设国家公园办公室,统一主持国家公园体系的筹建和后续管理。国家公园办公室负责制定明确的管理方针,包括有关国家公园体系的立法和行政规定。管理方针手册应不断更新,并对各个国家公园单位强制执行。

所有新建的国家公园统一设立高效率的拥有排他性管理权的管理处,其负责人和主要人员由国家公园办公室任命派出,但要充分听取公园所在地地方政府的意见,并且重视使用原有领导班子和地方上称职的优秀专业人才。国家公园管理处处长必须在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土地管理和法律方面表现出丰富的经验和才能。由于管理体系隶属关系简约明晰,信息传递链缩短,管理的有效性将大大提高。

国家公园的管理者将自己定位于管家或服务员的角色,而不是业主的角色。管理者对遗产只能照看和维护,而不能随意支配。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只有依法保护国家公园资源的责任和义务,没有不受法律限制的开发权利。中国的国家遗产是全中国人民以及后代子孙的共同财富,中国的世界遗产是中国人民以及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任何个人、单位或地方政府都没有资格、也没有任何理由窃取遗产的继承权,任何管理政策和建设行为都要站在全体国民和子孙后代的立场上去权衡和取舍。

●立法与依法治理

针对地方立法能力有限、经验不足、新问题往往争议较大而立法停滞不前的困难,应当为国家公园这样的高端目的地景区进行详细的群体甚至个体国家立法。展望未来,我国完全可能而且必须立法规定国家公园的资金来源,立法确立排他性的管理授权,立法规定特许权的出让原则,立法确立管理绩效评定和管理信息的公布。但在目前阶段,只能由当地人大对政府提出的国家公园法规审议和批准。尽管其立法权威性和法律效力有所折减,还是比未经立法显现重大进步。要在立法中规定,目的地景区加入国家公园体系需经国家公园办公室提交清单,当地政府研究确定,由人大以法案的形式对外公布。

●分区管控

根据资源特征,国家公园的地域会被划分为特别保护区、特别景观区、户外

游憩区和一般管制区,实行核心功能、过渡功能及服务功能的分区控制管理。人们进入公园后的观光、科考路线都是固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内涵完全相同。国家公园更强调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生态保护理念,满足人们探索、观赏自然美景、认知历史文化、体验生态环境的需求,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使社区受益,实现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协调互补、良性互动。公园管理机构应当为游客提供大量的展览、展示、说明、讲解、咨询、安全保护、紧急避险等公益性服务。游客中心的展示内容应具有很高的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国家公园不愧于“天然博物馆”的称号,成为大、中、小学生乐于前往的“天然课堂”。

●非营利的本质特性

国家公园坚持“国家所有、政府主导、特许经营、社会参与”。国家公园不搞简单的市场化经营,只允许有限经营,没有经营权的整体转让,严禁只掠夺不投入。管理处是政府的非营利机构,专注于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日常开支由政府拨款解决。管理处不以营利为目的,不直接参与公园营利活动,而是充分调动各级政府、民间组织、国内外机构、开发商、社区、志愿者在内的社会各界参与公园保护、管理、开发的积极性。在国家公园体系内全面实行特许经营制度,即公园的餐饮、住宿、各种类型的露营设施等旅游服务向社会公开招标,由管理处实行委托经营和特许经营。要授权经营企业面向社会建立高效的客户经理直销制度,逐渐降低对于客源地旅行社的单一依赖。要倡导扩大多种旅游消费。

●可持续发展

保护好多样、珍贵且脆弱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变遗产的低端利用为高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国家公园的第一使命和最高使命。保持资源和价值的完整性成为实现国家公园公益性的前提。应当高举原生态、原真性、本土环境和民俗文化本底的旗帜,做到“超前谋划”、“最小干预”,绝对避免在国家公园大搞城市化、园林化、人工化、商业化建设。必须加大资金投

入,加强研究力度,以先进科技手段深化自然景观和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如果现有技术不足以对某些文物进行有效保护,则应暂缓开发。要实行“古新分治”,对文物古迹、老城、历史街区与传统民居力保多留,不得随意拆迁。在旅游资源极度丰富的地方,没有任何必要新建、仿古甚至造假。在珍惜古代历史遗迹的同时,不搞假古董,不造未经考证确认的伪建筑。要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审计程序、生态极限管理、承载力指标体系监控、最佳容量控制及网络化有效预约制,真正达到游客预约进入和预定分流,保障生态质量和旅游质量,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避免资源的无序开发和过度消耗。

●合作伙伴

伙伴关系是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完成使命的全面保证。在美国,公园友好团体遍布全国,不断前来贡献他们的专家咨询、技术和资金。国家公园管理局与12个其他联邦政府机构、181所大学组建了生态系统合作研究单位,将学术优势和土地管理经验相结合,为国家公园提供科研、技术支持和教育资源。有16个外来植物管理队伍同时服务于209个公园,实施应对有害入侵植物的承包项目,相当于节约开支150万美元。国家公园内的游客中心、科普书店是办得最好的设施,而公园协会、公园学院亦是国家公园最理想的民间合作伙伴。

●招募志愿者

依照国际惯例,国家公园可引进志愿人员制度,不仅包括志愿服务人员,而且包括高层次的志愿维护人员和解说人员。比如假期从全国招募大学生当志愿者,提供免费食宿,既满足了他们亲近和了解自然的愿望,也使导游力量得到加强。平时,具有相应知识的退休人员也是志愿者的很好选择。有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有超过14万名志愿者帮助国家公园管理局开展工作。18岁以上的公民有49%的人从事过义务环保工作,每人平均每周义务工作4.2小时,相当于2000亿美元的价值。志愿人员在国家公园的活跃程度,亦将成为国际化的新标志。国家公园管理处面临的最根本的挑战,是要在一个愈来愈多元化的人口环境中,让每一

个人“不管在情感上还是理智上,都变成国家公园真正的主人”。

●门票政策

美国约有1/3的国家公园收门票,2/3不收门票。门票实际上只是汽车停车费,凡骑自行车和步行进入美国黄石公园的不用买票。韩国则实行失业者免费入园制度,为他们提供休息空间。不应以单一门票收入来考核、激励国家公园。国家公园的门票不是市场供求关系的产物,它在满足人们享受公共资源的前提条件下只是保护资源的一种手段。当我国景点门票普遍性轮番上涨、垄断性的“套票”层出不穷、舆论千夫所指的时候,不妨逐渐与国际接轨,采取价格反向策略,公开宣布降低国家公园门票价格总水平,尤其是降低淡季、周一至周五以及早、晚两个时段的门票价格,并且发售短期、定额、多层级、有纪念和收藏意义的“国家公园卡”,适用于当地全部国家公园。位于国家公园范围内的所有宗教寺庙,应当一律停止销售门票,敞开山门方便接待海内外僧众和游客。与此同时,免收门票客源比重居高的非经济“漏出”将随国家公园的改制而遏止。

●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国家公园以生态旅游等对自然资源压力较小、附加值较高的产业,代替资源依赖型的传统生产方式,随机增加农民收入并带动就业。大型湖泊岸线和海岸线要按照旅游开发的空间布局重新合理规划、调整,区隔水产养殖区和盐业生产区,转移和清理旅游重点地区内首先是核心项目区的水产业,要出台转业安置“退殖”渔民的新政策如转移支付、生态补偿机制、再次就业机会等。还要尽快制定湖泊或海岸“湾岛之旅”及其相关的旅游港口、旅游航道开发政策。

●与未来的省立公园市立公园分工明确

国家公园等同于世界级、国家级自然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前提下提供全体国民和全球游客旅游观光机会;而省立公园、市立公园主要为当地居民提供休闲度

假场所,允许建设较多的旅游服务设施。今后省、市级公园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既可缓解国家公园面临的巨大旅游压力,又能满足地方政府发展旅游、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正因为如此,要严格限制国家公园内的旅游服务设施,尤其要将住宿、度假设施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在税收、政策和技术等层面支持省、市级公园的创建和优化,鼓励在国家公园边界以外的地区建立各级旅游度假区,通过对游客的分流减轻国家公园的旅游发展压力。

正因为国家公园体系建立了统一形象和统一标准,使用了跨部门、跨地区的纵向垂直管理机制,所以从根本上破解了多头体制、管理分割、协调无力、合作低效的困境。正因为这一体系确定了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的非营利,性质,保障了管理人员的高素质和公信行为,所以最大限度地化解了急功近利、重复建设、过度开发、恶性竞争的痼疾。

中国国家公园制度建设与管理体制研究

中国国家公园制度建设与管理体制研究 1832年,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琳(George Catlin)首次提出国家公园(NationalPark)这一概念。现在,美国已经形成“国家公园系统”(National Park System),共有超过20个类型401个单位被纳入国家公园系统的范畴。 全球已有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近万座国家公园,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国家公园从概念的提出到实体公园的建立,从单个类型发展到国家公园体系,从一个国家发展到全球二百多个国家,经历了一百多年。 国家公园之所以能够持续不断地发展,生机勃勃经久不衰,是因为它的发展理念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在全球国家公园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探索国家公园在我国的发展路径,并从2008年开始展开试点工作。 经过5年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了相当多的问题。国家公园模式在我国是否可行的讨论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经过分析论证,在我国建设国家公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目前也是可行的。必要性可归纳概括为可持续发展之必要;建设管理规范之必要;开展新型旅游之必要;国际交流合作之必要。 接着本文从国务院大部门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政府财政支付能力的显著提升;自然遗产地保护积累的经验与教训;国家公园模式的先进性这四个方面分析了在我国建设国家公园的可行性。本文重点探讨了国家公园的选址与建设。 提出国家公园可以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交叉设置区、发育不完善的遗产保护地中选建。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与美国国家公园在准入标准上的区别,并提出我国国家公园的准入标准的制定应在“国家代表性”、“可行性”、“必要性”、

国家公园规划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3道题】 1.国家公园的首要典型特征是它的() A.自然保护属性 B.社会公益属性 C.商业属性 D.可持续性 用户答案:[A] 得分:12.00 2.在国家公园的人员总编制中,建议行政人员不超过人员总数的比例及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人员总数的比例是()。 A.30%,60%; B.20%,70%; C.10%,80%; D.40%,50%; 用户答案:[B] 得分:12.00 3.下列哪些省市没有被列入目前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A.北京市 B.湖北省 C.湖南省 D.广东省 用户答案:[D] 得分:12.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8道题】

1.国家公园的保护体系规划主要包括()。 A.确界定标 B.管护规划 C.巡护规划 D.防护规划 E.生态恢复规划 用户答案:[BCD] 得分:3.00 2.国家公园具有哪些功能()。 A.保护 B.科研 C.教育 D.游憩 E.社区发展 用户答案:[ABCDE] 得分:4.00 3.国家公园向导式解说的解说人员可以包括哪些人员()。 A.导游 B.国家公园讲解员 C.志愿解说者 D.其他能够介绍当地相关信息的人员(包括当地社区居民等)。用户答案:[ABCD] 得分:4.00 4.美国国家公园的基本入选标准包括()。

A.国家重要性(National Significance) B.适宜性(Suitability) C.可行性(Feasibility) D.不可替代性 用户答案:[BCD] 得分:3.00 5.《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25号)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加强对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改革各部门分头设置()等的体制,对上述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合理界定国家公园范围。” A.自然保护区 B.风景名胜区 C.文化自然遗产 D.地质公园 E.森林公园 用户答案:[ABCDE] 得分:4.00 6.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可包括哪些专项规划?() A.保护 B.科研 C.教育 D.游憩 E.社区发展 用户答案:[ABCDE] 得分:4.00 7.国家公园的社会参与机制包括()。

解读国家公园体制

解读国家公园体制 建立国家公园的目的就在于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强化对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是国家公园体制建立的根本出发点。国家公园是指国家为保护一个或多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提供场所而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区域。 第一,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核心突破点在于建立补偿机制。世界上各种类型的国家公园一般都以天然形成的环境为基础,以天然园林景观为主要内容,而且这些园林景观资源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征。因此,国家公园的空间区位较为偏僻,面积范围较大。如由国家环保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批准建立的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汤旺河国家公园就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汤旺河区境内,总面积2154 平方公里。在这么大的空间尺度范围内,如何对这些当代社会较为稀缺的湿地、景区、林区等资源形态进行保护?笔者认为,必须建立以国家公园功能为核心职能的主体功能区,并建立系统匹配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完善对这些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公园内各利益主体以及公园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社会的利益合理分配,最终实现国家公园的建立和顺畅运行。 第二,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根本出发点在于资源合理利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式较为粗放,尽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经济增长的单位能耗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一系列不协调、不平等、不可持续的问题较为突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旅游资源开发强度过大、旅游资源缺少集约化利用等问题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如对生态环境脆弱区游客流量缺少有效控制、温泉旅游资源利用浪费严重、各种名目的旅游度假区建设对原生态的海岸滩涂破坏等。 第三,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最终落脚点在于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经济发展中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各种资源,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基础,进而整个人类文明都会受到威胁。因此,建立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不能脱离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宏观背景。

我国发布国家公园发展及管理总体方案

我国发布国家公园发展及管理总体方案 China released an overall plan on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national parks, which calls for the strictest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country's natural beauty and pass it on to generations to come. 日前,我国发布了国家公园发展及管理总体方案,要求实行最严格的措施以保护我国的自然美景,并世代传承下去。 By 2020, the country will finish pilot programs for establishing national parks, according to the plan. 根据方案,到2020年,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将完成。 By 2030, the system will be further improved and the management more efficient. 到2030年,这一体制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进,管理也会更加高效。 "This marks the completion of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national park system,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substantial construction," said Wang Yi, deputy head of the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称:“这标志着国家公园体制的顶层设计已完成,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 The country has set up 10 pilot programs for the national park system, including the Sanjiangyuan, giant panda habitats and the Great Wall.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出炉 2020年国家公园总体布局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出炉 2020 年国家公园总体布局 (凤凰旅游综合)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是经过两年多试点之后,我国的国家公园体制的正式亮相。《方案》表明,到2020年,中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基本完成,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分级统一的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国家公园总体布局初步形成。目前,我国已设立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国家公园”是什么? 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近万个国家公园,但各国对国家公园的内涵界定不尽相同。根据《方案》指出,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边界清晰,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 《方案》将国家公园定位为我国自然保护地最重要类型之一,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国家公园的首要功能是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同时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 “国家公园”怎么管? 《方案》指出,要以科学定位、整体保护;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国家主导、共同参与为原则,建成统一规范高效

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碎片化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国家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模式,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方案》显示,在管理方面,应建立统一管理机构,分级行使所有权,构建协同管理机制,并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应建立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立足国家公园的公益属性,确定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保障国家公园的保护、运行和管理,并通过构建高效的资金使用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管理。通过健全严格保护管理制度、实施差别化保护管理方式、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来完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在构建社区协调发展方面,应建立社区共管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完善社会参与机制来共同保护国家公园周边自然资源。 “国家公园”如何收费? 以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为代表,各国的国家公园都坚持公益属性。中国的国家公园未来将怎么收费?根据《方案》显示,立足国家公园的公益属性,将建立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国家公园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项收入上缴财政,各项支出由财政统筹安排,并负责统一接受企业、非政府组织、个人等社会捐赠资金。 “下一步将加大政府投入,推动国家公园逐步回归公益性。”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公园强调全民公益

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立的法律问题与对策

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立的法律问题与对策 本文介绍了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立的背景,分析了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提出了法律对策。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国家公园的概念和国家公园体制的各项制度;明确界定国家公园的法律概念,辨清其与相关保护区的区别;建立专门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明晰其职权和职责。 标签:国家公园体制;建立;法律问题;对策 一、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立的背景 国家公园已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自然遗产保护模式。自然遗产是大自然留给人类最珍贵的自然财富,维系自然遗产的可持续性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大责任。自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由美国以法律形式确立以来,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由于很好地处理了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国家公园具有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并未因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失去吸引力,现在已成为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保护自然地的主要方式。截至2014年3月,世界保护区委员会(WCPA)数据库统计的属于国家公园(Ⅱ类)的数量达到5219个。 国家公园体制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抓手。工业化和城镇化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以及现有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体制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自然遗产品质严重下降。这已经不能满足国民对优美环境和旅游休闲的高涨需求,因此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快建立生态文明体制,健全国土空间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指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再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行分级、统一管理,保护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可见,国家公园体制已成为完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体制,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内容。 我国已经先期开展了国家公园的试点工作。2006年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以地方立法的方式成立了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2007年6月该国家公园正式揭牌。2008年6月,国家林业局同意将云南省列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省。2008年10月,国家环保部和旅游局批准建设国家公园试点单位——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2014年3月,国家环保部和旅游局批准将浙江仙居县和开化县作为国家公园的试点县。2015年5月,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中明确提出“在9个省份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利益,所以为了进一步推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今年5月20日发改委同中央编办、财政部、国土部、环保部、住建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旅游局、文物局、海洋局、法制办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根据该方案,国家拟在北京、吉林、黑龙江、浙江、福建、湖北、湖南、云南、青海开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每个省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办法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 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边界清晰,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加快构建国家公园体制,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借鉴国际有益做法,立足我国国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为基础,以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为目标,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营机制,健全法治保障,强化监督管理,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二)基本原则 ——科学定位、整体保护。坚持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考虑保护与利用,对相关自然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合理确定国家公园的范围。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对国家公园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合理布局、稳步推进。立足我国生态保护现实需求和发展阶段,科学确定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将创新体制和完善机制放在优先位置,做好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的衔接,成熟一个设立一个,有步骤、分阶段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国家主导、共同参与。国家公园由国家确立并主导管理。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探索社会力量参与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的新模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广泛引导社会资金多渠道投入。 (三)主要目标。 建成统一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碎片化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国家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模式,促

国家公园 national park

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 China released on Tuesday an overall plan on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national parks, which calls for the strictest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country's natural beauty and pass it on to generations to come. 9月26日,我国发布国家公园发展及管理总体方案,要求对自然生态进行最严格的保护,并世代传承下去。 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s)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authoriz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implemented by government-led management),边界清晰,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set up in specific land, marine and ocean areas to achieve a combina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asonable development)。 根据《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到2020年,中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基本完成(finish pilot programs for establishing national parks),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set up a batch of national parks),分级统一的管理体制基本建立(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system),国家公园总体布局初步形成。到2030年,国家公园体制更加健全(the system will be further improved),分级统一的管理体制更加完善(the management will be more efficient),保护管理效能明显提高。 方案明确,我国的国家公园体制以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protect the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of the natural ecosystem)为基础,以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owned by the State, shared by the people and passed on to future generations)为目标。国家公园内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the ownership of natural resource assets in the national parks)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分级行使,条件成熟时,逐步过渡到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 方案指出,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最重要类型之一(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ypes of protected natural areas),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no construction or 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is allowed inside national parks),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国家公园的首要功能是重要自然生态

解读《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解读《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为海南永续发展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人解读《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试点方案》按照《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要求,以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为基础,以热带雨林资源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为重点,以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为目标,通过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营机制,健全法治保障,强化监督管理,推进热带雨林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围绕《试点方案》的背景、意义、主要内容等,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有关负责人。 问:《试点方案》是在什么背景下出台的,有何重要意义?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研究设立热带雨林等国家公园,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为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与海南省着手推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着力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是继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的又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是我国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是筑牢海南绿色生态屏障的关键举措。我国热带雨林资源极其稀缺,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南部、台湾南部、广西南部及西藏东南河谷地带。海南热带雨

【发改委】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发改委同中央编办、财政部、国土部、环保部、住建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旅游局、文物局、海洋局、法制办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主要内容 《方案》提出了试点的五项内容,主要包括突出生态保护、统一规范管理、明晰资源归属、创新经营管理和促进社区发展。 对于统一规范管理,国家要求试点省份要结合实际,对现有各类保护地的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整合,明确管理机构,整合管理资源,实行统一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探索跨行政区管理的有效途径。按照设立层级、保护目标等,对试点区内各类保护地的交叉重叠和碎片化区域进行清理规范和归并整合。 《方案》同时要求,改革要使每个保护地范围适宜、边界四至清晰,实现一个保护地一个牌子、一个管理机构,由省级政府垂直管理。归并整合后的保护地可暂命名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以下简称试点区)。试点期间,各有关部门继续依法行使自然资源监管权。 对于明晰资源归属,《方案》提出结合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对试点区内的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探索将试点区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委托给已经明确的管理机构负责保护和运营管理。 《方案》要求,对试点区内集体所有的土地及其附属资源,可通过征收、流转、出租、协议等方式,调整土地权属,明确土地用途。科学确定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各自的产权结构,合理分割并保护所有权、管理权、特许经营权等。 针对创新经营管理,发改委要求试点区管理机构要积极探索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立,经营项目要实施特许经营,进行公开招标竞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门票收入、特许经营收入等要上缴省级财政、各项支出由省级财政统筹安排。要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资金投入机制,吸引民间团体、企业、个人等社会资金支持试点。 此外,《方案》提出,发改委将会同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试点情况进行评估,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运营机制的具体要求,研究提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公园体制的具体方案,按程序报批。

温源《以生态文明引领国家公园建设》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顺应国际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潮流、承担自然生态保护历史责 任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自然文化遗产规范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需要。 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首先要做的是完善保护机制。国家公园的最初称谓是“国 家自然保护区”,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公园从诞生之日起就是用来“被保护”的。然而, 自然保护与人类追求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与冲突。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需要 舒适;商人渴望利用公园、开发自然获得收益,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对自然造成破坏。但是, 天然性、原始性、珍稀性是森林公园最为宝贵的财富,容不得后天的破坏与践踏。 一些国内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力度不够,导致资源品位和质量下降;更有一些风景名胜区人工化、商业化和域市化的现象日趋严重,与自然保护的初衷背道而驰。必须认识到,国家公园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公园,当开发利用可能会损害保护功能的发挥时,要从属于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价值不在于其皮毛和牙齿,它们活着,在这个地球上存在,本身就是一件最具价值的事。人类能做的,除了保护还是保护。 其次,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凸显公益性的理念。一般来说,国家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由国家投资,部分设施的运营可以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由企业来运作。但相关部门也必须以保护资源的完整性为原则对其进行严格监管。同时,国家公园公益性的体现也离不开 相关法律的“保驾护航”。没有相关政策对商业行为的约束,没有具体法律来规范游客行为,国家公园的保护与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 国家公园中承载着大量人文信息,反映着区域生态文明的发展过程。因此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要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准则,寻找一条兼顾保护自然与当地社区开发的建设模式。一方面, 要将国家公园内的自然保护区、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进行严格区分;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区域内的原有居民在不破坏周边环境的前提下获得相应收益,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赢。事实上,只有首先在当地人中形成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影响外来游客,带动更多人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 国家公园不仅仅是一个名称,它代表着国家形象,是公众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载体。 从建设国家公园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需要我们在广泛借鉴国外经验、尊重本国现实的基础上试点先行,不断探索经营发展的模式、相关立法和标准等,最终建立一套对自然区域进行 可持续保护与发展的管理体制。 (选自温源《以生态文明引领国家公园建设》,有删改) 2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国家公园规划(80分)

国家公园规划(80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3道题】 1.国家公园的社区调控规划,规划不当的措施是()。 A.提出改进社区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模式措施 B.引导和扶持调整产业结构 C.引导当地政府在国家公园周边合理规划建设入口社区和特色小镇 D.将实施生态移民作为唯一选择 用户答案:[D] 得分:12.00 2.在《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程》中,国家公园严格保护区的面积不少于国家公园总面积的()。 A.20% B.25% C.30% D.35% 用户答案:[B] 得分:12.00 3.国家公园的严格保护区需考虑国家公园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的()。 A.原真性 B.完整性 C.自然性 D.脆弱性 用户答案:[D] 得分:0.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8道题】

1.国家公园的保护体系规划主要包括()。 A.确界定标 B.管护规划 C.巡护规划 D.防护规划 E.生态恢复规划 用户答案:[ABCD] 得分:0.00 2.根据云南省地方标准《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程》(DB53/T300-2009),确定国家公园范围应依据()。 A.国家公园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B.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和连续性; C.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D.国家公园的界线应有明显的地形标志物,既能在地形图上标出,又能在现场立桩标界;地形图上的标界范围,是国家公园面积的计量依据; 用户答案:[ABC] 得分:0.00 3.国家公园向导式解说的解说人员可以包括哪些人员()。 A.导游 B.国家公园讲解员 C.志愿解说者 D.其他能够介绍当地相关信息的人员(包括当地社区居民等)。 用户答案:[ABCD] 得分:4.00 4.美国国家公园的基本入选标准包括()。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制问题分析与应对

108 专题 遗产保护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制问题分析与应对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of Protected Area System in China and the Countermeasure 摘 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一项关系全民福祉、生态安全和国家形象的重要国家战略。如何处理与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地制度的关系是实施该项战略必须要应对的重要问题。研究系统梳理了我国自然保护地制度建设历程。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10余类自然保护地制度并存。总结出我国自然保护地制度存在的五大主要问题:“保护职能部门分散”“保护空间和类型交叠”“保护资金缺乏”“过于逐利经营”与“立法不健全”,并初步提出相应思路。关 键 词:风景园林;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问题分析文章编号:1000-6664(2017)04-0108-06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6-07-22; 修回日期:2017-02-2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14ZDB142)和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16BS029)共同资助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Park System in China is a significant national-level strategy related to national well-being,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national image. How to deal with the existing natural protected area system is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that must be dealt with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This study sorted out the history and the status quo of natural protected area system of China. At present, more than ten types of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co-exist, including scenic areas, nature reserves, geological parks, forest parks, and wetland parks and so on. With the in-depth analysis on the management of each type of natural protected area, five key problems were summarized out as follows: separated protection forces, overlapped spatial scopes, insufficient financial input, chase of profit-making and low quality of legislation. At the end, preliminary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overcome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national park system; natural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system; problem analysis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一项关系全民福祉、生态安全和国家形象的重要国家战略。由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国家公园试点已在全国部分省市开展,其他各地政府也在纷纷开展国家公园体制的试点工作。如何处理与我国现有的各类自然保护地制度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践中普遍面临的难点。已有一些学者对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与自然保护地体系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探讨。如徐嵩龄较早便探讨了中国遗产管理的体制改革问题,以及应用“国家公园体系”模式的利与弊[1]。赵智聪等主要从保护对象和利用强度两方面探讨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提出重构思路[2]。束晨阳强调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核心是整合和优化中国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3]。杨锐(2014年)提出了中国国家公园和保护地体系的分类体系方面的建议[4]。 彭 琳 / PENG Lin 赵智聪 / ZHAO Zhi-cong 杨 锐* / YANG Rui 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结合实地案例调研,梳理了我国自然保护地制度建设历程,并从保护职能部门、保护空间、保护资金、经营和立法5个方面,系统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相应的应对思路。 1 我国自然保护地制度发展历程概述 自然保护地是指“通过立法或其他有效途径识别、专用和管理的,有明确边界的地理空间,以达到长期自然保育、生态系统服务和文化价值保护的目的”[5]。我国自然保护地类型与数量历年变化统计如图1所示。一般认为,我国最早的自然保护地是1956年建立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直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只有自然保护区,且数量增长较为缓慢。从1956—1979年,共20余年内自 然保护区从1处增长至29处,平均每年增长约1处。进入80年代,自然保护区数量快速增长。且在1982年,我国设立了风景名胜区制度与森林公园制度。此后至2000年,我国自然保护地类型一直由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3类保护地构成。在2000年,我国已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23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19 处,国家级森林公园339处。2001年开始,国家政府各个部门纷纷设立新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如2001年设立的国家地质公园、2001年设立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05年设立的国家水利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2005年设立的国家级湿地公园等。 目前尚没有我国自然保护地类型的官方统一说法。笔者按各个国家政府部门查询后,初步统计已有12种与保护相关的“自然保护地”(表1)。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 * 通信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yrui@https://www.360docs.net/doc/b813059671.html,

咨询工程师国家公园规划95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3道题】 1.在国家公园的人员总编制中,建议行政人员不超过人员总数的比例及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人员总数的比例是()。 A.30%,60%; B.20%,70%; C.10%,80%; D.40%,50%; 用户答案:[B] 得分:12.00 2.国家公园的生态恢复一般在()范围进行。 A.严格保护区 B.生态保育区 C.游憩展示区 D.传统利用区 用户答案:[B] 得分:12.00 3.国家公园的严格保护区需考虑国家公园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的()。 A.原真性 B.完整性 C.自然性 D.脆弱性 用户答案:[B] 得分:12.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8道题】 1.根据云南省地方标准《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程》(DB53/T300-2009),确定国家公园范围应依据()。 A.国家公园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B.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和连续性; C.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D.国家公园的界线应有明显的地形标志物,既能在地形图上标出,又能在现场立桩标界;地形图上的标界范围,是国家公园面积的计量依据; 用户答案:[ABCD] 得分:4.00 2.《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中提出,试点省份在选择具体试点区域时,主要考虑()要求? A.代表性

B.典型性 C.可操作性 D.可利用性 用户答案:[ABC] 得分:4.00 3.国家公园的保护体系规划主要包括()。 A.确界定标 B.管护规划 C.巡护规划 D.防护规划 E.生态恢复规划 用户答案:[ABCD] 得分:4.00 4.国家公园向导式解说的解说人员可以包括哪些人员()。 A.导游 B.国家公园讲解员 C.志愿解说者 D.其他能够介绍当地相关信息的人员(包括当地社区居民等)。 用户答案:[ABCD] 得分:4.00 5.国家公园具有哪些功能()。 A.保护 B.科研 C.教育 D.游憩 E.社区发展 用户答案:[ABCDE] 得分:4.00 6.国家公园的科研监测对象应包括()。 A.植被覆盖和土地覆被类型; B.国家公园核心资源:植被、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生境(栖息地); C.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极小种群物种或珍稀濒危、狭域特有物种,或具有较高经济价值或重要研究价值的物种; D.对当地社区群众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动物物种; E.重要环境要素(气象、水文、土壤); F.外来入侵植物物种。 用户答案:[ABCDEF] 得分:4.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制定本方案。 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念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政治和社会建设,必须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平衡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清新空气、清洁水源、美丽山川、肥沃土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生态环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保护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 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应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 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把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平衡点推动发展,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不能超出当地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 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原则 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健全市场机制,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和监管作用,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自我约束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 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创新产权制度,落实所有权,区分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利和管理者权力,合理划分中央地方事权和监管职责,保障全体人民分享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 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继续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农村地区的覆盖,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加大对农村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 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既要形成支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又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形成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有效约束,逐步实现市场化、法治化、制度化。 坚持主动作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我们的自觉行为,同

《国家公园资源调查与评价规范》编制说明

《国家公园资源调查与评价规范》编制说明 (项目编号:2016-LY-011) 一、任务来源 行业标准《国家公园资源调查与评价规范》(项目编号:2016-LY-011)于2016年由国家林业局科技司下达,现已完成该标准的报批稿。 二、标准制定的目的和意义 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设立、建设一批国家公园是我国十三五期间及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目标和任务。2017年9月26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提出“制定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协调、生态保护补偿、访客管理等相关标准规范和自然资源调查评估、巡护管理、生物多样性监测等技术规程。” 资源调查评估是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及项目建设的基础,为了规范国家公园的资源调查与评价,体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的精神,特制定本标准。该标准对国家公园设立评价、规划设计和保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三、工作情况 1. 大纲及初稿编制阶段 2016年1月,标准编制计划下达后,我院组织成立了标准编制组及咨询专家组。2016年2月至4月,编制组着手收集和学习国内外国家公园资源调查方面的最新资料和相关标准。2016年5月至9月,编制组开展了神农架、大熊猫、香格里拉普达措、西藏羌塘等国家公园试点的调研。在实地调研和资料学习的基础上,编制组于2016年10月至11月编写了

《国家公园资源调查与评价规范编制大纲》。院质量标准处于2016年11月24日组织院内专家对《编制大纲》进行咨询。2016年12月编制组根据咨询意见对《编制大纲》进行了修改完善。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编制组再次开展了亚洲象、福建武夷山、云南怒江大峡谷、云南独龙江、云南白马雪山等国家公园试点的实地调研。同时,编制组整理分析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资料,总结提炼了我院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及沙漠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的资源调查经验和成果,作为本标准编制的基础。基于实地调研和以往工作基础,编制组于2017年7月至10月起草了《国家公园资源调查与评价规范》初稿。2017年10月28日,我院召开院级技术质量评审会对《国家公园资源调查与评价规范》初稿进行院内审查。2017年12月14日,我院在北京组织了本标准的专家咨询会,邀请了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的专家,以及国家林业局科技司、计财司、国家公园办的领导参加了咨询会。与此同时,编制组还以信函的形式向专家咨询。编制组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后,于2018年3月形成了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2. 标准送审稿编制阶段 2018年3月~7月,本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回函单位20个,其中2个单位无意见,18个单位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意见,共征集到155条意见(其中4条为“无意见”)。 编制组对所征求的意见进行了认真梳理、逐条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照修改完善标准文本,形成本标准的送审稿。征求意见具体处理情况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